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全球化的脚步逐渐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在高等教育办学中逐步放宽政策,呈现出多元化办学的新局面。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教育管理中发现原有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制度已经适应不了创新培养新人才发展的需要,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步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教育管理价值的冲突
1. “集权领导”普遍
民主管理在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得到一致认可和呼吁,都认同民主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中民主管理还仅停留在表面的呼吁上,并未采用这种领导方式,更多还是沿袭“集权领导”的模式,由管理者或少数管理人员决定,完全没有考虑被管理者的想法和意见。所以导致不了解广大师生的真实需求,在教学中自主性也不能够体现出来。[1]
2.思想观念的冲突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两种观念,“以人为本”是指价值判断的标准,在任何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现出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目前在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以事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未激发出教师的潜能,学生的需求还未重视。
3.管理重心的差异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主要围绕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两者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大学是学术组织,而不同于政府行政机构,它的使命是追求真知、坚持真理、传递知识。[2]因此应该更多地依靠专家、学者开展管理工作,去充分履行大学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职责。
(二)教育管理制度的问题
1科层式教育制度
我国大学主要采用科层式教育制度,像金字塔一样从上至下的结构,离金字塔顶端越近权利就越大,决定着大学管理职责和权利的核心。科层式是一种严密的管理机制,但其忽略了人性,没有一个“人性构建”制度,抹杀了人的情感和需求。
2缺乏管理弹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是学习苏联的,奉行“管理者本位”的思想,因而造成大学管理缺乏弹性,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兴趣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较僵硬和死板,同时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时间不充分等因素,不利于学生充分拓展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3教育管理制度繁琐
目前我国大学在教学中的控制过多,在教学的众多环节中都做了具体的硬性规定,这种制度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创新性难被激发出来。大学教育应该改变现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通过自我引导和学习,激发出创新。
二、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素”是构成事物的元素,“质”代表事物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素质是指个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出的稳定的外表和品质的特点。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践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时代的基本任务。[3]
(一)素质教育的现状
1.应试教育的摧残
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所有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混淆了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其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唯一目的,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社会也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试,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有所不同。[4]
2.素质教育出现失衡现象
我国治国策略采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续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
3.文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文学素养不足,文化底蕴不深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变得很浮躁,因此个性化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大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弥补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培养顺应时代的,具有人文素质的大学生。
4.哲学素质方面
我国大学生在哲学素质方面十分欠缺。哲学素质一般是指普通人对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的理解,并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加剧,生活节奏也变得很快,所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在遇到很多问题时,由于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哲学素质,所以不能够去判断事物,一时找不到方向致使走向极端。
5.自主创新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极其匮乏,传统教育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大学生的要求必须更加严格,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培养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比赛鼓励大学生多思、多实践、多分享。
(二)素质教育不足的根本原因
外因方面:第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社会环境的好坏,以及社会产生的社会风气都对大学生思想起到很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个性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有所抬头。第二,现有教育制度的不足。我国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只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中国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第三,教育环境还不能够适应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责任在教师身上,首先要求大学教师具备高的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内因方面:第一,大学生“三观”的取向发生变化。第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足。目前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是出于随大流和盲目选择,没有根据自身的性格和爱好去选择,所以导致对专业的不喜欢,因此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深入。
