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1

1.1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问题

在运送途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均会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大部分献血者的采血操作是在室外的流动献血车上或某一采血点进行,这就使采集到的血液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外临时储存,才能被送入实验室,如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未能符合要求(2℃~10℃),或时间过长都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而各项检验的实施,出现的时间差也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

1.2检测环境的生物防护安全缺乏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属于二级实验室,必须按照规定配置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喷淋装置等,但一些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时未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未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实验室是对血液实施检验的地点,艾滋病是初筛的疾病,这时实施实验室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1.3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血液检测时应用大量的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对血液检测质量严格把关,但是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进行维修、校准及维护。

1.4实验结果原始记录存在问题

不规范的原始记录,内容缺失;未明确标记血液的阳性和阴性;未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得到的资料没有安全保存;应用不规范的表格。

2、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管理

2.1加强工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血液检测工作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血液检测的需要。想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就需要组织人员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2完善并保存原始文件记录

血液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件记录,这也是基本操作,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2.3样本采集及处理

在对样本进行采集、储存、传递以及运输的操作中,应保证无渗漏、无遗漏、无污染、无溶血。假如无法将样本及时送检,应注意冷藏,但不宜长时间储存,以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对于已经完成的检测样本,保存期满应进行销毁处理。

2.4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假如要新进仪器,应注意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厂家法人营业执照、生产销售许可证等信息,要确保每项手续齐全,对于已经存在的仪器应通过相关部门检查,根据要求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完成操作后对仪器进行维护、定期保养及校准。

2.5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对血液质量检测主要原则为前馈控制,在设计每个环节中,应使用规范化程序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对每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各项工作记录,以便需要时有据可依,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错误的操作方式摒弃。

3、小结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 管理评审

Medicine laboratory management appraisal

Li Junyan Chang Zhishui

Abstract:At present examines the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auses the medicine laboratory the automaticity to enhance day by day.The home were very many the large-scale hospital the laboratory facility, the equipment disposition already approach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y level, but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quality and technical ability and overseas compared still have the big disparity.Not only therefore must introduce the advanced test installation, but also must introduce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idea.The very many medicine laboratory or the attemp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SO15189 establishment, the movement laboratory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he nation had more than 60 laboratories already to pass the medicine laboratory approval.It is well known, in moves and establishes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must carry on internal verific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ppraisal.But very many laboratories all only will treat as the management appraisal in laboratory approval process an essential step, in order to approve makes the management appraisal, but will not have to manage the appraisal to take will carry on the powerful method to oneself laboratory which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will improve continually, will cause the management appraisal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will come apart with the laboratory supervisory work, has not played the role which its itself will be supposed to have.Will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ovision explanation, the union case analysis, how carry on the aspect to the medicine laboratory which the practical effective management appraisal and will be supposed to pay attentio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Keywords:Medicine laboratory Management appraisal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11-02

目前检验医学的发展和检验技术的进步使得医学实验室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很多大型医院的实验室设施、设备配置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临床检验质量和技术能力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不仅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很多医学实验室正在或尝试用国际标准ISO15189建立、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全国有六十多家实验室已经通过了医学实验室认可。众所周知,在运行和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但是很多实验室都只把管理评审当做实验室认可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为了认可而做管理评审,而没有将管理评审作为一个对自己实验室进行全面总结和持续改进的有力手段,导致管理评审流于形式,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脱节,没有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条款的解读,结合案例分析,对医学实验室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评审和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标准解读。

首先我们看看准则中对于管理评审的要求――管理要素4.15 管理评审。

4.15.1为确保为患者的医护提供持续适合及有效的支持,并进行必要的的变动和改进,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全部的医学服务进行评审,包括检验及咨询工作。评审结果应列入含目标、目的和措施的计划中。管理评审的典型周期为每12个月一次。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评审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能持续地符合临床需求。管理评审是由实验室管理层组织进行的。管理评审的内容要包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其全部的医学服务,这里面容易忽略的是只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审,而忽略了很多技术能力方面的评审,对临床的沟通、检验结果的解释、咨询服务这部分内容更是常被忽略。

