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1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
1.文化性
学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2.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3.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学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1.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2.体育教师要具备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3.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4.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5.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四、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自古以来,师德备受重视,不具有良好师德,就不配为人师。学生接受教育,不但从教师那里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道德伦理、人生观。一个老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可能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
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由于种种的原因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的师德不过关,他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不仅是失败的,而且是相当危险的。这样的教师很可能会将学生带入歧途。良好的师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倘若不具备这个条件,即使业务素质再好也是要不得的。
1.“问题教师”后患多
近期频频发生的“禽兽教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师德的警钟。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忽视师德教育的结果。但是,师德教育不应是一阵风,不能“一劳永逸”,而应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常抓不懈。对于师德不合格的,要清理出去;同时,对那些品德不过关的,也要抓住进口,不让其混进教师队伍。与其发现问题再来解决,不如将关口前移,在引进教师的时候就进行师德方面的考查。凡是不合格者一律不予录用,从源头避免害众之马混入教师的队伍。
2.教师应有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搞清楚师德的概念。师德与品德是有区别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行为道德,既包括人的基本品德,也包括职业道德,符合基本道德而失之于职业道德者也是缺少师德的;品德恶劣者要“下课”,职业行为失德者同样要“下课”。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教师体罚、歧视、侮辱学生等有违师德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教师的利益、考核等方面的压力过大,带来了心理障碍。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情商品质培养,让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于教育质量的偏差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当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书为中心而不是以育人为中心,“重智商轻道德”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的高分低德品质不高甚至是高分缺德也并不鲜见,这与部分道德品质不高甚至败坏的教师的潜移默化有很大关系。所以,师德教育的培养有现实意义,但是道德品质搞一票否决制恐怕还有待商榷,如何提高师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师德评价的可操作性还需要深入探讨。
3.实施需要“实效”
师德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均至关重要,应该时时教育,但多数地方由于规定的不可操作性和难以量化而使其流于形式,没有借助良好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认为,除了加大处罚力度。更应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毕竟处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2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一直以来大力推广,影响深远的改革。它的核心主要包括课题理念、结构、内容、评价体系标准的变化以及课题管理体制的改革等等。
我国目前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不断的改革,主要源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有,教育失衡现象普遍存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各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教育起点的失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失衡。虽然现在教育改革中大力提倡就近上学的入学原则,但是自由选择学校的现象并未根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愈演愈烈,这便出现学生上学机会的不平等现象,这首先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1]在此基础上,由于师资力量配比的不均衡,又会直接导致教育发展的失衡,最终形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育结果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建构新课程体系,课程变迁和创新便随之而来。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变革中的基础课程,最终都将通过教师来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这种课程的改革无疑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题的实施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这种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2]其中,教师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的实验、推广,关系着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的成败。教师在课题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缺乏趣味性,学生理解过程和程度教师完全不得而知,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出来的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增强。目前我国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的定期培训,这完全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存在的,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思考,以找到解决的对策。
三、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教育课程的策略思考
1.教师应该定期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同时对新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实验与推广,对新课程的精髓加以消化吸收,做到深入、全面了解,这样教师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将基础教育改革融入到课堂。
2.教师应该定期读书,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视野宽阔,教师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3.教师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校际交流,特别是针对那些重点学校的特级教师先进的教学及教法,要多多进行学习及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这不仅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减少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4.针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3],很难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脱节,对此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并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5.教师应该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索精神。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认真讨论,仔细研究,最后教师再做总结与补充,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4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方式问题。文章依次探讨分析了引入法、改造法、创编法以及整合法四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方式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课程内容资源 体育教学 开发方式
一、引入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应用分析
引入法是将已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按照其运动方式、运动方法、运动规则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并将其作为小学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的一种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这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式是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活动中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虽然说利用引入法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的方式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是,在引入时却应注意: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十分丰富而多样的,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容,将所有已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全部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利用引入法来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对所要引入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筛选。通常来说,在对已有的运动项目进行筛选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其次,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具备可行性,能够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利用学校已有的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运动器材设施等就能够得以顺利开展;最后,所开发的小学体育内容资源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例如,乒乓球、跆拳道等体育运动,不但符合体育新课改的要求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对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要求较低,可行性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引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二、改造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改造法是在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身心特点、发展规律、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等)、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问题,对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调整,从而使其满足教学需求,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一种方法。