四、改进和提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大学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仅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通过教学发现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需要国家政府引导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大概念;新课程;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10-4
当下,高中物理教学与研究,基本上还是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提升,既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又缺乏系统性实证化的探究与践行。
大概念的教育理念基于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运用整体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有效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 大概念的教学理念
《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一书由英国科学教育界专家哈伦女士(Whnne Hailen)执笔,多国科学家和教育专家参与编写。该书自英文版出版五年来,被译成了法文、中文、西班牙文等多个版本,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书中所论及的科学教育原则和大概念,得到了不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者和标准制定者的认同。2014年9 月,由哈伦女士召集的同一组专家重新聚集,研讨因需求而再版该书的问题。后以《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以下简称《大概念》)一书出版。《大概念》一书受到联合国教文组织和IAP的强烈推荐,已有多个文字版本正式出版。
《大概念》一书的参与者和中文翻译者韦钰教授更是明确指出:科学大概念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科学知识和模型;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学习内容应该少一点,但深一点,教师应该把学习组织为趋向于大概念的、连续的、有联系的学习进程[1]。
大概念的理念告诉我们,高中物理不能只给学生讲授一些零碎的、不连续的知识片段和拼凑堆积在一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围绕涉及高中物理领域中有结构、有联系的物理核心概念、规律和模型――大概念来进行学习[2]。科学家彭加莱曾经说过:科学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就好像房子是由砖石沙子来砌成的一样。但是,一些事实的堆积并不是科学,就像堆在一起的一堆砖石并不是房子一样。因此,高中物理新课程应基于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学习有组织、有结构的基础物理知识和模型,建构物理学科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他们能够解释较大范围内的一系列相关的物理现象。
反思与审视当下的物理教学,物理同行也尝试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把课堂还给学生,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也包括用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幕课等。所有这些举措确实给高中物理课堂带来了不少生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维持,积极性递减,大多数老师的积极性也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并未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实质性变化,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学习基本还是线性化、碎片化以及功利化;对物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认知结构缺乏意义感和心理期待,没有整体领悟和把握高中物理的大概念。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以及同伴之间的互比等,缺乏真正的内在自觉,解决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只想获得正确答案,不问过程。能就事论事就已经不错了。
运用大概念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通过触及高中物理的核心知识,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登高眺远,俯瞰全貌。对于何处有沟壑,何处有山峰,何处需要集中火力有一定的概略感知,让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如某个单元或某一节课学习)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学生追根溯源进行学习与探究,获取高中物理的大概念。
2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物理教学
笔者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收效良好。
2.1 引领新课程
以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为例,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经历“运动和力”的问题研究过程,又能感悟“运动和力”问题的研究方法,还促进培养学生力学的核心素养。
进行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时,首先通过导学案,启发学生感悟骑自行车的经历(起动、匀速前进、刹车、转弯),增加学生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回家坐公交车或坐私家车时,亲身体验并观察身边的机械运动。再让学生回想坐飞机时,滑行、起飞、空中飞行、下降甚至遇到气流时的颠簸等,并解释其中的原因。课堂教学时,学生汇报,充分展现“力与运动”的前概念。
这里,学生感知机械运动,分析归纳整理问题,都与 “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大概念密切相关。有“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概念引领,学生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学生探究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学生既很快建立了“运动和力”的认知结构,也经历与感悟了过程与方法。而且很快突破了超重、失重和单位制等问题。当然,大概念引领教学,并不是一定要从“大”出发,也可以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有些情况下,恰恰是从“小”例子开始。这些例子可以是一个生活实例、一项课题、一段科学史实等。
以大概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既可以在一个章、一个单元中实施,也可以在学习一部分物理知识时实施,还可在一节课中实施。笔者在“反冲运动”一节课中,就以大概念引领教学。
(1)围绕“反冲运动”进行展示:①播放学生制作与发射水火箭的视频;②让学生观察吹气球时出现的反冲现象、讲述小蝴蝶飞越崇山峻岭等;③视频播放神九发射过程(学生提供);④学生归纳上述现象的特征并定义反冲运动。学生的展示活动还包括两个例题讲评与拓展。
(2)引领学生从力、动量、能量等维度认识与分析。具体内容有:①反冲运动中,物体间的作用力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内力与外力?②试用牛顿定律分析反冲运动;③单个物体与物体系统为对象①②有什么不同;④试用动量的观点分析反冲运动(留白)(一般满足合外力为零或者内力远大于外力);⑤试用能量的观点分析反冲运动。
