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物理;学习兴趣;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其教学核心是基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命化教育观念,给予初中生最大的自主探究、学习、交流以及实践的课堂时空,转变其传统的教师职能,以“辅助”与“主导”教学过程为载体,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一、物理实验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因此,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物理实验法。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教学形式:物理实验视频播放与实验室现场操作。基于初中生对于物理有着基础的掌握,贯彻与深入“以学定教”的人本教学理念,教师在对于实验选取播放或现场操作过程中,例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联电路电流连接等,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最终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记忆法
物理是一门科学的学科,更是一门充满着趣味的学科。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其教的内容往往大于学的内容,常导致个别学生无法深刻记忆一些物理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一些趣味与知识化的记忆方式,例如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浓缩记忆法等等。如,以《光现象――光的反射》课时为例,“法线通过入射点,虚线垂直反射面。反射入射居两边,反角入角总相等。入法夹角为入角,入角增大反角增。所有物体都反射,镜面反射漫反面。”采用的便是浓缩记忆法,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学生的记忆难度,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物理情境法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20-02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中学体育教学对加强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自身修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为师理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不再是单纯、系统地传授基本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角色,而是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训练。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只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健康素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系统不合理等种种问题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已经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广大中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标下改善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是全面育人的关键。而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都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从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提高业务水平,为改进教学方法、互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最终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学生角色的转变也是重要,它能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教师用正确的学生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学生观念将学生视做教育对象,只看到其被动的一面,而看不到其能动的一面,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新的学生观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实际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培养,要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要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很重要,都是需要重视。教师要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真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的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的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的探讨教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做教学的主人。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知识学习者又是决策者,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启发、辅导和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2. 因材施教,强调身、心同步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学生本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也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施教;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给与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对于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要从他们已有基础出发,给与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
3.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已经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加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知识领域,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媒体教学软件在体育课中的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观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4.倡导探究,发展思维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观,要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评价方式
谈到评价,人们往往想到考试,谈到学生,人们往往想到分数、名次,这种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原有的学生评价观念。原有的学生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强调以学生各个运动项目测试成绩为主的学习结果;在评价尺度上,强调教学大纲、教科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统一要求;在评价手段上,强调以教师对学生各运动项目测试为主要形式的量化方法;在评价功能上,强调以确定每个学生在同类群体中的位置为目的甄别与选拔。这种评价,具有操作简单、结果明晰、客观公平的优点,为我国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对学生评价的主导方式。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强化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使许多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造成了大量学生人格上的缺陷和心灵的扭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要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的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例如、能在学生学习成绩综合评价中占20%―采取20分制,18―20分为优秀,14―18分为良好,10―14分为及格,10分以下为不及格;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评价理念:在评价功能上,要求改变过分强调个别与选拔的做法,谋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更大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求改变过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力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发展自信心。并将学生评价与日常教育行为有机结合,使评价介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下一代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徐宏,李仲斌.浅谈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2.
