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江西;红色文化;平面设计;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61-02

赣鄱大地存留的红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是红色年代赋予赣鄱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鲁迅曾说过“越是地方特色的,越容易被别人别国认知”,江西红色文化作为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如能科学合理的加以开发利用,必能发挥其价值被让更多的人所认知。本文主要探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平面设计中的价值与融合问题,旨在充分展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传达优势,为平面设计作品添加新的活力和视觉元素。

一、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价值体现

(一)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

同志曾说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语深刻说明了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蕴涵了丰富而强烈的民族精神,将其运用于平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式进行鲜明直观展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江西红色文化的承传开创,因为江西红色文化视觉符号的市场商业运用,必会将江西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例、英雄风采、激昂的词汇等以静态视觉语言的方式展现于众,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又能唤起受众对那段特殊时期人们的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坚定的理想信念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核的回忆,从而鼓励和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此外,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有效运用与传播,在借鉴现已存留的红色资源的同时,与时俱进,将其再设计,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承传开创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目的。

(二)为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注入新鲜血液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氛围下的产物,因其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质,其独特的艺术气质让受众为之震撼,红色文化的符号图式还能唤起红色时期的红色记忆,引发奇妙的视觉艺术想象。如此独特和魅力的视觉资源,如若在平面设计中有效的开发利用,可进一步丰富当前平面设计的创意源泉和艺术表现形式,为平面设计提供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和极大的启发与滋养;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内核上的深刻生动,形式上的激昂注目。以独具特色的江西红色文化武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必能让其在国际平面设计的舞台上更具识别性,为国外的受众获取更多关注和视觉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附加值

通过创作具有江西红色文化特征的平面设计作品,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识别优势,将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性平面设计创作进行有效嫁接,营造“本土特色”的平面设计作品,满足受众一定的精神诉求,以此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江西魅力,为江西形象和江西企业增加高经济附加值,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江西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开发利用的对策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江西的名片,理应积极探索和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经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当前已有学者和设计师关注红色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利用,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红色文化资源与平面设计融合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相关教育滞后、运用技法不当等,致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在平面设计领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切实有效地开发利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切实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导向是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宣贯国家关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提供政策、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科学开发、合理保护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如开发不善,资源保护不力,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政府职能部门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给予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的实施建议,开发过程中应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于开发方案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全面而深入论证。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建构政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开发格局,可以筹集多方资金,群策群力,为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贯彻实施,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2.注重宣传,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唤起受众的思想认同,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拓展和创新宣传形式,积极组织相关研讨会、文化节,鼓励和引导各媒体部门制作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宣传作品等,营造江西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江西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达到宣传江西红色文化和宣传红色江西的终极目的。

(二)江西高校应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文化传承重在教育,江西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担负起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承传开创的重任。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给现在设计创意全新的滋养和启发,并丰富了设计语言的表现力,理应成为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使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的有效传播,构建科学的教育机制是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机制的构建。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2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医院良好形象,提升医院站位,增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党风廉政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就诊导向需求,搭建医患沟通连心桥,传播医院文化精髓,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以服务广大群众为根本,以服务患者为落脚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LED显示屏、展板、宣讲等方式,全面、适度的宣传报道,随时转载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知识等引领和传承医院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医院文化建设正向思维,引领广大职工迈入医院发展正确轨道。

2.塑造医院的外部形象,凸显医院的内在优势。

3.彰显医院管理理念,传承医院优良传统。

4.宣传爱国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党风廉政建设医疗行业行风建设,医疗行业“九不准”规定等。

三、组织机构

(一)宣传工作小组机构

组 长:

成 员:

(二)职责

1.制定支部宣传工作的规划、方案。

2.确定支部宣传方式和宣传栏目。

四、工作任务

(一)高度重视,通力协作

支部宣传工作是医院向社会展示自己实力的窗口,是向广大群众展示医院文化、党风廉政建设、医疗行业作风建设等的窗口,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全力配合好支部宣传工作。

(二)总体设计,精心策划

1.宣传工作原则:整体规划、规范管理、求真务实。

2.宣传方式:运用宣讲、固定展板、各式标牌、LED显示屏等方式进行宣传。

3.宣传内容:党的方针政策、党风廉政建设、医疗行业“九不准”规定、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好人好事等。

4.内容要求:真实、实用、生动、新颖、科学。

(三)分类管理,及时更新

1.LED显示屏、科室公共区域电视:主要展示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重大活动通知等。