4.15.2管理评审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管理评审的内容准则中列了13项,并指出包括但不限于这13项内容。这些内容也就是管理评审的输入。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室的工作实践逐条进行解读。

a) 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解读:每次管理评审,都会有输入和输出。前一次管理评审的输出,可以作为后一次管理评审的输入。尤其是管理评审中识别出的需要改进的部分,很可能是下一年度工作的重点或需要解决的难点,更要在后一次的管理评审中进行重点评价。

b) 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状态和预防措施。

解读:内审、前次管理评审或日常质量监督工作中导出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状态应该进行总结,应该在纠正措施全部关闭后才进行管理评审。

C)管理或监督人员的报告。

解读:管理人员不仅仅指的是科室主任、副主任等实验室高层管理人员。更应包括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各实验室常设的各专业组组长、内审员、质控员、设备管理员、文档管理员、信息管理员、安全员等。这些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各类各次例会或检查中,可能都会形成一些检查的记录或工作总结,将这些材料汇总分析后形成的报告,就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这些报告是构成实验室正常运作的各关键岗位人员对于实验室方方面面工作的点滴总结,是贴近实际工作的详实记录和对一线工作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是实验室管理的第一手素材。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应该让上述管理人员根据各自日常工作认真进行总结。

d)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解读:一般情况下,在两次管理评审间隔期内,应该对体系进行过完整、全面的内部审核。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观察项,以及针对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导出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有效性跟踪验证等都成为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

e)外部机构的评价

解读:因为进行管理评审的大多数实验室在准备或已经获得认可,所以有些实验室对此条款的理解仅仅是认可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的现场评审的评价。实际上,认可机构进行的现场评审虽然是外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仅仅局限与此。与医学实验室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很多外部检查、评价活动,都可以涵盖在里面。例如各省市举办的医院质量管理年的评价考核,等级医院复审,生物安全检查,卫生部及各省临检中心进行的基因扩增实验室技术验收或复审等等。这些检查的结论,是临床一线专家经验的积累,为实验室改进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见,也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方面。

f) 外部质量评价和其他形式的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

解读:这里主要指的是最常见的参加国内国际能力验证活动的情况,和卫生部及各级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的情况。有部分项目没有室间质量评价,应按要求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对参加能力验证、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间比对的成绩,结果反馈,不满意成绩的回顾分析等,都可在此进行全面的总结。

g)承担的工作量及类型的任何变化。

解读:一般情况下,医学实验室工作量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可能医院业务量的增加,实验室的合并可能会带来工作量的大的变化。除常规工作外,承担了某些科研试验,新药临床试验,或某些新项目的开展等,都可以在此总结。

h) 反馈信息、包括来自临床医师,患者和其他方的投诉和相关信息。

解读:此条款反映了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医学实验室的用户是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和交流是医学实验室工作、服务的重要部分。除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等的投诉以外,他们对于工作其他方面的反馈,和实验室的交流,例如对实验室服务方式、工作流程等提出的意见建议,包括对于开展新项目的需求等,都要定期进行总结反馈。

i) 用于监测实验室对患者医护贡献的质量指标。

解读:实验室可以开展的项目,出报告时间,室内质控的常规条件下变异系数,检验项目的准确度,室间质评情况,差错率,投诉率,临床满意度指标等等很多在质量目标中的指标,都要定期进行评价和总结。

j)不符合项。

解读: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和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不符合工作。

k)周转时间监控。

解读:一般实验室将此理解为近年来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名词――标本周转时间。(TAT)也就是指从标本采集开始到检验报告发出的时间。在管理评审中应该对各检验项目尤其是危急值项目或对标本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进行TAT的监控。

l) 持续改进过程的结果

解读:这里包括对新员工的培训要求和对现有员工的知识更新要求。实验室人员针对质量管理过程和临床检验技术操作提出的改进的建议。

科室每年度应该对所有员工制定培训计划,对新员工或特定工作可有针对性的培训。应对培训实施的情况,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做全面的总结。员工的继续教育也是医学实验室工作的重要部分,应对员工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从而不断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m) 对供应商的评价

解读:科室可以从供应商供货及时性,仪器维护保养规范性,服务质量等各方面进行总结评价。

除了准则上列出的上述内容外,还有其他内容各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例如很多和日常工作紧密相关的技术工作,如室内质控分析,仪器设备校准检定情况,检验项目分析性能验证总结等。尤其对于新增、更换检测设备,开展新检验项目的实验室更具有实际意义。很多实验室在管理体系建立或运行初期,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各种记录表格,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不断修订、改版,对这些体系文件的适用性,修订情况应做总结。

