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1
引言
中国的古代美术作品中包含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到了画作之中,所以作品本身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情感。而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在技法上也相当的精妙,与西方国家的美术作品不同,中国古代的画作一般都着重表现事物本身的神韵,并且在追求韵味的同时也注重对于事物形态的还原。所以想要真正的去赏析古代美术作品,就要深入的去了解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与作者本身的思想与人生阅历,只有充分的了解这些才能在灵魂上引起共鸣。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具体类别
1.人物画
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物画着重用线条去展现人物的形态,注重对于人物神态的把握与描绘,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充满神韵,线条也极为的流畅。就如《仕女图》中描绘出来的人物,图中展现出了很多的古代女性形象,画家用线条对于女子的形态进行勾勒展现出一种丰韵之美,图中的女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一位都有着自身的神韵,人物之间都有其独立性在人物众多的画作中依旧能够区分开来。
2.山水画
山水画是我国古代美术作品中十分常见的画作类别,主要是对于山水进行描绘,着重写实与光线的运用。用光线与散点透视的方式进行一幅画的构思,从整体的结构上显示出一种独具韵味的山水景象。山水画中也分为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蓬勃大气有的则秀丽清雅,根据创作者自身对于所看到的山水的情感体会的不同,其画作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虽然是偏重写实,但是画作本身的情感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
3.花鸟画
花鸟画也是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一个特色类别,花鸟画的主要描述对象是自然之中的花草鸟兽等等,但是与西方的静物画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的花鸟画注重表现的是花鸟的一种动态神韵。在创作的时候用线条或者色彩对于花鸟的神态或者气韵进行描绘,呈现出来的画作给人一种灵动之感,画中之物犹如活物一般栩栩如生。
赏析古代美术作品要考虑的因素
1.美术作品的时代性
古代美术作品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要首先了解作品本身的时代性。美术作品中隐藏着创作者本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这就与创作者本身所在的时代,和其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作品的时代性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其中美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就是一个方面,就比如在很多的唐代画作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体态都十分的丰韵从画中的衣饰来看也都是较为开放的,这种美术作品的呈现就与唐代当时的整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画作中女性形象的丰韵就展现出了这一点,而且唐朝时期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导致了唐朝的民风也相对较为开放,所以在画作之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雍容华贵,神态闲适衣着开放。还有就是作品风格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就比如《山水边角》这样的一幅画作,出自南宋画家马远之手,画面上只有残缺的风水,表现出了南宋时期的凋零之态,相较于一些较为完整的山水画作这种表现方式更加的适合于南宋时期的历史环境,也更加的贴合创作者当时的心境。
2.欣赏主体的审美能力
对于一副美术作品来说其主要的目的还是让人去欣赏,最高的欣赏境界就是可以透过画作本身去体会创作者自身的情感,从而引起灵魂的共鸣。但是很多的时候由于欣赏者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情感体会不同,导致了其鉴赏的眼光与看法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时候在同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同一幅画作很多的欣赏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其实不仅仅只是对于一些相关美术技法与画作内容进行评价,更多的是透过画作本身去体会那个时期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表现,赏析者通过自身所处的年代环境与自身的人生阅历在画作之中找到不同的情感依托,让画作在情感意义的表达上更加的深入,也可以让赏析者本身有着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3.创作主体的人生阅历
古代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画面感其中都多多少少的包含着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与其作画者自身的阅历与情感体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对于古代美术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美术作品自身的时代性,还要关注创作者自身的人生阅历与情感的表现。在这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的就是山人的美术作品,他一生的经历十分的坎坷幼年时期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美术创作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但是之后明朝灭亡,他终身不得志最后出家为僧。他的人生阅历决定了他画作的情感表达,所以在他的美术作品中总是有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画中的花鸟山水没有表现出一种纵情之态,而是有一种隐晦之情,这就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束语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2
关键词:民间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探索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和成果。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扩大和提高。艺术设计教育的初始阶段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化特色的设计教育的问题受到关注,它是我们设计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并且当前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引起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设计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的资源,一方面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能够探索构建地方高校设计教学的地域性与独特性的方式和路径。①
一、民间美术与设计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设计具有文化的属性,以此展现其独特性。所以设计教育不可避免的要从文化出发。
(一)民间美术研究热潮与融入高校研究
