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1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

三、工作重点

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突出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特征、文化特性、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

2、加强对新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规范管理。要在充分研究《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山水、观光农业、民俗特色、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对照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标准,严格规范管理,优化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新建项目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设施,确保项目上一个、活一个、带一片。

3、加快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坚持以“提档升级”为抓手,以红沙湾、慕湾生态园、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为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特色培育和人才培育,强化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卫生状况、旅游安全等方面检查考核,积极培训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讲解员,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都培育1个特色产品,做到乡村资源,星级服务,差异发展,不断提升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品质和发展规模,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4、加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要以本地及3小时车程圈内周边市场为重点,大力抓好宣传推介,积极树立区在华东地区乡村旅游市场的龙头地位。要重点做好“六个一”,即:征集一句广告语和一个标识,向社会征集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图片及简短、易于传播和反复使用的广告语,形成统一的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形象标识;设计发行一张“休闲导游图”,用地图的形式标注全市特别是区内的休闲旅游点,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制作一个视频宣传片,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的旅游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成一个集中展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概况和特点的宣传片;制作一张休闲卡,休闲卡使用范围包括龙寺生态园、太湖花卉园、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景观园、红沙湾农业观光区、慕湾生态园等7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持卡可以享受入园、停车免费,九龙湾、唯琼等无门票的单位部分休闲活动免费、餐饮打折;策划一个农事主题活动,每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要把自身专长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策划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事主题活动。此外,要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交通导向标识、自驾休闲指南等工作,积极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区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迅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领导和协调。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2

(一)景区规划项目建设推进

一是*湖旅游度假区*景区累计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已完成项目各项审批工作,主体工程已结顶;项目二期452亩土地农转用已经省政府批准,政策处理已基本完成,项目二期土地挂牌近期推出;二是*湖本文来自旅游度假区*区完成了19.9亩土地挂牌,完成了综合楼外墙粉刷,挡土墙正在施工,工程建设因业主资金短缺项目进展较慢,项目招商正在洽谈之中;三是金源国际大酒店完成项目工程质量检测,并完成挂牌,已于11月中旬复工建设;四是*景区开发项目已与业主签订开发协议,项目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前期工作正在展开;五是乡村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小*乡村旅游示范点经重新包装已成功推向市场。

(二)旅游规划狠抓落实

一是完成了《*湖旅游度假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湖旅游度假区的打造;二是完成了《*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完成了《**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块规划引导》编制,加快*景区开发建设。

(三)旅游工作扎实开展

1、旅游安全。一是做好重点项目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4月份与安监局到垟田*湖旅游项目建设工地进行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全县旅游安全、旅游统计工作会议,与各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和《消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首次给旅游企业1500元的年终考核奖金;三是强调奥运期间的旅游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四是不定期对旅游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到旅游企业开展星级饭店安全隐患排查,对全县农家乐进行安全检查。20*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2、旅游行业管理。一是深入宣传落实《旅行社管理条例》,加快旅游业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二是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节前对旅游企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并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排查安全隐患,确保旅游安全零事故。三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组织了以全县大中型宾馆、酒店服务人员为对象,为期7天的旅游饭店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共有13家单位150多人参加了培训,75人取得了《旅游行业人员技术等级证书》。并配合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于7月份举办了旅游饭店服务礼仪培训,共培训旅游饭店服务人员80多人,切实提高服务人员技能和素质。四是有针对性地培训地接导游,全面提高我县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旅游系统全员安全培训以及农家乐经营人员培训等,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四)宣传促销多管齐下

宣传促销是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树立一个地方对内对外形象,扩大影响,培育旅游市场,取得旅游最终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宣传促销中,我局整体策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一是精心策划推出摄影采风、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完成了*旅游指南及*招商手册制作;三是注重旅游项目招商,利用各种走出去的机会,推介我县的旅游招商项目,先后参加了全国旅游交会、上海丽水文化精品展、宁波浙洽会、丽水温州项目推介会、丽水首届生态经济博览会,以会展促营销,成功推介我县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

