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新型的师生关系 探究氛围 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不可能等同于科学探究,因此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是探究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确,给学生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既是探究学习的资源,也是探究学习的推动力。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认为能解决但又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要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始,作为探究性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尝试、脑子多转几个弯才能发现。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探究学习,确定适宜的问题十分重要。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其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而不致消极、被动。总之,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必须放下那让教师本身感觉沉重、让学生畏惧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其次,充满活力的探究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课堂。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间的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自我鉴别、校正和完善个人观点。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这才能算是积极的群体交流,在整个教学中都会伴随着学生的自我反思。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和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这样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进行探究和延伸。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较多,因为学生需要时间搜集信息,需要时间去检验,需要时间去思考,需要时间去纠错,需要时间去讨论等等。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要使这种学习资源被学生群体所共享,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就需要创设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四、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延伸和发展的。今天的学习内容,既是昨天学习的继续,也是客观地为小学生自学讨论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将其作为教学起点。

五、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给予积极的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意味着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创设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的兴趣,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以激发探究欲望

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而产生疑问是引起思考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问题的思维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探究欲望的强弱。

二、教给方法,授之以渔,以培养创新意识

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得到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自主的经历探究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小学生的认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学会以下几种探究方法:

1、观察中探究

科学研究始于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才可能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放映事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探究规律,归纳规律,从中获取知识。

2、在操作中探究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前人的知识遗产,更多的是掌握了动手做的方法,提高了做的能力,同时获得了做的情感体验,这是最宝贵的,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终身受益的法宝。正如我国的教育先驱者陶行知所说的“手脑合用,学做为一”。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在游戏中探究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玩的最主要的诠释方式。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对“游戏”经过专门的研究:从心理角度、学习角度,认知动力角度等各抒己见,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认知结构有关,与社会强调学习行为有关,与儿童需要满足身体上的愉快有关。数学游戏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数学游戏能促进孩子的创造欲望;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游戏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之外,还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开发教材,分层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让不同的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得到新的提高,我们应该精心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使学生在练习复习时既巩固了新知,又有新的收获。例如:在学习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学生能够轻松的根据公式求出表面积和体积,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因为这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正是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大好机会。所以在学完之后,我精心设计了一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尝试着解决如何让学生在练习课中体现自主探索,并且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内涵。

四、利用资源,鼓励实践,以与生活相联系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实施,而且绝不局限于课堂,应将它延伸到课外,校外,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入家庭,走向社会。我现在教的五年级教材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在课本中也增加了综合实践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及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方式。虽然在这册教材中只占两三个课时,但作为教师决不能忽视甚至省略它,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探究形式,就可以积极去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将会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3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明确了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就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许多偏颇,有些名曰探究式学习,本质却是传授式教学;有些探究式?W习,既无探更无究,只是简单的结论再现;有些探究式学习,变成学生“自助”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探究式学习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反思,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某教师所上一节小学数学“烙饼策略问题”展示课为例,谈一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善于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本节课教学资源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烙大饼问题,题目要求:有一口锅,每次能烙同样规格的2张饼,每一张饼要求两面都要烙,每面烙3分钟即可。本来问题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教师的提问没有梯度更缺乏针对性,问学生烙3张饼需多少时间?学生马上回答12分钟,教师于是反复强调:有没有不同答案。学生以为答错了,但思考后仍然回答12分钟,教师显得非常尴尬,因为其本意是想听到更短的时间答案,以便引出烙饼策略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并利用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烙2张饼需6分钟,4张饼需12分钟,3张饼能否9分钟完成呢?这样有目的有梯度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杜绝流于形式的探究学习

探究是一种认识未知世界的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研究,较大的空间来展开。时间太短,空间太小,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本节课教师提出如何在9分钟时间烙完3张饼的问题后,把学生分成6组进行探究式学习,大约4分钟后各组交流探究结果,6组中只有1组完成探究任务,这组学生上台展示9分钟烙完3张饼的策略,用①②③表示3张大饼,第一个3分钟①正②正,第二个3分钟①反③正,第三个3分钟②反③反。首次听到这种方法的教师感觉很新颖,觉得学生很聪明。但是,在课后的评课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策略产生怀疑,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从事家务劳动,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能在短短的4分钟内想到如此精妙的交替烙饼法,同时更质疑为何学生没有意识到第二个大饼放在锅外会烙不熟的常识问题。从当时听课现场的实际来看,看到的是该小组部分学生看书后才知道答案,然后演示并讲解给其他同学。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听课教师并没有看到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尝试烙大饼,进行分析、对比发现问题,也没看到学生质疑烙第二个大饼时,有一个大饼的空间和热效没有利用这个关键环节,更没有看到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沉思,不断设计方案,不断尝试新的操作方法,突然受到启发,产生新的烙饼策略的过程。为什么没有人们期望的情景出现,这正是问题所在,也是探究式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流于形式的体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只要在第二个3分钟把大饼②不要取出,把大饼②正放在大饼①反的上面即可,也许这种方法很简单,但当时为何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书本答案上没有给出,而学生的反应仅仅是一种模仿式的学习而没有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实质。

