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1
一、农村党支部及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农村党支部都是农村一切工作的主心骨、领头雁,在农村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支部的作用却逐渐地不如从前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渐多了起来。作为我们党最基层的组织,如何巩固其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使其真正起到领头作用,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就必须认真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党支部凝聚力下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却较为缓慢,市场经济带来的许多新的观念的冲击,村党支部没能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所以农村人口对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导致村党支部凝聚力下降,人们对党支部的信任程度降低。
二是村党支部战斗力下降。村党支部现任的成员大多年龄较大,年轻村干部较少,开拓进取精神不够强,甚至有些老村干部害怕别人替代了自己的位置,故意打压年轻村干部的成长,由此导致整体的战斗力下降,失去了其作为农村工作战斗堡垒应发挥的作用。
三是村党支部领导能力弱化。村党支部是农村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但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际操作上却是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法人代表,负责村内大小事务,由此产生了“两个核心”的矛盾,导致村党支部处于尴尬的境地,其领导核心作用减弱,领导能力弱化。
(二)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员队伍是农村党的工作的基础,为农村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艰辛,农村各年龄段党员的学历、从业、致富能力、家庭生活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履行党员义务及发挥党员作用等情况各不相同。在新形势下农村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农村党员队伍呈现的是年老的多,年轻的少这样一种局面。高龄党员过多、年轻党员太少导致整个党员队伍缺乏生机,创新能力不强。据我们统计,我镇35岁以下的农村党员有___人,占农村党员总人数的___%;35岁至50岁的农村党员有___人,占农村党员总人数的___%;50以上的农村党员有___人,占农村党员总人数的___%。
二是性别比例不均。农村党员队伍中男性党员多,女性党员少,据统计,我镇农村女性党员仅有___人,只占农村党员总人数的___%。
三是文化程度较低。我镇农村党员中小学及文盲就有___人,初中到高中的有___人,而高中以上文化的仅有___人。
四是从业范围狭窄。我镇农村党员中从业务农的多,经商办厂的少。大多是从事水稻种植,只有个别的如陶兴山开办了竹木加工厂,成为私营企业主。
五是经济条件较差。从我镇农村党员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看,总的情况是贫穷的多,富裕的少。
二、开展第三批先教活动存在的困难
第三批先教活动主要在广大农村中开展,而农村不像前两批的活动对象那么集中,农村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存在的困难较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人员难以组织
现在农村的人员比较“散”:首先是人员分布较散,许多的农村党员都已外出打工,同时各家各户住址又比较分散,不利于集中开展活动;其次是思想比较“散”,由于村党支部凝聚力下降和战斗力减弱,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比较难做到招之即来。
(二)经费难以保证
在近年来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务实际上是一片空白,连平常召集开会必备的简易设备和文字资料、笔墨都买不起,实在难以安排经费专门用于先教活动的开展。
(三)时间难以保证
由于农村党员大多还是从事水稻种植业或是外出务工,从事种植业的白天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难以抽出整块的时间来集中开展先教活动,外出务工的党员比较难联系,也不利于及时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三、对在农村开展第三批先教活动的建议
(一)在活动经费上给予适当补贴。在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比较紧张,保工资运转都比较困难,没有多的资金来支持村里开展活动,而村级财务几乎是空白。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区财政对农村开展第三批先教活动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用来保证第三批先教活动在我镇农村的顺利开展。
(二)在活动方式上抓典型、以点促面。要想使广大农村支部和党员在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学教活动中齐头并进、平衡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各地情况都有不同,很难做到同时前进。因此建议以抓典型的方式来带动广大农村支部和党员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先搞好一个村的先教活动实施试点,以点促面,同时积累经验可供其他农村地区参考。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2
关键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9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无疑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才质量、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指出,决定人类前途的不是物质自愿,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就要靠智力去增加资源的供给和加大技术投入。魏(2016)认为,人力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发展。陈祺琪(2015)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人力资本、科技人员流动与农业经济发展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关系。因此,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做好智力保障。
1江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多数农场主有农科院校毕业文凭。与之相比,当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教育年限平均在7-8年。而根据江苏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在江苏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中,文盲159.7万人,占5.2%;小学文化程度899.1万人,占29.4%;初中文化程度1537.0万人,占50.2%;高中文化程度409.6万人,占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5.0万人,占1.8%,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就江苏区域情况而言,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村教育呈现由南向北的梯度状态。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之苏北地区中小学撤,增加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导致辍学现象也非常突出。
1.2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由于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农业职业教育也相对发展比较滞后,调查显示,苏南仅2025%的农户非常愿意接受农业培训,苏中和苏北地区非常愿意接受农业培训的农户仅占8.62%和9.64%。对子女接受农业的教育农户也呈现共同的区域特点,苏南、苏中、苏北愿意让子女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均不超过30%,大家普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风险大,收入不高,从事农业没什么前途。
