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成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成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成效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1

一 对农村新课改成效的拷问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所提出的“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也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评价不高,对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教师仅占3.3%,表示“满意”的教师占比21.3%,有62% 的教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拷问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至今仍然突显应试倾向,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师主宰课堂教学、自导自演、重知识灌输、习惯题海训练、师生苦海行舟、学生两极分化,新的学习无用论又在农村蔓延。

中小学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十年的课程改革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所建树,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境况依旧,新的“学习无用论”又在农村地区的蔓延,使教师深深感受到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与舍弃,使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改革的深层问题:中小学教育该到了关注学生能力、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时候了,课程改革也该到了教师课堂实践变革的时候了;几个教师、几所学校的课程改革典型代表不了农村教育整体,全体教师期待的是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能成为课程改革课、都能优质,我们期盼优质课堂常态化。

细细考量,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低下、困扰农村中小学课堂优质、课程改革常态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更为根本,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时至今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仍不容乐观,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依然欠缺,由此造成很多农村中小学不是不愿实施课程改革,实在是无力实施课程改革。

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改革与前七次相比,称得上是决心最大最彻底的课程改革,旨在实现由传递知识向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的根本性转变,要求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教师必须从单一的课堂主宰、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学生要从被动地接受学习、知识储存器,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要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为自己终生发展负责。两个转变合二为一,就是要形成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种转变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十年仍未完成,这也是课程改革十年成效低下的集中体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坚守了多年的对教师的注解,到了该重新考量的时候了。新课程来了,教师,你该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思量十年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研究“教”的多,分析“学”的少。教师强调学生难启发、不配合,课堂难以为继,甚至到了遗弃传统课堂,新课堂尚未掌握,走到越改越不会教的可悲地步。学生聪明、富有个性的优势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成为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创造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帮助者、引导者,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课程改革十年了,做教师的应该问问自己:“我做到了吗?是否依然关注‘教’而忽视‘学’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将永远不会到达课程改革的彼岸。

三 走进课程改革深水区,教师教育需加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需要教师教育的强力支撑。

“不培训不上岗”,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是从教师教育开始的。然而课程改革十年,除了几所课程改革典型学校的涌现,诸多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没有形成。课程改革十年成效低下,隐含的是教师教育成效的低下。作为培训人,当中小学课程改革走进课改深水区,人们由“说理念”到“看课堂”的时候,想起自己的责任——教师教育,请加力吧!让每位教师富有实施课改的能力,都能成为课改支点,特别是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自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相对城市更为紧迫而艰巨。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2

1.国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是课程改革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了授课的内容,笔者在实践中大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甚至开设了“心理咨询与体育治疗”方面的选修课,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2.新课程整合的经验,是课程改革的保证

据调查,在职业院校中,以《运动心理与咨询》为名的课程和教材尚属首创,对此课程的改革,没有任何借鉴,课程应该如何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什么?哪些内容才是适合学生的?如何将知识与学生所需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用、够用、必需”?这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是迫切需要解答的,笔者在实践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尝试对新课程各方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整合、改革、研究和论证,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课程的改革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保证。

3.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普通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更注意知识整体架构的培养,而职院院校学生更注重的“够用、必需”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单纯借用普通院校开设的《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等课程体系,不一定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对于学情的分析及学生特点的分析,这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运动心理与咨询》在体育类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资源整合,节约成本

在对各省高职院校的访谈中了解到,在体育类职业院校开设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有:《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教育心理学》等,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担任此类课程的教师有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专家在该校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以减少浪费,因此,新课程的改革成效不但体现在教改方面的成效,也体现在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和利用的成效上,新课程进行整合后,避免了以课程数引入不同科目老师的弊端,从而达到了节约教育成本的目的。

2.知识整合,学以致用

如上所述的《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教育心理学》等各大课程,课程间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比如,心理健康调节方法中,将体育疗法和心理技能训练等方法融入其中;对《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相关重复知识点的整合,这样既突出了体育的专业性,也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样既能很好地将原来分列于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为一体,又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育专业,有效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理念。

3.体系整合,科学合理

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专业,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队伍,由于学生要申请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是必考科目,在体育类职业院校中,除了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外,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根据行内专家的提议,如能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新开设一门《运动心理与咨询》,一能突出运动心理的专业知识点,二能介绍运动心理的咨询与方法,三能用运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去解释并能调节运动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以使课程体系趋于科学化。