(五)项目开发配套服务稳步推进

1、当好业主做好*湖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同*湖二期政策处理小组、赤石乡和相关职能部门稳妥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一是完成项目林地报批,林地报批费用169万元;二是完成了451亩土本文来自地报批工作;三是完成了600多亩林地和50多亩耕地的政策处理工作,以及坟墓和杆线迁移工作;四是做好房屋拆迁安置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展开;五是做好林地租用前期调查和政策制定工作。

2、旅游规划区的国有资产调查工作。会同国土、国资、乡镇、*办等相关部门做好浙南制药厂、紧水滩中学、紧水滩镇、*景区等区块内的国有资产调查,并与相关职能部门研究旅游规划内国有资产的保护利用机制。整合国有资产和旅游资源,包装策划推出船帮古镇、瓯江夜游等新的旅游项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得非常少,没有形成旅游的大气候。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基础性的、粗放型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难。旅游项目投资大、收效慢、风险大,项目开发前期成本过高,手续繁琐,因而旅游投资主体相对较少,旅游招商引资工作难度较大。同时受土地紧缩政策以及土地(林地)出让和占用价格过高等问题,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2、缺乏对外宣传和整体包装。市场营销拓展投入资金不足和发展完善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交通条件能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旅游推广力度非常有限,没有造成强大的宣传声势。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入境旅游 体验乡村生活 措施建议

北京市已规划要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在目前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无疑需要北京旅游行业有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并付出持续的努力。

北京市原有的入境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的再开发潜力已经不大,只可能有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因而应当开发北京市新的入境旅游资源,包括推出新的景点、新的体验内容、新的旅游方式,增加对境外游客新的吸引力,而将已开发的适于区域内游客的旅游资源升级为入境旅游资源,无论从经营条件的成熟度还是时间和成本的节约上来说,都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方案。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世界流行的旅游休闲方式之一,一些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入境旅游的一部分。北京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如火如荼,但是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依然停留在为北京城市人群提供差异性体验,还没有将乡村旅游延伸到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北京市可以开发“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深度旅游,与原有的经典入境旅游项目进行组合,将入境旅游的线路和游客逗留时间拉长,使旅游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满足境外游客对当地人实际生活的兴趣,将北京市更具体而立体地展现在境外旅游者面前,将北京市的乡村旅游国际化,不仅可以增强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增加北京市入境旅游收入,对北京乡村的经济发展也会有相当大的贡献。

一、乡村旅游对城市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是国际上共同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首先产生的,从20世纪中叶开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蓬勃发展。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经营比较规范。

例如日本的乡村旅游经过6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不仅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城市游客,还吸引了一些国外游客,乡村旅游的国际化进程也随之加快。美国从县、州到联邦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旅游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西班牙的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关于乡村旅游的立法和行业标准。

法国的乡村旅游也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法国乡村农舍目前主要采用与诸多旅行社合作的方式进行推广,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出现在欧洲主要的旅游市场。而荷兰“自由休闲基金会”的成立,使得荷兰的乡村旅游客户遍布荷兰、法国、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成功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对外扩张。瑞士的葡萄园、牧场等乡村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内容。Julia M.Frater在其论文中引用Pevetz主持的一项针对澳大利亚乡村度假者的调查显示,76%的乡村度假者都是入境游客。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足以说明各国的城市人群对于乡村生活的好奇和喜爱,说明各国旅游人群都需求短期的对于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

二、“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对国外游客可以构成较强吸引力

差异性越大、越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越具有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跨境旅游的人群来说,追求的是与本国差异性较大的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以一定的支出获得更多更深入的享受和体验是各国旅游者都比较追求的结果。

一直以来,北京市对境外游客构成实际吸引力的入境旅游资源主要有:长城和与皇家相关的旅游资源,如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积淀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文物古迹;一些较有影响的宗教场所、博物馆;民俗旅游如胡同游、中华民族园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展览会、休闲娱乐、城市建设和商业服务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旅游项目;2008年奥运会后,奥运场馆也成为一个新的入境旅游景观。

