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1
论文摘 要: 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
2.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使他们形成从管理学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二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他们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继而为学习其他管理学课程打好理论基础;三是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观察和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保持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培育学生的反思与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遭遇或面对管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因此,根据上文所澄清的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和该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未来企业家”的发展性思维,特提出下列基本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首先,强调兴趣的培育与引导,重视案例讨论与情景结合。“追求卓越,成功便会追上你的脚步”;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目标,但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自身的卓越,如何使得个人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门,培育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知识的深度,是真正的教学首要。
尽管以基本概念为纽带的知识传授占据教学的基础地位,但离开具体情境和对现实问题富有说服力的思考,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是任何学科的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有着丰富的应用素材,积极搜集、主动探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新、奇、特”的管理案例,既能增加教师自身的实践知识,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地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强调形成知识体系。概念是特定知识系统对研究对象的独特把握方式,是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的关键路径和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一方面是“讲”,运用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突出其关键特征。譬如,不同的词性就能反映出同一概念的不同关键属性:“计划”从名词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管理文件”,从动词角度理解是“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活动安排与谋划”;“组织”从名词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权责结构”,从动词的角度看是“一系列组织运行的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解”,呈现概念实例——分析共同属性——揭示概念内涵。
学生一旦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借此把握管理学原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理论,进而为学生分析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构筑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意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从某些角度来看,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社会学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科学性强的学科一样,在掌握基本公理和定律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解答问题;所以,管理学原理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用文字进行表达,这就意味着学习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庞大,这些学科特点给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推己及人,笔者主张师生在一定程度上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老师”,把知识“教”给其他学生。这一策略不仅能寓教于乐,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和教学总结的过程中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自我管理过程。
另外,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属性就强调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工具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执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这一部分主动参与和实践,甚至创造机会或安排具体项目让学生干中学,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最后,合理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教材往往受编写者个人兴趣、认识和篇幅、出版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个人偏好,如果只选用一种教材,就难免会使教学内容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反过来,选用多种教材既不太现实,又太复杂。最好的策略是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或知识模块,用讲座形式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将教材的有关章节纳入讲座体系作为精读材料;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则另外指定有关阅读材料。这样安排的益处,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全面,还可以做到“专修”与“选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沈鸿生.《管理学原理》的对象、体系初探[J].中国工业经济学报,1985,(4).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练型教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4-02
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坚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争取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而总理在接见全体代表时讲话提出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这是自1998年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双师型”教师以来,对于职教师资力量标准的再次阐述,对于今后的职业教育的老师本身的素质以及职业院校教学的模式将有指导性的意义。虽然人们对“知识与实践素质并重”为中心的“双师型”教师达成一定共识,但是在当下中国现实环境中的职业院校评价模式下,一方面老师的教学任务过重,另一方面老师双重素质的评价还存在相当的缺陷,老师的实践出现“校冷外热”的现象,这对于职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与传统的比较等反面陈述教练型教师的行为模式,希望对于职教教师改革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期待通过教练型教学模式的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教练型教师的概念
1、“教练”的含义:
教练一词出现较晚,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它有动词和名词两个基本含义:1.教导和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阴沉铁凤阙,教练羽林儿。”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四折:“今有 曹丞相 ,将我取到魏地,教练三,拜为军师之职。” 老舍 《老字号》:“ 辛德治是钱掌柜 手下教练出来的人。” 2.从事教导、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的人员。《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国家女排的姑娘们,站在一边,默默地注视着这位已经三十六岁而未结婚的教练,生怕她突然纵身跳进江里去。”
