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1
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科技开发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深化实验室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更充分开发实验室各项功能,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更有其特殊意义。
针对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探讨关于加强实验室工作和深化改革方面的基本思路及其对策。
一、实验室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
2实验室重复分散设置,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和仪器设备的闲置以及低效率的利用。
3设备相对陈旧,生均实际占有教学仪器设备值与教育部的标准尚有差距。
4实验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并满足本科人才培养要求。
5实验室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实验室工作研究,实验室工作改革滞后于学院整体改革。
二、以队伍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1.优化结构,稳定队伍,完善机制,提高整体素质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以学院的办学定位出发,根据教学和科研的要求需要,组建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并通过引进、调整、激励、淘汰等措施,不断更新和优化队伍。
2.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本着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利用、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师生开展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原则,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实验室功能,合理调整实验室结构和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及实验室开放
运用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构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改进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更好的适应学分制条件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4.加强实验室教学建设
从培养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出发,以增加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为重点,努力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基础实验项目开出组数,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室改革的几点设想
实验室改革,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1.管理体制改革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在学院学科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建设,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对专业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合并、调整和重建,提倡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协作,做到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进一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依循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各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相同或相关专业、各层次学生所开设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学分制的培养模式,整合或更新部分实验内容,使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构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研究创新训练等模块化、开放式教学体系。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要保证实验室开放第一要教师实验人员齐参与,以保证开放实验的指导力量;第二要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经费;第三设置创新学分,引导学生参与。总之,实验室开放工作时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学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实验室、学生多方面努力,共同采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学院立足实验室体制改革,强化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力求管理求效益,管理求发展。制定实验室管理工作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人员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实验室易燃易爆和剧毒药品的使用管理、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和实验室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编印实验室主任手册、实验室工作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手册、仪器设备维修手册、实验室安全检查记录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借用登记本、实验室仪器设备丢失赔偿登记本等。不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跟踪检查,开展实验室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总结交流实验室的先进经验,这些将有力的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使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做好实验教学规范化工作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对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细化实验教学的相关文件,同时对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质量等,要加大检查力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管理文件,不断完善规范化实验教学管理。
四.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科研型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3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JXJG-06-74-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自动控制。(江西 南昌 330038)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又制定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作了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与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协同运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部署。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科研型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式
(一)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产学研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积极性, 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合作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实际,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和技术价值,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呈现出由浅而深的发展,但是受到部门所有、行业隶属、行政体制不一致的束缚,资源整合难以通盘考虑,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独立的科研团队,各方着重点有别,缺乏整体思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不愿与人分享,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
具体地说,目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方面是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 不愿为长线项目投资,承担风险,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往往对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 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 高校更愿意直接转让( 卖) ,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第二方面是需求与供给脱节影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成果虽多,相当一部部分对市场关注不够,是以论文为导向的知识性成果,仅是试验室的成果,通过的只是鉴定或小试,尚未产业化, 其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技术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而无市场推广前景,有待完善和配套。第三方面是企业投入少。一是企业无合作研发专项经费。 二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情况的原因, 对技术投入太少。经费问题制约着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 使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总体上说,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内涵过狭,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不断出新思路,不断有新成果。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基点在于联合,重点在于开发。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系统战略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实施的。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各国产学合作的下列7类一般方式实施:
1.一般性研究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界并不期望通过提供支持而获取任何直接的实质性利益。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多数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人员常常以个人身份且多数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合作。这类合作在OECD的成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合作成果也相当好,制药、航空与环境科技等领域采取这种形式较多。
3.契约型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减轻研发经费的负担,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这种正式合同方式建立的产学合作,可以动用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助于获得目标明确的成果。
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如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通过合作计划,企业对大学的课程设计及研究计划提供建议等。采用这种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研发更具效率。
