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数学观点 师生观

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些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下面就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用一些新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1.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推导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第一,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

第二,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第三,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第四,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数学教学过程中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如果人们站在某个位置、从某个角度并运用数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思想也就成了一种观点。而对于数学方法来说,思想是其相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方法则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对数学知识和规律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分层教学实际早已有之,不过是新课标给了它更大、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已。

三、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2

关键词:工程设计;核心课程;CDIO;完整技术工作;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42-03

一、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是工业现代化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正向集成综合自动化过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械产品及设备的技术复杂性和涉及知识的交叉性,使得现有的技术人才难以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自动化的重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工科院校主要专业,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将直接面向工厂、面向车间、面向工程应用与设计的现代化主战场。而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长期采用灌输式理论教育,且受多种因素制约,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知较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由于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就可得到答案,加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量应用于生产实际,设备的复杂性和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大大提高,使得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阻碍了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其培育的纸上谈兵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工业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工科专业进行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机械工程师,使学生接受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受到机械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除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外,作为现代机械工程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2)具备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设计、工程开发能力;(4)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具备协调与合作能力;(5)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培养现状

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等理论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与相关课程关联关系强,在机械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动力学基础、电机与拖动、传感器、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知识面,关乎《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前期课程,和《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同期课程,甚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后期课程的关联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现有教学体系中,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均存在内容量大,知识面广,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现状。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难以全面了解、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内涵和精髓,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的后劲。在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验证型实践教学,且往往由于受控对象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无法感受工程实践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另一重要环节,即考试,现有的考试方式仅注重于考查具体知识点的了解或掌握,比较理论化,并不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往往出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考、考后即忘的现象,无助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得到答案,企业必须投入相关资源进行二次培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人才竞争能力都大受影响。因此,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实施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需要。

四、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我校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总体目标,贯彻以工程项目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打破以理论知识全面性为原则的专业课程群设置方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方式,以完成工程项目CDIO过程作为课程群设置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含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的核心,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一个典型的领域工程项目(一级项目),其CDIO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可以涵盖一个专业方向甚至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含实验),这就给专业课程群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整合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纲”,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课程群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及各部分工作内容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安排提供了有效依据。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并以此来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解决现有教学体系中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解决现有实验环节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以及现有实验设置与工厂实际脱离、与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脱离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环节与培养工程设计人才目标相促进;解决现有考试方式“考”老师所“教”、考试内容简单化、命题标准化等教学问题,真正避免现有教学制度下,老师教学生“考”而不是教学生“学”和“用”的现状。

针对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如教学过程中,以“车用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完整设计工作为主线,给出学生某企业待加工气瓶产品的不同形状与尺寸规格、加工精度要求、加工效率与设备成本要求等参数,要求学生直接进行该产品加工设备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实际工程课题研究,又紧密围绕《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各章节内容,注重工程实际在恰当知识点的引入。如进行第二章“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时,将转矩折算与电机选择、专用钻孔动力头设计、车床变频器主轴改造等工程实际案例逐层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三通球阀加工专机设计”、“铝塑药品包装机改造”、“80喷漆线伺服系统”等相关工程设计实例贯穿课堂的教学和设计指导。部分章节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技术”等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易学,老师易教。

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共有三条主线:其一,课程自身教学系统主线;其二,工程设计项目与实验教学主线;其三,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验证学习的主线。三条主线围绕工程设计项目主线同步展开,最终为学生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服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企业委托项目《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研究与设计。因涉及学习内容多,工作量大,单靠课堂学时远远不能完成。但是由于构建了一个学生进入企业后真正的现代化生产主战场,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团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课后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学习,课堂上再结合教师对《机电传动控制》相应章节的讲解与对该工程项目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即完成了该项目的工厂调研、工艺分析、方案设计、刀具设计等工作,完成了企业要求的设计任务。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生产线”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直动式电控叠加溢流阀”、“专用锪车复合刀具”等9项,目前均已获得授权。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后主动学习时间大增,在这个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相对以往教学模式轻松。教师更多是扮演“导师”角色,而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历练逐步建立和深化了工程意识与能力,达到的是双赢效果的工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步实施的实验环节改革,强调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设计、选型、搭建、调试的系统性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注重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联设计,注重该环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于考试环节,不以最后一考来定输赢,而以阶段性工程设计与期末整体性设计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注重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评。

五、总结

目前,我校《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五年,并带动了机械工程系列相关核心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由于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了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两届)看,就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团队意识、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较往届有较高水平的提升。