[3] 鲁志文.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5,19(1):39-4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3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构建模式受前苏联的影响根深蒂固,历经坎坷与挫折。课程改革历经7次,但绝大多数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生存状态鲜被关注。学生沦为成人的附庸,人们视其为工具,让孩子来体现成人的意志,将成人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毫不顾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个性发展。恢复考试制度以后,高考唯一的“指挥棒”成了二亿四千万中小学生的救命稻草和杀手锏,人们的生存价值被紧紧锁定在高考上。对高考的价值取向如不重新构建,范进、孔乙己式的人物恐怕就会成为21世纪的典型人物。社会发展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超越,要超越就需要创新、就需要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任务。教给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是这次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本次高中新课改提出“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还学生独立的人格,赋予学生探究生活的权利。它虽经波折,艰难启动,终在各实验区稳步开展,其“里程碑的意义”即将突现。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人为本”,既要以学生为本,又要以教师为本。新课程的各项策略和措施既要根植于各区域的经济状况,切合生源实际,又要考虑师资队伍的状况。教材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又要利于教师的教。本次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还灵魂于教师,”我们的个性也应该得到张扬。利用好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思想作为土壤,去培植学生的思想。而不是一味作专家学者的代言人。这既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权利,又是我们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有义务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教学模式在动态和创新中发展变革
我们不要奢望有系统的教学模式为我所用。长期以来,老师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教学生。可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加之“一纲一本”的课程体系和一元化评价,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一度泛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专家学者为我们创立了新的基本的教育理念(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设计了基本的课程框架(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理想的教育教学蓝图。教材编者为我们提供了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教材,供我们选择。只有我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才是真正的解决新课程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最有发言权。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权利放下”的基本思路。初中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到底怎样组织,能否给我们确定一个模式让我们看一看。我要说,看谁的都不是我们的。魏书生的“六步单元教学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语文教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并且魏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讲课,但他的“六步单元教学法”模式并未在某一地区原汁原味地推广应用,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吸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我县曾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法”,我们都亲身经历过,但有谁按部就班地套用其模式呢?正如广东省教育学会中语会常务理事容理诚先生所说:“新课程的推行过程就是一个实践、检验、建设的过程。专家学者最多只能解决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只有第一线的教师才是真正解决新课程中具体问题的伟大实践者和创造者。”个人的教学模式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创立,教学方法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确定。
三、早动手,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准备和知识贮备
从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其变化很大。如果我们准备不充分,知识贮备存在缺陷,观念陈旧、教法单一、墨守成规,就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高职 化学 教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New Thoughts on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Chunmin
(Hubei Provincial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of Eco-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0)
Abstract Teaching materi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grasp sever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insisting on skills, enhancing normative, strengthening practice, seeking the teach ability, with the times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mpile agricultural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promote agricultural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 thoughts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不同的教材版本。不少高职化学教材出现文字和知识错误,内容上也是深浅不一,不能为培养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林高职化学类课程教材改革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优化整合性
化学是高职农林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目前,高职教学基础课分配的课时大幅减少,既难以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难以培养学生化学基本操作技能。①为此,应根据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将原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在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时,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②将两门课程重复内容进行合并,使其重点突出,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分为化学原理和以该化学原理为基础的分析应用两个单元。例如,以“四大平衡”为主线,对“四大滴定”的原理及应用进行融合,即把“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这样不仅能解决内容重复的问题,还能够强化概念,做到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农林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应以农林产品涉及到的主要成分――糖类、脂类、蛋白质为主线,以各成分命名、结构、典型理化性质为主体,使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基础性和实用性,缩减教学内容中与高中重复和纯叙述性内容,构建以能力为核心,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当前化学热点充实到课程中,如农林产品的热点内容“奶茶、咖啡等的反式脂肪酸的检测、地沟油的鉴别、改性蛋白质的安全性”等。
当然,也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整合为一门农林基础化学课程。要求结合高中所学化学知识,对专业所需化学内容认真分析和梳理,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整合为农林基础化学。
2 坚持技能性
强调技能培养,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征。因此,让学生掌握与职业技能息息相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实操尤为重要,纯理论无应用性的内容最好少讲或不涉及。例如,物质结构、元素电势图、化学热力学、径向分布函数、各种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精确计算公式及推导等应简略带过或删去。当然作为教师,在教学上可给学生介绍化学领域的历史发展和最新动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不过,它不应作为教材本身所要求的必编内容。
