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1

关键词:绿色化学 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63-01

随着全球性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急剧增加, 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当代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大部分与化学和化工产品的化学物质污染有直接关系, 绿色化学就由此而生。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环境无害化或清洁化学,即是利用新的化学方法, 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 避免副产物、有害产物的产生, 实现“ 零排放” , 从而维护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的化学。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发展绿色科技, 实现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转向治本。科学界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刻挑战, 必须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现有的科学技术, 发展新的可持m发展的新技术。

一、国内外绿色化学的发展现状

绿色化学在节约原料、防治污染、保障人类健康与安全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1996 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下设学术奖、小企业奖、新合成路线奖、新反应类型奖和无害化学产品设计奖, 每年颁发一次。

二、绿色化学―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绿色化学就是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 它的发展方向是化学要适应于改善人们的健康和保护环境的要求。21 世纪是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的世界。绿色化学为实现这些目标带来希望。化学是中心学科之一。绿色化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21 世纪的化学―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具有确定的社会需要和科学目标的新兴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基础学科。绿色化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一步一步形成的。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绿色化学跟传统化学相比具有更高层次。它的定义是:利用化学的工艺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体健康、环境有害的物质产生。绿色化学的目的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 不再产生废物, 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预防污染,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等方面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化学。绿色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化学反应、催化剂、原料、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展开。绿色化学采用无毒、无害, 可再生资源为原料, 实现原料的绿色化;发展原子经济反应, 用来增加反应的选择性, 以实现全部反应的绿色化, 最终得到绿色化的产品绿色化学彻底摆脱了那种先发展后治理, 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发展规律, 进而采用绿色与环境相兼容的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产生, 从源头上降低或消灭污染, 满足了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 绿色化学是21 世纪化学发展研究最的新方向。

2.绿色化学的研究原则

绿色化学的目的和研究范围是从源头上摆脱染源, 而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故, 它的研究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2.1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原子经济性的目标是使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地进入最终的产品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反应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因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预防环境污染。这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带来环境效益。通过有意识地设计1 个不产生废物的反应, 分离、治理和处理有毒物质的必要就减少了。防止废物的生成, 而不是废物产生后再处理。

3.开发环境友好产品

绿色化学开发研究环境友好型产品 就是为了消除污染环境产品的消极影响。随着保护环境的呼吁声日益增加, 在汽车燃料方面, 已逐步推广使用压缩燃气、液化石油气、甲醇和乙醇等无污染燃料, 另外也成功开发了环境友好海洋生物防垢剂和防止“白色污染”的生物降解塑料等。

参考文献

[1]Anastas P T, and Williamson T C, Green Chemistry - designing chem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 ACS symoposium Series 626th ,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1996

[2]刘文莉, 姜海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0 :79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2

关键词:绿色化学思想;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且还在不断加重,特别是化工生产污染问题更是严重,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困扰,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让。针对这一问题,出现了绿色化学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化学生产中因不规则的技术和设施使用而生产出的有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绿色化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该思想是想通过节省资源、使用无污染的化学材料,达到减少社会生产和工业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的目的。其具有三点特征,首先是要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化学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原材料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因此只有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才能保证工业建设中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其次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是保证化学活动产生的物质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化学物质无处不在,可以在生产活动中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给环境及人们的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实施绿色化学思想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化学物质,为建设绿色环境提供保证。

2、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材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绿色化学思想,而是隐含在教材中,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掌握教材的内容,从中挖掘出其中的绿色化学思想、素材等,并将其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2.1情境创设,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教师需要注重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这对于教学成果也具有很大影响,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学习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时就可以将使用多媒体将新疆和青海交界处的“魔鬼谷”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为学生进行解说,学生还会好奇为什么叫它“魔鬼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告诉学生其所以会被这样称呼,是因为经常会发生电闪需鸣风雨交加把人畜击毙的事件,但是其中的农作物却不受影响,生长状况良好,有经验的农民说是“雷雨发庄稼”,说到这学生会感到好奇,专注于教师的讲解,想知道具体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导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打开魔鬼谷的魔盒,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果[1]。可以先从空气中成分最多的元素——氮元素开始,游离状态氮元素和土壤中的硝酸盐,因此会有氮元素是生命元素的说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工业生产中生产硝酸的过程,分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影响,氮是一种惰性气体,但遇到高温情况下,会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是天然的化肥,因此谷中的农作物、植物生长状况很好,这会吸引很多牲畜来进食,遇到糟糕天气时就会发生上面的事情。在这个导入事例中,让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的知识,在了解二氧化氮是天然化肥,以及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之后,教师再提出减少它们造成的污染的方法,其中就体现出了绿色化学思想。教师可以以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成分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例,学生都知道汽车尾气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去除其污染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会有成就感,更加愿意去学习化学。

