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1
关键词:教学难题;思政理论课;措施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索、阅读原著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知识获取、素质与能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展开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年龄普通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在这些教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暂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教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这就必然导致其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足。这一课程的大部分教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明显的业务能力。同时,这一领域内,教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了解、掌握;对学科动态以及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适时亲身融入社会实践,就此增强自身的认识水平、更新理论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实际紧密相联,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专项经费不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意义关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标准,抑或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社会、自然界等层面的一般规律等。进行此类教学,只要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内让学生阅读理解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社会实践,这样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劳民伤财,也没什么效果。究其本质来看,这些错误观点以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过大,不像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相对较小、固定的实习单位、实验室内展开,必需要有更大范围的课堂,才可以满足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有更多的困难与困境。因此,对此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存在一种迟疑或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投与不投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错误思维想要扭转,非常因难。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不少单位以为,让学生到单位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会产生更多经费支出,造成人、财、物力紧张,认为这样是自找麻烦。因此不愿提供实习基地、岗位给大学生。而前文所说的教师经验不足,也难以有效联系到实践场所,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与使用并不稳定。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基金与专项经费
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会必然产生相应的接待、食宿、门票、交通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相关高校、政府机构有必要拔付相应的资金,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内的专项经费,而且,必需要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活动可以如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机构,高校必需强化这一课程的教师自身实践投入,让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强化教学实践基本功。也就是说,设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专项基金,指定专人负责这块工作的运行,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的运用于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励、业务进修、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让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增长见闻,提升其教学基本功,以此来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事实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如果只依据大学自身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有必要运用、调动大学校园内的既有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学校所在地所有能够利用的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把参观考察、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全面融合,以此来实现教学实践工作的通盘考虑、综合设计。
(三)设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稳定的教学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政府机构宜与有关单位展开教学合作。把政策、技术提供给相关单位,融入单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换取单位这一有效的实践基地,服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此实现互利互惠。并且,要寻找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基地的稳定性。对于外语类、师范类专业,学校、政府更有必要牵头,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亲友所在单位、部门,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从有效性来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实践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具有决定,对正处人生转折期的高校学子而言,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生发展关键步骤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事非辩别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必需由学校、政府、教师、实践单位等方面多管齐下,如此才能确保这项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7:216.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政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2-0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社会性存在。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确立人文关怀的宽阔视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注重人文关怀是由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育人,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政课教学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理念并没有很好地贯彻,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以理想模糊、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为标志的人文素养下降,甚至缺失。所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理想化的教学内容常常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不是上纲上线就是假、大、空,远离生活,缺乏人情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缺失。”[1]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可以说,人类文化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思政课教的主要体现是,对学生细节上的关心、细微处的关怀,使学生达到充分的存在、自我的享受,能够对自身进行自觉地自我调节和控制,达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总之,思政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具体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完善教学各个环节;二是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按学生的个性开展教学活动并规范运作各教学环节。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学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对思政课教学重视不够,不愿在这方面多投入。教育部教社科司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中规定,“思政课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职业院校,注重技能教育,忽视思政教育,为节省资源,采用合班上超大课的办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合班学生数一般都在100人至200人之间,有的甚至更多,这不利于因材施教。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无法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对所有学生都“同等对待”、上课一锅煮,无法顾及学生的差异,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境界都不同,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同,采用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实施教学,效果不理想。提出的道德要求过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达到,因而缺乏积极性;提出的道德要求一般或过低,对一些上进心极强的学生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因此,在这种“大一统”式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搞好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难度很大。上大课不仅效果不好,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错误认识,产生漠视、轻视甚至无视思政课的心理。
(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不够
“当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个人的自主性。”[2]在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力量,起主导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落实轻人格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多地依赖外在规约对自己的制约作用,简单明了地给学生以基本理论知识、标准统一的道德规范,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必须怎样不许怎样”的信息和教条。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缺乏,也限制了学生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限制了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化发展。这就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相背离。如此培养的学生就像机器制造出的产品一样,尽管规格相同,但缺乏特色和个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一定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尊重
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尊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在大学管理中,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让学生能充分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性;针对性;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积极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技能,虽然学生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群体,但学生自身也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高校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而针对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科学为指导,逐步加强思政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并且还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应对,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明确自身明辨是非的目标,正确的区分和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内容,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思政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占有的份额较少,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有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高精尖等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一,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降低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和觉悟。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的艰巨责任,但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思想落后,经验缺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这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落后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上课形式主要为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理解的地位,还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就是形式主义,在考试之前给学生画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答案就能够应付考试,并且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形成自己的实践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就目前而言,能够影响学生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政部门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占到23%,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占45%,教师的自身认识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25%,其他外在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7%,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社会拜金风气严重,这种不良思想都会侵害高校学生,使其树立错误的人生活,严重者还会导致高校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其出现偏激思想,从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在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其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校和教师应该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思政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力量信念和人生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再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努力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园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和课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的形式,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大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恩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7-139
[2]周新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1):129-130