总之,我们将继续积极进行改革,密切观察实施过程,冷静分析成绩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做些实事,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庄哲民,沈民奋.基于CDIO理念的1级项目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2]宋靖华,李喧溪.设计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3]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4]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5]眭依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唤:重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

[6]汪霞,吕林海.打破传统桎梏 变革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3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一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实现改革、发展、创新。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新课程教学实施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即由学科课程架构而成的平面结构变为由学习领域下的科目及科目下的模块来构成一个立体的课程结构,从而形成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教学实施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全开足各种各类课程,特别要注意开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政治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才能使必修内容的教学与选修内容的教学达到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要求,也适应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要求,所以又重新制定了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可以说思想政治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政治老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以明确本课程教学需要的继承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前瞻性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并结合教育的现实性、可能性进行适当的超前性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走进。如果观念没有改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而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则认为,早在2001年中,教育部就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近几年该听的课改讲座听了,该接受的上岗培训也参加了,关于高中课改和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性东西,也能说上几条,进入实验阶段后不需要再继续学习课程新理论领会新理念,只要上好课就行了。事实上,走进了新课程的不少老师的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改是“雷声大,雨点小”;也有不少人艰苦努力,举步维艰,问题多多,困惑多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困惑的产生,固然有新教材本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问题恰恰是因为不少老师对新课程新理念没有真正理解所致,缺乏从实质上对高中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所致,把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当成了两张“皮”。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首先是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新理念,观念更新没有到位,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惯性,使部分教师不能自觉坚持按照新课程要求进行教学。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在课改实验前学习的基础上,一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并坚持研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等有关文件,以学习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明确高中新课程的性质,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教学目标,认同高中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以确定本课程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从而为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定准位、起好调,这是进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前进条件。这种边学习、边反思、边实践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的新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发挥其引领教学作用。

三、加强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加强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力度,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进行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以高中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甚至不能直接接触课程标准。所以对《课程标准》认识肤浅,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导致不少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本要求,就能比较恰当地控制教学问题,准确定位教学难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

一、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2.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三、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5

关键词:英语 课堂教学 效率 方法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好英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也进行l 相应的改革,提高新时期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一、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精心准备,逐步落实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教学效率,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地安排教学任务,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是关键。为此,教师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并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设计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分解难点,一步一步落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充满的课堂乐趣中学到应有的英语知识。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英语教学的内容,并对此有整体的把握,抓住教材中的重点,找出相应的难点,然后结合具体情况,组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条不紊的教学计划中学到一定的英语知识。

二、全面改革教学方式,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要想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思想是关键,改革教学方式是根本。英语教师要吃透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逐步转变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可能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必须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学思想为指导,真正改革英语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开拓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进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从而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不囿于己见,拓宽对英语学习理解的范围,懂得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应该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和重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其次,教师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另外,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科所蕴含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整合时间,充分利用有效时间

高效课堂就是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使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精力和动力发挥到极致,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保证教学任务能够完成的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有时候可以有所欠缺,只要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就可以,这和传统教学模式是有区别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五、掌握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益

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教学规律,教师要运用已有经验,以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运用一定的教学规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规律主要表现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检测,复习旧知识,应用新知识,明白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他们英语水平不同,需要英语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六、活用分层教学,挖掘学生潜能

虽然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布置的任务也要不同,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背诵单词的时候,记忆力差一点的学生背诵10个就可以了,而记忆力好一点的学生就要记忆10个以上。为了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在班级内提出表扬,不出所料,学生记忆的单词量越来越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如,班级内有的学生看见单词就感到头痛,记忆下来的单词不多,而且总是出现错误,要不就是字母出错,要不就是字母颠倒。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只要努力就一定行。经过长时间的鼓励,学生每天背诵单词成为了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有的学生还可以背诵课文,通过教师的激励,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很多方面,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同时,教师还要勇于实践和创新,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也要积极配合,开拓思维,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兴栋.创新理念,优化手段,提高英语课堂效率[J].学生之友:下,2010(18).

[2]徐常新.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备课,优化课堂,把握节奏,提高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24).

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范文6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处于被学校和社会所轻视的状态,这就导致体育教师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思想散漫,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表现随意,对一些学生的缺课、逃课行为也不予以批评教育,这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阻力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心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知道体育这门学科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能够以这种孜孜不倦的教学心理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有信心,最终确保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二、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