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1

【关键词】 数学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第三、创造性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造性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对发散思维重视不够,今后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魏格纳,躺在病床上观察墙上的世界地图突发奇想: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竟如此吻合,会不会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呢?魏格纳的这种依靠灵感和顿悟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为主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发明者,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诞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如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所说的那样:"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正是具备了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历史进步。试想若无第一件生产工具就无人猿区别;无冶铁技术就无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无蒸汽机、机器制造就无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若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人类就不会如此迅速地奔向信息社会。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明与创造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培养大批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之林。"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尤其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切入点

创造和创造思维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能动力量。然而,人们看到的创造性思维似乎是创造者所专有,能够普及吗?如果不能,以此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岂不是痴人说梦。我们说创造思维的可教性有两点根据:其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人人都具有创造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是与人的生存融为一体的天然性的必然。其二,完善自我是人的又一天性,人人都有自我教育的需求。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双向交流的教学结构的基本框架。只是随着人的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历史变化,创造思维的存在形式和开发条件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虽然如此,在一定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下,对创造思维进行开发和培育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1、从世界观的高度进行专业课教学

人们认识事物所表现出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证明:大脑认识事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思维科学又根据这些层次来划分智力层次。一般说,聪明、机灵、技巧都是大脑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只有智慧才是深层次的活动。创新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其思维当然是智慧型的。浅层次的活动能力可以通过一般智能教育和技术训练达到,而智慧的培养却是古今难题。根据现代思维科学的探索和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哲学和基础理论上进行教学培训,就是把专业课程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进行教学。这种要求的可行性在于,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够得上理论体系的都有五大层次,即本学科的哲学体系、基础理论、应用原则、实用技术和发展史。这种构成提供了智慧教学的可能性。只要深入分析,理清层次,讲辩结合,双向交流,逐步进行,智慧教学是 可以办到的。

2、培养正确的真理观

创造性思维对真理强烈追求的愿望,可以冲破现有概 念系统和习惯定势,激发出丰富的想像力和探索精神。但是,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有专业和概念系统的深刻理解。尊重现有专业、吃透现有专业仍是创造性教学的必然要求。牛顿把他发展微积分的超人先见归功于前辈的积累。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这话很有教育意义,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汲取和借鉴前人的既创成果的基础上而取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学习现有知识的目的在于创新突破,而不是抱残守缺。为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还要解决真理观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科学的、正确的。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坚信现有的 一切科学成果不论多么伟大都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在实践中,还是要以客观规律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排除主观随意性。

3、注重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 "有强烈而多 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他的这段话体现了创造思维的几个动力因素:(1)强烈、多样的兴趣,而不是孤陋寡闻;(2)沉溺于兴趣,锲而不舍,不是朝秦暮楚;(3)对复杂的事物深喜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关于兴趣,表面上好像源于人类好奇的探索天性,但是,它的发生不管有多少偶然条件,追溯其原始动机的本质都与生存需求密不可分。意识到需求和利益的自觉兴趣能升华为责任,成为理想追求。不自觉的兴趣表现为好奇,成为个人偏爱。因此,教学中开发创造思维的动力,应当从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使兴趣责任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分,进而增强其专注性和博采众家的主动性。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可激励人奋发图强,进而转化为 高度责任感和兴趣取向。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职业的各种挑战,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兴趣取向。这点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其职业道德更应当转化为对教学改革的责任和追求。

4、开发多学科的复合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的表现形式似乎显示在单个专业内部研究上,其实不然。当今世界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无一不是众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协作才取得的。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由相对单一的专门研究提升为多学科协作的复合型思维的。这就要求在学科培养中提倡专博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由课程设置单一而导致思维狭窄的局面,注重多种能力的综合开发。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和实验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类比和猜想能力、坚持己见和吸取他见的能力,并逐步升华为系统怀疑和独立创新的研究能力。 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全新的课题,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四、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 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数学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性思维。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维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因此,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即使经过检验发现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是有益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主动地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讲柯西中值定理的证明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式子f(b)-f(a)F(b)-F(a)=f′(a)F′(ζ)(a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或习题,主要告诉学生应如何去想,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怎么样解决问题。例如在高等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若a0,a1,……,an是满足的实数,证明方程a0+a1+……+anxn=0在(0,1)内至少有一实根。在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2)每种方法的条件、结论各是什么?(3)各方法的区别是什么?(4)本题应该用哪种方法?(5)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考虑?(6)是否可以判断根的唯一性?这样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而且类似证明根的存在性的题都会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猜想,是一种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常常是证明与计算的先导,猜想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其真实性最后还要靠逻辑或实践来判定,但它却有极大的创造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简单的、直观的入手,根据数形对应关系或已有的知识,进行主观猜测或判断,或者将简单的结果进行延伸、扩充,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比如,从(xa)'=2x猜想到一般的(xa)1=axa-1(a∈R)。在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猜想它可能有型如erx的解,然后代入方程,确定出特征根r,即得方程的解。又如,格林公式是用平面的曲线积分表示二重积分,在此基础上,人们猜想能否用空间的曲线积分来表示面积分呢?这种猜想导致了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公式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这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4.训练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寻求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不墨守成规,沿多方向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对同一问题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方位讲解或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对知识总结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概括。如一题多解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的应用。