我国自上世纪末,民间美术研究热潮兴起。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民间美术,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对民间美术的母本样式进行了记录,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价值及现存状态。各地区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但实施方式各有不同:有些高校采取在民间美术所在地建立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到研究基地向艺人学习技艺;有些在高校内部建立研究馆,按照民间美术内容,组成项目研究小组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民间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在大学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民间美术知识的传授渐成趋势。②我国不少高校在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础之上增设了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图形艺术、民间美术概论等与民间美术密切关联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安徽民间美术进高校现状
安徽省内对民间美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是十分重视的,如阜阳师范大学在校内建立了民间艺人工作室——葛庭友剪纸工作室,为师生与艺人交流搭建了便利平台。通过调研发现,省内民间美术进高校主要集中在美术教育方向。认为地方高校应在美术教学中建立民间美术教育机制,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设置民间美术课程,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与整理,这样可以将民间美术形式与高校专业美术教育进行整合③等。而在高校设计专业专业中如何具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有待深入。安徽一些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民间美术课程,如阜阳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但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重理论轻调研。阜阳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两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32学时的民间美术课程,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内容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理论介绍、作品赏析与临摹,但对民间美术的调研并未涉及。而民间美术是立体的,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生存环境,要对民间美术制作流程、生产工艺有深入了解必须进行实地调研。2.重临摹轻实践。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民间美术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的作业大多是临摹民间美术作品,而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相结合,再现民间美术精髓的作品十分罕见。3.重讲授轻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借助多媒体解读民间美术作品,呈现方式单一,缺乏有效互动。导致学生的理解和观点大多雷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作业普遍缺乏个性与创意,很多作品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二、安徽高校设计教育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一)安徽民间美术特征识读
安徽民间美术种类多达几十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余项。因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省内民间美术形成了多元的艺术风格:皖北的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以刚柔并济而闻名;江淮的芜湖铁画、葫芦烙画等以简洁大方为特色;皖南的徽州三雕、徽派版画等呈现出细腻婉约的风格。(表1)
(二)安徽民间美术为设计教育提供课程资源
“随着商业社会的繁荣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民间艺术的人文美学和文化风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并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被应用于现代设计作品中”⑤,在设计教学中融入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技巧,不仅为设计教学寻找到了丰富的养料,还能够提升设计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安徽民间美术中有着固定的程式,色彩运用,造型处理及内涵的表达等,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能为学生的设计作品带来亲和力与生命力。设计教育对民间美术的借鉴方式一般包括:造型借鉴。造型是民间美术一种重要的外在表征,是民间美术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与时代风貌。“阜阳剪纸充满动感、飘逸、赏心悦目的造型,对民间、绘画、设计语言的自由大胆地嫁接融合,对理想美的意趣和文人艺术情怀的彰显,与老庄美学一脉相承。”⑥安徽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可以概括为“精粗结合,自由夸张”。其中有不少极富地域特色且流传广泛的图形、图案,像剪纸的涡纹、彩陶的刀马人、钟馗图形等,这些图案美观生动,富有装饰韵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对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进行识读,再尝试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程式借鉴。“感知图像的主题,物象的生动、灵美、自然有趣的情节组合;体悟这物象经巧妙构成后所产生出的抒情、安详、和善、生灵、吉祥、富美的艺术情怀”,⑦在地域文化的浸润下,安徽民间美术中有丰富的“虚实平衡,动静相宜”的固定程式,如喜相逢、亚对称等,在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与运用,将其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作品之中,设计出具有地域风情的作品。色彩借鉴。不同地域的民间美术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搭配方式。在设计创作中,引导学生运用民间美术色彩进行搭配。如凤画中明亮而又质朴的色彩搭配,阜阳剪纸中单纯而又夸张的色彩表现,旌德漆画明朗而又浑厚色调等,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并进行转换、拓展的针对训练。挖掘安徽民间美术资源,形成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融入安徽民间美术的设计教学之践行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兼具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目标,尝试构建包括民间美术理论模块、民间美术田野考察模块、设计实践教学三部分的设计课程体系。
(一)民间美术理论课程模块
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要在设计教学中运用民间美术资源,必须要先了解民间美术。此模块课程内容包含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制作等,开设4周,48学时。在课堂教学中分析不同门类、不同地区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征,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与表现方式。鼓励把当地民间艺人请到课堂进行演示制作技法,使学生掌握民间美术的分类、造型特征、审美特征和符号特征。在对民间美术的特征全面了解后,再开展教学活动,形成带有文化特点的教学活动。
