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1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学习任务 教学化处理
一、主要目标
建立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学习任务教学化处理方式。
1.实现三个转化
通过典型性工作任务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目标,对适合转化为学习任务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转化过程主要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化:一是实现企业技术技能向教学专业技术的转化;二是实现企业工作流程向教学流程的转化;三是实现企业工作情景到学习情景的转化。从而使该职业领域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得到充分体现。
2.师资力量提升
通过教师参与项目研发、实施与总结,为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实现了教师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技能并轨,通过提取该项目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学习任务,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一体化教学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现学材内容革新
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要求有较清晰的任务工作主线,能够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从工作实践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经过拓展任务学习,实现学习的迁移性。
二、实现路径
以《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为例,在学习任务转化过程中经历了学习任务提取、工作页开发、课业方案设计、教学环境设计、视频课件及其他资源开发五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图
1.学习任务提取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学习任务提取的路径是: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体化课程转化―一体化课程规范―一体化课程标准―学习任务。
2.课业方案设计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课业方案是对三向机器人工作岛保养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化处理的文本成果,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和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三向机器人工作岛保养的工作流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实现工作流程到学习流程的转化。
3.工作页开发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工作页是学生学习的学材,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常以引导课文的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开发工作页时,教师通过分析工作任务流程,明确任务实施每个环节中的知识和能力需求;通过分析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明确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结合学习任务的工作流程,设置对应的引导问题,并进行排序,最后补充解答引导问题的资料与内容。
4.学习工作站建设
按照能够完成一次完整的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工作的要求,构建学习工作站,用于《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一体化教学。应当尽量保证学习工作站与企业的工作站环境基本一致,既能满足正常的一体化教学要求,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学习工作站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企业6S生产管理要求,完成三向机器人工作岛日常维护保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日常维护保养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必要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经验。
5.教学资源建设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学习任务教学化处理的最后一步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可视化将师生劳动组织方式采用多种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清晰、易懂和更易受到关注。通过对学习任务内容的重、难点的分析,通过配套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任务技术资料、原理动画以及相关学习视频、仿真软件、技术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化解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主要成果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学习任务教学化处理方式的成果形成见下表。
一体化
课程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维护保养 学习
任务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 授课
时数 4
班级 12机器人高职班 授课日期 2013年7月8日 周次 2
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 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卡片法
教学媒体(含教具) 视频、课件、投影、卡片等
学习任务
描述 三向教仪公司新开发一套三向机器人工作岛模拟汽车生产线工作,系统维护保养人员需根据系统操作说明书提供的维保卡内容,选择合适工具,在规定的维保时间内制定有效的保养措施,对工业机器人工作岛汽车生产线模拟系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过程中需要自定维护保养内容,按时统计系统故障,更换耗材,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并反馈给系统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安全作业,遵守6S的工作要求。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维护保养》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于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借助机器人手册、设备手册等资料,根据机器人工作站维保卡内容,合理选用维保工具和维保方法,安全规范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站的维护、保养工作的能力。
《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是《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维护保养》的第六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熟悉系统结构,学会机器人的维保方法,选用合适的维保工具,运用合理的维保方法,填写系统维护保养表,记录系统异常信息,完成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的维护保养。
学生分析 机器人高职班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具有独立查找检索资料的能力。在本学习任务中,学生已经具备电气控制基础和机械装配基础,会使用通用的电工工具和钳工工具,会简单操作机器人动作;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三向机器人工作岛运行过程,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三向机器人岛相关知识;对工作站维保方法的应用、维保工作流程和工作计划的制订、维保作业的实施具有一定的认知,需要在本次课进行重点提升。
学习目标 叙述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制定完善维保卡内容;
制定三向机器人工作岛年保工作流程;
选择合适的维保方法,检查设备,准确记录异常信息;
正确操作三向机器人工作岛;
会给机器人更换电池、油;
完成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的维护保养工作,记录、存档并评价反馈;
教学策略 本任务来源于企业,教学组织实施参照企业真实情况,构建学习工作站,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构建学习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在本开放式工作页引导文和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查找机器人维护手册、搜索互联网,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培养系统维护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工作制订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计划并实施、监控、评价反馈,完成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维护保养和工作页。
学习重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工作站日常维保方法的应用、维保计划和工作流程的制定、工作站的有效保养
突破方法:
1.通过网络查询;
2.仔细观察工作站组成结构 ;
3.小组讨论;
4.观看工作站维保视频;
5.反复观察工作站运行情况;
6.教师指导。
学习难点及化解方法 学习难点:维保计划和工作流程的制定,工作站的有效保养
化解方法:
1.网络搜索,查阅《三向机器人工作岛保养工作页》;
2.小组讨论;
3.反复思考维保计划和工作流程;
