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1

关键词:建构主义 中职英语 教学视角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综合了维果斯基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过程。

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人而不断发展的。同样的知识不能被不同的学习者同样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的经验而建构起来的。

每个学生都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空着脑袋进行学习的。学习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活动对于意义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建构知识。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进行学习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

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职英语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缺陷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其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自身的创造力。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观纳入英语教学之中,对优化英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而不是外在于世界,学习者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因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重要人物如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2.学习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途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知识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是对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英语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生通过“同化”与“顺应”来改变其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作用过程。

学生与教师关系理念:建构主义把学习者看成是个人探索者、民主探索者,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其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多用启发式对话,少用注入式讲授,向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从中建构英语知识和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学

1.确立教学目标

新的语言知识不是孤立出现的,不存在与已授知识无关联的新知识。英语课的教学应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即以不计模式、分析情境、组合原有经验来建构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备课时应多从分析新旧知识的关联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获得新经验而非纯粹的新知识。

2.利用适合的教学手段

英语学习的课堂应成为进行有意义语言活动的自主空间。教师应提倡一种“独立思考、主动交流、互相合作、合理推断、努力理解”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协作”学习、进行会话商讨,英语学习只有在思考与运用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有用的知识。英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也强调交流,但目标是单一的,即通过师生交流形成统一结论。建构主义的交流追求高水平的沟通,学生之间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讨论,随着交流进而形成认识。交流是以学生的想法为基础,而不是教师在控制。

3.合理使用教材

在认识意义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更为优越。既然建构主义的语教学手段是沟通与交流,那么其教学材料当然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英语教师应以情境为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把知识经验的形成作为指针,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材料。情境与教材相关,应使学生通过情境中的交际达成对教材的认同。

4.改革教学过程

英语课的教学是以解决结构不良问题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相似,但次序不同。传统教学是先讲原理、先学后做,而建构主义的外语教学则相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得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并查阅资料来做出判断,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更新与升华。

5.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教学的调控者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知识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呈现,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体现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英语教学的调控者是学生本身。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弹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反思,判断新知识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6.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反思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他人的协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认为学习的途径是同化和顺应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认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原则,叶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指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土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此时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意义下的学习是广泛而全面的。

(2)学习的两个途径—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两个途径,其中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知识信息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是量的积累;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中的质变,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顺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发现间题,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并且应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强量的积累,注意向质的转变。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师生角色的转变

(2)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教师包办代替,主动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比较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不是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首先应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使其智力发展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邻近发展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抛锚式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抛锚”),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将问题解决。