(二)民间美术田野考察模块
组织学生亲临民间美术资源集中地区,通过科学、详实地田野考察,在客观记录民间美术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民间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关联。一般为36学时。考察的内容包括:了解民间美术的类型、风格特色、艺术价值;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现状;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下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对象的色彩与造物特点。考察的方法有:以摄影、摄像的方式有选择的记录民间美术制作的一般流程,要求学生用笔、用心描记构图中的组成形式,从中领略工艺特色;收集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陶器、铁艺、木雕等;研究当地环境对民间美术形成的影响,并归类记录。通过对民间美术元素的接触,真切感受民间工艺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元素再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以现代设计语言塑造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作品。
(三)民间美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块
将民间美术引入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给当下的教学和创作以直接的帮助,给学生在构思、素材、表现等多方面以启示和借鉴。如果学生们在创作中体现出了这种融合,则会使作品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风格,这正是设计作品难能可贵的品质。1.设计基础课程在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其教学体系均来自德国“包豪斯学院”。在这些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往教师大多会寻找国外资料来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国际化,但是对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陌生感。安徽高校设计专业在这些课程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如在“平面构成”中讲“形式美原理——对称”时,结合阜阳剪纸中“团花”的对称形式来讲解,请剪纸艺人现场演绎,学生对这一形式原理的理解会更深入;在讲解线元素时,通过分析本地出土的青铜器“龙虎尊”上的纹饰,体会密集直线表达出的“严肃”之感。民间剪纸中“阴阳共存”的艺术手法,是古人大智慧的结晶,“阴”与“阳”即为事物的对立面,运用到设计的各门课程,如在“色彩构成”课程的“冷暖色调”教学中,能赋予色彩教学更为丰富的含义。从身边生动的民间美术范例中学习专业知识,教学变得生动而鲜活。2.专业核心课程在设计各专业开设《民间美术与设计》课程,一般设置6周48学时,根据专业特点,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汲取方式各有不同。采用“跨界式”教学模式,促进民间美术资源为设计教学所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课程时,以安徽境内出土的汉简学习篆书与隶书的特征进行字体设计;将农民画、凤画、年画、刺绣等民间技艺的配色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将剪纸的涡纹、彩陶的刀马人、钟馗等图案当做平面设计的底纹或装饰元素,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在环境设计专业专业教学中,以徽派建筑为案例,分析其室内空间设计、对材料与构造进行解构。徽派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其中的漏窗、横梁、斗拱、花门等,更是工艺精湛、层次丰富;建筑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这些是空间类型与建筑构造学习的最好范本。同时,淮河柳编工艺编法多达几十种,为材料的运用提供多样的启示。在动画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地民间美术造型审美等方法,以弥补动画作品民族审美情怀和艺术造型观的薄弱。在角色设计中借鉴剪纸、泥塑、陶器、纸扎等造型特征,通过比例变化、形色置换等方式,设计符合现代审美而又具有传统意蕴的动画角色与空间场景。3.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模拟项目中完成设计项目;另一种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拿到课堂来完成,在完成过程中讲解和传授专业知识。在模拟型项目教学中,因地制宜的将安徽民间美术以主题模块纳入课程教学,在各个模块中安排子模块,有针对性的安排作业和创新训练。根据民间美术的资源特色,将阜阳剪纸与文创用品结合,芜湖铁画与工艺品结合,徽州三雕与室内软装结合等,布置相关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对民间美术优质图像与构图艺术与方法进行运用,提升认知与感悟。在真题型项目教学中,将竞赛项目导入教学中,根据竞赛主题,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元素萃取,再进行综合运用。
四、结语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 教学意识 美育
丹纳(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说:“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条件——先要有教养……”[1]而早在魏晋时期,曹丕(187-226)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2]这两种说法,前者针对普通大众,道明教养的重要性,后者指向专业人才,表明艺术修养后天习成的艰难。事实上,曹丕和丹纳都是某种程度的天才论者,但他们无意间都提出了艺术人才产生所依赖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问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爱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而个体受教育程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正因为这样,在《美育书简》中,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就把美育看做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步发展,自然与人有机统一,使人们重获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3]
中学美术课程,属于普及性的美育单元,而其中所涉及的艺术欣赏模块,面对身心正在快速发展、审美情趣正在培育、审美经验正在积累的教育对象,涉及面广泛,影响力较大:对个体而言,通过美术欣赏,学生的审美心理得以形成,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同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对艺术环境而言,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和文化意义,热爱本民族文化,发扬本民族文化——小到学校的美育教育,大到整个社会审美层次的提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材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欣赏课约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一般分为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类型,可以说,每堂课都有欣赏课的相应成分,但是很多教师却不能发挥欣赏课的作用,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多是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更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也有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图片,以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对欣赏课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思考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但丁之舟”上的维吉尔: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意识