进行管理评审时,在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后,需要组织者先将管理评审要评审的内容通知给各方管理人员。各管理人员要将各分管的工作做全面总结,这些总结就是管理评审的输入。管理评审正式会议时,将针对这些输入分别进行评审。总结应该具体、翔实,有客观数据的分析评价,如果能结合图表的形式,则更加直观。常见的问题是对工作进行空洞而泛泛的总结,缺乏客观量化的描述。

第二部分:案例

下面我们模拟一个医院检验科进行管理评审,并对此次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报告进行点评和分析,以讨论如何实际进行管理评审计划。

全部对应上述13个方面

评审准备方案

“1.上次管理评审报告中提出持续改进的方面落实情况。”

点评:管理评审一般不提出不符合项,但在评审结论中会提出需要改进的工作。这一条内容是很重要的输入。

“2.各职能部门/岗位负责人提供各自不合格报告对应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应采用的预防措施建议;最终报告汇总至实验室管理层。”

“3.各职能岗位09年度关于质量自查的工作总结报告。”

点评:各职能岗位(质量负责人、技术组、科研教学、医疗咨询组、仪器管理、试剂管理、质控组、文件管理、信息等)和监督员历次工作总结。重点是报告中提出的问题。

“4.见内审报告。”

点评:对本年度历次内审(可能对全部要素分次进行了内审)的情况加以总结。重点是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的总结。

“5.实验室相关方或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的评审汇总,如临床部门对我科室工作的反馈。”

点评:相关方的表述太笼统,会使具体进行总结的部门或人员如质量负责人不易理解。最好能具体表达清楚。

改为:本年度“等级医院复审”、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组对本科室进行的检查评价总结。

6.“建议各实验室对09年度室间质评结果进行分析,若结果满意,可阐述自身具备技术能力情况概要;若结果不满意或可疑,必须认真分析原因,通过纠正措施加以改进,恢复能力;还可与之前的质评数据结果进行平行分析。”

点评:笼统和不全面。可改为:

统计全科参加卫生部和省级室间质量评价的项目,无室间质评而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的项目计划和完成情况。各专业组一年来室间质评结果,对不满意结果的分析和纠正情况。质量控制小组对室间质评结果的趋势性分析。总结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对实验室进行的盲样测试结果及分析。

7.“结合各实验室目前各自的工作量、申请项目及人员设备的匹配情况,分析目前质量体系对各实验室操作不适应的部分,并策划保证质量体系的完整性的方案。”

点评:可改为:各专业组统计工作量,并和去年做比较;仪器设备故障报修情况总结,并结合样本周转时间达标情况、临床反馈或投诉情况分析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是否满足需求。本年度新开展项目的评价(包括:该项目的标本采集,检测周转时间,室内质控完成情况,室间质评成绩/实验室间比对情况分析,标本量,以及临床反馈情况)。

如果有新开展的项目为委托检验,应对委托检验情况进行评价。(委托实验室外送项目的技术协议。包括标本采集、检测周转时间,以及委托实验室的质量保证情况。)

8.“参考实验室面向的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问卷调查,对客户满意程度和不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和客户的投诉/申诉等信息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等。”

点评:各专业组对于临床沟通记录和分析总结。各专业组对于投诉处理记录和总结。检查科室临床沟通座谈会记录和相应反馈情况。

9.“采用问卷对检验科人员进行随机抽查,以收集如下信息:质量目标和方针是否被实验室全体员工所理解、贯彻;质量目标、质量活动是否充分体现、贯彻了质量方针的要求;质量方针与实验室的战略发展规划是否协调;质量方针是否有特色、起指导作用;质量目标是否先进合理。是否达到,并是否需要修订。”

点评:这是对此条款理解有偏差。在这里不是指要对质量手册中的质量目标进行总结和修订,而是对一些重要的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当然,有的指标是直接包含在量化的质量目标中的。

可改为:

统计各专业组相应检测项目的室内质控变异系数是否达标?室间质评成绩是否达标?样本周转时间是否达到要求?差错率是否达到要求?检验项目性能验证情况总结。(包括各定量项目的准确度、精密度、可报告范围、定性项目阴阳性符号率、手工检验项目的比对一致性评价等)危急值评审和回报情况总结。

10.“内审报告”

