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价值观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价值观的知识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历史传承能否真正得以体现,以及能够得到多大程度上的体现,与当时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观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知识观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构成与表现。因而,后人要想实现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就不能不对知识观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作出认真的分析研究,并认清其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1、知识观理论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之中,这期间形成过各种各样的知识观。如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就曾将知识分类为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知识。在他的这一划分基础上,虽然也有后人又将知识观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相应的神话知识观、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 但孔德实证主义知识观仍对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他的这一划分可被视为人们对知识观的转变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最初开端。

继孔德之后,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从知识的社会目的这一角度,将知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时代。为了启蒙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应用知识。

第三阶段:知识时代。知识的知识。

可以看出:他的 这种划分只是建立在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的基础上的一种划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略作重新划分后通过对知识传承形式及其特点的考察,来重新认识一下由此带来的在教育价值观上发生的种种历史变迁,并对当今流行的种种教育价值观思潮,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尝试进行一番全新的透视。

2、原始社会的知识观及其教育传承形式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属于无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时期,因而一切关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实际状况我们只能是依靠人类学或考古学中考察发掘的文物资料进行论证和推断。关于知识与教学的问题亦是如此。

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知识主要是靠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直接积累的经验中获得的。这种知识的获得并非是人们出于主观意愿所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伴随着谋求生存的需要而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渐积累而生成的。由于当时人们对知识“是什么”并不了解,那时候,由于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把事物常常看作是某种超自然力的表现,认为他们所生存的世界都是由神灵来掌握的。显然,这时人类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人的直观洞察和所谓神灵的启示之上的。

基于原始社会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特征,原始社会的教学往往也就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一种是关于生产生活知识的,即教授和学习一些劳动经验和部落的风俗习惯及行为规范;另一种则是关于神灵知识的,即教授和学习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并解释神灵启示的知识。前一种主要是由年长者为师,以共同参与生产劳动为渠道,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以掌握生产和生存经验为目的开展知识传授的教育活动。后一种则以巫为师,以宗教的或部落的各种仪式为手段,以参与和接受仪式的方式,以建立与部落和社会的精神联系为目的完成所谓某种知识的传递活动。

因此,原始社会的所谓教学主要是以服务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建立与部落社会的精神联系为目的进行的。其与原始社会的其它活动一样常常充满神秘色彩。

3、古代知识观影响下的教育教学价值观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用“神秘的启示”去解释万事万物的方式逐渐产生怀疑,追求一种显得更为合理、可信、确定的对世界的解释。特别是随着阶级社会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文字和学校的产生,使得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之原始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也势必要求构建出一种新的知识观。

古代知识观来自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智慧只在于要认识能够驾驭一切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只要对世界万物的本原及规律性做出说明,就算是达到了最高的智慧境界。此后,德谟克利特同样认为感觉只能提供意见,理性才能获得真理。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洛泰戈拉则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基本途径,而且是认识的唯一标准。这些看法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追求客体过程中应重视主观因素的作用,但由于当时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能力的盲目乐观,促使另外一些人试图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知识”和“怎样获得知识”的问题。

如:苏格拉底强调知识是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柏拉图则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关于普遍、一般的理论知识比感觉经验更重要,真理是建立在证明基础上的。由此说明,人类对知识观的把握已开始转向了以概念、逻辑和思辩为中心的理智性认识活动。

以古希腊时期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古代知识观关注知识的来源:认为知识是天赋的,与人的理性相联系;而对知识的表现形式:则认为知识是由一定概念和逻辑构成的命题;对于获得知识的方法则看成是人们排除干扰的思维成果,因而特别强调“反思”、“回忆”、“沉思”;关注知识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认为知识关乎人生,不仅能提高人的修养与学识、还可达到净化心灵及显示智慧的目的。

在古代知识观的影响下,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征。①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理念中所蕴藏的知识,而不是去创造知识。因此人们将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发展自身内在的探索能力以认识知识。②由于极其注重理性认识,因而在教学中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③把哲学、伦理学和宗教神学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教育变成了心智的一种形式上的训练,使其具有了强烈的宗教与政治教化色彩。

4、现代知识观视域下的教育价值观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将近400年间,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开始思考如何重新确立一种知识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科学逐渐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观点和学派的对立,不过在知识观问题上两派学者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即都认为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有解决问题的价值。

为调和两者的争论,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率先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认为知识既源于感觉经验,也出于认识能力。此后西方知识界相继出现了几位对现代科学产生划时代影响力的科学巨匠,如:牛顿及其“经典力学”、哥白尼及其“日心说”、开普勒及其“天体运行三定律”,等等。由于这些科学巨匠及其理论的出现,科学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新时代。而真正开启科学认识知识观先河的先驱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法国哲学家孔德所率先提出的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至此,现代的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观逐渐代替了形而上学知识观的统治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和迪昂为代表:认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在于将大量经验材料和定律按演绎规则系统化和简明化,为预测试验结果提供方便。此时的一些哲学家也开始对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及意义给予关注。进入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哲学界开始把知识的经验证明问题作为最核心的问题提出来了。此时,人类在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

现代科学主义知识观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由精确概念拼合起来的完全自洽的概念体系,因此教育也就可以象拆装机器一样将知识进行“条块分割”后进行分别传授,对人的教育也可以以类似于生产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对此以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盛行。此外,现代科学主义知识观把科学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和重点,认为教育应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每门学科知识为目的。科学教育演进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科学知识的授受成为师生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于是,浓缩在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成为教育不可动摇的主要内容,知识一旦被获得就会受用一生;而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更是成为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