诗人但丁在小船上之所以能领略“地狱”世界里的各种情景,离不开他伟大的导师维吉尔。“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暗示了教师修养的高广度,却未道出教师这桶水如何引动学生那杯水,使其逐步自注而致满,如何让两杯水相互映照,彼此溢满且动力无穷。我以为,教师要想上好欣赏课,就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使自己的水尽可能完满,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然而,如何引发学生主动、自发欣赏并受益,更值得我们思考。
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正宛然一条宽广幽深的大河,其间虽无“冥河”之险恶,但误解、不可知同样存在,接近真理的路程同样艰难。一个教师穷其一生,也无法尽数各类作品的妙处,难免有盲区,遑论让自己的一桶水日日注满。因此,立足于教学需要扩展知识面、提升修养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作用。教师不是万事皆能的超人,而是和学生一道了解、体验、感受、发现、探索的同路人,其间教师能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钻研精神打动学生,自会引发学生欣赏感悟的兴趣,学会基本方法,乐在其中。比如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教师可在与学生一道逐一领悟画家分组处理人物、色彩运用等美术内容外,还可与学生一起了解开国大典前后的国内外形势,了解画面主要人物的经历和贡献,这样,将师生收集来的各类知识综合起来,便能更进一步了解画家创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
二、以“问题”为中心:化整为零的材料意识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或增加一些欣赏内容,或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材料无穷尽,因此,结合当地及学生实际情况,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精选一些作品进行赏析就显得十分必要。精选作品的依据和原则,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可以粗分为几个层次:
审美能力层:审美的感受、分析、表达、评价等;
作品属性层:作品内容、形式美感、风格、意蕴、商品价值等;
创作过程层:艺术家、创作环境、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
传播接受层:后人的认识和评价、作品的真伪、传播效应等;
艺术文化层:作品间的联系和区别、中西方交流和异同、文化意义等;
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材料,开展欣赏,而各问题之间亦存在紧密的联系,只要解决了对部分问题的理解问题,其余能力则相应得到提升。
三、参与互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发挥。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比如对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教师出示器皿,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外国雕塑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讨论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有赏而感,有感而讲,强调学生读与说的能力。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痛苦的表情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四、历史视野:多角度、深层次的情境体验意识
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虽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作者,知之甚少。特别是抽象艺术,学生不知从何欣赏,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画得“好看”的作品又可能庸俗不堪。这时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的水平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标准的。在欣赏不同流派艺术时,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而应当从上而下地引领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将不同美学观念放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欣赏莫奈的绘画《日出·印象》时,就可有三种思路:一是将绘画和摄影进行对比。照片可以真实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接近“真实”,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二是拿自风景油画诞生以来的名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几个世纪里风景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画家们提出了哪些课题,用了哪些最主要的方法,逐步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莫奈及印象派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便在历史情境中逐渐清晰;三是拿中国山水画与印象派绘画作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中西方造型观念和审美方法的异同,既能加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又能获得整体的认知。
五、媒介之助:多媒体技术及交互功能的发掘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学缺乏有效的媒体去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靠教师所能收集的美术图片资料是有限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很多自然风光、世界名画,以及雕塑作品都能一一展现。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音容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将陶醉在美不胜收的艺术氛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上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时,我将各种剪纸图片及制作过程的录像输入多媒体计算机,学生在欣赏时完全沉醉在剪纸艺术的世界里,欣赏着剪纸那种独特的美,而且通过录像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在播放媒体时,我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贯穿始终,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将音乐自然地融合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将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学生虽在课堂,但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当你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形成的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使欣赏课从“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独特的美育普及课程,要求每位教师花费心血钻研和参与,而在艺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师生之间亦可教学相长,共同领略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如列维·施特劳斯在分析、欣赏了各民族艺术后总结说:“人类只是通过它们的作品才有区别,甚至才存在。就像那个生下小树的木雕像那样,唯有艺术作品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发生了某些事情。”
