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背景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1

关键词:高中英语 研究性学习 任务型教学

研究性学习以及任务型教学是两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前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而后者站在教师的角度。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做出改变,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为他们设计对应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指出一条真正适合他们的道路。任务型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学生不能永远生活在“温室”中,高中生应该学会遵从自己的意愿学习。

一、灌输学习理念

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任务型教学,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的突然改变而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型教学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够深入,没有发挥出明显的效用,学生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

其实,简单的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比如,课文《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说:“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标出文中的生词,自己查字典简单理解一下。”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三个表面上的简单任务,还有一个隐含的任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没有成为一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只是被很粗浅的使用。在这些简单的应用中,学生难以体会到任务型教学的益处。

教师可以明确地为学生指出课堂内容是由各种任务的组成,学生必须依靠自己探究教材内容,不能总是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学生要先形成相应的意识,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灌输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是为了教学更顺利地开展,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

二、分组完成任务

有些学习任务对学生个体而言难度比较大,或者需要的时间过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学习上的伙伴,分组合作,互相帮助。这样可以大大提升任务的完成速度,课堂包含的任务量也能随之提升不少,学生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比如,在高一(必修一)的unit 4中涉及到That/which/who/whose引导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整理出一张知识结构图。因为情况的分类比较多,而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一个人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很容易遗漏注意点。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够提升课堂参与度,促使一些在课上消极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

分组合作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有效缓解班级内两极分化的趋势,优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帮助差生。对差生而言,需求要比优生多得多,教师不可能一一满足,只有通过这种分工的方式最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需求不尽相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寻找真正需要的内容。

三、任务种类的多样性

以往教师进行的简单尝试,形式非常单一,缺乏针对性,统一布置的任务对有的学生而言缺乏意义。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使之多样化,更有针对性。比较粗略的可以分为成绩好差两类,给成绩好的学生布置的任务偏探究性,精益求精;给成绩较差的任务要多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好高骛远。

比如,同样是学习课文《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有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就不能只做基本的要求,在检查他们的完成结果时要更加严格。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结合了学生的兴趣的任务,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学生的完成质量必然会提高不少。多样化的任务可以使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自由度更高。古语有云:“因材施教。”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扬。

研究性学习与任务型教学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高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高考而言这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主科,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不可能被完美的实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不能完全规避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它能够调动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学习英语知识。

四、结语

高中的学习生活向来以枯燥乏味,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但学生不能因此失去自我,只知道跟着教师的教学安排学习。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只给学生一些大略的要求,通过检验完成情况来督促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2

一、由传统教学下以知识为中心到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并重

“实践”一直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教学要提倡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但是,传统数学教学的特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解题,这些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让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使得数学的应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普遍缺乏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数学最好的方式是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从注重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由传统教学下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重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职责由传递知识转变为更多地给予学生指导和激励他们思考。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激励学生发展和提高主体性思维的意识、观念、措施和氛围等等,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新的创造。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可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去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能力。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主动地思考,引起学生积极追求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从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惟师是从”是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容置疑,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诠释课本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与此相反,数学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教师的学历多么高,教学功底多么扎实,面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也极有可能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以平等的姿态一起解决问题的。总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

四、由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到同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

态度、情感和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学学习促使学习者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各国数学教学都极为关注的,而这一点在我国数学教学中却表现得极为缺乏。以往的数学教学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多是可以量化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结果更多的是起到了选择与淘汰的作用,导致学生普遍对数学没有兴趣,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而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五、由重视逻辑思维到同时重视直觉思

维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逻辑的、形式的,如概念的明确定义、结论的严格证明等,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人们对逻辑思维培养极其重视,而忽视了直觉思维的培养。事实上,数学直觉对于数学认识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非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要发展起相应的直觉,以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可靠性直觉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注重逻辑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

的直觉思维。

六、从重视语言材料和视觉通道到同时重视非语言材料和非视觉通道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3

高中英语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进程中要以此为授课的中心。高中选用的新教材使得授课围绕“语篇”展开,在进行相关篇章的阅读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的自主探究。

