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1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谈些看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提高自学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地发挥,使教师合理使用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建立起和谐、自由、平等的氛围.

其次,要营造相互尊重和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促进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主学习的空间,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

第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舞台,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的心理学习状态,进而有效地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探究,并激发他们去想、思和验证.

当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设计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发展.同时,还要适当运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集合”时,笔者设计下列问题:

1.集合的定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集合中的“指定”二字?

3.概念中的“对象”是指什么东西?你会举例子吗?

4.你能举出常用的数集吗?分别用字母表示你能做到吗?

5.集合元素之间有怎样关系?

6.你能解释集合中的元素特征吗?

7.你通过对集合的学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A.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B.我国的小河流.

(2)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x∈N|1≤x

(5)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8.通过对集合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笔者要求各层次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一是让学生自主去寻求解决方案,去整合数学知识,进一步去理解知识及内在联系,二是让他们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学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联想,并去寻找解题突破口,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指导反思方法,培养反思能力

所谓反思方法就是多角度地把学习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终点变为新的思考起点,进行反省、考察、分析.反思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方法,让学生掌握反思技巧,并能善于灵活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并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还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正迁移,同时能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学会反思方法,对学习各种类型进行反思(如概念、解题、复习、章节、单元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反思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实践能力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只有让学生在探索问题情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地把新旧知识进行相互比较,逐步引起他们的思考兴趣.

其次,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多思考、勤动手、多实践,要充分相信他们,应大胆放手,提高他们参与程度,并最佳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拓宽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在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打造精彩学习氛围,更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2

1.数学学科知识薄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的数学学科知识,对数学学科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幼儿数学认知体系之内,对这些知识与幼儿后续数学知识的关联无过深的了解。对幼儿数学教学停留在经验教学阶段,无法站在学科发生发展的视角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

2.数学思想欠缺。我们将数学基本思想界定为那些即使在学生阶段习得的数学学科知识忘记,依然铭记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理念,而不是那些学习数学时所涉及的解题思想。史宁中将数学的基本思想界定为抽象、推理、模型。根据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对基本的数学解题思想略知一二,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但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解决并未知晓,对史教授所界定的基本数学思维更无从了解。

3.对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缺乏科学认知。教师对于学生认知心理的了解对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提升教学效益的奥秘。比如,当我们提出幼儿计数的手口不一致现象时,幼儿教师能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应,但是当我们继续追问针对学生的这种认知现象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时,教师就不能给出科学的教学认知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发生发展及幼儿数学认知心理的了解直接塑造教师的教学实践,鉴于上述现状及我们对面向教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我们构建并实践了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模式。

二、培训的设计理念

Davidkolb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构成的环形结构,是不断的经验领悟和改造过程。经验领悟包括具体经验的直接领悟和符号代表的经验的间接领悟;经验的改造包括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行动。汪晓勤、Clark和Jankvist认为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理解对数学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主张在理解数学学科本身的基础上产生教育教学的见解。幼儿数学学科的认知发生发展机制与数学的发生发展存在相似性。通过学习数学的学科的发展规律从而引起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在职幼儿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训启示:

1.完整的培训过程应该包括四个阶段: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

2.尊重学员的个体性差异,在培训活动中要让学员获得体验,通过引导学员反思,将感悟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将这些固化的感悟应用与自己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3.培训中需要学员领悟的面向幼儿的数学教学知识应基于数学的发生发展及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

1.培训的内容及目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之“数学认知”部分要求及数学学科基本思想的界定,我们将幼儿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领域划分为三大领域:一是数学核心概念。这个领域包括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核心:集合、数、几何形体。二是数学基本思想。这个领域包括我们对数学基本思想的界定部分:抽象、推理、模型。三是幼儿数学认知心理。这个领域蕴含于上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之中。培训目标:通过培训,理解并逐步掌握幼儿的数学认知心理及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基本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

