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1
关键词:艺术体操;必修课;多元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近年来学院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工作,树立“向方法要效益,要质量”的意识,不断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特别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注重寓教于乐,以乐诱趣,以趣促行,以行促健,充分调动学生,使他们在课内、课外生动、活泼、自觉自愿地学好艺术体操必修课课程的积极性。重视能力培养,通过培养大众艺术体操人才,也作为学院艺术体操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在教学实践过程和实习作业中,加强艺术体操专业学生指导必修课学生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能力,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要特别重视提高必修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艺术体操必修课教学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的展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实行“项目教育”改革
过去艺术体操教学偏重于技术教学,忽略了“人性的修炼”。这种传统的艺术体操教学过程只是起到了培训具有“谋职”技能的人的作用;而在“项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艺术体操教育,不仅传授艺术体操技能,而且传承艺术体操的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将其过程迷失的主体找回来,以复归的人性升华“艺术体操教学”为“艺术体操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及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艺术体操的拓展教育,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二)引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艺术体操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究式”、“情景式”和“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1、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探究教学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还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如图1:通过对探究教学内涵的分析,探究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法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长期以来,“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引起了教育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的关注。“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大体是“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学生)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景教学法”吸收了“从做中学”理论的精华,“设置情景――学生质疑”,扬弃了其中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作用难于发挥的不足,变“学生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学生)实施方案”为教师点拨启发,动情晓理的“主动学习”环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互动式课堂,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助手”的理念。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理论上来讲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师生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即循循善诱。学生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性。这种互动教学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主体互动,产生教学共振,实现教学相长。首先,互动式教学的重心由教师为重心,转向了教师与学生并重,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体与主角,教师则由主演变为导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组织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员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其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学升通过参与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经验共享,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不仅有认知性因素,而且包含情感因素,即要求学生从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要求他们进入某些教学情境,认知和体验自身的变化,重在塑造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能力。最后,学生通过分享控制课堂讲授内容及教学进程的责任,既实现了“学即所需”,又体现了自我价值,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实施人文教育,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
创造和谐教学氛围,搭建“人文教育”平台,“体育运动人文原理研究的核心是在运动中培养人性丰满的人。尤其是在未来的小康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是肉体上的需要,人文方面的精神需求将表现得更为强烈,为此,研究体育运动的人文原理,培养体育参与者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实现体育运动的总目标。”(宋继新《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
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把艺术体操的录像引进艺术体操课堂教学,能最大程度上展示艺术体操运动员生动鲜明的运动形象,艺术体操动作和技术的具体可感性,艺术体操画面的精彩夺目,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爱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与运动思考;通过组织艺术体操表演,记录下学生的演出过程,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情,而且给学生开拓思维、创造才华的展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练习艺术体操的情境中增长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愿望得以更好的实现,从而迸发出极大的练习热情,教学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有所用,美有所感,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学特色。
三、结论
(一)对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教学中突出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在“以人为本,健身育人”的“项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艺术体操教育,不仅传授艺术体操技能,而且传承艺术体操的“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三)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是搭建“人文教育”平台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民主教学,使师生间、同学间处于亲密友爱、心情舒畅的和谐气氛中,真正把艺术体操教学变成“人文教育”的课堂。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4-02
所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即根据该专业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并基于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将体育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的课程,最终将其妥善安排、合理优化配置,使这些内容成为完整课程体系的一个过程。课程设置问题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高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对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愈加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课程设置作为该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其现状是客观与堪忧并存。从整体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来说,亦或是从选修课程、实践课程来说,其整体设置状况都教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优化后的课程设置更有力地引导着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体来说,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全校必修,包括师范类课程)所占学分与学时数最高,二者相较,又以专业必修课居多。选修课,即专业任选、专业限选次之,实践性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数最低。大学英语、计算机以及教育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篮球、田径等专业必修课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无论是在学期课程开设、考试侧重等方面都较限选、任选以及实践课程占优势。因此,从整体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状态较为合理,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使体育教育专业蓬勃发展,但细化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并未很好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相链接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中小学教师,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又要设置体育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与技能,更要设置能提升学生教学素养与技能的课程,凸显教育的职业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机会。但在此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体育内容的很好链接,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销对路”,是相对失败的教育。