(3)强调协作学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在将资源的选择、使用和控制权交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莫定了理论墓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传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改思路,在保证上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今后发展提供宽广基础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模块,包括:电子声像设备模块、数字视频设备模块、通信技术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选择。这种选课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提高学习兴趣、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此时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现在有些教师常常使用激光笔代替教鞭在课堂上使用,就是这在黑板上跳动的红色的小点点,引起了一名同学的兴趣。起初他对激光笔很好奇,后来他发现当快速摆动激光笔时,打在墙上的光点会“点动成线”,甚至呈现出圆形,这种激光笔摆动后形成的轨迹与在《电子测量》课上老师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处。带着对激光笔成像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激光的特点,发现激光具有集中力强、不散光的优点,而且激光笔容易使用、价格低廉。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电子束,用两只电动式扬声器组成X轴、Y轴扫描偏转器,利用扬声器驱动杠杆和反射镜组成机械系统,将扬声器纸盆的平动转换为反射镜的转动,使激光束人射角发生变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点产生位移,从而使激光束沿X轴、Y轴扫描,最终形成图象。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他发明了“电动式李沙育图形激光演示仪”。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学习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途径遵循同化和顺应规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例如:我校铜管乐队的一名队员,他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知识了解得并不多。当老师介绍音阶、音程、和弦等知识时,他感到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提出设想:能否设计一种简单的设备,把音阶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既方便查找,又容易掌握。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提出了音乐计算尺的设想,即将手拉计算尺的方法用于音阶、音名的查找,将音阶、音名、频率按照一定的关系刻在计算尺上,这样就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的确简单易行。第一个问题解决后,马上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音乐和弦的组合比例复杂,像二度和弦、五度和弦记忆难度高,在音乐知识教学中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将音乐计算尺加以改造,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杳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最后决定在计算尺的设计过程中除配置动尺、定尺外,又设置了滑动尺,利用透明的滑动尺把各种和弦表现得一清二楚。音乐计算尺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的难题。成功激发了他科技创新的激情,为了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生动,他设想能否在拉动计算尺的同时产生相应的音响效果,能否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音乐计算尺中。为此,他请教老师,上网查找资料,刻苦钻研,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开展广泛的交流。情动于衷,金石为开。最后,他终于通过将“MIDI音乐大师’,技术软件引人音乐计算尺,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音乐计算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完善、更加生动。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行为选择上出现了分离。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在短时期之内就可以轻易解决的,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轻言放弃,轻易松懈。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出详尽而又可行的规划,有计划的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去解决和应对不同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定义为:大学生评价身边善恶、是非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身边现象、事务以及自身的一种评价、认识、决定取舍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完美表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一切价值观的核心,对保证其他价值观的顺利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一种社会价值观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自身对价值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其次,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内容所在。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环节,对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战略资源,他们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未来方向,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青少年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政治观念弱化

政治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制度、国家以及各个阶级的政治地位、政治关系的态度、理论和观点。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不够,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低,对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相对完善的储备,从而导致了他们政治观念的弱化。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分化

高等院校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敏感的一个部分,其作为重要的未来人才培训基地,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竞争法则、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社会消极腐败思想的发生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也加快了对中国的渗透和演变,他们在向中国输出技术产品的同时,也开始向国人兜售价值观念。

(三)大学生缺乏高尚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环节。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间,部分学生存在崇洋的情况,对外国的东西盲目崇拜,总是拿国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评价中国的一些现实情况。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取得的重要发展成就,无形中放大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导致了民族气节和民族自信心的下降和缺失。

三、新时期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主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快教学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生活实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应当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还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命色彩,让生活实践赋予大学生真切、生动的精神体验,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只有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心人的生活世界,注重人的生活体验,引导人的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够真正打动人,满足人的精神和思想需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网络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引导

网络环境下,对于网络信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网络上存在很多毒瘤信息侵害大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4

一个思想家的观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有一个定范围局限区域的的思想主流。他不仅引导着国家以及地方政治框架的构建,礼仪规范的形成,而且也对平常百姓的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引与约束。    

在日本人眼里狄生祖徕是一个先儒,是一个有着独立的人格思想以及理想的政治理念构架的思想家,并且拥有广泛门生的思想启蒙教育家。在儒学发达的江户时期,国学兴旺是其大时代特征。而狄生祖徕在江户时期的贡献,不汉包括对汉语与日语本质差别的认识,成就了狄生祖徕“古文辞学”,而且对“古文辞学一一祖徕学的语言哲学”的发展,成就了历史唯物观下的政治理念构建。    

一、汉日语言的分析与古文辞学    

狄生祖徕作为日本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第一个认识到汉语和日语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    

在汉语传人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日本人在公元4世纪开始学习汉字汉文。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用汉文亲自拟定《宪法17条》,使汉文汉字的学习得到普及,也增加了民间识字人数。到公元8世纪,《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等的编撰,汉字最终被日本人掌握,此时汉字只是为了纪录日语。“为了学习、理解并记录日语,日本人采用了两种方法:音读和训读。日本通过借用汉字,对其进行音读和训读,并发明了汉文训读法,来消化吸收汉字及文化”。日语与汉字汉文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仁之化。汉文训读法(其基本特点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个字的训话意义标注上日文假名。同时,汉字直接录人,尽量给中国汉字配以日语训读,同时尽量避免汉字音读,即便是日语中没有的汉字也要根据词义配上意义相近的读法。其次,在一些词下面添加日语助词以表明语法关系,然后调整阅读顺序)在平安时代已经得到普及日本汉学者普遍用此方法来解读中国汉文,但狄生祖徕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汉文训读法的严重不足之处,并刘此提出质疑。“日本人教授、讲解经典时多采用这种方法,把汉文加以训读,即把汉之颠倒来,按日文的顺序长衣解读中国典籍,并加上助词或送假名等符号,称之为‘返h点”’和‘送板名’;二者合称为‘朗点’”。    

