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1

1.概述

我国的医药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迈入世界医药大国的行列。药用空心胶囊是制药企业三大制剂(片剂、针剂、胶囊剂)之一。胶囊制剂是特殊包装载体,可充填粉剂、中性或油性液体、微丸、膏状内容物等,在制备复方或缓控释制剂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胶囊剂成为药品制剂首选。目前国内拥有几百条全自动、半自动药用空心胶囊生产线,年产空心硬胶囊在1200亿粒左右,然而不符合卫生指标、手工或半机制的约占55%左右。为提高药用空心胶囊生产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在《医药包装发展方针》中规定,严格禁止手工胶囊的生产,加强对胶囊生产质量和卫生指标的监督检查。大力提高装备水平和制造水平,推进机电一体化,为医药包装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装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药用胶囊包装生产企业在“十二五”前加快进行GMP达标改造,淘汰不符合GMP标准的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同时淘汰手工生产胶囊。这为药用胶囊生产设备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2.技术方案确定

10万粒/小时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采用微电脑控制技术,应用自行开发NJ系列胶囊机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对药用胶囊公司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各种参数自动反馈、自动累计分析功能,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工艺调整程序,对涂油、蘸胶、烘干、脱模、切模、切断、套合、成品输出、料头机外回收等过程进行适当的工艺补偿,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实时修正,最终实现胶囊生产管理控制的智能化,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胶囊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重点解决胶囊生产在线精度控制及提高胶囊生产效率等技术问题。

实施技术方案示意图及部分说明

该方案采用胶囊生产线各控制单元、触摸屏(HMI)与可编程控制器(PLC)联接进行通讯,反映涂油机、蘸胶机、平台机等单机运行状态及各参数指标,实施PLC监控。再与上位微机采用TCP/IP以太网进行数据通讯,实施上位微机监控与远程管理与维护,从而构成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胶囊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

其内部通讯简图如下:

说明: 系统中可编程控制器是单机的控制中心,通过程序可完成胶囊生产线的自适应调节,以控制生产情况;触摸屏完成现场的实时监控管理;服务器与PLC以TCP/IP协议构成以太网,服务器既作为远程管理控制的服务器,又作为可编程控制器的后台机,以完成对生产线的远端生产信息管理与控制。

3.产品整体设计研究

10万粒/小时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是利用自行开发的NJ系列胶囊机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对原有的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化网络通讯的计算机管理。充分利用伺服的运动控制系统,改造原来传统控制。原来的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的传统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带来的就是死板。而被控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的。现在通过运用伺服的运动系统技术,使4万粒/小时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提高产量达到10万粒/小时。把人工智能的方法引入控制系统,将控制理论的分析和理论的洞察力与人工智能灵活的框架结合起来,使该产品能够得到控制上新的突破。让伺服运动控制系统能够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利用人的经验知识,对原4万粒/小时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设备的复杂系统实现有效的控制。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硬件与软件的有效结合。

4.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

4.1技术特点

10万粒/小时智能药用胶囊生产线采用微电脑控制技术,利用自行研制开发NJ系列胶囊机控制系统软件,解决了胶囊生产的关键控制技术,达到工艺参数自动生成、前馈控制、智能分析等,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远程管理。

4.2关键技术

采用双机头、双排胶囊模具,实现胶囊产量的双倍增长;关键单元运用全伺服系统,使胶囊控制精度提高,实现00号、0-5号、A型、B型胶囊及异型胶囊(精度高、生产难度大)的生产。

4.3关键工艺

结合药用明胶硬胶囊加工生产工艺,研究开发胶囊机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提高在线控制水平,实现胶囊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

5.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5.1 10万粒/小时全自动药用胶囊生产线的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满足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提高了我国药用空心胶囊行业的整体水平,保障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外市场反映良好。

5.2在工艺设备选择上,全部选用国产高校先进设备,既节约了建设投资,又促进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2

1992-2012年,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产业利用FDI合同金额最多,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利用FDI总额的25%,其次,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2%,节能环保产业18%,高端装备产业11%,信息技术产业10%,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分别占9%和5%。在河南利用FDI的各个行业领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FDI平均项目规模最大。1997-2010年间,以合同FDI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FDI平均项目规模为635.6万美元,远远超过298.6万美元的全省平均FDI项目规模水平。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大,说明外商看好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展前景,敢于在战略性新兴行业投入更多资本。

2.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样本数据与统计方法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利用产业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个测度指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GDP、GDP万元能耗和治污投资额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指标,选取河南战略性新兴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自变量。本研究根据该产业的界定,从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选择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相关的产业和企业,然后进行汇总,从而计算整理得出需要的样本数据。首先,根据国家商务部和河南省商务厅提供的历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汇总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额。然后,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和整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行业的GDP;最后,根据中国能耗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从传统行业中选择分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行业进行计算和汇总,整理出1995-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万元GDP能耗和治污总投资额。根据因变量的性质及样本数据的特征,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利用SPSS16.0和EVIEWS5.0实证分析FD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能耗和环境治理方面的影响。

2.2FDI对战略性新兴行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2.2.1FDI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GDP在样本年间呈快速增长趋势,由1995年的93.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12.72亿元,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吸收的FDI整体也呈现增长趋势,由1995年的4768.9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6292万美元。那么,在此期间,FDI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为研究该问题,本研究依据科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滞后期为2的滞后变量模型:LnGDPt=b0+b1×LnFDIt+b2×LnFDIt-1+b3×LnFDIt-2,其中,GDPt为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年创造的GDP,FDIt,FDIt-1,FDIt-2分别为当期、后期和第三期外商直接投资额。利用EVIEWS6.0,采用阿尔蒙(Almon)法进行滞后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如表1。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F值为3.16,Prob为0.086,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所构建的滞后分析模型是不显著的。FDIt、FDIt-1和FDIt-2的系数分别为0.133、0.127和0.108,其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248、0.158和0.138也均大于0.05。结果表明,FDI对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的当期、后期和第三期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也不显著。2.2.2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从表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F统计为35.197,sig为0,说明所运用的滞后分析模型是显著的,当期、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42、0.04和0.173,sig分别为0.016、0.69和0.19,说明FDI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对当期的影响最大,每增加一个单位的FDI额,会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当期GDP增加0.242;当年吸收的FDI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第三年GDP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年每吸收一个FDI额,会使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年的GDP增加0.173。2.2.3对生物制药的影响河南生物制药行业在1995至2012年经济增长显著,由当初的60.2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61亿元。FDI对河南生物制药行业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显著呢?本研究仍采用以上构建的滞后分析模型,在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见表3。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滞后回归模型的F值为41.083,sig为0,说明该模型是显著有效的。从各自变量回归系数看出,三期FDI的系数分别为0.003、0.235和0.319,显著性水平sig分别为0.98、0.011和0.033,说明FDI对生物制药行业当期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其当期显著性水平0.98大于0.05,说明其当期影响并不显著;但FDI对后期的影响不仅为正值,而且显著性水平也小于0.05,说明FDI的滞后效应是显著的,而且FDI对第三期的影响最大。