(二)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未能与时俱进
受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时,在教学理念上未做到与时俱进。如不能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认知、体育学习期待以及学生未来发展展开体育教学,也并未树立明晰科学的人才教育与培养目标,教师将教学任务的完成置于重要地位,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努力不够。再者,教学目标的模糊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三)专业选修门类单一,专业必修开展缺乏自由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同等重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着专业选修课门类单一,缺乏多样化,专业必修课开展过于拘谨、缺乏自由与自的问题。选修课是为促进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丰富学生体育素养,拓展学生技能所设置的不可或缺的课程,只有呈现多元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需求。专业必修课程要基于学生学习需要自由、适当压缩部分课程,使课程开展更自主化。
(四)缺乏对学生教学实践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缺乏对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凸显三个特征,即职业性、教育性、体育性,三者缺一不可。但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技能等的忽视。在教学技能方面,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实践平台。在职业素养方面,忽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及中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课程
在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既要确保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又要使课程设置迎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相关联、相链接。首先,可整合体育教育专业与以上二者关联不大的课程。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音乐与体育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体育史》、《体育概论》等,这些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内容联系不大,故可适当削减课时,必要时可取消部分课程。其次,要充分利用有效学时基于中小学体育内容展开教学。在有限课时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应尽量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即体育教育专业的精品课程应与该区域中小学体育考试内容相契合。例如,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有体操与队列队形、篮球、田径等,中考测试项目相应就有球类(篮球、足球等)、体操(双杆、单杠等)、田径(男女不一)、立定跳远等等。以上内容均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依据。
(二)丰富选修课门类,增加学时,凸显必修课自主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选修课方面都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无论是专业任选还是专业限选都呈现一定特征,但总体说来,依然存在着选修课门类单一、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任选课程集中在体育市场营销、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英语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几个课程上,从整体看,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鉴于此,应该多开设一些实践类、实用性的、综合性体育课程,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多多增加实践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上,可有计划增加专项选修课的比重,将限选课中的一些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逐渐向任意选修课转移,转移后,可适当增加剩余课程的学时数。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其课程开设应符合该专业的“特殊性”与“技艺性”,即本专业的学生可不用做到与全校学生一致的要求,保持专业自,可基于教学目标适当压缩或扩展学时、门类,如削减理论课程,增加技艺型课程等等。当然,削减或增加课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以及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定,不能盲目随意而为。
(三)强化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率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3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
从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经过扩招,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院校大大增加,截止至2005年底,招收社会体育本专科生的院校超过200所。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主要课程做了规定,但内容简略、笼统,各院校在执行中千差万别,特别是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差异很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收集整理国内57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比研究,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2 各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分析
《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主干学科规定是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主要课程是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课。对照分析57所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发现在培养.目标表述,主干学科,主要课程的选择上与《专业目录》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院校有38所,占总数的67%,这38所院校的课程计划基本都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上加上《专业目录》中要求开设的五门课,就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选择这种培养方式的院校多为体育学院,东北、西北地区的师范院校。38所院校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这类院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上是不明确的,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上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相同。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有19所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这19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各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在课程计划中以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模块及特色课程体现出来。根据各校专业方向的选择,确定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共有16个,具体分为:研究型,高层次人才方向,代表性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湖北大学、长江大学;休闲娱乐指导方向(健身技能指导),代表性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院;体育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市场营销方向,代表性院校南京师范大学;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残障体育),代表性院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社区体育指导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矿业大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经营方向,代表性院校首都体院;体育旅游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方向,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运动训练方向,代表性院校浙江师范大学;防身护卫方向,代表性院校杭州师范学院;体育物业(场馆)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天津体院;高尔夫球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河北体院(只一所);户外运动管理方向,代表性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只一所);体育新闻方向,代表性院校西安体院。