2.固定展板:医疗行业九不准内容、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等。

(四)加强管理,定期更新

1、加强LDE显示屏管理:定期、不定期更换电子屏有关内容,特别是重大活动通知,按照时间性加以更新。

2、加强固定展板管理: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根据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及时进行更新;“九不准”规定展板醒目。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支部宣传工作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建学习,提高思想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促使大家严格遵守医疗行业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九不准”规定等,各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宣传工作直接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支部宣传工作。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户外运动; 探索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09-02

在社会进步和日益都市化的今天,自然和社会、健康体魄与饱满精神的联系的社会需要、时代的要求。户外运动它是一项广交朋友的社会休闲性体育项目,朋友们在户外都可以尽情参与、相互交流,共享人生,并在户外运动的同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1 贵州省户外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独特的旅游资源。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有雷公山,东北境有梵净山,西部高耸乌蒙山脉。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绮丽,山石、水景、洞穴、林木风姿独特,是迷人的天然“公园省”。有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舞阳河、荔波漳江、赤水、马岭河峡谷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花溪等40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梵净山原始森林、茂兰喀什特原始森林、赤水桫椤、习水原始森林和威宁草海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以为中外游客提供极为丰富的户外旅游方式,如野营、登山、攀岩、漂流、探险、游钓等。

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户外运动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独特且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贵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黔北遵义更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军事战略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以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遍及全省。期间,为贵州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活动遍及贵州省68县(市、区),是召开、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会议的所在地,是强渡乌江、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的组织地。据统计,贵州共有红色旅游景点160余处,具有可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景点50多处。

红色旅游在贵州发展至今,已形成会址、烈士陵园、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批著名的红色旅游品牌,并成为国家A 级旅游景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在此机遇面前,如何把户外运动融入红色旅游当中,使旅游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对人民群众进行再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红色旅游与户外运动合而为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红色体育文化。

1.3 独具特色的贵州户外旅游。贵州省山地资源丰富,贵州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全省。同时,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有300-330天可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是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贵州省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依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了许多大型户外体育旅游赛事,如全国山地运动会、国际漂流赛、亚洲越野跑比赛、贵州紫云格凸山地极限挑战赛、六盘水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遵义娄山关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荔波全国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兴义万峰林野钓及户外运动节等各具特色的户外赛事。

贵州目前拥有贵州登山协会、遵义登山协会、起点户外、优山美地户外等十余家户外俱乐部,其中起点户外、优山美地户外两家为全国十佳户外俱乐部。有贵州户外论坛网、贵州起点户外网、贵州山水户外网、贵州骑行户外网、贵州驴友之家等宣传网站。对贵州户外旅游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围绕建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目标和“推出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休闲产品”的要求,为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的结合,提出了大力开展山地运动,打造山地运动品牌赛事的重要举措。但由于贵州山地运动开展时间短,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层次不够深入,赛事水平和知名度有待提高。如参加户外运动群体的危险意识不高、户外运动组织机构缺乏资质、户外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打造地区性户外品牌意识不高等。唯有立足实际,找准差异,打造赛事品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黔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黔北红色旅游区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其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是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期间,为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会址、山革命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故居、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余庆回龙场战斗遗址等。由于黔北地处西南山区,属第二、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崎岖;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湿润,为生态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如赤水风景名胜区的十丈洞瀑布、四洞沟瀑布、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绥有中华第一长洞的双河溶洞,地球同纬度仅存的绿色宝库宽阔水原始森林,还有被誉为“贵州地质博物馆”的喀斯特景区红果树,以及露营者天堂、原生态结构的峡谷景区观音岩;遵义县云门囤景区;余庆构皮滩峡谷景区;湄潭县天门峡景区,习水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景区的具有共同特点:河谷跌宏、溪流湍急、河湾静溢、山高水青、森林茂密,景色秀丽、风韵无穷,集洞、林、山、水于一地,发展户外旅游得天独厚。