5、后现代知识观引发的教育价值观的新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致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逐步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引领下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使人们的知识观和真理观进一步得到深化。特别是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下,现代科学主义时期末的知识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就已经开始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已把知识视为一种不断变化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认为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认为:从知识的产生过程看其具有文化性;从知识的适用程度看其具有境域性;从对知识的需要来看其具有价值性;从知识的存在形态来看其具有构建生成性;从知识的类型来看其更具有多样性。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引领下,教育价值观逐渐衍生出种种带有鲜明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新主张。

5.1 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受现代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以杜威的实证主义理论为支点,认为:教育就是学习者通过主动的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注入,而在于经验的改造。这种教育价值观反对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脱节,冲击了科学主义教育中那种教死知识的纯书本式教学。

5.2 建构主义教育价值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并不是使学习者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的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程序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图式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不能用知识的机械积累的过程来解释。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或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在这里知识的意义具有主观性。

5.3 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出现则是对科学主义教学价值观进行反思的一种结果。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客观性的真实体现必然要立足于现实的人文精神。于是提出在教育领域里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开发、积累与授受;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形主义理念为目标;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内容;教学注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移情、体验、理解现实等方式去扩展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建构意义世界。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价值观与知识观的转变意味着观念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特征:知识观对教育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而教育价值观也对知识观的发展起着明显促进作用,它通过教育实践帮助新知识观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 尚志远.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1999-02

[2] 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晓峰.浅议知识转型视界中的课程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04

[4] 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5]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 价值观教育 实践思考

价值观教育是中职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对中职学生长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指针,为学校全面准确开展立德树人的德育活动提供了明确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标准。帮助学生确立、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正如所说,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很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必须每一个都扣准了,扣好了。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确立起正确价值观。但探索如何将价值观教育落于实处,产生实效,必须认清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状况,为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提升优化找到正确的着力方向。

一、必须全面重视中职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应该说,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学校德育的题中之意,但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中职学校德育成效长期是当前社会评价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形势,全面改善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课题,中职学校也不例外。中职德育工作中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将价值观教育确立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具有高度引领作用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概括”高度凝练,但内涵清晰易理解,具有很好的实践对照性。所以,中职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结合到日常德育工作中去,可有效克服以往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空、手段虚”的尴尬,以真实可参照、实践可评价的德育方式去积极引导和影响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中职生如果没有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良好综合素质,将明显影响他们的长期社会职业发展。我们对在校中职生的大量观察和调查中也明显反映出,综合素质发展滞后的中职学生群体存在,有学习基础薄弱影响自身积极发展自信心的制约,还有明显价值观认知偏差与缺失造成其积极行为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他们的社会发展,如有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主动学习意愿不强,不愿主动调整学习习惯,学习毅力不足;有的学生对专业选择无主动兴趣表现,更多体现被动接受(家长意愿);有的学生没有积极的专业发展目标,存在混日子的明显状态;有的中职学生临近毕业,对参加就业没有主动心理准备,缺乏主动进取意识;有的中职学生就业随意性大,岗位稳定性差,接二连三换工作,导致自身原有专业能力弱化,长期职业发展愈加不利。因此,如果中职学校不抓住最后的教育机会,不解决落后学生积极发展的自信心,不增强他们面对社会的主动性,不培养巩固社会适应的价值观,他们就更难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中职学校加强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中职校园是学生成人化准备的重要环境,是其社会化职业发展的衔接口。因此,中职学校能否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开展德育工作,尤其是实施正确价值观教育引导,直接决定中职学生在学校综合素质发展程度,决定其职业化思想准备状态。而单纯从个人品质而言,则表现为是否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公民,面对社会,具备良好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自律。

(一)中职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因素

1.校园相对单纯的教育发展环境,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价值观长期又相对恒定的教育熏陶,有利于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观内涵,完全靠个人理解难以做到全面、完整、准确地内化。而学校则可以在较长而稳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周期内做到有目的、有阶段地开展教育引导,使青少年学生能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并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体验和巩固。

2.中职学校全面系统的教育规范和教育过程,以及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关注,有利于中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3.中职学校较完善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体系有利于中职学生价值观实践体验,在鼓励和纠偏中增强其正确价值观认知、巩固的实践自觉。

中职学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化和完整理解价值观内涵。学校重视在校园秩序规范、生活管理、心理健康和安全要求等方面促进学生自律意识的增强,通过开展班集体建设、党团活动、公益活动等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在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锻炼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影响中职学校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制约因素

1.中职学校价值观教育引导受学生已有教育基础和家庭影响的制约明显,难度大。

中职学生原有知识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道德规范意识发展不均衡现象还是较普遍的。更严重的是,往往由于在价值观形成初期(中小学时期)因多种因素影响受偏执性价值观念较明显,已形成一些固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变化对学校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影响越来越直接,挑战多。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媒体信息的泛滥,文化和生活方式多元化,使学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着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挑战。如果中职学校还是像以往一成不变地按传统模式开展德育活动,其成效确实越来越难于保证。因此,中职学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入学校德育过程,既需要消化为教育内容,又需要创新的德育手段去落实,这是对中职德育工作发展必需且有难度的挑战。

3.中职学校实际德育工作状况和办学条件也是制约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差异明显。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大,这会使学校在价值观引导教育评估的具体困难,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效果需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和评估手法。中职分专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方式差异也较明显,涉及的一些具体的价值观判断和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出具有实践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引导难度较大。中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方式差异也比一般中小学复杂,使得开展德育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改善和增强中职学校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几点实践思考