分析认为:1)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体育学院被确定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院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这类院校最多,而研究型院校最少,但研究型院校也形成了一个培养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属研究型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对各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是很高的,北京师大社会体育专业要求培养高校体育理论学科教师,山东大学提出依托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社会体育人才。这类院校数量少,丰富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层次,但办学成果有待验证。2)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涌现出一些有特色的办学方式。问题是多达16个专业方向对形成本专业核心的培养目标是不利的,有些专业方向之间完全缺乏相通之处,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是否应放在社会体育专业名下就值得商榷,它更应放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名下,二个名称完全不同的专业却培养几乎相同的人才,显然不妥。同理体育教学方向应归到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方向应归到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旅游、体育市场营销等专业均未列入《专业目录》,它们的共性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作为专业的重要知识,可归并到社会体育专业产业经营管理方向。淡化专业,重视学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
3.1 代表性院校主要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湖北大学依托综合性院校在经济学、管理学上的优势,确定的培养方向是产业经营,通过开设较多的营销与管理课程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来实现。新一轮的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将适当改变过去专业方向过于单一(只有一个方向)的缺陷,通过增加健身技能指导的专业方向,使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方向既具有概括性,也不过于细化。华南师范大学在全国成立第一家运动与休闲学系,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社会体育指导(职业技能类)和休闲产业经营两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休闲运动、体育经营管理和休闲健康三大课程模块,其专业方向设置较为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尤以休闲运动类课程为特色。河北体院走特色办学之道,专门开设高尔夫球管理方向,其办学方式具有独创性。它们针对协调好,悟性高的学生着重培养其运动技能指导水平,据称有二位学生已能90杆左右完成标准洞,完全能胜任高尔夫球健身教练的工作,而针对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着重培养高尔夫球运动的经营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走的路与河北体院类似,全国目前只有是中国地大一所院校专门培养户外运动的各类人才,依托中国地大在登山运动、攀岩运动上竞技水平,教练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培养受过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户外运动专门人才。
3.2 17所院校开设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本调查去掉河北体院、中国地质大学二所特点独特的院校,选取19所有特色院校中其余17所为研究对象(以下调查均相同)。调查分析17所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必修课情况(表2):1)由于专业方向或模块多,各专业方向或模块差异大,使专业必修课总门数大大增加,涉及学科知识更广,不可避免增加了各校在课程开设及贯彻实施上的难度。2)虽然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但仍有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开设更普遍,说明社会体育专业仍受体育教育专业较大影响。3)各校普遍增加人文社会学课程,以适应培养通识性人才的要求,如开设了社会体育学,旅游体育等。
3.3 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情况分析 所谓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指各校开设可能性大的专业必修课,本调查自定的标准为:如果一门课被一半以上的院校选为必修课就认为是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各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表达了各院校对社会体育人才主要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17所院校开设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
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科研方法、竞赛组织与编排、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体育市场营销学、中华体育养生学;术科为:田径与定向运动、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体操、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与健美、网球、游泳与救护、乒乓球、羽毛球。从结果分析,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由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运动人体学科、运动技能三类构成。各校对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课程选中率较高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是以经营管理类知识为主。从必修课的相对集中,说明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调查发现社会体育专业主要的专业方向逐渐向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和运动技能指导方向集中。有15所院校没有同时选择健身概论、中华体育养生学、大众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课作必修课,而是进行了合并,主要是因为这三门课内容严重雷同、重复。
3.4 17所院校开设专业选修课情况分析
各校开设专业选修课差异颇大,本调查结果只能代表部分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各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很多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课程,甚至一些是直接从国外翻译引入的,内容体系不成熟,在教材建设上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
3.5 课程设置的结构分析
3.5.1 术科课程的设置情况 世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是学科的比例不断增加,各院系社会体育专业术科的门数和占总学时的比例差别较大,多数院校术科占总学时比例在35%~45%之间,综合性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经营类方向为主的院校术科比例明显小于体育学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已引入课堂,浙江师范大学开出30门术科供学生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由于专业方向差异大,因此,各专业方向术科占总学时的比例应该有很大调整余地,不能强求一致。
3.5.2 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在课程建构时,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调查发现,四年由各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平均不到3次,除个别院外,大多数学校实习基地不稳固,针对性不强。另外主干课成绩评定中,明确将实践技能计人评定总分的院校一所也没有。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内容的选择应大大超过体育教育专业,可通过健身项目指导实训,体育市场调研报告,体育市场营销策划,营销技能实训,市场开拓实训,公共关系实训等社会实践贯穿于学生大学4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5.3 必修课与选修课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6.77:3.23。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总比例为6.77:1.95:1.28。17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均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类别来设置,平均学时比为6.85:2.14:1.01,各校限选课比例明显较高,与各校开设专业方向多有关,事实上,限选课很大程度上也是学生必选的课,所以,造成学生真正能完全由自己选修的课不过十分之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选择余地太小是中国高校极普遍也是后果严峻的问题。
4 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情况分析
在《专业目录》中正式列入的体育学专业只有五个,分别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些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等专业。目前除体育学院外,其它院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较少,最多不超过4个,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成都体院、西安体院、沈阳体院、天津体院、广州体院8所主要体育学院开设专业平均11.3个,专业过多,过于细化,且相同类型的专业多是体育学院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淡化专业,强化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体育学院开设的体育经济、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显然存在冲突,这些专业必须明确彼此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结果往往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向体育教育专业靠拢,成为变相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学院的这种专业过细的设置方式值得深思。
5 结 论
1)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既受学校类型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又受办学者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的了解程度制约。
