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1

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可以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提供了保障。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教材为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素材

在新授课教学中,师生主要依据一些教材和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教材总存在着不完美之处,可在这些地方实施研究性学习。如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和“圆锥曲线”两章时,可以对平面向量在这两章的运用作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新授课教学中,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例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展开研究性学习。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解题的策略、问题的变式、问题的拓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方向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设计者、问题解法优化的探索者、解题技巧的发现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成为数学问题的主人。

2.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得很不平衡

从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得很不平衡。仅有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了实践,不少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看上去很美”,其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

3.立足课堂开展了“问题探究课”“数学实验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研究和探索的乐趣。问题探究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索,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民主的研究氛围,这种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究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数学实验课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在数学学科教学领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反思

1.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作为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又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即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受性学习。

2.研究性学习不应成为点缀

我们不能把课本上安排的研究性课题作为一般课程来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点缀。那样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要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这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解决的。改进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改进,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各人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指导,逐渐积累才行,应消除一蹴而就的思想,也应消除急于求成的倾向。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有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过于重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影响,把大而难的习题或竞赛题作为课题,以一题多解作为研究方向;选题内容过于高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难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少数拔尖学生的依赖过大,多数学生实际参与度不够,尤其是思维参与度不足。上述种种情况的发生,使多数人因参与度不够而缺乏必要的体验,感受不到改进学习方式的必要,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长此以往,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质量。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过程设计中体验自己的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验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提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起自信和兴趣。在此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应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准备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大批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不懈努力。

4.教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在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要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积极的参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应变能力和驾御能力,对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记录下来,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2

第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居高临下,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就行。但我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课方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对有些问题不能解答,这样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问题。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第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团体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可以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从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进行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与个学科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第三、化学教学课堂导语设计。

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头语,它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要求,应用实验或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讲述、巧妙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大家都知道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而这恰恰是老师上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老师在上新课时能从重点和难点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

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理解。例如在讲氢气的性质时,由于已经学过了氧气性质了,因此可以直接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和盘托出。我在这里作了如下讲述:“我们已经学过了氧气的性质,今天我们学习氢气的性质,今天这节课重点讲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点是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氢气用途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讲这一节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教师讲述,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课堂导语,是教师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在一节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导语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就会有积极的效果。

第四、化学教学疑问设计。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都由设疑、引导、定位、反馈、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设疑是这些环节中的第一环,设疑的目的是创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设疑有助于创设课堂情绪,因为教学效益的优劣,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不仅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怎样去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疑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所谓课堂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作用下,学生心理需求上所产生的情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往往比知识给予的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因此,理想的设疑是成功教学的先导。

第五、化学教学过程设计。

1. 熟悉大纲。不要随意拔高知识,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不要用以前高考的眼光来对待,而随意挖深、拓展知识点,否则可能会造成书本知识无法上完的局.由于新课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遵循,而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有多少是高考会考到的,我们不清楚,这样在哪里要多讲,哪里要少讲,哪里要精讲,都不清楚而有关新课程及高考的消息漫天飞,哪一个可靠我们也不清楚,这将给我们教学方向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自始至终要熟悉大纲。

2. 教学目标明确,吃透教材。

如果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可以以讲授为主;如果要求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作语言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如果要求学生形成某种动作技能,则必须作恰当的动作示范,选择教学方法时考虑方法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备教材,就是要尽可能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联系,而不是仅仅孤立地备本节课,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法,才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

3.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意象化思维 造型基础 教学范式 效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1

一、教学范式和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理解或基本看法。从当代西方教学范式研究的主要成果来看,主要有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等五种,我国较为成型的教学范式主要是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自学/交流、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系统、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以及五环大课堂等。

二、意象化思维理论研究

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鉴于西方后现代的实验性理念和人文化精神,我国当代的很多艺术教育家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将造型基础分化出研究性素描、表现性素描、印象性素描、实验性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归纳性色彩等多个概念,呈现出各种纷繁的样式。

三、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的建立

1.构建“物象――心象”观察体验模式。从“物象”到“心象”的过程主要体现的是科学的观察方式和逻辑思维理解方式。科学观察是对事物外在与本质进行理性思考和概念加工,遵循理性逻辑,力图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这是感知层面,教师通过鉴赏、解读、示范等方法让学生体验造型的魅力,并形成对较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判断与体味;逻辑理解是以推理为表征的形象表达,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主张。

2.构建“心象――意象”思维表现模式。从“心象”到“意象”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思维方式和意象化表达手段。心理思维所包含的思维形式集中在直觉、顿悟、灵感方面,可以说心象是散乱的、无序的,必须进行提炼及概括,通过演绎、归纳、类比等方式来梳理和表达。因此学生们平时对于哲学、文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四、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1.建立多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造型基础》强调实践技能的同时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比较自由的,互动的过程,太多的约束会扼杀教师的教学激情,创造力与个性发挥,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因此,教学评价指标设定不宜过度细化,应该以定性评价为主,给予教师充分的包容和教学自。

2.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科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始终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并且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允许犯错误,不怕犯错误,尽可能让教师的才华得以施展,尽可能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长足提高。