2.培训课时的安排。

3.培训内容的组织。(1)集合。①经验的习得阶段的授课内容。集合的知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关系、运算及映射;幼儿各年龄层关于集合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②反思及概念化阶段的研讨安排。分组梳理幼儿数学认知部分集合教育的载体;观摩和研析一线相应知识载体部分的优秀教学录像,并形成初步教学认知。③教学实验阶段安排。这一阶段分两部分,因为我们的培训对象都是一线幼儿教师,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每堂课前我们都会要求学员提供指定内容的教学案例一份。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根据形成的关于集合的教学认知进行指定内容的对比教案设计并研讨交流。授课教师在结合学员形成经验基础上给出授课建议。下述数、几何形体、数学基本思想部分培训总体流程类似集合部分,因此我们在下述部分主要是给出经验习得部分的培训内容安排。(2)数认知部分授课内容。数的知识:数的抽象、数的扩充史、常见的进位制及相互的转化、数的四则运算的本质;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概念及数运算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3)几何形体部分授课内容。几何形体知识:平面图形和空间几何体的CPFS结构、几何形体研究的代数化策略;幼儿各年龄层关于几何形体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4)数学基本思想部分的授课内容。数学思想知识:数学抽像、数学推理(归纳、演绎)、常见数学模型;幼儿各年龄层关于数学思想的认知心理研究成果。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定义;改革必要性;建议意义

一、改革函数定义的必要性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1]中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给定两个非空数集 和 ,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 ,对于集合 中的任何一个数 ,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 与之对应,那么就把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集合 上的函数,记作 ,或 , .此时, 叫做自变量,集合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 叫做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 是 的函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函数的这一定义经过仔细地研究之后发现,该定义存在着以下缺陷:第一,该定义中“把对应关系 叫做定义在 上的函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不够准确.首先大家知道,函数应包括集合 和对应关系 这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合起来共同组成从集合 到集合 的函数;其次,这句话与该定义内容中的“记作 ”之间不能做到相互匹配.第二,该定义中函数的值域 与集合 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定义内容中没有给与明确的回答.第三,该定义语言叙述过于冗长、抽象不容易理解,经过调查,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该定义内容之后很难体会到函数定义的实质.第四,该定义是建立在对应概念之上的,函数它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但是在数学理论中,“对应”它是一个未加定义的概念,到底什么叫做对应?它包括哪几种类型?函数与对应相比,具体有何区别?有何联系?对这些问题如何回答,学生在心中始终是一个谜.尽管高中数学教材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而且每一次在新编写高中数学教材时,对函数的定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也尽管函数定义的教学历来都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从教学的效果看,不容乐观.在抱怨学生没有抓住函数定义实质的同时,我们为何不静下心来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反思一下函数定义内容本身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所以,积极探索改革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定义的内容,在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函数定义的改革

(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函数下定义的方式做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要给函数下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定义,就必须创造性的对数学理论中未加定义的“对应”这一概念给出它的定义和分类:

1、元素 与元素 对应的定义:设 是两个集合,从 中取出元素 ,从 中取出元素 ,组成一个有序元素对 ,叫做元素 与元素 对应.

2、从集合 到集合 的对应的定义:若对集合 中的每一个元素,按照某种对应关系 ,在集合 中都有与之对应的元素(一个,多个不限),则称从集合 到集合 的对应,记作对应 .

由对应 的定义可知: 中的元素都必须取到, 中的元素允许有剩余;集合 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者是其它集合,它们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3、从集合 到集合 的对应的分类结果为:

(二)在对应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再给出函数的定义:

函数的定义:若集合 都是非空的数集,则把从集合 到集合 的对一对应 叫做从集合 到集合 的函数,记作函数 .

(三)在编写高中数学教材函数定义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时,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删掉映射这一部分内容,只给出对应和函数的定义方可;也可以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在对应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给出映射如下的定义:我们把从集合 到集合 的对一对应叫做从集合 到集合 的映射,记作映射 .

