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1
二、正文:
(一)实习情况:
1、实习时间:20__年6月25日——20__年7月9日
2、实习地点:青海省西宁市朝阳东路10号
3、实习部门: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建材储运公司
(二)调查的目的:
对于当代的本科大学生来说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所谓的眼高手低就是指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不足,在本科专业教育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公司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货物实务的具体操作,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公司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良好的市场运作;在这十天时间里我们主要感官物流业的宏观和微观发展以及主要的物流流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
(三)公司简介
1、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西宁市朝阳东路12号,青海朝阳物流园区核心区域,配送公司是由青海物产集团总公司控股,与西宁钢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兰州北方石化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及员工共同出资在原省金属、木材、机电、轻化四个储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股份制企业。
公司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有全封闭库房37栋,4股总长2.5公理的铁路专用线纵贯公司南北,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各类现代化的龙门吊、电吊、汽吊、铲车、平板车可为省内外客商的各类大宗物资出入库,提供极为便利的装卸,运输服务。公司地处省物流园区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方便。公司内建有金属材料交易市场,西宁木材交易城,青海建材陶瓷市场,机电建材综合交易市场。现已有全国各地300家客户进驻市场。各类金属材料,木材及制品机电设备及产品化工及轻工产品建材橡胶及制品焦炭、粮食及矿石等产品。年市场交易额达11亿元,被评为青海省大中型商业企业30强之一。
公司具有一支经验十分丰富的物流员工队伍。以“优质、高效、便捷、周到“为服务宗旨,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现代物流为奋斗目标。
公司主营业务:物资仓储、市场营销、代办铁路运输、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信息服务
2、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企业理念: 立足储运做强配送 诚信服务 创新发展
3、组织结构:
4、机电建材储运公司历年收入费用利润表
机电储运公司以储运玻璃、石膏板、地板砖、陶瓷等四大类建材为主导业务。1998年公司成立后,机电储运公司转变观念,从计划经济时期专业仓库的体制中走向市场。十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对库存结构进行调整,以多种形式招商揽储,成功地引进青海金源铝业,兰州玻璃厂等大型企业进驻,使经营物资的种类,由单一的机电产品,发展到玻璃、石膏板、陶瓷、铝粉等大类。实现仓储收入1710.7万,到发车6279节,吞吐量170万吨。客户也由原来的20多万户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万户,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集体。
机电建材储运公司历年收入费用利润表(单位:万元)
年
收入
费用
利润
1998
85
53
32
1999
87
48.8
38.2
20__
113.6
68
45.6
20__
144
75
69
20__
166.57
79.31
87.26
20__
189.81
89.67
100.14
20__
240
154
86
20__
222.24
132.2
90.04
20__
237.48
147.14
90.34
20__
225
135
90
53
48.8
68
75
79.31
89.67
154
132.2
147.14
135
50
100
150
200
250
300
1
2
3
4
5
6
7
8
9
10
收入
费用
利润
(四) 调查职工的培训与开发问题在企业中的现状
1、发现问题
(1)职工的文化结构问题
截止到20__年底,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人数由98年初的352人变化为281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到9人,中层管理人员22人,,股级管理12人初级职称人员由60人,中级职称人员有12人高级职称人员增加1人,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员有27人,本科文化程度增加3人,高中学历人员为总人数的10%。从上述数据可以表明职工的文化程度差距较大。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员工的技术的进步制约着企业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
(2)职工的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经济,最主要的是劳动力供给和老年负担两个问题。本世纪中叶会不会发生劳动力不足和社会负担过重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储蓄、投资、生产、消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产生的影响怎样?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做出相应的决策选择。其三,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和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后,对政治生活和社会阶层可能产生哪些影响;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对传统、伦理、道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老年社会负担加重后,对社会分配、公平、效率,以及对婚姻、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兴利去弊,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选择。
(3)职工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人生需要职业,职业需要道德。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可以帮助企业进步,也可以给每一位忠诚地服务企业的员工带来利益和幸福。职业道德随着职业的出现而出现,并且,其内涵逐步深化,其作用不断增强。企业越是发展,对于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就越迫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企业新风,要求各岗位各工种的从业人员掌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牢固确立服务客户、服务企业、服务他人的职业道德观。因而,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十分重要。职业道德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进步、走向幸福的明灯。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职业人生中,要首先做到“我为人人”,为他人、为部门、为企业而工作,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当今企业职业人生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指导从业人员处理工作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最高行为。
无论哪种职业、哪一级职位,工作的实质就是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中体现了为员工服务的思想,体现了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要为员工服务,同时,每一位从业人员又在接受着员工所提供的服务。工作就是服务,因此,服务的质量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因而,职业道德对个人幸福、部门发展和企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都离不开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偌大一个企业,只有人人都讲职业道德,人们的生存与安全才有保障。职业道德像一盏明灯,最终能引导人生走向幸福。职业道德是企业“资产”,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把职业道德有机地融入企业文化里去,把职业道德凝结在员工素质中,虽然不直接表现为物质财富,但却是任何企业都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职业道德是企业“效益”,是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标志,决定了企业发展空间的大小。由此可见,从职业道德帮助企业,特别是企业实现效益的角度来看,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职业道德又是企业“效益”, 离开了职业道德建设,企业员工素质、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将大打折扣,并失去由此而带来的资产与效益。
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得知: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的部分员工工作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做到按时上下班,集体主义感不强,没有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工作态度。这样不利于企业之间员工之间上司和下属的沟通,从而不能总结企业之间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职工技能方面的问题
公司作业流程:进仓:乙方提前一天将《入库通知单》传真给甲方确认;甲方收货时根据《入库通知单》上的内容逐项核对,(如货损,货差,货单不符将记入《进仓单》);二小时内甲方将《进仓单》传真回乙方后归档,月底制定报表。出仓:乙方提前一天将《提货通知单》传真给甲方,写明出货的时间,车队名和所提货品的货号,数量;当天车队携带正本《提货单》到相应的货仓,甲方根据乙方签字样本,《提货通知单》与正本《提货单》核对《出仓单》,并由提货方在《提货单》和《出仓单》上签字;完毕后甲方立即把已签字的《提货单》传真回乙方,并把《提货单》,《出仓单》归档。
在公司中,库存起着如下5个作用:1、使公司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2、平衡供求;3、使制造专业化成为可能;4、保护公司少演戏需求和订货周期的影响;5、在分配渠道在的关键界面间起缓冲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储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库总是出现在物流各环节的接合部,例如采购与生产之间,生产的初加工与精加工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批发与零售之间,不同运输方式转换之间等等。仓储是物流各环节之间存在不均衡性的表现,库存也正是解决这种不均衡性的手段。仓储环节集中了上下游流程整合的所有矛盾,库存管理就是在实现物流流程的整合。如果借用运筹学的语言来描述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可以说就是在运输条件为约束力的情况下,寻求最优库存(包括布局)方案作为控制手段,使得物流达到总成本最低的目标。在许多具体的案例中,物流的整合、优化实际上归结为仓储的方案设计与运行控制。
2、分析及解决问题
(1) swot分析
优势:企业长期从事物流服务业务,拥有一支物流管理及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能为客户提供各项物流服务;仓库类型齐全;作业场地宽敞。
劣势:人员配置不尽合理,员工人数过于庞大,影响企业效益;信息系统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货仓的出租形式过于单一、死板,租金较高。
机遇:申博的成功必将给上海物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许多的跨国厂商商品的周转必定要依托本地的物流企业。
挑战:物流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优化自身的作业流程,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设备设施降低成本。
有效的库存管理需要适当的流程、人员和技术。今后的库存管理,也不能仅依赖过去保守的管理方法,必须导入革新的理念,确立跨职能甚至跨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库存应该流动,不应只放在仓库和
工厂里,要从“静态库存”的管理转向“动态库存”管理,从管理库存转向管理信息,从“实物库存”转向“虚拟库存”。仓库也不只是“蓄水池”,更应发挥“编组站”的功能。这些变化意味着对从供应商直到顾客的供应链需要进行管理整合。如何使企业的职工教育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为工厂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服务,为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服务,为巩固发展集团经济服务,为提高职工素质服务,这是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对企业职工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集团领导苦苦思索的新问题.为此,他们在企业职工教育管理体制,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内容及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应在职工大学,职工中专,职工学校,政校,教育处五个教育单位的基础上组建了人才培训中心。新组建的人才培训中心在运行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
①组织机构要集中,精简,高效。该中心下属的组织机构是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论证,在集中教职工智慧和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上设置的。它下设办公室和教务处.打破了过去块块管理,避免了分散多头领导,浪费人力物力的状况。