点评:除了内审报告中不符合项的总结,监督员、质控员在日常工作中开具的不符合项、质控失控报告等都包括在此,可进行归纳总结。

11.“检验周期和报告出具周期执行情况汇报”

12.“讨论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有关实验室报告/证书或管理体系的改进建议.检查内容:除已进行的纠正和纠正措施,有无其他改进的目标,如何发现改进的挈机,怎样实施改进,评价改进的效果.各报告最终汇总至质量管理负责人,由其进行信息汇总分析。”

点评:第9条曾经列出的内容可以在此进行分析。质量目标和方针是否被实验室全体员工所理解、贯彻;质量目标、质量活动是否充分体现、贯彻了质量方针的要求;质量方针与实验室的战略发展规划是否协调;质量目标是否达到,并是否需要修订。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初期,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本采集手册、SOP、记录表格可能运行一段时间后都需要修订或改版,以更加适合实际工作需要。对这些体系文件改进的内容可都以在此进行总结分析。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业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46-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管理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它不但是环境保护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还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如何进行环境监测业务规范化管理的对策,这对于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1 环境监测的业务内容

现在,各级环保部门所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单排污申报监测、科研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以下是环境监测业务的4种委托方式。

(1)政府指令性任务,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工作。

(2)政府出资,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专项调查性监测和科研型监测等。

(3)由企业来出资,委托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监测数据可以作为以后环境管理的依据。

(4)由委托的那一方出资,自己选择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被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要向委托方交出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

2 目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环境监测中,对水、空气、声音、土壤等重要环境因素的质量现行标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样品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监测规范等资料的使用和配备还不是很完善,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执行标准的落后。

第二,在环境监测机构,相关职能科室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各个岗位不能及时有效的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三,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各类监测报告的分类以及编制的界限不清楚,比如原始信息中的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分包信息以及在监测期间的其他相关信息表述不清、记录不全、没有监测采样示意图等情况。

第四,一方面,对委托监测项目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同时缺乏对委托项目的监测技术能力的调研,以致于监测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委托方的全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监测团队不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对于委托方的监测项目只能勉强承担,导致监测项目评估数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

第五,监测业务和监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现在,控制得还比较好的是实验室分析质量。但是,在现场监测采样这一方面依然比较随意,监测样品缺乏完整性和代表性。

3 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规范化的相应对策

3.1 监测标准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是开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的技术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主要是针对空气、水、土壤、噪声等各个环境要素进行的,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监测机构,根据不同的划分,分别建立起国家环境监测方法及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并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并收集相关的信息动态,使资料库中的标准文本和数据库中的标准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环境监测机构还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监测能力,建立起监测资源信息库,为承接环境监测业务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持。

3.2 监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

在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认可质量体系中明确界定各个种类环境监测业务的相关岗位职责和职能科室;将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图以及工作流程制定出来,其中包括外部链接和内部流程;如果是企业委托的业务,可以向委托企业提出服务承诺,并可采取业务流转单的方式。对内部,认真审核从业务委托受理一直到登记发放等各个工作环节,提高服务时效。还可以对委托业务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也有利于服务时效的提高。

3.3 监测收费管理的规范化

环境监测机构要规范收费管理,就应建立起“项目收费标准数据库”,将所有具体监测项目、环境要素以及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收费单价明确出来。接到环境监测业务后,要对业务的采样费用、分析费用、报告费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费进行总额的测算,然后再将总额测算后的测算单据交给业务管理员来审核,确认签字以后将该单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外的报价单据,与此同时,该单据还要内部存档备查。这样一来,不仅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杜绝了人为收费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有效地使单位的服务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

3.4 监测质量管理规范化

实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完整性和精密性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目标。要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这“五性”必须要做到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首先就包括前期的现场采样与监测,然后是中期的实验室分析,再就是后期的数据报告编制。现在来说,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还是比较规范,那么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是前期和后期的质量控制。其中,现场监测仪器的校准、监测采样方法的正确应用、监测点位的代表性等是前期现场监测与采样的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报告的审核以及评价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后期质量控制重点的体现。

3.5 业务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要规范业务项目管理,就要建立“业务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库”,其中包括委托单位、委托日期、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监测收费、分包法、归档情况、项目进展、监测分析能力等信息,这样方便对所承接的环境监测业务进行动态管理以及对监测业务进度的掌握,并且还要将项目的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给监测机构的管理层,根据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在进行管理评审时把“业务开展情况及需求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材料提交给单位管理层,为单位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4 结语