4.反复检查维保卡和异常信息记录表;
5.教师指导。
学材 电子教材、视频资料、工作页、工作站维保手册、工作站操作说明书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制作三向机器人工作岛系统维保卡,机器人维保视频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加快,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各大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课题,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仍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重点表现在“工学结合”改革过程中各方诉求和利益平衡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探索出学校、教师、酒店和学生四方的利益结合点,打造四方共赢的长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诠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广义上讲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专业理论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上讲是 “校、企、师、生”四方紧密融合,全方位护航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与改革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不仅仅是广义上的学校和企业两方,在实践和改革中,学生和教师的利益诉求也非常关键,目前各校的工学结合改革中,在学校、酒店、学生、教师四方利益的平衡问题上存在不合理倾向,成为工学结合改革中的瓶颈。
2.1学校方缺乏实质性配套改革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
高职教育中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容易模仿本科学历教育,成为本科微缩型,在与酒店的合作中仅单方依靠酒店支持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校方缺乏对酒店技术和人才的服务能力与机制;学校的教师激励、学籍学制管理、教学制度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均无实质性配套改革步伐,改革停于表面,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难以稳定坚持“校企合作”之路。
2.2企业方需要稳定的人才基地和长效机制及技术研发支持。
酒店管理专业所面向的是酒店服务行业,属服务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高的专业应用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酒店企业渴求稳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在与学校方工学结合的合作中,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和职业素养训练直接影响其稳定,酒店发展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理念的提升等等,需要学校给予技术研发上的支持和紧密配合。
2.3学生方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职业类学生的智能结构类型不同于相应层次的学科类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他们具有不同的指向性,他们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相对排斥,无法适应这样较为深奥和枯燥的理论教育;工学结合中,长时间单纯的基层服务也容易使学生对本行业和自身发展前景失去信心,需要适中的知识和技术补充,需要职业素养的导航。
2.4教师方难以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放弃传统高教的优越。
以理论课堂为舞台,以钻研理论知识为出路的教师已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工学结合要求传统意义上德高望重的高校教师走出校园,离开安逸舒适的学术乐园,踏向竞争激烈的企业。他们一方面需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训导,一方面还要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研究,这与以往的教书模式完全不同,教师难以及时转变和适应角色。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院从2004年开始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二整一学年在酒店边工边读、工读交替、工读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7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含酒店)以“校企深度合作,创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通过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现场考核,成为广东省2007年高职高专示范性建设专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1学校与酒店共同参与专业指导。
酒店派出各部门技术总监参加我院酒店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适合行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技能的学生培养计划与课程大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立训导组,训导组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业务部门经理担任,负责日常教学与实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3.2依据酒店岗位流程和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改革。
把酒店的操作课程按照酒店的业务部分重新分割和整合,把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当中。专业基础理论安排在校期间完成,专业技能操作课程安排在酒店现场授课,与上岗服务同步,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在酒店的管理人员的实操指导下反复操练,达到“以用治学、巩固知识”。
3.3教学过程融入工作过程,“工学交替”。
酒店安排一半的时间正式上岗服务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另一半时间安排在酒店各经营场地教学,在学生上手之前每半个月工学轮换一次,上手之后学生每周工学轮换一次,半年后轮换部门,以全方位掌握酒店各部门的流程和操作,在“工学交替”中实现“工学结合”。
3.4酒店参与,依据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开发教材。
学生第一本教材是酒店的《员工手册》,学生在酒店“工学交替”期间,身份完全是酒店的员工,服从酒店的安排、履行正式员工的职责,享受员工的权利,表现优秀可以按照正式员工同等提拔。其他实操课程教材由训导组根据酒店的部门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编印,供酒店教学之用,同时也是全酒店员工上岗的正式服务的指导书。
3.5酒店高管与学校专业教师资共享。
利用酒店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安排酒店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业务实操和职业意识引导方面的课程。酒店实操人才工种齐全、操作规范,在日常实操和授课中,及时请酒店相关工种老员工为学生指导,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各项操作技能;训导组中学校的教师同时担任酒店全体员工的培训课程,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3.6以酒店经营场所和工作环境为实训条件。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在酒店边工边读时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酒店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本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这正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学生不仅能从中取得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
3.7建立和完善酒店专业人职业道德体系,打造卓越的酒店职业人专业气质。
结合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工作任务的繁杂情况,凝练出“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职业魅力;针对酒店基层员工在服务中时常受到一些客人的“刁难”而丧失信心的情况,提出“百折不挠、永不气馁”的意志追求;针对酒店大型服务相对更加需要较强团队精神的特性,强调“团结合作、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针对酒店的许多工作需要员工绝对服从的要求,倡导学生养成“善解人意”的被管理能力。
3.8酒店人事部门对学生以员工标准实施考核。
考核由酒店人事部负责,参照酒店对员工的考核执行,严格实施安全、消防、保密等规章制度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审查,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遵纪守法和被管理的习惯和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符合酒店人事部对员工的考核,相关课程才可以获得学分。
4融“教、学、做、营”四位一体,打造“校、师、生、企”四方共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4.1 边工边学、工读交替、工学结合, 融“教、学、做、营”四位一体。