[3]雷彬.浅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时代教育,2015(9)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4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教学。然而,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3.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2.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观摩,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5.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3.实践资源整合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4.专家学者报告法。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5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0-02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通常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上,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倡导主旋律与主流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陷入说教中,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是把学生吸引过来。
因此,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方法课。
教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任何作用,他是不会感兴趣的。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功利,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他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就是能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他们在现实以及未来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人文素质课。
通常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内涵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许多方面。大家都承认思政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往往忽视一点,那就是,思政课其实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课堂上一讲理论就心生厌倦,昏昏欲睡,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跟随教师思考,就越来越缺乏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处境。要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识,注意发掘思政课的人文资源潜力, 明确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师单纯按照规定的教材内容来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探讨当前国家、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开展辩论,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吸引学生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贯彻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思政课作为方法课,人文素质课的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与时代相结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当下的中国,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怀疑历史、戏弄经典、颠覆传统、社会冷漠、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追求,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要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太恰当的思想、行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学生登讲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色彩, 使以往严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变成充满人文精神、追求自身理想的一种实践形式,这种形式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是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的过程,而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 教育者” 和“ 被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 教育者” 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 教育者” 事实上也必须是“ 受教育者”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能是“单向”的,更多的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是注重精神陶冶,切忌僵硬说教。正如前文所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品德,最终将这些思想、信念等转化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通过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对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尤为热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四是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组织辩论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甚至有时可以是模拟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三)教学效果考核的人文化
传统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得到分数。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考核方式必须与其定位相适应。因此,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考核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单靠一张试卷或一本作业是无法完全反映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讨论甚至是私下与教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考核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更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重新审视,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茂林.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范文6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原则
G641
乘我国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的东风,我校于2014年从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定位于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根据我院的办学历史及国家相关部委的要求,如何上好思政课,以彰显思政课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尤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我们在本校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随机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到958份有效问卷,以了解学生思政课堂的学习特点,从而总结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学习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的总结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的。根据调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包括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1.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
学习目的的实用性需求是指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本人的升学、就业、应付考试、能力提升、思想疏导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当问及“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511位同学选择的是“课程对自己的升学或就业有用”,占有效样本数的53.3%。有450位同学选择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占有效样本数的47%。当问及“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639位同学选择“引用材料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占有效样本数的66.7%。问及“您平时上思想政治课的状态”时,有319位同学选择了“厌烦这种课,但是还会听以应付考试”,占有效样本数的33.3%。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用性需求非常突出,是我们教学原则的确立,方式方法选择的基础。
2.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
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形式追求愉悦的感受,希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回答“如果您喜欢某一门政治课,主要是因为什么”时,489位同学选择了“教材生动有趣”,占有效样本数的51%,546位同学选择“任课教师有魅力”,占有效样本数的57%,539位同学选择了“教学过程轻松,能够看看电影之类”,占有效样本数56%。以上数据在教材、教师、教学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创造一个轻松、宽松的氛围,让其在学习中能具有愉悦性的感受,使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明显地相区别。
3.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
学习方式的参与性需求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倾向于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愿意做学习的主人,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时,573位同学选择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占有效样本数的59.8%,在回答“以下哪种授课方式你较喜欢”时,有395位同学选择了“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占有效样本数的41.2%。从数据显示可以得知,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方式追求参与性,不再满足于传统高中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是学生欲摆脱高中学习方式的表现。
4.学习内容次重要性
学习内容次重要性,是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从态度上而言,他们认可思政课的重要,如在回答“您对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时,有414位同学认为“重要,能帮助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占有效样本数的43.2%,但也有419位同学选择了“比起其他课程显得不重要”,占有效样本数的43.7%。在问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您认为”时,有595位同学选择了“重要,但只需大概了解”,占有效样本数的62.1%。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次重要性,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的特点。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原则
明确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特点,对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也就有了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轻松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几个重要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王道俊、王汉澜在《教育学》中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由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就成为我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的首要原则。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讲授某一理论时时应先有案例,让学生有一种感性的接触,然后引入一种理论。在理论讲授时,应简明扼要地明确基本理论,在表达理论时应简短化、通俗化,使思想政治理论与某一社会实际或学生实际相互印证。在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能使学生在思政课中得到思想提升和能力锻炼。
2.轻松性原则。
轻松性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完成学习的任务。此原则是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过程的愉悦性需求而提出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对此类课程的印象是枯燥、刻板、教条,学习过程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这种形象须要教师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教学内容时代化,即将教学内容的设计渗入当今时代的信息。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多挖掘当代的人或事。如周杰伦成功的启示、林书豪征战NBA的启示等。其次,是教师服饰的适当性。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服饰应不应该严肃是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认为应该是适当而不是严肃。自然就是适当。中老年教师应该体现有内涵、青年教师应该体现活泼。再次是视频教学的适当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掌握到更多有利于教学的视频资料,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大量审查过的视频资料为教学服务,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最后,教学语言的多样性。教师的语言是最能感染学生的方式。教学语言力求多样,面对不同的问题、理论,有时需要慷慨激昂,有时需要娓娓动听,使学生在听觉方面感到轻松,从而轻松进行学习。
3.主体性原则
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张耀灿、陈万柏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必,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有参与性的需求,体现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教育的意识。因此,有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先根据教材的内容,概括若干个主题。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一小组负责一个主题,要求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围绕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收集资料,制作PPT,通过演讲、演示PPT、游戏等方式向其他小组同学介绍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规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深入到网络、图书馆、社会去收集资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团结合作,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更能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每个小组的自我价值。
4.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能太难,使其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理解和接受。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居于次重要的位置,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这是由于学生认为思政课“无用”的概念所导致的。所以贯彻适当性原则,首先要解决思政课的“有用性”问题。思政课的“有用”与专业课的“有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课中的“有用”是技能性的,比如会操作某机器、会某项技术。而思政课的“有用”更应该理解为“有益”。有益身心健康、有益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益于人生全部奋斗历程。有了这样的认识,使学生不至于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进行横向的对比。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高考录取时学业成绩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因而教师要根据此特点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应该教授难度太大的知识,但也不能太简单,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掌握即可。最后,思政课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性。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他们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信息来源多。这些特点要求有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信息及学生的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源里,认清是非曲折,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汪元宏、蒋德勤、王有炜,高校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杨冠亚、王兆香、陈惠珍,新一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