(四)由上面新给出的对应、映射、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

用集合论的观点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 .

三、改革后的函数定义在实践和理论中的重要意义

(一)突破了多年来高中数学函数概念教学的这一难点.本文中经过改革后的函数定义认为:函数实质上它是从非空数集 到非空数集 的对一对应.

(二)体现了“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本质,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2]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总之,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的定义可以改革为:“若 都是非空的数集,则把集合 到集合 的对一对应 叫做从集合 到集合 的函数,记作函数 或函数 , , .习惯上我们称 是 的函数.”改进后的函数定义是建立在对一对应概念这块基石之上的,具体而不抽象,更切近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接受,巧妙的突破了多年来困扰高中数学函数概念教学的这一难点;体现了“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本质,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这说明函数它和其它知识一样,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从大量的实践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它为人类的实践而服务;同时它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以便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5

年级:七年级

学科:数学

第一章;有理数

第2小节

第1课时

累计

课时

主备教师

上课教师:

审批领导:

授课时间: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了解什么是集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标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法制渗透

中考链接

在中考中常以综合题型来考查本知识点

一、激趣导入

1、“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那么一定是负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一个数可能是正数,负数或零.

2、引入负数后,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试举几例.

正整数,如1,2,3,…;

零,0;

负整数,如-1,-2,-3,…;

正分数,如,,,,3.62,…;

负分数,如-0.5,,,-0.36,….

我们学过的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为分数.

二、预习分享

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统称为有理数.

2.有理数怎么分类?

三、合作探究

探究1:有理数的概念

学生讨论:整数包括哪些数?分数包括哪些数?

教师点评: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探究2:有理数的分类

学生讨论:你认为有理数应怎样分类?

教师点评:

(1)按定义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2)按性质有理数可以怎样分类?

注意: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明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概念;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例题

·

[投影3]例

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7,22/7,

-3/5,3,0.107,

-63%

,0.

四、目标检测

[基础题]

1.有理数中,是整数而不是正数的是

;是负数而不是整数的是

.

[能力提高题]

2.把下列各数放在相应的集合中.

10,-0.72,-2,0,-98,25,8/3,6.3%,3.14.

[探索拓展题]

3.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自然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

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五、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有理数及其分类

六、巩固目标

作业:课本P14

第1题

七、安排下节预习

预习课本P7~9“1.2.2

数轴”并回答:1.数轴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2.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集合概念教学反思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引入

[师]大象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大象的体重约为1500-2000公斤,如何称它的质量呢?

[生]用巨型大秤称。

[师提问]三国时可没有这么大的秤,此时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一生讲述曹冲称大象的故事)

[师强调]我们这样理解,称大象的质量相当于对大象的质量进行“记数”(记录、得出准确数值)。 “曹冲称象”的主要思路是“将巨大不可直接称物体(大象)的质量‘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的(石头)质量”。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记数时可采取“分解思想”:即将巨大分解成微小、整体分解成部分。

[师提问]生活中,我们如何购买面粉?

[生回答]买面粉是论斤论两,如买50斤、100斤面粉等。

[师提问]为什么不买一颗或几粒面粉?

[生笑答]面粉颗粒的质量太小,买“大量”的面粉更方便。

[师强调]“买面粉”的记数思路是“将微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物体(面粉)‘集合’成大量可称的质量”。这个现象启示我们,在记数时有时要采取“集合”的思想:即将部分集合成整体、微小汇成多数。

(设计意图:学生由生活经验了解科学记数的两大思路,为构建如何记数微观粒子作铺垫。)

2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录像:1克水分子所含有分子数、1克铁所含有的原子数、1克H+所含有的离子数]

[师提问]我们如何“数”这么多的微观粒子?

[生容易回答]显然不能一个一个地数,应采取“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视为一个集合,以此数微观粒子。

[师提出问题]那我们如何“数”水分子、铁原子或者H+?选择“集合”的标准是多少?选择3个、300个还是多少做标准?

