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1
关键词:后配额时代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 绿色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第一大省(2009年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479.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24.3%),纺织服装业在浙江全省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处于支柱性地位(2005年出口额占全省生产总值和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4.7%与33.8%)。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 面对发达国家合理的绿色贸易规则和不合理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浙江纺织、服装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更为广泛、复杂、尖锐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当今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提升浙江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配额的全面取消,国际纺织资源市场进入了一个“后配额时代”,纺织品配额已不再是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是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的绿色壁垒、低碳壁垒,等等。所谓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过去大众衡量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其价格、面料、款式、品牌、质量等方面,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主流,绿色国际竞争力在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是指构成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也是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它的产品表征就是“绿色纺织品”,即在纺织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具有环保性能的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浆料、染料、助剂等生产出的对环境无污染的、对人体无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符合各类国际环保标准或标签的纺织品。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是失去竞争力。
二、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很难进入主要消费国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如日本政府从1974年起规定,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定限量,否则禁止销售;德国政府在两年时间内竟连续颁布了4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有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的20种(后又增至22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荷兰、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从1995年开始,浙江许多企业的纺织服装产品因使用偶氮染料而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二)增加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成本
作为出口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绿色壁垒中的衡量标准,但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法规、规章。不同国家的标准纷繁复杂,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须付出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其次,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规避绿色壁垒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是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的高额费用和复杂手续也会使产品的成本增加;再次,企业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变传统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或规定都会使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失去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加速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2.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深入合作。促使加强纺织原料生产、化学工业、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贸易的信息流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促使化工、纺织品生产和加工部门开发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及新工艺,从而提供更为安全、绿色的产品。3.增强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固然难度比较大,但是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通过一张“国际绿色通行证”,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他国市场,而且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获取更多的商机,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从而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绿色壁垒的广泛存在,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对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明显不利。对此,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应大力增加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开发环保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纺织品是指无害和具有促进、保障健康功能的纺织品。随着当代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绿色纺织品早已上市流行。近代纺织品广泛采用人工合成染料的化学品进行印染加工,产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染料和化学品有不少有碍健康,而绿色纺织品不仅无害,而且能够促进和保障人们的健康。日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绿色纺织品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冻疮、止痒、阻热、增湿等多种功能。
(二)实施名牌、绿色产品战略,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近年来,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长虽快,但名牌产品较少,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很大。因此,光靠量的出口肯定不行,必须发展自己的名牌。必须坚决贯彻“以质取胜”的战略,继续开发新产品,培育自己的名牌纺织品,不断提高浙江出口纺织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完成从纺织品生产大省向纺织品出口强省的转变。与此同时实旅绿色产品战略,绿色纺织品必将取代传统非绿色产品,这将带动浙江纺织业技术结构的调整,改变浙江省现行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污染有效控制,促使产品绿色化。
(三)积极采用国际绿色标准
制定技术法则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加强采用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此方面的国际标准,不仅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标准,也应包括先进的国际管理标准和环保标准,如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以及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等。应从国际贸易角度开展标准化活动,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国内,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制定背景,细致分析、合理采纳。
(四)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
从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速度来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削弱入世后中国纺织品在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取消后带来的好处,以扶植本地区的纺织品生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浙江的纺织业应组织力量,加强国内与国际问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如积极研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面对世界瞬息万变的产品质量技术壁垒,除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从体系到制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准确运用信息,不断调整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和营销引导策略。
总之,对于浙江绝大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而言,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提出应对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壁垒,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以此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潮流”。
参考文献:
[1]黄庆平.纺织配额取消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J].浙
江统计,2005(6).
[2]王中保.我国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经
济界,2005(5).
