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1

一、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涵

会计电算化是指通过以电子计算机为工作主题的会计工作,利用多种会计软件将完成难度较大的工程交付给计算机进行工作。同时会计电算化是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合,使用计算机为工作人员服务,例如报账记账等工作,并代替工作人员完成人脑难以完成的换算、分析以及预测等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并避免了因为人为因素出现的差错,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从广义上讲就是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会计电算化等软件的开发使用、人才培养过程、制度的建设以及整体市场的发展工作等。

二、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 打破惯例局限

我国多数事业单位内的财务管理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同其他部门的联系合作都较少,所以在财务管理内部工作人员对于整个企业的掌握程度不高,对于单位的发展问题和整体趋势不够了解,这就会导致资源落后的现象发生。会计电算化通过使用集中审核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并对财务部门实施多层管理模式,加强对财务部门的控制,从多角度出发,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要求,较少工作片面性和主观性。

另外电算化能够全面分析企业内部认识和财务状况,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资源重组,有效落实资源共享,实现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保证财务部门同其他部门的联系,保证数据一体化。为了保持财务部门同其他部门的联系,财务部门可以在设置好权限后允许其他部门访问财务数据信息。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使用会计电算化之前,各部门内部的活动数据通常会在月底传送到会计部,在经过一系列编辑审核,报表只能在下月的月初打印出来,使得财务信息严重滞后,拖滞了事业单位控制财务数据信息的步伐。而在使用会计电算化之后,打破了原有格局,有效实现了信息传递高效化,使财务信息能够集中进行处理,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能够实时掌控财务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提高了财务信息汇总的整体速度,能够将财务管理信息及时提供给上级领导,实现财务信息透明化,实时掌握事业单位的运行情况。

(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形式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科目繁多、业务范围广且重复工作率较高,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形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有效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

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有效克服了工作人员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分析时效性低的缺点,快速分析财务报表、资金收支以及财务指标等情况保证数据分析的时效性。,使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准确。会计电算化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明细分类进行设定和分类统计,减少工作的繁琐程度,并将费用支出情况由以往的分摊粗放制转换成为标准定量式,有效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核算准确性,更贴合财务管理要求。

会计电算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工作,逐渐从核算型转换到管理型,有效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快速处理所需数据并进行整合工作,总体改善财务数据的核算质量,协调管理工作和核算数据工作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单位管理人员提供有利的依据,掌握财务分析工作的主动权。

三、有效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制度

在完善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时,需要不断对企业内部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控制,同时加强对手工操作部分的控制,保障财务管理内部的系统数据分析和内部程序的设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用户只负责数据处理工作,避免用户擅自修改内部的系统数据。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设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应用,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加强电算化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岗位责任制,同时需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权限。

(三)有效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就是网络化,所以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管理作用,加强数据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预测工作,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样化、智能化、多元化等特点,实现数据共享,使会计电算化工作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四)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工作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一、前言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场革命性质的技术,会越来越得到普及和发展。实现会计电算化,能减少大量繁重劳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其发展正如火如荼。然而,随着新的形势的变化,会计电算化事业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冲击,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

1、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包括: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软件操作负责会计信息的录入工作,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的工作。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会计主管兼任。)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位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建议由专职人员担任。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会计主管兼任。

2、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2)防止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记机内账簿;(3)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五、建立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2)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异地分置的双备份;(3)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采取相关技术保证财务专网与外网分离。

3、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1)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5)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4、建立电算化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是社会发展时代前进的必然要求,拓宽渠道,培养人才,是提高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关键。单位领导在安排会计工作时必须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进行综合考核,选用技能好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担任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充分理解会计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含义,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并且加强日常考核、监督、评价工作,并且从制度上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加以规定,明确职责分工,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胜任电算化会计任务。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事业单位电算化人员要能够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管理知识,事业单位要加大培训力度,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从基本的系统维护、系统操作、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鼓励会计人员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等相关课程。

三、结语

总之,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直接影响着电算化会计的实施,不断优化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才能解决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才能尽早在我国实现有较高会计电算化水平的目标,使会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 

    1 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 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 站在新角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 面临新环境 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 线索更复杂 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 涉及的范围更大 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 