学生一半的时间上岗实操,另一半时间安排在酒店各经营场地教学,半年轮换部门,边工边读、工读交替,实现“以上午所学治下午所用”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师和酒店业务主干在学生的工读结合中完成职业授课,突破传统的以学校、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工与学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此为“教”;学生在真实的酒店经营环境中主动学习专业技能和素养,此为“学”;同时以学生、员工双重身份,将传统的模拟演示性实习转变为真实的生产型现场环境,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此为“做”;企业在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中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困境和制约,在学校教师的技术服务中不断创新,实现经营上持续发展,此为“营”。
4.2打造“校、师、生、企”四方共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推进,必须使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四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实现“多赢”。
(1)学校在实训条件的建设上,拥有星级酒店的高档次设备,打造真实市场环境的“实训室”。正常运转的酒店部门齐全,设施到位、管理规范,是校内实训条件无可比拟的。学生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服务实践中的技术及管理问题,还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2)校企师资共享、教师实现“产教结合”。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师一部分来源于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老教师、一部分来源于大学刚刚毕业的新教师,缺乏本专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更缺乏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经验,往往将从教的经验生搬硬套到高职教学中去。工学结合中,教师担任酒店训导组的同时挂职各部门的副职,产教结合,“以所学教学生以用”,提高了自身的“双师”能力。
(3)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低成本、高素质”的经营竞争优势。
对酒店来说,形成了商业战场上人力资源“高素质低成本”的优势,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免除了先培训后上岗的麻烦,也解决了酒店操作大订单和在旺季时段服务人员急缺的难题,减轻了企业培训成本和新员工适应期间的生产滞后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受益方。
(4)学生获得双技能、双证书,就业竞争力强。
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实训场所的工作中逐步领悟到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学校每一届都举办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成果汇演大会,学生在汇演大会上进行技能表演和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师同时为其鉴定职业资格,汇演结束后学生凭借精彩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获得相关技能的职业技能鉴定书,在获得双技能的同时实现“双证书”。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都达到了培养目标。
结论
学校通过“边工边学、工读交替”, 融“教、学、做、营”四位一体,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和酒店业务主管在学生的工读结合中完成职业教学,提高了自身的“双师”能力;学生在真实的酒店经营环境中主动学习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了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和技术革新的困境和制约,使经营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校、师、生、企”四方共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立交桥模式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
我国珠宝首饰业在过去短短50多年内经历了起步-发展-稳固-腾飞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多年,珠宝首饰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随着宝石行业发展日趋规范,市场对宝玉石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各类大专高职院校扩大对宝玉石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3-5]。我院依托地质专业基础,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从2009年开办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2013年我院毕业生规模为67人,近三年就业率皆在95%以上。2014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为153人,创历年最高。
一、工学结合“立交桥”运行培养模式
“立交桥”由高职学校、生产企业、珠宝市场及对应的教学主体、要素、内容三个”桥头堡”和堡间双向直通道构成。高职学校以教师和学生为教学主体,由专业教师在理论课堂上教授学生宝石的物理性质、宝石的化学成分、宝石中的内含物、宝石的分类及命名、宝石鉴定仪器、宝石鉴定各论、优化处理宝石的鉴定、合成宝石的鉴定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校内实训课,检验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宝石鉴定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实际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近几年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善了宝石鉴定实训室,配备有宝石显微镜、宝石折射仪、分光镜、偏光镜、二色镜以及大型鉴定仪器X射线荧光光谱仪,不仅能满足日常的基本教学实训需要,还能满足贵金属检测、宝石包裹体等方面研究的需要。
生产企业以学生作为珠宝产品生产者,为学生提供生产车间,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参与生产实践。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了对宝石特征的鉴别能力。我们已与赣州七里香珠宝公司、福建东星珠宝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珠宝商品要产生价值,必须流入市场。珠宝市场是沟通顾客与珠宝企业的桥梁,没有顾客,珠宝就不会有市场,没有珠宝生产者和经营者,更不可能有珠宝市场[2]。在珠宝市场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珠宝产品从生产企业到珠宝市场成为珠宝商品,并将珠宝商品销售给顾客。认识市场、熟悉市场、研究市场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论及驾驭市场、开发市场、拓展市场。
二、“三学期二强化一对接”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学年,为了有效地实现“立交桥”培养模式,我们将每学年分三个学期,二个暑假为第3、6学期,学制三年共8个学期。“二强化”分别在二个短学期进行,在第3学期中,学生将在校内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其中包括矿物岩石实训、宝石综合实训、宝石综合加工实训、宝石镶嵌实训、模拟宝石营销实训和计算机辅助首饰设计实训。在第6学期中,学生将前往校外实训基地、珠宝市场实训。为满足各项校外实训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学院已与珠宝首饰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如2012年建立的赣州市七里香珠宝礼品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福建东星珠宝公司实训基地等。“一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内源型生产项目和顶岗实习为主线,实现教学生产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三、培养出“四位一体”综合人才
根据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要求,按照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思路,分析岗位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锻造为根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四位一体”动态可调的课程体系。
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英语口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这些都是职业岗位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珠宝行业从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结晶学与宝石学等基础的认知能力、宝玉石鉴赏的初步把握能力,这两方面能力主要在高职学校完成。
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是从事珠宝鉴定、加工及营销的必备能力。一名合格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准确、熟练地鉴别单晶宝石、多晶宝石、有机宝石、常见的合成宝石、优化处理宝石等;要能够准确、熟练地从颜色、净度、切工和克拉重量四个方面对钻石进行分级;除此之外,还必须熟练使用宝石显微镜、折射仪、分光镜、偏光镜等常规宝石鉴定仪器,了解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在珠宝鉴定中的使用方法。熟悉掌握标准圆钻型等基本款式的加工操作方式,掌握切削、打磨、抛光等宝石琢磨程序。熟悉国内外主流首饰款式,积累适量的首饰款式设计创意,能够运用相类软件尝试设计珠宝款式等。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必须在高职学校、生产企业、珠宝市场“立交桥”中交替、反复运行完成。
