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龄教育的概念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幼儿园 混龄教育 课程建构 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87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preschool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changing its concept,mixed-ag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rend.The educational mode not only can effectively help teacher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ut also can help children gather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mixed-ag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we must b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requires kindergarten teachers to follow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age education,adhere to some necessary principles, and perfec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teaching goals,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kindergarten; mixed-age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indergarten teacher

混龄教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以不划分年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并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幼儿教育的主要趋势。尽管采用年级和班级划分的形式开展教学,对教育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但在时代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当今社会,幼儿教育开始要求更加重视幼儿的差异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因此,混龄教育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相关的实践证明,在传统的群体教育模式下,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既定要求,而在混龄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达到既定要求的学生则高达90%以上。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这种教育模式仍只在一些城市中实践,还没有在农村中得以很好的普及。本文将以广元市农村幼儿园为例对混龄教育模式的采用进行简单阐述。

1 混龄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混龄教育的基本概念。所谓混龄教育,指的是一种不进行班级划分而将不同年龄层的幼儿编制在统一班级中进行教学的方式。关于混龄教育的课程建构,学术界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混龄教育课程建构中的课程指的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也有的学者认为混龄教育课程建构中的课程指的是教学最终目标,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混龄教育课程建构中的课程指的是在实际教学形式运用下教学中所采用的活动方式。

(2)混龄教育的基本特征。混龄教育是以幼儿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对幼儿教育中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方式。其通常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整合性。混龄教育所具备的整合性特征,要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注重幼儿的全面整体发展,强调对幼儿在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也往往更加注重优化与整合。其次,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指的是混龄教育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全面性,能有效促进幼儿在认知能力、体验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在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建构中,教师也应给予发展性特征更多的重视,并重视幼儿在性格、认知、基础等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而在教育过程中给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并更加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让其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中,为实现其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

(1)基于幼儿层面的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采用混龄教育能有效帮助幼儿克服其自身的消极情感。受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现阶段仍以独身子女的家庭居多,因此,这些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某些农村,以广元市农村幼儿园为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是常年在外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而由于祖辈的溺爱往往更易造成@些幼儿出现责任意识、交往能力等不足的现象。而通过混龄教育,能有效让不同年龄层的儿童之间进行接触,提高年长幼儿的责任心和谦让意识,并让其通过自身的带动来帮助年幼的幼儿提高其行为和认知能力,这种从独生子女到兄弟姐妹的角色转换,对克服幼儿的消极情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采用混龄教育能有效帮助幼儿实现自身正面情感体验的提升。幼儿园中混龄教育模式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给幼儿自我实现的机会。就年长的幼儿而言,通过与年龄层较低的幼儿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学习,能有效提高其作为年长者在学习中关心年幼者、帮助年幼者的责任心,而年龄层较低的幼儿在学习中能在年长幼儿的帮助和带动下更有效地提高自身能力。通过相关的教学实践也能有效证明,混龄教育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幼儿自身正面情感体验的提升。

(2)基于教师层面的混龄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来看,混龄教育一方面能有效对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加以提高并加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反思。而由于幼儿园的混龄教育中将不同年龄层、不同认知、不同能力的幼儿划分在同一个班级中,因此,幼儿教师要想促进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往往对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以及在幼儿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掌握能力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为了能保证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幼儿之间的差异,幼儿教师也必须考量不同幼儿的特征,全面、系统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在一个班级中幼儿在年龄、认知、思维、观念等多方面都有着差异性,幼儿教师要想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而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性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主要是因为,混龄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教学资料等并不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反而可以在不受标准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教学。

3混龄教育的课程建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在普通的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混龄教育中,课程建构都应强调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并指出幼儿应获得其与自身个性相适应的发展,这也就要求在混龄教育课程建构方面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混龄教育强调将不同年龄层、不同认知、不同能力的幼儿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中,让这些幼儿能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来促进自身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进而实现以自身性格特征为基础的个性化发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给予幼儿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充分的尊重,根据不同年龄层、不同认知、不同能力等方面,通过布置相关任务来促进各幼儿之间的互动协作,进而有效促进个幼儿整体性和个性的发展。

(2)针对性原则。由于混龄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幼儿教师容易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一部分幼儿缺乏足够重视,而这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原则。所以,幼儿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应面向所有的幼儿,在关注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幼儿在年龄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并对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加以利用,以推动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来开展针对性教学。

(3)整合性原则。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必然有着不同的兴趣点,这会加大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统整各方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各领域之间的潜在联系,科学整合课程内容、手段及形式,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改善以往教学中只关注到某一部分幼儿的问题。