这两个环节中在科学的大概念理念引领下,恰当运用“留白”,延迟判断、引伸、质疑和暗示、点拨等,有效促进教学的深入进行。这节课围绕“反冲运动”的大概念,始于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2 引领物理学习方法与感悟物理过程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就学习方法与感悟物理过程而言,强调整个高中阶段物理学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是趋于整体新课程教学目标不断上升的建构过程[3]。教师应放得开,特别是对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允许学生出错或得不到预想的结果,甚至完不成“任务”,注重培育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科学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是敢动手。同时,应注重用先进的学习方法滋养学生。当下,应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等。
“反冲运动”这节课,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有:
(1)小制作引领观察与探究:用透明胶带将两段弯成直角的吸管固定在一个漏斗上,两个导管喷水时,漏斗旋转起来。如图1所示,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通过调节平衡,装水、释放,观察、记录现象等合作就能看到水与漏斗向不同方向的反冲运动。(留白)思考并探究:反击式水轮机的工作原理。
(2)实验操作与探究: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住带橡皮塞的玻璃管,如图2所示,先在管中装入一定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当水蒸气推出橡皮塞,小车的运动情况。这里要说的是,实验中加热水产生水蒸气推开橡皮塞,小车做反冲运动。但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加热水时间长,而且小车做反冲运动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当场提议用酒精代替水,笔者当即予以采纳,只是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去做这个实验,结果是:采用加热酒精,橡皮塞冲出的时间大为缩短,且小车反冲现象非常明显。笔者对这个案例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教学反思作为亮点记下来,以后做这个实验时就选用水或酒精,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3)自行设计引领探究:“反冲运动”这节课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是让学生准备器材,包括:①玩具回力车等;②三合板条、五合板条,还在三个并排米尺的两端用橡皮筋固定;③几支铅笔或圆型水彩笔。
二是让学生操作或者改进实验(包括减小误差等),比如:学生用铅笔滚动来减小摩擦;做第二个实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学生用一个纸板挡住喷出的橡皮塞,这让人眼前一亮。
三是部分学生设计用玩具车,三个米尺并排(用橡皮筋在两端适当固定)当木板用,读出位移,来定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并没有事先给出条文和规范,而是给他们创造相对自由的环境。
这节课学生“做”就是最好地围绕大概念的学习。学生“先学后做”与“先做后学”,相辅相成。“先学后做”中的学,是意会、领会,是对反冲运动的初级阶段的感知,与“先做后学”相得益彰,是对反冲运动认识的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是建构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
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新课程,不单是只对探究式教学而言。不论是什么教学方式,有大概念的教学理念引领,师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对所研究问题的整体化结构认识。师生在真实、复杂、蕴含问题的科学大概念学习情境过程中,教学中的许多信息、问题和想法会接踵而来。
3 大概念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大概念的教学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还能促进教学相长,激活教师专业提升的内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1)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实证研究与践行,提升终点思维和认知结构。同时,引领物理教师加强物理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修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与评价物理教育教学,使物理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处理和认识能以最终结果作为思考的开始。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或做出重要结论时,从整体思维与科学大概念出发,先统盘考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思索所有相关因素并制定科学的研究方略。
(2)促进教师专业提升。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教学,需要教师“居高临下”,具有一定的视野与把控全局的能力。需要教师从课程标准出发,准确把握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抓住教学内容的线索和灵魂,以“根本、简单、开放”的原则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大概念、大问题,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尽可能使学生不误入歧途。
(3)促进教师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以学生为本,高度相信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依靠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潜能,激发学习活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智慧。比如:单元学习设计时,可能“留白”等办法能给学生思维的发展预留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4)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也会拓宽到课前与课后。这是由于大概念的引领,教学中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包括专业提升与教育实践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来自学生的问题丰富多彩,特别是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或不同见解时,教师可能没有想到或者根本想不到,这也能够直接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跨进度,甚至跨W科,也可能涉及科技前沿等,超出教师的预案。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提高驾驭能力或掌控能力,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既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只要我们不断进行实证研究和探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韦钰.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J]. 人民教育, 2016(1):41-45.
[2]韦钰. 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J]. 人民教育, 2016(1):41-45.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3
(多选)
1.
梳理教材需要教师针对以下哪些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
)。
A.
学生学情
B.
课标
C.
教材
D.
教学资源
2.
教师的常态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有(
)。
A.讲授半节课时间,然后让学生抄概念或结论。
B.备课过程中阅读课程标准,认真解读。
C.教学目标完全按照教参要求照搬。
D.教法单一,学生兴趣无法被调动。
3.
教师上课前心里必须要明确哪些内容(
)?
A.学什么
B.
怎么学
C.
是否学成
D.
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什么及心理感受
4.
教材梳理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了解(
)?