2)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计划与体育教育专业相差无几,没有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征,说明大多数院校没有找到自身的办学定位。
3)19所有一定特色院校选择机率高的专业必修课是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反映了各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的共同认识,表明体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各校逐渐认可的主干学科。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4
20世纪末,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普通高等院校内设立的独立学院异军突起,发展非常迅速。由于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独立学院也倾入了极大的关注。但是,根据当前研究文献显示,独立学院在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研究一片空白。目前,湖南省独立学院的体育类专业刚刚起步,适合省情的体育类专业课程建设还没有完全独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成熟,这势必会影响湖南省独立学院体育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进而影响湖南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展开对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研究无疑将有利于规避照搬母体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同质化问题,从而更能贴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湖南省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1年至今,湖南省已先后开办批准了15所省属高校试点开设(本科)独立学院,其中,有7所开设了体育类专业。根据调查显示:当前湖南省7所开设体育类专业的独立学院中,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
1.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非理性差异
本文整理了湖南省7所独立学院的9个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组成,对课程层次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7所独立学院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主要模块组成。在必修课中又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主要包括了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校将实践教学环节规划在必修课中,而有的学校将实践教学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来安排。在公共必修课的课程安排中,所有的专业都安排了政治理论和外语教学,这充分体现了国家课程层次分类的主导思想。通过对湖南省7所独立学院的9个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统计分析,本文了解到7所独立学院的课程总学时平均值为2735个学时,但是,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多的是2768个学时,最少的是2684个学时,相差84学时。可见,不同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较大的区别。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则有408个学时,少则仅仅只有312学时,在实践环节中相差近100学时。体育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加之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就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大力倾斜。但这并不是说,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越多、学分所占的比重越大就越好。两者之间的配比应根据专业性质及要求的不同而作相应的调整。
2.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照搬“母校”
根据对湖南省7所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同类体育专业的调研结果表明:课程设置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办学特色明显缺失。其主要表现为:公共必修课基本符合了《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公共必修课的基本要求,但在专业必修课中,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在母体高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下,专业的实践环节基本采用了相同的课程,唯一的区别是学时和学分的差异。这说明当前我省独立学院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理念。
人才培养通过教育来实现,而专业间的差别就体现于支撑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发现,在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 4 个不同的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存在62.3%的相同课程。大面积的相似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方面几乎相同,从而混淆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消除了不同专业之间的特色和界限。这样形成的体育人才,知识结构相似,难以满足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当前,湖南省体育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母校”的课程相似度极高。其中,公共必修课的相似度高达90%以上,并且这些课程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相一致。在专业必修课中课程的相似度大约在75%以上。在当前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独立学院都将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人才,以此来区别于母体高校,但是,部分独立学院以扩大招生规模来盈利,把专业开设看作是赢利的手段,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途径,盲目照搬母体学校的专业,缺少相应的思考,这样的现状更进一步加剧了课程设置的同质化问题。从各个院校的课程比较来看,独立学院与“母校”之间的课程存在的相似性程度较高,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
3.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弱化
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在上世纪末已经被我国的教育专家所发现并迅速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独立学院从办学主体来看主要分为国办(母校办学)、民办(企业出资建立)、合办(校企合作)等,这决定了独立院校在本质上应该呈现多元化的办学特色。所谓的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培养模式、组织结构或文化风格。与高等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层次、社会服务的方式等方面,在功能、作用有自己的不同,而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并没有注意这些,在办学目标上,争高求大,无视自己的发展水平与办学条件,跟风逐潮。在培养层次上,一味提高办学层次而不强调办学特色,使得独立院校在办学特色上不断弱化。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展现了不同特色,但是不同的专业教学计划,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规划教材上也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推荐教材”,忽视了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和适应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湖南省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设置课程同质化形成的因素
1.办学定位不准
高校定位的主体趋近形成了同质化的办学定位。根据当前具有体育专业的7所独立学院的母校可知,湖南省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主要是“母校”办学。它们都是国家办学,在办学理念和目标上大部分遵循了国家的教育意志。在创办独立学院之时,在部分市场的需求下,修改了母校的办学定位。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社会经济对体育专业的需求不断变化,为了迎合社会的变化,独立学院在课程修改的过程中一味迎合社会的需求,不考虑自身现有的条件,从而形成一种只追求社会利益的办学定位。从微观层面来看,当前的独立学院在制定办学定位时,缺乏正确的指导,并且当前的独立学院从办学实力来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就业与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独立学院还不能根据市场的战略规划来制定自己的定位理论。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的教育部门正处在对独立学院的摸索阶段,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和管理也没有达成共识。
2.政府干预不当
根据现阶段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评估来看,不是以教育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多地强调资源、体制等硬件,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很容易形成单一的教育目标流向,即办学就是为了通过评估。独立学院的发展在这种导向下形成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在制定办学目标时忽略了市场以及学生的基础,不能把握市场环境下的教育理念。这表现了独立学院领导者自身的浮躁、功利、短视和盲目性。所有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同质化的蔓延。