3 利用黔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户外运动

3.1 合理开展户外运动赛事,开发红色文化户外运动场所。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及娄山关战斗遗址的盘山公路山地自行车公路赛成功的举办,为黔北开发红色文化户外运动场所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绥阳县枧坝镇观音岩风景区根据户外运动的特点,现已打造出集露营、山地自行车、攀岩、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户外运动场所。还应根据黔北独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在赤水河流域及大乌江流域开发适合漂流的户外运动场所;在宽阔水原始森林、习水国家森林公园、平挑原始森林景区开发适合定向越野的赛道;在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四洞沟瀑布等原始森林开发适合野外生存的基地等。也可充分利用黔北地区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建立一系列的红色户外运动基地。例如建立红色户外旅游基地、红色拓展训练基地、高校红色军事训练基地等。这些符合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每年组织的定向运动、拓展训练、攀岩、漂流等相当数量的户外运动赛事的要求。

3.2 抓住政府对红色旅游扶持的机遇,争取户外运动及红色旅游的双赢。200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的颁布为黔北红色旅游迅猛发展增添了推动力。遵义是一座红色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国家确定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近年来,遵义红色旅游快速发展,2003―2006年全市累计接待旅客125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4.85亿元,年均增长46.8%和72.3%,其中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总量的40.5%和38.5%,旅游从业人员从3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红色旅游已成为遵义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精心培育旅游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此前景下当地体育局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借此把红色户外运动打造成一个品牌,一个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有力因素。使其因为红色户外运动,名扬全国甚至全世界,而户外运动也因有了这块红色热土更加受到大家的喜爱。

3.3 利用户外赛事品牌打造户外运动旅游市场。借遵义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文化、绿色生态、国酒文化、地域文化四大旅游品牌的机遇,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发户外运动的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甚至可以运用影视、歌曲、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有效的宣传形式,提高当地红色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增强户外运动旅游宣传实效。对于当前正在开展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海龙囤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及娄山关战斗遗址的盘山公路山地自行车公路赛的各种户外运动旅游项目,要立足办出规模和影响力,以期创办出红色旅游特色,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户外运动传达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

3.4 注重户外运动专业人员培养,建立完善的后勤配套设施。由于户外运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体育运动,各个项目对场地设施及运动技巧的要求都非常高,且参与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户外运动既要精通旅游业务,更要精通户外运动的安全知识、风险防范和急救技能。目前,贵州高校仅有贵阳医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针对这一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如攀岩、拓展、漂流、定向越野等项目。

贵州省户外运动旅游救援中心、救援保障体系及户外运动专项保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让从事户外运动旅游的参与者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4 结语

黔北的红色旅游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绥阳县观音岩景区着力打造的“洞、林、山、水,乡村旅游生态发展”的品牌,正成为黔北红色旅游文化与户外运动有机结合的典范。但在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建设更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不仅要做到能承接日益攀升的客流量,也能承办各种民间活动及各种级别的户外运动赛事。

在实现黔北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户外运动开发利用的关系,使黔北地区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和后天的红色文化特色,具备发展红色户外运动的自身优势。并要继续深化黔北的生态体育旅游和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遵义,魅力遵义”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致力搭建营销平台、拓展全市旅游业向纵向发展,促进旅游地产、景区景点国家级发展,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全面推行旅游产业化和标准化,共创红色旅游资源与户外运动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洁.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展户外运动的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36.

[2] 唐兴国.加快贵州体育旅游特色发展的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05).

[3] 钟金贵,杨娟,余昊等.遵义红色旅游转型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4] 胥思省,龙茂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4.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4

2020年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论文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用优良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文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关键所在。要以基层微权力腐败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运行流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多元监督体系等举措,实现正党风赢民心树新风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励和监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以良好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5

一、文化创特色工作目标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县文化优势资源,在历史文化、区域文化、乡土文化、品牌文化、文化产业上创出特色,树立旗帜,扩大文化在全省甚至全国的知名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宜居、诚信文明、幸福和美的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二、文化创特色工作思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渗透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全部要素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文化创特色”的新思路,把文化与经济建设摆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从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品位为我县文化工作提出了要求。文化创特色是一项渐进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局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文化创特色工作。

(一)在历史文化上创特色

1、红色文化。油山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根据地,古陂、新田打响了的第一仗,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我县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文化创特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争资争项或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赣粤边特委旧址、特委交通站旧址、赣南特委训练班旧址等红色遗址的维修保护力度,建设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传唱一首红歌《油山颂》;创作一台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题材的有影响力的舞台剧,使我县的红色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外扩大影响力,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宣传造势。