一、探究英语学情,感悟研究性学习特征

在高中英语教学环节实施研究性学习,它所承担的不单纯是一重教学重要环节的角色,同时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的传授的时候,能够探究学生学情。在进行英语授课的时候,能够根据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场景策划出相应的授课内容,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协作、师生互动中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症结,进而使得探究内容不断的拓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1.问题性

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需要课堂主体在接受教师授课的时候,识记大量词汇、词语发音等,进而能够达到听力、表达能力、诵读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提升。诚然,进行这一研究性学习的环节中,学生必然会遭遇很多学习上的“拦路虎”,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在进行的这个探究过程中,其探究的中心都与课堂主体的生活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便于学生依据自身的感受去有效的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2.综合性

英语学科在进行授课的环节,我们可以感知到自身就包容着词汇、词语发音等的多种知识内涵,整个英语学科在内容上也是囊括着众多综合性的知识,对于相应学科都会有一个映射。因此,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不但是一种对语言的探究过程,更是一种对多种综合性知识进行汇总、掌握的过程。

3.开放性

在社会性的学科中英语也是其中的之一,关涉到的包含着社会、自然、历史、天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对课堂主体在进行学科学习的时候可以依据着脑子中所存储的知识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所接触的内容进行质疑。所以,英语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性的学习包含着众多知识,属于一种开放性的学科知识。

4.过程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时候,师生之间侧重的是获取知识的“量”变。而英语课堂之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将相关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加侧重对学生思想框架的构建以及情感认知水平的提升;不但注重英语教学中的学习成效,亦应当注重整个探究环节和课堂主体的情感认知。

二、探究研究性学习,汇总设施策略

遵循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组协作以及师生互动中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有效策略的指引下,提升课堂主体综合性的语言的运作水平,重视提升学生运用英语感知信息、探究信息以及对问题有效解决的能力,尤其注重提升学生运用英语,实施思索的能力。

1.通过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学科引导,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感知学习的方略,将课前预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承载着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自主探究中运用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自我探究,促进学和叫教之间出现一种有效的互动,走出传统授课模式的桎梏,是教师的教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渴望,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手、脑以及口的互动,致力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英语阅读方案。在进行英语课前预习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英语授课需要,布置给学生一些具有思维启发意义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其带着问题进行有效的预习。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课前预习之中感受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推进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2.推进主体课堂互动,激活英语授课氛围

关注英语课堂之中的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对授课环节的积极参与,达到构架融洽、活跃以及平等的授课目的,用学生自主参与英语课堂的形式代替常规模式下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这样就需要英语教师巧设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其兴趣。探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时期参与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所以,英语教师在设置问题环节应当立足于文本实际,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进而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探究的欲望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出来。在自觉性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就会感受到探究的成果,生发在一种自豪感。

将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作为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环节:Why did the author use a necklace as a clue to the text?继而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再因势利导设置这样的问题:Is the heroine’s fate only connected with the necklace ?通过课文情节的描述,提出 How did the heroine borrow a necklace?How did she lose the necklace ? How did she look for the necklace?How did she pay for the necklace?How did she find the necklace fate?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过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生发出积极参与的兴趣,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

3.营造课堂氛围,呼唤学生参与

在进行英语授课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相应的语言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离不开课堂主体在实际中对于语言的运用训练。英语知识的传授中,教师需要将相应的学科知识、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自主的参与意识,进而感受到自主参与的乐趣,营造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气氛,在这样“开放性”的授课氛围中,给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参与,需要实施小组之间的讨论,将高中英语文本中相关语篇的知识,在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传输给学生,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技巧水平。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高度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效用,将问题设置在相应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思索意识,自始至终将学生作为课堂授课的载体,营造出协作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在互动、协作以及探究的环节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一种创新性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修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调查和实验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2008,(18).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4

一、形成性评价的提出及含义

(1)提出。以往的小学语文学习评价无论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还是评价标准来说都是非常的单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依据。这种评价只重视语文学习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始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形成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中开始得到重视。

(2)含义。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中常见的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虽然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但是,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会对最终成绩给予最大的重视,从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经历和情感体验,约定俗成的将最终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阻力。