立德树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将价值观教育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是中职学校培育学生发展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责任,是中职学校进一步完善自身教育工作价值体系的工作基点,也是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根本要求。

第一,中职学校必须全面重视构建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和实施制度这一基础工程。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结合学校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贴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形成完整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和实施制度,确立全面贯彻和指导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根本纲领。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生成和巩固需要较长时间的稳定影响才能达到,所以制定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和实施制度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统一性,成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共同指引,并且能体现出对学生在中职阶段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和引导。中职学校形成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过程中,制定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和实施制度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的一致性,特别在对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中形成统一稳定的聚合影响力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较好克服在学校教育要求实施中出现的规范执行不统一、工作不到位甚至扭曲的现象。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和实施制度除了包括一般学校行为规范德育内容外,还应包括针对中职学生年龄段特点制定身心健康发展教育规划,针对学生职业选择特点制定职业素养培养规划,针对中职学生趋向成人特点提供人际关系处理等社会化行为规范辅导规划等全方位、全过程引导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内容、相应措施和人员机制。

第二,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自身和专业特点等具体条件,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价值内涵,转化为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点,有利于学生长期职业发展的校本德育内容体系和实施体系。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我们的社会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学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绝不能仅限于单一的教育活动中,以简单地照本宣科来完成。学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适用教育资源和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引导渗透于学校组织教学、集体活动、校园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中。学校要从整体上营造充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校园氛围,教师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观引导融合于本课程教学之中,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重视学生在细节和具体事件中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价值观认知的行为自觉,积极放大正确价值观事件和人物,及时澄清、纠偏某些容易产生负面价值影响的言行。学校的集体活动安排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取向,避免那种以乐为乐的、拼凑式的活动形式;学校在每周晨会这类集会活动中,重视升旗仪式的庄重性,重视集体仪式过程规范性;校领导集体讲话点评活动,注重正面事件的积极宣扬,从而使得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生活习惯的引导、校园环境的优化改善、后勤服务的及时响应等各方面都可以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创设条件,给予学生自我体验、调整完善和提升固化正确价值观认知的机会和过程。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 多元化 价值观 引导

一、引言

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看作是一种行为动力,它对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学生价值观实质上指的是: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以及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实现自身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能够让其明白自己人生和事业中的追求是什么、动力是什么。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学生的价值观的主要呈现出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由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经历不多,同时涉世不深,导致他们有时会在分析和判断问题时,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价值观的多元化

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其往往会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所处的经济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影响群体的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行为。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各不同,则对于同一个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就目前而言,可以将价值观大致地分为如下几种:

(1)理性价值观,该价值观的出发中心在于知识和真理,一旦人们具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便会偏重于追求真理。

(2)美的价值观,其主要核心在于外形的协调以及外形是否具有匀称性。

(3)政治性价值观,其主要核心在于权力以及地位。

(4)社会性价值观,其主要核心在于将群体和他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5)经济性价值观,其主要核心在于如何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

(6)宗教性价值观,核心在于追求信仰,将信仰看作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而言,其呈现的主流态势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词:积极、务实、健康、向上。由于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出生社会,所以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既所谓的涉世不深,导致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价值观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崇拜,对传统道德的叛逆等。

1.大学生在选择价值时,具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偏重于实用知识,而轻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在能力锻炼方面,过于重实技能的掌握,而对思维方法训练不到位;在社会交往方面,过多地看重目的性和实际利益的获取,导致忽略了人伦道德和人格修养等。

2.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当代大学生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集体观念不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漠等,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看美国大片、吃快餐、听欧美音乐、过海外节日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

3.虽然能够比较好地明确道德价值理性,但对于价值判断的标准缺乏统一。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上往往会对他人趋于理性,而对于自己则会趋于功利。

四、价值多元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则需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重点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创建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由于当代的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转型时期,所以我们需要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才能够协调好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也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有可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理念

如果将当代的大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那这个群体的一大特点在于它集中了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以及后现代价值观。在这样的群体里,由于每个人的人生不同、个人的事业价值取向不同,以及生活方式和对学习价值的选择不同,便导致了心理需求与心理问题也自是“样样都有”。在这样的悲剧下,我们便需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树立起整体推进的新理念。

(三)需要加强价值多元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由于当代大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导致他们难以根据已有的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失调、病态心理、矛盾的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现在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便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五、如何更好地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

(一)正视价值多元的实存状态

价值多元背景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性,着手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意识。价值多元化的现象并不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或道德沦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社会道德水平正在逐步地下降,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是多元价值造成的,毕竟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金钱崇拜、追求享乐、缺乏监督等其他因素。多元价值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能够允许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共同存,同时其也是鼓励人们的道德主体性,不再盲目地跟从强权的价值观。形成价值多元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在未能理清楚这些因素之前,这种现象是难以在短期内被解决的。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价值多元的实存状态。

(二)正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主体的差异性

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大学生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各自的家庭环境、出生背景、社会角色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很多,这便导致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评价价值观的主体是众多纷杂的。在大学生中导致了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生评价主体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评价能力各不相同。

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时,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客观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应该看到主体的成因及差异。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关注这一状况,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的价值观。

(三)适当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标准

就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念而言,其往往存在多样和多元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学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当今高校的教育者而言,应该适当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评价标准,同时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对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当今大学生价值观两大评价主体分别是大学生评价主体和社会评价主体,这种两方面的评价主体不仅重视了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宣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对其他非主流价值观的评析和引导。在选择评价主体时,应该注意该主体是否能够有效地提倡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等主流价值观,能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权利意识等。

