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1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随之成为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从老年人数量上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社会功能的退化和社会角色的转变将农村老年人口抛入特定的社会弱势群体范畴,其养老需求复杂化。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这一庞大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要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增进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社会发展。
一、农村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
(1)经济上比较贫困:农村老人的养老经济来源多数来源于自己子女的经济支持,然而子女的经济能力有限,多数只能满足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而且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又取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孝心,因此存在着不稳定性。
(2)生活上无人问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村中大量年轻劳动力人口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人口大量增多,多数务工人员长期在外远离自己的父母,导致如今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严重。
(3)精神上饱受孤独煎熬:空巢老人的出现,使得这些老人平常在家身边说话的人都没有,而且农村可以供老年人娱乐的设施资源匮乏,老人们在精神上倍感孤独。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可行性
(1)从国家政策的导向分析,现阶段国家政策的以人为本社会发展取向为社会工作的介入奠定了宏观的政策背景,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坚强后盾。
(2)从福利的传送方式来看,由政府管理为本策略向服务为本策略的渐进性转变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打开了缺口。
(3)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的价值来看,农村社会工作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一个重要的实施领域,因此,社会工作从微观的个人与家庭问题、中观的农村社区问题、还是宏观的社会问题的三个层面介入农村养老问题都是可行的。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困境
(1)缺乏政策的扶持。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境。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政策存在一定的非整合性,缺少对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一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缺少政策的支持;二是农村养老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缺少财政政策的支持;三是老年服务机构的缺乏。
(2)缺乏民众的支持。缺乏民众的支持是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难以开展的又一困境。民众的支持力度不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僵化思想;二是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
(3)缺乏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者。当前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专业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足;二是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的缺失;三是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介入农村养老问题的具体运用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个案工作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给予物质帮助和心理支持,帮助个人或者家庭健全功能,增进福利。鼓励亲人间的互帮互组,帮组老人梳理和利用好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协调好亲属间的关系,使他们获得物质上帮助,以及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同事引导老人与子女间建立彼此接纳、感情融洽和睦的家庭环境,从而让老人在情感上也幸福。
小组工作将属于同类问题困境的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聚集起来,建立互助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工作,运用小组集体的经验和力量解决老人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让他们获得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
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者要加强社区建设,通过整合资源为老人提供包裹式的服务。首先,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倡导者要倡导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照顾到农村老人。其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同时,鼓励老人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再次,在农村社区内大力倡导修建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的公共设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的热点,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也正在进行,但由于受当今家庭结构更趋于核心化、以及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养老仍存在养老经费不足和资源匮乏等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项工作紧迫而道远,它不仅事关到社会公平与稳定,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每一位社工人的积极践行,更需要全社会每一成员的关心和支持,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武.中国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策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4]曹立前.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凌小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2008(7).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2
一、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辅导模式发展
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理论辅导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服务需求进行分析;二是从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的角度探讨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三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方法的运用。1.生态系统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实践性和服务性是儿童社会工作的根基,因此,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辅导模式是以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和帮助需求为切入点,诸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健康问题、学习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社会工作解决方案和介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辅导模式。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开始从留守儿童与家庭和社会系统的连接与互动出现的障碍(魏晨、黄柳,2012),或者从留守儿童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失能及彼此断裂(高翔,2014)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困境的深层原因。我国政府也从这个认识角度揭示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正是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本质的深入认识,社会工作已经逐步转向为多元化的服务策略,我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建立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体系,并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优势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经常被视为“弱势群体”,与其他儿童群体相比,由于家庭关爱与照顾的严重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确面临着更多的成长困境与风险,也更需要社会的帮助。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具有同样的成长特质和发展潜力。优势理论和增能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主张留守儿童的“去标签化”,强调关注留守儿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注重激发留守儿童内在的发展动力,积极培养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受到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训练,许多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构建了积极的认知与态度,在服务的行动层面也更加强调通过积极关注、潜能开发和增能方式来开展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将重点聚焦于留守儿童的优势方面,积极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多元协调机制,增能留守儿童,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3.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评估。评估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服务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服务的评估方面,很多学者综合使用过程评估、结果评估等方式,通过对服务对象和相关人员的评估,针对留守儿童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服务目标达成度及效果进行了评估,或者对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对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反思,为其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仅是对服务内容进行了反思,或者提出整体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和问题的相关建议,在留守儿童服务的需求评估、服务传输过程评估、服务成效评估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还比较缺乏。相对而言,虽然评估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已经被纳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但是全面系统地将评估的理念、理论与方法深入到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全过程中的做法并不多,亟待进一步的推广和利用。