2.2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2.2.1规范实验操作,减少污染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演示化学实验时,要规范自己的操作,体现出绿色化学的思想,例如在结束实验后,就可以将废弃掉的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器材要放在规定的地方进行清理,减少污染[2]。

2.2.2实施微实验,降低成本

除了要将实验中废弃的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之外,还需要满足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低能源、低消耗。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的使用实验剂量,从而减少污染。比如在学习制造氯气时,为了减少污染,就可以使用微视频、多媒体等手段,将其制作方法、实验步骤、现象以及结果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展现给学生观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也会让学生感兴趣。

2.2.3改进实验,封闭实验

化学中有一些实验是有毒的,比如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一氧化氮等气体都具有毒性,还有一些酸,如硝酸、硫酸等,苯胺、硝酸化合物等,都会产生污染,因此在进行此类实验的时候,就需要保证实验室是封闭的,能够尽量的减少污染。另外,在试验中,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挥发性的有机物,例如浓盐酸、浓氨水以及甲醛等,绝对不要使用风险试剂,例如嗅水、汽油等,在实验中要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各环节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结束语

当前对环境保护的问题,人们都非常重视,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既是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又是实现我国绿色环境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化学材料的使用,减少污染,因此教师应该从生活中以及教材中多去挖掘有效的化学教学素材。

作者:陆春竹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3

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1.2.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1.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 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 现代化工,1998(6)

2 闵思泽. 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0

目前,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2012年高考化学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化学试卷结构稳中求变,既充分考查了化学主干知识,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又重点突出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和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一、试题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联系

目前化学新课程的必修Ⅰ和必修Ⅱ,内容特别多、知识面特别宽,涉及到整个高中理科学生三年要学的内容,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使得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要抓好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实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正确认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和地位,认识各模块的性质和特点,这才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角度而言,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高考试题的命制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1.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对新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2.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突出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3.以化学实验为依托,落实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4.以测量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三化学总复习就其教学目标而言,既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又凸显课改理念,既切合教学实际又阐明命题方向。

2012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关注知识要求的同时,我还关注了考试说明中列举出的典型题示例的一些变化,发现了其中有部分例题与今年的高考试题有不谋而合之处。如:例题第13题和高考试题第14题考查的都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巧合的是两题均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已知条件,而四个选择项也都是围绕反应速率的求解、反应热效应的判断及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等方面来设问;江苏省独立命题以来,以图像为信息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仅出现过两次。而这样的例题出现在《考试说明》第15题;高考实验题每年都在考,但考查具体实验操作步骤的,在以前的江苏高考中并不多见,《考试说明》第23题与今年江苏高考第19题在这方面得到了重合;另外,仔细研究过考纲和试题的老师一定会发现:《考试说明》中的第24题和高考第20题在新情景的呈现方式、设问角度、知识点的考查等诸多方面有极大的重合度。

以上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但这些例题之所以能被选作为典型题示例说明它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已经被广大教师和高考命题专家认可,对高考命题的走向有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二、对高考真题的回顾

研究江苏高考还应该站在全国高考总体背景之下来分析。分析近些年高考出现的大量化学试卷,不难发现,各地的高考题各有特点:广东、江苏高考的命题情景比较新颖,常利用工艺流程的形式考查化学问题,并将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宁夏、海南题型比较常规,以考查单一知识点为主;而山东高考则比较注重体现综合性。然而任何一份高考试卷对化学学科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是比较稳定的,它们大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而且,仍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与重点,是我们平时迎考复习应注意的。

2012年试题保留了文字凝练、表述明晰、图示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试题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方面的要求,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纵观全卷,试题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包含化学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操作、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和培养创新精神。试题的主要特点有:

①重视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

试题全面检测学生对中学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了对化学基本内容的考查,考查的知识面较宽,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且不回避常规热点和难点题型,如: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电化学、化学平衡(图像)问题、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等内容,试题加大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相关化学反应原理考查。

②重视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化学试卷略增添了考核实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对实验的重视,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工业生产实际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如16题NO2和NO体积比不同产生何种影响、17题寻找流程图中的信息,设计物质的合成途径,19题的实验题和21B实验化学内容,以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和进行简单科学探究的能力。

③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结合目前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社会热点,组织相应的试题,考察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能力。试题内容尤其是Ⅱ卷填空简答题,涉及生活、化工、环保、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命题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科学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如第16题亚硝酸钙的制备,涉及了关注环境保护、生产条件的优化、物质的循环使用等。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5