(四)与大学生进行交流

考虑到如今的学生不像以前的学生一样,处于新时代的他们,由于接受的东西很广泛,使得他们的思维往往很活跃,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十分的广泛,他们喜欢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东西,喜欢那些别样的东西。基于此,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往往不会去接受死板的课本内容,而是更喜欢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进行自我解读和领悟。作为高校里的教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经历的事情比学生多很多,他们已经具备了比较准确的价值观,同时他们的价值观相对于学生而言会更加地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的价值观并不总是对的,并不总是适合学生的。作为教师者应该更多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世界,以便当他们犯错误时,能够用最好地方式去指出他们所犯错误,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原则立场。

(五)将大学视为社会化的场所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只是将大学视为学习文化知识与科学学术研究的平台,我们还应该讲大学视为社会化的场所,让他们在大学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应该学会容忍与接受不同观念的存在。现在的大学里,应该举办一些可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争论的比赛,辩论赛就是最好的一种比赛,在辩论之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在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真理往往会显得更加清楚明晰,同时,在该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会得到一些提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公民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内隐联想测验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6)06-0091-08

1 引言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制度环境,甚至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同一年代、同一地区,也会因各自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追求的差异而各有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期,加上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就业时往往表现为盲目,随大流。因此,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帕森斯1908年开始科学的职业指导后,职业指导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从其发展情况来看,最初的职业指导只注重个体某方面的心理因素。随着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者发现,个体对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越来越影响个体的择业行为和工作情况。学生通过职业价值取向的测评,可以深入了解自我需要,合理选择就业单位。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心理学领域,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涉及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内隐认知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对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态度和意愿,能够较少地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中,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外显水平,对于内隐职业观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首次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这一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重要研究方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久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借鉴国外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弥补国内在内隐职业观量化研究方面的不足。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选择和评价职业时的主要依据,也是人们对职业价值的核心态度。根据双重态度结构理论来说,职业价值观也具有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双重态度理论是这么解释的,个体对某一态度目标产生的态度由个体的外显和内隐两种态度共同作用而成。态度研究领域中认为,对于外显态度的测量个体是可以进行刻意修饰或掩饰的,如果对于比较敏感的态度问题,个体所回答的结果可能不是其最本真的想法,那么,内隐态度的测量则比较难以被修饰。

根据此定义,内隐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评价时很难意识到或即使意识到也难以受个人意愿而修饰的那一部分标准,而且是个体对职业自动化评价结果。所以对内隐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内隐职业价值观和外显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纵观国内外在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前人思考和探讨的更多是从人们外显的职业价值观这个角度展开,很少考虑内隐职业价值观,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内隐职业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展开,且主要参照赫兹伯格对价值观的维度划分方法,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进行研究,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调查问卷分别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和外显职业观。这不仅丰富了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也为今后学校做好学生就业辅导和心理辅导提供参照,同时给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1)大学生内隐职业观倾向于内在职业价值;(2)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3)大学生外显职业观倾向于外在职业价值。

2 正式研究

2.1 预实验

职业价值观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是本研究的重点,而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筛选出能够准确代表研究对象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在预实验中,主要将初步筛选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小规模的IAT预施测。

2.1.1 被试

随机抽取湖北大学30名本科生参与IAT预测试,获得有效数据24份,其中男生11,女生13。

2.1.2 测量工具

将筛选出的词语编入两个由Inquisit.v3.0.2编写的IAT测验中,进行小规模的预测。这两个IAT测验的概念词均为“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属性词分别为“主要”和“次要”以及“先”和“后”。

2.1.3 结果分析

在所有概念词的样例中,剔除IAT测验中错误率最高的前两位。代表“内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中,剔除了“贡献社会”和“得到美的享受”;代表“外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中,剔除了“工作时间灵活”和“单位规模大”,最后确定8个内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和8个外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

属性词方面,用“主要”和“次要”作属性词时,IAT效应显著;用“先”和“后”作属性词时,IAT效应不显著。所以在正式试验中,本研究将只采用“主要”和“次要”作为属性词。在“主要”和“次要”作属性词的样例中,剔除IAT测验中错误率最高的前两位。代表“主要”的属性词中,剔除了“重心”和“主角”;代表“次要”的概念词中,剔除了“边缘”和“配角”,最后确定8个主要的属性词和8个次要的属性词。

在大多数内隐联想测验中,一般选取形容词作为属性词。在本研究中,属性词中包含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多种词性的词汇。多种词性的词汇作属性词是否会对研究造成影响呢?蔡华俭在《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一文中,刺激词使用源自Greenwald用来测量内隐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属性词,其中代表积极情感的属性词为:健康、快乐、善良、幸运、和平、真理、热情、、黄金;代表消极情感的属性词为:谩骂、痛苦、袭击、残忍、尸体、死亡、折磨、呕吐、杀人。其属性词包括形容词、名词还有动词。所以在本研究中,可以采用所选取的包含多种词性的词汇作为正式实验中内隐联想测验的属性词。

2.2 正式实验1

2.2.1 目的

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职业观进行测量,考察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

2.2.2 被试

随机抽取湖北大学本科生共87人。通过对内隐测验情况的分析统计,删除内隐测验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最终得到有效被试总计62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9人,被试的视力均正常,身体状况良好。