②教研室设置考虑到职工教育的层次性。由于职工教育的层次性特点和教学基地分设两处等情况,教研室设置也体现出了层次性和适当分散,在原有基础上设置了第一到第六共六个教研室,以便分层组织教学和就近组织教学。
③领导集中统一,分工负责.中心主任受厂长聘用,对厂长负责,任期二年。副主任由主任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厂长聘任,协助中心主任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④坚持必要的会议汇报制度。建立每周一次的领导班子学习碰头会,教研室主任例会和教职工学习制度,党团员组织活动制度以及每月一次的表彰好人好事制度等,以便研究问题,统一思想,交流情况。
⑤职工教育目标的组织实施。人才培训中心根据工厂的年度方针目标,在深入有关分厂和处室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适应生产经营,技术进步,企业管理,横向联合等人才培训年度工作计划目标,按计划组织实施,每月进行检查总结,按照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来开展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
其次,应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进步这个中心来规划人才培训,把以学历教育为重点的职工教育转化为以岗位培训与技术培训为重点的职工教育.根据需要和可能,集团开展了十类教育培训工作。即:岗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岗位练兵和同工种业务竞赛,短期技术业务培训,继续工程教育,国内用户技术培训,产品转让技术培训,岗位职务培训,国际用户技术业务培训以及学历教育等。
最后,应根据自己企业作为多品种生产试制综合性电子整机厂的特点,为了使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为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服务,在教育培训方法上注意了"六要":
①在教育培训方向上要对准需求。做到"三主动",即主动调研,主动适应,主动服务。
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要讲求实际。强调"三实",即实际,实用,实效。
③在教育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注意"三个结合",即长短结合,业余与脱产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④在教育培训方式上要分层次。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与培训生产工人,在时间,内容,形式上各不一样。
⑤在教育培训的教材上要抓好自编教材。重视"三性",即针对性,适用性,先进性。
⑥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上要专兼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十分激烈,乃至可以说是十分残酷,面对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任何企业领导层,职工,都不会否认加强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制胜的一大"法宝"。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枝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产品迅速换代.为此,生产,计划与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售后服务的改善等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各级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它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对一个企业是如此,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又何尚不是如此呢 难怪有专家多次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实施以"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已不是一句口号,尤其身在市场竞争一线的工矿企业,工作人员,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集团的人们,更感不断"充电",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性。另外,近来培训已不仅仅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素质的手段了,它还作为一种职工晋级,提升的有效激励方式。
(2)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集团公司在这方面应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一般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在遵循一个模式,即培训需要测评,确定培训对象,拟定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法,估算培训费用,评估培训效果等程序.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企业时,其培训模式是有一些变化的。集团的一些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体制,培训内容的设计以及培训方法的使用等,都是建立在自己企业特点的基础上的。这是我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改革,探索的"思考起点"。任何企业的人员结构,文化传统,组织方式,产品,营销策略等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建立在自己企业特点基础上的职工教育培训体制,内容,方式方法等才是有效的。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的轿车生产企业,自一九八五年成立至今,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良好进展,轿车产量连年成倍上升。该公司已经顺利地闯过了艰苦创业的阶段,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多项荣誉,连续七年荣登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的金榜,连续六年位居中国外资工业企业五百家傍首,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外商高营业额第一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的外商投资企业第一名。该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得归功于他们员工的高素质和全员培训体系。公司成立近十年来,已经有77%的职工,1100
0人次在企业内部接受培训,有21%的职工在国内的高等院校,如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第二工业大学以及吉林工业大学进行进修和深造,人数达3000人次,还有2%的职工得到了出国培训的机会,达300人次,该公司平均每天有3%的职工在接受培训。该公司实行的是全员培训,上至最高倾导,下至流水线上的职工都必须接受培训。公司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尤为重视,为他们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如自我发展,协作,组织发展,领导技术等。
第二,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应随着企业本身和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的,只有立足于企业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职工的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集团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就是为了适应生产经营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一前提是从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时刻不能忘的。
第三,企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各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对本企业现有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培训,提高职工的素质,以便促进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有个观念很重要,那就是:你必须坚信"人人都是人才",关键在于开发每个人的能力。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当然,在开发他们的能力时,所使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集团人才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形式多样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促进每个人的能力开发。第四,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这一周时间对物流企业的认识实习,使我对物流的概念、对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由于中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甚至还比较落后,要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可谓任重而道远。值得欣喜的是,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物流运输费用已超过20__0亿元人民币,并继续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陆续召开,也给中国物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高级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如下几方面的专业素养:
①掌握现代物流知识 ②熟悉现代化的流通规则 ③熟悉现代流通方式 ④熟悉现代流通管理
⑤熟悉现代流通技术 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⑦培养良好的客服精神
第五,集团在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时,不仅进行业务能力,管理技能的培训,而且还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培训,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如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领导,职工大都看好业务能力,管理技能的提高,而不注意思想道德,个人修为的升华,这是一个当今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殊不知,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个人人性修为"方面的传统在企业中还是存在巨大的"管理效能"的。要知道:做事讲原则,做人讲修为,只有将做事的"原则"和做人的"修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众人的能力合为一体,形成坚不可摧的"团队","组织",促进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
3、解决方法借鉴
目前,各企业开展的职工教育培训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其目的无外乎希望开发人才,提高生产力,健全企业知识,达成企业目标.一般可以分为职前训练和在职训练。
1.通过各种方式招聘进来的员工,即使学识丰宿,见闻广博,但由于缺乏特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认识,必须加以职前训练,才能符合任用的条件.职前训练至少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建立新进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与友谊,让新进职工知道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前途是联系在一起的,促使他们愿意为企业目标衷心效劳,全力以赴。
(2)培养新进人员职务上所需的特定技能,让他们了解工作方法与内容,并努力掌握新技能,从而能胜任当前的工作。
(3)加强团队精神,使新进人员与原有员工迅速增进友谊,培育"团体"概念,以提高他们的合作与服务精神。
(4)补充学校教育之不足,脱离理论的局限,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法则。
(5)进一步确实考察新进人员的才能,专长,以便任用时,充分量才录用,发挥潜力。
职前训练基于以上的作用,因而用之则能提高管理效率,发掘并鉴定新进人员的才能,以补招聘方式之不足,不断改进求新,以奠定培训制度的基础标准,使任职人员得以活到老,学到老,随时于工作中吸引新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
2.在职训练是由于社会发展,学术进步,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增进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环境。一般而言,在职训练能起到下列积极作用:
(1)保持及增进现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
(2)发挥员工潜能,提高工作技能,增加工作满足感。
(3)促进团体合作,传授安全训练,协调人力供需,养成员工尽心尽责的品格,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
(4)减少无谓损失与浪费,降低缺席率与人事流动率,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消除员工的抱怨。
总之,企业必须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它超乎资金,时间,设备之上,而切合企业所需人才,必须由企业本身采取教育训练措施,并使培训与企业目标,管理方向相一致。
当然,为了适应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培训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言教法,身教法,境教法和实例研究法。
1.言教法:即以语言启示,如:讲演,讨论,会谈,讲评等方式,传授之,陶冶之,以授予概念或革新概念,然后用讨论方式检讨辩论,以沟通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身教法:即以示范,体验,协作等方式,帮助受训人员形成自我意识,以养成正确的习惯,态度,技能,行为,如活动指挥,生活辅导,共同作业等。