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编制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特别是鼓励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种合作的目的主要在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网络关系,使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并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特征。
6.研发联盟。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政府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赞助。这种合作方式,旨在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7.共同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目前,这种方式是OECD成员国促进产学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项合作的具体模式的产生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双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突破制约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结合机制建设科研型实验室。
1.依托企业建设科研型实验室为总体思路。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都是依托学科而建立,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作用,推动科研型实验室做大做强,应是各高校建设科研型实验室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与企业结合,拓宽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设处于领先水平科研型实验室。
2.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型实验室发展。科研型实验室的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可克服实验室学科面窄、资源不充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改善学科交叉缺乏状况,拓宽了实验室功能,实现了人员、物力的优化配置。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科研型实验室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向新学科方向不断扩展,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也会同步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收,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以企业重大项目支持科研型实验室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依靠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推动下,使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和升级,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大的发展,形成创新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科研平台三个方面的相互推动。由于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科研型实验室也能以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
4.以人才互补的模式实施科研型实验室人才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实施人才互补战略。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可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顶尖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对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如企业和科研型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等学校是科研型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院系(所)和企业间的流动,审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立项,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拨发、配套实验室有关经费和后勤保障。
2.科研型实验室实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和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实验室实行课题和项目制管理,实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课题和合作项目需要进行聘任。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企业提供的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3.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型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
4.科研型实验室经费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国.产学研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的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合理;界面宜人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25-01
当前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实验室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它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室规模上逐步扩大,组成结构上日趋复杂,实验室设备数量上也日益增多,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内部需求[1]。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适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研发一套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是具有实际和现实意义的[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专门用于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系统,是管理方法、网络技术、数据库相结合的产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为实验室高效和科学的运转以及实验室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和加工提供平台[3]。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以来,经历了近4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PC的普及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实验室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当前在许多发达的国家,他们利用现代的管理学、最新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全面组织、配置、管理实验室内各种资源,使它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整个实验室的工作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办公的无纸化管理[4]。
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企业的实验室管理中较多,企业利用计算机对实验室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对整体环境的全方位管理。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英美南非烟草、美孚石油、杜邦化学、通用电气等公司都采用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5]。目前国外比较著名的LIMS产品有AAC Infotray AG公司的LAB base,Accelerated Tec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eoMate LIMS,Dynamic Database公司的Lab Master LIMS,Lab ware公司的Lab Ware LIMS,英国实验室公司的Sample Manager LIMS和Nautilus LIMS等。这些产品都比较成熟,不仅功能多,而且都通过了严格的检验。这些国外的成熟软件大多能够由用户设置工作流程,这样能够很快地适应实验室业务的需要[6],国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都采用了最新的软件技术,建设灵活、机构合理、功能完善、经过严格的测试、商品化程度非常高。
国内发展现状。9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实验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的,导致工作繁重和效率低、信息和数据过于封闭、事务滞后等现象,管理工作往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却不能令人满意。90年代以后,我国也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滞后约10多年,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7]。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多数是由系统使用者自主建设研究开发的。近几年,有一部分高校针对本校实验室管理需求自主开发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地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适合本院校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推动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8]。清华大学开发的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对实验室基本信息的管理,其功能模块有实验室管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开放仪器设备信息、资产管理、信息报道、科室管理、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各类设备管理文档下载、仪器设备网上交流论坛等[9]。这个系统虽然功能比较全面,但是系统中的信息都是静态的,系统运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更新数据,更新过程较复杂,用户得花很多的时间。这种静态生成数据方式,已经跟不上实验室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变化速度,数据的实时性极差。还有系统建设只重视功能的实现,没有重视界面的建设,界面建设没有考虑到清新、简洁、易操作、交互性强等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厌烦感和疲劳感。也就是说,该系统的建设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以MS SQL Server 7.0和Access 97作为系统数据库,能够完成实验课程编排、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即时网络远程教学广播等任务。但是,用户不能通过这个系统同时完成远程预约实验课和登记实验成绩两个功能,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切换来完成这两个功能。系统没有将这些相关的重要模块集成到一起,每个模块就像个孤岛相互独立,使整个系统的集成性较差。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虽然种类较多、各具特色,但是它们普遍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特点的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就表明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仍有很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开发。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应该从现代管理理念的“以人为中心”需要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此系统应该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推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人性化的道路,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乔月凤.高校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2): 135-137.