2.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的是2×2×2的实验设计,三个组间自变量分别为:性别(男生、女生)、专业(理工科、文科)、生源地(城镇、农村)。因变量为IAT值,是利用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相减得出。

2.2.4数据处理

根据Greenwald等人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所获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首先将反应的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数据予以剔除。因为被试在刚开始进入正式实验时可能较难集中注意力立即进入实验状态,所以删除每节正式实验的前两个判断结果。依据Greenwald提出的方法,将300毫秒以下的反应时转换为300毫秒,将3000毫秒以上的反应时转换为3000毫秒。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自然对数的均值,不相容任务的均值减去相容任务的均值,即为内隐职业观的IAT效应。

2.2.5 结果

2.2.5.1 相容任务和不容任务反应时的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1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在相容任务中(将内在职业价值词汇和主要词汇相联合)的反应时的对数的均值为6.821,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中(将外在职业价值词汇和次要词汇相联合)的反应时的对数的均值(t= -5.273,p=0.000)。这一结果显示,被试更倾向于将内在职业价值与主要的刺激词联结,将外在职业价值与次要的刺激词联结。

2.2.5.2 被试性别、专业以及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分析

为了考察被试性别、专业、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情况,对IAT效应值进行方差分析。以IAT效应值为因变量,2(性别:男生/女生)×2(专业:理工科/文科)×2(生源地:城镇/农村)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2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对IAT值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显著(F=4.234,p=0.048),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7.771,p=0.009),但专业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三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在本研究中,表2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虽不显著,但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这表明,性别在专业和生源地的两个水平上的效应方向均相反,计算性别的主效应时,男生和女生的差异量被掩盖在了平均过程中,但是性别的效应仍然是存在的。

表3 表明,生源地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52,p=0.024),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0.16,p=0.692)。

表4 表明,性别在理工科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68,p=0.022),在文科水平上的效应也显著(F=4.92,p=0.033)。

表5 表明,专业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7.23,p=0.011),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3.44,p=0.072)。

2.3 正式实验2

2.3.1 目的

使用自编职业观调查问卷对外显职业观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外显职业观的倾向性。

2.3.2 被试

对湖北大学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的学生共300人施测。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94.33%,剔除无效废卷,得到有效问卷245份,总有效率86.57%。

2.3.3 材料

外显试验采用自编职业观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要求被试对上述正式内隐测试中所用到的代表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的16个词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2.3.4 结果

在被试对问卷中给出的16个代表内在职业价值或者外在职业价值的选项进行排序选择后,被试选择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所给出的16个选项中,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靠前的四项分别为: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好、符合兴趣;靠后的4项分别为:同事友好、地理位置优越、创造发明、单位知名。我们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4项中,前3项均为外在职业价值,排名靠后的4项中有3项为外在职业价值。代表内在职业价值的选项大多居于排序的中间位置。

3 总讨论

3.1 内隐职业观存在显著的IAT效应

内隐职业观态度测验表明,被试在完成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时显著小于被试在完成不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时。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倾向于将内在职业价值与主要联结得更为紧密,将外在职业价值与次要联结得更为紧密。目前最为经典和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模型是Greenwald等人提出的概念联结提取模型。该模型认为概念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通过语义关系形成网络,而概念之间联结的紧密程度则是联结强度的体现。Greewald认为,如果被试在相容联合任务或是不相容联合任务中反应较快,那就表明,该任务中所包含的概念词类别和属性词类别在知识结构中联结得更为紧密。相反,如果概念词类别和属性词类别在知识结构中联结有冲突,那么个体在包含有该组联结的联合反应任务中就会反应较慢、错误率较高。所以IAT的实质在于它反映的是在知识结构中,个体对概念联结进行提取的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倾向于职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会更注重职业是否符合兴趣、能否发挥才能、是否有成就感等内在因素。这与陈浩、李天然的研究相似,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自我实现排在首位。

3.2 被试性别、专业和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

3.2.1 被试性别

在运用方差分析时,当结果显示某一个自变量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它与其他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时,则说明在本研究中,对被试性别、专业和生源地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这说明,性别其实是对IAT效应有明显作用,只不过其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依赖于其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而已。

本研究表明,内隐职业观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个体的不同性别角色期望有关。社会中可能还广泛存在着某些对女性的传统认知以及性别不平等的理念,影响了部分女性在职业生涯中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3.2.2 被试的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

在本研究中,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但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且生源地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52,p=0.024),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0.16,p=0.692)。性别在理工科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68,p=0.022),在文科水平上的效应也显著(F=4.92,p=0.033)。专业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7.23,p=0.011),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3.44,p=0.072)。这表明,对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很可能是多个因素交互作用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此后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多个因素共同对职业观的影响。虽然专业和生源地对大学生内隐职业观的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当它们与性别结合时,便对内隐职业观产生影响。

3.3 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结果的比较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测量个人的态度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被试会通过自我整饰从而呈现出符合社会环境的态度。本研究采用内隐态度测量的方式,被试会因无法察觉研究程序之目的而较少地采取自我矫饰的行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出大学生职业观的真实态度。在本研究中,由于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的方式不同,所以被试在对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表现也会不一样。在外显态度测量中,被试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作答,但是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则因为被要求尽快地尽量准确地作答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刺激项目作出精细的加工。

本研究中,内隐职业观显示大学生倾向于内在职业价值,而外显职业观倾向于外部职业价值。内隐和外显职业观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在形成与发展之中,一面受到内心理想因素的影响使之倾向于内在价值取向,一面又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之倾向于外在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旧的职业价值观逐渐被摒弃,新的职业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现象已经反映到学校中来,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包括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样性。这就需要在高校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观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积极引导。

4结论

(1)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表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重职业的内在价值。

(2)大学生内隐职业观的IAT效应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且存在性别和专业、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

(3)大学生的外显职业观更倾向于外在的职业价值,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依次为收入高、工作稳定和福利好。

[参考文献]

[1]Greenwald A G, McGhee D E,Schwart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6).