3.境教法:即运用情境之影响力.例如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固体活动,工厂参观,文物展览,放映影片等,使之在动态环境中体验,顺应,从而达到教育训练的目的。
4.实例研究法:此为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创制,目的在于让受训人员对工作实际案例,作广泛深刻的思考,研究和学习.其具体内容为提出实务问题或个案,由大家讨论,提供意见和解决方法,交换经验,沟通思想,可以让一人担任主席,引导讨论的进行。
以上四种方法,具有普遍性,如何使用,应视实际需要和训练内容而定。就目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培训,使企业职工认同企业所特有的组织文化,如企业组织的理念,规范,价值观念,目标等。
2.通过多种形式,如聘请专家讲学,产品革新,同事间广泛交流等,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技能,管理技能和创新技能等。
3.通过心理辅导,调整员工心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和企业应战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企业组织的团队建设。
就是说,我们的企业不仅应加强广大职工的智能培训,亦应加强各位职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培训。做好这几方面的培训工作,将有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为此,企业的培训工作应做到全员性,制度化,终身性,针对性及超前性等。
三、建议:
1、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里的员工们,大多部份都对电脑一知半解,而且他们只要一遇到电脑设备故障或是当机,就都束手无策,只能依赖他们的上游公司用友软件来解决这些电脑当机的问题,这样会使青海物产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部门浪费掉宝贵的时间.所以最好是物资配送有限责任公司里能够有几位受过电脑训练的员工,这将可省下许多时间。
2、应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
抓,实现与工厂、销售计算机信息的联网,以及以上海市区配送为主辐射华东地区的运输配送网络。3、应多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应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使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
4、招聘和培训相关人员。从岗位的角度上看,由于物流信息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而需要组织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包括良好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与实践背景,较好的管理与组织能力,同时他还要十分熟悉所在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系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总之,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仓库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为此仓库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对象不仅仅是新进员工也包括仓库老职工.只有获得良好培训的员工才能正确实施和操作管理系统,发挥其优越性来。所有的发展培训规划必须制定成文件其内容必须包括培训部署、流程、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规模、培训材料以及师资来源、考试大纲、深度培训规划等,有意识地在培训过程中创立旨在激励仓库职工之间的平等竞争机制。
目前物流中心正面临许多问题,批次越来越多而批量却越来越小,造成物流管理上的一个难点。产前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在供应链的管理上如何把握住这三块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物流利润太低,仅占5%,如何把利润搞上去。面临一系列的难题,物流中心还得多借鉴国外的物流策略,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益。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2
关键词:寿险公司;资产配置;资金运用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截至2007年3月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04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6344.1亿元,占比31%;债券投资9910.2亿元,占比48.5%;股票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732.6亿元,占比18.3%。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在不断放宽,从投资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资产,拓展到股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投资。虽然多元化的投资可以分散风险,但是如何在资产回报和承担风险间寻求合理平衡,就需要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资产。
一、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意义
寿险公司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扩大积累和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积累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通过资本市场等渠道,向外输出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寿险资产配置对公司的意义
寿险资产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首先,寿险公司要实施经济补偿功能,寿险资金就必须不断保值增值。在寿险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寿险资金面临着各种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如果不对寿险资金进行合理配置,收取的保费将不足以保证履行将来的赔付义务,公司的经营费用也没有办法保证,这就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
其次,寿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寿险公司往往通过降价进行展业。费率的下降使得寿险公司的承保利润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利润为负的情况,因此寿险公司更加需要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来确保寿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样才能通过价格竞争来稳定或扩大市场份额。
(二)寿险资产配置对资本市场的意义
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快保险市场发展,推进保险市场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外汇市场的互动与协调,对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寿险资产配置和资本市场是互动互补的关系。寿险资产配置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寿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推动资本市场的成长和结构的改善,同时寿险公司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减小资本市场的波动性。
二、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资金规模限制
(一)寿险资金的来源及性质
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前提是寿险资金的来源。寿险资金的来源主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自有资金;另一部分是作为负债项目的有偿借人资金。具体来源包括:寿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各类准备金、公积金、未分配盈余等。其中各类准备金占据寿险资金的绝对比重。
寿险资金的性质取决于寿险资金的来源。寿险资金的主要构成是各类责任准备金,从而准备金决定了它的性质,而准备金是由其经营的业务产生的,因此寿险资金是由寿险公司的业务性质决定的。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产品主要有人寿保险、年金产品、健康险、意外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人寿保险和年金产品是最具代表性的寿险产品,因此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来探讨寿险资金的性质。寿险和年金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和储蓄,从而寿险资金的性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储蓄资金,是一种延迟的消费资金,即把初次分配中用于社会消费的一部分资金通过再次分配转移到投资领域,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寿险资金的这一特性不仅决定了寿险资金投资的必要性,而且也决定了寿险资金运用的限制。
(二)寿险资金来源对投资规模的约束
寿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表现为资金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资金流动过程的起点是寿险资金的流人,即资金的来源,资金流动过程的终点是保险金的给付和理赔。从资金流动的整体特征来看,表现为大量资金不断地往返运动。由于风险事故的不确定性,必然形成一个最低规模的资金存量,使保险投资成为可能。寿险公司只有具备一定的资金来源才能进行投资运用,资产配置才会成为可能。寿险资金来源不仅会约束寿险投资的规模,而且会约束资产配置的结构。
寿险资金的来源对投资规模的约束体现在对初始规模的约束和存量规模的约束。初始规模使投资具有可能性,而存量规模则使投资具有连贯性和可调性。无论是初始规模还是存量规模,都表现为对寿险资金投资规模的约束。
三、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投资限制
保险投资与一般的投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一般的投资原则同样适用于保险投资。但是由于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和保险投资资金的负债性、返还性,寿险投资不仅要符合投资的一般要求,还要符合保险经营的特定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影响到保险投资的风险、收益,还影响到寿险投资的规模、方向和结构。
1948年,英国精算师Pegler提出了保险投资的四大原则:一是保险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可能收益;二是为了保障资金的安全,保险投资应尽量分散;三是投资结构应该多样化,保险公司的投资经理应当根据未来趋势选择新的投资方式;四是保险投资政策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寿险投资的一般条件限制
1.安全性条件
保险公司属于风险规避型的投资机构,对保险投资的风险边际损失反映比较敏感。保险公司的效用曲线虽然会随着投资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风险越大,其带来的投资收益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
2.流动性条件
寿险公司始终会产生资金的流人和流出,由于死亡率和退保率等因素,资金的流人流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为了保证保险金和退保金的给付,保险投资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3.收益性条件
由于寿险精算费率都有预定利率规定,这是保险公司的最低收益率要求,保险公司要保证给付和盈余,其投资收益必须要超过保单的预定利率。因此,寿险公司作为风险规避的机构投资者,要同时考虑三方面的投资约束,这就需要寿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做好选择。高度的风险规避就需要寿险公司多持有现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资产;流动性要求就需要寿险公司保持较高比例的金融资产,控制投资于地产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资产比例;收益性要求又需要寿险公司投资于股票、风险投资等风险资产。
(二)寿险投资的特殊条件约束
由于寿险资金的特殊性,寿险投资必须在既定的规模和结构的约束下实现保险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1.对称性条件
对称性条件约束要求寿险公司在业务经营中注意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对称性,也就是寿险投资要使投资资产在期限、收益率和风险度量方面与资金来源的相应要求相匹配,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例如资本金、总准备金等一般可配置长期资产,各种准备金则要根据责任期限的长短来分别配置资产。当然,对称性条件只要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大体一致,并不要求配置的资产在偿还期、收益率、风险度量等方面与资金来源保持绝对一致,否则就会影响寿险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以及资产组合的投资收益,而且实际业务中要做到绝对对称基本没有可能。
2.替代性条件
替代性条件约束要求寿险公司在制定投资策略时,根据资金的来源、保单的性质、期限以及保险金给付的情况对投资目标进行定位;其次是充分利用各种投资形式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与寿险公司业务相适应的资产结构形式;最后在某一投资目标最大化的前提下,力求能使其他目标在既定的范围内朝最优的方向发展,或者牺牲一个目标来换取另一个目标的最优化。
3.分散性条件
分散性条件约束要求寿险投资策略的多元化,资产配置结构的多样化,尽量选择相关系数小的资产进行资产配置,以降低整个寿险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分散性条件是安全性条件的直接要求。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首先,寿险公司的投资产品要多样化,在保险法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项投资,尽量分散投资风险;其次,在投资地域上要尽量分散,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分散;再次,投资资产规模尽量分散,投资于同一行业的资金规模不能过大;最后,适度控制寿险投资的结构和比例,即投资于某种形式资产的最高比例限制和对某项资产的最高比例限制。