1.3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我国农村科技人员的比例本来就很少,与农村人口比较,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又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年递减。资料显示,江苏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总体变化趋势是递减的,农业科技人员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负数。另外,江苏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人员中,较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比重还比较低,至2010年,大专以下(含大专)学历的人员占主要部分,而其中还有很多一部分是中专或高中文化。这种构成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农村基层生活条件艰苦,科技人员很少愿意留在农村,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致使许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切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就是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保障农产品供给前提下,实现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因此,农业规模经营不仅需要一批农业技术人才,还需要一大批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人才。
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范围很广,笔者认为,除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科研人员外,还包括乡村机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能人、农村种养大户、农业品牌策划、推广、销售人员等。由于农业经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因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业需要根据市场发展,引入必要且适合的人力资源。
2.1农业经营人才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与市场紧密关联,现代农业经营者等人才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江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首先需要保证粮食安全,其次才是商品化问题。即使如此,农业开发和经营人才是农业规模经营所必须的。为适应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江苏农业发展需要培养了解农业专业市场建设、农业物流配送、农业产品开发及经营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发展的需要。
2.2农业专业服务人员
首先根据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需要,农业规模经营需要一些了解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农业经纪人,从而有目的性地增强农民生产和结构{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其次,是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操作技能的农机服务员。江苏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忙季节的劳动力需求非常强,这需要掌握农机操作技能、能提供农机服务的人员。随着,农业技术服务内容的增多,未来江苏农业还需要更够利用信息和遥感技术对农业病虫害防治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仅可以替代相当一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将这些宝贵的劳动力资源用于其他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前提,这需要大量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农技服务人员。目前,江苏农业生产的育种、培苗、播种、养殖、贮运等各个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内部分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农业规模经营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有掌握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包装、运输、销售等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有掌握农业基因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专家人才。
2.3农产品品牌经营人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是农业的品牌营销,农产品品牌经营策划人才是农业人才计划的一部分。因此,熟悉ISO9000、ISO14000、HACCP、GAP等认证规则,了解农产品品牌营销特点,有农产品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我省农业发展所需要的。
2.4农业组织管理人才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将会越来越多,这些组织与企业有相当部分的区别在于,这些组织除了有利益追求外,还有社会责任,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在保障其稳定收益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与风险,并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社会化。因此,这些农业组织管理人才也是规模经营所需要的。
3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策略
3.1加强涉农院校建设
加大对农业院校的资金支持。随着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减少,地方农业院校的生源和资金面临一系列危机,很多农业院校开设了很多面向工业企业的专业,使有限的农业方面的教育资金更为趋紧。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涉农教育和项目优先扶持,重视农业类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符合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毕业的学生能顺利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并熟悉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2完善农村人才培养机制
采取灵活的方式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农业学校可以和农业企业、村委会、乡镇或合作组织签订委托培养合同的,针对性地培养当前农业产业人才。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项目合作的形式,在项目中培养所需人才。地方政府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农业推广技术的讲座,邀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农村经管人才参加中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举办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3.3加强乡村基础教育
继续提高财政的整体教育投入比重,强化省级政府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及投入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苏北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预算,确保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积极引导农村家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摆脱农村人力资本投入长期不足的困境。
3.4创新大学生村官制度
大学生村官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本引擎。可建立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市场,吸引其他主体参与农业项目建设,由于目前大学生村官面临延续性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农业中介组织和农业企业与大学生签订固定期限的支援农村建设协议,然后以公益扶持的形式,定点扶持部分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这不仅开阔了村官的选择范围,也能虺浞掷用社会志愿者的资源,为农村发展带来更为成熟的项目。应该说,社会其他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的参与,能有效弥补政府在农村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另外,高校应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需要,引导在校学生积极深入新农村建设,通过与农村各类单位组织合作,建立农村实验培训基地,培养热爱农村、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农村工作特点的大学生。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调查研究、协助相关部门做各类技术指导、服务以及管理工作,弹性增加农业规模经营的人力资本投入。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魏.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分析[J].世界农业2016,(5):181185.