    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 审计技术更现代 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2.6 审计流程更长 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为适应这种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对如何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1 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会计电算化,是医院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减轻医院财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2)财务工作技术含量增加,促进医院人员整体素质提高。 

    (3)查询方便快捷,确保信息准确性。 

    2 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建设的举措 

    2.1 医院领导和财会人员要转变观念 

    领导支持、财会人员积极参与,是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保证。首先,医院领导要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和支持的软件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了,而是要符合医院运行规律的管理思想,需要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体职工的配合,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财会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促进了医院会计知识结构的更新,由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控制,而不能只固守于记帐、算帐,要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各种信息。 

    2.2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会计人员已接受了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欠缺,既懂得医院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相当少,这势必会影响医院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多层次人才。一是加强正规教育,培养高学历的高级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充实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人员,二是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首先,采用脱产教育形式,对在医院主要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进行脱产的、较长时间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其次,采用短期培训形式,对目前所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短期会计电算化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有关知识,成为系统的操作员。再次,对于会计人员,无论其电算化水平高低,每年都应该接受一定时间的电算化新知识培训,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2.3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管理方法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作。这个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如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管理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划并划分职责;操作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操作规程、操作权限、操作记录及内部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系统维护制度,主要包括系统维护任务、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系统维护权限的规定、机房管理制度和软件修改的手续;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是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职责、任务等。 

    2.4 以医院财会人员为电算化系统的主导 

    会计人员在医院中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经济信息,又通晓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因此,应当将精通理财和管理技术的医院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从目前已实行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医院来看,若是单纯外购的商品化软件或由医院自身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其实际的运行效率和效果都不令人满意,而且安全性能较差。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开发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很难发挥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的。

    2.5 充分发挥医院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5

[关键词] 电算化审计;电算化会计;衔接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所面对的都是由财务软件处理生成的电子财务数据,查询时只能依靠软件显示或者打印成纸质才能看到结果。此时如仍然运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则会形成较大的审计风险。因而引起了越来越多审计工作者的重视,对审计行业形成了冲击,电算化审计逐步占据了社会审计的舞台。

电算化审计是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工作相融合的过程,是指对因实施会计电算化而形成的信息系统的审计,一般由独立的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专门的审计工具和方法,对系统内部控制、应用程序、数据文件等进行收集和评价,确定其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向利害关系人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

一、电算化审计的基本方法

电算化审计将计算机处理过程本身作为审计测试的对象,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系统内部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其具体方法包括:一是程序逻辑复查法。通过复查应用程序的逻辑流程,使审计人员了解系统是怎样工作的、有哪些功能,从而判断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可靠性。此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业务水平。二是整体检测法。在被审电算化系统中建立一虚拟实体,如假设的部门、供应商等。利用被审系统对虚拟实体的关联业务与真实业务一起进行处理,以证实被审程序的功能是否可靠。三是平行模拟法。审计人员模拟被审电算化系统,采用专用的信息系统来处理实际数据,以确定被审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是否可靠。即完全运用审计软件对会计电算化处理结果进行全面审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业务时借助审计软件进行电算化审计,方便、高效、全面,无疑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二、审计软件的一般工作原理

目前商品化审计软件品牌众多,但均遵循电算化审计的一般原理:一是取数。即从被审单位取得审计年度的账套数据,通过审计软件的数据接口,运用导入功能把被审数据导入到审计软件中去。二是数据初始化。取数后审计软件将按照其预设的统一格式重新生成相应的审计账套。由于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其会计数据格式的不一致,为满足审计软件或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必须对它进行转换,因而数据初始化是进行审计数据分析、处理的前提。三是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在完成数据转换后,依照审计软件设置的审计工作程序,如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完成阶段等按步骤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生成未审会计报表(账表核对)、自动生成实质性工作底稿、审计调整、审计抽样、生成银行函证和往来单位函证、往来款账龄计算、存货和固定资产的测试、三级复核的控制、自动生成会计报表附注、集团公司审计(合并会计报表)、数据分析、套打工作底稿(自动排版)、导出EXCEL文件、数据查询、底稿管理、自动备份等。

三、电算化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

利用审计软件开展电算化审计工作,首先要建立审计项目;然后,通过取数功能将被审数据导入审计软件中;接下来通过数据的初始化设置将会计电算化处理所得到的财务数据转换为审计软件需要的审计数据,形成审计数据库,以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新建项目并登录