2.3FDI对战略性新兴行业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影响的实证研究

为了分析战略性新兴行业吸收的FDI对该产业能耗和治污总投资额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该产业中的FDI额与该产业GDP万元能耗和治污总投资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回归的结果见表4和表5。表4显示,FDI对GDP万元能耗的影响系数为-0.083,说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但其显著性水平为0.798,说明FDI对能耗的降低作用很不显著。表5显示了FDI和河南战略性新兴行业治污总投资额之间的回归结果,FDI对治污总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38,显著性水平为0.047,小于0.05,说明FDI能够显著推进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治污总投资额。

3.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膜分离与集成技术;适宜性

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是中药行业形成现代、环保、集约新产业的必然选择[1]。中药废弃物主要来源于中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加工过程形成的下脚料,以及中药材深加工产业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等。中药材大多来源于植物,我国中药行业每年要消耗植物类药材70万吨左右,每年产生的植物类药渣高达数百万吨,而中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领域具有明显局限性,资源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废弃物用于栽培食用菌、发酵生产,用作饲料、生物质能源、造纸原料等,对废弃物中仍含有的大量有效组分的再利用研究较少。

中药废弃物由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组成,不同途径的废弃物,其理化特征各异,有效组分主要包括以某些一次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的小分子次生代谢产物,如萜类、甾体、生物碱、多酚类等;亦包括多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制药分离过程工程化设计中,“清洁工艺”是中药制药行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过程也是利用现有的分离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有效组分进行提取富集的过程,为此,需要在对中药废弃物主要化学组成及理化特征开展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无废或少废工艺”,根据可资源化的要求,采用过程集成技术,优化中药废弃物再利用工艺系统,实现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利用经济模式,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由传统工艺向生态工艺转化。

1膜科学技术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意义

膜科学技术是材料科学与过程工程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结合、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领域。其中利用压力梯度场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指微滤(MF)和超滤(UF),系筛效应的一种,即利用待分离混合物各组成成分在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的差异,借助孔径不同的膜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利用温度场、化学势梯度场及电位梯度场(电压)的膜分离技术,则包括膜蒸馏(MD)、反渗透(RO)、气体膜分离(GS)以及电渗析(EDR)等,依赖的是膜扩散机制,即利用待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对膜亲和性的差异,使膜亲和性较大的组分能溶解于膜中,并从膜的一侧扩散到另一侧,从而实现与其他组分的分离[2]。

膜科学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应用之后发展十分迅速,其品种和应用领域不断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石油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应用膜分离技术生产汉方制剂[3],近年来,我国中药制药行业也开始采用膜分离技术对传统提取、分离技术进行改良,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4-5]。中药废弃物为组成与性质十分复杂的物质体系,“分离”过程的科学、有效是其再利用领域的技术关键。膜科学技术所具有的节约、清洁、安全等优势,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当然也是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选择之一。当前高分子科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友好战略的实施使膜科学技术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为中药废弃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纯化一体化工程集成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机遇与保证。

2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原理与方法

制药工业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中药制药的产业升级,使传统的工业技术面临着挑战。以中药药效物质回收或精制为目标的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体系,其原料液浓度低、组分复杂,且回收率要求较高,现有的建立在既有化工分离技术基础上的中药分离技术,往往难以满足这类分离任务的要求。

2.1膜材料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优势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比较,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无相变,操作温度低,适用于热敏性物质;②以膜孔径大小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离,分离产物可以是单一成分,也可以是某一相对分子质量区段的多种成分;③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可同时实现,分离系数较大,适用范围广;④装置和操作简单,工艺周期短,易放大;⑤可实现连续和自动化操作,易与其他过程耦合。

其中,膜家族的重要成员无机陶瓷膜,因其构成基质为ZrO2或Al2O3等无机材料及其特殊的结构特征,而具有如下的优点:①耐高温,适用于处理高温、高黏度流体;②机械强度高,具良好的耐磨、耐冲刷性能,可以高压反冲使膜再生;③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抗微生物降解;④使用寿命长,一般可达3~5年,甚至8~10年。这些优点,与有机高分子膜相比较,使它在许多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优势,尤其适合于中药物料的精制。因而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在我国中药行业废弃物资源化领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2.2膜技术集成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优势

从中药废弃物化学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来看,采用过程集成,即将2个或2个以上的反应过程或反应-分离过程相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联合操作,有助于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或提高分离过程产品的纯度,可以解决许多传统的分离技术难以完成的任务。过程集成通常采用2个独立的设备,通过物流(可以是气、液或固态)在2个设备间流动来完成,耦合过程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对方的不足。因此,集成分离技术可成为中药废弃物精制的一种基本方法。过程集成还具有简化流程、降低消耗等优点,符合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趋势,因而对于实现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膜科学技术可为过程集成提供宽阔的平台。为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优化,可把各种不同的膜过程集成在一个生产循环中,组成一个膜分离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不同的膜过程,也可包括非膜过程,称其为“集成膜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膜集成工艺日益成为膜技术领域的新生长点,如由膜过程和液液萃取过程耦合所构成的“膜萃取”技术,可避免萃取剂的夹带损失和二次污染,拓展萃取剂的选择范围,提高传质效率和过程的可操作性,该集成技术已用于麻黄水提液中萃取分离麻黄碱[6]。

3膜科学技术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应用实践

3.1膜分离技术在分离、富集中药废弃物中有效组分的应用

利用中药的目标成分和非目标成分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异,可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适宜的超滤膜将两者分开;利用膜蒸馏技术对水分子的气化作用,可由制药废水中精制药效成分。吴庸烈等[7]采用膜蒸馏技术对洗参水进行浓缩处理,成功的回收了其中90%以上的皂苷,而其中主要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也提高了近10倍。李博等[8]采用PVDF超滤膜自制药废水中富集青皮挥发油,精油的截留率可达到67.5%;通过GC-FID对膜过程前后样品化学成分的比较发现,超滤法富集的挥发油与原挥发油近乎一致。