简而言之,通过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规范化,不但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环境检测质量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校准、实验室、测量设备、期间核查

1、期间核查的意义

期间核查有三层含义:期间核查的对象、程序和目的。对象是用于检定/校准的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以下统称测量仪器)等;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目的是保证核查对象的主要计量性能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一直处于在合格状态,未发生偏离,以保证检定/校准结果持续的准确、有效。

2、期间核查的实施

2.1 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

期间核查不是一般性的功能检查、使用前的检查,也不是缩短检定/校准周期的再检定/校准,遵循保持测量仪器检定/校准状态的可信度这一原则,并不是实验室所有测量仪器都要进行期间核查,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最高计量标准,新添置的仪器设备,稳定性较差或有超出允许范围趋势的设备,使用频次高的、使用环境恶劣的、经常到现场工作的、曾经过载或误操作的、怀疑存在质量问题的测量仪器。

编制期间核查的程序文件

2.2 编制期间核查的程序文件

期间核查工作是一项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和具体实施,需要管理部门的配合与监督,因此必须有完整的、可操作的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明确实验室各部门各相关人员在期间核查工作中的相应职责。

2.3期间核查的方法

期间核查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参照有关的标准、规程、规范中的规定,也可以参照测量仪器使用说明书中供应商提供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2.3.1传递比较法:若实验室内有高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则可以方便地用其对低一等级计量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3.2多台套设备比对法:采用3台(套)或3台(套)以上与被核查对象相同准确度等级的设备进行期间核查。采用该方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相同准确度等级应理解为在大致形同(完全相同更好)的测量范围有相同的准确度等级;二是各台(套)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方法要基本一致,还要考虑相关性的影响;三是参与核查的各台(套)设备都要满足:U,其中Y和U为本台(套)设备的测量结果和扩展不确定度,为多台(套)设备的结果平均值,n为参加核查的台(套)数,则核查通过。

3、期间核查实例

现以YE-2000kN压力试验机期间核查为例,对800kN和1200kN两个测点的计算说明《期间核查报告》的评定。生产商:长春试验机厂制造;出厂编号:0102

3.1概述

(1)环境条件:温度18℃;湿度42%RH

(2)试验仪器:

YE-2000kN压力试验机:(0~2000)kN/±1%。

三等标准测力装置(应变式数显测力仪):2000kN/±0.1%。

(3)试验说明:2011年3月15日,按照《2010年度质量监控计划》,请松原市产品质量计量检验检测所对其进行期间核查,以评价其质量性能。

3.2建立YE-2000kN压力试验机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以YE-2000kN压力试验机对同一稳定测量点进行多次测量,可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3.3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计算

(1)对压力试验机800kN测点有关不确定度的计算

①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②该测点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U)的计算

(2)对压力试验机1200kN测点有关不确定度的计算

①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②该测点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U)的计算

b.数表引入的不确定度

根据经验估计,由操作者引入的最大读数误差为一分度(4kN),即±0.2%,假若其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假定仪器检定的扩展不确定度遵循标准测力器的量值传递规律,即U95=0.1%,以正态分布估计,其标准不确定度为:

3.4结论

由上述计算可知,测量值的标准不确定度u( )与对应测点的扩展不确定度U的关系为:

4 结束语

当通过期间核查发现计量标准或测量仪器出现异常情况或核查结果不通过时,首先应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纠正措施主要包括:(1)缩短期间核查的间隔;(2)修改或撤换不稳定或不可靠的测量仪器;(3)对计量标准进行调整,消除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因素,重新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再投入使用;(4)提高测量设备的准确度;(5)增加被核查对象控制的影响因素;(6)提高检定/校准操作者的技能。其次,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对上次核查后开展的检定/校准工作进行追溯,以能尽可能减少和减低计量标准失准而造成的风险,有效地维护校准实验室及顾客的权益。

参考文献:

(1)ISO10012-2:1997《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第二部分:测量过程控制指南》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 质量分析 控制方法

当前,随着医学检验科学的发展,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检验人员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临床医护人员也需了解检验技术的新动向,充分掌握检验新技术,提高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而检验报告是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也是记录医疗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资料,因此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治疗效果。