4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构建

在幼儿园内实施混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颖的课题,早在解放初期,我国就有部分幼儿园进行了尝试。如今,混龄教育受到了国际的认可,不少幼儿园开始主动实施混龄教育。在实施混龄教育过程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目标构建。课程目标指的是人们对该课程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做出的预期。在幼儿园内,混龄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行为目标,它是以具体可操作化的行为来进行陈述的一种课程目标。泰勒认为要对目标进行陈述,最为有效的方式应该是在引导学生养成某种行为的同时让学生明确这种行为的具体运用领域。在幼儿园的课程中,行为指的是要求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内容指的是这些行为具体的运用领域。社会、科学、艺术、语言以及健康是幼儿园的五大课程领域,但幼儿教师往往只注重“内容”而忽视幼儿的行为变化。②生成性目标,它指的是建立在教育过程不断展开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成为主要形式的一种课程目标,它是人内在的经验要求。生成性目标提出,幼儿教师应与教育情景之间进行相互作用,这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展开有意义的互动和交流,并具备问题的研究能力。③表现性目标,它并非指幼儿应当从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和问题中学到什么,而是注重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与个性。幼儿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课程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学注入新的元素。课程不仅指学科和教材,还指经验、目标、计划以及环境等。幼儿园在构建混龄教育的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以上三种目标,让混龄儿童可以在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2)内容构建。教育界提出了三种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观点:P课程内容就是教材;Q课程内容就是学习活动;R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应当具有全面性与启蒙性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五大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以及科学,也可以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各个领域的内容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推动幼儿全面综合发展。以教材为课程内容的混龄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农村的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学习活动。教学模式会根据课程的不同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实施混龄教学可以将幼儿所处的环境转变为课程内容之一,并将幼儿的活动变为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农村幼儿园在构建课程内容时应突破教材的限制,逐渐将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内容。蒙台梭利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中就提出应当为幼儿创建混龄的教学环境,它的课程领域主要包括:感官、数学、音乐、艺术以及实际生活等。另外,银行街的课程模式也能够为农村幼儿园构建混龄课程提供一定的经验。这是美国在贫民区实施早期教育的成功案例。很多支持这一课程模式的人们将其称之为发展互动模式。该课程模式提出,发展应当是处于动态当中的,需要对个体关于经验的组织与反应方式进行改变,并鼓励个体积极参与到环境当中。银行街的课程模式核心为社会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经验、探索、关系、联系社区以及问题解决。

(3)教学方法构建。改革课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它主要包括制定课程改革计划和实施课程改革计划两个部分。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混在一起进行教学,有利于将幼儿所处环境转变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在实施课程计划时,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①合作:合作教育的运动在美国开展之后,人们对具备包容性的、由不同年龄构成的学习环境越发重视。根据年龄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小组,让这些能力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幼儿可以不以竞争为目的来积极学习,这是合作的重点。它会对幼儿学习动机的弱以及小组同伴间的互帮互助产生直接影响。只将幼儿放在某一个小组中,告诉他们相互合作,这种做法无法保证合作与学习的质量。要提高合作的质量,就应当重视以下五个要素:a.相互依存;b.同时性互动;c.个体责任;d.人际关系与小组的学习技能;e.反思与计划。②创生:在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中,课程创生观是一种比较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由教师与幼儿一同创造出来的教育经验才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该经验课程不需要严格遵循课程计划或者是修改、适应课程计划,而是应当进行真正的创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并与幼儿一同成为建构教育经验的重要主体。

(4)评价构建。在幼儿园的混龄课程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混龄课程的价值进行分析与判断的重要过程。根据评价可以对教学需要和课程目标的完成程度做出科学预测与判断。①标准设定:课程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判断课程的价值,价值观不同,关于同一课程的价值判断也会有所不同,设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前提。以下是笔者列举的一些与一般幼儿园的课程评价有关的研究,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效启示。在结合因果关系的模型基础上,项宗萍提出课程评价的指标应包括教师关于幼儿活动的安排;教师的行为;幼儿活动中的积极性等。王坚红则表示,幼儿园课程评价需要考虑到时间安排、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情况、师生关系和互动以及家长的参与情况等。②模式选择:目前,目标评价、外观评价、CIPP评价以及差距评价等几种模式是我国常用的几种课程评价的模式。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有利有弊,有些操作很方便,但只能关注到近期的结果;有些虽然考虑比较全面,但实施过于复杂。幼儿园在为混龄课程选择评价模式时,应从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评价时应考虑到幼儿主体性是否得以充分发挥,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并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提高幼儿自信心,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另外,还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李娟.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园本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心理理解;心理理论;心理理解能力