[3]郑苗秧,徐丹旭.“绿色壁垒”挑战与纺织服装业应对之
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沈晓悦.环境措施与市场准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5(2).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2
查看更多《江苏氯碱》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江苏氯碱》编辑部
专题论述
(1)甲烷氯化物产品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无
(3)氧化铝及烧碱发展前景分析 无
(9)液氯的困境和出路 无
(12)中空投原技术在电石生产中的应用 唐勇
发展热议
(14)用绿色发展托起生态文明 无
(15)双向互动提升国际竞争力 无
(15)以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变革 无
(16)升级示范酝酿出台技术指标从严要求煤制烯烃经济性再受考量 无
(17)《电石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征求意见三大技术助电石生产“换新颜” 无
(17)在技术、政策、定价机制多方面寻求突破页岩气开发探索“中国道路” 无
(18)迈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 无
(19)挖内潜调结构搞升级拓市场 江苏农化企业探寻增效之路 无
(20)农药创新要落到实处 无
(20)甲醇:内忧外患知多少 无
(21)园区跨省协作大势所趋 无
科技创新
(22)院士为能源化工减排支招发展ccu技术,优化产业布局 无
(22)实现深度净化 c0用做原料 电石炉尾气综合利用中试成功 无
(23)工业生物技术挑战传统化工预计2030年35%的化学品等将来自工业生物技术 无
(24)首条生物pva生产线贯通形成甘蔗薯类完整绿色化工循环产业链 无
(24)破解转化器堵塞难题减少汞触媒无谓消耗产品气净化技术为pvc生产送福音 无
(25)自主开发二代绿色合成技术结硕果单线产能最大己内酰胺项目投产 无
(25)阿克苏诺贝尔mta技术成功引入中国 无
(25)南化研究院开发二氯苯提纯技术 无
环保安全
(26)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报告新意解读 无
(27)你了解“生态产品”吗? 无
(29)四部门联手防治危险废物污染——专家为农药业降低环境风险支招 无
(30)痕量物质导致催化剂中毒等危害少人关注,专家呼吁——煤化工产品深度净化应受重视 无
(31)江苏:产业置换升级推进节能 无
(32)散装化学品海运环境风险加剧——山东率先出炉海上污染应急预案 无
(32)工信部拟推广adc发泡剂清洁技术 无
(32)乌海形成煤焦氯碱绿色产业链 无
(33)中泰化学:走绿色发展之路 无
市场信息
&nbs
p; (34)“邻位”价格再创新高“对位”行情回落调整硝基氯苯高位呈现两极分化 无
(35)下游光伏产业进入整合关键期三氯氢硅市场有望企稳回升 无
(35)新增产能近百万吨下游行业持续不景气糊树脂增产扩能该刹车了 无
(36)tcca市场经历“成长的烦恼”随着应用领域拓展,消费量有望增长 无
(37)价格涨幅1个月内超过40%日本触媒事故引爆丙烯酸市场 无
(39)苯胺过剩亟待化解 无
(39)氯化石蜡交易难升温 无
(39)环氧氯丙烷加速下跌 无
(40)亚洲新装置竞相投产欧洲老装置陆续关停全球己内酰胺贸易格局或将大变 无
(41)百草枯价格连续上涨 无
(41)电石市场成交低迷 无
(41)先正达收购杜邦杀虫剂业务 无
国际瞭望
(42)看好水处理化学品服务升级前景跨国公司强化中国市场布局 无
(43)原料成本相当、人口数量接近,国际专家建议印度石化业——复制中国模式弥补供应缺口 无
(44)资源丰富位置有利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日本氯碱企业抢滩东南亚 无
(44)全球生物柴油兴起副产大量廉价甘油甘油法环氧氯丙烷成市场主流 无
(45)建筑业显现复苏迹象美钛白粉生产商将迎曙光 无
(46)iea预测美经济长期受益页岩气近期50个天然气化工项目密集上马 无
(46)增加能源供应vs潜在环境风险英国拟放开页岩气开采引争议 无
(47)页岩气低成本优势惠及氮肥生产化肥巨头在美争相上项目 无
(48)美国需求锐减欧洲气价低迷卡塔尔lng出口目标转向亚洲 无
(49)以高附加值产品优势弥补原料成本劣势欧洲化工行业前景依然乐观 无
(50)整合渐入业务拓展提速全球化学原料药业前景看好 无
(51)多个项目无法按期投产应用拓展需求,恢复增长亚洲苯酚或再现供应短缺 无
(52)iea:天然气黄金年代将至5年后全球新增需求量5800亿立方米 无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
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
“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
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台州 民营经济 特征 碳金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99-01
一、前言
浙江台州作为沿海一个具有活力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研究。在高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台州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台州经济也遭受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如何从产业升级中突围而出,将是获得未来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台州的低碳产业,投入较大,收益仍是未知数,因此现阶段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从长期来看,低碳产业包含着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前景。
台州的活力经济促生了一大批地方的金融企业。除了四大行和一些较为出名的股份制银行外,台州还有三家实力较为雄厚的银行,他们分别是台州银行(原台州市商业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这三家银行给台州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金帮助。除了银行外,台州也有林林总总的担保公司和租赁公司,为台州的民营经济提供了贷款保障。
在看待台州经济现象的同时,金融企业如何进一步给台州经济提供一个持久的动力保障,促使台州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台州金融企业的新课题。打造低碳金融,进行绿色信贷,是当前金融界为台州经济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
二、台州金融企业的低碳困境与内外在要求
1.金融企业低碳困境。(1)复杂多变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了金融企业低碳建设的难度。应当承认,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金融生态。台州地域多变,企业发展模式千变万化,中小企业众多,要求金融企业对待不同产业区别对待,加深了金融企业绿色低碳信贷政策制定的难度,使得绿色低碳产业不能及时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会让原本就相对脆弱的绿色产业雪上加霜,反过来刺激金融企业不愿更有力度地制定绿色信贷政策。(2)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冲突加深金融企业绿色信贷困惑。在台州某些地方,一些污染很严重的产业(比如回收洋垃圾)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是该地区民众的主要生活收入来源,也使得当地金融企业收入不菲。但是针对这种落后的回收方式让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如果马上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势必使得当地金融企业收入减少,民众短期生活受到影响,这样,长期利益就和短期利益冲突。金融企业是重视当期的报表收入呢,还是忍痛割爱,确实是一个纠结的问题。(3)高投入,低利润使得金融企业顾虑重重。相对于其他已经成熟的产业,绿色产业相对弱小,利润相对较低,而投入较大,投入时间也长,回收利润时间较长,相关风险增加,使得金融企业不敢马上就增大对绿色信贷板块的支出,相关后顾之忧令金融企业不安。
2.金融企业的内在动力。在我国,低碳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喜人,具有很大的利益空间。谁能做好现在的金融产业布局,谁就能在未来获得主动权。因此,现今,众多金融企业都将重点瞄向了低碳产业,尽可能地去适应低碳产业的发展,以期求得未来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现阶段,金融企业大规模地将资金放在了传统产业,甚至投入一些国家明令禁止的“两高”产业。这对银行来说,如此高度的资金集中是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的,有必要改善自身的资金贷款结构。低碳产业未来前景喜人,增强对其信贷支出,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3.金融企业的外在要求。(1)从道德层面上看,作为一个企业,自然而言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金融企业也获得不少的利润,民众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求其对所在社区、民众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金融企业的绿色信贷,更是呼声很高,各类研讨会、金融论坛更是直接将这种民众愿景以一种更加学术、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方式表达出来。谁能关注这一需求与呼声,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竞争力。(2)从国家法规和制度上看,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产业淘汰政策。近几年来,中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民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是越来越关注,此外,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进入末路,其经济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因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希望通过立法手段改善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通过法律来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以求得经济与环境的双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企业若能贯彻国家环保方针,积极向低碳产业倾斜,限制“两高”产业的贷款,必定能够获得国家的认可,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台州低碳金融的出路