二、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型的干预方法。社会工作有多种干预方法,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或者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其成长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不仅各种各样,并且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干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是单一的,而是需要运用多种干预方法,或者说多元化的服务策略。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干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家庭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等。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更多是采取复合型的干预手段,如个案、小组、家庭和学校干预的综合运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把农村社区、社会及社会政策倡导手段纳入进来。实践证明,与单一的干预方法相比,复合型的干预模式更为有效,尤其是在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生态、扩展资源链接、增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系统化的服务模式。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留守儿童为本、以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型干预方法为手段、以增能和激发留守儿童内在发展动力为目标的系统化服务模式。该模式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开展面向留守儿童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综合,注重增强个案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动员不同的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二是建立多维协调机制,即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支撑,通过多维度的增能,修复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三是服务项目与政策实践紧密结合,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不仅提供直接的服务,同时也承担着政策专家、外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内部工作环境改变的人、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等角色;四是制度化服务安排,例如许多农村社区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站)或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持续的、多样化的服务。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这意味着留守儿童系统化模式将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扩展。3.多样化的服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项目多样化,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另一方面对面临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的服务。二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对象是留守儿童,但服务对象也包括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等,主要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学校老师、同辈群体等。三是服务形式多样化,例如“妈妈”“异地网络互动”“家长学习课堂”“留守儿童幸福之家”“心理导航室”“亲情热线电话”“真心话信箱”“互帮互助结对子”,等等。四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心理疏导和教授安全知识的课堂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从赋权角度协助留守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学校服务;针对留守儿童学习和情感需求,开展多层次介入服务;针对留守儿童人际交往需求开展的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针对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疏离问题介入其家庭的个案或小组工作;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特困家庭留守儿童提供相关辅导和资金援助等,链接有益资源;回应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策划实施了各种项目和具体的小组活动等;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间接介入其教育支持体系,帮助解决学习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主体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内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多元化主体。一方面,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如政策支持、政府购买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事业中;另一方面,包括社会组织(如侨联、妇联、基金会等),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直接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在多元化的服务主体中,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留守儿童提供直接、有效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工作人员,他们以机构为依托通过项目进驻社区或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中既包括直接的面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服务,也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倡导。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多元服务主体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面向留守儿童的多元服务主体中,社会工作者充当着协调组织者和资源链接者,不仅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资源链接,申请政府相关的补助或寻找社会公益资源和爱心人士,链接公益资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须协调和组织不同留守儿童的服务主体,整合资源,以期达成服务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第一,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虽然一些服务具有理论依据,但是大部分服务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科学性和服务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二,缺乏科学的服务评估。评估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估不仅是服务项目开展的必要前提和服务效果的客观检验,也是政府决策及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不少学者和社会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意识到服务过程中评估的重要性,但是我国还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缺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人才。第三,专业社会工作者供给不足。在服务提供者方面,专业社会工作者十分缺乏,大部分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由老师来承担,而农村中小学及其教师无力提供专业的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此外,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人员也不固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效果。第四,社会工作的认知与认可度较低。社会工作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必要的经费支持,然而在落后的农村,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留守儿童本身就面临着学习和帮助家里干农活的双重任务,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第五,资金及资源缺乏。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资金支持,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投入,二是社会资助。虽然政府十分重视面向留守儿童的专业化服务,但相比留守儿童的规模和需求而言,资金投入的整体规模仍然比较小,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社会资助的资金占比不大,且来源不稳定,也制约了服务提供的质量与持续性。第六,项目的持续性及稳定性较差。很多项目因时间、人力和资金等条件所限,难以完整的实施,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五、结语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3
李学举部长在讲话中讲,上半年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召开若干重要会议。以国务院名义即将召开的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是全面部署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重要会议,是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实现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平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以全国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协调小组名义召开的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认真总结了多年来特别是*大以来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交流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面的成果,对掌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律,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为深入贯彻第*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相继召开民政会议,总结“*”民政工作,规划部署“*”民政工作,突出关注民生、解决民生、共建和谐的主题,绘就了本地区民政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蓝图。