[3]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9096.
[4]张建民,杨子敬.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一个研究综述经济问题探索[J].2008,(10).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3
(一)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二是项目农业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确立了“抓农业重在抓项目”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我市项目农业建设有了新发展和新提高。1-9月份,全市新建或扩建农业龙头企业80家,直接带动基地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近5万户。总投资1200万元的××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开工建设,今年5月建成投产,已收购青蚕豆1200吨,青豌豆500吨,带动基地1000多亩,青蚕豆亩均增收200元。××的××公司、××的菜业制品有限公司、××的兴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项目,都为致富一方百姓作出了贡献。1-9月份,农民从本地各类农业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2.9元,增幅达14,根据近年的“三资”开发农业项目实绩,项目农业每投入100万元,就能给农民每年带来约30万元的收入。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
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五是“难”,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据调查,目前我市征用土地涉及到892个村民组31720个农户78598人,人均耕地在0.4亩以下的农户为7932户19507人,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补偿1.35万元。有限的征地补偿金只够维持农民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费,很难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实现再发展,也难以保障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赚取与从前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障他们能够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少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金一次性用于房屋建设、子女婚嫁或偿还债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失地的老年人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三)
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4
一、加强自身学习,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自身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集中学习与自觉学习相结合,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站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个代表”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其中,从而坚定了我们当好政府参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的最大政治主题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面临“网破人散”的情况下,克服了“工作难、责任重、待遇低”的思想障碍,做到了“队伍不垮、思想不散、工作不懒”,凭着一种朴素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农技站的位置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发挥。
1、在政治学习中,我们不仅认真听人家讲课,而且通过党委同意参与讲课,我们演讲的《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设想》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稿件还被乡政协主任聂礼辉同志拿到泽溪村学习,并作政协工作的参考资料。
2、参与了区、乡组织的多项政治和普法知识考试。通过考试,政治和法律知识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学习中央1号文件和总书记的“两个务必”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分别写出了学习心得和体会,针对指示精神找差距,在机关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上谈了认识,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有关建议,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4、做到了站内团结、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无违纪违法行为。
5、争取领导重视,当好领导参谋,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从早稻育秧到晚稻收割后的冬季农业,我们共提出参谋建议20多条,均得到了重视和落实,对全乡农业生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发展农业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建议,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于11月18日由乡长彭希勇、副乡长刘志强带队,组织农口部门的站长到湘谭、长沙、双峰等地的农机市场和农机研究部门实地考察农机动态,部署明年农机发展的新思路。又如:今年的二化螟发生量是历史以来最高年份,在早稻和晚稻生产期间,由于部分农田防治效果不好,我们向区农业局植保站汇报经得同意后,向乡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补治建议,副乡长刘志强亲自召开村主任会议,并印发补治通知书到村、组,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确保了全年粮食生产安全。
6、自觉遵守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值班不缺勤,工作纪律不松驰,财务公开不含糊。
二、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业务效率
今年的工作重心,在确保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自觉地转到了本身业务工作上,突出了“三抓三看”,即抓值班、出勤是否到位,看任务是否完成 ;抓业务是否熟练,看解决疑点、难点的方法是否妥当;抓服务态度是否端正,看农户意见是否有无。因而我们做出了如下成绩:
1、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在泽溪村扶植了一个种粮大户樊洪伍,他转包水田41.2亩,除2.8亩做蔬菜、花生外,其余38.4亩插上了水稻,其中18.9亩早稻,17.5亩一季稻(中稻),20.9亩晚稻,复种面积57.3亩,其收稻谷3083.5公斤,总产值45624.42元,除去生产成本5146.68元,纯收入40477.74元,加上养鱼、鸡、鸭、猪,蔬菜及其他收入4500元,总收入44977.74元,人均收入达到11244.43元,成为我乡乃至全区屈指可数的种粮大户。樊洪伍的事迹我们已编写了《种粮大户新探》一文呈送乡党委、政府、区农业局及区农委。