北京市的这些经典旅游项目为国内外游客所熟知和向往,为我国入境旅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今后依然会是主要的入境旅游吸引物和入境旅游收入的贡献者。但是,由于大部分只是观光景点,必然会造成绝大多数曾经来过一次的游客就不大会再选择来第二次观光,如果将境外有可能来京旅游的人数假设为一个定数的话,显然这些景点所能吸引的入境游客会越来越少。并且由于只是游览,游客在北京需要逗留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事实上,入境旅游人群并不会只停留在对于某个国家人文历史或自然景观的兴趣上,而往往对于当地人们的真实生活有着没有被满足的好奇和兴趣。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过了当地闻名于世的景观,对这个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更深刻的印象,对这样的旅游总会感觉存在缺憾。入境旅游人群需要一些深入当地生活的体验性旅游项目,这也正是一个可以创新开发的新的增长点。

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能够牵动境外游客的好奇心,深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体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国际旅游项目,无论对境外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旅游人群来说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特的吸引力。北京市的乡村生活具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北京旅游并深入到乡村生活对境外游客来说会是一种很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完全可以成为北京一个重要的入境旅游新产品。

三、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具备条件

1、北京有各种旅游资源可以组合推出

单独的乡村旅游一般不会对境外游客构成很大的吸引力,对旅行社来说利润空间也太小,大多数旅行社不会单独开发这样的产品。然而将北京市的多种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对外推出,就可以对境外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同时,旅行社推出的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线路拉长、时间拉长、深度增加,对于旅行社利润的增加也大有裨益。

北京市的经典旅游景点世界闻名,可以将“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与这些经典景点组合推出。入境游客到北京来,可以游览举世闻名的文物古迹,比如首先可以游览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处,了解中国的历史;其次,游览现代化的北京,体会大都市在当代的发展;再次,进行体验式旅游,深入当代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既可以体验城市胡同、四合院或高楼中北京人的生活,更可以到北京山清水秀、民风民俗浓郁的乡村去体验当地的生活。

通过三个层次展开的旅游项目,可以将北京市立体地、多侧面地展现在境外游客面前。原有的闻名于世的旅游资源与新开发的体验式旅游资源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可以丰富北京市入境旅游的内容、提升旅游线路的档次、吸引境外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推动北京市入境旅游的发展。

2、北京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市乡村地域比较广阔,农村面积占全市的86%,包括通州、昌平、房山、门头沟、大兴、顺义、怀柔、密云、延庆、平谷10个区县。自然景观众多并且差异很大,有森林、山脉、湖泊、峡谷、溶洞、草原,农家院附近一般都有自然景区和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同时,由于地理相近,还可以把河北省的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纳入其中。

北京市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各有鲜明的特色,这也使得不同季节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北京市农业资源丰富,各种农作物种植、果园采摘、养殖业、放牧,可以展现丰富而真实的乡村生活。

北京的乡村有几千年的历史,积聚了独特而深厚的乡村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很多,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可以为入境游客带来很多的乐趣,如老人做寿、年轻人结婚、小孩过满月、乔迁新居等等,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乡村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交往礼仪、歌舞娱乐、手工艺等等,也都可以构成对境外游客较大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体验乡村生活旅游项目的亮点。

如上的这些条件为北京市发展体验式入境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乡村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在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还有相当大发挥空间。

3、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较好

北京开展乡村旅游已经二十多年,发展了度假村模式、观光购物农园模式、休闲农场模式和民俗文化村模式,各种模式已经为北京市当地旅游人群提供了多年的服务,无论在发展水平、经营规模、经济总量增长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已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正积极寻求自身文化和资源特征,努力实施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力争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地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随着这些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相信对体验式乡村入境旅游的推动作用会更大。

