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0-01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赋予语文课程的独特内涵。实行新课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在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为主,适当与课程研究性学习相协作实施,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轻舞飞扬起来呢?本人想结合自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浅略的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1.编剧-预设精彩
现代教学设计论认为,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科学地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预设,就能优化教学过程,佳化教学效果。
1.1设计多元化问题情景。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就尤为重要,教师千万不要简单地把问题给端出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精彩的探究课堂。
那么怎样设计富有创意的问题情景呢?要创设"趣"意。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如果教师能别具匠心采用表演法,寓庄于谐,寓教于嬉,适时给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激情便会高涨,许多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就能在学生的热烈评论中不经意解决了。要营造"情"意。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言简意邃,饱含作者的深情。通过充分朗读,营造一种渐浓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更具张力的探究。
1.2设想多变化学生学情。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意味着在课堂内实行开放性,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就要求老师作好充分的预设空间,这样,老师的点拨才会更具成效性,学生的探究才会更具自主性,探究过程才会更具实践性,探究结果才会更具创造性,才会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3搜集多极化信息资料。搜集材料最恰当的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做成资源库,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找,这样,作为教师体现了"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作为学生锻炼了查找资料的能力,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培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把各种信息资料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只有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准确的预料,早做准备,想好指导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如鱼得水,整个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精彩。
2.导演——创造精彩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重视课堂生成性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它是构成完整课程的前提。事实证明,不管教师预设如何完美,都避免不了"意外事件"(课堂即时生成的情景)的发生。
2.1课程意识是课堂精彩的先决条件。探究性学习因其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更使每个人(师生)探究的过程,都成为创造和开发课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当课堂出现了预案设计外的"意外",不管什么"意外",教师都要树立"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并予以现场的瞬时设计,即时实施,这就是创造与开发课程。
2.2学生自主是课堂活力的源泉。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2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预设得过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呈开放学习态势的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单一性标准答案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
研究性学习虽不能直接导致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它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特征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示人的潜能所在并将其释放。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各学科相互沟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其可能涉及物理、天文、历史、地理,这样就有利于构建一个文理互通的大学科,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也必须具备这些知识,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如何实现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研究性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打破思维的禁锢。大胆设想。
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发问勇气,敢于向权威、教师挑战。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入状态,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也很重要。因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注重自主探究,自我释疑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例如可尝试让学生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库,收集了作家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
三、拓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空问,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像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3
论文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高中生物案例,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进行探索,提出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中所需渗透的策略。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育观,由学生在课堂上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质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缺乏科学的探究能力。本文在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中,给教师提供在教学实践上可操作的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能力。
1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1. 1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 2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1.3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
2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2.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要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探究遗传物质的基础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沙尘暴和西部大开发,等等。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是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如创设情境:玉米幼苗出土,单侧光会先照到胚芽鞘。这样看来,激素可能会在胚芽鞘产生。那么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向光性与外面的胚芽鞘确实有重要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再请其中一组派代表发言。这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2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1)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2)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3)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2.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高中学生知道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他们往往忽略生物体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因为学生往往只把分子与非生命物质联系起来。又如,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他们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现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等。
2. 4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播放的形成过程及受精作用的动画,学生能准确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在何时减半,同源染色体在何时分离,着丝点在何时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又如何变形成为,受精作用中如何进入卵细胞,等等。这样利用多媒体讲解既形象又有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会很好。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 尝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真正的探究学习,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过度引导而使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则是“假探究”。我们不能把探究学习简单理解为“学生动起来”“教师退出来”“问题包下来”,而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提升。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肤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动系统,燃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在教学生认识“正数和负数”时,我是这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有谁记得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都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这些矛盾的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自然氛围。而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例如在解决平面镶嵌问题的教学中就可做如下处理: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
三、提供广阔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可能有许多教师有顾虑:连例题都不讲,学生能尝试吗?尝试能成功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学生要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当然,解完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亦要对题目进行拓展,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变换几何图形位置,改变问题结论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比如“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完成证明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___、 ___、___。通过变式习题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既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乐趣,比单纯的计算与求解更富有变化,并且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原则;构建
一、前言
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提出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其问题情景的创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将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力图用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来构建化学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景创设的一般原则。
二、建构主义关于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对于探究学习的理解
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它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而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探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化学探究活动,获取化学知识,理解化学探究过程,学习化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化学探究能力,领悟化学的思想观念,建构起个人对于化学的理解,它是对化学探究的探究。
2.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界定
那么,问题情景对于化学探究学习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又如何界定呢?