心理理解是当今社会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理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术语,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其实就是心理理解(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1]在心理理论研究领域,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综合阐述了心理理解的内涵、演变和意义,并结合学前教育实际,探讨了家庭、幼儿园、社区如何共同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解能力,以期为幼儿园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提供新的育才视角。

一、心理理解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演变

1.心理理解的概念

杜恩(Dunn,1995)指出,对心理理解或者说心理理论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心理(mind)理解,指人的认知状态,如信念、愿望等;二是情绪(emotion)理解,指对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它是一种在假定情景中理解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能力。[2]为了更好地对psychology和mind作出区分,我们把心理(mind)理解界定为认知状态理解。凯母伯利等人(Kimberly,Wright,Cassidy,et al,2003)对认知状态理解和情绪理解的关系作了探究。他们指出,情绪可能起源于认知状态,情绪也可能是特殊心理状态(比如信念、愿望)的结果。不过,充足的资料显示,情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情绪能力属于认知状态基础上的情绪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在3~5岁期间有了一定的心理理解能力,并开始解释、预测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理解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知识系统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情绪等)的理解,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2.与心理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演变

像当代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许多领域一样,对儿童心理理解的研究也是由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最早开始进行的(Astington,1993)。实在论、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这三个重要的概念构成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理解的主要观点。其中,他提出的“自我中心论”概念形象概括了儿童对心理的理解。“自我中心论”强调年幼儿童在某种情境下能理解自己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在相同的情境下他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而且儿童在6岁以前对心理活动没有丝毫的判断力。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界出现了关于儿童心理理解研究的新思潮,有关心理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上。那时,“角色扮演”这一术语在学术刊物上高频率出现。“角色扮演”源于 “自我中心论”,源于儿童对心理的理解。[3]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突破,心理理论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在认知发展的整个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心理理论”术语,最早是由Premack 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提出的。这之后就逐渐成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常用的标签。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J.W.Astington等人(1998)认为,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F.Happe和H.Wimmer(1998)认为,心理理论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4]也有心理学家把心理的知识叫做心理理论,他们认为常人的心理知识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心理因果关系组成的贯通一致的知识体系,常人无法直接观察到,但能根据这个知识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该知识体系就像科学理论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5]不过,目前趋向于赞同心理理论是一种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心理理论概念最关键的核心词。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心理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者对错误信念理解是判断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唯一指标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文献显示,心理理论的研究无论从实验范式、研究范围、理论模型还是实际应用,都存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亟待改进的问题。那么,随着心理理论的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理解的相应运用也将更加具体化。

二、幼儿获得心理理解能力的意义

1.对幼儿自身心理和行为发展有重大意义

心理理解的发展与心理的其他方面,如注意、记忆、想象、情绪、语言等发展有密切关系。心理理解能力强的幼儿,其注意、记忆、想象力等有意性、选择性更强。Vinder(1999)的研究发现,年幼的儿童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悲痛、不幸,以致不能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当别人承受消极情绪时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可能还当面表现出积极情绪。[6]许多研究证明,心理理论的发展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儿童是先获得对错误信念任务的理解,然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7]不难预测,心理理解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幼儿自身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及总体心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心理理解的发展对幼儿自身行为发展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心理理解能力好的幼儿在助人、接受、合作、同伴友好交往等积极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好。在日常生活中,心理理解能力强的幼儿容易操作和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容易与他人合作、竞争,以及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时容易获得社会交互作用技能,尤其是社会生活所需的那些技能。

2.有利于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看待、评估和教育幼儿

我们曾在上海市一所幼儿园进行现场实验,对一个看图故事进行抽样提问:平平把最心爱的玩具车放在桌上两个盒子中的其中一个里面,然后离开了。这时,老师把玩具车移到另一个盒子里。平平返回来找玩具车。请问平平会到哪个盒子里找车?车原来在哪里?车现在在哪里?该实验任务的实质是检验幼儿认为人们的行动是由现实决定的还是由他对现实的想法决定的。结果显示,小班的幼儿基本不能全答对,而中班大多数幼儿都能正确回答问题。所以说,幼儿并不是成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无知,他们很小就能理解人们的心理状态,并能根据自己理解的关于他人的心理状态来解释、推测他人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重新评估幼儿的潜能,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儿童观。