4.转移性条件
转移性条件约束指寿险投资时寿险公司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投资风险转移给其他方,以降低自身的风险。最常用的风险转移方式有:一是转让,即通过契约性的安排让合约的另一方承担一定的风险,如通胀时期的浮动利率债券;二是担保,如保单质押贷款、第三方保证贷款等;三是再保险或购买风险证券化的保单,将风险转移给再保险人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四是套期保值,寿险公司通过持有一种资产来冲销持有另一种资产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自身风险的目的。
5.平衡性条件
平衡性条件要求寿险公司投资的规模与资金来源规模大体平衡,并保证一定的流动性,既要防止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投机性的卖空买空交易,增加投资的风险性,又要避免累积大量资金不运作或少运作而承担过高的机会成本,无法保证将来的保险金给付要求。
四、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渠道限制
寿险公司作为一个企业,要对寿险资金进行有效运用,使之保值、增值。现代经济中寿险资金可以投资的渠道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限制,虽有所放宽,但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类别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固定资产以及贷款、产业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等方式。
反映了我国保险业2000年~2006年间银行存款、债券和证券(基金和股票)三类资产的实际投资比例的变化情况。
五、当前寿险公司资产管理的趋势
简单地从传统资产配置的方法——有效边界分析确定合理收益均衡的资产配置方法,由于没有考虑负债的特征,对于保险业而言并不适用。保险资金资产配置要引入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保险负债和资产的特性。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的管制放松,利率的波动更加难以预测。因此,保险资金资产配置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保险负债和资产价值及其利率敏感性的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寿险公司的资产项目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价值相对容易确定。而寿险公司的负债项目主要是各项责任准备金,其市场交易很少,价值确定比较困难。在利率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负债的法定评估——法定准备金相对能够代表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在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准备金的波动也会很大。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3
全球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特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范围内长期投资人的资产配置进行分析后,总结了三个主要趋势:1、资产配置全球化特征增强,同时亦代表着所在国资产配置比例降低;2、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的管理资产比例相对下降,而主动型投资基金的管理资产比例相对上升;3、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后,公共部门(如基金和外汇储备机构)的资产配置比重和重要性上升,私人部门(如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则相对下降,公共部门更偏向于长期风险资产的持有,而私人部门则更倾向于持有避险资产。
根据诺承投资的观察,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有着以下一些新的发展:1、全球金融危机使机构投资人对风险因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流动性和信用评级的风险敏感程度提高;2、主要机构投资人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市场遭受严重挫折后痛定思痛,新兴市场因其高增长性和与发达金融市场之间的低风险关联性而在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上升,但在单一市场内部还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素。3、被动型投资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资产配置理论和模型最优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轻视了资产配置优化调整的灵活性。而主动型投资人对于全球机会的积极探索、识别和捕捉在逐渐碎片化的全球金融市场中获得了更好的风险回报。
中国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情况
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作为中国最典型和可配置资产量最大的机构投资人,足以左右另类投资市场的整体趋势。随着机构投资人扩大另类投资的信号日益增强,从资产配置角度研究和分析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要素将为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另一方面,符合机构投资人法规要求与市场标准的投资管理机构在某些维度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对于机构投资人的另类投资资产配置产生了反向的影响。
影响机构投资人资产配置的要素很多,除了简单的资金量方面的因素外,收益目标和风险偏好,法规政策与投资限制,投资经验与投资能力等因素都制约了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策略。
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在投资类别和法规政策方面是两类风格迥异的机构投资人,而大型保险公司和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另类投资市场格局
在中国的另类投资生态链条之中,下一级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上一级的成熟度和市场化程度。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组合想象空间。借助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转变的历史机遇,把握住中国另类投资机会的投资机构在过去十年中发展壮大。诺承投资对于中国另类投资市场的历史周期和行业格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认为:
中国PE行业经过了一个从兴起,到顶峰再到谷底的约十年的完整周期。这一周期与中国的政治周期,资本市场情况(主要是IPO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环境息息相关;2013年中国的PE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逻辑,开启一个新的行业周期。
中国PE行业的格局略有成型。PE基金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规模,成为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手段之外的独立金融子行业;具备行业历史经验,稳定退出业绩,既定投资策略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品牌机构形成;行业逐渐分化呈现多元化态势,品牌机构之间形成竞争和互补。
构建另类资产投资组合的可能性形成。行业的成熟性、多元化分布、业绩分布已经具备了构建和优化另类投资组合的前提;同时另类投资行业的流动性方案也在形成之中,另类投资资产的投资和退出渠道将具备更多可操作性。
中国机构投资人的另类资产配置能力
以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机构投资人,在股权投资基金和不动产投资两个主要另类投资领域内,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主要机构投资人的资产总量巨大。根据诺承投资的统计,包括具备PE投资牌照及正在申请PE投资牌照的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拥有超过八万亿人民币的资产总量。
二是可配置资金总量空前巨大。在股权投资基金类别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合计可投资资金量超过8000亿元,与中国PE行业当前整体存量资金规模(约为9000亿元)相当。此外保险公司在不动产类别的可投资资金量超过一万亿元。
三是当前已配置另类投资比例偏低。社保基金已经向16支PE基金配置资产,总承诺金额226.55亿元,约可配置资金总额的1/4。当前,经过保监会批准获保险公司承诺出资的PE基金一共六家,总金额约为57.9亿元人民币,不到可配置资金总额的1%。不动产投资方面,目前保险公司仅以直接投资出现,尚未配置不动产基金。
中国机构投资人的法规硬约束
法规政策是当前影响中国机构投资人的硬性约束条件,而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法规约束各不相同。
社保基金法规约束
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4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经发展改革委批准的产业基金和在发展改革委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总体投资比例不超过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按成本计)的10%。
社保基金的法规约束较少,一方面需要备选基金在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另一方面,社保基金的PE基金投资上限为总资产的10%。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1]2864号)的要求,资本规模(含投资者已实际出资及虽未实际出资但已承诺出资的资本规模)达到5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外币的股权投资企业,需在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备案基金需满足该规定及国家发改委的其他要求。
截至2013年3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进行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已经达到72支。同时在2011年之前,还有22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GP)按照当时的法规要求在国家发改委进行了备案(彼时的备案对象仅为基金管理公司而非基金)。
保险公司法规约束
保险公司方面,2010年9月5日,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明确了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方面的资金运用具体规定,被认为是实质性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另类投资的开端。根据两个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分别以5%和10%的比例投资于股权投资(含直接和间接投资)及不动产投资(含直接和间接投资)。
保监会2010年的两个暂行办法颁布后,保险资金并未实际上开始大规模配置另类投资产品。由于保监会对于进行另类投资的保险公司实施股权和不动产投资能力驻场检查管理(被外界理解为PE投资牌照和不动产投资牌照),而保监会驻场检查的进展并未如外界所期待那样迅速。直至2012年底,仅有数家保险公司通过了保监会驻场检查获得投资许可,而实际配置的PE基金数量寥寥,不动产基金方面则未获突破。
2012年中,保监会连续多个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对之前的资金运用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补充和修改。经过调整后之后的资金运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且相应比例也有了大幅上调。在另类投资方面,股权及股权投资基金的比例上调为10%(之前为5%),不动产类投资比例上调为20%(之前为10%),新增了金融衍生品、境外投资等新的投资类别。此外,还对股权投资基金和房地产基金的投资事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明确。
其中,在另类投资领域(PE基金和房地产基金),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具体法规约束如下:
在PE基金方面,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范围远小于社保基金,这包括:1、保险公司不能投资VC基金;2、保险公司必须投资已有业绩的基金(3个退出案例),而不能投资新设基金;3、保险公司可投资的基金管理机构有30亿管理资产余额,和1亿注册资金的门槛限制;4、保险公司不能投资金融机构参股基金(主要包括券商直投基金、银行系基金);5、保险公司在单一基金的投资份额不能超过20%。而社保基金则不存在以上限制。
而在其他另类投资领域,社保基金当前仅获得了境外投资的法规许可。而保险公司则可以全面进行金融衍生品、不动产类投资和境外投资,资产类别领域和比例都超过了社保基金。
中国机构投资人的市场软约束
根据相应的法规限制条件,当前符合保险公司投资标准的人民币PE基金数量在30家左右。(外币基金适用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办法)当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进入社保基金投资范围的基金数量为72家。但由于受发改委强制备案的影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仅仅是社保基金投资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际进入社保观测范围的基金数量要少于备案数。
很显然,在经过了相应法规约束之后,市场上近万家所谓“PE基金”管理机构中,仅有少数能够进入中国机构投资人的观测视野。但是,满足法规硬性需求仅仅是符合机构投资人投资标准的基本要求,机构投资人还有相应的市场软性约束。一般来说,PE基金的评价维度包括:基金策略、管理团队、过往业绩、投资项目以及法律条款等要求。
策略
符合投资人的投资组合要求或偏好,或者在同等策略组对比中具有比较优势。
投资人往往要求基金有明确的策略定位和策略描述,如行业策略(制造业、消费升级等)、投资阶段(早期、成长期、上市并购等)、特殊策略(国企改制、私有化等)等。
