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1
体育教学与训练旨在通过适当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这种锻炼就要求体育老师掌握好体育训练的运动负荷。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呢?前东德哈雷博士提出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运动负荷就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能够产生发展、巩固和保持运动状态的效果[1]。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与静止状态相对比,运动负荷是由运动所引起的功能的追加值[2]。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负荷理论指导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运动理论的健全和应用,既能让学生合理运动锻炼,又不至于太累,影响其它课程的进行。
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订立运动负荷主要考虑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所谓运动强度,定义如下:单位时间内,为达到既定练习,所使用的力量大小以及机体紧张程度。而运动强度是指练习中所采用的速度和机体负重量。例如,同样进行100米跑步,快跑后心率达到180次/分左右,而慢跑心率一般只有130次/分,显而易见的,100米快跑的运动强度要大。另外,诸如跑步、跳跃、攀登等项目属于较大强度训练,而慢走、投掷等属于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男女生差别,订立合适的运动强度,并注意将运动强度大小不同的项目间隔安排。
(二)订立长短合适的运动时间
选择好合适的运动强度后,就要为不同运动强度的项目订立相应的时间。一般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运动时间不能过长,且与运动强度较小的项目交叉进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保证达到相应的运动负荷,除了按照规定,完成既定的体育课内容,还应该调整相应课程项目的时间,以达到完成相应运动负荷的目的。
(三)订立运动负荷须考虑练习密度
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即为练习密度,其反映的是实践与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不可过大,过大则易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感到疲倦,过小则会产生懈怠,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
(一)利用运动负荷的个体差异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男人、有女生、有体质较好的也有体质较差的,面对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锻炼程度的学生,选择同一负荷,显然是不合适的。下面提供两种方法:
第一,分组教学。按照身体素质,男女生等进行分组锻炼,分别采取不同的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能承受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第二,现场调控。现场调控即为体育授课期间,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控制。调整和控制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师调控和学生自我调控。体育教学中,外界环境复杂,干扰比较多,而且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班级之间以及班级内容各个学生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中,与最初定的方向有所差异是比较常见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情况。同时,作为学生,也应该配合老师要求,适当调整自身的行为状况和心理状况,使自己处在最佳的状态,以达到最优的锻炼效果。
(二)订立合适范围的运动负荷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订立合适范围的运动负荷,并根据运动负荷的范围,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锻炼。多大的运动负荷是合适的呢?运动负荷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价值阈。价值阈即为:一定范围运动负荷区域中,身体表现出最佳的反应,量化的概念就是指,心率处在某一范围内的锻炼。有了价值阈的概念,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量化的指标,否则,只能以运行量大小,运动负荷强弱等模糊的指标来指导教学。
(三)通过测定运动负荷,安排合理强度和密度的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量的大小,二是运动强度的大小,两者之间有着彼此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运动量反应的是对机体刺激的大小,运动强度反应的则是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一般而言,运动强度的影响更大一些,但运动强度的增加必须建立在运动量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且,一般运动强度提高之后,运动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提高。
但是,运动量的运动强度不能同时增加,否则,不止运动负荷不能增加,反而使学生过度疲劳,进而影响锻炼效果。因此,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比如一学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该安排成波浪形起伏的。
三、结论
(一)对运动负荷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二)详细地分析了订立运动负荷应该考虑的主要方面: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与运动负荷,对体育教学与训练非常有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
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管理都有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基本功能,协调人、财和物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目前,管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对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有目标性的管理,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旦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漏洞,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是会出现问题的。因此,改善和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
2.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领导管理意识不强,主观随意性较大;没有合理的安排教学及保障训练开展,开展体育训练受到学校条件的制约;体育运动会受到诸多原因未能如期召开,体育健身宣传力度不够;体育学术交流和职称评定时,相对于其他学科带有明显的被歧视现象;在组织学生上体育课时,学生参与率有时候很低,体育训练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常常发生;部分体育教师对工作热情不足,信心不够,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明显都影响到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学校提升体育教学管理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步伐,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有力保障。
总之,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且将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看作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是有意义的。
二、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内容
(1)教学组织的管理。学校教师组织是体育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和任务确定具体的学校训练项目、选拔优秀的运动员,构建出与学校教育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制。
(2)教师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教师的体育经验对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和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意选拔出一批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热爱学生的体育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评估出教师的业务水平、训练业绩。
(3)科学管理运动员。学校体育训练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运动员,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开展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激发他们体育训练的潜能。其次是抓好训练质量,尽管学校体育教训不像竞技体育那么激烈,但抓好教学质量要放在重中之重。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性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3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练习指导;体育训练;体育教学
1.当前练习指导法的概况
1.1基本概念
所谓练习指导法,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经过自觉校正与控制,多次进行相同的活动与动作,让学生形成习惯、技巧、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生理机制的角度来讲,经过练习能够让特定动力定型生成于学生的神经系统之中,从而使某个活动与动作得以成功、顺利地完成。练习指导法得到了多个学科的应用,包括体育、美术、音乐等技能性的学科和数学、外语、语文等工具性的学科。练习指导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对学生应用知识进行有效引导,还在道德品质形成、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功能。