2、扶植了一个养猪大户。泽溪村秘书聂建祥是我们驻村以后的第二个扶植对象,他家四口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耕作2亩田,养3至4头猪,喂几十只鸡,生活过得很紧。我们根据市场动态,动员他搞养猪专业,并带领到石井村养猪大户肖建新那里参观取经,使他看到了致富前景,树立了信心。从8月份开始,他把屋后的小荒坡推平,建起了一栋能年养600头猪的栏舍,购回了饲料加工机械设备,可望年底投产使用。
3、搞好良种繁殖,促进我乡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我乡水稻品种的良种换代,在1997年引进早稻中鉴100、中优早81、湘早籼15号后,1999年基本100%的普及了这三个优质早稻品种,通过近几年栽培,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选种留种知识,其丰产性能、品质性状、抗性能力均有下降,为了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品种换代必须不失时机地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在年初就向乡党委、政府写出了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乡长彭希勇立即批款1500元用于引种。我们在区粮油站的支持下,引进早稻新品种:浙早24、超丰早1号、香丰早、16-32;中稻:隆平超级稻、丰8a/205、超优24、新香优63、b优840;晚稻:丰两优香1号、中丰126、金优77等。这些品种都集中放在农业大户樊洪伍那里进行规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了其中9个品种在全乡推广,如早稻的16-32、超丰早1号、香丰早,中稻的隆平超级稻、超优24、新香优63、b优840,晚稻的丰两优香1号、中丰126,计划在XX年全面更新早、中、晚稻品种。
4、花大力气搞冬季农业示范点。在晚稻收割后,我们考虑到近几年来冬季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冬春温光、土地、劳力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是一笔很大的资源浪费。我们主动地在泽溪村陈力、陈家组以农业大户为重点,发动农户育苗移栽油菜70多亩。10月29日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后,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扩播130亩油菜,总体面积达到203亩。
同时我们还在谭家村肖家、董家等四组发展了水田、旱土连片400多亩的蔬菜基地。
我们想通过这两个示范点的作用,能否在明年带动更多的村组来参与冬季农业开发,在全乡形成久违了的冬季农业生产。
5、协助区种子公司调处种子发芽率低的矛盾,确保农业和农村的安全稳定。今年早稻育秧期间,区种子公司下拨的早杂种子中有一批由于发芽率低,引起了5个村352户农民到区、乡两级上访,当时的农民思想情绪非常激烈,有的农户到销售点抢东西或骂娘吵架,有的向政策要求赔款,一时间这几个村被闹得沸沸扬扬,很不安宁。我们紧密配合区农业局派来的工作组,昼夜工作在第一线,一户一户,一丘一丘检查发芽率,做解释工
作,补发种子,填报数据,向领导及时反馈情况,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平息了风波,做到了群众满意,领导满意。
6、配合区经作站在我乡摸清底子,澄清数据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根据要求,我们在林业站、国土所及相关部门翻阅查找大量资料,为了拼制好一张全乡水果分布现状图,我们采用了国土所提供的《土壤利用图》作为蓝本,又根据林业站的森林航标图勾划出水果分布的大概位置,然后爬遍各个山头实地绘制出各种水果的分布位置,面积及长势情况,再到娄底扩印出一张合符规格的成形图,用不同颜料涂填出不同类型的水果,我们绘制的《我乡水果分布示意图》受到了区农业局领导的好评,也给在我乡建立无公害水果基地提供了重要依据。
7、与区土肥站合作,依法查处了我乡对农田有污染、有危害的企业。我们对全乡120多个企业和企业主进行了走访,对有危害、侵占、污染农田的企业提出了整改方案和限期改正意见。对规范企业行为、保护农田质量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8、加强了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责任。今年我们收到区植保站《病虫情报》15期,发动治虫战役9次,接到植保站通知自发补治通知2次,由乡政府召开专题植保会议5次,发送治虫通知48500份。我们主要抓了“三个到位”:即治虫通知发放到位、防治面积普及到位、防治效果检查到位。在全乡村主任会上,我们向村主任通报了植保员的手机号码在治虫期间作为“植保热线电话”,如有农户植保方面的疑难问题,随打随到,有多少次植保员成永平在下午6点多钟回双江,骑摩托车已经到了小碧地段,听到农户报告,马上调转车头赶到这些农户田头,解决问题后夜晚才回家。由于我们的努力,全乡在病虫防治上大发之年没有出现大的损失。
9、汇报各种报表数据准确。今年农业局要求我们农技站填报的报表是比较多的年份之一,特别是中央对粮食作物的直补,由于关联到千家万户,其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做到真实无误。我们在乡党委、政府的主持下,召开了乡、村级干部会议,从逐个农户摸底,通过各农户对本户面积及水稻类别签字认定,再由组到村把数字填报到乡,由乡汇总报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是仔细认真的,还有“阳光工程”“水田分类”等报表,都是从各村各组逐级摸上来的数字,所花时间和精力都不是一天半日能做到的。
10、灭鼠工作与“毒鼠强”的清理相结合。春季灭鼠工作,我们是区会以后,于3月25日召开了村主任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布置了灭鼠工作任务,会上将配制好的毒饵分发到各村,会后各村将毒饵及时分送到了各组各农户,普及率达到100%。现在全乡基本看不到鼠害。同时我们将中央六部一委《关于清理收缴毒鼠强的通告》打印到各户并在各销售点进行清理,又多次在乡、村干部会上由党委、政府安排了专题讲座。因而我乡没有出现毒鼠强销售和中毒事件,切实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和完成政府工作任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任务也相当繁重,我们都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和完成。具体做了如下事情:
1、驻村工作:①计划生育没有落后,“四术”100%的落实到位,宣传常抓不懈;②农业税按时完成;③社会治安稳定,矛盾纠纷调处及时,无一上访事例;④“三桃硬化公路”捐资是全乡之最;⑤村级班子互相协调团结。
2、参与了回龙、环江、山泉的重大森林扑火工作。
3、与乡村干部一道,10多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抗击禽流感的第一线。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除了搞好常规性的业务工作以外,设想做好如下几件事:
1、巩固种粮大户成果,在全乡新发展1至2个种粮大户,并把樊洪伍在种粮大户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农机大户。
2、在泽溪村搞一个小面积的油菜-水稻免耕栽培技术试点。
3、在全乡普及推广抛秧技术。
4、把新繁殖的几个水稻优质品种推广到各村。
五、存在的问题
1、搞试验怕担风险,贪图无事无责任,平平安安度日子。
2、服务面不宽,重在粮食作物的服务,而对蔬菜、水果多种经营的服务较为放松。
3、工作量贪小怕大,不愿主动给自己增任务、压担子。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5
