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形式 教师学生定位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Some Problems on Electronic Curriculum Reform
WU Qian
(Wuzhong Second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Based on reflecting the current reality of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technical education, talks about some problems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urriculum,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issues such as position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
Key words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ode; teacher-student orientation; competency-based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管理与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问题尤其突出。我们作为从事一线教育战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工作也是迫在眉睫。而课程改革工作,必须以教育规律为指导性依据,严格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特点,用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我校电子专业的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如下感受。
1 正确处理好传统教育与新课程的关系
在以往印象中的课程改革,要么是大刀阔斧的全面改版,要么是在原有传统教育的小细节上有所变动,当然,这与改革中牵涉到的各方面的问题都有密切关系。这些年一路走来,新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的风风雨雨,我们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艰难,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既不是从零完全的重新开始,也不是多做些课堂活动就可草草了事的。实践证明,任何走极端形式的教育改革做法都必将走入死胡同,都不是真正的、合适的、科学的教育改革。
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育成果和教学失误,即课程改革必须是在教育成果原有基础上的丰富和进步,在原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改革。在当今落实新课程中,绝对摒弃传统教育的做法是十分不恰当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也就是要与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紧密相连。我们应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掌握技能的程度,分析行业的未来发展,分析几年后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来重新定位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重新调整实践技能培训的方向,不再是一本专业理论课打头阵,学完后几个固定不变的实践动手项目接着做做的教学。而是将职业教育放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未来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培养人才的新的要求,未来的趋势,来具体地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接轨、与1、2年后的行业发展接轨。
2 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课程改革要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感兴趣的去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从课堂组织上看,我们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例如,我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之后,一些专业知识是通过项目课程的教学形式来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也就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针对本来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让学生先自己动手装配电路,学生自己测试电路参数,最后得出理论的结论,再联系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真正地通过实践动手,验证理论,使学生能更加牢固的、具体的、直观的掌握本来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是以往学过一大段的理论知识后,做几个实验验证一下,草草了事。从原来固定模式的先学后做,改为更加合理的先做后学,或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让学生更能接受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而且要掌握好所探究、讨论的问题必须有价值、有针对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看待问题更应该具有发散性思维指向,应该多元化,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合作、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
总的来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真正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成效。同时,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务必要保证它的有效性,教师合理的控制教学活动的节奏,及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下转第131页)(上接第89页)况调整教学进度,控制好教学纪律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3 以能力为本位,从实际教学出发,编写课改教学材料
课程改革应该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教学实践和实践中遇到的动手问题和相关涉及的理论方面出发。教师必须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尤其象我们电子专业,科技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进步。而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往往与现实中所使用的专业技术脱节,大多数现在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作为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就应该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注意结合现有的技术、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自主开发最实用的、最适合学生的专业课程,编写真正适用于本校、本专业的教材,而且要根据专业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而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是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编写课改教材时,专业教师更应注意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以能力为本位。我们要的是学生能够真正自己动手操作,做到真正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就是说,将来进入企业,学生就能够迅速上手,快速上岗,开展工作,不再是空对空的理论知识的掌握。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一切以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主体。必须要改变以前的一本教材十年用的情况,不能再出现用了一年又一年的情况。而是教材应不断的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深入,只有这样,才能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不断完善课程本身。而这些工作,更加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准。良好的专业水准,又能进一步提升课程改革的层次,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更好的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将来踏上工作岗位,肯定要碰到学校所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4 在课程改革中,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当学生讨厌的训导员,也不搞单向传递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应该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以及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教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来源,改掉以往学习中注意力全部放在教师的讲授中,要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己实践验证的主动性,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者是发生在自发的讨论中。当然,也不是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由,更不是可以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羊式的角色。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而绝不是袖手旁观。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施要点
中图分类号:G420
四川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整整两年的时间了,即将面临新课改后高考的检阅,面对新课改"新"的特点,不论教研人员,还是一线教师,面临着全新的形势,经历着全新的体验,大家都是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下跃入课改的洪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不能只站在岸上"光说不练",必须沉浸其中,饱受浸润。通过深入调研,在师生的面对面接触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在三尺讲台上亲身试教中,亲自体验课改的寒温冷暖。