[2]Super D E.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M].Chicago:

Re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1970.

[3]Kalleberg J Sternberg.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 York: Arrangement with The Jeff Herman.Literary Agency Inc1996.

[4]Elizur D.Sagie.A far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e analysis of and work values[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

48(1).

[5]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6]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凌文辁,白利刚,方俐洛.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初探[J].心理学报,1998,(01).

[8]余 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0,(6).

[9]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10]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11]Shalom H.Schwartz.A theory of

cultures values and some implor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2]Schwartz R M, Surkis S A,Basic S.

Individual Values, Work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3]Schwartz S A. Theory of Cultural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4]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5

培训

住院制

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

护理管理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实行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进入我院的新护士223人按自愿原则分为常规培训组(93人)和住院制组(130人),常规组按常规培训.住院制组在培训期间统一安排住宿,24h在院内住宿;培训内容在常规的基础上增加军训和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时间均为2个月。培训毕进行操作理论考核并行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操作理论考核成绩均合格;护士职业价值观l3个维度中排在前三的重要和不重要的比率:住院制组分别为独立性(66.9)、成就感(64.6)、利他主义(63.8%)和安全稳定(68.5)、社会交往(5O.0)、社会地位(49.2%),常规组分别为权力控制(67.7)、轻松舒适(59.1)、经济报酬(47.3)和社会地位(59.1%)、智力刺激(39.8%)、安全稳定(39.8%)。结论住院制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护士职业价值观向积极、客观方面转化。护理管理者对于独立性、利他主义等积极的改变应加以鼓励;对于智力刺激、社会交往等尚不够重视的方面应加以引导,对于轻松舒适、经济报酬为重的观点加以教育.为新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规范化培训是新护士毕业后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对即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系统的、规范的、有计划的培训,从而为临床提供一批新的能胜任临床岗位的护士。全国各大医院已经相继开展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如何通过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化发展的手段来有效解决临床护理人员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满足毕业护士就业和医院用人以及护理专业发展需要,成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和护理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关注的问题C1-z7。我院自2006年以来,对新人院护士在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住院制护士培训,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062008年进人我院的新护士223人,其中2006年89人,2007年54人,2008年80人。均为女性,年龄21--}27岁。学历:中专62人,大专122人,本科39人。分人科室:内科79人,外科66人,妇产科21人,儿科17人,急诊科11人,重症监护室17人,手术室6人,其他6人。按自愿原则分为常规培训组(下称常规组)93人,住院制培训组(下称住院制组)130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尸>0. 05)。

1. 2方法

1.2.1培训方法常规组按常规进行规范化培训,每批为期2个月,工作时间为每周40 h;培训期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日常的病区岗位工作,并加强各项操作及理论内容的培训。住院制组根据新护士的不同学历、不同地区、不同的聘用方式,分别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培训时间2个月,培训期间统一安排住宿,24 h住院内。每天除了完成日常的病区岗位工作以外,6:00^-7; 00进行军训,内容包括队列操练、体能训练;18;00^-20:00协助病房及急诊科工作,并定时跟随护士长夜查房体验督查工作;集中接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礼仪的培训,专业思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1. 2. 2评价方法①职业价值观测试,选用张爱卿闭编制的职业价值观测试问卷,包括利他主义、审美主义、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权力控制、经济报酬、社会交往、安全稳定、轻松舒适、人际关系、追求新意13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共5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从5(非常重要)至1(很不重要)5级计分,各维度条目分数相加为该维度的总分,总分)16分说明护士认为该维度重要,

1.2.3统计学方法数据输入SPSS 11. 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两组操作、理论考核成绩均合格。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在新护士心目中重要和不重要的比例,见表la 3讨论

本研究结果示,对于重要价值观的选择,住院制组的护士中认为独立性重要的占“.900,成就感重要的占64.6%,利他主义重要的占63. 8写,这三项价值观居重要维度的前三位;而常规组的护士中认为权力控制重要的占67.7%,轻松舒适最为重要的占59. 1 0 o经济报酬重要的占47.300,这三项价值观居重要维度前三位。对于不重要价值观的选择,住院制组的护士认为安全稳定不重要的占68. 5%,社会交往不重要的占50.0%,社会地位不重要的占49.2%,这三项价值观居不重要维度前三位;常规组的护士认为社会地位不重要的占59.10a}智力刺激不重要的占39. 8%,安全稳定不重要的占39.800,这三项价值观居不重要维度前三位。两组操作理论考核成绩均合格。说明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的操作理论成绩影响不大,但对新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取向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报酬、独立性、利他主义、轻松舒适、智力刺激、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经济报酬: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经济报酬这一项价值观在常规组护士的心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47. 3写),住院制组的认同率虽然未进人排名前三的位置,但高达57.7。经济报酬属于物质型价值观这一范畴,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质或实际结果的价值观,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5口。有研究结果示,我国医院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工资低、奖金少的现象困。曾等川对”7名护士的调查发现,优厚的福利、工作待遇等需要被护士列为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因此,提高护士待遇,满足其物质方面的需要是提高护士组织承诺、降低离职率的一个重要措施〔8J。然而,对于刚踏人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来说,提高待遇固然重要,但不能让经济报酬成为护士工作的唯一目标。因此,管理者在培训中仍需完善新护士价值观取向,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增强他们对临床工作压力情境的适应以及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阻力与挫折,增加专业认同感及工作的满意度,增强自身潜能与终身事业的发展。