3.2膜集成技术在分离、富集中药废弃物中有效组分的应用

采用膜法脱色取代传统的活性碳脱色,再利用膜法浓缩取代传统的苯提取或减压蒸馏,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素,经一次处理就可得到麻黄碱98.1%,色素除去率达96.7%以上。与传统工艺相比,收率高,质量好,生产安全可靠,成本显著降低,且也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对一个年产30吨的麻黄碱厂来说,膜法可至少增加5吨麻黄碱产量,同时避免了污水排放[9]。徐萍等[10]采用超滤和反渗透串联的膜集成技术富集中药挥发油。实验体系选取当归、川芎、肉桂、麻黄、丹皮经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含油水体,以5万相对分子质量PS超滤膜与复合反渗透膜集成后进行分离、浓缩。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在压力1.2 MPa、温度30 ℃条件下,当归、川芎、肉桂、麻黄、丹皮等含油水体超滤液中指标性成分阿魏酸、川芎嗪、桂皮醛、盐酸麻黄碱、丹皮酚的保留率分别为95.80%,96.01%,95.41%,96.89%,97.01%,实现了中药挥发油的有效富集。

3.3膜与其他分离技术集成在分离、富集中药废弃物中有效组分的应用

膜分离过程与其他分离技术的集成,如膜与吸附树脂技术的集成、膜与萃取技术的集成、膜与蒸馏技术的集成等,均是以提高目的产物的分离选择性系数并简化工艺流程为目标。

3.3.1 膜与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的集成 从中药废弃物的分离原理与单元操作角度来看,膜分离过程的筛效应和扩散效应均需在中药多元成分的水溶液状态下进行,即利用待分离混合物各组成成分在质量、体积大小和几何形态的差异,或者待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对膜亲和性的差异,借助压力梯度场等外力作用实现分离,此分离过程选择性较低。而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原理相结合的分离吸附材料,大孔吸附树脂技术的实践应用表明,它对中药或复方定组分具有较强的选择吸附性。膜分离与树脂吸附技术的集成,可充分体现“平衡、速度差与反应”、“场-流”等分离理论的技术优势,促使中药废弃物中的多元组分在选择性筛分效应的作用下,实现水溶液状态下的定向、有效分离。周昊等[11]采用陶瓷膜与大孔吸附树脂集成技术分离油茶饼粕提取液中茶皂素,结果表明,茶皂素不仅纯度高、颜色淡,且该技术生产成本低,污染小,可以成为工业上生产茶皂素产品的一种新技术。

3.3.2 膜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的集成 离子交换色谱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基本载体的一类分离技术。离子交换的过程即是溶液中的可交换离子与交换剂上的抗衡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该过程遵循“平衡、速度差与反应”分离原理。离子交换法是分离和提纯中药及天然产物中化合物的有效手段之一,如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季铵型生物碱。由于离子交换法省时省力,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有机溶媒,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张育荣[12]利用膜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集成从章鱼下脚料中提取天然牛磺酸,其工艺流程见图1。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膜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集成技术处理中药废弃物,可以使中药多元组分实现水溶液状态下的定向分离。

3.3.3 膜与分子蒸馏分离技术的集成 分子蒸馏是一种在高真空度(0.133~1 Pa)条件下进行的非平衡蒸馏。分子蒸馏适用于不同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较大的液体混合物系的分离,特别是同系物的分离。近年来,分子蒸馏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中药挥发性成分的分离中已突显出其技术优势,如已用于白术、香附等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13]。依据分子蒸馏基本原理,对于中药废弃物中高沸点、热敏性组分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分子蒸馏工艺,可以依据挥发性多组分中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异,使各组分在远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从混合物中一次性、迅速得到分离[14]。

由于分子蒸馏是在极高的真空度下进行,该技术所用设备投资较大,适合于把粗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成分进行分离和提纯[15]。对于中药废弃物中高沸点、热敏性组分的挥发性成分,采用传统的提取方法如水蒸气蒸馏、浸提法等,不仅易引起分子的重排、聚合等反应,而且在后续的处理中还要加入溶剂萃取、离心分离、浓缩等工艺进一步纯化。基于膜集成技术的中药挥发油高效收集成套技术,可用于中药含油水体中挥发油及其他小分子挥发性成分的富集[16];在分子蒸馏工艺流程后,采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定向分离,可成为中药废弃物中挥发性成分定向分离的优势技术。

3.3.4 膜与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技术的集成 以超临界液体为萃取剂的萃取操作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高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通常不能同时兼得。如果将超临界溶剂的溶解度提高,能够增加萃取量,但也会增加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萃取选择性反而会降低,导致分离的困难[17]。而超临界流体与膜过程耦合,既可以降低膜分离阻力又可以选择性的透过某些成分,在降低能耗和提高选择性上多方面获益。超临界流体萃取与膜分离的技术集成,也可为复合型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广阔空间,达到降低过程能耗、减小操作费用、实现精细分离、利于环境保护等目的[18-19]。

郑美瑜等[20]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鱼油得到三酸甘油脂,再采用纳滤技术得到三酸甘油脂中最有价值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目前的研究报道[21],采用此种集成技术还可将萝卜籽、胡萝卜油中的β-胡萝卜素进行精制;将超临界CO2应用于黏性液体的超滤工艺,还可显著降低错流过滤的阻力,提高渗透通量;与纳滤技术集成使用,还可提高超临界溶剂循环使用的效率,确保超临界萃取过程的经济性。

4膜科学技术应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过程的展望

近年来,膜分离与反应过程集成技术,如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制药工业废水回收方面的应用已得到广泛应用[22],膜领域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日益彰显,欧洲和日本明确提出在21世纪的工业中,膜分离技术扮演着战略角色[23]。而膜分离也被视为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24-25]。

膜科学技术用于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目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①以膜集成技术为重点的中药膜技术标准化与工程化;②膜与大孔吸附树脂等分离技术集成的系统优化;③膜技术在中药制药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推广。上述3个问题既是膜科学技术全面进入中药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重要保障,也是膜科学技术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应用模式,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广泛适用于中药废弃物加工利用各个单元操作,对实现中药废弃物资源化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药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振坤,王淑玲,丁刘涛,等. 中药药渣再利用研究进展[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8.

[2] 大矢晴彦. 分离的科学与技术[M]. 张谨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92.