4、乡村旅游价格相对低廉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消费信心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旅游者会重视考虑价格的问题,提供低价而内容丰富的旅游项目成为各国参与世界旅游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对大型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而言,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所需资金要少得多,旅游项目价格可以比较低廉,使境外游客可以得到物超所值的体验。

四、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的现存障碍

北京市乡村旅游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会对开展入境旅游形成明显的障碍:第一,规划布局不完善。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大多为散户家庭经营,缺乏统筹规划,呈现“小而散”、各自为阵、无序经营,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状态,整体接待能力不强,难以发挥乡村旅游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第二,经营项目单一。北京乡村旅游主要从事较为普遍单调的“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还未能充分挖掘和展现特色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内涵,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第三,城市化倾向加剧。农家院经营者将城市的一些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周末娱乐搬进乡村旅游,使得原本吸引游客的特色地方文化资源弱化,渐失本真,旅游吸引力下降。第四,经营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是小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服务不规范,安全卫生状况较差。第五,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有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如果面向国际市场,将乡村旅游提升为入境体验式旅游的话,需要一批懂得国际化经营的旅游业管理人员,也需要一大批整体素质较高的基层旅游业从业人员。第六,宣传促销乏术,缺乏品牌意识。北京乡村旅游资源有很多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经营者或者是没有意识到宣传促销的重要性,或者是缺乏宣传促销的手段和技术。另外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明显缺乏品牌意识,这些对于开展入境旅游显然都是不利的。

五、开展“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的措施建议

1、统筹规划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国家的乡村旅游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市各个郊区应在旅游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和监督下,对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做好详细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工作,分出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生活体验项目”进行开发,合理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推进适度集中与规模化,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2、本土化特色化发展

各乡村应根据统筹规划,立足原汁原味各具特色的农家乡土文化,塑造个性品牌。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强烈依附于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和乡土地域特征,应在当地创造和谐文明、传统与现代良好融合的环境,使参与到乡村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当地居民,在与时代同步的同时并不放弃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本土化特色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持当地的一切旧的生活状态和旧的生活习俗。乡村旅游展示给世界的应当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但是又保持了传统特色的乡村生活。

3、避免城市化

幽雅无喧嚣的自然生态环境,异国他乡难以企及的北京乡野文化将是吸引国外游客的重点,他们追求与乡村环境相协调,无城市渲染的特别感受。乡村特色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比起与城市趋同的酒店、旅社,游客更倾向于极富特色的小木屋、小院落等住宿环境,城市化的住宿条件及餐饮只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宜充分展现本地居民的居家风格和饮食文化。农家餐饮应尽量以当地民间菜和农家菜为主,并且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农家菜制作的全过程,增强参与性。应注意新农村生活现代化不要与城市化混为一谈,不能因为要搞乡村旅游就让乡村呆在落后的“原生态”下,也不能因为生活要现代化便一切向城市生活看齐,失去了自身的乡村性也就失去了对外界游客的吸引力。

4、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一批当地的体验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经营者,提升其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加强乡村旅游建设和管理,不断树立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和特色意识,提高经营水平;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各种与入境旅游相关的业务知识,增强对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提高体验式乡村入境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的开展,增加了当地人们与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交流,在各种交流的实践中人们的综合素质可以逐步获得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

5、提升旅游活动项目的品质

体验北京乡村生活入境旅游活动项目应多元化、特色化、参与性强。北京乡村入境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乡村景的水平上,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一些与本土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型活动,如结合我国及北京一些传统的节日,举办一些文化节,增加传统节日的气氛;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民俗表演及活动中,如舞龙舞狮、扭秧歌、推磨、纺织等等;又如可以发展民间手工艺乡村旅游,可以将某项民间手工艺作为一村的重点项目,通过对民间工艺各个制作环节的拆分和组合,在一个村里形成产业链,不仅提供工艺成品的销售,还提供游客亲自制作、参与的机会,这样的项目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对于国内外游客都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途径。