1.加强立法和行政法规建设,建立低碳责任机制。要使台州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和谐发展,关键是建立一个长效可行的责任机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用绿色GDP去考虑经济发展,在剔除环境成本的前提下,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建立涵盖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责任机制,尤其是银行的各项环保指标和任务,要严厉执行环保政策,对某些项目要严格进行环境可行性调查,对违反环境的项目绝对不能贷款,同时要彻底追究违反低碳金融要求进行违规操作的银行,促使台州区域经济长期发展。
2.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利益各方协调。应当看到,台州经济是个涵盖各方的交易实体,在推行一项新的产业政策时,必然会影响到各方的利益。台州发展低碳金融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制定长期的得当的产业政策,既要考虑到当前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环保的实施,如何执行的更好,就需要企业家、金融企业、政府、环保社团、居民集中到一起,共谋生存发展。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要用市场的手段,建立正确的惩处和激励机制促使其转变发展模式;同时发挥银行自身能动性,促使银行的低碳努力和企业家利益相结合,促使双方发展低碳经济而努力,为低碳金融的发展贡献力量。
3.增强产业集中度,增加低碳金融抗风险能力。应当看到,由于台州民营经济散而小,在保持经济活力的时候,即便其在低碳产业投入资金,其资金也是散而小的,在低碳产业遭遇危机的时候,其动摇性也会很大;而低碳产业大都是新兴产业,资金需求量相当大,也不是一两个民营企业家所能承当的。上述的情况,使得银行对待低碳产业较为谨慎。发展低碳金融面临着一个风险危机应对的问题,小而弱的资金需求越发使得原本就让人担忧的低碳金融发展前途抹上阴影。因而,有必要在增强低碳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时,优先发展好一家或者两家企业,形成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家低碳金融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加其效益总量,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吃一个“定心丸”。
4.树立银行低碳责任意识,增强市民环保意识。低碳经济建设的两大主体一个企业,二是消费者。要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必需有这两方的积极参与。对金融企业而言,应当树立其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好自身良好的低碳实践者的形象;对于市民而言,则要利用自己的脚去为那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金融企业投票,并且做好监督工作,对污染企业要勇于投诉,对于违规对污染企业贷款的金融企业要敢于举报,以自身行动支持台州低碳产业的发展。
5.增强银行低碳意识,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经济学假设,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不能排除,为了经济利益,为了报表上的数字,某些银行还会将相当大的一部分资金贷款给了国家规定不能贷款的“两高一过剩”企业,毕竟这些企业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在数年内还有相当的经济利润。对此,应当增强银行的低碳意识,严格约束自己的企业行为,执行国家环保政策,从另一面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台州经济发展仍旧迅猛,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即便现在存在着产能过剩和污染问题,相信在勤劳勇敢的台州人的努力下也能够解决。建设低碳经济,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加上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舆论导向,利用民众的监督力量,一定能够使得台州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不断加剧,人口不断增加,而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始被广泛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点。在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贵州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技术创新系统
人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从人的生活意义及价值出发,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把生态重建、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符合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创新原则,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杨庆义,2002)。
自弗里曼(Freeman)、纳尔逊(Nelson)、伦德瓦尔(Lundvall)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后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也已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在创新系统研究的框架下,绿色创新、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也正在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各国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的研究中,正逐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延很广,不仅指以研发污染治理破坏技术、终端污染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止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还包括一个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从横向看,它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从纵向看,只有绿色技术创新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战略选择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都得以实践,才能称之为绿色技术创新。
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分析框架是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绿色创新主体系统,主要分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其他社会相关群体也应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就构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
二、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障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三、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积极建设绿色创新联盟。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相互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资源的良好氛围,是加快绿色技术流动、转化与再创新的重要措施。而政府推动的绿色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市场等之间诸多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的建立。这种绿色创新联盟应该以政府提供绿色创新系统基本的框架、资源和开展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相关工作为主要任务。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更需要政府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出台鼓励绿色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1).