在教完高一和高二的四个必修模块之后,与大纲版教材相比,我的感触颇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超越了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习惯。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景,设置题目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还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教学生如何去解物理试题,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爱国主义精神。高中物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点:
1、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具备科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近几年其他省新课改后的高考试题中,对学生这方面的考查明显增多,亦即体现了这一宗旨。
2、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以"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这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因为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安排教师的教。
3、新课改要求更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的呈现,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意无意束缚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呈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身边的物理现象变成问题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来参与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形成问题的定论。问题的设计要和教学目标切近,针对性强,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4、新课改要求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照顾多元,突出个体。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挖掘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在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教师的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桥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和课程共同作用下的最终目的。只有三者步伐一致,齐头并进,物理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作者简介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 电子技术 教学方法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82-01
从当前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用人概况,现阶段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亟须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中职专业建设的有效性。中职教育机电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旨在通过技能教育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活动场景化着手,结合必要的任务模块来营造电子技术职业氛围,这是中职课程教学革新的有效路径。
一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教材内容安排
尽管中职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课投入方面耗费了较大的精力,实则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划分不清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长此以往自然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除此之外,中职电子技术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也忽视了基础课程和后续专业课之间的有效衔接,教材内容安排难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向相对应。课程设计缺乏实践性,单一的课程安排也仅仅局限于陈旧的理论教学方面,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落后的教学方法
传统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局限于黑板与粉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灌输式教学不仅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利。此外,课堂教学过程缺少新意,学生并没有自我独立思考的时间,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3.评价体系欠缺灵活性
长期以来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试内容安排方面仅局限于电子线路分析和相关的名词术语概念考查,通过闭卷笔试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更好地应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置于课本和笔记的背诵方面,过分重视理论灌输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实践动手能力低下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很难从根本上突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停滞不前。
二 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特征
对于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而言,理论知识灌输应切实突出其实用性特征,重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与调整,通过对技能课的开设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外,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划分也应落实到位,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的同时也可有效防止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凭借其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优势实现了对现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革新,真正做到了趣味教学。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被充分激发,这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是教学容量和教学质量的双重提升,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还充分发挥了互动教学的优势,重视在课堂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刻性,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是课堂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对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影响。
3.考核方法革新
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呈现,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显得至关重要,这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在电子技术考核方法革新方面,可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以此更加全面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任一教学模块的结束都应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提出对应要求,而全部模块教学完毕后,则应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考核。由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职课程在考核方法制定方面也应有所侧重,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下,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采用多方位考核模式来对学生专业水平进行认定,这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进和革新中必然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
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中职教育本身与社会生产实践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根本特征。若是中职教育与现代化建设服务及经济建设内容相脱离,则势必将失去职业教育的教学优势,这对中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显然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当前中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革新需要从自身的内部改革入手,重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的合理调整,凸显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在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同时其职业能力也获得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不可否认,教学改革的过程也会面临各种新问题,而作为机电专业教师,更应从实际问题出发,敢于创新,体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困惑;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7-1