我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从2009年办学招生至今,学生人数每年以%的增长率增长,就业率也是节节攀升,这与“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是分不开的。“立交桥”的三堡间双向直通,三堡之间有机的相互作用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立交桥”模式顺行、逆行可依教学的时间、内容、任务有机安排;“三学期二强化一对接”教学模式可解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进程与时间安排的相对固定性与项目生产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立交桥”是学生成才,教师、师傅成精(英)的有效之路。
参考文献:
[1] 蒋亮智.我国珠宝行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3(8):87-91
[2] 林杰.深圳珠宝行业发展SWOT分析[J].大众商务,2009(11):60
[3] 石振荣.高职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现状及教改建设[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67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4
男女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情况来看,比例接近,但是满意度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学生对教育学不满意。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情况之外,可能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当然,一门课能让所有的学生满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从满意度来看,确实较低,这是我们教育学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思考的。
二、建议与对策
从整体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教育学的满意度不高,对学习教育学的态度不积极,这跟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性形成较大的反差,既然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很重要,但为什么又对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满意度不高呢?一个方面除了上面结果显示的教师上课只注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之外,还有就是对教育学本身的认识存在误区。因此,教育学这门课没被学生看好,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没讲清楚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只从书名上去认识这门学科,结果造成了认识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把握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学生不喜欢教育学,对它不感兴趣,觉得枯燥,这与教育学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也不无关系。因为再有教育经验,再懂教学的老师,也必须面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的问题。因为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要把理论讲清楚,又谈何容易。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学生对教育学的不正确的认识,这同时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在接受这门课之前,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准备。教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但大多数的学生却认为,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学到教学技能,从前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已显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认为,学教育学的目的是掌握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正好与教育学的目标相反。从开放式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反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结合实践,如对“你希望教育学课程能满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教学方法和技能”,“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怎样管理班级以及突发事件”、“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方面有帮助”等等,从回答的内容来看,都是把教育学当成学科教学法课,或教学技能课,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学生没有认识到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有关于教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论,存在学科定位的不合理问题,如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会简报中提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公共课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教育学一共只有54学时,在这些课时内,不可能让师范生都能“解释教育现象”,“掌握教育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热爱教育事业”。我们认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应是一门专业理论学科,应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关于教育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技能、课堂管理技能的课,只能由相应的学科并到实践中去解决。教育学不可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实践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讲清楚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理论课程,而不是技能课程。只有把学科定好了,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学教育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不会误导学生,也不会让学生在学了这门课程后产生失落感。
(二)教育学教师要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自身要懂教学
当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个较大的问题是,教师只管讲理论,不能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讲解。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驾驭教育学课给教育学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多数教师的教学不能从实践入手,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教学过程纸上谈兵,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气息”是当前教育学课堂的一个真实写照。因此针对教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论讲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建议学校给教育学老师和学生一些时间,每个学期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到中小学去听课,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感性水平,即在上这门课之前,要在一个见习期,或边上课边见习。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更有效。同时针对教育学教师、教学法教师,长期以来没有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特点,特别是刚毕业且没有在中小学呆过的教师,必须到中小学教学一定年限。不管是哪个层次的毕业生,只要从事培养教师教学工作的,都应到中小学进行支教,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师来。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育学教师不懂教学,却在上教育学课的时候讲解怎么教学,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因此,教育学教师自己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教育学教学的有效、高效。
(三)进行案例教学
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宝贵而又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希望学好教育学的。有很多学生提出,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在案例中建构教育理论。当前国内一些学者也主张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教育学是理论学科,理论的东西多少会有些晦涩难懂,但如果能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将会有一定的改观。所谓案例教学,“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通过创设生动的具体案例,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挖掘案例中隐藏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虽然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与实践水平,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是值得的。