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反思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第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与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在此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

第二,数学探究活动不是让学生把知识当作事实存在来接受,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事实上,真正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最有价值,即使不能解决,成为一种猜想,也是一种成就。

第三,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时空”:①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②在提出问题后;③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④在概括结论之前;⑤在出现错误之后;⑥在出现疑难情况时。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中外教育家都重视学法研究。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尤其注重探究性学习,以培养科研精神、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与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笔者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试拙述如下,旨在与同行交流,更盼赐教。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又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立即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对这个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7+7+7+7+4,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②7×5-3,③8×4。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2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方法。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学习情境

引言

探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基础性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并大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智力。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来。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允许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开发新的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法。探究精神的形成,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成效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探究式学习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维能力还有待开发与提高。因此,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要引导小学生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加强探究式学习情境的创设,服务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之时,要利用具有启发意义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走近数学知识。让语言成为调动学生学习胃口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具有探究的热情。比如说在讲解《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的购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教师:“同学们,冰棍是你们最喜爱的食物了吧。那你知道卖一根冰棍可以挣多少钱吗?”学生:“不知道。”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买冰棍的人,一人扮演卖冰棍的人,自由规定冰棍的进价与售价,每完成一笔交易,计算一次利润。”

这样的引导可以学生体会到加法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且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促进小学生开展探究。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第二,教师要善于组织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不断变化学习的形式,加深学习兴趣。通常,猜谜语、讲故事与小游戏是学生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进行《图形的旋转》的讲解之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前,有一些小三角形,十分活泼好动。一天,它出门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向前滚了半圈。你们猜,小三角现在是什么状态呢?”这样,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已有故事,开创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小故事,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运用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因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自主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当中。

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像,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三、关注合作式学习方法的使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学习当中,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数学观点,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共同探究,一起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得到结论,进行展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具有小组合作探究意义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钻研。

比如说在学习《统计图》的时候,绘制一个完整的统计图,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绘图三个基础步骤。统计事物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统计图绘制的工作量。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贴进学生生活经历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统计与绘图。举例来说,学生的零花钱统计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小组内不同的成员负责不同的模块,若一组四个人,一人进行数据收集,一个进行数据整理,一人绘制图表,一个进行检验。这样,在切换统计主体之时,小组成员的职责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全体学生可以共同进步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与数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笔者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出发,提出三点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希望以此来提高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应用

G623.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儿童所具有的年龄特征,结合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在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施瓦布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实践方法中指出,首先要提出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搜集可以解决问题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假设,而后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1]。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对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有所掌握更加重要。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念里,认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好奇心,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他们就处在对知识、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知欲的阶段,只要教师一改以往传统教育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灌输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轻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和交流探究的平台,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在注重理解和运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首先就要打破固有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自,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摆布”下按着教师的预设进行探究活动,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教师应该依托教材,优化教学结构,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比如,做游戏、讲故事、小组辩论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进而引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的作用,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变单一的教学生为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过程。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探究性学习走入误区

在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探究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2]。但要意识到,探究活动不应该是学生执行教师命令的过程,而是教师在把握问题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交流、合作、实践,最终得出结果。

如果一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求形式上的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就会使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容易在追求探究学习形式的过程中使探究缺乏思考,比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很多学生可能会脱口而出180°,但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180°,因为他们先入为主,已经有了是180°的正确结论在头脑里面,导致在探究过程中一直在用结果进行论证,只有操作,没有一定的思考性;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运用到的转化思想,如果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对它有所认识,掌握,对于以后梯形、园的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学习都会更易理解。

(二)探究性W习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性,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活动[3]。避免教师在活动中一直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命令、执行操作实践现象出现,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先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意识到动手实验的必要性。

2.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学生的探索活动是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此时,教师不仅要提供研究资料、引发思考,还要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因为怕影响教学目标、追赶教学进度而匆忙结束。

3.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注重探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所讲的,凡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就能获得的知识,大多是固定的死知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立足点就是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探索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习兴趣,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金梅.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