A.了解教材的编写特色。
B.了解教材的框架。
C.了解教材编写整体思路、编写体例。
D.了解整册教材内容及课标中的位置。
5.
以下哪些属于教课版教材的编写特色(
)。
A.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B.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C.以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启发学生学习。
D.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
E.以科学实践丰富科学探究过程。
6.
梳理教材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
A.平时加强对科学理念的理解。
B.经常学习,把握准知识和探究的学习进阶。
C.加强探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D.加强对教参的阅读学习,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教参为标准。
E.加强对科学课标和课标解读的学习。
F.了解学情,才能设计出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设计。
二、思考。
教科版教材大单元设计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有哪些作用?
三、研讨。
什么是物质?给物质下个科学定义。
(后附答案及建议。)
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D
4.ABCD
5.ABCDE
6.ABCEF
二、思考。
教师应该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单元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达成对同一个概念的学习,将围绕同一核心概念的零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主地将这些科学概念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体现出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在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单元中每一节课也都处在很重要的位置,如:起始课调动兴趣、测查学生前认知;课与课之间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结尾课对前几节课知识进行总结提升等。整个单元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观念。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质量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一切从定义出发,一切从概念出发”,这是许多在解题方面富有很强能力和经验的人的共同感受,可见深刻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一、当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反反复复讲了无数遍,学生还是不理解,作业漏洞百出。学生则苦恼做了大量练习后成绩也没有明显提高。事实上,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外部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常常会采用一些有违教学规律的方法,不仅降低教学质量,也无形中使学生养成了错误的学习方法,具体表现为:
(1)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概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概念的讲解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接下来马上布置题目以求“巩固概念”,使学生缺乏时间对概念深入理解。有的教师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可有可无,只要让学生记住概念公式,把注意点、易错点告之即可。另有一些教师觉得“会做题、考高分就是硬道理”。他们不重“磨刀”只顾“砍柴”,片面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没有把备课的重心放在带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探究上,自然在概念教学时平淡无味,而“砍柴”自然也因为刀刃不够锋利无功而返。学生觉得概念学习单调乏味,教师讲的书上都有,没啥好听的,还不如在下面自己做点练习实在,甚至有的同学昏昏欲睡。
(2)高中各科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进入高中以后,数学概念学习比初中时增加很多,由于高中阶段课程较多且各门功课都抓得很紧,从中分配到数学科目的时间本来就少,加上一些学生对数学本身缺乏兴趣,对概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觉得既然考试不考概念填空、定理推导证明,那么只要知道大概就可以了。功利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将概念学习与习题隔离,占用大量时间去背题型、做习题,削弱了概念学习。很多学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遇到题目不会从概念出发去分析思考,而是极力寻找相似题型去套。家长则认为做不出题目就是做的太少、不熟练,因此继续买更多的参考书让孩子做。
(3)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简单地用“一定义、二要点、三注意”的形式完成概念讲解,而没有注重概念形成过程中对蕴涵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更没去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经常人为的将难度提高,使得学生无法全部消化吸收,数学概念无法真正的入脑入心。结果学生只是按自己认为的“要点”,记住了概念定义的大概内容,殊不知那些在他们看来“无所谓”、“差不多”的地方,才是导致他们日后解决问题处处碰壁的源头。
(4)忽略数学课本的阅读。进入初中以后,学生一般都会慢慢丢弃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中除了数学难以读懂以外,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不停的讲,大篇幅的写板书,一方面浪费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降低课堂效率,还可能因口误、笔误产生概念教学错误,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产生依赖性,失去了从课本准确汲取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机会,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5)缺乏数学思想和思维能力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内核,数学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结合概念渗透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许多教师由于自身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在概念的引入、探究、形成、反思各个环节缺乏精心设计,未能有的放矢,对概念问题生搬硬套,和盘托出,思维过程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对概念引出的必要性、概念的本质及其功能缺乏深刻的认识,无法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更何谈应用与创新。
二、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的举措
教师自身应先做到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把课堂的重心从讲解例题转移到对概念的引入、探究、形成、反思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概念,在“磨好刀”的前提下再去提高解题和思维能力。
(1)借助直观方式引入概念教学。数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主动、复杂的知识再创造过程,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随便抛给学生一个生硬的概念。通过直观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使他们逐步抽象内化为概念。如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椭圆第一定义是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值的点之轨迹,就可以用两个钉子一条绳子进行直观演示。