3 加强规范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蓝本应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化学教材有必要对语言、体例和版面进行规范,尤其对某些必要的图例和数据要严格要求。例如:在“天然水总硬度的测定”实验实训中,秦中立、黄方一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苗向阳、顾准主编的《化学品分析与检测》两本书中实验用水的总量均为100 mL,前者加入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为5 mL、铬黑T指示剂用量为2~3滴;而后者加入的缓冲溶液为1~2 mL、指示剂用量为5滴。达到的教学目的相同,而实验效果没有任何区别。虽然均无实质性的错误,但数据如此之乱,这势必让实验教师无所适从。再如:苗凤琴、于世林主编的《分析化学实验》一(下转第228页)(上接第180页)书中虽然介绍了常用分析仪器如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但没有直观的图示,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时往往会没兴趣去看这些枯燥的文字叙述。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不重视,规范操作也无法顾及。如果老师上课时对这些内容不加以特别的讲解和指导,就会使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势必影响未来的工作。
4 强化实践性
化学教材本身不能代替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如果不经过实践,想学好它也比较困难。农林高职化学类教材的编写,必须强调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们的实验实训意识和兴趣。如安排化学实验时,要求学生熟练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能够进行规范的处理,并出具正确的实验报告。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突出岗位需求。例如:通过查阅资料,完成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后,直接测定市售的补钙试剂中葡萄糖酸钙的含量;在学习了氧化还原滴定法后,引入“维生素C药片或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实训等。③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最好要来自工作一线,但在顺序编排上又注意考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 寻求可教性
可教性意味着准确而又通俗,简明而又实用。教材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吸收研究成果,但不等同于研究成果。学术化、专著化有碍于教材的传教功能,教材的篇幅要与绝大多数学校实际教学时数相称。因此,化学教材最好简明,有穿透力和涵盖面。术语、概念不宜过多、过杂、过长。在化学实践教学环节,应多增加一些职业领域应用广泛的仪器分析项目,如以农产品中的成分分析为例,开展光谱和色谱等仪器分析实验;删减未来工作岗位上基本不用的一些老旧实验,如删去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和递减称量法,取而代之的是今天较为普及的电子天平以及操作简单的直接称量法。
6 切合时代性
农林高职化学最本质内容,就在于要突出其实用性。基于这种认识,改编教材最好面向时代、面向实际需要。所述观点,所言技术,所选实例力求具有时代特色并反映科技进步现状,在涉及到国家或行业的规格或标准时应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以往教材建设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一定能编写出适时、适教、适学的教材,推动高职农林化学类课程教材走向成熟。
注释
① 周建庆,孙侠.医学专科学校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2):98-10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体会;措施;创新
技工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的基地,要求学生一出校门就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机械制图》是一门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着重阐明识读和绘制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突出识图为主,读画结合的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 如何把复杂、抽象的几何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认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识图绘图的技能一直是制图教学的难点。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个人的几点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交流。
一、目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比较抽象,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中沿用模型和挂图的教学方式,教师用圆规、直尺、三角板、模型、挂图等教学用具,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图例,这对于复杂图形来说,费时费力,对于教师的要求高,课堂教学枯燥,教学效果差,课堂上传授的信息量少。同时教师所使用的工具、挂图显得比较呆板,一遇到复杂图形,学生难以想象它的空间形状,很难对知识理解。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了。
。
2.业课的设置顺序应做一定的调整
经调查,目前技工学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各专业课的开课顺序缺少配合,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存在断层。《机械制图》开课往往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而《机械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CAD计算机绘图》等课程都是后续开设的。在学习机械制图中“机械图样的识读”这部分内容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画齿轮和螺纹等标准件和常用件时又要涉及《机械基础》的内容,使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从而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对内容上相互涉及的专业课,可考虑同时开课和稍后开课,以保证授课内容上相互配合。
3.生层次相差较大
技校学生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文化素质较差,层次参次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机械制图》教学不适应,通过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图》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几乎没有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接受能力差。这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太深,进度太快,学不懂,作业很难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面对这种情况,“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
二、提高《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措施
1.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机械制图》课往往开在第一学期,初中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的知识基本没有了解,平面几何知识普遍较差,而立体几何还没学过,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采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要在学生初次接触课程的时候,讲清课程的特点、内容、用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明确《机械制图》是一种语言,是设计、制造、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要说明,任何机械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看不懂图纸,就无法进行加工,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及工作都可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往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充分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运用直观、生动又富有情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识图、绘图过程中有一种,更让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的情感体验从有趣到乐趣,从而在愉快的学习中坚定学好课程的信心
2.合教学内容
通过对机械专业的专业课的调查研究,其中有一部分课程的内容相互之间有联系。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必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这几门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围绕新的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例如:《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融合到《机械制图》中的零件图的技术要求中。把《机械基础》融合到《机械制图》中的标准件与常用件的绘制中,其教学内容由国家标准的部分基本知识、正投影理论及视图、计算机绘图等内容组成。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强化,根据社会需求和有用为原则,对专业课有机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识整体。这样做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新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更新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比较流行的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无疑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当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时也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应该发挥其教学长处,克服缺点和不足之处
