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1

【关键词】企业投资 企业发展 多元化 策略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一个纠结的抉择,是专注于原业务领域的投资还是拓展业务范围实行多元化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多元化投资指的是企业对多个行业或多种品种进行投资,多元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投资方向投资的风险,增强了投资资金的安全度,使得企业能够在多个方向获取效益;然而,多元化投资对于一些实力有限的企业而言,同时也带来了分散的风险,造成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差较大的现象,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和控制风险,将有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的绩效,甚至导致破产,因此,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

(一)分析企业多元化投资环境风险

企业投资环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影响投资的各类社会因素的集合。这些社会因素,在大环境下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产生一种影响投资行为成败的作用力,企业投资环境常面临的风险如下:自然风险、国家宏观政策风险、投资法制风险和资产评估与审计中的风险。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自身地理条件的因素使得企业投资面临着差异化的风险因素,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产生。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投资风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条件优越的地区,投资面临的风险较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要小很多。比如在河流、湖泊以及运河集中的地区,往往容易成为物质或信息的集散地,企业在对水运发达区域进行投资时,能够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这是为什么我国大多数产业、投资部门集中与沿海或交通便利地区的原因。

国家宏观政策因为是由政府实际操作控制的,可变性是极高的。国家在做政策决策时,为了加大对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扶持,往往会在政策上作适当倾斜,这就使得相关产业政策、信贷利率等关键信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投资造成影响。投资法制的风险体现在相关投资法律法规、投资方式以及投资权益的规定上,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如果不清晰地掌握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那就极有可能出现因为投资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引发投资法制风险。资产评估及审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多是由于审计机构相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不科学,暗箱操作现象普遍而造成的,这些不良的因素都将对企业的投资收益造成影响。

(二)分析企业多元化投资规模风险

企业投资规范指的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项目总投资额度,企业投资规模换一句话说就是企业投资成本。一个合理的投资规模,有利企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投资规模与投资品成本及价格变化息息相关,关乎社会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间的比例平衡。企业投资规模不当,容易造成结构的失稳,企业的综合效益也无法得到实现。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过程中,往往追求大规模的投资,但在实际中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存在资源浪费或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难以促进企业协调发展。投资规模的不合理性直接破坏投资结构的平衡,使得企业产业组合无法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企业投资规模的不足,企业无法取得竞争优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企业在对一个新领域进行投资时,由于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转移耗费得了大量的资金,如果投资规模不足那么将导致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技术引进等工作中,这意味着投资项目创新性的下降,最终导致产业发展受限。企业投资规模过大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效率造成影响,如果忽略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容易造成高负债,使得投资回收期进一步延长,投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危害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分析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风险

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指的是投资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分布于投资的各个项目上,一个良性的投资结构意味着投资资金的优化分配,保障了投资效益的回收。企业多元化投资结构会对企业原来主导产业造成影响,一般而言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投资项目的增多势必造成资源分散,这对原主导产业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多元化的投资分散了有限的资源,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多元化的投资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管理失控的风险。多元化的投资使得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大。一旦企业做不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有可能导致企业内部信息处理失控,企业运作混乱,企业支配能力的降低。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前,由于没有做好目标市场的调研工作,使得后期产业建设中面临重重困难,缺乏相应的技术以及人才的支持,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多元化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运作费用的攀升,进入新领域后还需要不断追加后期资源,来进行各项管理工作,使得企业成本进一步增加。

二、企业多元化投资策略

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尽管面临着诸多风险,但其投资回收效益还是很可观的,企业为了保障投资的安全,依据以下策略进行投资活动。

(一)经济环境风险的控制

经济环境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事前损失控制的方式。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时要把握好经济运行周期,仔细地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状况,明确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繁荣时期肯定会比萧条时期更易于实施多元化经营。(1)看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形势,因为世界经济形势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我国的市场需求,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向;(2)分析股票行情,经济起跌涨落通常会在股票市场上有强烈的反应,股票的回报与损失也反映当前经济正处于哪一周期,另外,如果经济发生通货膨胀,股市一般处于起涨,反之,则出现跌落;(3)研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遵循宏观经济政策的规定,最大化趋利避害,避免违反决策规定而产生的决策风险。