投资人的策略要求是与多元化的基金投资组合相关的,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多元化、风险分散且效率最优的基金投资组合。中国机构投资人绝大多数都未建立起完整的PE基金投资组合,在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当中填补空白的需求远远大于优化投资组合的需求。而现在市场上现存的备选PE基金池中又存在着较大的同质性问题,如绝大多数符合标准的PE基金都集中于传统行业的成长期投资。而在新兴产业,及早期或者晚期投资方面则缺乏具有实力的备选机构。机构投资人在选择PE基金时主要将考虑基金策略是否能够填补投资组合构建的空白或者优化现有投资组 合,以及在相同策略组当中,备选PE基金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团队
具有共事经验和典型投资案例的精英团队,或者具有特殊能力、资源和经验的新团队。
PE基金最为重要的价值动力在于其精英团队借助资金基础的内在价值创造能力。团队是PE基金最为核心且物化的外在表现。由于PE基金是长周期价值投资,团队成员需要具备优异的个人能力和丰富行业经验,同时还需要团队内部具有良好的分工合作与长时间的默契配合。通过过往案例和成功经验证明团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广泛征询行业及合作伙伴的意见与评价。而对于新组建的团队,或者老团队组建的新基金而言,投资人将更为慎重地全面审查其内在价值创造能力。除此之外,团队的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机构投资人往往需要在法律条款中锁定基金的核心成员以防止出现因团队变动所带来的基金业绩风险。
业绩
基金业绩处于行业前列,且风险系数较低。简而言之,风险调整后的业绩优势。
机构投资人对于基金过往业绩的评价是从回报和风险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一方面,PE基金行业存在着以开始投资年份(Vintage Year)为基本尺度的投资业绩标杆体系(Benchmark)。国际PE基金行业普遍以基金业绩处于前25%作为优秀基金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基金的业绩稳定程度反映了基金的风险水平。中国市场的投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定义为高风险区域,而在中国投资市场内部,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表现。根据诺承投资对于中国PE基金业绩体系的数据研究表明,近十年来PE投资回报的风险因素在持续上升。中国市场的回报―风险特征集中体现在投资价值逐渐降低,而短期投机行为日益高涨。中国本土PE基金的Benchmark体系为PE基金业绩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但是,中国市场各种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造成了对于未来业绩预测的障碍。
项目
稳定的项目池,具有比较优势、行业领先地位或者具有创新性的投资项目。
机构投资人一般倾向于向具有一定投资组合的项目池基金进行投资,但实践中也存在着单项目基金的案例。项目池的项目获得和维护机制、拟投项目的行业比较优势和创新性、以及基金与项目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评价基金项目优越性的基本维度。同时,对于项目的评价也是对于基金未来业绩表现的最直接依据。
法律
不存在相应的法律漏洞,满足各种监管需求,能充分保障投资人的权利。
无论是社保基金还是保险公司都有一系列的法规性监管要求。国家发改委近期在进行PE基金备案时已经开始实质性审查相关的法规要点,如打通计算合格投资者,最低出资门槛,LP不得干涉GP决策等。而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的PE投资牌照发放,和保险资金投资的PE基金的合规性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条件。为了争取国内稀缺的机构投资人资源,PE基金管理人在法律条款谈判过程中,如投资人权利保障、利益一致、团队稳定性等方面也做出了各种有利于机构投资人的设计。
中国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案例
社保基金的另类投资案例
社保基金在另类资产配置方面是当前中国最为成熟的机构投资人。不但最早进入另类投资领域,对于资产配置领域具有最深入的研究,具有最为完整的人民币PE基金投资组合,并且已经获得了PE基金领域的实际投资回报,开始形成稳定的PE基金配置策略。
截止到2011年底,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8688.20亿元。其中:社保基金直接投资资产5041.12亿元,占比58.02%;委托投资资产3647.08亿元,占比41.98%。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类别包括:现金及等价物,约占1%;固定收益,约占51%;股票类,约占32%,实业投资,约占16%。
社保基金的股权投资基金属于实业投资之下的资产类别。截止2012年9月底,社保基金已经向16支PE基金配置资产,总承诺金额226.55亿元,间接投资组合公司210家。社保基金的PE基金投资约占总资产配置的2.6%,约占实业投资的15%,当前已配置资金占可配置金额的26.08%。
社保基金是当前中国投资时间最早,投资金额最大,投资组合最全面的PE基金机构投资人。社保基金在PE基金投资方面的经验包括:
社保基金在早期选择PE基金具有强烈的政府行政色彩,投资了数支早期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如渤海产业基金、中比基金、中信一期(绵阳城基金)、金浦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早期的国家级产业基金是中国PE基金的雏形,由于行政干预、法律缺陷、市场机制等多重原因,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如山西能源、广东核电等基金后来逐渐退出了市场视角;渤海产业基金、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经过了剧烈的内部动荡,以至于后来进入运作阶段的基金在投资策略、基金团队等方面与基金初设时的预期完全不一样;中比基金、绵阳城基金等市场机制较为良好的基金则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自弘毅一期和鼎晖一期以来,社保基金的市场化标准开始建立,以投资业绩、团队能力、项目优越性、投资策略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市场化评价机制的确立,既为社保基金建立了专业化的PE基金遴选机制和专业能力,也有助于选择最优秀的PE基金提高投资收益率。目前,社保基金在PE基金选择方面具有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奠定了行业内成熟机构投资人的地位。
近期,社保基金开始大规模参与外资管理团队设立的人民币基金,如IDG、宽带资本、中信资本、赛富基金、新天域等。中国PE市场的兴盛是由外币PE基金所引领的,成熟的外币基金管理人拥有更丰富的投资经验、更卓越的投资能力、更专业的基金管理水平。但是,外币基金在人民币基金管理经验和业绩上往往有所欠缺而不能完全符合保险公司当前的投资标准。因此,社保基金成为这些具有成熟经验“初创基金”的最佳有限合伙人。
近期,社保基金向其成功投资的基金进行重复出资。当前,社保基金已经投资过的弘毅、鼎晖、君联和中信产业基金都已经获得了社保两次的承诺出资,在16支基金配置中占据了一半数量。显示了社保基金对于经过业绩检验的基金管理人具有更强的信心和认可程度。同时也表明社保基金正在向成熟的机构投资人发展,在资产配置的策略制定,投资组合的动态管理和市场机构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正在逐渐成型和完善。
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案例
在整体资产配置层面,各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风格趋同。各保险公司在维持一定货币现金保证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基础上,基本以低风险的银行存款和债券作为主要资产配置类别。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在整体资产中所占较少。
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风格决定了整体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历史上的可投资范围狭小,且系统关联性极高。2007年在中国股市大牛市的背景下,几大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10%,但紧随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的下跌,总投资收益剧降。从历史情况来看,保险公司的投资受到资产配置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投资范围狭窄,资产配置类别难以展开,多元化分散投资策略难以执行,投资收益波动明显。二是风险偏好保守,投资收益长期处于低收益区间,在既有投资限制之下难以有效提高投资收益率。
在另类投资方面,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包括对股权(不包括已上市公司股票和股票基金)的直接和间接投资,对不动产的直接和间接投资,以及境外投资等主要类别。在PE基金方面,保监会已经批准了六支PE基金的保险资金投资,同时还有多支PE基金在等待保监会的批复,或者在与保险公司进行紧密接触过程当中。但现在,无论是对于整个保险业,还是任何一支保险公司而言,尚未构建完成成形的另类投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
在另类投资方面,不可忽视保险公司具有自主性的保险资管平台。在近期保险资管领域已经全面放开的局面下,保险资管平台将全面行使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职能,包括股权直接投资、房地产直接投资、泛资产管理业务。由于保险资管平台往往独立于上市保险公司,因此其资金运用和项目投资并不在上市保险公司报告中披露,具有私密性质。同时,保监会已经允许获得牌照许可的保险公司将相关投资业务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或专业平台机构,即保险资管平台可以全面代替保险公司开展另类投资业务。以中国人寿为例,与人寿股份公司平级的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初,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人寿集团旗下的专业另类投资管理公司。公司资产近百亿元人民币,目前拥有控股企业十余家,投资范围涵盖不动产投资、股权投资、养老养生投资及资产管理等领域。
中国基金的资产配置案例
除了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之外,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也是重要的机构投资人,但其覆盖范围主要面向海外配置,中投和外管局是最活跃的机构投资人。
中司的战略资产配置结构包含五个类别,分别是:现金、股票、固定收益、绝对收益和长期投资。其中,绝对收益投资包括对冲基金等;长期投资包括泛行业直投、泛行业私募股权、资源能源、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根据战略资产配置和审慎风险管理原则,中司的投资范围涵盖了多个行业、地域和资产类别。
在另类投资方面,中投的PE基金投资主要与相关的境外投资管理机构合作,开展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跨境直接投资。其典型例子如与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共同组建的中俄投资基金,与比利时国家投资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国-比利时欧洲投资基金。除此之外,中投在PE领域最受争议的一笔投资即是2007年,尚在组建阶段即以30亿美元入股黑石基金管理公司。直至今日,这笔投资还存在巨大的账面投资浮亏。
由于中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项目大多尚处于投资期,加上受整体市场下跌影响,一些对能源资源等领域上市公司的直投项目市值出现波动,公司投资组合业绩受到一定拖累。2011年,中司境外投资组合收益率为-4.3%,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年化收益率为3.8%。
外管局也是极为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在中司成立之前,外管局一直承担着中国对外投资的任务,而2007年9月组建中投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金全部来自于外管局,2011年外管局又再次向中投直接注资300亿美元。
外管局管理着中国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其正在努力寻求私募股权领域的投资,以增加投资回报。中国现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但外管局投资风格历来谨慎,外汇储备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回报率较低的资产,如美国国债。外管局计划将外汇中约5%的储备投资于另类资产类别,这其中即包括了私募股权基金。
外管局最初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并不成功。2008年,外管局向美国私募股权机构德州太平洋集团(TPG)运营的一个基金投资25亿美元,该基金随后向当时全美最大的存款与贷款机构华盛顿互惠银行进行投资,不久后随着华盛顿互惠银行因破产被美国政府关闭,外管局也因此蒙受了损失。
当前,外管局以全球配置的视野布局了一系列外币PE基金,这其中既包括了国际顶级PE基金,如黑石等。也包括了植根于本土的PE管理机构,如鼎晖。
挑战与展望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中国市场开展资产配置活动还面临着重重挑战:
对于投资人而言:1、在市场初级阶段,缺乏成熟、可靠、合格的配置对象;2、各类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3、投资人还面临着较为沉重的投资回报压力以及现金流偿付压力。
对于市场而言:1、中国PE行业周期与政治、经济周期紧密相连,行业风险程度因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因素而存在诸多变数;2、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格局,但是当前的行业同质性较明显,PE机构的策略转移频繁,投资人的资产配置范围狭窄,不可控因素较多;3、市场过分关注收益端,而忽视风险因素的存在,为了追求高收益越来越偏向短期投机行为,市场风险度越来越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PE行业在经历了一个从繁荣到低潮的完整行业周期后,行业价值链条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行业周期。
新一轮政治周期将开启新的改革红利,政府进一步放开行政控制和让出既得利益,过去十年PE投资内在逻辑将被改写,绝对套利和权力寻租空间减少,市场化过程当中将释放出潜伏已久的价值。
随着专业化的机构投资人入场,有望为PE行业输入全新的血液,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格局。机构投资人的总体投资能力完全可以替代之前的各类投资人,且在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和专业能力方面更为优越,因此将更好地优化品牌管理机构的资本来源,从而释放其长期价值投资能力。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4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策略;资产再平衡;投资收益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1-03