(2)评价内容和方式缺乏筛选,重点不明确。在部分地区,由于对形成性评价存在着错误的解读,认为只要不再重视最终的成绩,采取各种各样的不是常规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只搞形式,甚至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评价实施过程中师生和家长的负担较重。由于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而且是长时间的互动,并且要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这便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而增大了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阻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评价目标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语文学科学习目标。在小学语文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将基础性发展目标和语文的三维目标相整合,综合角度考虑语文素养这个整体目标。

(2)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良性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简单的好坏判断,重要的在于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注重发展过程。反对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形成性评价也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主体性原则。在评价中,学生是参与主体。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指挥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合作者。

(4)评价的互动性。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不是只针对学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综合参与,而且要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多向交往、互动,加强合作、沟通、交流。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影响学生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有进步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有问题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也需要在与教师的多次互动中不断调节,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5)可行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价方式要简便易行,不应加重师生和家长的负担,评价程序、标准及方法等要尽可能简洁,便于施行。如果评价过程过于复杂,具体的操作很难实行,评价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在制订评价方案及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可行性。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施形成性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公正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误,学会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发挥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绝大多数同学的兴趣。

(2)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师生共同发展。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鼓励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自己的教学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研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业务水平得到了发展。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5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信心; 学习动机;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38-001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自我动机的激发下,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地实施学习计划,最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系列活动。自主学习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职教育是培养与社会各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进一步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我们依据相关内容和资料,设计了《自主学习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结合本人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发现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对此作如下分析:

1.学生知识价值观的错位

根据统计结果,学生分别认为学习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不一定有重要影响,或根本不重要,学习在他们看来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这种对知识价值的漠视和对学习作用的片面认识,是酿成学生厌学的一个症结所在,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一个根源。因此,在学科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知识价值观,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

对于学习目标,学生选择由教师制定,还有的学生基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不是太难的知识内容,学生还是选择由教师讲解,多数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从未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种种迹象表明,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缺失。

3.学习动力机制的乏力

调查表明,在校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说明学生的学习在动力机制上缺乏内在推动力量,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生选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这是支持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支柱。但是高远人生目标的缺乏、学生知识基础的薄弱,限制了学习动力的延展。我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的残缺,妨碍了知识的建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并且尊重这种差异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机制、提高学习动机水平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辅导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4.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欠缺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承认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成效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获得的途径主要来自自己的学习经验,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在书上写、划,这就难怪许多学生的课本学完以后依然是“一尘不染”。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做笔记、不会做笔记的现象屡见不鲜。

5.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低下

自我监控能力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自主学习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学习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自我审视、自我监管,这些都影响着自主学习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而调查中,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还有少部分学生基本不制定学习计划,对自己的学习经常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学生也是极少,数据表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低,教学中有意识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已迫在眉睫。

6.自主学习外在条件的不足

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独立学习的时间“很少”或“基本没有”,这说明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越位,表明当前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主宰下的“满堂灌”,学生极少拥有发挥其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空白时间”。另外,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当学生在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难、烦恼时,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恰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渴望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很值得教师反思。

因此,教学中急需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上的保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还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树立自信心。这位同学擅长用语言表达,我就让他多回答问题,那位同学擅长朗读,我就让他多朗读。班里开展树“星”活动,只要学生在哪方面表现出色,就授予学生相应的星级证书,并且将每位学生拿着证书的照片贴在“班级之星”栏目里。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使每位学生都逐渐树立了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2.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想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介绍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几点内容,实际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平时还特别注意做了以下几点:第一,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尽量控制自己少说少讲,而是以精当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说、写、读、唱、动手操作等。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地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二,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一节课的“执行首席”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背景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习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36-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课程标准对习题提出的要求是:“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或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学教师大多通过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习题的设计,很少有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风格、知识体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设计层次性化学习题是为更精确地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提高。

二、研究的意义

1.倡导新型习题观,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习题观不再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习题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是提高学科意义与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创设新课程标准下实践性、探索性、自主性、多样性的习题观,让学生在习题解答过程中体验快乐、辛劳,学生对待习题的态度由此成为了一种生活过程、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学生不再把习题作为一种学业负担,而是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需求,甚至是人生需求。

2.形成化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一般的教师尽管对习题资料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但是从未想过其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育心理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等这些理论脱节。我们知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缺乏目标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寻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指导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得习题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

