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1

一、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教材与实际相脱离

通过对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研究,不难发现其中出现的内容陈旧、观念老套等问题。教材里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不大,很难增加课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其中很多内容都无法做到与当代生活紧密连接,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指引作用也不明显,使语文教学的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对于教材中有些带有深意的故事内容,并没有使中小学生在对课本的学习中获得深刻教育。

2.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为适应我国应试教育考试的要求,很多学校并不注重对语文教学深刻内涵的传授,而只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来应付考试的需要。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使中小学生只会对语文漫无边际的背诵内容感到厌烦,无法调动起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中小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填鸭式教学的思想灌输,缺乏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3.教师态度不端正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使他们多数情况下,只能默默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陈旧知识。而现在我国大多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来衡量一位教师是否达到“优秀”的标准。这就直接造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为求教学成果,直接套用沿袭以往的教学手段的后果,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创造性的发挥。语文教师没有把文学中的美感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反而以希望学生成绩提高作为升职的借口,这种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和不端正的教学态度,都给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4.中小学生本身缺乏学习兴趣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尤其当面对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时,更增加其叛逆心理的发作。除了由于学校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厌烦外,来自家里父母的压力也会使中小学生产生不耐烦的抗拒心理。由于兴趣的缺失,学生就会养成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诸如考试作弊或抄写作业等行为。没有了兴趣,自然更不用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分析

1.丰富教材内容

中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对于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想要达到教学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应该从教材的内容上下工夫。通过丰富教材内容,使其更贴近现今中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就能达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最大效率地提高教学水平。

2.采取多方面的教学手段

当今有很多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可以避免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困乏和厌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做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用图片和实物等方式,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更感兴趣。也可以给教学课件配上相关音乐,用形象丰富的语言和与之相关的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综合起来接受所输入的信息,利于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更加准确牢固,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3.以新形式考核教师素质

语文教学对我国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来明确和指引,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中的语言要素和提升写作能力。而对于教师成绩的评价,也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程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学生未来的发展,减少应试教育中以分数作为考核依据的模式,改为从综合方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成果的考察,更利于教师改变现有的死板性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发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4.增加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

由于中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不健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探索心理,因此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喜欢多动且容易好奇的中小学生造成吸引。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增加课外知识的补充,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故事和内容,增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对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 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 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 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

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 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方法;特点;发展趋势

物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最具有实践性的环节,因此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往往首先是以物理教学方法为突破,因而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但是物理教学方法却又要受到教育思想、教学目 的与教学内容的制约,这必然会出现物理教学方法评价的多元性,形成大家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情况,它说明物理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研究课题。文章谨就物理教学方法政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做些探讨,恳请广大同行指教。

一、物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物理教学方法的目的性特点

物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就会形成不同的物理教学方法,每一种物理教学方法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最后又根据这种活动的成果来衡量物理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凡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都是成功的方法,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则是不适当的。因此应用各种物理教学方法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提出目标进行与目标一致的活动运用必要的手段改革客观对象的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

2.物理教学方法的藕合性特点

何一种物理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双边藕合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只强调一方活动的主张都是不符合物理教学方法特点的。

强调物理教学方法的藕合性特点,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在我国物理教学方法的实践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的弊端,因而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要十分强调研究学生学法的必要,忽视了学生的学法,教法也就失去其针对性,大大影响教学的实践效果,因而在现代物理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中,发生了重心转移,即由教师的教法转移到学生的学法,这种转移正是当前我国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反映。

3.物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其中,前一个“法”是指教学的一般法则,也就是一般规律,后一个“法”是指物理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所以“教学有法”,因其又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所以“教无定法”。物理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不同的教学目的制约,又受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还要受教师自身素质特点制约,这诸多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物理教学方法的千差万别和多种多样。

认识物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中,特别在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避免物理教学方法的单打一,坚持综合优化的标准,坚持从实践出发提供了理论根据。