[2] 曹福祥.实验室建设与改革[M]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
[3] 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93-95.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4
关键词:实验室;创新;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18-02
实验室的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重要投资方向,在时间较短,积累较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和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基础课部的物理实验室,就应采用“多层次、多用途”的教学管理模式,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室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的积极变化,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全面的实验能力,都有要重要的意义。综合有效的管理、利用实验室资源是实验室长期发展的根本条件。我校现有物理实验室9间,拟建开放性、设计性、演示性实验室3间。实验室占地总面积将超过1000平方米。创新思路、完善管理体制是我校基础实验室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一、基础物理实验的新思路
现在我校实验室规定本科生必做实验12+6个,专科生12个,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几乎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课程,根本不会对实验内容和原理进行过多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对实验室及课程的安排也是统一制定,无法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去分别对待。
(一)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意义
开放性实验室有别于普通的基本实验室,要求更为严格,管理更为严谨,对于实验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更高。开放性实验不会影响常规的实验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制定相关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开放性实验主要承担提高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对现有基础实验的重要补充和提高。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开放,在实验项目及课程安排上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实验学习氛围。这样就能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以及动手能力,为学生的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开放性实验室模式
教师以往是以固定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和利用仪器设备完成实验。往往实验步骤都极其详尽,学生机械地去完成,很少甚至根本不去思考实验的原理和目的。此类多为验证性实验项目,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改革也成为很多高校的重点课题。
1.课程开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知识点,提出一个小型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查阅相关资料,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这是仿照了模拟工程设计的基本过程的特点,使学生可以经历整个研究和设计过程,虽然难度小,但过程全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有效。这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使学生不再是被迫学习。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和实验中进行辅导,往往更能发现新的思想和亮点,对学生自身也是一种鼓励,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科研设计开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科研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科学研究。那些有兴趣且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以以助手的形式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点和辅导,在实际的科研项目中讲授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教师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对实验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就会有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在这个期间所汲取的经验更是课堂上远远不及的,对将来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十分有益。可以对有创新项目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3.对外开放。部分实验室可以采取对外开放的模式,实行有偿服务,可以缓解高校实验室与效益完全脱离的现状,可以有效地增加教学经费,也为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论是向社会提供科学检测服务,还是吸引研究人员共同开展课题,不仅能获得高水平的成果,学习新的思想理念,还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也完全符合实验室的发展需要,为实验室的运行和不断扩大提供了一条新的,也是必要的基础途径。
二、实验室系统建设
实验室的前期投入决定着实验室的规模,完善的后期维护和更新更决定着实验室管理的成熟度。高素质的实验队伍更是实验室的灵魂,如何将人与硬件设备完美地结合才是实验室系统建设的关键所在。降低实验室实验设备的投入成本,也是各个高校最关注的问题,那么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就成为解决问题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了。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将其组合成多种不同的实验项目,让仪器设备能够一物多用,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不会减少实验的项目种类。对实验仪器的维护更是实验室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素质的实验人员就显得更为重要。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建设系统,才是实验室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硬件系统。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率。实验室的设备会随着实验科学的不断进步、实验室规模的扩大、课程和专业的增多、仪器设备的老化而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我们实验室的现按照各类实验12台套数进行配置,实验种类已达20多项,足以满足现阶段基础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但由于学生数量多、课时量大,对设备的使用率也就很高,后期维护和更新往往难以达到要求,使得学生数据误差难以控制,维修和更换周期过长也导致教学困难。因此大部分学校实验室运行的难点都是后期的维护和更新,维护仪器设备的后续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2.高素质的实验队伍。实验室的管理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实验队伍,从教学到管理再到维护,都对实验队伍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首先,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实验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另外,敬业的工作态度同样会使实验教学增添一份动力。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一旦缺失了后期人员的维护和管理,也难以保持好的状态。因此要建设一套好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一支强有力的保障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学利用实验设备。在一定的实验室成本下,实验室的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功能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了。①选择具有多功能的实验设备,让一套设备同时具备开展3个以上乃至更多的实验项目的能力,避免实验设备的单一性。②大型贵重设备以演示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出现,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领实验。③各实验项目的设备可以交换使用,这对实验队伍的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因此,实验队伍建设决定了实验室的效率,更决定了实验室投资的效益。
三、结论
实验室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我们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将现有的条件充分发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更需要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得到提高和创新。一个人的思想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打开实验室,让教师、学生和外面的人走进来,让思想和思维发生交集,才能产生新的意识和成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同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建设新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周树棠.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6,23(5):123-124.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策略
一、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室对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
高校学习有两部分内容,其一是理论知识学习,主要在教室中进行;其二是实践操作训练,多在实验室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转化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实验教学为理论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为疑难问题打通解决渠道,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做事风格,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
2.实验室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该懂应用、会操作,并具有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而实验课堂能够让这些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策略
1.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1)规章制度建设。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保障。实验室教学管理体制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设备操作使用制度、仪器维修护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岗位制度、硬件设置申购制度等,这些制度可以根据学校整体规范来执行,也可以根据各院系实际情况来做合理调整。制度执行要严格到位,确保公平、公正。