本人在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感觉到,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机械制图》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工程制图的教学更易学生接受和掌握,视觉化的画面及可视形象的表达方式,可以生动的表达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可以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大学习的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用3DMAX进行基本体组合,观看组合体的立体及平面投影效果,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描绘,特别是对细部的刻画,明确其投影关系,还可以用绘图软件给出各种图形,增加学生进行立体、平面表达转化的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建议开展互动式教学,努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制图知识,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为培养学生识图、绘图、测绘和团结协作等能力为目标,可采用“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实现行为导向,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主动探索如何实现工学结合课程的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另外,为了培养高质量、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考虑CAD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更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
4.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理念
由于不同教学手段的结合,教学方法也应所变化。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生动、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也可以利用语言、表情等传统的交流方法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或辅导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应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合的学习条件。在教学中,把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注重全体与注重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与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结合起来,着眼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融会贯通,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5.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允许个体差异,确保全体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教师在教学上要面向一般学生,但要兼顾差生和优等生,特别要关注差生。备课时要考虑技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选用教学媒体,把抽象的几何图形,用直观的、形象的三维图像表达出来。上课时,要充分把握递进型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拉开档次,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分层练习,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学习起点,使学生感觉学起来并不困难,特别对于差生,要多关心,多辅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师生互动,共同提高效果
对于基础好,起点高的学生,教师应该要求他们在学会手工绘图的同时又要掌握CAD软件的应用,最后达到熟练运用CAD软件画出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同时还能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目的。而对于起点低的学生来讲,只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基本应用手工绘图和CAD绘图就可以了,为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看懂图和读懂图就行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根据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优化组合,这将使我们技校学生将会学到更多、更有用的先进技术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6
什么是模型?
辞海中这样解释:与原型相对,研究对象的替代物。原型即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模型,则是与原型相似的替代物。
张奠宙教授认为:
“广义地讲,数学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做数学模型。加减乘除都有各自的现实原型,它们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抽象出来的。
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和数学关系结构才叫做数学模型。
例如,平均分派物品的数学模型是分数;元角分的计算模型是小数的运算;500人的学校里一定有两个人一起过生日,其数学模型就是抽屉原理。
数学模型(用数学的语言表述概念、描述规律,既简洁又准确,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数学得到的一些结果要应用于现实世界,要通过数学模型。小学阶段有两个典型的模型:一个是“总量=部分+部分”,另一个是“路程=速度×时间”或“总价=单价×数量”。其他的模型都是在这两个基础上变化的。
如“植树问题”中,以“植树问题”为现实原型引出普遍性的教学模型――分隔问题,然后利用这一模型去解决各种新的实际问题,如路灯问题、排队问题、锯树问题、爬楼梯问题等。对于上面提到的问题又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就植树问题而言就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
如果学生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路灯问题、排队问题、爬楼梯问题等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即可以被归结为同一个教学模型,那么对于他们来讲究竟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种情况是毫无意义的。
如何能够通过图形或符号的适当应用帮助学生很好地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去尝试寻找规律,然后再验证,从而理解“间隔”与“树”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而所得出的三种类型(“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的计算方法不应该被看成是某种死记硬背的规律或是法则,而在面对新的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主要应发挥一种“认知基础”的作用,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自觉地发现和运用恰当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其实是“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初始性特点。它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着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并不能到了小学高年级再考虑。要从低年级数学学习开始就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 、点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中都感受到“模型”的力量。
【教学片段1】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图,说一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剩下3个。
师:你真棒!谁再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小朋友,还剩下3个小朋友。
师:很好!你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5-2=3。
(教师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板书5-2=3。
接着教学减号及其读法。)
【教学片段2】
出示情境图(同上)。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
(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
对比两段教学,第一个片段,教师对教学的定位完全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5-2=3”仅是一道题的解答算式而已。第二个片段,除了教学充分展开外,更主要的是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训练的是学生抽象、概括、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种训练并不是简单、生硬地进行,而是和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相贴切――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最后通过思维发散和联想加以扩展和推广,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主持人: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刚才,赵老师谈出了自己对《数学课程标准》中10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结果,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就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能谈一谈你的具体做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吗?