(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从自己亲身观察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有畏难情绪。我们不能完全被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所吓倒,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全部是教师无能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付出艰辛努力,任何学科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社会的浮躁,很多学生不肯花时间来学习理论性的东西,只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一些简单的教学技能,这跟教育学的理论要求是不相融的,因为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一个目的,使学生理解教育的相关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克服畏难情绪,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相关原理,才能真正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不会盲目。
(五)建议改革评价方式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5
教育学的追求多种多样。就其追求目的的高下远近而言,教育学有世俗人伦日用方面的追寻,如传授一技之长,培养公民等,但教育学还应有比这更高远的目标追求,不局限于形而下和世俗功利,这就是教育学的形而上追求。
一、什么是形而上
在西方,教育学自诞生以来,有关它的界定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19世纪末之前,“教育学”是个宽泛概念。那时,“教育学”在内容和名称上都很简单、明白;在名称上,它源于希腊语pedagogue,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在内容上,它主要是针对儿童的,以确立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为目的,寻求有效工作的基本准则或方式。所以,此时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笼统地纳入教育学的框架。19世纪末之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科分化步伐的加快和研究方法的增多,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清晰界定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既有英语国家的“教育学”,法语国家的“教育学”,又有德语国家的“教育学”,而且各国内部有关“教育学”的界定更是五花八门。在中国,“教育学”是20世纪初从日本转译过来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教育学由指称一个科学研究领域逐渐转化为课程或教材的专有名词,继而又为“教育科学”所替代。总之,“教育学”就是要综合地研究一般的理性的教育认识活动。其他如“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问”;不一而足。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教育学的定义,即从教育内涵的界定来寻找突破口,继而规范“教育学”。就广义而言,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就狭义而言,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有人认为,教育的内涵有三义:本义,指“善”的影响,使人善良;转义,使个人完善发展;再转义,使个人成为完善发展的社会人。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界定,狭义的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等等。缘此,可以给出教育学的界定:它是一门有意识地传授知识,以使人得到身心发展和完善的学科。这里的重点是“传授知识”和“使人身心得到发展和完善”,因为它们是教育实践中必须尽量加以落实而又很难兑现的期盼——知识无限,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也无限。这注定了教育学永远存在着它的“未完成”,虽然这也必定使之永远怀抱着这份期盼,进而导向其形而上的追寻。
何谓形而上?形而上又叫形而上学。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形而上学通常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的世界观,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待问题,是惟心的,等等。但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不大为人关注的内涵,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的对象的哲学。本文所持的就是这个义项。这个义项的来源颇为耐人寻味:原来,西方哲学史家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或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而其哲学著作《形而上学》(或《物理学之后诸篇》),是将亚氏不同时期的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内容主要是论述有关哲学的基本理论。但亚氏本人并未使用过形而上学一词。他只是将这些关于宇宙本原的理论称为“第一哲学”。后人在整理编订时将之列在亚氏物理学著作后面,故取名为《物理学之后诸篇》。此书名原来只标志它在亚氏著作中的次序,而无其他特别的含义;后来,经过语义的引申和转换,“物理学之后”一词就成了专指研究宇宙根本问题的学问,“被认为是探讨超越物理的、超自然的、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学问”。中文则把它译为“形而上学”(汉语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学缘此而来),意指那些关于有形物体之上的思辨的学问。它是“一个纠结了很多问题的复杂领域,这些问题的范围相当广泛,以至于它们与哲学上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牵连”。如心灵是什么?灵魂与身体有什么关系?自由的本质是什么?万能的上帝存在吗?等等。这些都是被看作是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学在进行深层次探讨时绕不开的问题。在现代英语中,形而上学(metaphysics),即玄学,是哲学的分支,涉及存在、真理和知识的本质。可以看出,现代英文的解释和“研究宇宙根本问题的学问”大体一致。这一解释表明,形而上学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涉及到事物存在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精神维度;它意味着人类从来都不满足于现象世界,不安于现状,而要超越具体可感的东西,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追寻。这也是哲学“爱智慧”的嗜好所在。教育学同样禀有这种嗜好。这种嗜好的具体表现就是:作为一种方法,形而上学的含义主要是指运用抽象、思辨、假定、想象、推理等方式去认识研究对象,与实验、实证、测量、统计等方法相区别。固然,作为实践性非常强势的一门学科,教育学需要大量使用后一类实证研究法。但是,作为“人学”气息浓厚的教育学,教育学同样无法排斥前一类思辨研究法,即形而上的方法。
二、教育学何以需要形而上追求
如前所述,教育学是有关传授知识、培养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的学问,人类为此探索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无法达成共识。
1 “传授知识”的追寻
这方面可分为两步:先谈什么是知识,再谈其如何传授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按照我们的理解,知识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知识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真实或歪曲的反映。在知识的来源和本质问题上,是有分歧的。如唯心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先天存在的或人脑主观自生的;旧唯物主义把知识看作是个人的认识或个人经验的成果;辩证唯物主义从实践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中,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逆性和加速度增长等特点;当代知识量的增长迅猛异常;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门类众多,各种知识相互渗透;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可以交流和传递,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且能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英语中,知识的义项有:了解,理解;个人的认知,见闻;学问;系统的信息。上述三种解释要比汉语的理解更加概括和抽象,合起来可以归结为:知识是一种认知和理解的学问。在西方的传统理解中,知识是:必须可信;理由充足;必须真实。再综合地把上述英语语境下的理解归纳为一条:知识就是一种可信的认知和理解的学问。让我们再来反观一下中文与英文对知识的理解:前者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后者突出知识的理解与可信。二者之间的歧异性是明显的。而中文与英文的理解只不过是世界众多民族或国家对知识理解所构成的“认知群”中的两种,但无论是哪一方的理解,都说明知识在理解上的复杂性和无限性。这决定了传授知识的繁难及其传授方法的手段多种多样性,需要永无止境地去探索。而这又成了教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永不停息地追寻。2 “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的追寻