进入审计软件,选择【登录项目】菜单,单击【创建项目】按钮,依照提示步骤,完成被审单位项目信息的创建。需注意的是项目信息务必输入正确,否则有些内容系统将不允许再修改,尤其是审计时限范围一定要和被审数据中原有的时间保持一致,不然在进行数据初始化时就会出错。然后选中已建好项目,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登录。

(二)取数

审计人员在采集被审单位的财务数据之前,一定要了解被审单位所用财务软件的类型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以便选用合适的数据采集工具。一般的,取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现有接口直接连接被审单位数据库取数。审计人员利用数据前端在被审单位财务系统上搜索财务账套文件(单机版),如果是网络版则需连接到数据库上进行取数工作。这种方法运用广泛,适合所有已有接口的财务软件的取数工作。

2.利用企业财务数据备份文件,借助审计软件的还原功能将备份数据还原后进行取数工作。

3.利用财务软件的导出文件,借助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读取。

4.利用EXCEL表格对科目余额表、凭证、账簿等进行取数。即将相关数据表格复制粘贴到EXCEL表格中,借助审计软件进行数据读取。

(三)数据初始化

取数成功,但如果未经初始化,审计人员是无法看到具体数据的。因而需要通过数据初始化进行数据转换才能进一步开展审计工作。经过对数据进行自动整理、整合、筛选等规范化处理,最后将所有原始数据分类和汇总,重新生成被审单位的一套审计账套。如图所示:

数据初始化完成后,审计人员即可依照审计软件功能设置及电算化审计工作的一般程序进行审计工作的实施了。

数据初始化图

[参 考 文 献]

[1]何日胜.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操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田芬.计算机审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电算化数据分析范文6

一、意义

1.保证会计业务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计算精度高,按程序自行完成各项数据的计算与记录,只要输入的数据正确无误。计算机会计可以大大地扩充手工操作所不能涉及的领域,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手工记账的错记遗漏等问题,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减轻财会人员工作强度,促进会计职能转变。实现电算化后,只要将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存储、传输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财会人员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管理现代化提供条件。计算机的应用, 使会计工作的绝大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要求广大的财会人员学习掌握有关电算化知识,以适应工作要求。同时,会计人员从传统的会计记录、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观测、控制等管理活动,全面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因此,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及时更新,不断提高从业素质,适应更高要求的工作需要。

二、影响

1.对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影响。电脑软件业发展迅速,使用于会计行业的财务软件更是层出不穷,一些会计软件就已宣称“不需要懂会计”。计算机将自动完成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会计电算化在财会行业的普及,将减少核算型财务人才的需求,除了少量的会计研究人员外,将增加电脑系统开发人员、硬软件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的需求量,逐步取代传统的会计人员。未来的财务人员将主要从事财务分析工作。由多种电子设备、软件、磁介质组成的新型操作工具,将实现整个会计行业“无纸化”进程。

2.对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以RAM(读写寄存)方式存在的“数据库”替代了传统账簿。其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随意编排,反复使用,对数据库进行一定的操作处理即可直接得到财务报表。因此,各种账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也使与之相适应的平行登记过账、结账、对账等技术方法丧失了存在的依据。

同时电子计算机以其强大可靠的运算能力占据着会计实务检验中的重要地位。平衡验证法是用来检验实务工作是否正确的最基本方法,包括试算平衡、总账与明细账平衡、单项与合计平衡、横行与竖行平衡等。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将使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进行)、输出(所需要的信息)即可完成财务数据处理流程。

3.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传统的手工做账中人与人的联系是主要的,因此,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人与人的联系设计的。如:凭证的记录与接收控制,现金与账务的责任划分等。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储存方式采用RAM(读写寄存)的方式,它能不留痕迹地进行修改和删除。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准确与完整,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必须结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建立起一整套更为完整、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有效性。

三、影响的具体表现

1.数据收集方式不同。传统会计是收集各种原始凭证, 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过程都是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电算化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采取多种方式将记账凭证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常用的方式有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记账凭证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扫描仪器或是通过远程调制解调器网络输入(主要指网络终端如仓库等部门的实时数据处理)将数据扫描录入,还可以通过电脑自动生成固定格式、内容的凭证(主要指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关费用的计提及年终转账等比较固定业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