内容摘要:合作组织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不同区域因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性。本文分析了合作组织在西部农村的发展现状,由于西部广大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市场经济发育迟缓等原因,故合作组织功效微弱,使其不能成为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以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本文进而对全国的合作组织进行横向比较,以找出西部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加强西部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农村 合作组织 适用性 功能思考
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这说明合作组织在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此,西部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发展规划方案与相关政策,并提出硬性指标和时间表。但笔者认为,西部地方政府关于合作组织的认识和现行政策措施值得商榷与探讨,而这一切皆以合作组织的适用性与功能定位为基础。
合作组织在西部农村的发展现状
尽管学界有人认为富裕和贫穷两极状态都较易产生合作需求,且贫穷较富裕有更强的合作冲动和愿望,更需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王军锋,2006),但该观点并未得到学界与政界的普遍认可。笔者通过对甘肃六十多个乡镇的实地调研认为: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均受制于当地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它并非是任何地区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组织形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尽管农(牧)民希望有自己的“组织”来保障其权利不受或少受外部侵犯,但那种“组织”根本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以产品交换为根本目的、以规模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合作组织”。总体而言,农村市场经济土壤缺失使西部广大农村目前尚不具备发展合作组织的前提条件。
合作组织是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发展合作组织,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在建设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合作组织是今后“三农”工作方向性和全局性的大事,这是西部地方政府的普遍性认识。不能否认,东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组织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调研情况表明,即使业已产生合作组织的西部农村,它也并非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以甘肃为例,不同区域的合作组织的增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的地区,这种功能越强,增收功能与区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市场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使在合作组织比较发达的地方,它也不是这些地方多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农业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2006年,甘肃省创劳务收入151.2亿元,人均收入2823.53元,而甘肃省2005-2007年农村居民每户纯收入分别为1980.00元、2134.00元和2328.92元。
合作组织在全国的横向比较
从数据上看,西部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误区。
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合作组织数量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于前位,在2007年底数据的13个省市区中,西部的陕西位居第1,即使甘肃也位居第8,排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前面;在截止2006年底数据的12个省市区中,西部的四川、重庆、内蒙和云南,也分别处于第2-5位,同样排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之前。
全国合作组织密度(即每万人拥有的合作组织的数量)处于前十位的省份中,西部省市区就占了5个,而市场经济发达的广东处于倒数第1位,浙江和江苏也只排在12和14位。
从合作组织规模(每个合作组织拥有的户数)上看,西部的四川处于第2位,新疆为第4位,青海、内蒙、甘肃分别排在第7、11、12位,而经济发达的广东、山东等省却位居20、23位。
这三组数据均反映出西部合作组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和比较领先地位,这似乎印证了“贫穷较富裕有更强的合作冲动和愿望,更需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观点。但由于数据不完整(如截止时间不同等)、统计口径不统一和数据水分比较大等原因,不具有客观上的可比性。甘肃的合作组织中,许多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演变而来。以甘肃某县数据为例,该县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10个中真正由农民组成、由农民管理的只有1个。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甘肃其他地方普遍存在,在西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针对甘肃不同区域的60个乡镇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从十个方面对合作组织的功能进行调研,借以反映调研对象对合作组织的认知度、信任度、重视度。汇总情况反映,除产品销售上认为合作组织发挥的功能比较大(63%)外,其余诸如生产经营资金问题、生产计划安排、生产经营信息获取、良种化肥等农资来源、技术问题以及增收等方面数值均低,其比例分别为0%、7%、12%、17%、8%和36%,在维护会员权利上选择 “能”和“基本能”的两项合计只有8%,在会员的满意度上,“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两项合计仅为35%。可见,合作组织在甘肃农村的认知度、信任度、重视度均比较低。并且,越是在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笔者的基本结论是:甘肃多数地方的合作组织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大多数农村的合作组织尚处于萌芽状态,这在西部具有普遍代表性。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地方政府有关政策或方案普遍具有以指标化为显著特征的 一刀切现象。这种忽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政府农村经济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加强西部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组织