然而近代意义上的“教练”则是来源于英文的“coach”一词,原意指马车。国际教练联合会的定义:教练是教练与自愿被教练者,在人格深层次的信念、价值观和愿景方面相互联结的一种协作伙伴关系。通过一个持续的流程,“挖掘、目标设定、明确行动步骤”,实现卓越的成果。教练也是知识的载体,是“专注于发展人的潜能”的一种技术和形式。教练是教练与被教练者彼此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由此引申到现代职业教育中,教练型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2、“教练”理论
(1)“对话”理论:教练实际上是一种在教练和被教练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发现性的对话,令被教练者发现问题,发现疏漏,发现答案;这种对话是一种扩展性的对话,令被教练者看到更多机会,更多选择;这种对话也是一种动力对话,激发教练与被教练者朝向预期的目标,并不断挑战自己,提高业绩,力争创造非凡的表现。类比至职教,教学是一种双方发现性的、扩展性的、动力性的对话,课堂模式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的传输中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让学习者看见更多希望与选择,不断促使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2)“管理”理论:教练是一门通过完善心智模式来发挥潜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管理技术与心理学的知识,科学地主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用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3)“关系”理论:教练是通过与被教练者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尊重、安全、有挑战性和负责任的环境。这种关系激励被教练者,在工作业绩和日常生活中都力争最佳,并获得非凡成就。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尤其有借鉴意义。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由于一定的机制与协议而在特定的情景建构的一个共同体,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对于普通教育将更加突出。
3、“教练型”教师概念的界定
“教练”式管理或者说技术在体育领域无疑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教练员的辉煌时代,教练在全世界的体育中是成功的,也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界知名专家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词解》中将教练员定义为:教练员是从事竞技运动训练工作,培养运动员并指导他们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在 1999 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教练员属于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第十一中类体育工作人员中第一小类。并对“教练员” 职业及其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客观准确地定义和描述,指出教练员是指在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培养、训和指导运动员的专业人员。由此可见,教练在竞技活动中扮演了充分的主导作用,有其存在发展的客观性。
将教练的概念导入职业教育领域就成为了教练型教师。教练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一方面是教书育人传授专业、道德等理论知识,同时更为凸显其特性的是按照培养目标,激发学生潜能,将他们培养成专业技术人员,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通过职业教育与教练型教师的量身打造的课程,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成才。从素质上讲,教练型教师除了要具备教育背景,还应该有与之相关的实践经历,职业技能训练等;从地位上看,教练型教书与学生是新型合作关系,是平等的,教师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趣味职业未来的过程中,仔细考察行为和心智模式,再通过学生的反馈,提出意见让学生实现既定目标。
二、教练型教师和的核心理念角色内涵
职业院校赋予教练型教师以双重任务,既是知识上的积累又有“教练式”的职责,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挖掘潜能、学生路线、合理定位。”“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与教育最为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使之达到民主自由的发展。“挖掘潜能”,即教练型教师应该像体育教练一样,看到每个人的长短优劣,捕捉人内在的最为强大的一面,将其发扬,实现由“潜能”到“能力”的内在规定性上的突破。“学生路线”是指要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各种预期的知识与能力。让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合理定位”,就是要帮助学生做好目标的有效确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太低微。
教练型教师在其角色定位上相对更具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更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更能凸显教练型教师模式下学生主动性参与意识的发挥。
1、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明显
体育教练在对运动员的指导训练作用是建设性地主导的,同样,具有教练属性的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更鲜明。这种主导表现为对学生宏观上的决策指导,要求学生按照决策的目标充实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就要不自觉地定格为前进方向上的灯塔,始终坚持通过训练达到拟定的预期标准。
2、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教学的目的就是与根据职业岗位的结合,发展其所需要的一般和专项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技能上达到成熟,能够实现运用自如。身心上也要有较为成熟的进步。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内在驱动与外在动力的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动能和一定的奖励机制,调动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在教学内容上,是多方面的,从结构来看有知识的、实践的、思想的、心理的、交际的、情感的、体验的等,通过足够广度的学习与“学习-训练-学会-应用”的手段适应岗位的素质要求。
3、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更为彰显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明白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教学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才是课堂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了学生能动地参与,教学也就成为一纸空谈也就没有了意义。作为教练型教师,教师只需在宏观指导、情景设置、解忧答疑等方面做好铺垫,课堂的大部分就交由学生主宰。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角色、期望愿景实施训练要求,探索未知的东西,在学习的过程实现自我价值。而在这一环节,教练型教师如何把握干涉的度最为关键,恰到好处的将正确的策略,情境的考虑等有机组合促成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比较复杂和难以掌握的问题。
三、双师型与教练型教师的比较
双师型教师是一个“本土生长”的概念。据说1990年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王义澄最早提出了这一概念。“双师型”师资队伍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与壮大,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大概有以下几种:“双职称”说、“双能力”说、“双证书”说、“双元说”等七种。职业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传递的实践性与教师角色的教练型应成为教师素质标准之一,对于老师则要求掌握教练型的教学方式,善于创设模拟因教学内容相异而转化的各种情景,能够按照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效地开展互动式开放教学。
相比较于传统型或者双师型“批发式”的教学,教练型教师教学行为体现的是一对少乃至一对一的“零售式”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因为它对于学生是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而实施的“私人家教型”的“处方育人”。从这个维度看,教练型教师比双师型有更高目标上的规定:
1、职业素质优秀
从教师的普遍价值来说,现当代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理论与实践教育素质、身心素质等。从个人性格特点来看,待人和善,机智幽默,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最美好的期待。
2、专业知识精通
作为“教练型”教师,本身应该要是知识广博、专业精通的个体,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典型的“范式”,使学生的精神、心理受刺激,进而有所祈望,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因素,激励学生高效地学习,