4.形式整合,更加规范

本课程改革,从内容、知识点到整个体系进行整合后,犹如一门全新的课程面向学生,这对教师授课的形式也提出了挑战。课程改革后,有可能没办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生动、活泼,但一定不会像纯理论课程那样呆板、无味。那么,如何使新课程做到不失生动活泼,又不显呆板无味?这就必须从授课的形式进行整合,这种形式必然居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实训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教学,从而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整合均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三、《运动心理与咨询》在普通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中新思考

1.思考一:将运动疗法和体育疗法纳入到心理健康调节法中的思考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非体育类职业院校统称为“普通职业院校”。众所周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有些职业院校尝试将《运动心理与咨询》作为选修课,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运动疗法和体育疗法纳入到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中。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促使自身的心身健康发展,在普通职业院校中,将《运动心理与咨询》纳入课程体系,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本研究提出的教育改革新思考。

2.思考二:对填补国内同类教材空白的思考

综观目前国内有关运动心理与咨询的教材,市面上除了有一本由国内学者张忠秋翻译,美国卡伦•希尔主编的《运动心理咨询》外,再无其他的教材,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写首当其冲,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材,又是本研究提出的另一个新思考。我们通过三年的实践,反复探索教材的编写及内容的最后确定,经过专家的论证,基本集中在四部分:一是运动心理及运动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况,二是运动心理咨询的理论介绍,三是运动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四是运动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以此架构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既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能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

3.思考三:对授课教师的思考

上述“资源整合,节约成本”中已提到,课程的改革势必对授课教师有影响,在普通职业院校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必须是不断进步的,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有关运动心理及心理咨询的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最新的知识观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受用。假使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和改革,教师还是按原来的知识架构进行教学,那就达不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4.思考四:对学生的思考

从原有的各门心理学课程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很多内容较为贴切生活,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但《运动心理学》则表现得较为抽象,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上来的,只有极少数是从运动队或专业队输送过来的,对于没有真正运动生涯的学生而言,按原有未改革的体系进行教学,学生未必能100%接受,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5.思考五:对职业教育的再思考

除了心理学专业,在职业院校的其他专业中我们培养的不是运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师,因此,没有必要像本科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那样去大篇幅地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本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再思考在于,只凭一门新的课程———《运动心理与咨询》,要教会学生如此多的知识点,其课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了运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体育疗法等,教师到底要如何教,学生要如何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想中的职业教育效果呢?这又是一个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3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4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本次教学改革,一方面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二、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Z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菜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5

摘要: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短短几年内百花齐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职业学校积极投身于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任何改革在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反思,我们才能找到今后课改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思索;展望

0引言

2011年3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说:职业院校学生光掌握一门应用技能与技术太单一了。从现在开始必须把他们当做重点高中与大学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他们补上职业与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为将来的全面培养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段话既说出了我们职业教育以前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更指明了今后职教发展的方向。从最近的国家政策看,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本文通过回顾“十一五”期间课改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十二五”期间课改发展之路。

1“十一五”期间课程改革的实践

1.1 课程改革的成果为了适应社会、适应学生、适应发展,各职业学校积极投身于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倡行动导向、订单教学。初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综合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的新体系。把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工学结合实现衔接。以课程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为主要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正在积极推进。

确立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社会考核和职业资格考核制度建设,构建多方位的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从简单的学生成绩的评价转为以专业认知、能力为主的多样化评价。

1.2 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问题一:课程改革与建设承担者的层次性不清晰课改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的人和方方面面的问题很多,需要从学校、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和班主任这几个层面共同努力。按分工,学校层面上应当做好:办学方向的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与优化、办学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改革推动机制建设、教学制度建设与创新、教师队伍提升建设、政策和财力支持。专业负责人要做的工作: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践支持、专业建设特色与创新、专业竞争力。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主要做好:课程定位、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衔接、课程培养的能力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改革思路、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团队建设。一般教师只要做到落实课程标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成教学个性就行。 班主任需要加强班级管理和课程实施管理。

然而,学校往往把自己该做的让专业负责人做,专业负责人又把自己的事给课程负责人做,最终老师是什么都做,苦不堪言还没有实效。

1.2.2 问题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相关程度把握问题职业教育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很高,强调学生为主体,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应该教什么,出现了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的度,体现在:教育价值观与社会职场游戏规则如何融合和选择?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定位?是宽基础还是强技能?是补“短板”还是强特长?教育规律与学生地位问题,教师习惯是改变还是顺应?