(2)用问题串动态展示概念探究、形成过程。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课本上的结论”。 教学中采用在概念的形成中掌握概念的策略,以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引入线索,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知识应用,带动学生动眼看,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说,全身心地投入概念学习。
(3)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从中挖掘更丰富的内容,也可培养学生准确的文字表达和自我学习能力。重视阅读,首先要求教师在上概念课时,让学生翻开课本,按课本逐字逐句逐节的读,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反问等方式使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深刻理解。
(4)坚持“三管齐下”,巩固深化数学概念。一是要对概念逐字逐句推敲分析,认真剖析概念的要点,通过多层次启发促进学生理解掌握。二是辨析易混淆概念。三是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学习几个相似的概念之后,新旧知识容易在头脑中产生交叉,此刻就需要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消化,加深对概念的区分和理解。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的是数学思想及思维能力,而不是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以概念、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的原始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才是我们数学课堂的目标和核心。
参考文献: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5
【关键词】 代数;几何;变式教学
1 初中代数概念变式教学的一般特点分析
1.1 代数概念引入变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的概念时,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包括变式题组)之中,拮取部分含有此新概念的萌芽或雏形的实际现象(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进行引入,通过变式移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实际现象数学化,达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目的。引入代数概念有时也采用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对比的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构建出新知识,对比也是变式的一种形式。
1.2 代数概念的辨析变式:教师在引进概念后,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
1.3 代数概念的巩固变式:教师在代数概念引入、理解的同时,要明确概念的应用,以达到对代数概念的巩固。教师可通过设计直接应用概念的练习变式题组,并通过对题组的讨论解决,达到熟悉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 从几何概念的特点出发进行变式设计
一般来说,几何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2.1 实践性。学生掌握的许多科学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概念中抽象发展而来的。然而由于日常概念的宽泛性、易变性、多义性,容易对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造成错误的理解。由于学生在接触数学概念之前,与之相联的日常概念可能早己在他们的意识中潜在地存在着,因而有些错误几乎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有利于概念学习的经验,同时又要注意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为概念教学服务。学生获得概念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经验的增加而发展。研究表明,就智力与经验对概念学习的影响程度来看,经验的作用更大,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否则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这里的“经验”除了从学校学习中获得以外,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经验对新概念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可通过变换反映概念的图形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
2.2 直观性。几何中的许多概念都与图形密不可分,根据图形可直观地对对概念下定义,并根据图形理解概念。而书中所给图形往往只是概念外延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对图形进行变式,使学生把握概念的多种外延形式,进而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2.3 逻辑判断性。在几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定义充分了解,而且还应意识到“凡是定义都是一种特殊的命题”,在“这类特殊的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即原命题是正确的,逆命题也是正确的。任何一个定义即可以作为性质使用又可以作为判定方法使用。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为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性质与判断性的双重作用,教师在适当时机对其进行语言变式,即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与“平行四边形”对比,引导学生对矩形、菱形、正方形得到同样的认识。
2.4 系统性。学生学习的概念是循序渐进的,有时新学习的一些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某个概念的子概念或相关概念,抓好某个具体概念的教与学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对于概念与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加以挖掘、分析、揭示,使之形成概念体系,学生获得的表象可能是零散的甚至是零乱的,因此,当概念的教与学达到一定阶段或一定层次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相关概念通过变式形成一个概念体系,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便在新的高度上通过对本质属性的变化及与相关概念的对比达到对相关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3 代数概念与几何概念变式教学的比较
3.1 相同之处:
3.1.1 代数与几何中的许多概念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生产。在概念引入时都可将其还原到客观实际之中,撷取部分含有此新概念的萌芽或雏形的实际现象进行引入,通过变式移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实际现象数学化,达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目的。例如代数中“负数”概念的引入及几何中“垂直”概念的引入都来源于客观实际。
3.1.2 代数与几何中的许多概念都具有逻辑判断性。“凡是概念都是一种特殊的命题”,在“这类特殊的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例如代数中“绝对值”的概念及几何中“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在适当时机给出概念的逆向变式问题,以便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3.1.3 代数概念与几何概念都具有系统性。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循序渐进的,有时新学习的某个概念是原有数学结构中某个大概念的子概念,如代数中“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都属于“方程”的范围,几何中“矩形”、“菱形”、“正方形”都属于“平行四边形”这个大概念。在概念学习达到一定阶段时,要适时对其整理,将它们联系、归纳、概括到一个系统之中,并通过“对比”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对比”是变式的一种有效形式。