3、实践能力超群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由其本质特性所决定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以岗位需求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中,它相对更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般的话,教练型教师都要求有相关的社会化工作经历,这将对在课堂的操作有很大的直接经验上的指导。
4、教学艺术高明
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在实际过程中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总结和检验才能内化为教学过程中个性鲜明的特色与艺术。如:针对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如何做到合理适中;对于不同内容的教学,如何设置教学过程、方式、手段使内容更为简单的呈现,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积累的宝贵经验。
5、热爱学生,创建学习型团队
诚然,学生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但正因为有了这些现实的困难才有学校与教师存在的必要。因此,老师应当秉持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帮助和引领学生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所谓学习型团队是指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从根本上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会学习的能力,学习型团队的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可持续性。
四、职业院校教练型师资的建设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能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传输,而缺乏能力的锻炼。比如说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等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讲得明白的。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型教师是必要的。
第一,职业学校现有教师努力向教练型教师的转化。
第二,引进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利用其实际操作上的经验帮助其他教师实践经验的增强。
第三,对教练型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例如在人事、薪酬。评价方面转换视角,形成与之实际想呼应的制度,保障教练型教师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建栋.特力更.职业院校教练型教师属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5
[2] 苏龙嘎.关萨茹拉.胡建栋.中职教练型团队建设思考[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21-22
[3] 涂 锐.“教练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的理论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6):187-188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实效性
0引言
本文从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构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关原则、成本控制要点三个方面分析出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工程造价人员匮乏、管理制度不健全、及时性工作不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1.水利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水利工程项目成本可理解为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所产生全部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消耗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施工机械的租赁费、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奖金还有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支出费用。
2.水利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关原则
2.1以创造利润空间为核心目标的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之下,利润才是根本的追逐目标,所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水利施工企业的核心目标。一旦水利工程项目投标成功,那么施工企业就需要及时做出初步的预算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的预控成本工作。
2.2遵照动态追踪的原则
成本控制与管理为了有效应对水利施工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必须遵循动态跟踪的原则,因此在水利施工中,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检查等多个方面,以期通过这种对水利施工整体工程进行动态跟踪的方式,获得各个项目和阶段的真实成本信息。
2.3发动全体员工的原则
在水利施工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的员工,还是基层员工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力量。为此在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坚持发动全体员工的原则,尤其是鼓励基层员工参加到成本管理活动中去。具体而言,企业决策层应为项目部的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保障;项目部需要发动广大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管理中,通过对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的控制,工程内容变化的及时记录与回馈,降低每一个环节的成本投入,进而达到降低整个工程施工成本的目标
3.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要点
3.1工程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企业应避免对项目的决策发生致命失误,如不熟悉合同条件,盲目投标,掉入陷阱,没有把各种风险考虑进去,以为“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中标了兴高采烈,进入施工就傻眼了,越干越赔,形成巨额亏损,丧失“造血功能”,以至于资金链条断裂。
3.2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反对“秋后算账”和“死后验尸”的做法,提倡预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须遵循预先控制和过程方法的原则,并在各项成本发生之前或在发生的过程中去考虑和研究为什么要发生这项成本?应不应该发生?应该发生多少?应该由谁来发生?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否必要?决定后应对过程活动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
3.3完工核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完工成本分析是以单位工程完工成本分析资料为基础,再结合项目部的具体经营效益进行的一项综合分析判断。对每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弄清各项费用是属于必须支出还是额外支出,并针对产生的原因加强管理,减少开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工程造价人员匮乏
在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中,工程造价人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造价人员专业技能、专业水平、道德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着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质量。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因信息的不全面、个人责任心等原因,不能就建筑材料市场进行全方面分析,另外,工程造价人员的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工作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凭借经验进行工作,且偏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4.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及管理质量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健全,加之监管人员缺失,不能全面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管理工作都有程序制度可依,使得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严重,许多材料没有被完全利用后就被丢弃,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再者,工程施工企业会私自将主体意外的施工内容分包给不同的施工队伍,增加了施工管理难度,部分分包队伍施工水平有限,导致质量与造价的矛盾突出,影响到工程质量,一旦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造成返工,进而增加工程施工成本。