(二)初期的短平快投资方式

企业进入一个新领域时,在投资的初期由于供需关系的不平衡,获取的初期利润往往是很大的。许多人会赚取很多钱,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不大,对于那些盈利空间有限,现金流量需求较大的企业而言,将资金投入到黄金阶段的行业领域,不失为一个获取利润及现金流的有效途径,在初期的操作中应注重对时机的把握。

(三)投资垄断性强的领域

企业对新行业的投资,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先入者的竞争,老手的竞争经验往往会在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中,如果涉足一个垄断性强的行业,那么相应的竞争压力就小得多,风险也会降低。故对于企业而言,投资垄断性行业在资金运行上会比较安全,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对新业务数量进行控制

多元化投资是企业面临的一个较为纠结的命题,把握好多元化的程度,事关整个投资的成败。多元化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的实际能力,一些企业因为高估自身实力,往往过渡沉浸在以往的成功光环中,不重视投资行为的控制。对于跨行业投资,企业在投资初期要做好新业务数量的控制工作,在业务发展稳定后再进行其他业务的拓展。企业的多元化投资不仅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要实时把控新业务的发展与实施工作。如果企业不注重新业务的管理,什么事都只要求浅尝辄止,那么将会对企业的后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结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由单一业务经营模式向多样化经营的过渡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于此种发展模式。一些企业如可口可乐等长期专注于单一经营模式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切实结合自身状况,做好多元化投资的决策工作,随着市场形势的日趋复杂,多变的环境也使得企业投资面临着巨大风险。企业基于规避风险,谋取利益的原则,往往会积极追求多元化的投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制定科学正确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保证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强.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8(36).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电网企业 投资风险 预防与管控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34-01

随着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电网经营企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重要的国有企业,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电网企业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电网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涉及面广,更要重视投资风险的管控。

一、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即实体投资和虚拟产品的投资。实体投资主要是电网建设、设备购置、技术投入等资产的投资,其特点是投资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此外,随着电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发展,公司对金融产业的投资逐步启动,由此带来虚拟产品的投资风险。目前电网企业投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决策未能及时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电力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电网建设运营的特殊性,电力建设须适当超前经济建设,电网企业的投资决策经常与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如经济过热时国家压缩各类投资,电网企业也同样严格控制电网建设,几年后电网滞后经济发展,出现拉闸限电情况,这时再建设电网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此外,电网企业的投资受财税、金融政策影响巨大,如增值税的转型、利率政策的调整都将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2.企业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不够到位。电网企业在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视中间、轻视两头的现象,即重视项目具体组织实施,相对轻视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竣工后的后评价,这给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带来较大的风险。而可行性论证(包括方案确定和初步设计)基本上决定90%的投资金额;缺乏项目的后评价往往使电网企业无从论证投资的合理性,无法收集投资决算是否存在问题、投资项目实施资金控制是否有问题等相关信息,难以为下一步其他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3.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对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相对滞后。往往对工程的审计监督是在工程竣工结算后执行,但均属事后纠正效果有限,许多错误已无法弥补。二是未能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中,往往对项目过于乐观,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没有风险处理预案。

4.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执行不到位。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机制上已经逐步引入可行性论证、集体决策等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重点项目未引入专家论证;项目的论证仅局限于投资计划相关部门,缺乏财务、审计、法律以及外部高级专家的参与;对非主业的投资决策仍比较草率等等。同时,电网企业在投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方面也需进一步完善,对投资出现失误的项目,缺乏后评价机制,未能及时、充分分析投资失误原因;对项目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仍不够到位。

5.对金融产业的投资应缺乏风险防范的准备。近年来,为多方筹集电网资金、提高资金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电网企业加大了对金融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投资金融产业时仍应注意以下风险:一是电网企业缺乏金融产业运营经验和高级人才;二是电网企业所投资的金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在面对已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竞争存在较大的竞争困难;三是对部分金融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滥用或运用不当则会放大风险,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如中航油、中信泰富等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产生巨额浮亏,严重危及企业持续经营,教训惨痛。

二、电网企业投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对电网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的分析,笔者建议考虑以下应对策略。