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绝大多数的基金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资产配置对于投资组合业绩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借鉴了基金管理人对基金进行投资时所普遍采用的资产配置策略,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这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的基金配置模式给予了合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目标是根据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选取合适的资产配置策略,做到在相同风险水平的情况下取得收益最大或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水平最小,以期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一、资产配置含义及过程
资产配置是指根据投资需求将投资基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分配,进而实现投资组合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最佳收益。在现资管理理论中,投资通常分为规划、实施及优化管理三个阶段。投资规划就是资产配置,是制定资产组合投资决策步骤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从目前的投资需求看,资产配置的目标在于以资产类别的历史表现与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为基础,决定不同资产类别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增加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或是在给定的收益水平下,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其内容会随之变化,但其中所涉及的决策原则和方法相对较为稳定。完整的资产配置过程不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还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也就是资产配置的再平衡。
二、资产配置策略
资产配置策略主要有战略性资产配置、战术性资产配置及动态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Strategic Asset Allocation,SAA),也叫资产类别配置,是以实现投资管理计划和控制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为长期目标,基于对主要类别资产预测其长期的预期回报率、标准差和协方差的结果,目的是找出能最匹配投资者风险回报目标的资产配置,反映了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管理决策。战术性资产配置(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TAA)是在战略资产配置的基础上根据资本市场环境的短期变化,对具体的资产配置比例进行动态微调。动态资产配置(Dynamic Asset Allocation,DAA)是根据资本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状态,从而达到增加投资组合价值目标的策略,其目标在于尽可能控制投资组合整体价值减少的风险,同时又可以保留享受风险市场行情上涨带来较高收益的机会,从而实现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同时达到收益最大化。根据资产配置调整的方式不同,动态资产配置主要包括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等。
(一)买入并持有策略
买入并持有策略(Buy and Holding)是指按确定的符合投资者风险收益水平的资产配置比例构造好投资组合后,在一段适当的持有期内不改变资产配置状态。买入并持有策略在本质是一种消极的、长期的资产配置方式。此策略只进行战略性资产配置,而没有后期的再平衡过程,是消极型的长期再平衡方式,适用于有长期计划水平并满足于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投资者。
(二)恒定混合策略
恒定混合策略(Constant Mix,CM)是指保持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维持一个固定比例的动态调整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低买高卖”的保险策略。此策略并不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或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来调整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而是假设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资产的收益情况没有很大改变,所以最优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比例保持不变,适用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为稳定的投资者。
(三)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是将一定数量的资金投资于低风险资产,从而保证组合资产的最低价值,在此前提下将剩余资金投资于风险市场,并随着风险市场的变动对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资产的相对比例进行调整,同时不放弃资产升值潜力的一种动态调整策略。本文研究的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最常见的一种简化形式——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onstant-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CPPI)。
上述三种资产配置策略是在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积极的投资管理,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变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也对实施策略提出了不同的市场流动性要求,如表1所示:
(四)平均投资策略
平均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制订一个强制的固定现金流投资计划,也就是说,在这个投资策略下,需要长期固定的投资一笔资金在购买某个基金上。在基金价格高涨时买入较少单位,在价格走低时买入较多单位。这是一种定期定额投资的方法,因此这个策略也被称为定期储蓄计划(regular savings plan)。
(五)趋势定投策略
趋势定投是华安基金推出的国内首个以判断市场趋势为前提的智能化基金定投方式,根据客户选取的目标指数及其短期、中期、长期三条均线的关系对市场趋势的强弱进行判断,从上一交易时点到当前交易时点,如果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或者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且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上方,则判断为市场趋势走强;从上一交易时点到当前交易时点,如果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或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且中期均线在长期均线下方,则判断为市场趋势走弱;如果上述两种条件都不符合,则判断市场趋势保持不变。
趋势定投策略是在平均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优势。当市场持续走强时追加投资高风险基金,享受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当市场行情持续走弱时追加投资低风险基金,避免市场下跌带来的损失。当市场趋势转而向下时,将前期投资并持有的高风险基金转换为低风险基金,并追加投资低风险基金;当市场趋势转而向上时,将前期投资并持有的低风险基金转换至高风险基金,并追加投资高风险基金。
三、资产配置实证分析
以我国的证券市场公开披露数据为基础,选取华安基金旗下的华安中国A和华安富利为样本,采用历史数据法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样本研究以一年为投资时限,期间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时间段,如表2所示,分别运用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根据资产组合的实际收益来进行优劣比较。
(一)衡量资产配置策略效果的指标说明
衡量资产配置策略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率,即投资实际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率。投资收益率越高说明该策略的收益能力越强。
投资净收益(累计收益)=期末市值-本金投入
投资收益率(累计收益率)=累计收益/本金投入×100%
超额收益率=累计收益率-期望收益率
本文约定资产配置率为60%,全量趋势定投的资产配置率为100%,目标指数为沪深300,市场趋势判断的短中长三条均线分别选取30、60、90日。
经过计算,在不同样本时期各种资产配置策略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二)结论
1.在牛市(2007/01/04-2008/01/03)中,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顺序依次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平均投资策略和趋势定投策略。
2.在熊市(2007/10/17-2008/10/16)中,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顺序依次是:趋势定投策略、平均投资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恒定混合策略。
3.在震荡市(先降后升2008/06/18-2009/06/17)中,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顺序依次是:趋势定投策略、平均投资策略、恒定混合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4.在震荡市(先升后降2009/06/01-2010/05/31)中,资产配置策略的优劣顺序依次是:恒定混合策略、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趋势定投策略、买入并持有策略、平均投资策略。
5.当市场有强趋势向下时,趋势投资策略的避险能力表现异常突出,市场转而上升时,前期投资的低风险基金又可以全部转换为高风险基金,从而充分享受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
在强趋势市场环境下表现最好的资产配置策略是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在箱体强震荡走势的股票市场环境下表现最好的资产配置策略是恒定混合策略,在单边牛市中买入并持有策略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这说明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可适用的资产配置策略是不同的。实证结论和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灵活运用资产配置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19.
[2] 彼得·S.罗斯,米尔顿·H.马奎斯,李月平,等.金融市场学(原书第10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31-332.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5
现代保险业的重要特征是承保业务与资金业务并重,二者被喻为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保险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摩根·斯坦利所说:“投资是保险行业的核心任务,没有投资就等于没有保险行业……没有保险投资,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因此,研究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总结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经验,分析我国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经营与管理
从表面上看,一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是由该国监管部门决定的,但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保险业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金融体系结构以及金融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
美国整个金融结构以直接金融为主,而在资本市场结构中又以债券为主。资本市场内部结构以及成熟的市场规则制度使得美国资本市场成为高度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同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关度相对较高,同时资本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高。尽管保险资金运用的外部市场环境比较成熟,但美国仍然实施多层次、严格的投资监管制度,强调系统监管和个体监管并重。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制定了一系列示范法规以控制资产风险,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了便于监管,NAIC证券评估处还对公司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并详细地规定了对包括债务证券、投资组合、股本投资、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对外投资以及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贷款等在内的不同投资形式的质量和数量限制。与这种金融市场环境与监管制度相适应,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体现为以债券为主,在债券投资中又以高质量债券为主。在寿险公司的债券投资中,高质量债券(NAIC评定的1级和2级债券)占到将近95%。在非寿险公司的债券投资中,高质量债券也占到很高的比重。从投资实践来看,美国的投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保险公司的资产总量自1990年以来增长迅速,平均投资收益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净投资收益则基本呈递增状态。