2、古塔文化。大圣寺塔被誉为江南第一宋塔,千年古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县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塔广场又是我县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发掘和提炼古塔文化应成为我县文化创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丰富圣塔广场文化内涵,收集整理有关古塔的民间传说,编印一本介绍古塔的宣传小册;在圣塔广场布置一个展览馆,展示与宋塔有关的史料,同时把部分馆藏文物布展于此供市民参观;以古塔为中心,发展字画、奇石、古玩收藏等艺术品行业,营造浓厚的古塔客家文化氛围,打造赣南有特色的文化名园。

(二)在区域文化上创特色

1、脐橙文化。作为“中国脐橙之乡”,脐橙文化是我县最亮的特色。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广部门的优势,对内营造浓厚的脐橙文化氛围,对外大力宣传推介脐橙文化。通过举办脐橙文化节,创作和表演反映脐橙文化的精品节目;举办脐橙摄影大赛,征集一批反映脐橙文化的精品摄影作品,编印一本脐橙画册,通过购买的方式,放置于各大宾馆、企业和单位,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2、诚信文化。“人信物丰”是自古的美誉,也是我县人民立足之根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组织创作反映诚信文化的文艺作品,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广场文化、节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活动中渗透诚信文化,把诚信作为评选优秀“文化中心户”的一个必备条件等。

(三)在乡土文化上创特色

1、民间艺术。挖掘民间艺术是文化创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县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古陂席狮、犁狮”,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手端木偶戏”,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民间音乐三重云”、“大阿子孙龙”等。要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和申报工作,虎山的“钩筒”、大桥的“大铜花鼓”、大塘埠的“铜钱花”、小河的锡艺等正待开发。要通过举办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推动民间艺术工作开展。

2、民间文艺团体。民间文艺团体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有本土特色的文艺团队,如畲族民间艺术团、嘉定镇社区威风锣鼓队和舞龙队、大塘埠镇二胡乐队和舞狮队、铁石口镇的女子铜管乐队等,要在每个乡镇培育出1—2支有实力的民间文艺团队,形成特色。

3、基层阵地文化。在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社区(街道)文化茶室、文化大院,在新农村点重点培育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交流的平台。

4、地方特色文献。收集整理姓氏族谱,本土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歌谣、对联、笑话、报刊等地方特色文献,陈放于图书馆,供群众查阅。

(四)在品牌文化上创特色

1、打造“二胡之乡”品牌。二胡艺术作为的一大特色,拥有二胡爱好者2万多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县开展了全县二胡大赛、二胡艺术交流、培训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二胡艺术的发展。2011年我县已向上申报“二胡之乡”称号,为确保申报成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二胡艺术的培训工作,在中小学校开设二胡艺术课堂,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二胡艺术,每年组织一场全县性的二胡大赛,积极参加各种二胡艺术交流比赛活动,提高我县二胡艺术水平,在全县营造浓厚的“二胡之乡”的氛围。

2、打造非遗品牌。古陂的“席狮、犁狮”是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之一。我们要通过网站、宣传牌、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这一文化品牌,把“席狮、犁狮”之乡的称号推介出去。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集中力量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申报和保护工作,努力打造非遗品牌。

3、打造“合唱”文化品牌。合唱可以凝聚人心,激发热情。我县群星合唱团于2011年6月在重庆唱响中华红歌会并荣获“优胜杯”,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合唱艺术水平,把这支队伍打造成的一个品牌。同时把合唱作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以“走向复兴”为主题的县第一届合唱节,由各乡镇、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组队参赛,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唱正气歌,唱自己的歌,打响合唱品牌。

4、打造电视栏目品牌。争取资金,加大投入,更新设施设备,建设一至两个上档次的小型演播厅,在原有《阳光总动员》、《天南地北人》等优秀电视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和档次,三年内推出1—2个在全市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品牌。

(五)在文化产业上创特色

1、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县的红色文化、脐橙文化、古塔文化的优势资源,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开发与脐橙、古塔、客家相关的艺术饰品等,推动“同年寨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2、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繁荣和规范文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兴办文化产业,发展动漫、影视、文化娱乐以及包装印刷等产业。引进大型连锁企业,兼并散、乱、小网吧,积极推进网吧和文化娱乐场所的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把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到某一区域,打造特色文化娱乐一条街。

三、文化创特色工作措施

根据以上文化创特色工作思路,我局将以“凝心聚力,敢为人先,善谋实干,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从“确保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宣传推介、创作精品力作、培育文化队伍”等方面落实措施,确保文化创特色工作实效。