身心问题既是一个物质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前者可以从人的生物性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生命和肉身的存在境况可归结为人的物质和本能方面的需要与满足;后者可以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可归结为人的情感和灵魂追求方面的需要与满足。毫无疑问,身心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和精神性丰富的知、情、意复合的动物,人更倾向于追求其复杂的社会性的一面。这是人的高贵所在。这种“高贵”反过来又催化着人对“意义”世界的不懈追求。作为整体的人类,它不会自行停止这种永远没有尽头的追寻,不会自行矮化自己的梦想。就此而言,人的身心发展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就时间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不会停止自己的精神追寻;越到后来,这种追寻越是细化、繁难、精致、高远。就空间而言,每一个体、群体、民族、国家对其精神的追寻又各不一样,有其个性、区域性、民族性的差异。在时空的纵横交错和相互渗透中,个体或群体无疑是有其精神的共性追求,但其差异性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此看来,人对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追寻不仅是无止境的,也是五彩纷呈的。这同样是教育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使得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和完善。
既然“传授知识”的手段繁难而多样且需无止境探索,人的身心发展和完善的模式既多样又没有尽头,那么在教育学的视域里,理当需要宏观地面对和高远地审视,超越具体的时空和场景,超越多样的个体和族群,需要把握一般原理,以应对五彩纷呈的知识世界、五花八门的人性。这自然需要教育学上的一种形而上的追究,如引导人如何学习和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而且,对“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的追寻还有一个根本性的思想前提和理论预设,即我们的教育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关涉到人的形象设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有可能建构不同的教育学。显然,对人的形象的假定离不开教育学的形而上追求:即通过抽象、思辨、假定、想象、推理等方式来设计教育场域中理想的人——比如,是培养独立人格的理性人还是培养顺从型的工具人,是培养知、情、意和谐统一的精神独立的公民还是培养追逐声色犬马的市侩,等等。这是“人的身心发展与完善”的理论原点所在。
三、教育学形而上追求的意义
作为培养人的学科,教育学兼容理论与实践,不但要普及一般人必需的常识,教化公民,传播科技,而且还要着眼于人潜力的挖掘、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开阔、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等,这就需要有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来把握、指导。教育学的形而上追寻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它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学科发展需要
自从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产生以来,培养人的活动就与哲学探索交融在一起。哲学探索自然是形形的哲学家和思想者们的“爱智”活动。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一方面,哲学是包容之学,现今一些主要学科的内容那时都囊括在其中,教育学自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那时主办或从事教育的人几乎都是哲学家或思想者们“份内”的事,无论是中国先秦的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还是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都无一例外地是那个久远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近代以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教育学和其他学科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尽管如此,但由于教育学的特殊性质和学科特点——涉及的知识链和学科群纵横交错,且日新月异,绝不亚于人类幼年时代哲学所面对的零散而纷乱的知识;面对知识海洋的广博与深邃,教育学要想“一揽子”加以掌控,已是不可能,但它还必须“知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有临难赴勇的悲壮;而且,更加艰难的是它还要把上述一系列的“繁难”传授给世间最为复杂的精灵——人,无疑是“难上加难”了,但教育学一直没有临阵脱逃,而是迎难而上,慷慨赴“义”。首先,在每个学科内部,既有一般原理,又有众多的知识点穿插其间,如何选择,如何有效地传授,如何因材施教等等都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其次,在学科、学科群与“未知”的世界之间,联系与渗透是少不了的,但知识点和知识面之间的“空场”是巨大的,需要筛选、甄别,需要寻找它们之间的触媒并藉此嫁接、整合,进而再次面临教育内容的选择,由此找到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基点。最后,伴着人类对外宇宙的探索与进发,人类同时也在进行内宇宙即人脑、神经系统、心灵世界等方面的勘探。显然,有关内宇宙方面的知识和学科比外宇宙所关涉的领域更加宽广和深邃,这必定加大了其传授知识的难度,使得提升人的身心素养的问题进一步复杂化。面对这样的学科内容,教育学非得有形而上的胸怀与气魄,才能站得高,看得远,超越琐碎、纷纭、凌乱与庞杂,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去驾驭变化多端的万象,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 人的发展需要
作为万物之灵,人的最大特征就是“未完成”。正是这种“待塑”状态千百年来牵引着人类自身不断地拓展其“本质”的处女地。在人伦日用方面,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社会政治需求,人须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自己,锻炼体格、学会一技之长、养成公民等。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所需要的指标也在不断发展,其教育内容自然也要相应随之发展。面对这种变化万千,倘若在教育上被动追随,其结果必然是“疲于奔命”,费力不讨好。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尾随”局面,教育学只有在“扫描”具体知识群的基础上抓住一般和根本,站在形而上的高度,传授具有指导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精神发展层面,人有层次高下的需要。当较低层次的目标达到了,他(她)就会产生“厌烦”和“疲劳”,就会产生进发较高层次的冲动。我把这叫做“层次烦恼”。有了“层次烦恼”,就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而这种“不满是向上的动力”。藉此,人在精神上必然刨根究底,进入形而上的领域。就此而论,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中,自我满足、难得糊涂、安贫乐道是不利于人的精神追求的。
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范文6
【关键词】 美术教育哲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从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宏观视野看,研究美术教育哲学是必须的。从思考中国当下美术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微观视点看,也需要及早建构美术教育哲学学科。
一、何谓美术教育哲学
面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有另外的学科学理或认知方式的支持,也许会有办法一些。比如:“如何认识中国画的程式教育问题?或如何认识中国画的模式化教学问题?”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去思考,此问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予以解析。认识到了中国画程式教育的正负性内容,可以更主动和全面设计与掌控中国画的教学活动。即,首先认识到程式的优效性:整体、快捷、惯例。也就是对中国画的模式、语言、修辞、造型、意味等编码知识有直观清晰的快速认识。其次是认知到程式的欠缺性:阻碍新见、惰性养成。即,程式性容易导致对中国画艺术的封闭认知,故而,宜以“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而注重认识中国画的个性,以及叩问自己对中国画艺术的诉求是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在享受中国画程式化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又发展性地学习了中国画。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一句话,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审视美术教育,可以有助于从原理上思考美术教育的系列问题,获得另一种促进美术教育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美术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 Education),是研究人们理性终极关怀美术教育存在的学科。或者说,美术教育哲学,是以思辨方式求解美术教育的学科。简言之,美术教育哲学,就是美术教育的哲学观照。即,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的学科。
美术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术教育存在,或美术教育存在及其关系。因为,“在一切学问中,哲学被认为是最根本、最抽象的学问,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1)美术教育存在:是指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已经存在、可能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即美术教育应该的学科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的范畴包括: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评价等根本性内容。依此思考切入点,是可以从“中国传统图案教学与素描教学的比较中”获得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性认识结论;美术教育的已经存在,即美术教育发生了的存在。其包括美术教育在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事象,如美术教育的问题存在等等内容;美术教育的可能存在,即美术教育的确保走向和不可控走向。