[3] 孙嘉麟. 日本汉方制剂专利技术[J]. 中成药研究,1982(8):44.

[4] 王绍,孙晖,王喜军.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2):1093.

[5] 苏薇薇,王永刚,刘忠政,等. 膜分离技术及其装备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制药装备,2013(8):14.

[6] 鲁传华,贾勇,张菊生,等. 麻黄碱的膜法萃取[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1):49.

[7] 吴庸烈,卫永弟,刘静芝,等. 膜蒸馏技术处理人参露和洗参水的实验研究[J]. 科学通报,1988(10):753.

[8] Li B,Han Z F,Cao G P,et al. Enrichment of 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essential oil from oily waste water by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J]. Desalin Water Treat,2013,51(19/21):3768.

[9] 刘莱娥,蔡邦肖,陈益棠. 膜技术在污水治理及回用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96.

[10] 徐萍. 基于膜集成技术的中药挥发性小分子物质的富集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1] 周昊,王成章,陈虹霞,等. 油茶中茶皂素的膜分离-大孔树脂联用技术的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1):65.

[12] 张育荣. 利用膜分离技术从章鱼下脚料中提取天然牛磺酸的方法:中国,200610006591. 9[P]. 2006-07-26.

[13] 杨义芳. 中药提取分离的组合与集成优化技术[J]. 中药材,2008,31(12):1915.

[14] 杨村,于宏奇,冯武文. 分子蒸馏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5] 周晶,冯淑华.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6] 郭立玮. 中药分离原理与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7] 张镜澄. 超临界流体萃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8] 李志义,刘学武,张晓冬,等. 超临界流体与膜过程的耦合技术[J]. 过滤与分离,2003,13(4):16.

[19] 张宝泉,刘丽丽,林跃生,等. 超临界流体与膜过程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2003,23(5):9.

[20] 郑美瑜,李国文. 超临界CO2萃取鱼油中EPA、DHA的研究进展[J]. 江苏大学学报,2002,23(3):37.

[21] 姚明辉,徐琴琴,银建中. 超临界流体在多孔膜中渗透机理与模型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2012,41(7):717.

[22] 顾辽萍. 膜法处理高浓度制药发酵废水技术[J]. 水处理技术,2005,31(8):78.

[23] 徐南平,高从,时钧. 我国膜领域的重大需求与关键问题[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4(1):327.

[24] 王北婴,王跃生,王焕魁.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中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J].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0,2(2):18.

[25] 吕建国,何葆华.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新进展[J]. 化学与生物制药,2012,29(6):14.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science

technology based on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

ZHU Hua-xu1,2 , DUAN Jin-ao1*, GUO Li-wei1,2*, LI Bo2,

LU Jin2, TANG Yu-ping1, PAN Lin-mei2

(1.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2. Jiangsu Botanical Medicine Refine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form new industries characterized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nsive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urce and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rb residue, and for the advantages of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specially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improvement technical reserves of traditional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roces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t is proposed that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oices in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industrial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 is a very complex material system in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 an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epar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areas of technology to re-use it. Integrated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target product, enhance the purity of the product in the separation process, and solve many tasks which conventional separation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As integrated separ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ified process and reduced consumption, which are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moder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can provide a broad platform for integrated process,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ith its integrated technology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achieving resour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 We discuss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practice of effective component resources in herb residue using membrane separation and integrated technology, describe the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cent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 and systematically discourse suit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membrane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s paper.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中药树脂提取技术 技术攻关 社会效益

近年来,很多有中药应用习惯的亚洲国家,对中药的研究发展迅猛,采用一系列现代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发成现代中药,例如日本“小柴胡汤颗粒剂”、韩国的“牛黄清心液”等,每个品种年销售额均达到1亿美元,这些产品的可观效益,都得益于提取新技术的应用。除亚洲国家外,欧美国家也高度重视植物药提取技术研究,尤其德国、法国、美国更是走在了前列,如银杏叶提取物研究,采用的是大孔树脂层析技术,占据了我国国内此类制剂的70%以上市场份额,高达数十亿美元;植物药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已被国外越来越多大型制药企业巨头占据了前沿。

目前,国外多数国家采用的主要技术有: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连续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提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联用,实现了天然药生产过程封闭化、管道化、动态化、自动化,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应用中药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的生产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市场对中药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催生了众多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但其中绝大多数企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及基础较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普遍落后,仍以简单的水提醇沉、醇提水沉工艺为主,许多科学先进的提取技术手段并未得到产业化应用,甚至仍有一大部分中成药采用原生药粉直接入药,加工流程设计不合理,提取手段单一,资源综合利用度低;生产周期长,生产能耗大,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背离国家提出的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的科学发展方向;产品性能较差,产品纯度低,不能达到国际植物药及植物提取物通行的质量标准。

随着国内外对天然药、中药认可度的提高,国际上对中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国家将会为中药打开国际市场之门,但其准入政策和准入标准也会越加严格。因此,中药提取物从粗提到精制是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这个发展过程,必须依靠技术更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对树脂提取新技术的研究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提出论证并得以实施的。

随着中药树脂提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艺趋于完善、装备专业化、生产自动化、应用扩大化,将充分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必将对中药的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中药提取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外出口量以及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但我国提取物占全球市场份额仍然不够理想。目前,欧、美作为全球消耗动植物提取物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其所用的植物药原料(主要为植物提取物)有75%依赖于国外进口,2006年美国植物药销售就达到了70亿美元,德国草药市场销售额达40亿美元,法国达23亿美元。在亚洲,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草药的应用都很普及,亚洲草药市场估计为10亿美元。据统计,1998年以美国、欧洲和亚洲为主的国际植物提取物市场约30亿美元, 2005年国际植物提取物市场约60亿美元,年增长达到15%,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

因此,树脂提取新技术在中药提取生产产业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中药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出口创汇,可以积极动中医药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新技术实施后对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

①应用新技术对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新技术的产业技术优势在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出口制造中得到充分体现,去除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产品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新技术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与传统水醇法比较,大大减少乙醇用量及蒸发水量,节能及减少有机溶剂用量及排放。

④减少疗程用药剂量,减少生产耗材,降低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应我国当前医疗卫生大发展的新形势。

应用新技术制得的固形提取物更纯,重量仅为生药量的2-5%,制剂剂量仅为水煮法制剂的1/15左右,为水醇制剂的1/10左右,重金属残留及农药残留以铅、六六六为例,仅分别为传统制剂的约1/260和1/60。