狄生祖徕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德川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以训练汉文训读法为主就是一个明证。他认为用以往的“汉文训读法”并不能理解中国典籍的真正含义,是有缺陷的。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和臭’”。    

狄生祖徕指出“此方学者以方言读书,号曰和训,取诸训话之义,其实译也,而人不知其为译也是以和训回环之读,虽若可通,实为牵强”但汉文训读法后来被活用于荷兰语的翻译,继后又被明治时期的翻译家们用于洋学的翻译,对明治时期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古文辞学—祖徕学的语言哲学的历史唯物观下的制度构建    

对汉语日语的比较研究,狄生祖徕创办了古文学派。他的古文辞学体系则是,“将古文辞即圣人之道规定为时间和空间无法再现的特殊事物,而赋予其绝对的权威性。并将掌握了古文辞学的少数者视为这一权威的体现者,从而将自己的理解也权威化了。权威化在于解释的语言从解释者自身所属的日常语言的世界被割裂出来,仅仅存在于对象的文本的语言世界,而对于注定只能充当听众或读者的阶层来说,是卡知的领域,所以只能服从发话者或作者”。这需要从狄生祖徕所属的阶级,身份地位出发分析其所提出的古文辞学体系。    

首先必须要清楚的是,狄生祖徕是亲藩的家臣侄子,他的父亲狄生方庵是当时的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弟弟即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医,作为当时的医生,他的父亲习医兼修儒学。这不仅为祖睐后来接触权利中枢营造了先天优势,也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汉文化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氛围与基础。    

其次,虽然狄生祖徕置身实践,以自身认识体验为基础,指出“凡人能知其所习,而不能知其所未习,譬诸夏虫不知冰”(人只有有所见有所闻才会有认识,如果所闻狭隘,目光短浅的话,就好比夏生夏亡的虫子,由于没有见过冰,也不可能知道有冰的存在。)虽说如此,但阶级是有局限性的,以现在的已发展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狄生祖徕的认识观,虽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发现和探究真理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中人,无法分割,只有人与其所在体系与历史逻辑性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解答疑问。    

针对狄生祖徕提出的古文体系,大概可以把它综述为日本文化启蒙思想的先期准备。狄生祖徕在古文辞学中指出“言之虽巧乎,孰若目睹。且也徒名无物,空言状之,故其言愈凡愈并。言之者以臆,听之者以臆,漫言自悠,莫有底止。徒玩其华,弗食其实。夫言之者,明一端者也。举一而废百,所以害也。”虽然语言只能描述事物的一个侧面,不能全面的描述事物的整体,如果单纯用语言描述事物的换,可能会出现片面或者不完整。这一点与西方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作为主观意识的存在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一旦出现片面的看事物分析问题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臆断。而语言作为主体的表达工具,并且根据个人表达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述错误(夸大或者低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祖徕在用语言阐述“先王之道”的时候,运用抽象具体化的手法,准确生动地表述出“先王之道”不是关于“理”的议论,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个别的‘物’”。这一点不难看出,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只有抽象的表达是不完整的,只有将“理”具体化为“实物”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不然只是空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祖徕语言哲学阐述的内容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过程。    