3.办学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办学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硬件设施的不足;二是师资力量的匮乏。由于办学时间短,加上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多数独立学院仍然存在着教学楼、图书馆等资源配备不齐全,宿舍楼、食堂和学生活动场所的条件较差,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所必需的设施等问题。在教育教学设施中,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的缺乏最为严重,校外的实习基地严重不足。这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成了一对强烈的矛盾。与此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举办者或合作者又急于求得回报,把独立学院的发展期变成了投资回报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缺乏考虑。调查表明,95%以上的独立学院举办者或合作者都要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费收入中收取管理费,公办高校一般可以从独立学院每年的学费收入中获得20%左右的经费,而所谓内生型独立学院交给举办高校的经费更可高达学费收入的70%~80%。因此,独立学院能用于继续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无法得以完善。
当前随着湖南省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母校的招生也在不断地上升,独立学院的办学“母校”的教师资源本身并不宽裕,独立学院又主要依赖母体高校的教师资源,这已触及到母体高校利益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虽然近几年独立学院在大力招聘教师,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但由于人才结构、年龄层次、学术水平、教育理念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的聚合,加之办学体制等原因以致招聘教师的一系列后续待遇、管理等问题困扰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增大了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
三、结论与建议
湖南省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办学定位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专业人才,体育专业的人才和课程设置等维度表现出同质化趋向,在课程设置中没有较大的区别,仅在实践环节中存在差异。鉴于此,独立学院应该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方向,彰显独立学院之“独”,构建特色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要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考虑,增加一些兼具健身、休闲和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在操作上,从第四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2~3周的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与训练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注意吸纳不同学校和不同社会体育专业艺术表演方向的高素质人才,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2]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5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就要求他们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仅要学习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这对于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
1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的重心基本都放在体育有关方面的学习上,他们更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当然这也非常符合常理。
1.1非专业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加大对体育学生的培养力度,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共同发展。这也是现如今教育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仅只是从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来体现,更多的是从非专业方面的知识来体现。这与现在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不过就现在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而言,重专业知识轻非专业知识的现象还是十分普遍,尽管改革一直在进行的,但是改革的成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就业,就必须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树立起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意识,树立全面、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1.2非专业素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基石
就业是所有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必经之路,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但是这种特殊情况只针对于一些个别同学,还是极少数的。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人才也会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从大多数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他的非专业素质却十分缺乏,那么在有限的范围内,这个人也不可能得到较大的发展,毕竟会受到非专业素质的限制,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非专业素质会极大地阻碍个人的发展。在很多用人单位看来,评判个人优秀的专业素质,是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的基础之上。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非专业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比如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品质和敏锐思考、认真负责、善于应变的行事作风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亮点。
1.3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
现在社会一直在追求可持续发展,只有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的发展才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能适应某个岗位的工作,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也就是我们说的非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非专业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其作为评价可持续能力的参考指标。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和完善,逐步增强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绝对是大有裨益。
2构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
2.1注重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进行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就要求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在开设体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一些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还应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在开展的一些日常活动中,增加非专业素质,使之与专业素质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2.2注重潜移默化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
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产生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但是潜移默化的培养方法的选择毕竟有限,也有很多情况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集中培训的方法给学生一种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在集中培训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学到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将潜移默化的培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对学生不论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还是非专业素质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3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分析
要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必须采取多种合适的方法,构建比较完善的体系,才能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共同发展。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急需加强。