5.充分利用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2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四、教育对策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造学课程;创造能力培养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的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更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作为为社会培养一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核心素质——创造能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创造学的课程,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造学课程概述

教学是所有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们常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因此有必要对创造学课程做一番说明和了解。

(一)创造学课程的涵义

创造学(Creative Study)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以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同时也研究创造的环境及创造者的创造性人格。其目的即把探索出的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及其方法尽快地交给普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能力,提高其创造性,增强其创造能力,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二)创造学课程的培养任务

通过创造学课程的开设,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培养

和锻炼:

1.创造性个性及相关心理品质

与创造性个性相关的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心和探究欲、独立性与自主性、敢于怀疑和富于冒险等品质。虽然独立自主是决定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现今及以后社会,合作能力逐渐体现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巨大潜力,也应成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

项素质。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其训练旨在通过科技活动使参与者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体操作定义为思维的流畅性和广阔性、思维的求异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精细性。

3.创造技法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技法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学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

既然开设创造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讲述创造学课程实施具体措施之前,必须对创造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年通常为五年(10个学期),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五年教学的始终,因此可以把创造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概括为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有关创造方面的入门教育,以提起

学生对创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创造历史的课程。由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意识,对学生的考核可以是

读书报告或创造人物小调查等,而不宜用考试的方式。

其次,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就可以开设一系列的有关脑开发和创造方面的理论课程:右脑开发、创造学、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技法、创造原理、科研训练方法、创新设计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既掌握了有关创造的知识,懂得了创造的方法,同时又训练了自己的大脑,其创造的欲望也就产生出来了。

再次,以下的学习时间内就可以开设创造技能等实践课程,

同时还要开设一门知识产权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实作方面的训练,在实验室或实践基

地或企业产生出自己的创造成果,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

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但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不但能胜任现实职业,而且能胜任将来的新兴职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伏琴.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0(04).

[2]王丽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36).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4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内驱力;探索求异;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努力,去探索。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加强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层层剥笋地挖掘课文中的新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品尝到发现的喜悦等等。

二、鼓励探索求异,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有好多形式,如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创造,发明就都难以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使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开展创造性的课内外活动

创造性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紧密联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除了具备思维品质的一般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经历存疑、假设、推理、顿悟和验证等几个阶段。其特征是无先兆性、闪念性、朦胧性、短时间内不复现性以及灵感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也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是十分很重要的任务。

(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构思立意,深化主题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多向性,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是使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的必由之路。我在平时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运用变通性思维观察生活,选取素材

变通性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变通性思维就是要求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问题,是极有益处的,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灵活机动性。

3.在习作评改中积极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泛指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一事物和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辩证批判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批判,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批判的精神。就创造性思维而言,批判性思维是破除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惯性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1)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46-011.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2.1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2.3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范文6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教学重点与目标,在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是要求学生去发现未知的体育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去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讲究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创造性思维 有效训练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大多是老师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分组练习这样的教学流程,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每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没有多少机会去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因此,改变教学思维,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作为新时期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作用

新颖性、求异性、高度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点。创造性思维是超乎常规思想方法的想法和见解,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要经过怀疑、自信、自发的转变等三个思想变化的阶段,是对传统思维习惯束缚的突破。在体育运动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刷新历史记录的体育举动,他们的成就开创了体育运动的一个个新天地,如果将这种带有明显的求异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去的话,那么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以及其他的诸多的弊端都会被得到相应的改善。同样创造性思维高度的灵活性也是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因为体育教学活动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外部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场地因素等等,这些因素的不同势必会产生教学活动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够一味的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应该采取非定式的思考方式[1]去教学、运动和竞赛。另外,体育老师还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动态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到审时度势。拥有较强的体育技能的学生肯定不是在固定、单板的教学工作的中培养训练出来的,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研究证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亲和力,而且学生会因为对老师的喜欢而减轻课程学习的紧张感,能够产生情感期待效应[2],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对于体育老师来说,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需要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在信任和尊重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愿意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铺垫

老师创设生动的活动环境,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因此也更易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今在许多高中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展了主题式教学,即通过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例如在进行“大渔网”体育游戏时,老师就会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小鱼在水塘生活的特定环境,将界限作为池塘的边缘,并向学生提出“鱼儿离开了水会怎样”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回答“会死掉”等答案,基于此,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体育游戏不能超过界限等具体的规则,通过这种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方式就会给学生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就会使学生更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同样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抓住灵感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灵感是一种潜在的力量,需要老师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抓住灵感:第一是知识的积累,老师首先向学生讲解大量的关于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知识的积累能够为灵感的激发和思维的突破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爱好[3],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当学生在某个项目上占优势时,自信心便会油然而生,他们的探索探欲望也会变强烈,从而使创造性思维也得到相应的激发与锻炼。第三,老师要掌握好教学进度,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劳逸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才能使学生的灵感被释放出来。

(四)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应用时离不开竞争

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就是竞争精神,有竞争才会有活力,才会使学生产生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才会使自身惰性和心理因素的限制被突破,通过竞争还能激发学生敢于冒险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体育老师要多开展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小结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在其他学科以至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体育老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都下功夫,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翟栋修,王硕.高中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