与美国相比英国保险资金运用较为分散。英国是保险资金运用最为自由、宽松的国家,监管当局对保险资金运用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虽然英国也是以直接金融为主,但是英国保险资金运用以股票投资为主,因为英国是传统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场发达。英国投资连接险十分发达,投连险保费收入占到了英国总保费收入的50%以上。保险负债结构也决定了股票投资在保险基金运用中的重要地位。
欧洲另一个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是德国。与英美不同,德国以间接金融为主,拥有强大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其金融体系的整体特征体现为稳健平和。稳健的金融体系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稳定的投资环境,但市场收益率并不突出。同时,由于德国秉持的稳健性经营理念,德国监管部门对其保险业采取了严格的事前监管模式,为保险公司规定了十分具体的资金运用的许可范围、可选择币种,并对投资于国内债券、国内股票、国内投资公司管理的证券资产及特别资产、外国公司股票及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及建筑物、土地等实物资产规定了投资比例。因此,适应本国的监管体系与金融环境,德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结构也体现了稳健性特征,即总体上,保险资金投资于抵押贷款和银行存款的比重要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因为以本国为基地的工业十分发达,因而贷款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但近年来,随着德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以及欧盟共同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德国保险公司也在逐渐增加对股票等高回报率的金融工具的投资。
日本也是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决定了日本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中贷款占比重较大,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投资比例依次为:贷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存款;1986年日本的保险资金运用才从贷款为主转向证券投资为主,贷款退居第二位,但是贷款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应该算是高的。现在日本保险资金运用日益转向证券投资,这是因为日本的保险资金运用主要同该国的经济发展过程相联系,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侧重重工业,重工业的经济效益好,日本保险业于是以贷款方式投资机械制造和化工工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转向以轻工中小企业为主,后来证券投资收益好,又转向证券投资。
二、对我国保险资金经营与管理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保险资金业务的重要性认识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但从法规的制定到保险公司的实际运行都不能适应这一地位的要求。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育与完善,保险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强,保险资金业务的重要性也在宏观上有所体现。因此外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以本国经济、金融现实为基础
各国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保险资金运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体制、保险投资法律限制原因,又有金融市场结构、会计制度、保险产品结构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各个国家在上述各方面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上述美国和英国、日本和德国的对比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巨大的、正处于经济转轨和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国家,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状况、法律社会制度、保险业发展的阶段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中国经济、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不仅应借鉴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经验、教训,而且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金融现实(包括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条件、法律法规约束等),以本国经济、金融现实及发展趋势为基础,而不是脱离中国经济、金融现实,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只有这样,我国保险业才有可能在服务经济社会的同时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科学的保险资产配置,需要以“资产负债管理”思想为指导,对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来源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保险公司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其负债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也具有不同的保险资金来源性质。由于不同的负债特性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要求和现金流特征,从而在资金运用的收益目标设定和投资策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如前所析,对于寿险和财产险、单独账户和一般账户,由于其资金性质不同,一般都需要采取显著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保证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的寿险公司为此提供了相互对照的例证。1980年以前,日本寿险资金运用中一般贷款高达60%以上,而证券比重不到30%,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发展,日本股市、楼市大幅飙升,日本寿险业无视自己95%以上的寿险负债都是期限长、具有最低收益保证的一般负债的特性大举进入股市、楼市,在资金组合中,一般贷款比重由60%快速下降到了1986年的36%左右,而有价证券的比重也快速上升到了41.5%左右,在各项投资中比重最高。同时大量投资房地产,大炒地皮,而一般贷款中不少资金也投向了楼市。但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股市、楼市一路下跌,日本寿险业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其寿险公司对不同的负债来源采取了严格的账户分类管理,一般寿险资金进入一般账户,投资性寿险资金进入单独账户。对于寿险一般账户,美国采取了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将绝大多数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对于权益类投资则进行严格的比例控制。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大牛市,美国寿险一般账户中股票的比重并未相应增加,相反还随着寿险负债中年金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将股票比重由1992年的5.02%进一步降到了2002年的3.52%。
我国保险业的资产管理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保险业在进行资产管理和直接入市时应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快树立“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努力塑造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文化;在对不同账户的资金性质、风险—收益要求、投资期限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保险负债的资产配置策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稳健投资,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保险的资产配置范文6
一、问题提出
2011年两会期间,利用保险资金支持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保险业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截至2011年2月底,我国的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已经达到5.2万亿,巨额的保险资产要求更加宽广的投资渠道。然而,我国保障性住房且存在巨额资金缺口,公共财政压力巨大。根据我国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规模预估,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实际供求缺口还有4000万套左右。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一是中央财政补助,二是地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国城镇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规模预估,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实际供求缺口还有4000万套左右。国务院计划在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相比2010年增长72.4%,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资金缺口将达到1.3万亿元。如何建立保险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效机制,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模式是什么?这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二、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源配置理论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焦点。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资源的一种制度安排。不论何种制度安排,其高效运行的基础都是需要一个与之相容的制度结构,否则会出现效率损失,产生制度不协调成本,即“失灵”了。当存在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时,由于微观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造成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难以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需要政府干预,因为此时政府配置资源成本更低和效率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准)公共产品,只要是政府来配置资源,效率就一定会高(钱振伟,2011)①。政府在配置公共产品资源也不是万能的,政府不可能在所有公共产品资源配置领域都起高效作用。在某些公共产品领域,政府对资源配置也可能不是最有效的和成本最低的。哈耶克(1960,1963)论述了政府干预的“可为和不可为”的原则,“不可为”指国家强制力作用不可逾越基于私人产权为基础界定的私域;“可为”指政府通过适宜的法律和经济政策,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框架。当然政府干预经济并非完全因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不完全是替代关系。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岂止是干预,而且它自身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员,参与经济活动,其活动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曾康霖,2007)。