1.2.3 问题三:专业课改出现尴尬情形强调项目课程建设和教学,却出现不科学地否定“学科性”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课程改革情形,为课改而课改。每门课、每个教师都在为项目课程的建设、技能化、实践化教学而做苦苦的“努力”。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却出现了将能力窄化为技能,进而弱化知识、淡化课堂教学的课程改革的行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模式探索对教师的“折磨”很大,好象课堂教学是“落后”的表现。强调工学结合,却出现弱化教育功能、淡化教学规律性的所谓课程改革的行为。

2课改实践中的思考

2.1 项目课程建设和教学是职业教育课改的主要指向,是解决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缺陷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专业、或专业内的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项目课程。

2.2 能力为本位、实践为主线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但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有的课程是“能力—知识”教学链路系统,有的课程却是“知识—能力”教学链路系统。对于“知识—能力”的课程,能力培养就要建立在知识系统掌握的基础之上,就要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性和知识教学的规律性。

2.3 工学结合的确是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很好的教学模式,值得职教好好探索和实践。但是,工学结合要求的社会性条件很高,同时工学结合必须在坚持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有成效。而有些专业,如会计专业组织工学结合很难。

2.4 课改评价的主体是老师、学生。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学生愿意学、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好”,而不是一味地听专家说,听学校领导说。

3“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及其推进

3.1 “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的新动向①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新变化。由培养 “高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②政策操作层面上提出向专业要特色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师要水平 。由示范专业建设转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常态化,积极培养人民教育家、教学名师等。

课程改革成效范文6

一、课程改革目标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我院市场营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熟悉基本的技术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行基本的实务操作,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市场营销》课程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反映学过后很快会忘记。为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后希望能达到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营销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市场,给接下来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希望能推动专业其他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重构知识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工作实际过程和行业标准,分为四个岗位群:市场调研和分析岗位群、市场策划岗位群、促销岗位群和销售岗位群。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个核心教学单元,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目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销售计划实施与管理,增加第一单元市场营销导论和第六单元综合模拟实训(用一个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整体设计为六个单元,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架构来进行教学,重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理实的一体性。

(二)改进实训内容、加强资源库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成时,可灵活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营销综合实训活动,分组为该企业销售其产品,在实训期间,各实训组通过对实训企业营销策略(如STP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综合运作情况的调查了解,对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其后续运作改进方案或建议的提供等营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完成综合实训任务,撰写《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综合运作实训报告》,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终展示的学习成果。

为确保营销综合实训活动卓有成效,达到扩大学院和营销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学院营销专业的社会美誉度,提高学生营销实践动手能力的预期目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介绍实训企业情况,进行营销综合实训动员,让学生充分认识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营销综合实训活动,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精心进行营销综合实训实践准备(如相关知识、消费者心理分析、目标市场分析、营销策略与方法、营销技巧与手段等),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营销技能基础。

再次,根据与实训企业协商的结果,规定适当的营销任务和考核指标,以形成必要的压力和动力,为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行动基础。对产生良好营销实际效果的优胜者,由实训企业给予适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以充分调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营销实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在营销综合实训活动结束时,根据学生营销实践实际效果和实训报告评定成绩,该成绩将作为衡量每个学生学习该课实践实训考核(学习成果展示)成绩,按5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毕业成绩。

在资源库建设上,不断完善资源库,资源库主要包括课件、电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参考文献、网站、著作、期刊、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视频。习题主要包括多选、简答、单选、多选和案例分析五个部分,习题需要把答案做出作为教学资源。还可以制作一些时长十分钟左右的关于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以备自学。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

教学方法和方式上,紧紧围绕学生市场营销能力培养这一主线,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法,把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努力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人员推销这个知识模块时,将课堂设计成一个推销现场,模拟推销人员和客户,让每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推销技巧,对出现的各种不同销售情况都能知道应说什么、做什么,并提出针对各种销售情境的最佳对策。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提高感性认识,弥补学生缺乏的感性认识,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

(四)改进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考核别注重实训考核,实训过程考核包括实训态度、出勤情况、与人合作、营销能力、职业道德等考核指标。结果考核包括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实训报告撰写质量考核指标等。

三、课程实施效果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基于企业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工作过程之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工作过程的全局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与工作岗位更贴近的职业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差异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支持者和帮助者,陪伴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随时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课程改革,一方面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通过每周的模拟实训,学生把所学知识随时转化为应用能力;综合的模拟实训,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

四、课程改革推进

(一)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

教材的更新以及对应新教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后面将不断完善并更新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网站、教师讲授课程视频、微课、习题库、案例库、报刊杂志等资源。利用慕课时代下的课程平台泛雅平台,集资源、服务、平台为一体网络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