[2] 郑继方: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4).
[3]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6).
[4]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5]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
绿色产业前景范文6
绿色化工就是要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技术上的加工,使得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工。重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多种多样的高超技术加以研究。绿色化学前景的探索对于我们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绿色概念;绿色化工产品;绿色环境;友好化学
引言
政府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各种绿色产品,探讨绿色化学化工,才能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每一个问题的发生我们都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根除问题。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我们要设计研究低公害,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新型的催化剂,溶剂,油漆等。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废弃物作为原始原料,生产一些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国家要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不要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否则将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结果。在宣传方面要倡导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新生将会给化学史上增加一笔新的光彩。
环境与绿色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绿色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好好经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污染物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暴利不惜破坏环境,所以要研究出符合经济条件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率。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1)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泥石流,地震的频频发生,以致于对绿色化工越来越重视。
(2)绿色化学化工基本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才问题,绿色化工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和带动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上起到经济效益好,实用性强的理念,还可以消除化工工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
(3)绿色化学化工具有一定的循环利用性,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一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百分百的提高,绿色化学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解决污染物的科学杀手。从目前看来,绿色化学化工前景广阔。
(4)化工上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观念上强化,在制造绿色产品方面,要有好的建设,制度要明确。
二、政府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和人才的教育培养
政府要主导绿色化工的技术发展,优化政策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观念上要高效,经济实惠,简洁,建立一系列的新形势下政企的合作关系,国家政府要落实和扶持这一方面的有关条例。其中还要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优化环境等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发绿色化工的发展和服务。
国内先前在冶金、钢铁、矿类上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现在需要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加入为这一类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设计和建设中加入高技术的含量。
化学与化学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以前的原料,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化学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绿色化学化工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方面,人才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要有着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人才具备这些才能很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绿色化工的规划,研究论文,环保意识上,要深入到骨髓里。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三、绿色化工的前景预测
(1)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所以绿色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化学工业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可以培育一代代优秀工业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加速。
(3)绿色化学观念上实施科学主义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绿色化学含义的这种变化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使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从它现在代表的意义来看,还可用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政治,国际上多方面的推动下,我们绿色工业发展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广阔,也将会越来越好。
四、我国对于绿色化学化工上采用的战略
1、国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有很好的合成、催化绿色化学技术。如研究院的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有机化学产品的检测和研究。
2、在战略实施上重视可再生资源,自然界中含有最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植物,有着一定的可再生资源,总结方案,在绿色化学化工的问题上采用更好的方案。
3、战略上要重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的发生,迅速推动国内的科学化工业的发展等,国际上对于绿色化工工业产品的溶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化学使用方法,对于高原子的组合,目标分子的研究,使绿色化学工业上保持了有效的功能外,同时让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理研究的方向下,我国慢慢的展现了完整的绿色化学化工体系,以及国家人民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意识上的加强,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健全,如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一些内部问题的发生,还有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产品定位,望日后有更多推进绿色化学化工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麻生明.环境友好的合成化学.1999年科学发展报告[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