注释: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第130页。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8-159页。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61-63页。
④[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著.顾嘉琛译.看·听·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6.第174页。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4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认同;角色定位;重构
随着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内容、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传统课程有了重大突破与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应当秉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的革新理念,大胆解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当下教学体制,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生态环境。
一、学科定位和价值认同
美术课程是高中生艺术学习过程中必修科目之一,它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对于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美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较之于语数外等主科,美术教学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其它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素养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其又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对美的追寻和领悟,净化和促进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解构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角色定位模糊、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教学内容僵化等方面。
(一)角色定位误区
1.角色边缘化被动认同和教学失责
基于当前高考机制,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美术课或多或少存在“鸡肋”之嫌。在所谓“副科”或“弱势学科”思维定势下,美术课教师心理失衡就成为了较普遍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自我教学责任和动力的消解,被动认同被边缘化的结果,甘心沦为主科的附属,教学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二是教学任务执行随意性加大,一切为了高考让路,一切为了提升成绩让路,要么本就短暂的课时被挤占,要么美术课教学简单潦草,教学目标、任务无法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最终是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尴尬境地。课程地位的不稳固造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这使得美术教师话语权逐渐失去,角色地位逐渐边缘化。
2.教师角色主体绝对化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拥有绝对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学生课程成绩的判定者。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其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被动学习,会严重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制约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对话,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愿望。
(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1.师资力量匮乏
就笔者所居住的阜阳市,这是有着近千万人的人口大市,生源众多,据阜阳市教育局的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普通高中51所,在校生14.7159万人,专任教师6558人,生师比例大,教师缺口较大,通过对市内以及农村九所中学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缺乏专职美术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老师会什么就教学生画什么,实施素质教育无从谈起,特别是走访的农村中学尤为严重。
2.教学基础设施差
经过走访,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专门建设的美术楼,美术教育基础实施弱,除了一两间画室,其他诸如雕塑工作室、电脑设计室、书法工作室等就少之又少了,当然也缺乏必要的教学器材。而画室一般只供极少数美术专业生使用,普通高中生只能在教室里上美术鉴赏课了,通过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的课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美术鉴赏模块的晒课数量占绝对优势,除此之外的雕塑、书法、摄影、电脑美术等课题教学占比很小,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失衡了,背后的原因就是由于开设其它模块课程条件无法满足。
(三)教学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多数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学内容单一,综合性和多有圆蛔恪T谛驴纬烫逑迪乱求开设的美术鉴赏课、书法、摄影、雕塑、计算机美术等模块,往往由于师资不足、设备不足等原因无法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一一开设。在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往往仅仅要求学生做到能够欣赏、理解美术图片,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有些教师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过于重视西方的绘画艺术,而忽略我国传统绘画技艺的教学。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审美观的扭曲。
教学形式也单调枯燥,教师往往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美术教研没有体现艺术教育的特色,盲目参照高考文化课程的“高效课堂”,学校不重视,教师没动力和压力,学生没有求知激情,课堂氛围昏昏欲睡,美术鉴赏课往往成为“调节课”,“放羊课”。这种现象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三、高中美术教育重构策略