二是出台一批重要政策。联合发改委、商务部等8部委,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民间组织分类管理和加强指导迈出了实质步伐,对行业协会商会以致整个民间组织的改革发展和作用发挥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是规划一组重点项目。上半年,相继完成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规划》、《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指导意见》和《“*”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等5个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另外,“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三年任务圆满完成,“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正在稳步实施。
四是启动和推进部分新工作。上半年,加强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先后召开专题会议研讨、组织人员培训、深入实际调研,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目前,已有23个省厅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机构,106个单位和74个市辖区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方案》,部署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拉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序幕。
五是调研一批重点课题。上半年,针对当前民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民政部门的新任务,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调研了民办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社会工作者评价、社工队伍建设立法,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等问题,明确了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救助方面,围绕农村低保制度的目标原则、保障标准、保障范围、资金筹集、实施程序、组织管理以及实施灾民救济等展开的调研,直接推动了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在民间组织管理方面,重点围绕公益性社团和基金会接受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学术性社团的规范管理以及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深化了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思路。在村民自治方面,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开展情况、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调研,形成了有规律性的经验和创新成果。在民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现正重点调研民政事业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对上半年民政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李学举部长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解决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消除了制约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现实作用非常明显;二是一些制度的建立、规划的实施、体系的完善,为民政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长效机制作用已见端倪。
根据对上半年工作的分析,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李学举部长要求下半年工作安排,要按照突出重点、加强薄弱、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各项民政工作,尤其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倾注精力,加大力度。
第一,要狠抓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年上半年,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主题,或者涉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或者关乎民政事业的长远发展。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关系到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保障机制。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成果,有待指导今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会议作出的部署、讲的要求落实到位。
第二,要切实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下半年的工作要优先安排、重点部署、大力加强解决民生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肉蛋、食用油的价格上涨,带来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环比上升,给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压力。这一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相应提高低保对象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保障水平,努力把物价波动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今年以来,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国的气象年景总体较差,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比常年偏多,大江大河有发生重大洪水的可能。各地一定要认真落实《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快速响应,切实把救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妥善安排好灾民生活,保证不出大的问题,有效维护灾区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第三,要着力做好新拓展的工作。新的工作是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新的生长点,也是推动民政工作创新的重要阵地。下半年,要着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届六中全会讲的“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求,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从课题研究、专业培训、岗位设置、职业制度建设入手,加快制定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工作职业政策和保障措施。二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研究力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整合社区资源,推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逐步建立。
第四,要认真研究落实中的新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下半年工作重在落实,落实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灾害救助项目标准的完善和政策性保险机制的引入、城乡低保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化、临时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涉外民间组织的管理、社会福利社会化过程中民间力量的参与、政府支持慈善事业的方式和途径、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路和方向、落实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政策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下大力气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的症结,研究解决的办法。
李学举部长讲,要圆满完成*年全年工作任务,任务还很重,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思路,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指导工作靠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法规的研究拟定、修改完善和实施落实上。用完善的政策指导民政工作,保证各项民政工作能够按照我们规划的方向发展、设计的思路推进,高质量地实现预期目标。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4
[关键词]城市 社区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4-01
一、社区社会工作及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从宏观上整个社会应分成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二)城市社区社会工作
城市社区主要是指具有和农村社区不一样的特定地域、人口、社群以及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区域。而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就是以类似于街道这样的组织为单位,以社区工作者为主,采用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居民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二、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劳动力结构、就业及人口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在促进社会整体进步中,城市社区也出现了一些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居民下岗失业问题
下岗失业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特有概念,这种现象对劳动人口本身及社会均产生诸多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有效缓解下岗失业问题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
(二)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依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居民,他们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保证,有些居民甚至连日常的开支也负担不起。