甘肃等西部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是由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甚至无价),农民居住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西部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制定不同的合作组织发展规划,以避免指标化与一刀切的现象。对于具备或基本具备合作组织产生条件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但不能作为政治任务指标下达,在不同乡镇之间、县域之间不能搞不切实际的评比,合作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不能作为政府评价不同地区官员的指标,应杜绝层层验收、达标升级、弄虚作假和劳民伤财事情发生。
(二)引导鼓励农村人口集中
市场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人口的有效集中,否则,以交换为目的的农村市场经济就缺乏基本前提,与规模化经营相联系的合作组织就更无从谈起。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分析,加速人口集中意义重大而深远。
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与目前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和“整体迁移扶贫”工程相结合,在住房与安家补贴、土地补偿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人口实行有效集中。通过自然村搬迁合并,向自然承载力较强、交通比较便利、人口比较密集的中心村镇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集中,借以促进农村市场体系形成和壮大,为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如2008年甘肃省明确提出,今后5年甘肃的城镇化率由31.6%提高到36%以上,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转移120万人以上。这种做法值得西部省市区推广,中央政府应出台相应支持性政策和措施,以提高甘肃等西部农村人口集中的速度和规模。
(三)加大对现有合作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
对于业已具备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条件、且已有相当组织规模的地方,政府应首先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这是确保业已产生并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也是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示范社建设活动”的基本要求,建议政府一方面出台政府担保政策措施,简化受信管理制度程序,适当扩大贷款额度,提供一定政府贴息以真正降低合作组织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政府建立扶持合作组织财政专项基金,对具备一定规模且有发展前途的合作组织予以直补,将中央的“示范社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出台政策允许合作组织内成员之间以及合作组织之间的民间融资,以弥补政府金融支持之不足。
(四)创新扶贫方式以支持合作组织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是政府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扶贫政策也是目前国家支持甘肃等西部农民增收的主要政策。合作组织作为甘肃等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重要项目,国家在项目扶贫中应将其作为重点项目列入。2008年,甘肃省政府提出的“智力扶贫”、“教育移民”、“ 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等,实际上是基于长远战略考虑的扶贫方式创新,客观上有利于合作组织发展,建议中央政府通过扶贫渠道,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支持甘肃等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此外,甘肃等西部地方政府也应创新扶贫方式,将合作组织纳入扶贫项目范围予以扶持。
(五)出台招商引智政策以发展农村“能人经济”
“能人经济”在学界和政府界均无统一规范的概念,本文可以简单理解为“能人主导下的经济”。其基本特征为:有号召力、凝聚力、敢于冒险,善于扑捉市场商机。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最大功效,是由于国家资本投入增加使西部的硬件设施得以改进、东西部经济差距缩小(刘生龙等,2009),但以吸引人才为代表的软环境却依然严峻,西部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且有不断下降之趋势,与资金等其它生产要素比较,西部更加需要能人。甘肃等西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能人奇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生活待遇等)吸引外部能人,实践证明“能人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安徽临泉县政府明确表示把扶植经济能人、培育“能人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着力点来抓,发展农村“能人经济”,既是催生甘肃等西部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条件,也是西部农村发展合作组织的必要途径。
(六)借鉴外部经验创新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
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也是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西部农村的土地流转难以推进。
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值得西部借鉴。以浙江湖州市为例,该市首先出台了《扶持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若干政策》、《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财政扶持、贷款担保、金融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面,扶持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其管辖的各县区也出台了推进土地流转的相关扶持政策,按照流转规模分别给予每亩50元至500元不等扶持;其次,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后的相对稳定,还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转价格逐年增长和随物价变动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了土地流转双方的积极性;第三,构建以县农村土地流转网上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确保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有效对接;第四,通过政府对农民培训,以离土流转方式加快劳动力转移,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第五,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土地流转;第六,强化基础建设,助推土地流转;第七,完善社保体系,保障土地流转。将离土流转与人口集中和整体迁移扶贫三者有效结合,是西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秦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扬州大学学报,2007(5)