(一)积极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推行平等教育理念。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二元主体,教师不在扮演传统的主导者角色,而是教学的一方参与者、教学有序进行的引导者和辩证理性的评价者。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学习和参与的权力。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艺术之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成长快乐。课堂不在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家园。教师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是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相处,随着亲和力的提升,学生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在此情况下,教学目标完成就指日可待了。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是没有意愿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被开发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强求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欣赏诸如莫奈、凡・高等人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作, 更不能奢求学生立刻能理解毕加索等人的抽象主义绘画。教学之初, 教师应该让学生欣赏较为古典的作品, 如我国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或西方的宫廷人物画、圣母画。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学设施
转变观念,切实认清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美术教师的待遇,合理制定对美术教师的评价机制,增强其从业自主性和积极性。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增加美术教师名额。重点加强对美术教师培训,强化书法、雕塑、摄影、计算机美术等多模块的专项培训,切实提升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完善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对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检查与管理,既要在课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又要队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常抓不懈。
加强对美术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依照课程程标准,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美术工作室,添置教学器材,保证所有模块化教学的完整实施。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地方高中,诸如陶艺工作室、摄影棚、雕塑室、电脑美术设计室等已是标准配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发现美、创造美是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营造良好艺术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艺术之美的追求而灵感的诞生源于积累, 源于生活环境。例如我国璀璨的文人山水画, 多来自创作者恬静放旷的胸襟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西方绘画中, 尽管莫奈、凡・高等远离沙龙的画家生活比较困窘,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因此他们才会留下那么多隽水的作品。所以, 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 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才会很好地认识美、创造美。
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少讲理论,多搞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组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画画、多交流,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组织课外写生,亲近大自然。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绘画,通过实地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增大赏析作品的跨度, 不能将目光拘于一隅。例如在讲中国传统绘画时,既包含人物画,又包含山水画;既要有明清时的秀丽温婉,也不可少了秦汉时的粗犷放达和唐朝的开明繁荣;既要有表现世情风俗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包含浪漫情怀的《洛神赋图》。一言以蔽之,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欣赏美,因此审美的角度要尽可能广阔, 这样学生看到的才是泰山而非障目之叶。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单一一直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软肋,除了教材编制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不少学校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对于艺术了解停留在非常浅显的水平,大多数会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没有侧重点,完全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诸如不考虑部分高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素质的差异,不考虑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多数都是想当然按照自己理解和想象安排教学内容。因此,丰富和开发教学内容十分必要。一是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找准教学奇点;二是教学内容中外结合,切勿过多讲授西方绘画而忽略国内艺术精华;三是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工艺展览馆等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四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料,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一种。过去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仅仅依靠教材、挂图或者其它教师自制的教学用具。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音影、图片等多种元素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四、结语
基于新课程体系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找准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高中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宁乾.新时期高中美术课教学现状及改进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西方美术作品赏析范文5
关键词:高师 钢琴课 教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 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 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 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