(三)城市社区的老年人问题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城市社区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险、养老方式等问题。一些老年人处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较为匮乏的窘境,如何有效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城市社区流动人口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社区的人口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不仅给城市规划和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城市社区的其他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的城市社区面临了诸多难题,仅仅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是不够的,只有依靠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努力,才能改善现状,下面是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必然性方面的相关阐述。
(一)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服务
随着社会的转型及经济体制的发展,下岗失业现象将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存在,并且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参与实施城市社区的再就业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再就业机会。
(二)为社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社会救助服务
产生城市社区困难群体的因素很多,其中包含下岗失业、大病致贫、老龄化家庭、物价上涨等,对于这些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是社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发动社区群众,动员社区的力量,从社区工作的角度,发挥社区工作助人自助的作用。
(三)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
城市社区人口较多,居住比较集中,大多数家庭结构呈现小“421”结构,城市社区的老年人问题比农村社区更为严重。因此,城市社区工作者所要做的工作就比较细致,要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并且与街道和居委会等有关部门配合,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为流动外来人口提供社区服务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较多,给社区服务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流动人口提供社区化服务,使其享受城市社区市民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工作者应协同居委会工作人员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为其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社区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建设时间短、制度不健全、部门分工不明确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我们还应该对我国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加大力度,扎实推进,从而使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54 — 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谋求工作岗位。根据相关统计,2000年我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总量为7600万人,2003年跃至11390万人,2006年外出人数已经超过1.3亿。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极大地填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缺口,为其自身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外流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留守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彻底的转移,出于城市生活成本、户籍限制等方面的考虑,“举家迁移的仅占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20%,而其家中老人有95%以上仍然居住在农村,成为事实上的留守老人”(莫建备、曾骅、徐之顺,2008)。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由于其经济水平的制约和社会保障的缺乏,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更具有脆弱性和风险性。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自身的福祉,也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维系及和谐发展。
一、文献回顾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现象,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心一直是农村劳动力外流这一事件的本身,众多学者聚焦于迁移的形式和特征及其影响这一现象的制度和社会背景上,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其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则一直被忽视。国内学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这一问题真正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则发生在近十年。纵观国内学术界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调查的样本规模大小不一,大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经济供养情况、养老困境及对策、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关系、社会支持网络、幸福影响因素等问题(陈铁铮,2009;雷敏,2012;杨莉,2012;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2012;郭源,2011;赵佳容、谢燕兵,2012),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除了一些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以外,一般以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形式出现(芦明辉,2012;贺聪志,叶敬忠,2009;卓瑛,2006)。
研究的切入视角较为广泛,早期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但近几年来已拓展到了心理学、人口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逐渐拓展到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对生产力的影响方面。诸如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适应策略(刘瑞芳、钟瑶,2008),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析留守老人的养老机制(洪业应,2008)等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与较为广泛的研究视角真实呈现了我国某些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但目前国内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漏,比如说,实证研究的范围较局限,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仍显得较为宏观,另外,由于国内的研究多为静态研究,缺乏跟踪调查和纵向比较,往往以某一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特征来代表所有留守老人,因而提出的对策有“万金油”之嫌。
具体来说,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这两个大的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这一较微观的层面,分析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对生活照料的需求逐渐增强。而在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子女通常承担着照料老人生活的义务与责任。子女外出务工将导致家庭结构简化,可以提供照料的人数减少;家庭成员提供照料的能力降低,老人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女性的外出导致家庭失去了潜在的照料者等,使得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人身安全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可得到的照料减少,日常家务劳动、农业劳动及隔代监护(孙辈的照顾与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增大。另外,子女的外出扩大了与老人之间的代沟,留守老人往往会有一种孤独感。在我国,由于正式的照料体系尚不完善,现有体制下的绝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对留守老人的生活帮扶作用都十分有限;公办的老人院数目稀少,且大多数只面向那些“三无”老人,因而对于家庭照料质量下降的农村留守老人来说,他们也很难获得制度上的补偿。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何以可能?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能以科学的方法,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处于困境中的人群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 提高他们应付困难的能力,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社会工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道主义的施舍,而是通过给予受助者有尊严的帮助,“来修复并且完善受助者因为资源缺失或社会与经济不公正而没有发挥出来的社会功能”(游秀钦,2008), 帮助受助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科学地整合社会老年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积极地网罗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以推行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政策或帮助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仝利民,2006:3)。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中去,以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来帮助留守老人,让他们也能公平地、有尊严地分享曾经为之付出过贡献的社会的资源。
老年社会工作若能介入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则可以发挥预防、恢复、发展及支持的功能,预防和减缓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的衰退,恢复及提升老年人受损的社会功能,帮助老年人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以及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并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何以可为?