独立性: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扰。常规组中认为独立性重要的占45.2%,而住院制组占“.9%。说明通过培训,独立性的重要性在护士的心目中有所提升。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的关键,住院制培训主要是提高新护士的工作能力,增强独立性和应急性,是对新护士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医护配合,促进工作能力的提高和角色应变能力的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临床护理人才有着实践的导向作用[2;。

利他主义: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常规组中认为利他主义重要的占41.9,而住院制组占63.800。说明住院制规范化培训对护士利他主义这一项价值观取向有积极的作用。培训中,通过“关怀”这一护理理念的言传身教,通过抢救演练及工作中救死扶伤的经历,使得新护士了解到为患者服务带来的成就。在培训中,融人利他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改变部分护士在利他主义方面的价值观取向,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轻松舒适: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希望能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休息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常规组中认为轻松舒适重要的占59.1,住院制组占37. 7肠。说明通过培训让新护士了解到工作中的轻松舒适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更多方面的价值观是让他们在乎的。常规培训的新护士,由于是全脱产岗前学习,尚未深入了解护理工作的实质,仅凭实习时的感受,认为护理工作较为轻松舒适。而住院制组在接受培训的同时,还参加本病区的护理工作,较常规培训护士有较多的感性认知,再经过各方面护理知识及能力的培训,更能理解护理岗位职责,因此,就不会把轻松舒适作为最为重要的目的。

智力刺激: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进行智力的操作,动脑思考,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常规组护士认为智力刺激不重要的占39.800,而住院制组占20.0。护理工作普遍被认为是机械性的运作,重复劳动,无需过多的智力刺激,动脑思考,学习以及探索新事物。新护士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想法,通过培训,认为智力刺激很不重要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仍有20. 0%的护士认为这一项价值观不重要。护理事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思维,新方法,新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护理及医学知识;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解决临床上现有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培训中,注人智力刺激这一项价值观尤为重要。

社会地位: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重视与尊敬。该项价值观不论是在常规组的护士,还是住院制组的护士心目中均处于不重要的地位。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中专学历者占85%左右图,其社会地位较低,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与尊敬,从而使护士对社会地位的重要性看得很轻。培训中,应当让护士正视自己的职业,情绪上不卑不亢,工作上认真努力,从而取得社会的认可与尊敬。

社会交往: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常规组护士认为不重要的占28.000,住院制组护士认为不重要的占50.0。护理工作繁忙琐碎,护士接触的人员包括医生、护理同仁以及患者,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大多数护士不可能与患者有深入的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说明经过培训的新护士未能认识到临床工作中的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提示管理者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要让新护士正视社会交往这一项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价值人假设 价值管理

企业组织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假设类型,决定了企业组织所采取的管理理念和策略,并决定它们对于企业组织及其知识型员工间应保持哪种心里契约的概念。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性认识,我们应遵循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基本原理,借鉴中西人性假设理论,根据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特点、个性特征和需要特征,结合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来把握,以达到对知识型员工的针对性管理。

一、知识型员工“价值人”假设的主要依据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将是其主要资源,知识成为企业组织发展的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知识型员工将是其劳动中的占优势群体。知识型员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他们属于社会中受教育最高的层次,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各自的研究专长,他是知识资本拥有者。同时,知识型员工又是劳动者,与普通员工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知识型员工充当了知识资本的主要载体,自然也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

第二,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将附着于他们个人身上的经验、技能、判断等知识奉献出来,并促使这些潜在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组织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从而为企业组织带来效益。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无法替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将知识型员工视为最有价值的资源。

第三,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等与众不同,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和心理需求;他们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和多样化,对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需求倾向较强;他们还关心能力提高与事业发展的机会,热衷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视其为一种乐趣和一种实现自我、体现价值的方式。

第四,由于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组织的依赖性明显低于普通员工,他们的忠诚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企业组织,这就导致他们由追求终身就业的企业转向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由忠于所就职的企业组织转向忠于所从事的事业。他们渴望学习和进步,上进心强,一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不懈的追求,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第五,在企业组织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组织与知识型员工双方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组织的实物资本和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共同促进企业组织发展,双方互动性增强。企业组织领导的有效性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认识这种互动性,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互动性。通过沟通、重视、信任、承诺、支持、合作等一系列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准则来维系双方之间的关系。

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知识型员工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1)知识型员工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资本与企业组织建立生产关系;(2)知识型员工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来从事生产活动,提品和服务;(3)知识型员工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取得绩效和报酬,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成就需要;(4)知识型员工在习得、积累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起自己的个性,以此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5)知识型员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又不断强化他们追求知识,追求新的成就的优势需要。

这些特点构成了对知识型员工“价值人”假设的基本条件。

二、知识型员工“价值人”假设的理论内容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对于人性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这一历程虽然对人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客观,但这是建立在将人作为企业组织发展的工具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评价人的,人始终只被看成是企业组织发展的手段,在根本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我们综观中西人性论的有关观点和人性假设的有关研究成果,基于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的独有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价值人”假设。