1.树立宏观经济意识,主动适应国家宏观政策。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分子,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电网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要时常分析国内国际走向和趋势,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适时调节企业投资项目,取得管理风险的主动权,尽量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电网企业在确定投资时应重点把握:符合电力产业政策,符合主业方向,符合企业投资,切实规范企业投资行为,优化投资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加强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电网企业投资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很多,既包括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也包括决策过程的风险评估;既包括项目实施中的过程控制,也包括竣工后的后评价。建议强化三个环节的管理,第一是项目决策前的调研论证。电网企业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要深入搜集相关资料,掌握准确信息,并对重点及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的科学论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第二是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企业应当集中财力、物力保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确保投资项目按时、有效的实施,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及时投产投运并产生应有的效益。第三是项目实施结束后,应在一定期限内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运营状况、盈利数据进行后评价,进一步论证项目的风险因素,确保投资的全过程管理。

3.建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企业要组织有关机构按照提前介入、全程把关、重点突出的审计思路,根据不同的建设阶段,确定不同的审计工作重点,将审计工作贯穿于立项、设计、施工、决算等全过程。实现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和管理。

4.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电网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使企业投资预警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采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发现企业投资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并发出警示。实现对企业投资活动的风险预控,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发生几率。

5.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电网企业对重大投资项目尤其是非主业的投资项目必须进一步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应多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吸引多层次人员参与投资分析,项目决策应集体研究,并充分吸收董事会投资决策委员会(或企业投资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对于特别重大决策应考虑提交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后评价机制,强化后评价的效力,对投资失误项目要充分分析投资失误的原因、是否有弥补方式,对其他项目是否有警示作用等,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6.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对电网企业而言,应积极审慎开展金融产业投资业务。一是引进相关专业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金融产业的竞争力。二是结合电网企业的优势,先内部后外部,金融产业在做好为主业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市场。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积极防范风险。四是有效整合金融业务,通过对银行(财务公司)、证券、保险、信托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五是尽量减少对金融衍生业务的投资,以规避灾难性的风险。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3