对“语言的局限性”的认识,狄生祖徕在《辩名》一书中已有了清晰地阐述“盖先王之道,礼乐耳。其意以为言之益少,故以礼乐教之。及孔子时,礼乐虽存,人不识其意。故孔子明其意以教之,于是乎学者皆以为义止于是。岂止言之为益少,以广包莫可遗者,孔子举一隅而言耳。或稍其言深切以及详悉,学者愈益以为义尽于是,而不知其犹为仅仅一端,害由是生。故孔子欲无言,明礼乐之意,不可一言尽之。”大概先王之道,说的就是礼乐吧。他意思是说,话说的越少越少,所以用礼乐教授。到孔子的时候,虽然还有礼乐,但人们却不认识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孔子弄明白了礼乐的意思之后教授给大家,然后学习的人都以为礼乐的意思就只是这些了。怎么可能只自这些,说的话越少越好,用广义包罗了其所有含义,却以为没有遗漏的了,孔子只是列举了小小的一个方面。又或者把自己所知道的深刻的意思与内容更加详细的讲述出来,然而所有的学习的人都以为其含义就是这些,却不知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后弊端就产生了。所以孔子想要不用语言,阐明礼乐的真实含义,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狄生祖徕已经清楚地知道,礼乐对于百姓来说,就是行为约束与制度规范,用孔子所作所为来阐述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又明确指出,自己所指出的这些内容,也只不过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历史是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人物,特定情节下才有的不可复制的场景。这不仅没有否定其语言观,反而更进一步说明狄生祖徕在阐述“礼”的具体内涵(礼在古挥着国家管理的功能,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礼规定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的时候,有了权威性的论断。    

这从另一方面来讲,狄生祖徕为自己的“古文辞学”画上了“权威性”的标签。站在权利持有者的阶级立场,极力向被统治阶级倡导国家制度规范制作的权威性,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得到了被统治阶级膜拜性的支持。从古至今,治国安民是“先王之道”的根本,至狄生祖徕生活的时代,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维护社会秩序、经世济民依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先王之道”古今通用,这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具有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实用色彩。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5

建构主义传统教学教师发展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倍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面对扑面而来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潮,我们需要多一份热情,多一份理智,正确对待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利弊得失。建构主义教育家们的确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传统教育教学观进行了极其猛烈的革命性抨击,无疑是应当肯定的。理论更是如此。建构主义也有其偏颇之处。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建构主义观点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知识观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运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动态的把握知识,灵活的运用各种内外在条件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建构主义知识观有些夸大了知识的相对性即动态性,而忽略了知识的绝对性即稳定性客观性。建构主义知识观过分强调知识的具体性与情境性,而忽略了知识的抽象性与符号性,从而导致建构主义过分注重个人的自我建构学习而把传统的接受学习抛之九霄云外的现象出现。复杂的过程性知识需要自我的自主建构,而有些概念性的知识却适合接受学习。如若再用自我建构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可能越建构越糊涂,到最后得不偿失。

2.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利弊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习不仅需要自我的主动建构,而且还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有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并且学习还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明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并且使学习变为了自己的事儿。学习观还明确了学习必须通过“学习共同体”各成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这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观念的增强及团体协作能力的提升。

然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有其偏颇之处。学生是应该进行积极的参与学习,但是也不可忽略替代学习。学生应该发现学习,但传统的接受学习也必不可少。感性经验的获得最终得上升为理性经验,而一些极端建构主义走入了唯心主义,唯我论,不可知论的泥潭。无怪乎有人批评担当代的某些建构主义是“披着建构主义羊皮的子现代经验主义的老狼”。

(3)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利弊

①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他自己解决问题。

②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从台前走到幕后,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尽一切的可能,充当学生的“助学器”。从学习环境到学习工具,从学习策略到学生本身,尽可能的为学生自主建构创造条件。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最终知识的获得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观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人文素养抑或是整体素质。而教师本身又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让教师在短期内改变教学理念较困难。其次,这对教学环境设施的要求也较高,而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情还没有达到普及各类教育设施的能力。总的说来,建构主义教学观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4)建构主义教师观及其利弊

①建构主义教师观

建构主义教育观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培养和邀发学生的学习兴与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有效。