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主要可以从宏观和围观两个层次发挥功效:
1.宏观方面,社会工作者应以老人所在的社区作为开展活动的“根据地”。对于农村的老人来说,社区是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社区里有其亲人、朋友等,社区的文化和传统是其所熟悉的,这一切构成了农村老人的重要的支持系统。子女外出打工,弱化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照料功能,在社会照料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社区是留守老人处于生活照料的困境时,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成本最小的资源系统。
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洞察力及亲和力,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相关领导部门及大众传媒,在社区内定期进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宣传教育,让村民们了解留守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存在的一些困境,加强村民对留守老人的责任感,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风尚成为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留守老人集中起来,形成互助小组,开展团体工作,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困难,从而达到资源的互补及整合;再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建立留守老人帮扶队伍,敦促村子里劳动力富余的家庭与留守老人结成服务对子,通过转包土地的形式承包留守老人耕种的土地,帮助老人减少生产负担,定期进行评比及表彰,保持这些家庭的积极性;促进地区中学的青年志愿者与留守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最后,社会工作者应牵头促进留守老人支持网络的建立及完善,动员及整合整个社区的资源,比如组织培训, 提升留守老人自身应对生活安全和照料的能力;协助成立治安巡逻队,为留守老人排除安全隐患;协助成立老人健康服务站,方便老年人看病买药;开通外出务工的子女与老人的专门通话热线,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联络等等。
另外,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留守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一些实际的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林芳璐,2010),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意见,使政府的福利政策及相关机构的服务能更贴近留守老人的需求,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2.微观方面,社会工作者可直接参与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专业伦理和工作守则,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包括有关老年学的知识和照料老人的技巧)帮助个体老人及其家庭。首先,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不同个体,社会工作者可以评估他们的具体需求,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家访,社会工作者可以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建立留守老人档案,定期上门探看,积极联系某些社会资源解决老人生活方面的困难,如通过与非盈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使他们得到优惠甚至免费的服务;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留守老人缓解心理压力,让他们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再次,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对老人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增强老人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再发展,使老人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生活中去,与其他老人互帮互助,实现自身价值; 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地开展小组工作,将一定范围内的留守老人集合起来,让大家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倾诉生活中的痛苦,互相学习解决各种困难的经验,最后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帮助留守老人坦然地面对困境,了解应对困难的渠道和方式。
针对存在留守老人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他们的距离较近的亲属,增进老人与亲属之间的联系,从亲属中帮助老人寻找生活照料的资源;针对外出务工的子女,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一个便利快捷的交流平台,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促进子女与老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在外出务工的子女返乡期间,组织他们学习老年护理、疾病预防等知识,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关怀度。
五、结论与讨论
大量农村留守老人的出现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拉大了与家中父母的空间距离,使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以近距离为基础的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因此遭遇很大的危机。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老人无法公平公正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前提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恰恰给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介入的渠道。本文总结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的一些困境,进而分析了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认为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发挥功效,提升留守老人自身能力及生活质量。
当然,由于目前我国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期,无论是宏观的政策及制度建设、还是微观的实务操作领域都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完善社会工作者队伍,我们期待,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成熟,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困境能得到妥善解决。
〔参 考 文 献〕
〔1〕莫建备,曾骅,徐之顺.融合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16 城市农民工调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08).
〔3〕雷敏.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状况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第40卷,2012,(19).
〔4〕杨莉.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新城区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06).
〔5〕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农村留守老人情绪智力与自我和谐关系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6〕郭源.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分析——基于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的调查〔J〕.前沿,2011,(09).
〔7〕赵佳容,谢燕兵.农村留守老人幸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南攸县179名农村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8〕芦明辉.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概述〔J〕.社会福利,2012,(05).
〔9〕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0〕卓瑛.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刍议〔J〕.农业考古,2006,(06).
〔11〕刘瑞芳,钟瑶.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及适应策略——一种生态学的视角〔J〕.沧桑,2008,(05).
〔12〕洪业应.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工作,2008,(07).
〔13〕李振堂.农村社区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方略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04).
〔14〕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15〕陈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湖南农机,2007,(09).
〔16〕贺聪志,安苗.发展话语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之“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7〕邹伟贤.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J〕.社会工作,2008,(07)下.