在投资项目筛选方面,分阶段投资时,VC机构依据其对企业项目进展以及发展潜力的进一步了解来决定是否继续下一轮投资,如果项目进展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则可能停止继续注资或减少投资额。在投资项目监督和审查方面,分阶段投资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家的成本、减轻企业家的套牢问题,而且对提升VC机构的学习能力有所帮助。Fluck等也指出,每一轮投资前,风险投资家需要对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家工作的尽职程度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分阶段投资的轮数越多,每轮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则VC机构对企业的监督和审查越频繁,企业问题或企业家的自利动机减弱。套牢假设认为VC分阶段注资意味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将逐步与初创企业的实物资本融合,减少了企业家为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离开初创企业的风险,而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对于初创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假设指出分阶段投资为VC不断了解初创企业提供了机会,随着VC对企业了解的加深,其监督和指导企业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在及时止损方面,如果VC机构对初创企业的阶段考核结果达不到预期水平,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放弃继续投资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相当于降低了投资成本。除此之外,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的VC机构可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正面的信号,即分阶段投资的企业接受了来自VC机构更有力地监督以及因委托问题而导致企业价值毁损的可能性减小,有助于提升企业退出时的市场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a: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有助于提升其项目层面的投资绩效。分阶段投资策略为企业和VC机构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风险资本家在每一轮投资前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与企业家就投资相关事宜进行重新谈判并拟定新的合约,因此分阶段投资会产生较大的谈判和缔约成本;第二,分阶段投资时,风险资本家依据企业项目进展或绩效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来决定是否继续下一轮投资,企业家为了获取下一轮投资有可能对项目绩效进行粉饰或为了短期目标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风险投资过程包括项目审查、谈判、缔约等在内的多个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推迟都可能导致资金投入不及时而影响了项目的进展,给企业带来延误成本;第四,一个好的项目在早期阶段可能看起来不是非常有潜力,因此风险投资家可能因不看好这个项目而导致对该项目的早期投资不足,影响项目的进展[5]。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备择假设:假设1b: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不利于提升其项目层面的投资绩效。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取2013年12月31日前所有风险资本支持的以IPO方式在沪、深两市成功退出的项目作为初始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筛选:①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有风险资本支持但风投机构信息缺失或有联合风险资本支持的样本其主导风投机构无法确定,则剔除之;②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③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样本涉及433家上市公司。研究所需财务数据全部来自CSMAR数据库。通过CVSource数据库,我们可以判定一家投资公司是否为风险投资机构、一支基金是否为风险投资基金,对于上市公司是否有风险资本支持,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界定为具有风险投资背景:①查阅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前十大股东中至少包含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基金;②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性质必须为VC-Series或PE-Growth,同时必须发生在企业IPO之前。对于只有一家VC机构投资的样本,则该机构自动认定为主导VC机构。对于联合风险资本支持的样本,我们按照如下标准确定主导的VC机构:一般以参与首轮投资且累计投资金额最多的机构为主导VC机构;②如果有多家风投机构均参与了首轮投资且累计投资金额相等,则认定拥有较多董事会或监事会席位的机构为主导VC机构;③如果按照前两条标准仍然无法判定主导VC机构,则剔除该样本。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1a和假设1b,本文先将全样本分为分阶段投资和一次性投资两组,比较的投资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然后构建如下OLS模型做进一步分析①:Return=α+β1Stagedummy+β2Controls+ε(1)Return=α+β1No.ofrounds+β2Controls+ε(2)其中,因变量Return表示主导VC机构项目层面的投资绩效,分别用账面回报倍数(BR)和账面内部收益率(IRR)进行度量,为了减轻异常值的不良影响,本文对模型因变量进行95%分位和5%分位的缩尾处理(winsorization)。模型(1)中自变量Stagedummy为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如果主导VC机构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模型(2)中自变量No.ofrounds表示主导VC机构对企业的投资总轮数。如果两个模型中系数β1显著为正,说明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有助于提升其项目层面的投资绩效,假设1a成立;如果两个模型中系数β1显著为负,说明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不利于提升其项目层面的投资绩效,假设1b成立。Controls是一组可能影响VC投资绩效的控制变量,现有风险投资文献研究表明,退出条件(Econdition)、VC机构持股比例(VCshare)、VC机构声誉(VCreputation)、VC机构投资期(VC-invperiod)、VC机构的股权性质(GVC)等对风险投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10-13],因此,本文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ε为影响投资绩效的不可观测因素。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变量正态分布的要求,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分别对BR、IRR、Econdition、VC-share、VCinvperiod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表1列示了各研究变量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一,度量主导VC机构项目层面投资绩效的指标账面回报倍数(BR)和账面内部收益率(IRR)均值分别为8.477和1.627,说明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回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风险投资机构大多投资于发展初期和高成长的高科技企业,他们的价值上升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本文的研究样本是以IPO方式退出的风险投资项目,而IPO被公认为是风投机构获利最高的退出方式[14-16],因此本文统计的项目层面投资绩效偏高。两个指标的标准差分别是7.852和1.441,就账面回报倍数而言,其最大值(30.430)为最小值(1.110)的30多倍,表明各项目的投资绩效差异非常大。第二,衡量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的两个指标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和投资轮数(No.ofrounds)均值分别为0.115、1.141,表明有11.5%的项目获得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对于其他88.5%的项目,主导VC机构均采取一次性投资策略),全体样本中平均每个项目可获得主导VC机构1.141轮投资。第三,企业与主导VC机构之间的平均距离(Distance)为476.993公里,标准差为592.242公里,这表明各企业与其主导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差异很大,中位数为138.389公里,可见变量Dis-tance呈偏态分布,为了满足回归分析正态分布的要求,在下文分析中对Distance进行对数化处理。大都市哑变量Largecitydummy的均值为0.333,说明全体样本中有33.3%的企业处在大都市(Largecity-dummy),其他66.7%的企业处在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外的其他省市。第四,平均持股比例(VCshare)为11%,这印证了风险投资不是以“控股”为目的的投资;VC机构平均投资时长(VCinvperiod)为2.902年,篇幅所限,描述性统计结果未制表列示。