②建构主义教师观的利弊

建构主义教师观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我国教师整体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终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当教师采用各种以建构主义教师观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二、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攻”与“守”

1.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攻”势

(1)关于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要扮演学生的学术顾问的角色,要在学习上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指导其确定研究选题等。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权威、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使教师去除权威,走下“圣坛”,教师的角色变化从前台走向幕后,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是建构主义一再强调的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努力处理好师生这对教育的基本关系。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主观建构,又不能“听任自由”,因为教学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

(3)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在建构主义那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和概念混淆是正常的,也是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要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和灵活的沟通,以及高超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认识和反思自己建构知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关于教师教育与培养

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的教育轨道上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所学的课程、所掌握的教学技能等,都是根据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而设立和实施的。这必将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无法实施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不仅应该力争对教与学的正确理解,而且还要理解关于学习的学习以及如何把学习作为过程。教师的教育培养要求教师拥有能够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过程等进行干预的应变能力。

(5)在教师评价方面,我们应根据建构主义进行积极的改革

传统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作为教育教学工具的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其评价内容主要与学生考试分数紧密联系,评价结果基本上是由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决定。建构主义教师评价既重视来自外部的教师评价,更强调源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要目的的建构主义教师评价,把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了教师的个性和发展性。我们应朝着这条路前进。

2.建构主义利弊下教师发展的“守”势

(1)对于建构主义极力提倡的合作学习而言,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教学

现如今,许多中小学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参与”与“互动”。在这些课堂中,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学恐龙还是学数学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活动本身。过于强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容易导致课堂整体意义的丧失。因此,在这方面,教师还应“守”住些传统,把常规的教学与合作学习按一定比例合理的结合在一起。

(2)注意“传统”与“建构”的结合

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对于知识的把握一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应该是一种“一”与“多”“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而不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也不是‘历史的’”。忽视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教师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统”与“建构”的结合。

(3)对于教学方法模式,建构主义要求学生的主动自我建构

教师完全处于“备用”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建构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条件。然而,确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我建构吗?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传统的教师进行统一授课,学生统一接受学习,是比自我建构有效的方法。如若对于不适合自主建构的初级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学习,反而会得不偿失,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教师应把传统的统一授课与学生的自主建构合理的结合起来,而教师教育要培养未来教师掌握的正是“传统”与“建构”应怎样的合理的协调的结合到一起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许多富有创见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当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教育观的合理见解,去掉其偏激、错误与不适合我国国情之处,在衡量建构主义利弊之后,正确处理好教师发展的“攻”与“守”,促进我国教育健康长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范文6

一、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

客观主义是在现实主义(Realism)和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之外,是不受人类经验所支配、不以人类意志而转移的,但是它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人类通过其思维来反映客观现实,从而获得客观世界的意义,这种意义(即知识)根植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这种知识的真伪存在客观的判断标准,即这种知识是否为真取决于其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正因为如此,客观主义假定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或技术传递给学习者并被学习者获得的,强调知识的传递与接受,主张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授受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单向式信息传递手段等来设计教学活动。客观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是创建一种可以让学生反复从线索中做出简单反应并立即得到反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获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产生反应,以此来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等。

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发现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因而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获得、再认识与再现等非常重视,这使得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在知识掌握的有效性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具体而言,客观主义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普遍性强。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运行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相应的,根据这些规律所开展的教学设计也就具有普适性,教师就可以按照客观的、公式化的方法与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客观主义就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语言模式,大家按部就班,遵循这些模式就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如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均可以说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是易掌握。客观主义教学设计一般采用固定的操作模式和相对稳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强调对过程的掌控,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性。操作方式的相对稳定以及过程的几乎不变决定了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易于为师生所掌握,这对于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低年级低段的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其快速地掌握“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然而,客观主义教学设计范式过于简单地陈述了学习的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个没有完全体现学习者学习的语言模式,具有简单性、机械性和划一性等弊端。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式