(一)力争和确保财政支持

设立全县性文化发展基金,争取县财政每年不少于200万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为文化创特色提供资金保障;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文化事业费的投入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和“人均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不少于1元”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支持。

(二)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坚持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文化项目资金,完善落实县级配套措施,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即启动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争取在三年内建设完成。加快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配合省市“农家书屋”项目实施,不断完善全县村级文化示范点项目建设。加快广播电视基本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完成国家、省、市“村村通”“村村响”工作任务要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村村建有农家书屋等。

(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和开展好各种集会、汇演、展览、培训等文化活动。培育县域电影市场,完善大厅和小放映厅功能,加入电影院线,让我县电影放映与全国、全球实现同步;积极引进省市级以上文艺团体开展戏剧、演唱会、音乐会等高雅文艺活动,把本地特色节目与外来高档节目相结合,打造一台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娱乐演出;利用文艺术中心的场地优势,开展各种会展活动,打造会展文化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味。

二是充分发挥局属各单位的职能优势,做好文化服务工作。新闻中心要努力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创新节目形式,形成风格,创出特色,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服务水平。文化馆要做好群众文艺的培训辅导工作,充分调动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广泛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城区培育2支以上群众文艺队伍(群星合唱团、群星艺术团),在社区(街道)建立文化大院或文化茶室,开展文化培训和娱乐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氛围,在农村加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为主体的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采茶剧团要围绕文化创特色工作,创作编排更多高水平节目,为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演出服务;博物馆要做好大圣寺塔的开放和保护,藏品的展示和保护工作,树立圣塔广场良好的文化窗口形象;图书馆要多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提升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采茶剧团、电影公司、图书馆继续做好以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赣市银[2011]68号)的落实,充分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加大对中小民营文化企业的培育、引导和扶持力度。文化综合执法大队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文化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确保文化市场平安、和谐、稳定发展。

(四)广泛宣传推介文化品牌

一是重视和发挥互联网络的宣传推介作用,建设一个专业的文化网站,展示文化魅力。二是在国道或省道乡镇入口处竖立大型的广告牌对文化品牌进行宣传。树立文化品牌形象,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如: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古陂席狮、犁狮”之乡——古陂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主战场——油山等。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各种大型文化赛事活动,宣传推介文化。

(五)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

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艺繁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紧跟时代,紧扣县情,积极推进体裁、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段的创新,围绕红色文化、脐橙文化、诚信文化等主题不断推出更多优秀作品。要打造精品剧目,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专业文艺汇演或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组织县内作家、书法家、美术家等文化人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继续开展好每年的“六县书法、美术、摄影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六)培育壮大文化队伍

文化要创特色,必须要有能创文化特色的人才。我们要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加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力度,面向县内外开发和引进具有强劲商业活力的文化艺术人才;继续实行人才“走出去”战略,派员赴省市和发达地区跟班考察、学习交流;想方设法把在外地工作的文化人才请回来。要确保乡镇文化人才的配置,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1—2名专业文化干部。

四、文化创特色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文化创特色”是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县富民的重要思路,全局上下一定要高度重视,把文化创特色工作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把文化创特色成效作为检验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布置,真抓实干,在系统上下形成浓厚的文化创特色工作氛围。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资源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

辽宁省文化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因此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展示和宣传,深化建设成果的建用结合,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地区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整个地区文化建设,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体系按照《文化共享工程2013-2015年资源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了文化艺术、农业科技、生活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类等4大类11个核心资源库。这11个核心资源库包括艺术鉴赏资源库、群众文化资源库、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等[1]。。辽宁文化共享工程于2003年启动,依托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工作。2010年成立了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中心,在辽宁省文化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管理、建设等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弘扬传承辽宁地区文化,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促进地方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1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概况

1.1内容规划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按照辽宁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红色历史文化、城镇文化五大系列进行分类,以多媒体资源库与文化专题片的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辽宁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存、保护、挖掘,项目建设突出了特色性、系统性。目前,立足辽宁实际,经过研讨和论证,中心将辽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作为开发与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梳理归纳,制定了成体系的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如表1通过表1可以看到,目前辽宁省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以专题片及特色多媒体资源库为主。申请项目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项递增至2017年的8项。载体形式逐渐向电视专题片发展,2011至2017年审批立项多媒体资源库4项,动漫、音频库、微视频共5项,其余23项均为专题片,2015年开始不再建设多媒体资源库。项目内容以揭示历史、文化为主。