6、注重营销,打造品牌

将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打造为国际性旅游项目,必然离不开打造品牌,品牌化有利于推向国际市场、增加乡村旅游的附加值,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应注重选用各种方式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将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和相关品牌介绍给世界各国的旅游者。目前北京市旅游部门采用的各种向世界推介北京旅游的营销方式都可以采用,事实上这些营销方式中只需要加入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这一内容即可。

7、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基础卫生条件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卫生工作。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要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同时,乡村是社会治安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人口密度小、农户分散,游客分散住宿的特点容易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一定要加强乡村旅游地的安全保障工作。

8、加强乡村旅游地与旅行社的合作

经营入境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具有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对入境旅游的各个环节能够专业化掌控,具有一批专业人才,有比较稳定熟悉的客源国家,对于入境旅游中突发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经验。因此,乡村旅游地应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双方可以达到互利共赢。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北京市入境旅游可以适度延伸到乡村,将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体验北京乡村生活旅游项目与北京市原有经典旅游项目组合推出,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更真实的北京,而不仅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不仅可以提升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促使其规范化、国际化,而且可以增加北京市入境旅游消费,促进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增长。

(注:该论文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樊欣、王衍用:国外乡村旅舍开发与经营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6(6).

[2] 郑凤萍、丁永义、闫晶: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8(3).

[3] FRATER JULIA M.Farm tourism in England[J].Tourism Management,1983(9).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4

一、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项目缺乏鲜明的个性化体验。我国当前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但其类别尚不明晰,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式结构,即简单的观光型开发项目占据了大部分,而注重游客自身参与体验的项目则开发得非常少。在湖北乡村有限的现有体验性项目中,基本都是简单的农事参与、农家美食、农家住宿等。这些项目多为静态的“观察性”体验,没有深刻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而在现阶段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趋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能通过“亲身参与”获取深层次体验的高级别项目。另外,湖北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项目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地方特色,这种不注重差异优势的项目开发自然很难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也就无法满足其个性化体验需求。

(二)项目开发结构不合理,使项目的整体联动体验不足。湖北农村旅游开发大部分为分散经营,这样不容易产生合力,即有限的资金资源使其开发处在“各自为战”的局面,即使某一项目做得不错,但由于缺乏优势的“项目组合”,很难吸引大批量的游客,因为对游客来说,他们往往不会满足于某一项目的有限“体验”需求,而是渴望通过具有联动性的组合项目获取整体的体验感受。第三,项目开发的文化意识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游客的求知性体验。乡村农耕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吸引大批城市游客前往农村旅游观光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湖北农村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的展示上,很少有对人文历史景观进行深度开发的。第四,项目开发的服务意识欠缺,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延续性体验。“服务”虽然是无形的,但确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它是“体验”的核心部分之一。湖北农村旅游分散化的模式使其经营相对粗放,特别是对从业者的管理不够规范。

二、乡村体验旅游发展思路

(一)主题提炼与体验线索设计。湖北乡村体验旅游的主题来源于当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表现,即富有当地特性和本土化特点,且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使产品感知化和稀缺化,有利于游客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产品的增值。如20世纪70年代我国有许多当年知青下乡的知青点,这些地区可以利用这一特殊背景,确定相应的体验旅游主题,吸引当年的知青来此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进行革命教育。同时,主题的确定应根植于本土地脉、史脉与文脉,突现个性与特色。我国各地乡村自然、人文资源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在旅游开发中,湖北应根据其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创意新颖的乡村旅游项目。

(二)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设计。策划多种体验活动项目,如“农家乐”只是乡村体验旅游的形式之一,应该在现有的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体验性强的活动,如体验农事活动;篝火晚会;烧烤;乘坐畜力车在乡间观光;乡村节庆活动,民间婚礼等民俗活动;学习简单独特的歌舞、传统手工制作等等。