(2)档案制度建设。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和运行档案。档案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通过档案资料,管理者可以对历史性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也能对当下工作有效把握,便于从中发现管理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物资管理制度建设。物资管理是一项繁琐冗杂的工作,以往都是依靠人工来记录管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项工作逐步转移到计算机系统上。但由于低值、易耗品更换频繁,汇总量大,很多二级学院实验室的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仍旧停留在人工账上,管理者难以精准、及时掌控低值、易耗品经费合理使用情况,给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急需建立管理低值、易耗品账目制度并引进管理的微机系统。
(4)安全制度建设。实验室的常见安全隐患主要有:电路设施陈旧、走线布局不合理;安全通道堵塞;空间狭小,各类化学试剂不能隔离存放;缺乏备用供电设施等应急保障系统;缺乏急救设备及药品等。师生安全大于天,实验室安全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设立相关监督考核部门,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2.优化配置,抓好实验室建设
第一,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修和购置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学生实验学习的必要工具,随着科技进步,各类软硬件设备更新越来越快,很多陈旧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部分需要维修升级,部分将被直接淘汰,更换全新设备。第二,扩大实验室建设和使用面积。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需要更新、添置,原有的实验室面积也急需扩大。另外,随着学校扩招政策的开展,入学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空间显得越来越狭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尽快解决实验室房源紧张问题,快速扩建实验室。
3.打造高素质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管理的主体是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相关工作的开展进程与质量。首先,高校要保障相关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积极推进高校实验室教育管理改革,使得学校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确保技术人员掌握最前沿的管理理念的专业技术,并鼓励其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打造一支高、精、尖的组织队伍。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增强相关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模式早已无法适用。 在新时期,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创新管理手段,发挥实验室的保障和服务性作用,不断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范文6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农业生产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水利建设是关键,完善的水利系统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立,解决了很多农业灌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是改善种植环境和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我国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保障。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设施老化失修、效益下降严重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成到现在大概五六十年了,建设当初设计的各种配套设备、生产标准以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由于参与修建的都是农民,他们的知识技术有限,而工程所涉及到的规划、设计以及勘测等都不能准确有效的完成,所以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并不是很好,加上投入使用几十年之后,年久失修和维护不足,工程的很多损毁、老化的部分早就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就我国所有的小型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数据来看,约有四成到五成的中小灌区干支渠已经损毁。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个灌溉面积来看,节水灌溉面积只占四成多。虽然数据显示出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设施简陋的工程还需要翻修或者改建,各种输水管道需要重新整治。
(二)以筹资、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严重滞后
现如今的城镇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十分普遍,进城务工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投入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劳动力自然减少,加上农民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不高,而且,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机械化施工,不仅对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要求提高,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技能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说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在降低,而对于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在增加,这样一来,很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所以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将其关注点放在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比较快的大江大河治理和城市防洪以及水库发电等大型工程上面,而对于经济收益较慢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技术知识的支持都十分的有限;除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之外,农民也不愿意在经济收益较低的农业生产上面进行过多的投入,也不积极的参与当地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就难免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监管不到位,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也显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样的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所以大部分的小型水利设施功能比较差,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建议
水利建设,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效益是根本。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如何做到建管并重,抓好管理,延长河道使用周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是新时期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农田水利建设固然重要,它事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但巩固农田水利的建设成果更为重要,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建管并重上来,要认识到水利设施管理比水利建设还要难。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加强管理工作力度。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四安镇,早在 2008 年就把农田水利一建就管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将河道管理推向市场化运作,建立了一支常年负责水利设施管理的队伍,且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河道环境优美,河坡绿化成荫、河道畅通无阻,河水清澈见底。
(二)转变观念,提升全民的参与程度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应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各区域的水利管理部门应严格的落实水利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方针,进一步的完善管理体制,真正的形成“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的思想观念,准确的把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管理中提高效益并且促进发展。对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应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遵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到水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律保护、资金补助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上,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
(三)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思想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管理,建立层层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是建设施工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所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水利建设者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明确了建设目的同时,积极联系群众,使其懂得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去工作,主动为水利建设进行投资。并且能够采取严谨的态度,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农民各主体之间互相协作,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落实团队生产理论,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各种形式和策略,做到“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打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综合性治理、规模化推进、新技术支撑、高标准建设、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利用新阶段新格局的优势,把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结束语
我们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的国家,长久以来,治水工作也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主要事务,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则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想真正的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那么就必须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充分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对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真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张淑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