3.1构建相对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大学校园里,课程无非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之分,学生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选修课,但是很多选修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十分关键。因为每个专业对必修课的学分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必修课的开课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必修课主要是那些与专业知识极其相关的课程,选修课的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对于非专业素质的教育能产生更大的作用。适当的降低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既可以保证学生所学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可以保证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相应的体育课程,如软式排球、健美操、橄榄球、保龄球、桌球、台球、太极拳、跆拳道、击剑、防身术等多种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增设的新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体育学生的专业课程种类还是比较多,在设置必修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具体必修课的课程和数量,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多样化、多领域的组合课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3.2构建完善的队伍体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依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必须建立起一支由教师、行业、校友、学生组成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队伍,逐步强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首先,注重教师队伍的构建。教师绝对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在教师队伍的构建中,不仅包括专业课的老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老师,同时也包括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些人才队伍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行业或者是企业的导师队伍体系的构建。很多高校会开展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提前让他们先锻炼锻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实现行业或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或者管理人员通过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性的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校友队伍体系的构建。任何一所高校从建立初期到发展至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会走向社会的各类岗位。学校可以不定期地邀请那些在岗位上做出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母校做一些演讲,与在校大学生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最后一点,构建学生队伍体系。学生之间会互相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是不可估量。在学生的学习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不自觉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3.3加强信息交流机制的建设
大学生是一个问题多发的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类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由此可能会引发很大的危害。建立高校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关注他们的成长。首先,建立走访式机制。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对人才的要求,对于那些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充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此外,建立体验式机制。高校可以适当开展社会实践、建立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锻炼机会。
4小结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构建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熊卫权 单位:四川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继星,赵先卿.对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2]首都体育学院课题组.体育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02(10).
[3]张健忠.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4]朱俊玲.影响高等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及其基本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体育专业必修课范文6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培养目标是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往往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探讨课程设置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才一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依据国家在不同时段颁布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改革开放后1980年、1986年、1991年分别制定修订了三次教学计划,1997年在此基础上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1997一22年间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在此基础上,黄汉升等学者以全国61所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现行实施的教学计划为基点,以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为论证基础,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拟定了新的课程方,即23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目前各校的课程设置均以此为准,它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由此看出,此目标与1980年、1986年、1991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和1997年的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有教育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相比,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看似淡化了师资的培养,实则是提高了对师资的要求。各高校以此为准,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目标比较一致,所培养的是胜任体育教学以及从事其他体育性质工作的人才,也基本符合课程方案所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创新、广适应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越来越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培养能从事学校教育的多层次体育专业人才。詹晓梅,曹开华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的课程目标只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他在文中建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政治素质好、基础知识面广、专业精深、重应用并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体育师资人才。周登篙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对合格的体育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第一,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第三,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第四,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第五,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第六,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21年后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从正面肯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定后,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刘平清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竞技运动理论私、方法作为不可更改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学习繁多的竞技运动技术对他们并没有多大实用价值。我们的体育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喜欢的对他们的生活和终身锻炼有实际作用的项目教学内容。杨湘,刘春光(指出,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应重点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培养其体育综合能力,使其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第二,教育类课程突出。黄汉升,季克异调查分析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中,教育学类课程门数大幅度增加,表现为在原有开设7门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电化教育学、教材教法、大学语文、国防教育、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16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从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191。一些师范类大学在课程的安排上考虑到了师资培养的需要,特别突出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毛红丽调查得出,华东师范大学职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较为领先与全面,共有3个学分,由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模块(4学分)、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模块(8学分)、教育实践与技能类模块(12学分)及学科教育类模块(6学分)四个模块构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是实行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制度,没有取得合格证的学生不能参加教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