新技术生产工艺比水醇法生产减少了两个环节:①减少一次加热浓缩过程;②省去长时间醇沉静置过程。整个生产周期缩短48小时以上,药液在线处理工序连续化、流水化、耗时较短,大大节省了原工艺蒸发浓缩所需大量能源及所需工时,由于新工艺的浸膏量比传统工艺小10~15倍,干燥时热能也大大减少,制剂成型时可大大节约辅料、包装材料和包装工时。据生产统计,每处理1吨中药材,可节约原煤1吨,这对于降低成本和保护不可再生的原煤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惠及民生,让利于广大患者。

目前采用关键技术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

①树脂选型配型技术

②树脂吸附技术

③树脂解析技术

④树脂提取生产过程在线监测技术

⑤树脂提取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化

2、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攻关:

①树脂选型技术攻关

树脂提取技术不仅在单味中药提取生产中可以广泛应用,在中药复方的应用中也有一定优势。由于中药复方中成分较复杂,不同成分的吸附选择性不尽相同,加上不同成分间吸附竞争的存在,使得实际吸附状况十分复杂。

应根据树脂孔径、比表面积及骨架构成类型,选用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树脂,对不同中药有效成份类别进行配对试验,考察最大吸附量、有效吸附率等技术参数。

②树脂吸附洗脱关键技术攻关

依据树脂吸附洗脱原理,试验沉降密度、比吸附量、比洗脱量、保留率、纯度等树脂吸附特性参数,绘制吸附、洗脱曲线,建立吸附洗脱终点快速判定方法,合理选择洗脱溶剂去除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产品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

③产业化生产在线监测技术攻关

应攻克产业化生产的在线监测技术瓶颈,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法等分析手段,在线检测获得原始数据,通过对光谱数据的数学处理,间接获得有效成份含量数据,从而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自动控制。

④工程技术装备防堵防泄漏技术攻关

树脂的产业化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树脂柱吸附堵塞,不能实现树脂连续吸附,进而影响设备性能,是目前该项技术的一个产业化难关。应设计专业的树脂技术装备生产线,设计适宜的柱径柱高比,增加树脂防堵、防泄漏装置,通过管道转接盘装置实现正反相吸附转换,优化和改进药液的前处理技术手段,实现树脂的连续吸附,提高产能产量。

3、新技术开发完成后预期可取得的社会效益分析

我国植物提取物总体上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尤其四川省作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发展植物提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新技术开发实施,将充分利用四川省中药材资源,推动全省中药提取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发展,推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进步,提升国内中药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① 带动种植业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将带动和增加对中药材(植物药材)的需求,可以逐步从零散收购转向定单种植,推动药用植物的种植栽培,带动种植业的发展。

② 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作出贡献。

充分利用川内天然植物资源优势,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植物提取物产品,改变植物加工行业低技术水平、小作坊规模的现状,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作有益的示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树脂提取知识,可以为企业,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可以更合理的利用现有各种资源,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开发更加科学合理。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5

刚才,西权同志对去年以来我市药械生产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分析了形势,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康民同志通报了全市药械生产企业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两家企业代表宣读了承诺书,这是企业强化自律的体现。他们都讲得很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强调几点。

一、医药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医药产业是我市工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同比增长21.5%。今年1—4月份,全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3亿元,同比增长25.5%,医药已经成为咸阳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业经济的拉动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去年,全市工业经济7大支柱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煤炭、医药和食品产业,今年1—4月份,增长速度最快的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由此可见医药工业已逐步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强势产业。二是医药质量和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有33家制药企业的23个剂型130条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1162个国家批准文号投入生产,制药企业总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列西部地区地级市之首。步长脑心通、加替沙星、复方沙棘籽油栓、固肠止泻丸等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三是中药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我市药品生产企业90%以上的产品都是中药产品,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长公司、春辉制药、永康公司、北方科技公司等均在我市建立了药源基地,推行了GAP管理。地杰公司投资的全市首家中药饮片厂已建成投产,将会进一步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医药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府先后召开全市工业科技化医药产业座谈会、全市医药产业及民营科技企业资金协调会,为企业筹措资金1.3亿元,帮助10余家企业度过了认证的难关。实施了20个平静工作日制度,减少了外部干扰。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活动,累计查处各类涉药违法案件万余件,集中销毁假劣药械7次,价值2800余万元,使我市药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医药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全市1162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国家一类新药仅1个,二类新药1个,三类新药2个,一般产品、老产品、同类产品多,名牌、独家、创新产品少。二是应对竞争的能力不强。全市33家制药企业,除步长、西北医疗外,真正属于航空母舰式的不多,大多是产值不足数千万元的小而散的民营企业,抗市场风险、应变能力较弱。部分企业无力进行新品种开发,其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面临生存危机。三是生产及运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在GMP改造中,全市制药企业从银行贷款1.87亿元,每月利息高达200万元,财务负担较重。还有个别企业在认证后,因资金不足,至今难以开工生产。四是药品市场秩序整顿的压力有增无减,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纵观我市药品医疗器械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我市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上存在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强化监管水平,促进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整顿,我市药品市场秩序总体持续好转。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去年发生的“齐二药”和“欣氟”事件,再次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坚持抓好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治。

首先,树立科学监管理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监管与服务、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政府药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其次,落实药品监管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药品安全的责任。要定期评估和分析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针对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各县市区要支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使其依法履行好职责。

第三,不断强化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企业要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药品进厂,不合格产品出厂。要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抽验工作,凡经抽查检验达不到国家药品标准的,坚决不能进入市场,一经发现,除进行曝光外,还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严肃处理。各级、各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三、做大做强我市医药产业,为建设小康和谐咸阳做出贡献

医药产业是我市的七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抓住我市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力推动我市医药产业做强做大。

(一)积极推动战略重组,努力实现规模经营。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优化组织结构,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今后,市上在发展医药产业过程中,将积极学习吉林通化的经验做法,选择一批自身基础好、综合能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优势医药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产品为纽带,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市经委(国资委)和药监局要认真研究,拿出战略重组的意见。同时,要引导中小医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中小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逐步形成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导的合作和协调发展格局。

(二)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经委(国资委)要指导医药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股权多元化为目标,加快我市医药企业的改制步伐;要帮助医药企业建立并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使其成为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积极推进以企业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内部改革,实行制度创新。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全面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