(三)参与性体验产品设计。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型旅游者追求动感与差异,渴望冒险与成功,因此,企业应当提供富于参与性强的产品,满足游客多感官的需求。在体验产品开发中,将农家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圃、池塘以及圈舍,有偿地提供给游客使用,或者说租赁给游客,农家提供种子、农具、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种植养植计划和日常管理方案。这样,旅游者在差异化体验和活动参与中追求身心享受;而经营者在提供体?机会和情感性消费时,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持续的经济效益;而旅游地各相关利益者在社会文化经济的互动作用中,获得游客与风景的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方都能在“均态”中获得自身最大效益。

(四)注重原味乡村特色的设计。突出湖北乡村特色就是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5

一、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现状

区是著名的东郊风景区和文化遗产大区,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共有国家及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拥有:秀美的临江资源。万里两岸风光独好,留下多少诗赋华章。地处中下游,拥有82公里"黄金岸线",著名的山、临江而立、拥江而矗,被喻为"金陵明秀"。此外,第三大岛四面环水,大江风貌尽收眼底。悠久的佛教资源。。"寺是唯一现存的南朝古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尊崇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三论宗祖庭"。甘家巷一带密集分布南朝石刻,市徽"辟邪"即取形于此,成为古都的象征,真可谓"一座山,半部金陵史"。生态的水乡资源。被誉为"江中丽岛"的,河网纵横,拥有江南水乡最完整的水系,一派小桥流水人家。柳林湿地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植被,是市民绝佳的观光休闲之地。地处东郊的靖安,7000亩荷塘,"接天连叶无穷碧",景象蔚为壮观。的"野八鲜"和靖安的"水八鲜"等绿色食品,更为生态旅游平添了无穷乐趣。时尚的学府资源。新兴的大学城现已入驻大学、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学府,在校学生突破12万人之多,是一个庞大的时尚消费群体。花园式的校园建设与国际化大学城规划,是城市旅游的新亮点。

然而,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的旅游产业发展迟缓,旅游产业现状堪忧。一是景区面貌陈旧。自建国以来,公园一直蜗居江畔,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长年淹没在采砂场的粉尘中,直到年幕燕风光带开发建设,才得以重见天日。山于年评为4A级景区,但除了新增的桃花涧景点外,景区内彩虹明镜、试茶亭、陆羽精舍、碧云亭等景点长年未经修葺。加上道路破损,杂草丛生,游人日渐稀少。体现古都神韵的南朝石刻,有不少长年淹没于农田荒草,风蚀严重;还有部分移至甘家巷小学集中保护,难与游人见面。二是配套设施匮乏。尽管近年来我区道路建设突飞猛进,拉近了与主城的距离,但由于公交线路少、班次少,加之主干道沿线几乎没有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交通始终不畅。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更是匮乏。目前全区共有宾馆饭店1006家,三星级宾馆只有2家,没有四星级以上高级酒店。现有的宾馆饭店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无力接待团队旅游。三是旅游线路开发停滞。区内旅游景点没有整合成旅游线路,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单点式"分布,未能与线路以及长三角旅游线路有效衔接,区内知名景点没有一个被纳入华东旅游站的景点,甚至在"一日游"的景点名单上也是"榜上无名",更没有形成一日游或二日游线路。旅游目前基本以散客为主,团队旅游非常有限。四是旅游产业发展缓慢。1996年成立区旅游局后,旅游业起步发展,尽管近几年旅游业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但由于旅游经济基数小、项目少,直到目前,全区旅游收入约占三产总产出的6%,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6%,并呈逐年下降趋势。10年间唯一引进的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也因经营惨淡停业改造。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与周边区县旅游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区发展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区旅游业发展既受园林、宗教管理体制局限,也有更多的自身问题。集中表现为:

1、认识不足,没有把做大旅游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业的规划还没有纳入全区""总体规划之中,旅游作为一个产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全区各类招商引资中,旅游很少有项目列入。此外,区旅游局与商务局合署的模式全市也仅有一家,其他区县的旅游部门已经全部单列。区旅游局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只有一个科室三名工作人员,还同时承担商贸工作,管理力量十分薄弱。

2、策划滞后,没有对如何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研发。目前我区还没有一个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尽管山、等局部的旅游规划已经出台,但推进缓慢,全区大旅游发展思路尚不明确,大旅游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对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项目,研究得不够。