4.3 及时性工作不到位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市场的调节作用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大。市场经济讲的是优胜劣汰,前期信息的不及时,导致承揽不到任务,市场份额越做越小,人才越走越少,效益就会越来越差。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索赔情况,施工企业不能及时上报意向,不能及时收集证据材料,直接为后期的变更索赔工作加大了难度,也就为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5.改进措施
5.1加强教育,营造良好的责任成本控制环境
对从业人员定期做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专项方案,并将责任制度贯穿于专项方案中,提高项目工程参建单位从业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最终营造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良好的环境。
5.2建立并完善工程成本控制体系与相关监管制度
企业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部施工定额,用以满足实际市场需求,同时结合已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市场材料价格、合同等相关材料,下达成本的控制指标和编制计划。
在管理组织上,要明确企业层、项目层级的监管人员。要把成本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有关部门,实行成本控制靠大家,坚决执行责任目标的落实,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对于施工中的每个过程都应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如工程材料管理,可以从材料验收与入库、使用与出库、材料的归还与退库、材料使用限额领料、材料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制度中一定要有奖惩制度,相关责任人严格落实,层层监管,才能真正起到制度的管理效用。
5.3加强质量管理,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工程质量成本由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所需的一切费用,和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导致的损失费用两部分组成。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安全为天,质量是命”为口号,可见工程质量是评估和衡量一个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部分。但过分的追求施工过程中的单元工程质量验收的优良率,势必会增大施工成本,影响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在保证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人、材、机费用,以期得到最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5.4加强变更索赔工作的实效性
变更,索赔工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发生的,在这些情况发生时,现场人员、技术人员与合同计量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上报相关工期费用的变化情况。因水利工程的负责性,长期性,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拍照、录影、签证等工作,以便于后期进行变索赔费用的提出。一旦工作完成,再去收集相关资料,会极其困难。在合同总价中,变更索赔费用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企业项目负责人应在商务工作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配以合理的人员,做好变更索赔工作。
总的来说,在水利工程中,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工程顺利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落实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兴兵. 成本控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管理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4,24:252.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4
根据赣府厅发[2003]45号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从2003年7月1日起提高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2003年6月30日前已办理离休手续的企业离休人员,比照赣府厅发[2003]45号文中对我省机关离休人员增加离休费的办法增加基本养老金。
企业离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按机关同职务同条件在职人员的每月增资额增加,即:正厅级155元;副厅级130元;正处级105元;副处级85元;正科级65元;副科级52元;科级以下人员每月增加50元。
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并符合原劳动人事部《关于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退休待遇的通知》(劳人险[1983]3号)规定的退休工人(简称“建老”人员,下同)比照机关同类人员增加退休费的办法增加基本养老金。
三、离休前没有明确过职务的离休人员、“建老”人员按本人1985年工改前五类地区工资标准的工资额对应增加基本养老保险金(在认定其1985年工改前五类区工资标准的工资额时,仍按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赣劳社养[2001]33号文确定的办法执行):原工资104元及以上的,增加90元;原工资83―104元(不含104元)的,增加80元;原工资66―83元(不含83元)的,增加63元;原工资46―66元(不含66元)的,增加55元;原工资46元(不含46元)以下的,增加50元。
四、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从2003年10月1日起,机关工作人员正常晋升职务工资档次,机关离退休人员相应增加离退休费。企业离休人员可参照机关同类人员增加离休费办法再增加一个职务工资档次的养老金,每月低于25元的按25元增加。“建老”人员,每人每月按25元标准增加养老金。
五、增加企业离休人员(含“建老”人员)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凡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未参加统筹的由原资金渠道负责解决。增加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审批程序仍按原规定办理。
六、这次提高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企业离休人员的亲切关怀,涉及每一个企业离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尽快兑现增资。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木桶原理”;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1 前言
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体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体育教学是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主要途径。而如何保证沿着这条路径,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体育教育的使命,就需要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纠正教学过程中偏离既定路线的错误,同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从目前高师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学评价普遍存在评价理念落后、评价方法不合理、评价主体单一、重结果轻改善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这也是体育教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2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评价的现状
多年来,高师院校体育教学评价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和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一直以来评价指标体系以可以量化的课程考试成绩、竞技体育成绩为主,并将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推而广之对全部学生的评价。笔者认为,目前高师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识不清、理念落后