(三)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不断创新是制药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大资金投入,抓好技术中心和技术人才的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依托陕西中药研究所、陕西中医学院建立医药技术开发基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围绕业已形成的产业特色和优势,研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能够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新药,促进医药经济快速发展。市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要在医药企业的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研发投入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产业化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中药产业在我市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后,要在已有的优势和基础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尽快启动我市中药产业化项目工程。各有关部门、企业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抓好中药材优选优育、种源、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施好药源基地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药材。市上鼓励、倡导中药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名牌中药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知名度。

制药装备行业前景范文6

夏季到了,每年的传统用电高峰期到了。上海市率先宣布进入100天限电期,其他省市区也会陆续有限电措施出台。去年夏天全国有24个省以各种形式限制电力供应,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一个星期甚至出现三、四次拉闸限电,人们对此记忆犹新。今年夏天未必比去年好过。今年夏季高峰期全国估计缺电2500万千瓦(25GW),较去年的3000万千瓦略有好转,但实际上任何时候电力供应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全国范围内正常的生活、生产都会受到直接、严重的干扰。类似几年前美国东北部出现的电力系统故障及大面积无预警停电,也随时可能在中国发生。

不过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现中国全国范围内缺电。夏季过后,电力缺口会随着大量新发电能力的投入和经济的放缓而减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1能出现电力过剩。

去年的电荒触发了一场电站建设热潮,其规模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在2005年,预计中国新建成发电容量6500万千瓦。一年的新增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国140年建起的全部容量。英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中国名列第七。中国在2006年会再加8000万千瓦,删7年再加5400万千瓦。这些数字还可能被低估,因为各地似乎都有一些未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超生”电站。除1988年外,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发电容量增长始终是单位数的,但是2004―2007年平均增长超过15%,全国发电能力由2凹4年初的3.84亿千瓦跳增至2007年的6.4亿千瓦。

然而,用电需求增长却开始回落。现有的工业投资项目多已进入收尾期,新开工项目明显不足;支撑投资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开发也在急速降温;海外直接投资出现滑坡,勉强维持住零增长。如此背景下,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似乎均已进入一个缓缓回落的下降周期(由于去年5月宏观调控产生的基数效应,投资、GDP的同比增长会有所反弹,但实际经济活动则已放、缓)。用电需求增长在史无前例地连续三年出现双位数增长后,2005年还会有12%的增长,不过之后几年则预计回落到7―9%的增长区间。供电急增而需求放缓是今后几年电力市场的一道风景线。在2004年全国的发电机组平均每年发电5460小时,2005年估计为5144小时,明年滑落至4900小时,后年则不足4650小时。业界一般以5000小时为界,超出属满负荷或超负荷发电,低于此数则属开工不足,以至供过于求。

中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2倍,而且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打,发电能力多过英国也无可厚非。经济发展迅猛的话,电力即使短期出现过剩,几年之后还是有市场的。问题出在电厂建设的无序性上。在一轮电荒后,各地蜂拥般地建电厂,大批项目先斩后奏,先开建再报批,更谈不上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电站建设远远超前于铁路建设和电网建设。依笔者观察,这次电荒中,发电能力不足固然重要,电煤供应不畅、价格急升才是罪魁祸首。其背后则是铁路运能严重滞后。大秦(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朔黄(山西神池―河北黄骅港)两条运煤干线扩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瓶颈的矛盾,但是铁路建设周期长、运能增长低于发电用煤的需求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电站建成后,电煤运输和电网配套跟不上,可能是明年的十个黑色幽默。

电力过剩凸显着中国投资决策上的结构性缺陷,反映着地方GDP本位主义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现实。已经出现的钢铁、电解铝产能过剩,以及将会出现的港口运能过剩,背后是同一个问题――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挥舞大棒,而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让资本说了算。

海王生物主要经营医药制造和医药商业,生物制药、抗肿瘤和心脑血管药品是公司的主导产业,也是未来公司专注发展的主要方向。公司所处的行业和产品的细分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医药行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市场容量巨大,近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我国医药行业近年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制药企业及药品流通企业均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过去十年,医药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远高于GDP增长率。2004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7.44%。实现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11.74%。根据专家预测,2010年药品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10000亿元。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关联度较大,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地区卫生发展状况不平衡、人口趋于老龄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保健,这决定了医药行业长期有稳定的增长。从2003年开始,为了抑制固定投资的盲目增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采取了较多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使众多过热行业的景气度降低,公司所处的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成为了周期波动中良好的防御型行业。

(二)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化学药物、生物药物和中药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三大药源。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加工制造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制品。生物制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低污染的特征。

近20年来,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近3亿人从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出的药物和疫苗中受益。整个90年代,生物制药产业销售额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整个医药产业的增长率,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已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3年的10%左右。近年来,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席卷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异化,使目前的疾病、怪病越来越多,但这也正给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中国生物制药产品起步于8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有超过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从潜力来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仅仅处在其成长期的前期阶段,据统计,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仅占医药工业总销售的7.5%左右,因此,成长空间极为可观。2004年全国生物制药企业收入达到223亿元,比2002年增长39%。从2000年以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

公司地处沿海之滨的全国高科技工业城市深圳也为海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由于政策支持和规划科学,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国领先,2003年深圳生

物医药产业中仅医药产业总产值就已达到139亿元,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2005年6月,“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立项,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准设立的三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基地建设总投资将超过72亿元,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等五大领域。海王生物子公司海王英特龙已经入驻该基地,1000万人份的亚单位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已进入施工建设期,100万人份的流感疫苗计划于年内投产。

(三)随着医药领域的开放和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将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随着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国际药企在专利药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有庞大的消费人群,立足于非专利药生产和销售的医药企业仍然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但若想成为市场领先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的新药研发能力。在这方面,海王一直积极培养创新体系研制新药,并获得了累累硕果,为参与开放体系下的国际竞争作了充分准备。

我国医药流通体制在不断改革,为了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中的不合理价差,2005年我国将进行大规模的医药降价活动,5月底,国家发改委下调24大类400多种抗生素产品价格;部分药品种类被列入限制投资目录,平均降幅达到60%。

随着医药领域的开放和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象海王这种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将在市场上更具有话语权和定价能力,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广阔的市场空间、灿烂的行业前景、良好的创业环境为海王的发展提供了长远的支持和保障。而海王自身的发展积累也使公司更能把握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几年来,海王孜孜不倦地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多方位的打造公司健康完善的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前端、以生产基地为中端、以销售渠道网络为终端的产业链。盘点海王的产业链,你会发现公司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凸现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一、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实力和抗风