内隐的心理理解和外显的行为表现并不总是一致的。有些幼儿也开始为达到目的而蓄意撒谎、欺骗他人。比如,在幼儿和母亲的交往中,为了满足自己出去玩的目的,幼儿会隐藏起胃痛的悲伤表情,积极表现出高兴的表情。有的攻击也是如此。一个常常欺负弱小的幼儿,他却能很准确地理解他人传递的信息,并善于利用对他有利的信息欺负不敢向老师告状的弱者,屡屡得逞,很少受到惩罚。因此,教育者一定要谨慎对待这类问题,在培养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实践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慎重对待,因势利导。同时,还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发挥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积极作用。

三、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培养方案

从上述对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意义阐述中不难看出,心理理解能力对幼儿的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培养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措施。众所周知,幼儿教育要坚持三位一体,即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整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

1.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不断丰富和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解能力。

(1)提供多种活动形式,关注心理体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故事讨论、谈话活动、文学作品表演活动、谈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等方式,不断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为幼儿提供心理分析的机会,让幼儿充分地对他人的心理进行推测,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描述,逐步发展幼儿的心理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论心理状态,鼓励幼儿将其理解的东西说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多提这一类问题:“你怎么知道的?”“你是真的知道还是猜出来的?”

(2)重视混龄交往,提倡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混龄班、混龄游戏活动、混龄区角活动等。这种年龄结构的复杂化,带来了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例如,混龄教育中幼儿要对自己的多重角色身份进行定位,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幼儿要对互动行为和关系加以思考。大班幼儿面对中、小班的弟弟妹妹时,他们要表现出关心、帮助等行为;中班幼儿既要以大班幼儿为学习榜样,又要面对比自己更需要照顾的小班弟弟妹妹,他们要学会协调这种复杂关系;小班幼儿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面对能干的哥哥姐姐,他们会产生更多新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可见,混龄教育对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装扮游戏

装扮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和最为常见的游戏形式之一,它与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游戏中,幼儿用身边的物品代替假想的玩具,或者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对不同的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演绎,从而从他人的角度,体验和感悟不同人物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应大力吸引幼儿参加娃娃家、医院、玩具店、小记者站、警察抓小偷等社会性装扮游戏,并积极引导幼儿体验角色的情感、愿望等心理状态,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学会理解他人,从而提高心理理解水平。教师还可以增加装扮游戏的游戏情节,在装扮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虚构伙伴或高幻想游戏倾向,促进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

(4)制定教育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实验来培养幼儿心理理解能力。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培养至少应体现培养内容、方法的多样性和阶段性特征,具体可按前测、训练(使用错误信念任务)、后测程序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可以先设定教育目标和内容,然后按照预定的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的相关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实验最好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家联合进行,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整个教育实验成败的关键。

2.家庭

家庭是幼儿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对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家长,尤其是父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亲密交流,与孩子进行装扮游戏,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都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

(1)亲子交流

首先,家长应创设与孩子自由、民主、亲切交流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表达心理状态的会话情境,让孩子敢于表达和讨论自己包括信念、期望、情绪、情感在内的心理体验,尤其要多进行事件因果关系的谈论。比如,孩子和别人抢东西时,父母应抓住契机和孩子进行讨论、谈话,告诉孩子别人有着和自己不同的心理,自己抢了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难过,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对此问题的心理理解能力。在讨论时要多用“认为、觉得、想”等此类表达心理状态的术语。

其次,家长要经常主动地向孩子谈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既能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能为孩子的同伴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

最后,家长要支持孩子的情感表现,并给予恰当的回应。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能够表现出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但不善于作出恰当的回应,因此很难让孩子体验父母此时的心境。例如,当孩子把自己家的玩具给别的孩子玩时,父母往往会说:“你做得真好!你是好样的!”孩子此时会有喜悦的感受。假如父母能够这样说:“你做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高兴。”“你是好样的,我为你自豪!”孩子不仅会有喜悦的感受,还会懂得自己这样做也会让别人感到高兴。[8]也就是说,孩子不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还能从他人的立场分析问题。

(2)亲子装扮游戏

亲子装扮游戏是通过父母为孩子创设游戏环境场所和设备、游戏情境甚至游戏问题,使孩子不断与父母、与情境产生冲突,通过协商,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心理理解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首先,父母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游戏是对生活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装扮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其次,父母应尽量抽出大块时间陪伴孩子,不随意终止游戏,与孩子共同探究,使游戏深入开展。在游戏中,如果父母有事而撤出游戏,将会影响孩子的游戏质量,同时也会使孩子产生忧虑(是不是下次游戏还会这样)。再次,父母可以和孩子协商,共同确立游戏主题,并为游戏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