3、投入乏力,没有积极寻求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机制。年起,我区设立了3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今年增加到60万元;而其他区县的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均在200万元以上。在政策扶持上,对旅游项目引进、景区景点基础建设、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提档升级还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在旅游项目开发上,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化运作机制,对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力度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进入不足,缺乏活力。

4、发展被动,没有抢抓机遇跨越旅游的体制障碍。多年来,我区通过多方努力,期望通过理顺体制突破旅游发展瓶颈,并早在年就成立了"区旅游发展指导协调委员会"和"区假日旅游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对上争取和协调,解决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从我区"三区合一"管理体制的最终确立不难看出,解决体制障碍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地方党委、政府主动出击和大力争取。

三、对区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新世纪新阶段,的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立足转型,高起点认知旅游,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为应对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要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们看到,同样面对金融危机,但凡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严重,而且恢复得也慢。相反,产业结构合理的地区,受冲击就较小,经济回暖也比较快。可见,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对一个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发展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需要,更是"保增长,促转型"的必然要求。旅游是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工和化工为主的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调轻调优调高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行业,是一个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增长的产业,具有"一业兴,带百业"的特性,可以带动餐馆、住宿、购物、汽车消费、休闲娱乐、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为1:10。旅游是生态产业,发展旅游业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需要。市""发展规划,明确了区为东部绿色中心的功能定位,同时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目标,使得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更加突显。旅游业追求"山绿、水碧、天蓝、气清"的自然生态品质,又被称为"无烟经济"、"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旅游是富民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富民惠民的需要。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会给区众多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旅游是文明产业,发展旅游业是提升地区文明程度的需要。实践证明,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其卫生环境、居民生活习惯和文明程度都相对较好,社会氛围也比较和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景区周边的居民按照旅游环境的要求移风易俗,改变生活陋习,讲求文明习惯,提高生活品质。总之,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区发展旅游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真正把发展旅游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二,因地制宜,大手笔策划旅游,围绕三大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产业的核心是创意,策划是旅游项目的灵魂。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如成都锦江的"五朵金花"、杭州的西溪湿地、无锡的梵宫、灵山大佛,他们都走了"先策划,再规划"的途径,"小题大做","无中生有",无不是创意策划的产物。区发展旅游业要在深入发掘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眼界,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发挥"黄金岸线"资源优势,引入商务会展。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华东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重要枢纽,每年各类国际国内大型商务会议、产品展览活动频繁,会务展览服务的市场需求庞大。洲南沿江一线,与幕燕风光带隔江相望,大桥、二桥遥相呼应,是进行高级会务、举办大型展览的理想之地,应规划建设一片会所、会展群落,以提升该地区土地价值,拉动洲岛旅游经济。发挥佛教文化资源优势,开辟主题公园。寺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我们发展旅游最值得发掘利用的宝贵资源。可以寺为核心,建设一个融明秀山林、千年古寺、唐碑宋塔、六朝石刻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与每年一度的山文化节相互烘托,做大做响旅游品牌。发挥高等学府资源优势,构筑时尚街区。根据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将作为的副城开发建设,未来10年,大学城将重点引进涉外高校、涉外医院等国际化项目,建成国际化人文新城区。围绕众多高等院校师生的消费需求,可以策划引进诸如三联书店、星巴克等知名的书店、咖啡连锁店落户大学城,结合新市区的规划,建设具有浓郁时尚特色的文化街区,成为古都旅游的新景区。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范文6

(一)社会文化及文化执法大队工作

1、精心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认真筹备,精心组织花灯、马甲大鼓吹、南音表演参加泉州市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凸显洛江文化特色;联合区委宣传部完成“和谐洛江欢乐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镇化与减灾、森林防火3场主题巡回演出。精心编排“庆国庆65周年、建区17周年”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文化之都·仙山洛水”洛江文化周,以“文化之都·仙山洛水”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展演、展示、展览、博饼四大系列的15项活动,通过五彩纷呈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洛江生态山水、非遗人文、特色美食饮品以及海丝多元文化之美。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9万元,新建7个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7个村级文化活动示范中心建设工作。