险能力

(一)产业链前端: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为先导在医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要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差异化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已在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98年,海王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同年,获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王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药物合成、新制剂技术、药物分析5个现代化研究室。2005年,一座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的现代化海王科研中心峻工,其设计标准、仪器设备均达到一流水平,技术中心硬件水平和研发能力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目前海王在医药领域已拥有了七大类七十多种新产品,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0多种,获得国际、国内专利32项;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60多个;多个新产品被列入国家 “863”计划、国家 “九五”攻关计划、国家新药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海王在研的国家一类新药已达8个,涉及基因工程、化学合成、中药现代化、转基因等前沿领域。

以最近的新药研发突破为例,2005年6月,海王自主研发的中药一类新药虎杖苷注射液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第一批引导项目立项。虎杖苷注射液是海正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一类新药,是海王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一个新成果,目前该新药已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并正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审评。2005年全国获得国家863引导项目支持的新药项目仅6个,海王是广东省今年获批的三家单位中唯一的医药企业。按照国际评价标准,一类新药的研发对一个制药企业来说是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这对海王生物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产品结构方面,公司以心脑线和肿瘤线产品为主导、其他主要治疗领域合理匹配,处方药、非处方药齐头并进,生物药、化学药、中药、保健食品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多元化医药产品格局已经形成。

海王目前在产品和技术结构上的竞争力在国内医药企业中位居前列,已成为海王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成为海王未来发展的能量源泉,作为健康产业链中的强大前端为中下游的延伸与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根基。在国内目前以仿制药为主流的格局下,海王未雨绸缪,已经为未来的国际化竞争储备了足够的技术力量。

(二)产业链中端:生产制造与质量保障

海王生物在全国拥有四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制药工业基地:深圳海ii业城、杭州制药基地、海王福药制药基地、海王三亚海洋生物养殖基地,公司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制剂设备、检测仪器,形成了完整的具备世界一流装备水平的产品制造平台及质量控制体系。目前生产能力已可达到产值50亿元以上。

海王的生产基地均已通过GMP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和保证系统,海王以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全面推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产品质量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目标。海王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经过全国各级药品监督检查机关数百次的抽查检验,产品合格率均为100%。由于实力雄厚、质量可靠,截至2004年底,公司共有185个药品入选《2004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药品目录》。

海王的疫苗产业年初已动工建设,该疫苗生产基地是深圳市的重大高科技产业发展项目,总设计规模1000万人份,预计2006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进行GMP认证,海王将快速成为中国疫苗产业的主力军。

(三)产业链终端:健全的商业网络渠道加速企业的成长

在现代商业中,销售网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尤其是药品分销领域放开后,国内原有的市场销售格局势必会作出调整,谁在药品流通领域占据了先机,谁就取得了主动权。

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是海王发展医药产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培育,海王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结点,辐射全国市场的营销体系和网络。目前,海王在国内设立了一百多个营销公司和办事处,拥有一千多名专业推广人员和营销人员,并向日本、法国、东南亚、 中东、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

海王生物于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医药商业流通领域,通过对山东潍坊医药批发公司及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的购并及整合,海王的商业流通主要企业已迅速成为中国医药批发公司中发展最快、利润回报最好的企业。海王在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不断拓展网络资源的同时,已在山东

和杭州两地兴建了两大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后海王在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的配送能力将达到100亿,成为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中不可估量的新生力量。

二、品牌优势:中国医药行业最具价值晶牌、中国驰名商标

现代社会是品牌竞争的时代。良好的品牌反映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也意味着企业产品优质稳固的质量和丰富的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投入,海王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4年6月,由世界五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 “世界品牌实验室(WBL)” 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经济组织、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 “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正式,海上以其鲜明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名列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位,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品牌价值快速提升的典范。经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专业评估,”海王”的品牌评估价值为103.48亿元(RMB),在国内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42位,在医药行业类排名第一。2004年9月,“海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海王入选最具影响力的深圳知名品牌,2004年;海王集团荣获“中国医药品牌建设十大优秀企业”称号。

品牌的形成促进了公司整体经营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线的知名度,海王金樽、海王银杏叶片、海王牛初乳、海王银得菲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产品,并带动了市场对公司其他医药产品、服务的广泛传播与认知。

三、人才储备优势:高层次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海王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才的不断积累。公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激励用人机制,吸引了大批的高层人才。

在研发方面,公司有20多位博士、博士后,加上其他专家有近50多位高级研发人员。在管理人员中也积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公司的7位董事会成员中有5位博士,管理团队的约合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国内行业协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获得者等。没有人才的企业没有未来,海王生物的快速增长,也得益于良好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一大批专业人才。公司正在努力探索人才机制,一靠理想、二靠待遇、三靠情感,要把公司建设成人才向往的天地、员工成长的乐园、职业经理人创业的摇篮。在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公司的不断成长,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

四、国际合作优势:与国际资本对接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海王生物健康快速的发展、优秀的经营团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已经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认同和关注。境外投资银行对海王的生物制药产品和市场网络给予很高的价值评估。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美国高盛继去年向海王生物的兄弟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3.3亿元后,几家境外大型投资银行和产业基金又将目光瞄准了海王生物下属的潍坊海王医药物流项目,并准备进一步以资金投入的方式与其合作。

海王旗下从事基因工程和第三代流感疫苗项目的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拟赴香港上市,这不仅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持续融资能力,从更长远来说将使海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拓展更大的国际资本与产品市场空间。

海王生物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人才资源、市场网络资源,这些都为海王争取国际资本的支持,在国际舞台上驰骋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王生物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国际医药行业及国际资本对接的大型医药企业。

在财务方面,海王近年规模实力大幅增长,但收益和现金流却不理想,影响了股东回报,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历程看,海王在经过了若年研发、品牌等持续投入和战略调整后,业绩的增长拐点正在形成。2005年将是公司规模和主营业务利润凸显的一年。

从规模和实力来说,海王的总资产和;争资产在-上市以后持续发展(如下图表)、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37.82亿元,净资产为16.27亿元,在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总资产排名第八、;争资产排名第五均位居前列 截至2004年底,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1998年底增长15倍和8倍,自上市以来,保持高速增长。

上市以来,公司的主营收入也不断提高(如下图表),2004年度主营收入较1998年度增长35倍。与此同时,公司的净利润却在近年有所下滑,从财务报表上看,公司的每股收益由2001年的0.36元下降到2004年的0.07元,与其主营收入增长确实不相匹配,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近四年来连续为负,但已经呈现出向好的趋势。