(3)家庭中的社会交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首先,家长要激发孩子的交往兴趣,可以通过故事、儿歌、童话、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唤起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并使孩子感受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其次,家长可以经常邀请自己的同事、朋友、邻居及他们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与此同时,经常与孩子讨论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方式方法及交流技巧,注意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最后,家长要指导孩子理解同伴的行为和感情。尤其是在孩子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争吵时,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从同伴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自己的经历、经验中体验同伴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心理理解能力。

3.社区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们设想,如果把社区中的各个家庭联合起来,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这将有利于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至于如何具体实施,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2〕Kimberly,Wright,Cassidy,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s.Social Development,2003,12

〔3〕〔4〕刘秀丽.西方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王红椿,欧竹青.“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培养.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李佳,苏彦捷.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心理科学进展,2004,12

〔7〕莫书亮,苏彦捷.心理理论和语言能力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2

〔8〕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9

Study of Cultiv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Ability

HUANG Xian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FANG J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3

一、情况分析  

我班是以双语为特色的混龄实验班,旨在给幼儿创造一个适宜的、轻松的学习语言环境,偏重英语教学,探索混龄教育。 

幼儿混龄教育是将3—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混同再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混龄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是针对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与之交往,家庭的娇纵和过多的保护,造成现今的幼儿都不善于交往,惟我独尊更是现今幼儿的主要心态,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以自我居先,与伙伴之间争执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如何改善这样的趋势,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成为我们的探索目标,发展方向。 

二、本学期发展目标及重点 

健康领域: 

1、培养在集体中独立生活的能力,愿意学习并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愿意锻炼身体,接受预防措施,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安全保护和健康常识,并具备相关的能力;认识有关安全标志,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了解家居安全常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4、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 

5、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预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 

6、主动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能活动;掌握有关幼儿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能独立或合作收拾各种小型体育器材 

7、敢于克服困难,勇敢坚强,能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后的愉悦,保持情绪愉快,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 

社会领域: 

1、喜欢上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和教师 

2、对周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事物有较广泛的兴趣;扩大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认识与感情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认识与感情,热爱祖国;增强对世界一些国家的认识,知道世界的概念;理解几种常见职业的工作意义 

4、学习礼貌待人接物,激发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培养初步的交往技能;会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5、初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同伴,知道做错事应当改正;学会分辨简单的是非,懂得要学习好的榜样,不模仿不良行为,激发初步的爱憎感 

6、提高集体意识,主动做对集体有益的事,具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则,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7、热爱劳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各种劳动任务,爱惜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

自然领域: 

1、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感兴趣;愿意自己独立思考,喜欢接触自然界的事物,有主动探索的兴趣。 

2、学习运用几种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点;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和几种推理方法,发展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3、知道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知道四季的主要特征及人们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植物与动物,以及它们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有爱护、关心的态度;介绍环境污染的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4、学习初步的数的概念,认识简单图形;点数10以内数,会按物取物,认识10以内阿拉伯数字,感知10以内数的形成;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学习序数、单双数、相邻数的知识;学习10以内加减法,自编1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进行分类,理解数的守恒,并建立物体守恒概念;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6、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认识一元以内的货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和名称,知道它们的值不相同。 

语言领域: 

1、愿意学习语言,形成一些良好的语言习惯;安静听成人和同伴说话,听懂主要内容;巩固和加强语言能力。 

2、增强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喜欢与同伴交流,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说话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逐步丰富词汇量,能运用一些词汇进行表达。 

3、会复述情节较简单的童话和故事;学习创编故事,复述情节较复杂的故事 

4、继续学习正确阅读的方法,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在理解文学作品人物、情节或画面情节的基础上,学习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初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 

5、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形练习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艺术领域: 

1、用自然声音唱歌,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内容;听不同类型的乐曲,丰富对音乐的印象;提高欣赏和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能够比较准确地按音乐的节奏做比较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3、学习多种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学习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情。 共2页,当前第1页1

4、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画;能用画面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色彩的调配和均衡对称地安排画面。 

5、学习塑造、粘贴等,掌握初步的美工技能;能参加一定的建构活动,如:搭积木、拼插泥土建构;欣赏能理解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建筑物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美。 