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认为外部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是客观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赋予世界的意义等都是每个个体自己决定的,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传递的事物的意义,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由于人与人所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个体的原有经验、原有认知结构等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于是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每个个体对事物意义的建构也就必然是多元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因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尊重学生意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也就相应地转变为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区别于客观主义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建构主义关心的是怎样建构知识的过程,怎样建构知识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更加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性、个体性与差异性。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实性情境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因此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逐渐成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之所长。二是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建构者,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三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协作的增强。建构主义认为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这对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明显促进作用。然而不足的是,建构主义容易导致唯我主义(Solipsistic)倾向,这是指学生仅仅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对意义的建构完全是自我中心的。

三、融合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必要性

知识是复杂的,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更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于不同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不同的情景下对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两种层次。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积累相对重要一些,而且此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客观主义作为此类问题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非常贴切的。而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学习逐渐进入高级阶段,教学情景中结构不良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倘若简单将初级阶段学习采用的策略直接移植到高级阶段学习中会使教学处理简单化,学生不能顺利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重视知识建构的过程,注重综合与应用,更适合于高级学习阶段的指导,以客观主义为指导的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正如张华在《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所指出,目前在教学设计领域,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这样的理念:“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特性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2]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客观主义的技能导向与建构主义的理解导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均被验证对于教学是有益的,厚此薄彼的做法只会走向极端,对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改进有害无益。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采取兼容并包、择善而从的态度,在教学设计实践中应从教学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处理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关系,兼得二者之所长,有效避开二者之所短,形成整合式的教学设计范式。

四、融合两种教学设计范式的构想

美国学者Johannes Cronje认为,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是两个极端,任何一种学习经验,只是处于这两种极端所构成的连续体上的一点。根据这一观点,他把关于人的学习的两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建构主义为横坐标,以客观主义为纵坐标,形成了一个4象限图,如图1所示。

Johannes Cronje的这一分析清楚明确地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关系呈现了出来,二者的关系也即是:

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低):混沌

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教学

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建构

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整合

这一象限图不仅厘清了二者的关系,而且指出了整合二者的目标,即有效整合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式要达成客观主义高,而建构主义也高。达成二者的有效整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和阶段,需要逐步实现。

首先,从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低)(即混沌状态)逐步过渡到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即接受式教学)。客观主义具有易于掌握,易于操作等特点。对于新教师,先形成一种的操作模式,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随着其积累的经验的增长以及操作能力的增强,逐渐摆脱已有方式的束缚,探索出新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类似,学生在低年级,在最初的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等的限制,宜从易操作、易掌握的客观主义开始,待其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逐渐使其逐步认识建构主义范式,并在这方面作一定的尝试。

其次,从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低)逐步过渡到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即自主建构)。在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范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接触,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尝试之后,应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其的认识,并提高运用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能力。在这一时期,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以及运用建构主义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亟待提高,而其对客观主义的认识与应用已成为习惯,这时如果继续保持客观主义程度高,则会使教师和学生仍习惯于按原有方式行事,不利于冲破单一的客观主义的限制与束缚,从而不利于对建构主义的掌握与应用,所以在此阶段应弱化客观主义,强化建构主义,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与应用。

最后,由客观主义(低)+建构主义(高)逐步过渡过到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即二者整合)。经过前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建构主义已有相当的认识与掌握,并具有了较强的开展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的能力。建构主义已深入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之中,不再会因受到客观主义的束缚与进攻而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消失。这时,不应继续保持客观主义的弱势,而应将其恢复至较高的水平,并使之与建构主义展开竞争与协作,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促使二者高度整合,促进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有效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为顺利而有效地达成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即整合式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益的目的,宜将二者的整合看作是一个随教师、学生经验、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各阶段的教师、学生以相应地整合方式为主,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学生可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整合,最终形成整合程度由弱逐渐变强,逐步走向客观主义(高)+建构主义(高)的理想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Willis.Jerry.A Recursive Reflec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ist-interpretivist Theory[EB/OL].[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