高崇辉:谢谢您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正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自己是如何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的。
第一,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中安排了好多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对简单问题进行归纳、类比、猜想,在发现规律、概括意义、导出特性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在运用规律、性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开放性练习题,出示算式14×11=154、51×11=561、35×11=385、63×11=693,然后向学生询问:“你发现了什么?能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这时学生都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就说都是一个两位数乘11,积是一个三位数,原来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作为积的百位数字,原来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作为积的个位数字,这个两位数的数字和作为积的十位数字。
还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说法不简练并总结出了自己的发现,原来的两位数一拉,作为积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十位数字是原来两位数的数字和。
接着,我进一步追问,你们能验证一下74×11=814,看看原来的猜想还成立吗?如果再继续验证,结论还仍然成立吗? 你能不能证明123×11=1353是正确的吗?
这里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证明的过程,是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的过程。
又如,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减法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魔术大师教你变魔术,首先想一个两位数如63。接着,由63变成下面一系列算式,63-36=27,72-27=45,
54-45=9,90-9=81,81-18=63,63-36=27。最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想一个两位数,试一试。”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魔术大师写出的一系列算式有什么特点。
孩子们在想出两位数,经过一系列的计算验证后总结出结论:交换个位与十位上数字后再相减,得到差,将差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再进行交换后相减……最后总会出现第一次的算式。这种游戏,不仅练习了百以内的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中,在研究图形性质时,通过“看”“摆”“拼”“折”“画”等活动,感知图形的性质,得出一些描述性的结论。在“空间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转化,使学生从个别特殊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要求学生分别准备若干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纸板。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把各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剪拼在一起,并用量角器量各种操作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结果,最后进行归纳。由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代表了三角形的全部类型,所以根据完全归纳法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分析、验证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这不仅是给学生关于“三角形内角和”准确完整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准确完整的答案是怎样获得的,从中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又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由6个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从正面看和左面看的图形分别为多少内容。
你能摆出这个几何体吗?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你们都知道篮球明星姚明,谁来猜一猜他的腿有多长,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大声说着自己猜测的数据,谁也不甘示弱。然后我出示姚明的腿长1.28米,再问:同学们,他迈一步的长度是3米,可能吗?学生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很好的理解之后,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不可能。这又是进行合情推理得到的结果,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统计与概率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他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
例如:为筹备毕业生典礼,准备什么样的礼物给毕业学生才能最受欢迎呢?(小礼品、书、笔、课外书)首先应由学生对全班同学喜欢什么样的礼物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作出决策,确定应该准备什么礼物。这个过程是合情推理,其结果能使绝大多数同学满意。例如:学习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时,小明知道随机地抛掷一枚均匀硬币,落地后;国徽朝上和朝下的概率相等。可是小明做了100次实验,发现其中51次国徽朝上,49次国徽朝下。因此,他认为这枚硬币不均匀,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统计部分从生活实际入手,在讲清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身参与,经历调查、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动手制作设计各种统计报表,能够分析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即便结果不客观也没关系,因为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能根据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选择、判断、决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四,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须要作出判断和推理,如,我们往某同学家里打电话,若连续打过几次后都无人接听,则常常由此作出“这位同学家里无人”的判断。这种判断隐含了反证法的思想。某家电商场介绍某种品牌的电脑时说:“××牌电脑不但外形设计科学,而且使用寿命长久。”一位消费者从柜台边拿起一张当日保修后的电脑记录单,对营业员说:“你说的话不真实。”这就是用举“反例”的方式证明结论不成立。许多游戏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在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中,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拿“估计这本语文书有多少字”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学生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页,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计算出一页的字数,然后推算出这本书的字数。
总之,学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