在针对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改造时,能够运用的改造方式十分多样,而且改造的内容也非常多元,既可以针对体育运动的内容、场地、器材、规则或是适用范围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加工,也可以针对多个要素来进行加工;既可以是整体的、系统性的调整,也可以是局部的、某个环节的调整。例如:在引入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时,既可以将其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的改造将其有效的融入体育游戏或体育活动之中,也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动作或是某个动作组合进行改造,使其更符合小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三、创编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分析
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创编法实质上指的是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创造出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这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法,在游戏教学中最为常见。在创编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创编的内容要在满足教学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符合简便易行、趣味性强的特点。例如,针对小跳远教学可以创编“青蛙过河”的小游戏,而针对短跑教学,体育任课教师则可以创编“迎面接力”等小游戏。
四、整合法在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中的应用分析
利用整合法来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实际上就是在开发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开发创造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
一般来说,通过整合法进行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要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教学需求确定整合的目的。常见的进行整合的目的主要有三种,即: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提升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三种类型,要进行整合任课教师首先要清楚整合的目的,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整合工作。例如:为了提升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可以考虑将乒乓球教学与羽毛球教学整合起来开展。
其次,对所要整合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所采用的整合方式。例如:要将乒乓球教学与羽毛球教学进行整合,那么就要在分析和研究乒乓球和羽毛球各个要素的基础之上,确定是要将乒乓球的练习方法与羽毛球的练习方法进行整合,还是要将乒乓球的练习方法与羽毛球的练习规则进行整合等等。
最后,整合与检验。在确定了整合目标和整合方法,并根据整合目标对所要整合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造之后,就可以将所要整合的内容进行整合了,而且在整合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通过教学实践等方式来对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勇,蒋晓培,李洋.吉林省农村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经之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 袁九宗,王颖.论在新课标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科技信息.2007(01).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5
【论文摘 要】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基础,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水平。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对于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地重要的意义。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体育课程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校园;运动伤害;司法认定;赔偿
2010年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其中以心肺功能最为突出,肺活量数据下降了近10%。为了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国家实施了阳光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推进了大学体育的开展。然而,学生在上体育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时发生伤残及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危害,其遭受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生在校园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伤残、死亡等事件,必然会涉及到校方和受伤害方责任认定与赔偿的问题,如何从立法角度进行责任的认定,用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学生伤害事故,从而减少伤害事故对大学生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维护高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声誉,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一些案例对学生在校园发生的运动伤害事故的原因及后果,在法律层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健全司法介入运动伤害的认定与赔偿机制,从而使受伤害一方通过多条途径得到合理补偿。
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力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和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等)构成。隐蔽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的交互作用,把潜含在体育课中的具有理性层面的内涵显现出来,即人类社会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技能的认识和情感,辐射至体育教学整个活动过程,无疑会对体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整合效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发挥潜在的影响和作用。体育隐蔽课程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固有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科学地实施。因此,我们应根据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调控,发挥预期功能,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目标。
一、如何认定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司法责任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通过凭借法人身份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独立承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在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学生和家长会从法理常识上认为只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了运动伤害事故,学校就应该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很多高校也抱着息事宁人的目的对受伤害方进行了赔偿。而事实上当下的许多法律法规并不支持这种责任承担和赔偿金额,而是基于双方协商和惯例,从而产生对于双方的不公正性。
首先,大学生的运动伤害事故,即使发生在课堂教学上,高校也不一定担负相关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大学生是具有学生身份和公民身份的双重身份,是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个体,在校大学生由于自身过错或第三人侵权行为受到伤害时,必须由自己或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归咎于高校。如果是由于高校的过错导致大学生人身伤害的,高校也不得推卸拒绝履行赔偿责任。
其次,要搞清大学生运动伤害司法认定的原则,就必须首先理清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正确认定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依法妥善处理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关键。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法》赋予的高等教育法律关系,同时具有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教育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目前的司法体制和法律法规状况下,学生运动伤害事故责任的认定,应根据学校和当事人在事故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来加以认定。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
根据有关理论,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体育隐蔽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个要组成部分,其外延不能超过体育课程的范围;体育隐蔽课程宗旨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显性课程以的教育性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体育隐蔽课程是有目的、有意图和预期性的,因而是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程构成了体育课程的整体,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三、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