(二)单变量均值和中位数检验

本小节按照主导VC是否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将全样本分为一次性投资和分阶段投资两组,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分别对两组子样本的均值和中位数差异进行检验。对一次性投资和分阶段投资两组均值和中位数差异的检验结果表明,除退出条件和主导VC机构声誉外,其他变量在两组子样本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第一,一次性投资组的项目账面回报倍数均值(11.174)和中位数(7.500)都高于分阶段投资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8.120和5.485),无论是独立样本T检验,还是Mann-WhitneyU检验,显著性水平均在5%以内;对于项目账面内部收益率,一次性投资组的均值和中位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高于分阶段投资组。由此可见,采取一次性投资策略的VC机构投资绩效更好,即研究假设1b得到了初步支持。第二,控制变量的对比结果显示分阶段投资组样本企业中风险投资股东的持股比例较高,主导VC机构的投资期限较长,主导VC机构有政府背景的可能性较大,限于篇幅,单变量均值和中位数检验结果未制表列示。

(三)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通过对模型(1)和(2)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考察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对其投资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列示于表2,前两列采用对数化的账面回报倍数(BR)作为因变量,后两列采用对数化的账面内部收益率(IRR)作为因变量。前两列结果显示: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和投资轮数(No.ofrounds)均与账面回报倍数(Log(BR))呈负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均在10%以内。这表明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不利于提升其退出时的账面回报倍数。后两列的结果显示,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和投资轮数(No.ofrounds)均在10%水平内对账面内部收益率(Log(IRR))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综合前两列和后两列的回归结果可知,主导风险投资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无论对以账面回报倍数衡量还是以账面内部收益率衡量的项目层面投资绩效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支持了假设1b。这与李严,等基于风险投资机构视角的检验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分阶段投资策略与风投机构整体成功退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退出条件、VC机构持股比例的系数无论在前两列还是后两列中均显著为正,说明退出条件越好、VC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则投资绩效越好。然而,VC机构投资期前两列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后两列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VC机构投资期与账面回报倍数正相关,而与账面内部收益率负相关。其中,投资期限与账面内部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是由账面内部收益率的计算公式(见表1)决定的,由公式可知,在账面回报倍数一定时,投资期限越短,账面内部收益率越高。另外,VC机构股权性质哑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VC机构的政府背景对其退出时的投资绩效无显著影响。

(四)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的影响机理1

套牢假设认为VC分阶段注资可以帮助缓解企业家的套牢问题。企业家独特的人力资本对于初创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以及人力资本的不可分割性,企业家不可能完全依照合约承诺永远服务于企业,他们总是可以终止与投资者之间的合约然后离开企业,因此一旦VC将资金投入企业,企业家就有可能威胁风险资本家说自己将离开企业奔赴更好的前程,即出现套牢问题。当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时,VC每次投资的金额比较少,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将逐步体现在企业的实物资本中,这相当于企业家向企业转交了抵押品,减少了企业家离开企业的动力。张珉和卓越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向专用性转化中的双向承诺问题出发,分析了分阶段风险投资的作用机理。他们发现,采用分阶段投资策略时,随着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专有性的沉淀和专用性的增强,其离开企业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可能性变小,风险资本家被企业家套牢的风险减小,因此每阶段投资规模是逐渐增加的。本文选取受资企业是否处在大都市作为企业家套牢风险资本家的变量,大都市是企业的聚集地,当企业处在大都市时,企业家离开该企业后寻求到更好职位的机会更多,即企业家套牢风险资本家的可能性更大,此时VC机构增加投资轮数可起到缓解套牢问题的作用,也就是说分阶段投资策略有助于提升VC机构的投资绩效;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处在大都市,企业家离开该企业后寻求到更好职位的机会较少,企业家套牢风险资本家的可能性不大,此时VC机构减少投资轮数可降低与分阶段投资相关的成本,即分阶段投资策略不利于提升VC机构的投资绩效。为了检验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的这一作用机理,本文首先按照受资企业是否处在大都市将全样本分为大都市组(即大都市哑变量Largecity-dummy=1)和中小城市组(大都市哑变量Largecity-dummy=0)并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检验。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分阶段投资策略与大都市哑变量的交乘项(Stagedummy×Largecitydummy和No.ofrounds×Largecitydummy)来验证套牢风险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列示了套牢风险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账面回报倍数之间关系的影响。前三列以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衡量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其中第一列和第二列列示了分组回归的结果,第一列(大都市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第二列(中小城市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当企业处在大都市时,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对账面回报倍数存在正向影响,而企业处在中小城市时,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对账面回报倍数的影响是负向;第三列列示了交乘项的回归结果,分阶段投资哑变量与大都市哑变量的交乘项(Stagedummy×Largecitydummy)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且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值大于分阶段投资哑变量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进一步证实了套牢风险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和账面回报倍数之间关系的影响。后三列以投资轮数(No.ofrounds)作为分阶段投资策略的衡量指标,其中第四列和第五列列示了分组回归的结果,第四列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为正,而第五列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第六列为交乘项的回归结果,投资轮数与大都市哑变量的交乘项(No.ofrounds×Largecity-dummy)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显著性水平为5%)且交乘项回归系数值大于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说明当企业处在大都市时,主导VC机构增加投资轮数有助于提升其退出时的账面回报倍数,当企业处在中小城市时,主导VC机构投资轮数对其退出时的账面回报倍数存在负向影响。列示了套牢风险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账面内部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前三列以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衡量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后三列以投资轮数(No.ofrounds)作为分阶段投资策略的衡量指标。大都市组中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和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而中小城市组中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和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内显著为负,交乘项Stagedummy×Largeci-tydummy和No.ofrounds×Largecitydummy的回归系数均在10%水平内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当企业处在大都市时,主导VC机构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有助于提升账面内部收益率,而当企业处在中小城市时,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对账面内部收益率存在不利影响。综上所述,表3和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套牢风险会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其项目层面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当套牢风险较大时,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具有提升作用,然而当套牢风险较小时,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即本文的分析结果证实了套牢假设。