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专业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高师院校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评价的认识存在偏差,如教师把教学评价当做一种评优、晋级等获得荣誉的一种方式,学生则把评价当做一种获得高学分和奖学金的一种手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体育教学评价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失去了教学评价的严肃性、客观性,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2.2 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大多数高师院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评价一般在学期末进行,作为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学期审核”。评价时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以考核成绩和数量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此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表现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体系主要是一种任务导向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中所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2.3 重结果、轻过程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但终结性评价方法具有其局限性:对学习反馈的滞后性、对学习进程的激励促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有限性等。并且,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性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习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功能的发挥。为适应当前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评价改革重知识探索、重能力培养和重精神创新的要求,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评价评价也应该是一种重过程、重反馈和重发展的评价。
2002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指导思路。《纲要》着重强调体育教学评价的效果和教学过程,强化了激励和发展功能,并指出要把教师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的进步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纳入到评价内容中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①由重视甄别、选拔转向促进发展。评价由传统的鉴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转变。②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即由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的量化评价向以体能和运动能力的量化评价和以健全人格、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转变。③由同一标准评价转向差异评价。由传统统一的身体素质、技能的评价指标向重视客观差异,如先天身体素质、体育发展素养、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化评价指标转变。④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即由教师单一评价主体向互评、自评、小组评价等多元主体转变。
3 基于“木桶原理”的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3.1“木桶原理”评价法
3.1.1 “木桶原理”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木桶原理”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劳伦斯·彼得博士。该理论核心内容的表述为:木桶是由长短不齐的木板组成,而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其尺寸愈高,则盛水量愈大,反之则愈小。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木桶原理”衍生出以下推论:首先,木桶盛满水的基本条件是构成桶壁所有的木板具有同等的高度,一旦出现短板现象,则木桶将无法盛满水;其次,木桶能否盛满水的标准取决于短板的高度,而所有高于短板的木板,其高出部分不具备任何功能,高出部分越大,则浪费现象越严重;第三,提高木桶容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于提高短板的高度,该途径具有唯一性。由此可见,“木桶原理”的精髓在于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导向。
3.1.2“木桶原理”评价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设计评价项目。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不同的评价任务,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确定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同时可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步,培训评价者。有针对性地对评价主体进行选择、指导和培训,对于评价主体进行“木桶原理”评价法的基本原理、评价过程等内容的培训。
第三步,实施评价。包括收集整理信息、统计分析评价信息、撰写报告、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
第四步,结果反馈。评价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木桶原理”评价实施的效果,决定了能不能使教学得到改善。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该就评价的准确性、公正性向评价者提供反馈,向被评价对象提供反馈,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发展。
3.2 评价指标体系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这需要在遵循客观教学事实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体育理论教学指标,进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价值的判定。而体育理论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既要根据教学性质、教学目标、评价目的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也要根据不同的评价者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 。
3.2.1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学前的必备工作,是保证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保障,也是体现教师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表现。构建其二三级指标为教学内容筛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改革的要求、难易程度设计、发展性目标量化。
3.2.2理论教学过程调控
理论教学过程调控的内容是实施体育教学,处理好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是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有之义。构建其二三级指标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授理论水平:教学讲解清晰度、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结构安排:结构设计的科学性、结构安排承接性、教学时间科学性;教学秩序控制:学生听课认真程度、联系过程中的积极性、宽严程度。
3.2.3学习效果
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学水平能够从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反映出来,而且体育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育理论教学评价体系中应该包含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指标。构建其二三级指标为运动理论知识:锻炼方法、运动技术要领、生理学、解剖学知识;身心体验:心理体验、生理体验、主动智力体验。
3.2.4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保障。是教学方案科学制定和稳步实施,教学工作改进和提高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学工作管理的评价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提高对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视,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改善。构建其二三级指标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政策文件:体育教学工作规划、体育教学工作宣传;奖励机制建设:教师教学奖励、学生学习奖励;师生管理:教学工作检查、学生纪律检查、师生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1]袁吉,董玉峰,卢景波.构建高效体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新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6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