2.王军锋.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调研报告.开发研究,2006(2)
3.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9)
农业农村工作综述范文6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着。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
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
转贴于 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快建立广西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逐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生力军。加快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
1.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管源头、抓检测、严准入”等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贸易预警监测机制,确保广西农产品安全。
2.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要在优势产区内选建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形成区域特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品牌创造,创建广西果蔬品牌、奶水牛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环境优势,挖掘文化底蕴,积极申请地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培植一批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商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信得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优势特色农产品提供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3.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广西应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与农户“四位一体”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把因自然灾害对特色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特色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市场风险预警、气候风险预警、政策风险预警等,定期向农业部门和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发出报警信号,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1.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尽快成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成立土地流转担保机构,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吸引工商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投资特色农业,使土地逐步向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种地能手转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努力完成以“明晰林业产权、落实经营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制度,积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大林业信贷投入,完善财政贴息政策,逐步完善林业投融资体系,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七)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特色农业的外向度
紧紧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组织实施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大、起点高、品牌优、带动功能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跨省跨国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走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以项目为载体,在东盟国家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广西与东盟农业项目的对接。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同时,鼓励企业在区内建立一批稳定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逐步扩大具有现实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及其制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扩大柑桔、食用菌、精细菜等南亚热带产品的出口,逐步形成外向型拳头优势产业。加强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加强植物检疫防疫、质量检测、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出口创汇。出口企业要提高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争取获取国际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给广西农产品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深入开展千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围绕广西特色农业,结合实施“绿证”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培训专项行动以及农家课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培养造就一大批特色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
[1]金莲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Zl.“广西特色农林产业综合效益研究”课题组,2010.
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Z].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2010.
广西“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Z].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
韦鸿雁,广西特色农业概述[J].广西农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