[学生困惑]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接受用“集合思想”记数微观粒子,但对“怎样数”感到困惑。这为引入阿佛加德罗常数作铺垫。)

[师提供情景]我们先回顾一个化学方程式:C+O2=CO2

提问:该方程式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互相补充、回答完整]

C + O2 = CO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1个碳原子1个氧分子 1个水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质量的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师提问]无论是表示微粒个数、还是表示质量,一个方程式表示的化学含义应该相同!那么。1个碳原子和12克碳;1个氧分子和32克氧如何才能表示相同意思呢?存在哪些假设?

[生甲]提出假设一:1个碳原子就是12克、1个氧分子的质量就是32克。

[师生评价]该假设显然不成立(引导学生回顾碳原子、氧分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生乙]提出假设二:1个碳原子质量的“若干倍”是12克、1个氧分子质量的“若干倍”恰好是32克;或者说12克、32克氧含有“相同”的微粒数。

[师生讨论]要证明假设二,必须算出12克碳含有多少个碳原子、32克氧分子含有多少个氧气分子?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碳原子数=1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氧分子数=32/一个氧分子的质量(师提供数据:mC=1.9934×10-23克,mO2=5.3156×10-23克)。

学生计算发现,12克碳、32克氧含有相同的微粒数,该数值约为6.2x10-23,故假设二成立。

[师提问]我们再来算一算、找一找规律,学生填表。

[师生归纳]由上表得出规律:在数值上等于物质式量一定质量的物质含有的微粒数为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x1023。

[师讲述]为了纪念化学家阿佛加德罗,我们把6.02x1023称为阿佛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要你“数”微观粒子f如水分子),你会以多大的“集合标准”去数?说出选择这个标准的理由是什么?

[生讨论]多数学生用6.02×1023为标准,选择这个标准的好处是“能将微粒数、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式量联系起来”,即6.02x1023个微粒的质量在数值上就是该物质的式量。应用非常方便(注意:讨论时还有学生选择3.01×1023、6.02×101024为标准,这样也可求出一定数目微粒的质量,但求的质量是化学式量的相应倍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简洁的角度进行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思考、自己发现并归纳出物质质量与NA的关系,理解选择标准应该遵循概念承袭性、联系性和方便性原则。)

[师过渡]其实,化学家们也非常赞成同学们的观点,我们将上述观点用概念的形式规定下来。

[师讲述]这样就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物质的量,按照概念学习的“3W”程序,我们总结如下:

[师问]Why(为什么要引人物质的量)?[生答]是为记数微观粒子,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更深入地研究化学反应。

[师问]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生答]内容见上表。

[师问]How(物质的量怎么用)?学生回答不全面。

[师讲述]物质的量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概念本身的应用问题(即概念的内涵),二是物质的量与其它概念的联系问题(即概念的外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如长度、时间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体会、表格归纳,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习。教师介绍概念学习的“3W”程序,使学生明确概念课学习的一般程序。)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答案D、E)

A.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B.1mol氧气一定含有6.02x1023个O2分子

C.1mol氧约含有6.02x101023个O2

D.0.5mol NH3分子一定含有1.5mol氢原子

E.1.204×1023个H2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4mol

(设题意图: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练]计算并填下列空格(答案:48克、0.4克、1.5tool和1.5NA)

1.5mol O2的质量是______克?

1.204×1023个H22分子的质量是______克?

84克Fe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含有Fe原子的数目是_______?

(设题意图:引出摩尔质量的概念,熟悉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转换关系,公式见下图。)

3 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内容的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内容本身抽象难懂,物质的量、摩尔、NA)具有高密度的认知陌生性;二是高一学生身心、智力水平不高,抽象思维和演绎能力不强,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三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畏难情绪、创新精神不够,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不理解没关系,只要会做题就行了。笔者结合十余年的教学经历,重新设计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现象为喻,引导学生自行发现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特色。课堂上,学生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和,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