4.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性特点

一切事物都是茬发展变化的,物理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它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智力、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过去的物理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些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物理教学方法,因而物理教学方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表现出了具有十分活跃和发展创造的特性。

二、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一的传授模式而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物理教学方法体系,哲学、政治、科技、文化做为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影响着物理教学方法,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课程的变革将直接作用于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上述领域的变革,使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1.物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逐渐走向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简单的粉笔加黑板的讲授方法已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使之现代化,才能满足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这种物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A、视听教学设备的日益广泛应用,体现为教学物质设备的现代化,从幻灯、无线电收音机、电唱机、电影到收录机、电视与通讯卫星,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学生的视野推到了教室以外。B、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物理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显著标志。C、自然科学实验室的普及,当然目前新教学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适应社会发展永远是物理教学方法前进的强大动力。

2.物理教学方法的心理化趋势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重要依据,同样心理学为物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根据,现代物理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必理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因而心理化可以使物理教学方法具有更为牢固的科学基础,现代有关物理教学方法的众多新研究成果几乎都出自于心理学家,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及心理学家的直接参与为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3.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民主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主的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民主意识,公民的民主意识需要民主的教育来培养,教学的民主是民主教育的核心,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是教学民主的主要表现,物理教学方法民主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行为的自主者,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现代教育

的共同趋势。

4.物理教学方法的个别化趋势

不少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潜能的差异微乎其微,之所以导致学生成绩的巨大差异,是由于他们没有受到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教育。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使用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教学方法,其结果可以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因而就出现了物理教学方法个别化的要求,目前物理教学方法的个别化主要是在以学校教学组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个别化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理教学方法个别化的本质不应该是个别物理教学方法,而应该是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物理教学方法,它可以是个别教学法也可以是班级教学法。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4

引言

为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就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新起点,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局对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有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趋势,但就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上看,仍存在很多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机械化的教学方法,成为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更加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促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为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做准备。

一、现阶段小学素http://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全民号召的大趋势下,小学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然,但就目前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改革中仍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忽视了小学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和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切实的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教学过程基本上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知情意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与家长的高期待给学生更多的精神压力,素质教育改革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把教学改革从主体地位转移为次要地位,导致小学教育改革不能深入,也导致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二、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

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教育改革的目标就要注重对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开发,全面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内容丰富性,以社会文化的传播为宗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自觉性,促进学生非智力的发展,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特别是对学生心身发展的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勇于面对挑战,能够在身心素质训练中,从而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WWW.133229.CoM

(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高素质教育

在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一定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的内容,要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身心培养相结合,推行教学内容综合化,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新课程,课外活动促进,同时小学素质教育还要确保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等方方面面的提高,把教学内容全面融入到各个素质的教育上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在促进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培养素质教学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等,让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再单一化,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接收,还能吸引学生学习乐趣,同时作为小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知识,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药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知道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优势,不要过于受传统课堂教学限制,对学生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态势的差异性,为班级制,分设快慢班等等,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既可以对学生深入了解,还能根据学生的特质,老师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案,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结语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5

1.一纲多本加速了改革的进程

教学大纲、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是思想政治课多年形成的教学传统。大纲和教材的任何变化,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一纲多本,使一些盛市、地区,乃至学校,能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探索教学改革,无疑给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出现了几种省市级的版本,而且有的学校也采用了自编教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升学考试制约着改革

对于思想政治课纳入升学考试科目的利弊是有不同见解的,一种意见认为: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学生就更不重视,教师也就更难教了;另一种意见认为:用升学考试迫使学生学习,是很难达到教育目的的。使思想政治课从升学考试下解脱出来,有助于探索改革,实现教育目的。最近,受出版社之托,编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文萃》,从有关杂志所载的论文看,初一的改革最为活跃,效果也较好。这和初一的教学内容未纳入升学考试有直接关系。然而就其他年级而言,虽也有些改革方面的探索成果,但远未达到初一的改革水平。致使关于改革部分的文选受到很大局限。