1.2建设方式

辽宁省中心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两种建设方式,即自主建设和商业外包。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具有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鉴于中心人员具有多年的数据库建设经验,在数据库的策划、内容框架设计、文字、图片搜集整理、数据录入等环节采取自主建设。能随时调整结构、监控数据质量,避免后期大幅修改。鉴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数据库的美术设计、技术支撑平台、视频类数据制作采取商业外包的方式,由省中心提出建设思路和预期效果,公司负责设计制作。如《“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资源库都采用了这种建设方式。自主建设方式是省中心依靠自身人员、技术和设备,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所有环节工作均独立完成。由于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含量高,自主建设的项目相对较少,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辽宁满族文化》专题片、《辽宁舞台艺术》资源项目。地方特色专题片建设,主要采用商业外包方式,也有少量专题片为自主建设。外包建设方式是由省中心负责前期选取题材、组织专家论证、编写立项报告;项目建设阶段协调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文化场所和专家等协助拍摄;编辑成片后组织省内专家进行验收;影视公司负责专题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古塔辽宁》等大部分专题片采用这种建设方式。

1.3服务形式

广播电视是目前比较方便快捷主动的服务方式。这种形式比较易于接受,且生动有趣。辽宁地方特色专题片的宣传渠道和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终端——即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直接推送提供服务。其次,互联网、数字媒体终端、移动互联传播可以使是受众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资源的内容,因此是一个能大范围推广宣传的渠道。辽宁中心除电视频道外,还拥有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手机APP(在建)等自主建设的宣传与服务平台,可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数据库的检索与专题片的点播服务。另外,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辽宁省分中心平台已经投入建设,建成后的辽宁中心数字支撑平台可以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加工及转化、元数据编目等操作。省中心审核通过后,可直接与国家中心资源共享系统对接,进入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国家中心对省分中心数字资源及元数据进行资源收割、审核后,在国家平台上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2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忽略选题特色,缺乏内容深度

资料显示,2015年之前,辽宁文化共享资源建设在全国32个省(区、市)中仍处于第三梯队[4]。但在2011年至2017年申报的建设项目中,我省的建设项目也不乏精品。如2011年立项的《古塔辽宁》专题片,成片质量较高,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项目。2015年开始,辽宁省加快了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步伐,力求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追求建设数量的同时,在管理上就会出现疏忽,在立项、实施过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就容易忽略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选题是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曾经规划的项目,如《辽宁历史文化名人》《辽宁蒙古族文化》等,之所以未被立项,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地方特色,或特色不够鲜明,在全国范围内缺少影响力。选题需要精心发现和选择,需要反复论证和深入挖掘。内容深度和专业视角也会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心建设的《“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地方特色突出,建设素材丰富。虽然被评为优秀项目,但省中心没有申报二期项目继续建设,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该项目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缺乏专业化的揭示视角。选题不当,对内容把控不准,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和知识了解不透彻,就会导致后期大幅度修改,就不能按时通过国家中心验收。如《辽宁老字号》(2013年立项),因题材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大量历史时间和事件,编辑制作过程中缺乏专家的监督指导,从而影响进度和建设质量。

2.2现有建设方式的局限性

辽宁省中心依托“辽宁模式”的技术支撑,有完善的视频采编播一体化设备,可以完成专业性较强的文化专题片制作工作。但相较设备的专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辽宁省中心现有人员24名,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影视策划、拍摄与制作专业人才奇缺,难以支撑逐年增加的建设项目,因此单独依靠自主建设方式显然不符合发展的需要。商业外包模式虽然弥补了影视制作上的劣势,但在项目选题策划上一直是省中心处于独家主导地位。由于对行业了解有限、研究不深,易产生思路狭窄、思维枯竭等现象。加之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缺乏横向与纵深的多领域合作,无法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用”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辽宁省中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上,建设项目逐年递增,资源容量不断增长。但建设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利用工作却相对滞后。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的服务方式虽直接,但是受时间、地域影响比较大,播出有固定的时间,且仅限于辽宁省广电网范围内的用户,从而影响了专题片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中心网站、公众号的服务方式又相对被动,且知名度不高。由于没有专业收视率调查和网站点击率调查,辽宁地方特色资源没有权威的服务与使用数据反馈。辽宁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其他各省分中心依托省级图书馆这个大众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阵地、有群众基础进行宣传与服务。辽宁省文化共享分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远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这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知名度大。省级中心没有服务场所与固定服务对象,各级支中心又隶属于图书馆,身兼多职,开展活动精力有限。因此地方特色资源在服务与使用上群众参与度较差。服务方式单一、反馈渠道不畅,导致特色资源建设没有针对性,不接地气,建设与使用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效益发挥。