关键词: 消毒剂;氯;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122-01

在水净化处理中消毒方法常见的可以分为两类: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主要采用二氧化氯、氯胺、卤素、氯、臭氧、金属离子、其他杀生剂等等;物理方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加热、机械过滤、辐射、冷冻、微电解、微波消毒等方法。在化学的消毒方法中的臭氧、氯、二氧化氯及氯胺是使用比较多的消毒方法,这些年由于有关化学产生的副产物报道逐渐增多,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物理消毒紫外线消毒方法逐渐引起很多专业认识的重视,所以我们对以下方法进行分析。

1 臭氧消毒方法(O3)

臭氧是常见的氧化剂消毒方法之一,由于它的氧化能力最强具有较强腐蚀性、有刺激性气味的不稳定性气体。臭氧溶于水后发生下面两种反映:一是直接氧化,反应速度慢,选择性高容易与苯酚等化合物及胺、乙醇发生反映;二是臭氧分解羟基自由基发生连锁反映,这种反应产生十分活泼的强氧化能力的单原子氧能够瞬间分解水中的细菌、微生物等。臭氧在水处理中能够氧化水中很多有机物,臭氧具有很高氧化还原电位,使细菌的细胞壁分解破坏,容易通过微生物细胞膜迅速扩散到细胞内氧化其中的霉等有机物,所以臭氧能够除藻杀菌消毒,对芽孢、病毒等较强生命力的微生物起到灭活作用。

臭氧消毒的主要特点:1)臭氧属于没有二次污染的氧化剂,由于氧化能力最强能有氧化分解水里面的有机物,臭氧能有很快的杀死水中的细菌、病菌、病原体、藻类等等;2)臭氧消毒不会受到pH值、水中氨含量、水温的影响;3)臭氧能够有效的脱色;4)臭氧具有较强的溶解性在溶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对提高混凝效果有一定作用;5)由于臭氧净化消毒效果好计量小作用快产生不了三氯甲烷等有害物质,水质有良好的感官效果及指标;6)臭氧能将水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成为小分子的有机物,为后续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但是臭氧消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微污染水源中有机物种类很多,臭氧能与很多有机物发生一系列反映产生很多中间产物,产生不饱和醛类、环氧化合物等有毒物质由于处理不当可能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经济方面臭氧加量不能达到将大分子有机物全部无机化,臭氧量增加会出现很多有毒的中间产物,臭氧不能有效去除氨氮、对水中的氯化物没有任何氧化效果。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它对地球气候和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却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保护作用。紫外辐射占太阳总发射能量的5%,对地球生命系统有很大的伤害能力,能量越高,伤害越大。臭氧可以透过少量紫外线进行杀菌防菌,对生物大有裨益;2)加热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将其转换为热能,吸收可见光和红外光,使大气层加热;3)温室气体的作用。臭氧是平流层和对流层中第三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4)对气候的影响作用。臭氧能够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属于重要氧化剂,在大气光化学过程作用很重要。由于臭氧吸收了平流层紫外辐射而得以加热,臭氧是主要的热源,臭氧在平流层垂直分布影响平流层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决定性的作用。

2 氯消毒方法

氯与水发生歧化反映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由于次氯酸具有杀灭细菌作用,次氯酸的体积小的中性分子能够扩散到带有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具有渗透力能够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破坏酶系统使细菌死亡。

氯化法主要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水体处理费用低、处理水量大;2)能够在水体中保留一定数量的氯达到持续消毒的能力;3)消毒方法比较成熟经验多、消毒历史比较长。液氯消毒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如:1)氯会与水中的氨反映形成消毒效率低的氯胶、与水中的腐化的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致癌的卤代烃;2)pH值高的时候消毒效率下降等。我们为了避免有害的副产物产生采取下面主要方法:采用代替氯的消毒剂,用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替代氯进行大量消毒。

3 二氧化氯消毒法

二氧化氯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氧化能力是氯的25倍仅次于臭氧,在水质处理中他可以将水中的还原性酸根氧化去除还可以去掉重金属离子等。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的杀菌消毒剂,对藻类、细菌、芽孢、病毒、真菌等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还能将微生物去除。

二氧化氯主要优点如下:1)氧化能力强,能够提高杀菌速度;2)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不受到pH值的影响,因为二氧化氯是靠自身杀菌消毒;3)二氧化氯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杀菌消毒能力提高,弥补了由于水温升高溶解度下降的缺点;4)由于二氧化氯的残余量能够在很长时间内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5)二氧化氯能够脱色除味。随着有点多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缺点如:由于二氧化氯和三氧化氯对人体的血红细胞有一定伤害,对碘的吸收和代谢进行干扰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二氧化氯不容易将醛、氧化醇、伯胺、酮等有机物除去;二氧化氯的性质比较活泼容易引起爆炸,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对于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的时候要十分注意。

综上所述,我国主要采用化学消毒方法在水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化学消毒的水处理方法中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保证安全、环保、合理、经济、有效的水处理消毒技术,同时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水处理消毒技术的发展要从单一传统的组合方式发展到以科学技术为主的消毒方式,在消毒工艺上取长补短保证我们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部,2006.