(五)分阶段投资策略对投资绩效的影响机理2

成本假设认为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是缓解委托问题的一种途径。分阶段投资为VC机构后期是否放弃继续注资提供了一种选择的权利,如果初创企业项目进展没有达到阶段目标,那么VC机构就可选择停止投资,为了获得下一轮的投资,初创企业家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做出更加有效的投资决策,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如此委托问题可得到缓解。例如,Gompers研究发现,有形资产比例越低、市值账面比越高、研发密度越高的行业公司成本越高,VC机构采取分阶段投资的可能性越大。余友明构建理论模型验证了分阶段风险投资的成本假设,他指出,在初创企业发展前景较好的情况下,资本的分阶段注入可以避免企业家的股权一开始就被稀释过大,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企业家;而在企业发展前景较差时,风险资本家可以通过分阶段投资契约来约束企业家,从而最终实现风险资本的良好运作。即分阶段投资策略既可以激励又可以约束企业家从而起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的作用。然而分阶段投资策略为企业和VC机构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成本,包括重复谈判和缔约成本、企业家为了追逐短期目标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损失、阶段性资金投入不及时导致的项目延误成本以及VC阶段性审查的误判成本。因此,成本假设认为尽管分阶段投资在缓解委托问题方面可以替代VC机构对初创企业的直接监督,但是VC机构需对直接监督与分阶段注资两者的成本进行权衡之后再决定是否采取分阶段投资策略,当直接监督成本很高时,VC机构就会采取分阶段投资来替代直接监督,但如果直接监督的成本较低,VC机构则会减少分阶段投资轮数,降低分阶段注资的成本。本文选取VC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作为VC机构直接监督成本的衡量指标,当企业离VC机构较近时,VC机构对企业的直接监督成本较低,此时VC机构减少投资轮数可以降低与分阶段投资相关的成本,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分阶段投资策略将不利于提升VC机构的投资绩效;相反,如果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距离较远,那么VC机构对企业的直接监督成本较高,此时VC机构增加投资轮数可起到监督企业家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即分阶段投资策略有助于提升VC机构的投资绩效。学习假设认为分阶段投资为VC机构不断了解初创企业提供了机会,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决策取决于风险投资者对初创企业的认识和了解。Bergemann和Hege指出,虽然VC机构和企业家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同样的初始信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VC机构可以更多地了解企业家和企业并依据其在下一轮开始前了解的信息来决定是否继续下一轮投资。

