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1
一、职业教育下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急剧发展的时代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来满足外贸人才的应具备的素质。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国际商务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职业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三、研究性学习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外经贸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国际贸易理论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商务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国际商务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单证、货代、报检、跟单以及报关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国际商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五、结语
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
[2]钟文芳. 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
[3]霍益萍.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
[4]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2.
[5]高宝玲.学习者特征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2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运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从狭义上看,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该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指的是广义的研究性学习。由于有些老师过多地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导致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单调化,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直接等同,与课堂教学相对立,从而出现了时间和效率的冲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必须探索多样化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借助合适的载体,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课前基于问题发现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前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先行组织学习,在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观察身边的实际或进行新闻观察,发现与所学知识相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求学生通过新闻播报、新闻报道等方式阐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教师分析评价;也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同学解决。该形式为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课堂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围绕时政热点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独立分析或辩论交流、交锋,形成观点碰撞,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价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该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某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或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3.在课后基于问题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学习之后,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巩固、提升课内知识。课后研究性学习能够深化学习的认知和感悟,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预定的目标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过程加以落实,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把握好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提升实效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获取新知识,也可以是获取新方法,也可以表现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进,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但要实现上述目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加以确定。选题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选题的方向必须围绕课标的三维目标,既要考虑知识目标的达成,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选题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相关或与时政热点相吻合,从而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问题;研究过程必须有助于优化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生活遇到或能够观察到的真实问题,选择的题目不要过大、过空,当然也不要过小或过于抽象。有效的选题可以尝试实现以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情感提升点相结合;研究性学习与能力训练点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3
[关键词]开放性 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0-01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
1.关于研究性学习
1.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2.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1.2.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1.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3.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1.3.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3.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2.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2.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2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4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5
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实验小学 王伟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其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掀起了一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就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基干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原因、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环境建设及基干网络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小学生;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帅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计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件学习以其开放性、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掀起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目前研究性学习多在高中阶段广泛开展实施(2001年4月教育部制定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件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然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计展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学生学习方式亟待变革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市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然而,当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已成为人们了解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它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型人才,传统教学向临严峻挑战,学生学习方式亟待变革。研究性学习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设置,它掀起了一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众所周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研究性学习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垠纲要(试行)》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换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新的课程结构中就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九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3.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宽带网络的实现,为实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平同志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同已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信息技术,小学生已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并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为实施网络环境下的研究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校校通、远程卫星地面接收站的普遍建成,高速宽带网(如DDN、ADSL、光纤+LAN等)走进社区、学校、家庭,又为实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平台.
二、适应小学生研究性
学习的网络环境
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在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一个适应小学生研光性学习的网络环境。
1.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尽快地解决问题,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搜寻,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图书馆、工具书或期刊报纸中得到,更为便捷有效的则是从网络,特别是从Internet中得到。为适应小学生年龄及知识水平特点,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需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导航:依据经验拓展知识领域等;依据具体主题适用年级阶段等特征标识组织信息资源;按照知识领域事先进行定向分类或组织由课题引发的专题资源。
2.便捷有效的工具软件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工具软件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辅助研究工具。网络资源浩瀚无穷,小学生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得针对自己课题研究的资源,必须借助便捷有效的网络工具。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是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之一。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网易、搜狐、新浪、雅虎、3721 、Google、孙悟空搜索等,利用它们,小学生可在Internet中找到几乎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源。其次是BBS,利用它,学习者不受时空的限制,可将自己的需求在BBS上以求他人的帮助,也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BBS上以求指导、进行交流,还可即时在线讨论以求共识,对于教师则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即时辅导。再次是E-mail,利用它,学习者可有针对性地向网上导师、专家咨询求教,最直接地获得资源。
3.科学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是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工具,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交流、协作和项日活动管理的支撑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均可在网络平台注册成为导师,并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接受或选择任意一个学生的辅导请求;对于学生来说,他可自由选择合适的导师申请成为自己的课题辅导者,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性集中式的学习社区,学生在社区中尽情学习,交流分享成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网络平台还提供各种可自主记录的网络型档案袋——学习者、辅导者、课题档案袋。将学习者。辅导者、课题活动的信息一一记录归档,便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与管理。
三、基于网络的小学生
研究性学习基本流程
1.进入问题情境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产生,即研究课题的形成应遵循三个主要原则:一是生活性原则,问题源于生活,它关系到学习内容与儿童可接受性和完成课题探究的可能性;二是兴趣性原则,问题源于学生兴趣,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学习内容与儿童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探究性原则,它关系到学习内容与儿童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的思考性与探究性。
就研究课题内容的形成主体而言,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基本策略:一是教师设计并直接呈现问题。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及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对儿童兴趣、能力的认识而提出问题;也可根据学生在平时的行为表现及各种现象设计相应的问题;还可根据现有的案例进行改编、重组或深化而设计问题;二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形成问题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平时对社会牛活现象观察的积累,结合他人对某些生活的问题的态度及价值观等形成问题情境;或是学生由于某些在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感到有趣而又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经过启发而形成的问题情境。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而言,在确定研究性课题时,我们应以通过教师引导及情境的设置而确定研究课题为主,适当启发学生自己形成研究课题.