保障性住房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存在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资源失灵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保障性住房资源都由政府配置,其资源配置效率就一定会高,也可能由于信息不足、、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缺乏市场激励、缺乏竞争、缺乏降低保障性住房成本的激励导向等内在缺陷,政府也会失灵。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推进,保障性住房服务对象急剧增长,2011年全国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资金缺口达到1.3万亿元,公共财政将面临极大挑战,这也是政府配置保障性住房资源失灵的一种表象。通过BOT②的“政府招投标”形式,即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是克服保障性住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政府通过BOT的政府购买服务看作是介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完全私有化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折衷方式,被认为既可以克服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所存在的缺陷,又可以克服保障性住房公这共产品供给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即政府继续保留其福利投资主体和制定福利政策角色,提供制度产品,以克服市场失灵,但将营办服务的责任通过合同形式交给独立的营办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是营利性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等,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增加资金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克服官僚现象,以克服政府失灵。通过这种方式使政府与私营或其他组织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源配置向保障性住房领域倾斜,形成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承担保障性住房责任的良好局面,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效率。只有明确了政府与市场各自在保障性住房领域中的角色与定位,使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资源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有助于缓解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政府垄断服务供给不足的深层次矛盾,提高保障性住房服务的供给效率,满足公民对保障性住房服务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从保障性住房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转变为利益调解者、激励者,是“舵手”和“裁判”,而不是“划桨”和“球员”,是授权而不是提供具体服务。政府必须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公众一起来共同治理,推进保障性住房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让服务对象自己选择公共服务,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挑战
保险公司(尤指寿险公司)承担的多为长达几十年的长期负债,但由于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受到较严格的限制以及投资市场长期投资产品匮乏等原因,保险公司负债的久期远大于资产的久期,导致许多公司面临比较严重的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从国际惯例上来看,保险资金投资的多元化已是趋势,包括不动产等投资在保险资金运用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从中国保监会2010年9月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以来,由于受制于宏观环境的影响,一直没有保险企业实质的不动产投资行为。直到近日才由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成为自《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之后第一单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开始了保险资金涉足保障性住房的实践。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实践对于拓展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实现保险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匹配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方面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要想建立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长效机制,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障性住房属于准公共品,具有很强外部性,完全由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资源肯定会失灵。保障性住房的收益率较低,难以实现保险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益率不高,一般难以满足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要求。因此,尽管从投资期限来看,可以满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但是从投资收益率来看,较低的收益率对于保险公司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保险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来说,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是一个很大挑战。
2.缺乏必要的具体实施规定指导保险资金合理运用于保障房建设。从监管层面来看,尽管中国保监会已经出台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放开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闸门。但是,从具体实施来看,对于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的准入规则以及诸如征地的用途、投资的比例等具体模式缺乏必要的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使得保险资金迟迟难以进入保障房建设(刘欣琦,2011)。
3.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还缺乏必要的投资路径和模式。作为准公共品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完全不同于普通商品房的开发。与普通商品房开发周期短、利润率高的特点正相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运营期长,而且回报率较低。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投资机制和投资模式,使得市场参与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如寿险公司)更加便利更加有效地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降低了入住民众的生活支出压力,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保险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
四、构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构建我国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中市场和政府之间关系
保障性住房虽然属于准公共品,需要政府主导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但并不意味保障性住房完全由政府承担,也应该发挥市场在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吸引作为市场主体的保险公司积极进入和参与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具体如下:一是,通过政府(尤指地方政府)积极干预,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保险资产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行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可以间接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适当满足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保险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引入大量保险资金参与其中,可以减少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的财政压力。二是,保险企业设立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专项基金,按照“政府主导、商业化运作、协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高效率、低成本、高透明度的运作机制,与政府共同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各保险公司应该建立和完善自身资产的管理体制,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基金和相应的资金管理措施,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和运作资金,完善市场配置保障性资源机制,实现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目标和保险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尤其是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监管的政策环境
一项制度要有效率,必须要有一个协调的制定环境,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相应的监管制度,否则会产生制度协调成本,增加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交易成本。基于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建议保险监管机构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划归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投资,按债权级别分类,允许保险资金通过基金、股权、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保监会、证监会、城乡建设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各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应该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尽快完善各项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行政指导,规范保险资金的运作。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过于追求利润,但对于保险资金的运营,也要寻求一个完整的模式,否则会带来很大风险。对于保障性住房质量的检验、资金如何投入、资金进入后周期有多长、财务如何平衡、租金如何缴纳、若无稳定的回报该怎样处理等问题,需要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出台相应的实施和监管细则,实现保险资金运用效用的最大化。
(三)探索建立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BOT模式
保险公司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BOT模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确立投资项目。针对各地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保险公司可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社会环境、保障性住房拟建规模、技术实施方案、政府财政支出和补贴水平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初步选定那些能够保证期望投资收益率且风险较低的项目作为投资对象。同时,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展项目推广和营销,传播以BO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理念③,促进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开发领域实行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充分利用保险资金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途径。
2.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招投标。地方政府正式立项采用BOT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后,成立招标委员会和招标办公室,研究项目技术问题,如保障性住房的经营期限和租金水平等;并准备投标者资格预审文件,编写招标文件,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保险公司依据政府文件的投标资格和要求,必要时可与具备民用建筑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公司组成投标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后实地考察项目,并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协调。在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招标文件的基础上,保险公司编写投标书,投标书中应明确所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居住规格、质量水平、每平米的预计租金水平、融资来源和结构、建设进度安排、竣工日期、运营期限、运营维护费用、价格调整公式或调整原则、投资回报预测、风险分析与分配、不可抗力事件的规定等重要事项,并在截止日前递交标书参与评标。
3.成立项目公司和融资。保险公司中标后,与地方政府就保障性住房租金水平、经营期限等重点问题进行合同谈判。地方政府一般按中标顺序与各个投标者谈判,从中选择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投标方案和合作方。此时保险公司既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显著优势,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充裕供应,又要维护自己的预期收益水平,避免与某些投标者发生超低价的恶性竞争(洪明,2010)。保险公司在与政府取得合理谈判结果后,正式组建开发保障性住房的项目公司,并与建筑承包商、运营维护承包商签订相关合同,最后与政府正式签署特许权协议。保险公司自身作为项目公司的出资方,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低成本优势,合理运用杠杆比例,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运营计划安排好相应的资金供给,以最低资金综合成本的原则设计出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融资结构与资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