3、多措并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做好可移动文物的调查认定、信息采集工作。成立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完成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个;做好《陈三五娘》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跟踪工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评审并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完成公示。组织开展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洛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揭牌仪式,在马甲镇文化中心举行了洛江区第二批市级非遗传习所和第二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授牌仪式并在授牌仪式后举行南音专场演唱活动。

4、加强文化安全监管力度。今年来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家)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多家次查缴有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卡通漫画“小册子”、“口袋本图书”等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印刷品50余张(册),盗版字典12本,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开展夜市地摊整治,查缴盗版VCD1000多片,非法出版物300多册,严厉打击游商、地摊兜售非法出版物行为;组织参加市扫黄办举办的2014年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暨“绿色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对查缴的非法出版物及盗版光碟进行集中销毁。

5、做好文化产业服务工作。开展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调查摸底工作,推荐“东艺雕刻”、“建文工艺” 两家企业申报泉州市第四批文化产业基地。投入资金7万元,新建5家社区书屋,提升10家农家书屋。

(二)体育工作

1、做好2014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争取省体育局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资金56万元,新建朝阳社区、院前社区2个多功能运动场,场地平整已完成,现等省体育局安装;新建10个市级全民健身点并安装完成;投入14.9万元完成室外损坏健身器材维修;投入30万元,提升10个村灯光球场招投标工作已完成,现正在安装中。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节庆期间,联合区直相关部门分别组织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第一阶段、新春象棋、乒乓球邀请赛、庆“三八巾帼健身舞蹈”、徒步越野比赛、拔河等机关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日期间,举办洛江区第五届农民篮球公开赛、首届洛江区太极拳大汇演等全民健身比赛;组队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积极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工作。

(三)旅游工作

2014年,我区接待游客11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93%,实现旅游收入12.16亿元,同比增长22.35%。

支持乡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3月22日,协同虹山乡、泉州广播电视报联合主办“最美虹山行”乡村游启动仪式,7月5日,协同河市镇举办“多彩河市 乐活乡村”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体验季活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召开全区“国庆黄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暨乡村旅游工作会,分析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重点旅游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完善沿线景点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针对主景区标牌标识少的问题,主动联系省、市旅游局安排设计单位,计划于年内新设置道路标牌标识20个。指导泉州田格里拉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创建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标准进行园区整治、申报材料撰写工作,目前,已通过市旅游局初评。

指导河市镇召开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成立大会,成立我区第一家乡镇级的旅游协会——河市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协会,实现我区旅游协会发展有新突破。

(四)其他工作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完成三个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以“文化惠民接地气、润泽无声暖民心”主题,开展“四下基层”、“四送下乡”、“四个一”结对帮扶活动为自选动作,确定10个边学边改项目。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于8月18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四个回应”的要求,精心研究制定“两方案一计划”,其中班子明确6个方面、14项整改内容,科级党员干部共制定了61条整改措施,修订完善制度13项,新建制度11项,确定专项整治任务6项。

2、做好市、县(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工作。

3、组织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完成相关表格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

4、2014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1-2013年度文明单位。

5、全面部署,顺利配合做好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承担的人文环境组相关工作。

二、20**年工作计划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做好区级文化馆新馆建设的前期工作,新建一批激情文化广场。

2、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3、继续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4、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陈三五娘”系列文化活动。

5、提升基层体育基础设施,继续争取2—3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项目建设。

6、承办好泉州市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活动,组织开展面向机关、乡镇、村、企业的多形式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7、继续加强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在建文化旅游项目的服务、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申报省、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工作;认真组织甄选、推荐项目及企业参加“文博会”。

8、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综合监管及扫黄打非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安全发展城区建设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9、继续贯彻落实《洛江区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全区旅游布局,做好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招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