6、学习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体验创造的乐趣。 

7、提高对颜色的区分度;愿意大胆地参加艺术活动。 

8、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初步学习正确评价美,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 

三、具体工作 

常规训练: 

1、教师利用标记帮助幼儿在水杯架、毛巾架、物品柜等地方贴上标记;帮助每位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 

2、幼儿入园,教师主动向家长、幼儿热情问好、道别,以身作则来培养幼儿主动打招呼的习惯。 

3、通过开展为小班弟弟、妹妹服务的活动,教育幼儿要关心、爱护比自己小的同伴。 

4、爱护活动室的物品(桌、椅、活动区材料等),建立入区常规和生活常规 

5、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手脏时要洗手,用脏手拿东西吃会生病,教给正确的洗手、擦手方法,并在平时注意指导、检查。 

6、能与同伴分享玩具,懂得谦让;要求幼儿分类。 

教育模式: 

1、集体教学 

2、分组教学 

3、分区教学 

4、方案教学 

环保教育: 

1、学习收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2、定期举行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 

3、组织幼儿参观农庄,亲近大自然。 

4、种养一些动植物,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习性,同时教育幼儿要爱护动植物。 

四、家长工作 

1、定期更换家长园地的内容供家长了解、学习。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09-02

1.引言

诚恳地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身,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或者是过度地责备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端正态度,正视这些错误,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而将错误的资源转换为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法宝,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果,反而会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探讨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且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面对学生的这些错误,很多教师会借助于批评或者惩罚的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实现错误的纠正。然而教师却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且心灵比较脆弱,教师的这种批评会让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进而降低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这种批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有错误,却没有实现错误的纠正以及错误率的降低,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错误资源",教师并没有实现正确有效的利用。

3.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的方法以及措施

3.1 改变教学观念,正视"错误资源,若想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改变教学观念,正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或者是恐惧,更不要因此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进而提升大家的自信心,激发大家对于数学的学习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易错点,教师可以犯错,比如教师在讲解"23.5约等于多少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其算成约等于23,然后问学生自己的计算是否有错误,这时,细心地同学就会发现老师计算存在错误,这种故意犯错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自己会有错误,教师也会有错的时候,进而帮助学生正视错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外,采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2 抓住易混概念,巧借情境厘定。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辨析能力都比较差,针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以及习题的计算,也总是因为辨析能力比较差而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展开单独的讲解。例如,在学习分数时,会有这样一组试题。

(1)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支以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2)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1/3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这属于分数与比例的概念的区分题,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所以会将第一题计算为15-?=14?(支),将第二题计算为15-?=14?(支),这时学生就出现了计算错误,而出现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第二题的分析没有比例概念,第一题和第二题的题干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第一题的?后面因为有计量单位"支",所以其本身属于分数,代表的是一根铅笔用去了?支,而第二题中的?后面没有计量单位,所以它代表的是比例,是用去的铅笔的数量占总数的?,所以(2)的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为"15*?=5(支)15-5=10(支)"。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易混点单独讲解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3.3 设置陷阱错误,牵引学生反思。中国有个成语叫:痛定思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原理进行教学,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反而要主动设置陷阱让学生犯错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角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角的定义为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这样引导学生,一个公共端点发散出两条直线是一个角,那么教师会接着问大家一个端点散发出三条线是几个角、四条线是几个角、五条线又是几个角,学生很容易回答,两条线是一个角,三条线是两个角,四条线是三个角,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会反问大家"对吗?",这一个反问便很好地起到了牵引学生进行反思的作用,进而提升了大家的思考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就好比在做计算题时一定要进行验算一样。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资源",教师没有进行很好地利用,希望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教学措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正确的认识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瑞诗.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 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36-38.

[3] 程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182.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5

【摘要】建立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要义是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时代趋势。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不适宜表现在组织形式偏重目标导向、内容设置脱离生活和学习方式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等方面。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现,要求教师充分准备、具有整合思维、采取开放模式等策略进行有效推进。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0-001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研究——以安徽省为例”(课题批准号:YJA88011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质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从构词角度看,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是一个典型的合成概念,由幼儿园、课程和适宜性三个词构成。因此,要理解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内涵,就必须以理解幼儿园、课程和适宜性三个概念为前提。

众所周知,幼儿园是一种公共幼教机构,而课程是专业性教育机构的实施内容。由于幼儿园课程与作为其学科基础的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复杂关系,幼儿园课程的界定多种多样。目前,我国幼教界关于幼儿园课程概念解读的主导取向是“活动论”。如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解读是:“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显然,这里的活动,即《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我们也倾向于从“活动论”来界定幼儿园课程。