首先,就是探究性学习任务的提出上,亦即问题的提出。只有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高水平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动机,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成为探究学习的“发动机”。
其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发展,十分注重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情景性。一方面,它反对传统的将知识从它被应用的具体情景中剥离出来。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永远不会脱离认知主体而事先以某种特定形式客观、独立地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以作界定: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一种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兴趣为主要目标,以利于问题的提出和学习者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解释,保证化学探究学习过程顺利、高效的展开问题背景或氛围。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创设的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首要原则。许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感到很困难,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景。真实的问题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态度。
2.科学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创设要符合科学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求教师要知晓问题的价值、意义,把握问题的解决对于科学、社会发展的作用,然后深入研究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相关学科知识及其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它还要求教师在整合问题和具体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两者的组织结构和结合方式,通过情景创设要把问题问到“节骨眼”上,即所提问题要反映“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存在,为什么会这样提”,使问题的提出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3.引发认知冲突原则
教育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探究学习,教师必须创设适度的问题情景,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将此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和自身探究需要的驱动下开展探究活动。即学生是“我要探究”而不是“要我探究”。
4.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匹配原则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而化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这就要求化学探究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许多教师之所以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立的问题难度过大或问题背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差距太大。
5.课程目标的整合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时应根据拟提出问题的性质、类型、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要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服务,也要为促进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最大程度地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在问题情景中的整合。
6.开放性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情景的开放性与问题情景中蕴涵的问题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加以严格区分。此外,在开放性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并不都是有研究价值的,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加以取舍,灵活处理。
7.实验优先原则
实验作为研究化学、发现各种化学问题和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手段,其地位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是由化学实验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实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千姿百态的化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中出乎意料的发现、结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化学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要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以上是以建构主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的界定及内涵、功能的分析而构建的化学探究性学习问题情景创设的一般原则,是总体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问题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灵活处理,通过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予以体现,从而提高问题情景创设的实效,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刘冰著.化学探究学习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范文6
一、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教材,尽可能地把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创设学生学习情境,如:①探究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NaCl溶液,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②探究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火焰的哪一部分?设置的问题为加热3mL的水,看谁用的时间最短?③要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a.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b.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④探究制备物质的实验,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探究出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和要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如探究实验制取CO2的方法;先把大实验划分成:a.药品选择的探究,酸是用稀硫酸、浓硫酸还是浓盐酸、稀盐酸?b.气密性检查的探究 c.检验CO2存在的探究。d.气体收集方法的探究。
在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时,应该注意:①设计的实验应有层次、梯度,难易适中。若设计的实验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若设计的实验难度太大,学生又不知如何去做,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主动性。②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计学生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和学生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适合学生。④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实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不应该强行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由于学生受化学知识的局限,有些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还不能解决,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基础,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思路中的断点,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在讨论设计苯酚与钠反应实验时,有学生提出直接加热苯酚,使其融化,然后再加入钠进行反映。马上有学生反驳,苯酚有毒,而且易氧化,苯酚在加热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效果。又有学生提出:用70℃以上的热水,或者用乙醇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然后把钠放进去,这是能看到有气泡放出。然后这个方法被更多同学否定,理由是水和乙醇都能与钠反应,放出的气泡不能证明是苯酚与钠反应的结果。这是老师点拨学生关键要选一个合适的溶剂,既能把苯酚溶解,又不与钠反应,经过多次的实验比较,大家觉得苯和乙醚比较合适,相对来说乙醚更好。
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期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应使学生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并没有平坦的道路,科学家取得最后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困难不退缩,遇到失败不气馁,善于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如瑞典化学家阿尔夫维特发现锂就是从他的创新意识开始的,他对他的导师说:“他要做别人没做的事情”,导师同意了,叫他专门研究从攸桃岛采来矿石,他做了无数次的分析实验,使他感到意外的是矿石中已知元素的含量,与整块矿石的质量差3%,他下决心找出未知元素,他在有相当把握确定未知元素为钠元素的情况下,他还用试验鉴定一下,当他把未知元素的硫酸盐放在水中溶解,却意外地发现它的溶解度与钠的硫酸盐不符,于是他继续深入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锂。
四、激励评价,鼓励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