3.思想更为明确,教材力图创新

国家教委最新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地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和主要内容。其中,公民品德教育和以往的文件的规定相比,显得更为突出。今年三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所编教材“是否有新教材的特点,一要表现在新上,二要贴近学生生活,三要反映时代特点。

总之,新教材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预料,学科设置目的的进一步明确,教材的进一步改革,会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深化。

二、关于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 1.从素质教育看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发展趋势--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概念现今被人们广泛地、灵活地使用着,乃至很难形成一个无争议的定义。因此,人们在各自认定的含义的基础上使用着素质概念,就象信息论、价值论的研究者对待“信息”和“价值”两个概念那样。一般他说,实践并不等待理论的争论,但实践本身又总是需要理论尽可能地提供认识前提。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在专家们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指出:“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这一界定中可以看出素质就是指:“内在身心发展”,构建素质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就没有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要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内化哪些人类文化,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严格地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也要符合素质构建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对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2.从世界教育发展看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双重目的和作用

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提出:“教育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保证全面发展,以及充分培养每个人使其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一方面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之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做出贡献。

这样的双重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各科教学实现的。每一学科都应具有双重目的和双重作用,不恰当地强调某一重目的和作用,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政治课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具有双重作用实现双重目的,这是思想政治课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无庸置疑,思想政治课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如何使学生适应社会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在如何使学生个性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方面,经验是不足的。取得并完善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推动个体身心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是对以往的成功经验,也应剔除它的时代局限,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使之具有今天的“时代性”。

3.从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矛盾看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发展趋势--双重价值主体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有着对立的教育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把社会作为价值主体,一切要从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使学生成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客体。学生本位是把学生作为价值主体,认为教育本身应当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主张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都有自己认定的理由。人是社会的人,因而入必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具体他说,就是满足个体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39届国际教育会议所提出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也正是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相抗衡的产物。从教育实践看来,纯然的社会本位或纯然的学生本位都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在阐明人的社会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个体的发展,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由此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一切关系的基矗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马恩选集第四卷第321页,1972年5月第1版)从哲学角度看,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关系上是互为主客体的。科学主义和人

本主义在哲学上的失误,才导致了他们的极端主张。正确把握社会和个体的价值关系,对于克服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片面性,对于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也可得出一个结论: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并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课已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4.从一元导向与多元观点的矛盾看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发展趋势--吸收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

中小学教学改革趋势范文6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特点趋势

课程建设在大学育人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在《现代教育学基础》中指出:“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格形成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内化的手段;是将目标化为手段的转化力。课程就是在实际展开的场所里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反复探讨,产生出无限的新目标,从而开拓创造过程的。”可见,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高校课程的结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重视课程建设,加强对国内外课程改革特点与趋势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高校课程改革趋势

观察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性课程。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1986年的《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中对美国大学以往对基础知识教育的忽略提出了严厉批评,并提出了七个可供探讨的领域:语言、艺术、传统、社会机构、科学、劳动、自我认识,认为在这些领域可以重点开设基础课程,“不仅要把学生引入基本的知识领域,而且要使他们明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最终把知识应用到校外的生活中去”。近年来,美国大学也普遍重视基础性共同课程的建设,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二是课程方向上,科学与人文并举,强化人文课程。近年来,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通过调整课程目标,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指向。日本很多大学在战后初期都设立了教养学部,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实施了具体的课程改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全校教育科目”。三是课程内容上,重视交叉性和综合性。近年来,德国根据自身特点,在大学课程与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融合、强调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的综合、建立跨学院的地区研究所、建设综合制大学或系所等方面作出努力。日本近年来也高度重视交叉性课程建设,通过开设“地球与环境”“信息与行为”等综合课程、实行四年一贯制教育、改革教学计划、设置跨学科专业或学部等。四是课程改革趋于国际化。近年来,美国高校课程改革趋于国际化,如开设关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国际关系方面的课程,有些高校要求学生会讲一门外语或通晓外国文化;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文部科学省于2009年启动“Global 30”英文授课项目,鼓励日本高校开设英文学位项目或英文课程,政府将持续10年对选定的37所院校每年拨款1亿~4亿日元协助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五是提高课程建设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慕课在美国兴起并迅速发展,在全球引发在线课程教育热潮。日本近年来大量增设与信息科学有关的专业或学部,如经营信息学部、信息社会政策学部等,重视对学生处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北京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1.重视学科基础。主干基础课程在北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自1998年设立“主干基础课”以来,学校在经费保障、助教配置、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这批课程重点支持。目前,北京大学有主干基础课程320余门,据统计,全校国家级和北京市名师中有95%以上的教师承担着主干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在学校7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主干基础课程64门,占90.1%;北京市级精品课程中,主干基础课程52门,占76.5%。学校的重点支持保证了这批基础性课程的师资和质量,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