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越来越活跃,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课堂上出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生问生、生教生、生查生的合作互助式学习的场景。分小组合作,学生的参与度高了,积极了,活跃了,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彻底从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课堂,整个课堂焕然一新。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中预习环节落实难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知识进行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的课前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内容,预习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是决定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
预习课本不能一读了之,不恰当的预习是不能促进学习的。因此预习活动要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不能盲从课本,要摆正对待课文的态度。在预习课文时,要边读边想,课文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这样学生的思考就融入到课文的预习中。让学生在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中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就要把握好学生的预习关。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所学的内容较简单,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预习,而如果内容较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少部分能够完成,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应付,少数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这样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教学中合作角色不均衡
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如合作不主动、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以及教师评价不全面等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生参与发言次数明显高于学困生。由于优生基础好表达能力强,他们就成了小组的全权代言人。而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即使想参与小组活动总感力不从心。还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有实力,有的甚至还是班级的佼佼者,但他们不积极争取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听到的意见与自己观点不同也不加以辩解,甚至在小组合作中沉默不语。当然,小组之间的融洽程度,对话题感兴程度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
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关注到每个组员的基础、能力、性格等个体差异,更没有合理的、科学的对组员进行分工。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地位与作用就不均衡。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由以往的对教师的依赖转变为对组内同学的依赖。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能是从表面上把原来的师生接受模式改成了生生接受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而教师即使发现这些问题,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及时去解决。其结果是优的越优、差的更差,不能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竞争机制。
三、课堂教学中合作主题不清晰
小组成立之后,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来给组员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很多时候,老师刚一宣布讨论,小组内的学生便迅速凑在一起,于是满教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却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如果深入小组细听,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没听清要求,毫无目标地活动,有时直到老师叫停,还未真正开始学习。而有的小组兴致勃勃讨论的内容早已离题千里而浑然不觉。还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状态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对学习状态差的学生来说,相当于走了一个形式。
在合作学习上,还时常会出现学生为某个问题纠缠不清的场面,致使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不能得到完成。教师就会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就急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还出现只表扬不批评的现象,生怕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显然流于形式。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并不断地加以完善。
四、教学改革成果保持难
一时的改革成果容易使人欣喜和振奋,但也容易出现反弹。因此,既需要经常督促,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使改革工作得到长久健康的发展。否则就可能出现今天新模式,明天老样子;今天围成小组,明天就恢复原状。课堂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久地不遗余力地巩固和深化、改革和创新,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改革目标。在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改革过渡的过程中,目前我们仍是处于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磨合期,我们还须努力探索,不断实验。路还很长,也很广阔,但我们充满信心,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初始阶段,新旧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碰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轻言放弃。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有不可预知性的问题,只要我们悉心研究,大胆实践,建立起符合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思想,勤于总结、吸取教训、善于调整思路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那么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课改是毋庸置疑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坚定改革方向,团结一心实践课改,愿我们乘着课改的春风迈上一条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大道勇往直前!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5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试验,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我在小组建设、前置作业、学科团队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获得了学生的支持。现在把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有效探索总结如下,希望对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有所裨益。
一、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界长期墨守成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家长着急、社会关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老师每天过得特别累,学生却很轻松。这种反常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不改革就不能发展。而改革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追赶时代步伐。
1.要改变知识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知识主要是靠传授的,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且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不传授,不正统就不行。现在知识传播的渠道非常广,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也非常多。所以,老师要改变知识观,抛弃陈旧的说教,建立活的发展的知识观。
2.要改变育人观。传统教书育人,学生的出路非常窄,现在早已不是“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了,学生的出路非常宽广。所以,传统教书育人观已经过时了,现在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和将来生存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改变育人观。
3.要改变课堂观。现在老师已经不再是权威,或者老师知识权威的形象已经不在了。而相对而言,课堂渠道虽然是主渠道,可是,单调、枯燥、沉闷、生硬、陈旧的课堂已经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所以,老师要改变课堂观。不要自己独占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要改变学生观。“时代前进了,学生也发展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观点,说明老师已经落后了。“90后”的学生身上有许多新东西,我们要去接受、引导,而不是排斥、轻视。现在的人还能那么轻易地迷信权威吗?学生亦然。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观,不要再用老眼光去看待现在的学生。
5.要改变课程观。新课程不是老教材,是一个引导,老师必须去开发新课程,而不是依赖新课程。新课标也不是老大纲,也只是一个引导。新课程要求老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才能驾驭和使用好,也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也是一个笼统而灵活的东西,需要在课程中去开发和丰富。
只有老师观念改变了,思想解放了,把心放在学生上,而不是放在知识上,我们才能放下包袱,大胆改革,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兴趣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我们老师的沉重负担才能减轻。