1 影响检验质量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医学中,检验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检验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依然经常听到临床医生的抱怨,他们主要抱怨的核心内容就是有些检验结果有出入。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对以下几个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

1.1对标本质量的分析 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般要求在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空腹标本是指进食8h后所采集的标本,空腹时间过长,其标本同样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

1.2对放置时间的分析 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尽快进行检查。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血清或血浆分离出来,放置于冰箱中低温保存,尽可能减小对结果的影响。

1.3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要注重科学性 要对检验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要系统学习检验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各项检验技能,熟悉常用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同时还应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故障维修技术,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检验标准,每个检验工作人员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判定标准统一,尽可能减小误差,使化验结果成为“真值”。另外,如果要想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真值”检验数据,还要进行医学检验结果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保证,以便去除以上可能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若干因素。

2 采用循证技术,使临床检验更优化

循证检验医学的的思想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现有临床研究中的道德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证据来对患者作出的医疗决策。”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循证检验强调的是对证据的重视和遵循。循证检验是通过大量文献复习和临床总结,不断对实验项目进行方法学、临床价值及经济学评估,把最直接、最准确、最合理地组合实验项目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这些依据是通过严格筛选和评价方法从大量科学文献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它被认为是评价临床治疗的“金标准”。循证检验技术根据以患者为中心,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信息这一前提,临床实验高质量管理主要应考虑整个检验系统的严格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及开展实验的合理性、有效性。

2.1研究内容循证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用循证医学模式评价和重新评价一些实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2)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并评估应用价值,进一步加强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发挥作用。(3)对检验项目进行合理及方法选择,筛选可靠指标用于临床,废除不合理并对临床无诊断治疗和预后无价值指标,达到检验项目标准化、规范化。(4)结合临床不断修订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标准来指导临床应用。

2.2操作方法与步骤 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实践体验,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对实验指标进行评价,对以前发表的文献报道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这些指标和方法进行有效评估。可以把循证医学检验步骤归纳为以下几步:(1)明确要分析的问题。(2)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查询文献资料,寻找出最佳证据。(3)批判性地评价有关证据,对可靠性、有价性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寻出最佳证据。(4)将结论用于临床。(5)最终对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性能评价。

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育;实例教学;分组学习;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然而,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却面临就业时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问题。一方面是学校竭尽全力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IT产业的用人单位痛感IT人才的缺乏。旺盛而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正规学校教育的IT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这说明了学校的教育与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鸿沟。

软件工程无疑是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但目前在计算机类本科生以至研究生教育中,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加强实践环节,许多文献都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讨。IEEE每年一次的软件工程教育和训练会议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对此进行研究。Lethbridge提出在教育中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趋势。

本文探索了在软件工程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本文的内容适用于软件工程专业,也涵盖计算机类其他专业。

2国外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标准

按照美国软件工程2004计算机课程(SE2004)的要求,软件工程的毕业生需要达到下列标准:

(1) 掌握在进行开发实践中所必需的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

(2) 能够独立或在小组中开发高质量的软件;

(3) 在受到“成本、时间、知识、现有系统和现有组织”的限制环境中,能够进行适当的权衡;

(4) 能够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结合“伦理、社会、法律和经济”等规范进行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设计;

(5) 有理解和应用软件工程中必需的当前理论、模型和技术的能力;

(6) 具有与人沟通的技能,有效的工作习惯和领导及通信能力;

(7) 能学习新模型、新技术和即将出现的技术。

在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简称SWEBOK)2004版中,从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项目、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等十个方面描述了一个软件工程师需要具备的知识。SWEBOK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组标准和规范,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中进行决策、专业认证和制定教育课程计划的基础。

IEEE强调了工程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1) 系统观点:熟悉系统设计、构造分析过程。

2)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要宽,具体领域方向能够深入。

3) 设计经验:参与设计活动,具有项目(工程)概念。

4) 工具使用:能够使用计算机软、硬件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职业训练:了解职业(行业)需要,具有“产品”(如软件、系统、行业和应用服务等)意识。

6) 交流技巧:能够以合适的形式(如书面、口头、可视化等)进行交流和沟通。

3对软件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可以看到,国外对软件工程教育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这也正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接近和达到这样的目标,是在软件工程教育中需要认真探索的。