2.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学校在国内较早设立“素质教育通选课”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普及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目前,通选课共计310余门,分为6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四年内必修满12学分方能毕业,在全部毕业学分中通选课学分比例占到8.6%。为了提高通选课程质量,学校近年来加大通选课师资和经费的投入,在部分通选课上试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强调“经典原著阅读和讨论”,建设了一批受到学生高度好评的课程。2015年,学校启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开始系统建设以“经典阅读”和“小组讨论”为特征的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提高通选课质量。

3.课程结构多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构建分层次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例如:对于全校必修的公共计算机课程,2014版最新教学计划规定:“理科‘计算概论’(3学分)和文科‘文科计算机基础’(3学分)为必修。理科‘算法与数据结构’(3学分)和文科‘文科计算机专题(系列)’课程(3学分)以全校平台课的形式开设,院系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是否作为必修的课程”。也就是说,除必修3学分计算机公共课程外,另外3学分必修课可以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自行设计和开设,并决定是否由本院系学生必修。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开设了“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等课程,专门讲授与本学科相关的商业类、信息管理类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吸引了更多学生选课和积极参与,也提升了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效果。又如:部分院系根据课程难度不同进行了“模块化培养方案”设置,不同兴趣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修不同难度的课程模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课程内容交叉性。学校自2009年秋季学期正式设立“学科大类平台课”,即依据相关院系需求,在相近学科间建立共同的“基础性专业课平台”,供同一平台的相关院系学生选修。目前,全校共建设大类平台课229门,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社科类和经管类四个学科大类,其中理工类平台课109门,人文社科类平台课120门,要求2009级以后的学生毕业时平台课学分不能少于16学分,且其中至少有8学分课程为平台上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的设立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推动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流互通,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选择。

5.教学方式小班化。随着课程体系的完善,学校各类课程在结构和数量上都达到了相对均衡的水平,课程质量的提升成为更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学校陆续在专业课、通选课上推动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为特征的“小班课教学”,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对学科前沿问题的讨论,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师资和助教团队,推动课程质量的提升。

高校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北京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国际课程改革趋势基本一致,重视基础知识、注重交叉性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但在课程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

特别是在课程的国际化方面,近年来北京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问题日益突出。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开设100余门英文课程,但这些课程多是专业课程,并且多集中在暑期。另一方面,国际交流交换的学生日益增多,2013-2014学年校本部学生交流交换人数已达1,886人。英文授课课程,特别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英文课程不足成为制约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瓶颈。未来,进一步完善英文授课课程激励机制,整合全校英文课程资源,立足于本校教师的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授长短期英文课程等是提升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途径。

同时,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全球的兴起,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教学方法的冲击与变革不容忽视。北京大学目前建设有“北大慕课”网站,并推出40门“慕课”,元培学院在“军事理论”等课程上也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未来需要进一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适当引入现代技术,推动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 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厄内斯特博耶著.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 [M].徐M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倩倩,王海欣,卢晓东.中日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 2014(5):9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