美术教育哲学强调:整体主义、非美术教育中心主义、反思行为、思辨、理论思维、创造理想、促进成长。这是由美术教育学科和哲学学科所决定的。美术教育是人类对美术文化理解传达的育人活动。即:美术教育是人帮助人获得把握美术文化系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哲学一般探析的主题领域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逻辑学。通过这些诉求关于事物本体、知识、伦理的学问。哲学这门智慧之学的根本价值在于: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以及知识体系。即,“哲学,按其本性说来是人类思想的批判反思维度和理想创造维度,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冲击人们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们葆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和鲜活的创造精神。”(2)简单地说,哲学要诉求“深化理论思维、提升人生境界”。当然,美术教育哲学不是美术教育与哲学的简单相加关系。美术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美术学科、哲学学科的有机化合的产物。因此。美术教育哲学有自身的特征——反思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批判性;引导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实践性;智慧性:诉求美术教育的纵深思考性;学术性:诉求提供美术教育成长的思想基础、原理、方法和洞察力。
美术教育哲学的贡献诉求是——美术教育哲学旨在为美术教育提供认识论、方法论、模式论与实践论,并不断构建美术教育秩序,把握美术教育的领会一致性与差异多样性。
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也就是做美术教育的哲学求解。如思考:当下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一是要诉求创见美术教育思想。二是要追求积极定位美术教育。总之,美术教育哲学是要诉求和提供美术教育的哲学精神,以及美术教育的高级知识,让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建设真正达到哲学学科的高度。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检验美术教育思想。一是诉求将自己创建的美术教育思想予以自我检验。即耕耘美术教育试验田。二是诉求检验他者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思考和检测“中国画与素描的教育观相同吗?”“美术学科对设计艺术的正负性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等等。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反思美术教育行为。一是对已有的美术教育究竟该如何评价与定性?如系统思考:“在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 ,看不到什么?看到了什么 ?”“在当下的中国美术教育中,相反的美术教育信息是由谁提供的?”“各美术教育主体的美术教育的荣誉与教学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关怀是什么?”“以经验和他者为支撑的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何时是个头?”“自己的美术教育高招是什么?”二是追问“美术教育还有哪些?”即确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如: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回忆评价看美术教育实效。“为什么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还画石膏像?”这些现实问题是值得追问的。因为,“现在的西方艺术学院特别是美国的艺术学院里已经看不到这些石膏像了。以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例,它曾经拥有大量的石膏像,以供学生临摹,可是早在1950年代就全部处理掉了。”(3)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引领美术教育学术。即便是已有美术教育的阳光大道,也还要另辟美术教育的蹊径。美术教育学术,是指关于追求美术之教育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Academic)是指关乎追求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的内涵:一是指研究者探究事物规律和系统知识的行为;二是指人的一种信仰。美术教育学术是要研究推进美术教育活动与美术教育研究。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哲学是诉求和促进美术教育之学术教育的必须。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美术教育哲学不仅要着力揭示美术教育认识论、方法论,还要揭示美术教育的系列模式和实践系统。如从美术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是可以探究认识美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的。即,从本体论追问美术教育是个什么?可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学科究竟诉求的内容是什么?”例如:有人问——找个什么样的人教小孩学美术为好?或者,如何教美术?回答很简单:教美术文化。首先,理解美术是什么?美术就是通过人们视觉反应和表现的意味图式艺术。其次,寻找训练方法?答案就是——观看。视觉观察——形状、色彩。训练——观察到一些图式及其色彩、记忆、表现、动手做出相关有味道、有形的可欣赏图式。久之,自然会增强图形识别观念、意识和方法,进而也知道了美术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丰富美术教育生活。包括美术教育范畴的哲学的、创造的丰富生活。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三大观照构成系统:一是,美术教育实现系统。即:美术文化的教育学活动哲学。二是,美术教育构成系统。即:美术教育门类范畴哲学。三是,美术教育学术系统。即:美术教育学科目哲学。
以学科结构论为旨,可以将美术教育哲学的本体范畴划定为这样几个结构内涵:(1)美术教育哲学本体论;(2)美术教育逻辑论;(3)美术教育认识论;(4)美术教育相关论;(5)美术教育反思论;(6)美术教育实现论;(7)美术教育空间论;(8)美术教育哲学的自觉。比如:美术教育逻辑轮,就要讨论这几个问题:其一、美术教育要讲逻辑。美术教育逻辑论,是指探讨和说明美术教育的形式与规律等事理。包括对:美术教育目的设立逻辑、美术教育内容选择逻辑、美术教育方法选择逻辑、美术教育评价实施逻辑、美术教育思维及其思维规律的认识。美术教育逻辑论的核心是探究美术教育的规律。其二、认识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其三、认识美术教育的规律性。其四、认识反思美术教育的常态性。再如:美术教育相关论,则要讨论:其一、如何认识美术教育相关论。美术教育相关论,是指审视美术教育与存在之关系价值的主张。寻找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方法,一是寻找以美术教育为中心的思维触点而求关系。二是发现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具体连接点。其二、美术教育相关的运用原理。总的理论思想是——确保美术教育在关系中自由行走。即注重把握构力作用、避让作用、创生作用。其三、美术教育的内相关。美术教育内相关,是指美术学科系统内的彼此影响关系。其四、美术教育的外相关。美术教育外相关,是指美术学科与外在存在的关系。其五、美术教育的正相关。美术教育正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积极价值——积极正面意义、积极正面作用。其六、美术教育的负相关。美术教育负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负面效应——消极作用。其七、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美术教育相关论中至为重要的核心关系是——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的彼此互动关系。
在教育哲学中,有教育活动哲学与教育学术哲学的区分。依此类推,称为“美术教育活动哲学”系统的内涵有: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政策、美术教育主体、美术教育内容、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组织、美术教育评价。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文化的教与学范畴的哲学思考。而称为“美术教育学术哲学”的系统内涵是,一方面是:美术教育哲学、美术教育原理、美术教育历史、美术文化课程论、美术文化教学论、美术教育评价论、比较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学术。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学科范畴的哲学思考。二方面是:美术教育学知识、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学术、促进美术教育完善。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作为深层学问的哲学思考。比照教育哲学的演进历程,此类“美术教育学术哲学”可以称为“现代美术教育哲学”。不过,我的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与此不同。我主张的美术教育哲学,是将美术教育所有存在予以理性质疑与反思研究的专门学问。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的内涵构成学科。
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和任务目标是——追问美术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优效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活动的全面和完善开展提供自律性保障。一句话,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和学科现实的需求,是追求美术教育生态智慧的结果。尽管,目前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还困难重重。