3.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只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习题。大多数教师布置的习题多是来源于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而对习题没有进行整合与处理,只是简单地布置而缺乏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做习题的效率低下,没有发挥习题应有的功能。通过对化学习题进行设计,不只是把习题当做课堂教学补充和强化的途径,而是将习题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并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服务。

三、层次性习题的设计和案例评析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其基本化学技能,培养其基本学科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将层次性习题设计为四种类型——知识技能型、思维开放型、实验探究型、信息情境型。

1.知识技能型。知识与技能型习题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进行考查、巩固,题干内容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学生仅仅凭听一次课不能实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要通过多次的强化训练来完成对知识的强化与应用。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分层次进行设计。由于化学的知识内容本身较多且零散,众多的概念、理论加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实验,需要教师对习题的功能有全新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评价、创新,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将所学知识网络化并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1:在0.5mol/L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为(?摇?摇)个。

A.3.01×1023 B.6.02×1023 C.0.5 D.1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于阿伏伽德罗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是简单的题干呈现,没有设置问题情境,题目内容单一,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而实现对知识点本身的记忆,没有更多其他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较为合适,中等生与学优生则觉得较为乏味。对应新课标三维目标来说,这类题只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会涉及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达成,无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外延目标,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案例2:①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正确的是( ?摇?摇)。

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

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

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

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②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

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为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以NaCl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 ;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工作过程中pH ;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 流向 。

这是一道分层次作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题型来完成作业。案例①适合学困生,案例②适合学优生。教师在布置书面习题的同时,还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及探究性习题。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改进一些实验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实现了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

2.思维开放型。开放性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牢笼,从多层次、多角度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设计开放式习题,拓宽了每位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由于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互帮互助,使学生合作能力加强,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有效培养了创新型人才。

案例3:工业炼镁排放大量废渣,其主要成分是MgCl2、KCl和少量MgO、BaCl2、FeCl3、CuCl2,利用该废渣生产硫酸镁和光卤石的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问题1:调pH至7的目的是 。

问题2:调节pH的过程中,MgO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问题3: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时要用到的硅酸盐质仪器有 。

教师在讲解习题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挖掘流程图总每一个细节,力争弄懂每一个问题,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甚至在全班提出共同讨论解答。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显著。

通过设置开放性习题,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有了提高。习题的选择应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型。这类题目的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强。探究性学习对于转变学生的被动、机械学习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积极的建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习题的解答过程中,要坚持用探究性原则去启发、引导学生,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过程不仅使抽象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化学问题。

案例4: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的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的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请完成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溶剂: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酒精灯、滴管、试管夹;3mol/LH2SO4、6mol/LHNO3、3%H2O2、0.01mol/LKMnO4、0.1mol/LKI、20%KSCN、NaOH稀溶液、蒸馏水。

①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 ;

假设2: ;假设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用作答)。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按以下表格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这是一道铁元素化合价的探究性习题,难度适中,适合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群体,学困生能够回答出部分问题,学优生从这道题中能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由于探究性习题强调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一旦有动力去探究问题、有兴趣去挖掘问题的根源,那么通过自身努力激发和维持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性,很好地展示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地位,体会到自我效能感和成功的满足感。这种实验题与探究性试题的组合,能够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和设计也增加了考核要求,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结果。

4.信息情境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为化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真实之美。在解答这类习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建立解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真方法,有效引导化学教学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

案例5: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致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致冷剂。

根据现有知识,某些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_____〉H2O、HF;第三周期SiH2〉PH2〉_____〉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 H2O H2S;CS2 CO2;

CCl2 CF2 (选填〉、〈或﹦)

(3)然而,这种致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趋势来开发致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填写字母,多选扣分)

①毒性 ②沸点 ③易燃性 ④水溶性 ⑤颜色

(a)①②③ ?摇?摇(b)②④⑤ ?摇?摇(c)②③④

这道题注重化学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比较,通过对致冷剂性质的阅读,马上调用出元素递变规律的知识来寻找突破口,通过一定的推理,最后将问题解决。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而且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进行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四、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习题设计都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习题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层次性习题的设计对学生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华.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分层作业设计[J].教育探索,2006,(11):40一41.

[2]吴慎刚.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2005,(26):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标准实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6.

[4]刘旭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蔡铁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