分阶段投资相当于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项可以随时放弃继续投资的实物期权,风险投资者依据其在下一轮投资前对项目进展的了解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轮的投资以及投入的资金额,如果VC机构通过进一步了解对项目进展或前景不再看好,则会终止下一轮投资或减少投资额,如果继续看好,则会选择继续下一轮投资或增加投资额。Tian认为在学习假设下,VC机构对企业家和企业的了解主要基于企业绩效等硬信息(hardinforma-tion),而不是成本假设下的软信息(softinfor-mation),因此VC机构对企业的了解以及了解的程度与企业和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无关,即基于学习假设我们认为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不对分阶段投资策略与VC机构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为了验证成本假设和学习假设,本文首先按照VC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距离(Distance)变量的中位数将全样本分为距离较远组(距离哑变量LDis-tance=1)和距离较近组(距离哑变量LDistance=0)并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组检验。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距离哑变量的交乘项(Stagedummy×LDistance和No.ofrounds×LDistance)来验证主导VC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对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列示了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账面回报倍数之间关系的影响。前三列以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衡量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虽然第一列(距离较远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的回归系数与第二列(距离较近组)分阶段投资哑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但第三列中分阶段投资哑变量与距离哑变量的交乘项(Stagedummy×LDistance)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对分阶段投资哑变量与账面回报倍数之间的关系未产生影响。后三列以投资轮数(No.ofrounds)作为分阶段投资策略的衡量指标,虽然第四列(距离较远组)和第五列(距离较近组)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但第六列中投资轮数与距离哑变量的交乘项(No.ofrounds×LDistance)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对投资轮数与账面回报倍数之间的关系未产生影响。表6列示了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账面内部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前三列以分阶段投资哑变量(Stage-dummy)衡量主导VC机构的分阶段投资策略,后三列以投资轮数(No.ofrounds)作为分阶段投资策略的衡量指标。距离较远与距离较近两组子样本中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和投资轮数的回归系数均无显著差异,分阶段投资哑变量、投资轮数与距离哑变量的交乘项(Stagedummy×LDistance和No.ofrounds×LDistance)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企业与VC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未对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账面内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综上,主导VC机构分阶段投资策略与其项目层面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受企业与主导VC机构之间距离的影响,即本文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学习假设,否定了成本假设。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前文所得结论是否稳健,本节做了如下稳健性检验:第一,为了解决内生解释变量可能产生的参数估计偏误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重新对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成本假设、学习假设和套牢假设,我们选取VC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哑变量(LDistance)、大都市哑变量(Largecitydummy)、投资阶段哑变量(Egrowing)和高风险行业哑变量(Hrindustry)作为分阶段投资哑变量和投资轮数的工具变量,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分阶段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检验,回归结果(限于篇幅,此处未制表列出)与前文报告的基本一致。第二,对所有连续型变量进行缩尾处理(win-sorization)。在前文的回归分析中,除了投资绩效(账面回报倍数BR和账面内部收益率IRR)指标外,并未对其他连续型变量进行缩尾处理。为了减弱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不良影响,得到更加稳健的结论,对所有的连续型变量进行缩尾处理并重新对模型(1)和(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前文无实质性差异。

五、结论与启示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4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点,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与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论文关键词:投资成本贝克尔投资模式组合投资模式博弈论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特殊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特殊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

1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与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意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与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1一)。显然,r一c>>r一c>0,1>P、q、>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如果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与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特殊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特殊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博弈树可以得到: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与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与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与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与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断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断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m是否存在是不能确定的。不过,企业对决定n与m大小关系并非无能为力,可以制定适当的投资策略(即改变q的大小)来适当改变n的大小,从而努力使得m>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关于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与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点,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与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特殊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特殊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

2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与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意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与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1一)。显然,r一c>>r一c>0,1>P、q、>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如果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与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特殊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特殊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博弈树可以得到: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与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与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与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与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断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断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m是否存在是不能确定的。不过,企业对决定n与m大小关系并非无能为力,可以制定适当的投资策略(即改变q的大小)来适当改变n的大小,从而努力使得m>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关于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与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