1.2类型与阶段
根据特点与性质,通常可以将练习指导法分成三个类型。一是动作技能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劳动操作技能、体育技能等,二是心智技能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计算技能、作文技能、阅读技能等,三是文明习惯、行为方面的练习,比如练习体育课的田径与体操、练习数学课的解题与运算、练习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练习思想道德课的卫生习惯与遵守纪律、练习音乐课的演奏与唱歌等。
2.高校体育训练和教学之中的练习指导法作用
2.1应用练习指导法的要求
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之前,需要对其应用要求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这样有利于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发挥其良好的作用。
2.1.1选取练习指导内容教师在选取练习指导内容的时候,需要按照学生体质情况、生活学习需要、体育练习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应强化基本的体育技巧和动作的训练,将创造性练习指导、变式练习指导、典型练习指导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推动学生的技能迁移,让学生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与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体育动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体育创造能力与运动能力进行充分培养。
2.1.2确定练习指导目的教师应对体育教学中练习指导的内在要求与根本目的进行明确。虽然练习指导会多次、循环、反复地进行某项体育活动与运动,不过这不意味着对动作进行机械性的简单重复即可,需要经过教师指导后,有步骤、有目的地优化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与技能,对学生体育能力进行培养和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练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体育训练目的进行明确,让学生全面了解每项练习指导的内在要求与根本目的,从而通过理解体育教学的程度主动、积极地练习。
2.1.3合理分配练习指导练习指导法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练习指导时间、次数、分量的合理性分配。学生一个体育习惯、技巧、技能的生成需要经过充足练习才可以实现。不过,体育练习次数、分量应按照高校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确定,并非多多益善。从练习指导的时间来看,通常集中的、过度的体育训练效果比分散的、适当的体育练习效果要差,而且,在体育训练开始使其,应增加练习指导频次,不过练习指导时间每次无需太长,随后将体育训练时间间隔逐渐增加,且每轮练习指导时间逐渐增加。
2.2应用练习指导法的作用
教师若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可以让训练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增强身体运动机能练习指导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全面、高效地把握体育运动急招,经过一系列反复、多次的尝试与摸索,能够获得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使得学生身体运动机能得以整体提高与巩固。对于一些难度偏高的体育项目,如果仅依靠原有体育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完成,尤其是女生,不过,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用练习指导法能够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变。比如,体育教学里的三级跳远就有较大的难度,该训练项目需要学生掌握拉伸、跳、跑等多种体育动作技巧,要想更好地进行三级跳远就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还要按照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特定时间的单独动作训练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整体的体育成绩得以提高。教师若将练习指导法应用到三级跳远之中,能够发现并找出不同学生的体育动作技巧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缺乏的动作技巧实施针对性的体育训练,从而对三级跳远中包含的各种技巧进行掌握,并加以训练与整合,充分增强学生身体运动机能。
2.2.2调动体育训练兴趣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之后,能够在全面调动学生体育训练兴致的同时,增强其体育训练主动性、积极性,这在练习指导法的所有作用中最为重要,特别是高校这种学生普遍忽视体育训练的学校,让体育训练原有的作用、功能逐渐丧失。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学生步入高校之后,很多人原本就没有运动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师的管理也不像初高中一样严格,这样学生便出现了一种运动不运动都没人管的心理,从而造成高校整体学生身体素质降低,对其心理发育、生理发育都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体育训练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注重体育教学,练习指导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2.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其提高与培养等方面都要进行稳定、长期的发育发展。高校这个阶段是学生发育与生长的最后一个阶段,应把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素质提升和心理建设上。相关人员曾进行过统计,不同高校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教学与没有应用练习指导法实施体育教学会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具体表现为:相同学期体育教学期间,甲高校没有应用练习指导法,主要运用原有的体育训练、体育教学方式,在学期结束后全体学生体育成绩平均提升了百分之十左右,而且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程度为百分之五十左右,另一部分学生大多怀有反感、抗拒体育教学的态度。乙高校应用了练习指导法,增强了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效果比甲高校更为理想,学生体育成绩平均提升了百分之十八,且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程度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学生们普遍表示非常喜欢体育课,并且会主动的、积极的加入不同类型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之中。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原本体育教学情况相似的甲高校和乙高校,在乙高校将练习指导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之后,该校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显著提高,获得了比甲高校更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2.4增加体育运动量教师应用教育指导法还有一个显著的作用,那就是大大增加了学生体育的运动量,有利于体育教学目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针对性地展开体育训练,其目的在于对不同学生具体运动量进行把握,而教师应用练习指导法后,能够充分增加学生运动量,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有效控制,有需要的时候便用适合的方法对心率进行调整,让体育教学中各项训练得以高效、轻松、快捷的完成。与此同时,教师在应用练习指导法后,应和不同学生相结合,对科学、合理、适当的运动量、训练方案进行制定,通过一定时间科学训练,教师按照训练过程中具体的状况对训练方案进行微调,稳步实施体育教学,从而在增加学生体育运动量的同时,全面提高其综合运动能力。
2.3发挥练习指导法作用应注意的事项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5
摘 要 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是体育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运动员和学生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其共性与独特点,从理论层面为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运动训练原则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 共性 独特点
一、前言
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是体育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运动员和学生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本质出发,体育教育训练原则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而运动训练原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是确立运动训练的基本依据。
二、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共性
(一)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共同规律表明,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这一科学性原则,也是使运动训练在质和量上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在运动训练中,必须不断地和有效地把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科学性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运动训练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二)教育性
这一体育教学的原则,贯穿运用于运动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之中。它以运动员的个性形成与运动水平提高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为前提。