二、变革管理思路,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现代管理倡导人性化、人文化、科学化。管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卡,而是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力量和个人潜力。学生管理尤其如此。因为我们是育人的,而且对象是未成年人。所以,搞好班级管理尤其要讲求科学性。我们班主任老师现在觉得管理难度太大,脸上每天写满了疲倦和愤怒,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什么都要管,什么都不放心。累得要死,而学生并没有变得勤快。因此,必须把具体管理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老师才能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抽身,老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值得去思考的管理问题。
1.建设小组,变老师管理为学生管理。小组建设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举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管理。怎么分?要根据本班情况。我现在把学生分成八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两个小组。大组长管理小组长,小组长管理组员。这样,就把管理任务具体分解到学生中间去了,管理工作就下移了,这就减轻了老师的管理工作量。那么,这个组长一定是班级骨干,能带动其他同学。有管理,就有考核。考核就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奖惩。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凝聚力,也希望把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小组管理,在小组层面解决掉。
2.班干部职能转型。由于管理中心下移,所以,班干部的管理工作也就相应减轻了,班干部职能转变成督促、检查和评价,可采用加减分的方法考核小组。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总评。奖励和惩罚的办法,由学生们去想,努力做到奖励奖到他们心里去,惩罚也要罚到心里去。
通过小组建设和班干部职能转变,使得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这也有利于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更多学生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3.打造学科团队,转变课堂思路。新课程的核心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怎么能实现呢?在小组的基础上,选出学科团队,每小组选1人,8个组选出8人构成一个学科的学科团队。学科团队成员成为本小组的学科骨干。学科团队成员要负责本小组的学科学习、作业批改、问题反馈,同时要协助好学科老师做好前置作业的设计、完成和检查。通过学科团队的建设,使更多的同学直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就为课堂展示、研讨、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4.设计前置作业,转变课堂模式。以往课堂是老师主宰,学生配合。现在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前置作业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的有效手段。前置作业怎么设计?原则是怎么让学生好学、爱学,就怎么设计。所以要充分用好学科团队,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和老师共同设计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提前下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准备,老师可以指导,然后,课堂展示、探究,学生提前有目的地准备,就为课堂的展示打下了基础。通过展示环节,实际上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转变了课堂模式。学生通过讨论、展示、交流,这样一种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就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也是课堂能否高效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前置作业一定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自己的体会出发,有话可讲。在学生展示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思路。学生可能讲出问题来,老师要多鼓励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学生展示出的问题,就是他们真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课堂效率提高的保证。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展示。
三、以评价为推手,以学生为根本,提高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小组建设、前置作业、课堂讨论、展示、交流、小结和评价,就生成一种灵活生动的新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的运作中,老师的及时评价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评价随时都发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随时都要做出准确的评价。当然这个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以评价作为重要推手,推动课堂向前发展。对前置作业的设计和完成情况、小组内的讨论、展示、质疑、板书等都要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这个评价,绝不是盲目的夸奖,既要指出精彩之处,也要指出不足之处。不再是单纯地对知识的关注,而主要是对学生主体的关注。由于是学生自己在讲,所以,老师及时的点评就有的放矢,具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正说明了老师的点评的时机吗?
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6
一、困惑
1.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刚刚接触新教材,对于三年教材的整体把握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教学设计中还不能够把远期教学计划与近期教学计划有效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又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探究精神。
2.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不够丰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基本功更扎实,知识面更宽,教学手段更灵活。对于知识更新速度慢的老师来说,面临的困难会更大一些。
3.在分层教学中,怎样辅导学困生方面的措施不够丰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投入上办法不多。
4.因教材(人民版,下同)的编写与原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历史知识点的处理方式无可适从,教师讲授的深浅度不好把握。
5.学生的知识储备欠缺,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难,现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块专题方式来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基础之上的,但是很多学生不能达到;多数学生不具备自己动手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二、尝试
1.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改变教师角色。把自己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
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历史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知识,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尝试“神入”历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变的情感,合适恰当的形体动作,主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风姿面貌,准确具体地展现历史事件的绚丽画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通过教师角色扮演,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表象,准确的掌握具体历史概念,形成相应的历史感。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这样会为我们的教学扫除许多障碍。
3.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课改。“用主动的心态去参与”,“用虚心的心态去准备”,“用自信的心态去投入”。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用行动去关注、关切、关爱学生,更需要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发出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4.不断更新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情感动起来、嘴巴动起来、双手动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和调节的活动。使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日趋完善和优化。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全新的历史教材和课程,我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优化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三、思考
1.新教材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历史观。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同世界各国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国人更需要了解世界,为此,新教材不仅弥补了原高中历史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了不少。但师生的负担却加大了。
2.教材编排总课量太多,每一课内容含量过大,时间过紧。总是一节课下课了,感觉本课讲得还意犹未尽似得;一学期快完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有不少。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考试重点对教材作必要的处理,进行高效率的教学?
3.教材有些内容偏难,如必修一第七、第八专题,必修二第二、第三专题的知识,而且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又如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含盖了巨量的教学内容给老师的教学难度增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