企业投资策略分析范文6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问题;建议

一、企业投资管理问题的分析

(一)投资项目不够科学合理

企业投资管理者在看到利益的同时,要保证头脑的清醒,切忌做出盲目主观的决定。例如,第一,缺乏长远考虑,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只看眼前利益,未对投资项目加以全面认识和风险评估,忽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如果这样的投资项目出现问题,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第二,盲目追求新项目、新领域和新技术的投资。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这类项目的实际考察和评估,未论证其科学技术的实效性,容易将企业带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

(二)投资策略不够严谨

有的企业在投资管理中,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投资策略,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其一,采取单一的投资策略,一旦面临政策变更和投资项目失败的情况,就会对企业的投资和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其二,缺乏核心主营业务的情况下,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没有自身保障资金和备用储蓄金辅助周转,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造成巨大影响。其三,有的企业虽然具备核心主营业务,然而在投资管理中,投入过多的资金到非主营业务中去,对主营业务的发展造成影响,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滑。

(三)科研项目投资市场的考察不够与资金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科研项目的投资都占据着企业投资的很大比重,是很多企业都比较看好的投资项目。然而,如果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得不到客户的青睐甚至是企业投入资金的不足,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例如,企业确定投资前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致使产品的性能、功用和市场需求不符,从而占据的市场份额不足,投入与收益差距较大,导致企业亏本。再如,科研成果本身就不成熟却着急生产并投放到市场中,客户使用期间发现不良问题,从而对产品接受度大大降低,这样就导致项目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是企业的配套设施不完备和资金注入不充足导致的项目于运营初期就不得不夭折,这些细节考虑都严重影响着投资项目的后续发展和落实,从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经济上的亏损和信誉上的损失。

(四)投资运营的监管不够

很多企业对投资前期工作如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中间的资金融入都可以做得很好,然而对项目正式开始运营时就忽视了后期的监管,致使项目未能沿着企业最初的发展目标推进,不仅减少了企业利润,还给企业的投资带来了风险。此外,应付外部审计工作压力的内部审计监管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全面、真实和客观地对投资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作出反映,未能保障企业的投资利益。

二、对企业投资管理的建议

(一)结合企业发展走向选择投资项目

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错误投资的后果,在企业的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应该结合其整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立足于企业财务战略的框架体系内,建立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科学投资战略。这份战略应当是涵盖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政策、企业自身人力物力情况、竞争行业的情况、市场需求和企业资金调配的综合考虑的前提下,切实符合企业的发展蓝图而制定的。它应对企业的长久、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指示和推进作用。

(二)合理制定投资策略

下面这三种投资策略有助于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第一,分散投资策略,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将其分时间、分领域地投放到不同项目中。第二,匹配投资策略,即企业制定对应的项目经营者跟进投资项目,促进其对该项目的经营管理。第三,分段投资策略,即企业保有追加投资的权利,根据企业资金运转的周期,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投入不同资金,下个阶段的投资以上个阶段的投资情况作为参考。

(三)对投资的科研项目加快其科技成果转化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确认其科学合理的科研投资项目之后,企业应在从配置专业的科研人员、配备专业的研发设备和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完善研发和生产部门,保证资金投入充足等几方面优化科研成果转化结构。此外,企业还应放弃转化市场定位低、需求客户少的科研成果;对市场成熟度低的科研成果,可以与合作方加以改进和优化,待其项目市场成熟后,再对其进行投资。

(四)切实加强对投资后的监管

在投资后管理问题上,企业首先需要有一套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业的监管人员来实施。其次,企业可以对长期投资的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改进。再者,对那些投资收益良好的项目,企业可以对其经验作出及时总结和在企业内部进行宣导,为投资管理不断注入鲜活的经验源泉。最后,企业应当协调统筹好内部审计和外部监查,让其统一于企业的发展利益最大化下,互相配合,保障企业的投资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客观的利润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加强投资风险意识,科学合理地选择投资目标并制定有利的投资策略,结合市场需求热度对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切实强化投资后监管力度,进而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分配,使得企业能够稳步向前,在资金高效有利的运转下得以又快又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江兆俊.浅析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