国内面临的问题是,软件教育还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为基础。对软件开发过程,软件管理等课程,虽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的还是很少,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就发现学校学到的东西与实际应用的差距太大。学生常反映:在学习时,学的东西不知做什么用,到应用时,用的东西不知去哪里找。企业也很难将这些学生立即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校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特别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在发展,会陈旧,而能力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提高。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迅速普及的今天,大量大型复杂的软件在开发和应用,如果过分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教育,书本知识的教学,很难体会到软件的复杂性和实用性。加强学生对大型复杂软件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使毕业生踏入社会后,迅速进入角色,承担起工作的重任。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看,学生应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

(1)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学基础、计算基础、工程基础和形式化概念等。

(2) 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包括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

(3) 软件工程实践: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方面的综合应用实践,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

(4) 软件技术管理: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

实际上,在我国现有大学的教学安排上,去掉必须安排的基础版块(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数都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发展迅速、变化较快的计算机类专业。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

在课程建设上,应该注意到在计算机课程中,不同的课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内容。因此要注意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尽可能避免在不同的课程中讲授相同的内容。各门课程的侧重点要明确。知识的传授要有良好的切入点。复旦大学钱乐秋等研究了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计和定位问题,作了很好的探索。

软件工程的目标就是高效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而这需要通过一个个开发实例体现的。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实例,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自己去设计一些小的案例,比较耗时,效果也不是很好。软件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枚举-归纳-抽象”的过程,通过实例教学,较好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模仿修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加速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过程框架、软件过程改进等复杂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具备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软件工程中说:只有有意识地运用基本原理,你才会成功。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意义。

软件的大型复杂化,致使软件大部分都是以团队方式开发的。同时,在软件工程教育中也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沟通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将学生划分成小组,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够集思广益,更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配合学习和研讨,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和体会,收益要比个人学得多。个体开发过程(PSP),小组开发过程(TSP)也可让学生参照学习。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建好软件工程实验室对软件工程的实践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室最重要的是软环境的建立。软环境不仅仅是软件工具与开发环境,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在加强认知的同时,给学生直接动手的途径和工程方法的实践机会。

软件工程实验室的软环境应包括:

1) 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包括分析设计工具(如Rational Rose,Visio,PowerDesigner等),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如WinRunner),软件项目管理工具(如Microsoft Project),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如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等。

2) 软件开发平台与环境:包括J2EE开发平台,.NET开发平台及其他常用开发平台。

3) 可利用的构件库:如J2EE构件库、.NET构件库、com构件库等。

4) 软件开发案例:包括简单的MIS系统、财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数据挖掘软件、嵌入式实时软件等。

5) 软件文档案例:包括与软件开发案例相匹配的文档。

6) 实验规范。

美国计算机思想家Weinberg说: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有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可以让学生尽早地进入实际的软件世界,认识和体会软件工程科学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自己所学的知识。

美国软件工程教育家Mead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培养三种层次的人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开发关键软件系统的软件工程师,开发非关键系统的软件开发实践人员。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进入普及型教育时代,这三种层次的人才也是越向下需要量越大。但也要考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实际上,就目前学生自身的愿望来说,毕业时也有就业和考研两种主要的选择。因此对选修课的设置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在SE2004中,对高年级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包,由学生任选一个。如形式化方法,偏理论的学生是单独设为一门课,而偏实践的学生则由其他课程涵盖形式化方法。软件工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应该考虑不同方向学生的需要。

在工程实践中,软件开发必须注意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应该努力向学生传授这样的工程管理思想。编写一个简单的软件原型并不困难,但开发一个高质量的实用软件却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软件

过程分析、软件的改进、系统测试和维护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工程观念。

4小结

本人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软件教学工作,和企业合作开

发了数十个软件项目,还在一些较大的软件企业兼任过高层技术主管。深感到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许多刚毕业学生对工作的不适应性。目前,本人担任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如何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接轨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供大家商榷。

参考文献

[1] Mead N R.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 Far We’ve Come and How Far We Have To Go[C]. IEEE 21st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8.

[2] Lethbridge T C,et al. Improving software practice through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7: Futur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2007.

[3] Lethbridge T C, et al. SE2004: Recommend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a[J]. IEEE SOFTWARE,2006,(23)6:19-25.

[4] 钱乐秋等. 软件工程课程群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7,(20):5-7.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social demand

YAN L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