在厘清幼儿园和课程的概念后,“适宜性”的概念也需要澄清。在教育领域,“发展适宜性”(developmentalappropriateness)是一个“泊来词”。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提出“发展适宜性”这个概念,进而制定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立场声明。1987年美国幼教协会进一步提出,发展适宜性包括年龄的适宜性和个体的适宜性两个纬度。经过二十多年的修订与发展,至2009年,发展适宜性实践,除了重申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还重点提出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此,适宜性概念指的是课程对学习者的适应性特征,它是能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能促进学习者在原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课程。

具体说来,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又是指什么呢?对此,我国有学者进行了解释。在他们看来,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宜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一是适宜幼儿群体和活动即游戏。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它是指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文化和时代背景的课程。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立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关键是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即要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需要,符合社会文化。与此相关,幼儿园课程适宜性,还要求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不适宜的症结

课程的核心是教育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的所有问题都是内容问题”。教育内容直接反映了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因此,课程的内容适宜与否,是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核心,其中,内容选择是否适宜就成为了关注焦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不适宜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偏重目标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公共教育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不同于中小学,这是由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在现实中,幼教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侵蚀。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偏重于目标导向,就是这种侵蚀的反映。首先,课程目标较为单一,课程虽有可能达成某种目标,但这些目标主要局限在认知方面,长此以往,幼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后续的中小学学习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在课程进行前就预设了目标,而这种目标往往是教师确定的,这对幼师素质有较高要求,但现实中幼师素质未必符合。再次,对课程实施的高强控制。由于偏重课程目标达成,使幼师对课程开展尤其是幼儿园教学产生高度强制控制的欲望,而教师围绕目标控制教学流程,限制了幼儿自由活动,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2.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对此,我们可从直接关乎课程内容的教师素质和内容陈旧两方面分析。许多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由于师资缺乏,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不够,或者是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教学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实际经验。部分幼儿教师从教时间较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自己的思想行为,渐生职业倦怠,导致内容跟不上时代,也使幼儿兴致缺乏。我们认为,“适宜”的课程内容首先应有利于幼儿可持续发展,要重视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活动、游戏,从内容上具有广泛的选择,它可以是自然和社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也可以取自人类的精神文化。其次,要适宜于多元文化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幼儿园课程内容也相应发生变化。

3.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当前,我国幼教出现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这意味着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不适宜还表现在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上。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园课程选取的内容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其年龄特点,能让幼儿亲自接触和亲身体验的事物。同样,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适宜的学习方式。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往往“一刀切”,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要重视幼儿积极活动机会的提供。陈鹤琴先生曾经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与自然、社会接触中,通过亲身观察和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其实质是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如,给儿童讲鱼,就要让他看到真正的鱼,观察鱼的游动甚至呼吸。

三、促进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实现的策略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改变命运,课程改革永远居于幼教改革的核心地位。我国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改革,与美国幼教协会“发展适宜性”的理念一脉相承,在这里,我们将在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本质把握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幼儿园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的实现策略。

1.充分准备,教师角色灵活、适当是核心。保证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宜性,归根结底在于要有优秀的教师。首先,优秀的教师是有准备的教师,包括优秀素质的准备和灵活方法的应变。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准备教育的各个环节,务求“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声”,主要指课程内容是渗透在日常的各个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无声胜有声”,指的是有时候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适当“留白”,不能一股脑的什么都告诉孩子,要给他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其次,优秀的教师是有效工作的教师,它包括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适宜性)。这意味着教师既不要过多指导,也不能无指导——教师应在儿童需要指导时给予恰当地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同时影响活动的有效性和幼儿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角色要求灵活适当,即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总之,教师角色要定位在创建一个关怀幼儿成长的环境上,教学目的要定位在提升儿童的发展方面。

2.整合思维,铭记双主体因素是基础。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师幼互动为主体的,生产性而非消费性的、以儿童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互动系统,这意味着,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对幼儿发展的了解为基础的。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需要对课程精心策划,把“方案”的基本理念建立在广泛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心理学基础包括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信息加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文化互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等;其教育学基础吸收了蒙台梭利、里兰·凯兹等教育家及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此外,还借鉴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观点和鹰架式教学等课程理论。与此同时,努力实现同家庭顺利沟通,在观察基础上即时地评价幼儿的学习。我们要放弃非此即彼的旧观念,全面对待幼儿园课程中双主体因素及其关系,倡导以整合性思维来思考幼教问题。“人生不能无群”。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幼儿园课程作为一种社会化机制,它的主体无疑是教师与幼儿;课程适宜性的实现,就是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