追其根由,在于公司从长期战略出发,进行了经营转型和布局,在长远发展和当期利润诉求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权衡和取舍,高投入是生物制药行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前期的研究发周期长、费用高,另一方面还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建造满足GMP要求与生物制品安全规范的洁净厂房及其他生产设施;作为长期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司还必须重视品牌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海王在主营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在研发、硬件、基础设施、品牌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巨额投入,并逐渐向更专业化的经营转型。海王从股东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只能牺牲当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利益,这是公司盈利未出现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为了增加发展后劲,海王在科研软硬件建设和新药研发方面投入每年都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10% 近5年来已经累计投入4.68亿元。研发投入的效益在当期收益中不能表现出来,但却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海王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巨大的支持。

(二)海王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近5年(2000-2004年)仅广告投入已经达到9.36亿元,其中已经计入财务报表损益的合计5.27亿元,平均每年减少净利润1.05亿元。品牌建设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可能在公司当期的业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品牌建设却使“海王” 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公司为了适应大规模营销,进行了必要的战略调整,导致销售费用增长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公司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预算管理制度,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管理将在不久的将来见成效,经营性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也会根本的转变。

(四)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质量监管要求,同时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海王在医药制造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分别建成了四大医药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具备世界一流装备水平产品制造平台及质量控制体系。 这些投入资金的效益在当期不可能完全体现出来,但固定资产折旧却降低了近年来的利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的净收益益之所以没有同步随经营规模成长,经营现金流量不理想是由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步骤决定的。

通过有效整合和布局,公司的医药产业集团优势已经逐渐显现。2004年,公司抗肿瘤产品和大输液产品销售额分别达到1.3亿元和㈠乙元左右,有多个单品种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公司中成药销售额稳步上升,与2003年度相比增长率约95%。

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布局、转型,公司的技术研发、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不断形成。这些前期的投入为公司在未来35年中的业绩增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前期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方面投入的成效将在规模快速扩张中爆发性展现,股东的利润回报将大幅度增长。海王正面临着业绩的增长拐点。

公司目前拥有产品品种400余种,分为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保健食品四大类,已形成以抗肿瘤产品和生物制品为主导,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1大类品种齐全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有博宁、奥沙利铂、紫杉醇、银杏叶片、银得菲、干扰素、白介素、吡咯列酮、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等。

公司于2000年12月增发新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资金14.03亿元,截止2004年底募集资金累计投资金额为11.71亿元,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83.50%。 累计产生收益2.02亿元,尚有2.31亿元募集资金未使用。

从资本运作的历程而言,公司走过一些弯路,但从近年的主要项目运作看,公司在购建产业链的同时也一直在谋求更亮丽的新利润增长点,并取得了成效。

以2003年为例,公司完成了三宗成功的并购:

2003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山东潍坊项目,累计产生收益2,578万元;同年,投资5140万元用于福药制药及金象中药项目,累计产生收益1,480万元;同年,投资1839万元用于收购三亚海王项目,累计产生收益315万元。

上述收购项目,投资回报率均比较高,为海王生物的业绩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194.71万元,实现净利润2,266.45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9.35%和118.17%,潍坊海王和海王福药销售业绩大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

海王生物在成长为医药龙头企业的同时,专注于为海正系企业搭建了资金和技术平台,近年母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海王旗下每家子公司都向个性化、专业化方深度发展,专业定位非常明确。目前,海王旗下有五朵金花已经逐渐成长为在细分市场中的龙头企业。

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专注医药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产品有博宁、银杏叶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紫杉醇、银得菲、泰瑞宁、抒瑞、洛沃克、格列齐特、吡格列酮、阿昔洛韦片等。该公司是“广东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100强企业”,公司具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数十项国际、国内专利,其中药一类新药虎杖苷注射液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第一批引导项目立项,自主开发的一类新药PD注射液被列入深圳市技术创新计划。

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厂公司:是海王旗下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之一,以基因工程药品和疫苗为主营方向,主要产品有重组人a-2b干扰素及重组人白介素-II等,并有一大批在研的疫苗及生物制品药品储备。公司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项目被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计划,是国内唯一、世界仅有的两家拥有第三代流感疫苗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产品投产后将对公司业绩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拟赴香港创业板上市。

深圳市海王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保健食品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西洋参、银杏叶等多个知名保健品。

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销售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及中药等医药产品。该公司拥有370多个国药准字产品,以普药为主,在福建省及部分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复方甘草片(合剂)、小儿止咳糖浆、新福菌素针、鼻渊胶囊、胜红清在二级市场上,公司个股自2001年初开始,历经4年多的长期调整,投资价值已然显现。由于业绩不理想和大盘持续低迷缩水,海王生物(000078)也展开了逐浪下跌的深度调整,在大盘创出8年历史新低位的前后该股也在2005年4月27日一度下探到3.28元,而截止到05年3月30日,公司的净资产值为4.91元,在此文形成中,该股价格不到4元,仍然处于跌破净资产值的情况。2005年6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为公司进行回购提供了法规依据。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热胶囊、苋莱黄连素胶囊、海菊颗粒等,“福药” 牌、“金象”牌商标分别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州市知名商标。

山东潍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目前系山东省最大、效益最好的医药流通企业。公司2002年、2003年、200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7.2亿元、15亿元、2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公司投资1.5亿元在当地兴建的医药物流工业园项目今年建成,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杭州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已落开业,公司正准备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力争成为国内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龙头,并带动海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经营初期,由于处方药产品具有较大的广告宣传限制,海王以牛初乳、海王金樽等保健品为一线产品,以海王银得菲等非处方药为二线产品,选择保健品为突破口宣传和构建海王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将资金和人力更多的布局于医药制造和医药物流,完成了漂亮的转型。公司的保健品在主营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年保健食品销售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4%左右),公司已经成长为以医药制造和医药物流为核心的大型医药龙头企业。

海王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在未来5-10年里,发展成为集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保健食品和医药物流为一体,专业方向清晰,特色明显,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价值最高的大型医药企业之一,跻身于中国医药产业领域的寡头行列。从近几年公司的发展和布局看,公司以规模、实力和技术已经在多个细分领域获得了话语权,项目的效益也开始逐渐凸显,发展成长渐入佳境。积极推进的情况下,跌破每股净资产值的上市公司,回购其流通股份的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海王回购的潜力很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