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障碍

一、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群体存在的弱势分析

1.专业弱势。受传统观念影响,城市生源不会报考农科专业,农村生源上大学就是为了能跳出农门,绝大多数也不愿再入“农门”。同时,受社会因素影响,目前农科仍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学科。在农业院校中,农科是主要学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出现强势理工科更强、弱势农科更弱的局面,更加凸显农科的弱势,让农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承受更大的压力。

2.生源弱势。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生源的平均录取成绩是高于同批次农业院校的,但却是综合性大学各院系中最低的。就读农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甚至还有的把农科专业作为进名校转专业的跳板,这样的弱势生源是不可能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去学好农科专业的。

3.管理弱势。在综合性大学中,历史积淀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农业院校的并入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原来管理独立建制农业院校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模式又难以形成。管理弱势既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发展和成长,又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另外,农科专业教师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其地位、待遇、声誉和发展在学校都是底层的,同样会产生心理失衡,因此难以安心为学生解惑和服务。

4.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学科的盛衰。综合性大学的农科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不愿意到低收入的农口单位就业,大部分以第二专业就业,致使超过半数的学生丢弃农科学历,但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中他们又处于劣势,这就形成“学农的不爱农更不务农”的怪现象,自己的强势不利用,以弱势去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就业弱势。

二、各类弱势导致的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自卑心理。生源弱势造成农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中(体育竞赛除外),农科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农科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与城镇学生的相比,差距明显,日常生活的相对寒碜,也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农科学生由于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少学生整天就琢磨如何转入其他专业。结果往往是少部分学生转入了其他的专业,不能转专业的学生容易与之对比形成的反差,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觉得前途渺茫,以至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3.焦虑心理。一些学生不愿毕业后在农业行业工作,想转专业又转不成,因此,想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补救,毕业后从事辅修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辅修第二专业,势必造成学习内容的大大增加和上课节奏的大大加快,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农科学生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比一般的大学生学习更刻苦,加深了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程度,进而引发焦虑的心理。

三、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学生难以自我调适。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其心理问题难以自我调适。

2.亲人难以及时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关心生活较多,关注心理需求较少,学生的心理困惑难以得到家庭的帮助。

3.教师难以适当引导。学校政工队伍成员绝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能力的形成。

4.专家难以及时解惑。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其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一些参与咨询的教师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加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往往都有一些顾忌,以致学生有了心理矛盾,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5.领导难以引起重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农科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不会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稳定专业思想

1.加大对农科专业的宣传力度。首先,应积极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学生毕业后在农业行业是有广泛发展天地的。其次,应该加大对农科专业就业状况的宣传,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要想改变他们在认识上的偏见,只有让他们亲自去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亲身感受农科专业深刻的内涵,加深对农科专业的全面、完整理解。

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榜样更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通过定期请优秀的校友回校开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动力,为自己以后人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二)加强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对口培养人才,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做文章;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等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2.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目前,大部分农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还比较少。据调查,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西部地区更低,而发达国家是3%~4%,可见,基层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3]。其次,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另外,学校应在政策之上再给予适当的倾斜,给去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奖励。

3.加强毕业生就业培训,增加农科学生面试技巧。针对农业单位招聘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如在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等方面,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并通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充分培养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4.重视农科专业就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农科专业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就业指导、信息收集、招聘服务、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促进政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政工队伍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肩负着教育引导育人、管理约束育人、服务支持育人的重任,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政工队伍变配角为主角,充分体现班主任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经常送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学理论课,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认识。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聘任专业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或专用QQ,鼓励学生主动谈出心理困惑。应重视在学生中要建立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主动寻找、筛选、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从单一和被动的障碍性咨询走向与发展性咨询并存,把现实咨询与学生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尽力把咨询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训练过程,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

(六)及时给农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能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另外,学校要专门针对农科学生群体,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路平,林伟连.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4,(3):11-15.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312-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大厦的地基,基础不扎实,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就不稳定,难以有长远的发展。农业不强大起来,国民经济也难以壮大。农科类的大学生就是中国未来的顶梁柱,他们的成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而现今农科类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

一、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

大学新生对专业不满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在高中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大学里面的专业了解甚少,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怎样,都不是很清楚。另一方面,受到高考分数的限制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很大一部分新生没能进入理想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根据《北京晨报》的报道:北京市教科院在本世纪初进行的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65.5%的学生表示将另有选择[1]。

而目前农科院系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在很多农业院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不来学校报到;入学后很多学生经常想着转专业;很多新生不知道农科类专业为何物;无心向学,学习不积极;不少农科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农科类的学习和就业就是下田耕地,农活都是体力活,认为农科类专业没有出路,就业困难;农科类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认为很丢人、没面子;有的学生说:“只要不学农学专业,其他任何专业都行”;许多农科学生感觉自己学农“低人一等”,不敢跟亲戚朋友直说自己的专业名称,失落感和自卑感较强。这一切都是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具体表现。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往往导致不愿意去了解本专业,不热爱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成绩随之下降,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归咎于专业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对专业产生兴趣,也不愿意了解专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使如此,学校仍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来实施教育目标。长远来看,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农业人才缺乏和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大学的教育方式与中学不同,中学教育就像拉紧了的橡皮筋,而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觉能力,学生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拉扯突然失去外力,会觉得茫然,没有方向感。因此学生对大学教育有所不适应,加上不了解专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自然就好不了。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2]。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一)农科类大学生的来源

目前,我国很多农业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这并不全是学生对农科学习的热烈需求,而是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引起的结果。大多数农业院校里面的专业设置又不仅仅是农科类,还有文科类、工科类等,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科类的学生当初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报农科类专业,而是由其他类专业调剂过来的。根据2010年至2012年我校农学院的新生入学数据显示:2010级招生127人,其中有9名(7.1%)学生没来报到;2011级招生128人,16人(12.5%)未报到;2012级招生118人,8人(6.8%)未报到,1人还未入学就已转专业。通过与这些未报到同学的联系,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专业没兴趣或没信心而宁愿选择复读。2011级农学专业新生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比例为40%,植物保护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比例不到20%。2012级新生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6.7%和13.8%。

农科类专业新生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来源的学生比例高于其他专业。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导致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素质发展不全面,尤其是在外语、计算机和文艺表演方面,基础相对差一些。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农科类专业学生中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高于其他非农专业。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和高昂的学费而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到校后千方百计想减轻家庭负担。日常表现为: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有多份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部分偏远农村的同学因为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诸多差异,也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而城市生源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干活,怕苦怕累,考虑到将来毕业后可能干农活又脏又累就容易产生负面思想。

(二)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不理解

农科类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不高的,一般是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等新闻媒体或者从家长、教师、高年级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些方面,而这种了解是非常片面的,有的甚至是只言片语。比如:“农业机械化=修理拖拉机”,“农学就是种地”等等[2]。由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人才的要求,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报道的多为经济方面的新闻资讯,而农业方面的资讯相对少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或很少了解到当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树立正确的“农”字观念。很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对“农”字有偏见,认为“农”字头不好听。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农科类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一般来说,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难以发生感情,更不会轻易地去喜欢它。所以,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本专业而不努力学习,甚至厌学;一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能及格,将来能顺利毕业而不得不学,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得过且过,他们没有目标,对将来的打算随时会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差,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3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