3.开放模式,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是关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各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而多元一体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与此相关,我们应当重视园本课程开发,利用本土资源增强园本课程的适宜性。一是依据园本课程价值,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充分、主动地活动。这意味着,我们的课程本身是开放的,各种课程模式都在“博取众家之长”,冲突与融合相向而行。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竹林众多,幼儿园就可把竹子作为幼儿活动和游戏的材料,创制出许多有特色的作品;冬季多冰雪的北方地区,幼儿园就可组织孩子进行冰雪雕塑活动等。而西部地区多高原山岭,人员分散,幼儿园就可采用混龄班教育的方式;东部经济发达,靠近海洋,资讯发达,幼儿园可与国内外机构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2]休·布里德坎普.美国年幼儿童教育协会对发展适应性早期教育方案(面向0~8岁儿童)的说明[A].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上册)[C].樊庆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1—307.

[3]虞永平.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发展内涵提升质量——纪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10周年[J].幼儿教育,2011,(25):11—13.

[4]周智慧,姚伟.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3,(1):158—161.

[5]李子建,杨晓萍,殷洁.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88.

[6]吴玲,郭孝文.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56-58.

[7]程妍涛,王晓芬,刘洋.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方案[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8):9.

混龄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老年食管癌;健康教育;适应状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0-01

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1]、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形式,促使人们采纳有益于健康行为方式,进而达到减少威胁健康的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据有关调查显示食管癌致病因素有很多,其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为辅,由于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其器官功能均有所减退,手术的耐受性差,加之高额费用,患者容易引起各方面的不适应,使疾病康复受到影响。本文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现总结如下,以供业内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接诊的8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2.8±3.2)岁,女性患者32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63.2±1.8)岁。所有调查对象在入院时均首次被确诊为食管癌,并行食管癌切除术,均符合调查研究条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以及婚姻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健康教育方案,该健康教育方案贯穿于患者入院当天至出院,平均每次健康教育时间25min,具体方案内容如下。

1.2.1 术前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当天,向其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师以及病区环境。由护士讲解术前检查、用药的临床意义以及注意事项,督促患者保持口腔清洁,进而减少口臭,增进食欲。向患者列举成功手术的病例[2],增强其安全感和信任感。规劝吸烟患者戒烟,术前保证患者营养补充,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患者休息质量。在术前3天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过程、手术后的不适以及应对方法,指导患者咳痰和腹式呼吸,并进行练习。讲解手术后切口保护方法,合适,饮食等注意事项。术前1天让患者练习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其掌握情况,予以进一步指导,重点要求患者牢记术后不适的应对方法。

1.2.2 术后健康教育 术后2天内,根据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程度予以指导。术后3-5天内指导患者的活动与休息,强调其应注意掌握活动量,保证充分睡眠。出院前1-2天应教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营养,不偏食、精细混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适当的运动量,以减少术后各类并发症;督促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促使其形成自理和劳动能力。加强对患者的跟踪随访[3],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减少患者对癌症的恐惧心理。加强出院指导,督促病人按时用药,积极接受后续治疗,以便于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鼓励家属多关心照顾病患,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3 评价标准 在术后2天以问卷形式对患者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由本院查阅相关资料自行监制,包括自我概念,生理功能,相互依赖,角色功能四个方面,分为三种情况进行评分,“没有”、“偶尔”、“经常”分别得分1分、2分、3分,由患者自行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统计采用t和X2检验,P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各适应状况得分,术后自我概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相互依赖、角色功能以及总体适应情况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护理工作是通过健康教育唤起公众健康意识,使之改变不良习惯,建立健康的行为。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是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条件。对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家属作为其主要看护者,在患者发病期间也承受着压力,因此应让他们参与到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协助患者恢复健康。这不仅有利于患者掌握健康知识,也有助于其感受家人的关爱和支持。杨桂梅等人研究报道[4],在护士与患者交谈时,感受到老年患者精神压力大,对疾病的十分恐惧,又对家人深感愧疚,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以及昂贵的医药费用使其担心增加家庭负担,易产贬低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针对其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避免了患者因心理放弃治疗现象的发生,增强其积极从医的行为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关雪晴,伍妙慈,陈赛,周礼.健康教育对老年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4(11):90-91.

[2] 刘东霓.住院老年患者心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4,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