3.2 不同之处:几何概念与代数概念相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几何概念具有直观性。几何概念几乎都与图形相关,因此图形变式是学生正确理解几何概念本质属性必不可少的环节。代数概念相对几何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
变式教学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师的变式教学引导,使学生养成迅速抓住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属性的习惯,使学生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长春、张文娣.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冉蒋.数学教育心理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范文6
关键词:核心概念 生物学概念 生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2011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了。新版的课程标准凸显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这是非常值得中学生物教师关注的。
1、需要核心概念的原因
1.1 面对信息时代的现实压力
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让我们猝不及防,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变得更为多样。在这种背景下,中学生物教育就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信息时代,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如果把科学概念比作一把大伞,那么核心概念正是伞的骨干部分,学生一旦掌握了核心概念,就可以比较容易拓展到次级概念和一般概念。
1.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态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考试使得学生觉得科学理论与公式面目可憎。而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在选拔性考试的压力下,生物学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关注。学生要么觉得生物不重要,要么觉得学习生物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实和理论,没有什么兴趣可言。
而在课堂之上,教师仍然倾向于教给学生生物学事实、原理,这样就使学生没有时间将知识组织化、系统化,很容易遗忘,也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现在的教学提倡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对于过程参与的重视,势必会削弱对于大量事实和原理的学习,知识传授型的教学就会使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受到挑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大量的事实和原理的讲授会让他们觉得概念是很抽象的,而抽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事实和原理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将新概念与旧经验建立直接的联系。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势必需要选择有限的大概念来组织探究活动。
1.3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不可能所有的学生以后都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行业,既然如此,中学生物学就不是只为培养生物学家而开设的。那么,生物学的教学就不应以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或者理论作为目标。如果提供的是一些核心概念,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学校里、将来离开学校以后的与生物学有关的事件和现象,并能够帮助学生在相关的事件中作出有依据的科学决策。
毫无疑问,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面对这些问题,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可能会帮助他们做出科学判断,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手足无措,或者随波逐流。
2、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也可以叫做大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地位的基本知识、原理,应该是该学科的主干。
赫德认为,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标准:展现了当代科学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能够组织和解释大量的现象和数据;包含了大量的逻辑内容,有足够的空间用于解释、概括、推论等;在教学中可以用上各类情境下的例子,并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可以提供许多机会,用以发展与本学科特色相关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过程;可以用于组建更高阶的概念,而且可望与其他学科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表达了科学在人类智力成果中所占有的地位。
韦钰等人认为,大概念应该具有的标准是: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提供一个基础以帮助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与幸福,以及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回答或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例如对人类自身有关的观点——反映科学史上的成就,来自研究自然的灵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最新颁布的《K-12科学教育框架》其副标题即是“实践、交叉概念和核心概念”,这也是基于科学教育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而学习的理念。在选择核心概念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原则:具有跨学科的重要性,或者一个学科中的关键性的统领作用的原理;能够为理解或探究更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的解决提供关键性的工具;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有关,或者与社会或个人对科技知识的关注有关;在深度和复杂性上,能够随着年级的进展而教学和学习,即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概念是可用的、同时又足够宽泛到能进行持续的探究。《K-12科学教育框架》认为,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并能够加强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核心概念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交叉性:具有跨学科的重要性,可以作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概念,同时,能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解释非常宽泛的问题。
(2)统领性:对学科发展起统领作用,可以展开为一系列次级概念和小概念,这种展开不只是包括现有的若干概念、原理和技能,还包括将来可能发展出的新的概念、原理和技能。
(3)基础性:对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但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作为其今后参与社会生活、作出科学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3、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