(三)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是体育教学中主要原则之一。在运动训练中,学员的自觉性表现在对任务的理解、对训练过程中各种基本的规律性的理解、对人的肌体结构特点的理解以及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对他的影响和理解等。
(四)直观性
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就是感觉与概念的统一。因此,直观性原则要求采用直观手段就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运动训练和实践中,多种多样的直观手段是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保证直观性的各种方式,对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改进技术具有特殊意义。
(五)巩固性
巩固性原则要求巩固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及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有关知识、技能、素质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它们又要有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灵活性,学员在完成运动专项过程中,就能够做出最佳决定。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系统性就是在运动训练全过程中,要求在发展素质、掌握技能和技巧、提高有机体各体系机能能力时,须在其间保持一定的逻辑联系。而循序渐进性则指出了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下一阶段有赖于前一阶段的原则。这样也就可以使运动员以后的提高合乎逻辑地发展。
三、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育训练原则的独特点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特点
第一,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由于运动员从事的是专门项目的训练,因而,在训练的内容选择上,要根据专项的特点和需要,具有专门的性质;第二,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由于训练任务的多方面要求,训练内容的复杂,以及训练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运动负荷的极限性。运动员如果不能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这是运动训练的一大特点;第四,运动训练的个体差异性。这是根据每个运动员素质的不同而言的。
(二)体育教育训练原则的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其主要特点是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还需要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练习来掌握技能、技术。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由此特点出发,决定了其体育教育训练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进行德育品质教育;为学校参加各类竞赛,并取得好的名次。从体育教育训练的实践过程来看,上述四条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增强体质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的体现;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则是解决科学锻炼的方法问题;对于道德品质教育来说,既是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体育教育的方向和动力问题。因此,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辩证统一,既是体育教育的特点所使然,同时,又是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整体现。
(三)体育教育训练与运动训练的区别
通过上面对体育教育训练和运动训练之特点、任务及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二者虽然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体育的本质,但在表现特点和内容上,是有着显著区别的。而在特点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区别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点: 即体育教育训练原则,所实施和体现的是一种全功能型的培养人的方法,所涉及的手段较为广泛;而相对于运动训练原则来说,除具有体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外,更主要的体现出的还是其专门性,而且在这一点上,其特点和内容的倾向性就更为明显。这可以说是二者的显著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6.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范文6
一、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
1.体育教学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协调
当前的学校教育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远超于体育学习,许多学校甚至认为体育课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能为学生的前途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不惜把体育锻炼的时间划归给文化课,尤其是中高考毕业班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毫无疑问,高中生正处于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学业压力巨大,确实要努力提高学业成绩。但高中生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的关系严重失衡,是罔顾学生身体健康的不恰当选择。
2.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身体和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并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运动能获得健康,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物质保证。体育教学并不等同于健身,目前在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被视作两个不相干的部分,体育教学成了单纯的提高体能的行为,这是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3.传统教学理念仍然存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实现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体育教学大多数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方法,跟若干年前的体育教学差别不大,都是教师言传身教地示范,然后学生学习模仿,自行熟练。
二、高中体育教学创新的途径
1.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要注意向学生解释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身情况的身体训练,而不是为了区分三六九等。学生有必要明白不同个体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在恰当的层级上接受最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的改善。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报与亲自测评,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实施不同程度的训练。分层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层级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反之,体育教师要号召不同层级间的学生开展竞赛,营造浓郁的竞技氛围,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彼此的帮助下提高运动技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2.丰富体育教学的手段
首先是精选教学内容。精选教学内容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体能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比如训练运球,对于女生来说只需掌握运球急起、急停和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等技能,而男生则可挑战胯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背后运球等难度相对较高的技能。其次是变换体能训练的“战术”。“战术”是体育竞技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变幻莫测的战术能使体育运动充满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体验。
3.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授课
体育课上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言传身教,“言传”决定了学生能否配合“身教”。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既要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需要和规律,因此体育教师除了熟悉体育教材,还要努力将平淡无奇的语言转化为生动、有美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描述语。
4.创新体育评价体系
以往的中小学体育考试以考查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以“达标”为衡量成绩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注重“结果”,却无视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积极性等不能量化的方面,比较功利主义。而新课改之后的评价应当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获得的身体和心理体验,使体育教学充分凸显其注重人文关怀的一面,既要使学生的体能在运动中得到提高,又要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价值所在,从而乐于参与、积极配合体育运动,并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这样的体育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