3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资源内容要突出特色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务必突出内容特色。不要盲目追踪热点,应结合本省特点建立长期科学的规划。中心应紧紧围绕具有鲜明辽宁地域特点的化石文化、红山文化、清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民俗文化、移民文化、侵略殖民文化、北国自然文化、古鱼雁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文化馆院与文艺表演文化等几大核心文化,组织多领域专家进行规划论证,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方向,科学选题,进一步突出辽宁特色。素材丰富的选题应分年度持续建设,不应急于求成。基于多媒体数据库专业性强、可持续更新维护、专题片更直观易于接受等特点,项目建设形式最好采用多媒体数据库和专题片两种方式共同呈现,各种形式的原始素材能有效利用、互为补充,在一个特色专题上实现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加强专家学者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项目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保证建设质量。构建突显本省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将“唯一性”“专业性”“实用性强”作为辽宁中心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原始资料和素材的规范管理。目前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原始资料和素材越来越多。原始素材的采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对原始材料和素材的科学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省中心应对原始素材进行规范管理和标引,实现原始素材的的长期保存与二次开发利用。

3.2建设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方式应把重点转向合作共建及社会化征集,以确保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社会化合作,打破辽宁省分中心独家建设的局限性,要横向、纵向扩大建设队伍的范围。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即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引入了社会化征集机制,向全市有能力的社会单位征集选题、与立项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建立资源使用评价等,有效保障了资源建设质量。[7]辽宁省中心可以参照全国文化共享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流程及立项验收标准,由辽宁省文化厅牵头统筹安排,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制度。除影视公司的参与外,要调动各市、县文化系统,高校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将其纳入到地方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中来。可采取联合共建,社会化征集,省中心统一验收管理的方式。不但解决省中心人员紧缺、技术紧缺、项目选题的局限性等问题,也能避免同一特色资源建设的重复投入。

3.3强化资源服务与宣传推广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要以提升省内群众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服务”为重点,遵循建用结合的原则,以“用”为主。省中心未来的服务工作应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让资源建设成果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使辽宁文化共享服务逐步实现“品牌化”“大众化”“社会化”。首先,应加强与中小学、高校、社区、企业、政府机关、部队、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对接。制定长效服务机制,精确定位服务群体,定期在这些场所开展特色资源展映、讲座、交流等活动。通过与现场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互动、制作调查问卷等,了解基层群众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关注热点,不断提高群众对辽宁文化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提高群众对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参与度。其次,宣传推广应尽可能吸引受众眼球。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服务虽为公益性的服务,但其宣传推广同样重要。可在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商场的移动电视终端等进行宣传推广,以扩大辽宁文化共享的公众认知度。要综合利用好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特色资源,宣传特色服务,及时有效推送服务信息;加速推进辽宁文化共享工程手机App的建设,使辽宁地方特色资源不但入户,而且可以直接入手。加强与多种社会媒体的合作,争取在更大的平台上宣传与播出特色资源服务信息或特色资源建设成果,从而提高特色资源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扩大建设成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成效。再次,要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宣传推广的联动效应。中心要与隶属于各级图书馆的共享工程支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享地方资源建设成果。通过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其场馆、设备、设施、人员进行宣传和推广;也可由省中心长期提供服务设备(如预装有本省地方特色资源的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机顶盒、资源宝等终端设备),在这些机构或场所,展示省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各类资源服务信息。这样既可拓宽建设成果的宣传渠道,同时又加大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加速推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果的服务转化工作。

4结语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内容,目的是建设成果的传播利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传承地区特色文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前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或局限性,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正确发现和认识问题、潜心研究问题、耐心解决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推动事物的发展。彰显辽宁特色,加强建用结合,是推动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2013.

[2]陈胜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宏大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5(11):4-12.

[3]王晓燕,杨向明.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4-67.

[4]杨向明.2006-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纵览[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102-112.[5]吴高.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升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1):39-46.

[6]窦鹏.试论升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5):39-42.

[7]张波,严轩.重庆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5):153-154.

[8]郝文军,张满林.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辽宁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