[2]邹虹.几种常用给水处理消毒剂的比较[J].江西水利科技,1998,24(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范文6

资源化和再利用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经过处理后的废弃物将转换身份,成为原材料,而后者却是用另一个角度去考量废弃物,将其作为产品使用,从而避免浪费.资源化的原则在马克思著作中也作了许多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能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来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其所表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源化的思想.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现实

我国作为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发展方式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国际压力包括制度压力、生态压力以及消费压力.

2.1制度压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待完善.对照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运作机制的要求来看,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与之不符合的地方,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各部门之间还是存在互相封锁、割离的情况,同时市场运作的规则还不够健全,还有许多法律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现存的法律法规中有一部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这些都是是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的一个方面.另外,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还未得到完全确立.同时,由于当前政府在职能定位方面不准确,导致缺位、越位的现象,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机构重叠臃肿等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极度不相适应问题.最后,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目前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2生态压力

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的不相上下,而人口总量却是其数倍之多,要想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意味着我国要在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用五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任务不可谓不艰巨.所以说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必须重新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成,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依靠增加投入扩大生产的高能耗、环境代价大、竞争力弱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新模式转变.

2.3消费压力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倾斜性消费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虽然我国目前以闲暇和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我国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在消费形式上,精神消费的形式过于单调,大部分人明显倾向娱乐性消费,忽略发展性消费,喜爱寻求感官刺激,轻视精神进步,从而造成通俗娱乐场所人满为患而高雅文化备受冷落的现象.总之,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大的消费压力.

3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3.1公众认同度较低

目前,在我国针对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的活动中,产生了两大公众面临的矛盾:一个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环保的行动力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公众在依赖政府时,政府的环保工作力度却是相对薄弱.这就直接让公众在对待具体环保事件上的环保意识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性.家庭里,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显得比较高的,在用水用电的节约、垃圾的分类、绿化带及其它植被的爱护都有明显的表现.但这些公众性的高环保意识的环保行为的范围过于狭窄,在社会参与方面就显得很力不从心.另外,公众反映问题对象大多局限于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这些发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基本不会投诉给有关政府部门受理,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12369也少有人知,这对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环保行动过程中依赖对象建立帮助不大.

3.2技术支持还显薄弱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循环经济在技术上过于薄弱.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环境方面的支出比例第一次超出了GDP,但仅仅为1%-2%.尽管后期其比例有所增加,但涨幅均较小,这就造成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发达国家在环境投资方面积累的经验,其投资额不能少于当年本国GDP的1.5%-2.5%,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环境的恶化,改善整体环境状况.可是我国的评估机制在循环经济方面显得效果不足,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这直接削弱了原本有限的资金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新的科技项目的奖励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让科技创新的后劲一直萎靡.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以及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为循环经济选择一套适用的技术,并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模式势在必行.

3.3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综合环境基本法在层面上还没有对循环经济有关立法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仅仅将循环经济的有关规定作一些附带说明,并没有提升循环经济的立法在环境立法中的比重,在整个国家立法系统中更显颓势.当前全面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也缺乏系统性,直接导致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发展行为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上述问题也较多地反映在我国现有的众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这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4.1增加公众参与率,提升公众意识

人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具有决定性.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往往受到活动主体的思想认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公众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的参与行为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使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对自然的认识.马克思提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把自身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中才能明确地考虑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性的活动,并提升活动氛围,提高公众热情均可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当然,公众参与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公众参与实现的一大前提;最后,提倡绿色消费,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带入公众生活也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一大措施.

4.2提高对科技的重视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充分的技术条件为前提,也要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核心,因此,重视科技的作用是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启示.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在资源和环境现状上,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应加大重视力度,并对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予以扶持奖励.

4.3政府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

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其中一种.生态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和其他经济发展方式一样,它最终也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逐利性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常会产生冲突,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自发性特点,容易引导发展过程向经济利益方面倾斜.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第一,应建立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弥补当前市场的不足;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经济的发展;第三,应灵活运用多种经济发展途径为发展和引导循环经济提供充分、有效的环境;最后,应建立和完善综合、全面的环境政绩考核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