二、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这是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首先要追问的问题。从总体上来回答,一是美术教育实践的完善与纵深发展需要哲学介入。二是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善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哲学。三是中国当下是到了需要着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时候了。音乐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等学科教育哲学已经是成果较为丰富的学科了。美术教育学科自然是不应该缺失“美术教育哲学”的。从学理上来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也就是寻求“美术教育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思考解决中国美术教育建立在什么哲学思想上。寻求解决美术教育的依据,也就是探寻美术教育的道理。对美术教育依据内涵的认识,一是美术教育要讲道理。其核心是:探究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二是要积极创立美术教育行为之思想。三是要主动寻求合乎美术教育根本的原理。研究美术教育原理:就是探究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性内容。即诉求美术教育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三国·王弼)的内涵。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美术教育问题是多元的,其主要包括:美术教育理想问题、美术教育命题、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等等。比如: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点审视解决美术教育生存问题,便可以从下视点切入:其一,校正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如:当面对在大学美术专业从事素描、中国画教学的人说出“我不是搞美术教育的”之后,听者有什么感受或认识?这种事象揭示出:人们应该全面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存在。即区分“常规化美术文化教育”与作为美术教育范畴的“美术教育构成”、作为学科研究的“美术教育学”,以及“美术教师教育”的概念。其二,解决忽视美术历史变迁脉络教学的问题。现实中,教油画的人,多不给学生讲清楚:其课程是从油画史的哪一个历史断面切入而展开的。事实上,美术教育是要诉求全面传播美术文化,并求得有效促进提升美术学习者获得美术文化教养。其三,解决缺乏美术教育策略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初中美术课中《生活中的标志》的教学过程中非专业的问题突出。这从其设计给学生做的作业题可以看出:“为学校、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标志。要求:单纯、简洁。”试问:怎样理解“单纯”?或者说怎样的标志为单纯?出题应该有品位和专业性。作业要求至少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准确、系统、细化。如:规定用色多少种、尺寸、材料、原则、评价标准等等。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即,美术教育哲学的建设是为了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学科完善需要、荣誉美术教学实施需求。
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有学术与现实价值的。一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美术教育始终保持望在高妙的视点和视野。不断提示各美术教育主体思考自己的美术教育依据?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学观念?美术观念?学生观念?自己的美术教育学派?如:北京美术教育学派的内涵是什么?二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人们不断追问自己的美术教育的学理依据。三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诉求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的自我解决。四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获得美术教育健康成长的方法。五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完善建构美术教育学科。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美术教育超越美术教育的俗常性思维与行为,可以远离美术教育经验而开拓出新的视野。
三、如何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当下讨论美术教育学哲学的语境是不乐观的。一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的起始学科性质,决定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路较为艰难和漫长。二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构建的必要性还没有被业界予以应有的重视。较之同为艺术学科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建设来看,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研究是起步晚了。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不怕晚,而是怕不被意识到。教育哲学被关注是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是在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才开始注意到教育哲学的。1921年年仅26岁的范寿康(1895-1983)撰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哲学的著作(《教育哲学大纲》,1922年出版)。他认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学的假定的哲学。”(4)将教育哲学的内涵界定为三大单元:教育论理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论理学,即教育逻辑学,研究教育的价值。教育美学,研究教育情意。教育伦理学,研究人生观等问题。而今,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成果丰富的。因此,只要现在意识到并开始着手探究构建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是会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
当下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从借鉴他者、自立构建、吐故纳新的探索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借鉴他者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在积极学习与研究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二是在比较学习研究其它学科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三是深入学习哲学而谋求美术教育哲学的深度建设。
其次,自立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以学科结构论思考美术教育哲学的具体结构内涵。以学科基本框架与基础知识为审视切入点而构建。即,本体探索法。追寻美术教育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最基本、最终生命组成元素内涵。二是守候哲学认识与方法作用于美术教育实际而展开多视点的研究。三是守候美术教育学科。四是开掘个人智慧。个人智慧开悟法。即强调从美术从业者与美术教育业者个体直接经验切入认识和建设。一方面,重视和认识从业者的个体直接经验与有限编码知识。每一个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都会有自己的直觉或悟对反映的认识。注重发掘和提升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的诸多个性化认识结论,有助于形成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和认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理论的价值。20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hael Polanyi,1891-1976),在1957-1969年期间分别提出了著名的知识理论——“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以及“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与“附属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和“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等知识新概念。(5)该理论,不仅对客观知识理论是一个解构,重要的是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学术引领价值。“个体知识”,强调个体的理解而形成的个体直接经验。“缄默知识”,是强调个体的不可言传、不可反思的知识。“焦点意识”,是指专注对象意识。强调注意力分配。“附属意识”,是指利用工具意识。在美术教育哲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和“焦点意识”的揭示是重要的。也就是要注重运用自己对于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独特认知拓进研究方法。即注重个人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每个美术教育哲学研究者的个体知识,对于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十分重要。
最后,吐故纳新的探索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研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作为,只要是有助于有效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实效理论与方法都可以采用。比如,运用深生态学(Deep Ecology)和艺术深生态学的学理就有助于深入研究美术教育哲学的构建。(6)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人和自然互相关联而自我实现的学说。艺术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艺术与相关存在联系而自觉实现内在价值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