3.学生作品的互动性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互动的。教师不再成为唯一的评判者,而只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调节与组织的作用。做到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师评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绘画表现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自评是学生挖掘自己设计思维的过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与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有利于教师给予更符合个人风格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高职《造型基础》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需要重视学生阅历、文化和眼界的积累。其宗旨意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组构、创想、表现形体,在这种思维模式定位下,立足于传统审美情结,以个体感知为主体,意象化审美为依托,创造性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把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以求改变被误读了近百年的学院式造型基础理念。在此基础上的效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4

资讯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纪实

日本的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向:课题与综合学习时间

从教育经营学的视点探讨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

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关于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开展系统研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与常态实施策略探讨

“长沙方言电视节目红火原因探究”汇报交流课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西部发展教育先行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面对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大山里的第一节多媒体英语课

爱心捐助托起明日希望

一名边疆教师的进步成长

山沟沟里的教师成长

因为有你

云南印象

刘电芝:让学习策略教学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剂

系统思想与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访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

《崔相录论学》之十一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探究教学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策略

敢立潮头唱大风——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

东莞“城市牛皮癣”问题调查研究

竹文化主题探究学习设计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思维如花绽放——发生在数学课上的几个小故事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

对高中“电影音乐鉴赏”三篇教学设计的评析

高三了,作文的构思立意怎么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案例初探

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下)

“研究性学习”活动纸笔测试设计示例(二)

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

组织一个有素质的讨论——学习社群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加强学校科研工作——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初级中学办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现状之我见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反思

在研学中思考在研学中前进

热点讨论之网友观点

以人为本,立足可持续发展——福州高级中学近年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四川富顺二中素质教育略谈

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山东省寿光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还给我们一个蓝天碧水——对秀溪河的调查

八巧板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探讨

应用博客平台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篇教学设计评析要点

自由的考试

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方式学科化——从“民间游戏”主题活动谈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5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 [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 ;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 [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50-02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自主研究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目前学校教育系统中,主要通过开展专门研究性课程或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在数学教学进程中。从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来看,对前者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后者(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研究仍有待深入。实际上,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内容是通过不同学科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思维至关重要。基于上述考虑,文章着重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教学模式,以期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1.突出研究过程原则。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水平的提高。数学事实要被学生接受,必须有学生理解与消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学生主动亲历数学思维过程,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产生学习方案,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之目的。正因为如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所取舍,并加于判断、解释与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且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自主地探究知识 [2]。

2.强化问题意识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培养“问题意识”是跨学科研究课题,在数学学科中如何探索很值得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综合教育策略,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使学生逐渐形成独有个性的“问题意识”。

3.贯穿应用理念原则。新课程标准里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要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学习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多选一些、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应用性问题来讲解。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方向。

4.重视合作交流原则。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传统教学较多注重独立学习,教师经常把“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当作口头禅,忽视合作学习,这是与教育发展不合拍的。而研究性学习改变这一观点,强调合作学习,人人参与研究学习,合作既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又是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质量,并把数学课堂延伸。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不同原则最终要在教与学过程中加以体现,这就要在教学中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模式,对师生进行准确定位,实现教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三、“问题解决”――研究性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提出一种适合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以“中心问题”为主线,将数学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引导研究、组织交流、反思总结等部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思考、总结并形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中心问题”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最终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围绕提出问题、引导研究、组织交流、反思总结等环节,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题,不断重新整合和优化知识,并不断累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

1.提出“中心问题”。既然是以研究、探索问题为此教学模式的主线,因此如何“提出问题”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从教材中选择内容。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而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所以,教师和学生要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还有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选择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产生问题,学生可在所遇到的问题中确定研究主题或研究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主动探索加以解决。再就要从生活实际应用中选择内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从生活实际应用中选择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如:家里使用市内电话怎样打电话最省钱设计一个方案。这类问题都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是学生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他们数学认知的因素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和适当的渐进性问题,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积极引导学生,这充分体现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研究过程”原则。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根据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于教材”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教材出发,采用看图说话、直观投影、动手操作、问题悬念等方式,挖掘、探索相关背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很多,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学问题,即抓住数学问题中的新旧问题的“联系” 与“矛盾”来创设;另一方面可从学生实际生活来找素材,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生活中体念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设计渐进性的问题,步步提升。教师教学中要把“中心问题”分解,转化为若干个较容易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者把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整合出各个小问题间的整体联系以及体验完整解决“中心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然地探究问题,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但要注意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为从小问题的解决到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了思路。

3.交流研究成果,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视合作交流”原则的体现,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到,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差异等,对同一问题的探究方法、深度和效度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与互补性,通过合作交流,不同学生互相学习,不断拓展学习空间,营造同学习共进步的良好态势。

4.反思研究历程,提升知识经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参与探究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数学认知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但仅有认知活动,对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是不够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反思总结,引导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就是迁移能力的培养问题。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十分重要。

当然,要清楚认识到,教学是一个联系的过程,不同的教学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对不能人为地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割。而是教师要紧紧围绕“中心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习思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武红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民族教育,2002,(2).

[2]周爱仲.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教育,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