在问题情境的产生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信息浏览、日常课堂教学、课余兴越活动、科技活动、专题讲座、各种讨论会等各类丰富活动,以获得更多有益的生活体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用惑,产生并提出问题,从而确定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形成课题。教师组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疑惑所在,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考虑小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形成研究课题。
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信息浏览与热点问题交流,寻求课题相关资源,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形成课题管理档案袋,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2.实践体验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通常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也可采取个人独立形式或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若干个课题组,聘请相应的指导教师(包括本校教师、校外人士或网上导师等),依据方案,进行明确分工,合作学习,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依据分工,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确定与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并通过网络支撑平台将资料整理归纳成各种网络型档案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利用BBS等有关信息,讨论热点问题,交流感想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相应的结论。
教师则指导学生排除干扰,帮助学生进行资源导航,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尽快搜寻到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以现有资料为依据,提炼升华,生成自己的观点。
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寻求课题资源,活动及时反馈,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热点问题及时讨论交流,资料整理并归纳形成各种网络型档案等。
3.表达交流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利用网络环境所取得的信息资料经过分析讨论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与全班同学或所有在线用户交流、研讨、接受评价,以推广成果,做到资源共享。其中研究成果的表达可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word电子文档、电子刊物以及主题网站和在线辩论等小学生所熟悉的多种形式。学生在进行开放的交流、研讨和同学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分析和思考,电学会了交流。
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共同评价研究成果,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在评价时,应注重形成性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课题成果,更要评价过程,如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小组合作情况,各种网络型档案袋的建立等。最后通过总结,肯定学生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成就感,诱发学生研究热情。
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成果便捷、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充分交流与沟通等。
四、基于网络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要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主动发掘研究课题,主动查寻资料,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交流、信息等。
2.教师要更为主动地介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深入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困难的途径等。
3.课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实际情况,切入点要小,以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4.要打破固定的集中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本班本校的合作学习和教师辅导.
5.注重各类消案的建立。
6.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激励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
7.网络为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但绝对不能代替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应提倡虚实情境融合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自主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的“个性要求”主要有其技术性、素质性、整合性和发展性,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交流信息,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下面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方面浅谈一下笔者的想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是其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炼研究的成果。俗话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讲的就是越是有学问、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道理。 因此,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先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再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来主动探究处理信息,重新组织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
(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会与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同学间相互融合在一起,体会无比的欢愉、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发扬团队精神,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就其研究的课题对信息动手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一)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任务设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共享。笔者认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最为适宜,采取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由3―6人组成的实践研究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例如,初一年级下学期,教师要求每小组学生完成一份电子报刊的制作(课题自选)。一个由4人组成的小组,选择的课题是《计算机的天敌一一病毒》,先由4人共同完成设计报刊的刊头、版块内容、样式,再由4人分别负责其中一个版块内容。分别是:“病毒的认识”、“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危害性”、“如何防御病毒”部分的研究,最后由小组成员集体完成电报刊的制作。
(二)教师任务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从执教者变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资料提供者。笔者设计的研究性学致分为五个阶段:
1.信息技术研究性学讲座阶段。介绍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兴趣。
2.自报课题阶段。为学生提供多个课题,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或自拟课题。对学生所选的课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及解释。
3.指导阶段。利用范例进行引导,使之了解研究性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实践研究阶段。各小组以“设计样式”、“收集资料”、“尝试制作”为中心开展实践研究。经教师多次指导、学生多次完善,完成电子作品。
5.演示报告及评价阶段。学生制作及演示电子报刊,并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教师的评价,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在展示、质疑、评价的过程中,不但使作报告的学生加深对所研究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索。教师的评价主要应是正面鼓励,并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效果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变得鲜活。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干,每个学生在课下都作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亲身的实践研究,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二)有些学生的课题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这种变化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教师开始体验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体验中求知,在实践中长智,拓宽了知识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J],课程・教材・教法
[3]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