1.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意义,即表现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和功能。用这种价值规定来考察人的价值,可以发现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在确定一般物的价值时,主客体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价值关系中只能做客体。人却不同,其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无论是个人或集团,既可以作为需要的主体,又可以因自身成为别人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满足别人的需要而成为客体。知识型员工在与企业组织所建立的生产关系中,明显地表现出具有价值主、客体双重价值身份的特征。

2.知识型员工作为价值客体则指的是其所具有的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企业组织生存发展需要的属性。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组织发展的根本手段,因而具有工具价值。所谓工具价值,是指个人作为客体通过实践满足他人、企业组织的需要,其实质就是个人通过他的创造性劳动,为企业组织、为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做出的贡献。行为目的是实现企业组织价值、企业组织理想,维护的是企业组织利益,满足的是企业组织需要。在高校管理中,知识型员工是决定性因素,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型员工是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最根本的手段,具有工具价值。知识型员工因其工具价值而为企业组织所录用,体现出知识型员工价值客体性的特点。

3.知识型员工不仅仅为企业组织存在而具有工具价值,更为自我存在而具有自我价值。所谓自我价值,是指知识型员工作为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即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和对个人尊严、自信、人格和知识文化等精神需要的满足。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满足自我需要。凡人都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人本身就是目的。这样看来,人具有自我价值。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主体性特点决定着其根本的目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4.知识型员工首先是个体的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其行为的源动力。知识型员工只有在能满足其预期需求的情况下,才能焕发出工作的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工具价值的实现也才能最大化。从这一方面来讲,企业组织要充分发掘知识型员工的工具价值,就必然要考量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体的需要激发其工具价值而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生活在企业组织之中,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是通过其工具价值的实现来达成,即知识型员工个体对企业组织做出的贡献大小直接决定其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知识型员工个体目标实现的前提。

5.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知识,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和维持更多地依赖于拥有知识员工的创造力。知识型员工因其自身的特性而在需求上一般处于较高的层次,他们往往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单位或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价值观,更渴望展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组织中知识型员工是工具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即“价值人”。

三、基于“价值人”假设的知识型员工管理变革

对人的管理都是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基于知识型员工“价值人”假设的新的人性论基础上,必须提出新的管理理念,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应该体现知识型员工作为价值存在的本质。据此,笔者提针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管理理念。价值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1.对人本性的认识上,必须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向“价值人”假设过渡。当然,“价值人”的假设并不是对以往人性假设的否定,而是超越,以往人性假设的合理成分在此并不排斥。“价值人”假设要求重视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动机需要,加强深化对人的认识,以便引起对人管理的思想理论不断演变。

2.管理理论的演变上,必须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向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管理理论发展,由企业组织成本的单纯控制、转向为企业组织目标实现而进行全方位经营人才的开发培养。价值管理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于企业组织价值实现的层面,二是基于个体价值实现的层面,三是基于整体价值实现层面的和谐管理。

(1)基于企业组织价值实现层面的规范管理。基于企业组织价值实现的层面,主要追求知识型员工工具价值的最大化,规范管理是其必然途径。所谓规范管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制度管理、规章管理,即将管理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制度、机制来表达;其二,是把目标和要求标准化和量化。规范管理既然是一种通过制度和机制来表达标准化和量化的要求,并且在管理工作中常常表达的是底线要求,所以具有一种刚性的管理意义。比如绩效考核制度。由于人性的利己向己倾向,必须通过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分配的公平。因此,规范管理也是保证管理公正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基于知识型员工个体层面的人性管理。基于知识型员工个体价值实现的层面,个体主要关注的是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性管理成为核心理念。所谓人性管理,主要是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管理。因为人是有情感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发展诉求,管理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可见人性管理表现出来的形式常常是微观的、具体的、差异性的,或者说人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管理。

(3)基于整体价值实现层面的和谐管理。价值管理是一种和谐管理。价值管理制度的设计必须从对知识型员工“人性”的科学假定出发,它的设计与完善应以“双价值”(企业组织价值与个体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企业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个体的价值与诉求,使得企业组织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价值管理有利于协调企业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关系,释放知识型员工的最大潜能,追求企业组织和知识型员工个体的全面发展。

3.管理模式的变革上,必然从“命令―控制”型管理模式向“引导―激励”型管理模式转变。从传统的企业管理来看,被管理的对象是一种能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的资本。命令-控制型管理模式本质上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依靠复杂的计划控制系统处理常规性任务的管理模式。根据价值人假设,知识型员工已从根本上摆脱雇佣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摆脱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而转变为引导、激励的对象。价值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和激励。与“命令-控制”管理模式相比,其不同点在于:用引导代替命令,用激励代替控制。

(1)引导。引导就是通过企业组织的愿景、使命、计划和校园文化的引导使知识型员工知道企业组织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从而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这样,引导工作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管理任务:一是制定企业组织的愿景、使命、战略和计划来指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二是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引导整个企业组织的工作;三是建立以责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

(2)激励。引导为知识型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但真正促使知识型员工与企业组织共享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是激励。在引导-激励的管理模式中,激励处于核心的位置。传统的管理理论在激励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其中的许多成果都可以用到此管理模式中来。在此值得强调的是,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更多地从其自我价值的特征出发,在制度安排上激励知识型员工。

在“价值人”的人性假设条件下,管理的理念的变革,集中表现在“管”――控制的职能应该进一步弱化,更向“理”――协调的方面集中。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与具体表达。价值人的管理主要是价值管理。价值的内容是现实的、具体的,不同的人因需要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价值需求。价值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化,针对不同个体价值需求,运用不同的管理因素,在实现企业组织价值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