〔18〕林芳璐.老年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0,(06).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范文6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残疾人 就业服务
作者简介:张蓓,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6年我国残疾人数量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有残疾人口的家庭为7050万户,涉及的家庭人口达2.6亿人。调查表明残疾人收入低,家庭贫困问题突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 ,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使其平等、参与,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工作具有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特殊本质,是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服务全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四个层次以及整合方法的运用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更具体、更方便、更适合的服务,帮助和解决残疾人就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残疾人更快速、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不断向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将作为主要的中介为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做出贡献。
一、社会工作对残疾人就业服务的作用
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就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残疾人就业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一)社会工作是传承政府就业服务政策的职业媒介
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这些政策在执行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工作开展越来越深入,政策实施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缺少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媒介。众所周知,我国政府的指令和各项政策的落实都是通过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准政府”部门体系来完成。政策落实具有官本化和教条化倾向,许多由官方组织的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调查和访谈都只是在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实际的意义 。政府政策的落实缺乏一个独立的专业化媒介将这些政策真真正正的贯彻到残疾人群中去。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执行也不容忽视。空有政策的制定却没有政策的落实,政策便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职业媒介运用专业的、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就业服务发挥重要作用。
(二)社会工作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帮助者”
残疾人就业难不仅来自于自身身体的缺陷,也来自社会对他们群体的歧视和社会公共设施条件不完善等社会环境的限制。他们需要社会帮助他们康复训练,需要社会为他们开展技能培训,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促进其就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本身就是那些在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因此,社会工作的角色之一就是帮助残疾人就业,为他们提供劳动就业培训、指导、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因此,将社会工作引入残疾人就业服务中有很强的科学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将残疾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中是残疾人事业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服务是大势所趋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既符合当前“平等、共享、发展”已成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理念,又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方法支持。国家十分重视残疾人就业问题,引入和推动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应用,既符合“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又为政府提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署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残疾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弱势群体,更应该获得社会的帮助和认可,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使得社会工作与现行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以及发展中的残疾人就业政策能兼容,对社会工作更好地与残疾人就业政策相适应,更好地提供满足残疾人就业需求的服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工作方法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快、更好的重返社会。
二、社会工作是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质量的有效工具
政府出台的旨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包括残疾人的康复与职业训练、教育和就业指导。
(一)社会工作提高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水平
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是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重心。无论是在社区的职业培训还是对残疾人个体一对一的康复训练 ,社会工作都增加了科学的训练内容,同时扩大了康复训练的范围。社会工作能够对案主传授正确的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的方法,能够帮助案主正确的使用康复器材,普及职业培训的知识,避免在康复训练中因为缺乏专业的康复指导延长康复时间甚至错过最佳的康复期。社会工作帮助案主节约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的时间,提高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的水平,缩短康复训练和职业培训的时间,从而帮助案主尽快的进入就业阶段。
(二)社会工作提高残疾人的教育质量
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教育工作的开展目的是提高残疾人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增加残疾人进入就业领域的砝码。一般来说,教育康复主要在各地区的盲校、聋哑学校、启智学校、儿童福利院和社区康复站开展,特殊教师主要承担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教育工作,但是,我国目前处在特殊教师严重缺乏的阶段,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促使一部分康复人员充当教育康复的角色。残疾人是生理上有某种缺陷的弱势群体,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时候缺乏耐心,形成倦怠期进而产生挫败感而自动放弃,社会工作通过群体讨论和群体游戏的工作方法让残疾人在轻松、愉悦、无压力的环境下敞开心扉彼此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倾诉自己的学习压力和困难,增加残疾人之间的互动,提高残疾人对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兴趣,从而整体上提高残疾人的教育质量。 (三)社会工作使残疾人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
每个残疾人根据自身的缺陷不同,就业诉求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的由政府组织的就业服务中心往往忽略残疾人自身特点习惯上把残疾人作为特征统一的群体看待,一般采取集中就业的方式和分散按比例就业的方式安排其获得就业岗位。这两种方式都忽略了残疾人的差异性导致残疾人就业后出现不适应工作岗位最终被迫离职再次成为失业者的现象,这两种方式严重的造成了残疾人人力资源的浪费,不仅浪费残疾人自身的就业机会而且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对方,社会工作的特点更容易被残疾人所接受。在帮助过程中,社会工作采取个案工作的方法,注重残疾人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专业的个案工作理论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利用个案工作法能帮助残疾人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使就业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三、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就业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 ,存在着偏西方化、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等问题。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需要推动社会工作向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应该将残疾人就业服务纳入社会工作系统之中,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情况促进残疾人就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残疾人就业专业服务;加大社会工作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本土化
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许多政策的制定都需要借鉴外国的模式。但考虑到我国残疾人口基数庞大,为残疾人提供的福利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等特点,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本土化。
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立法工作, 将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上升到法律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必须加强专业宣传,增强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在政府和社会层面的认同度。其次,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基本在城市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基本停留在对残疾人的社会救助层面,很少有有甚至没有残疾人就业服务的社会工作。再次,社会力量的推动是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开始于政府推动,暂停于社会发育。只有当社会进一步发育,能够担当社会服务的职责时,社会工作才会有进一步的实质上的推进。
(二)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残疾人就业专业服务
(三)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