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1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技术都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素质,这不仅指能融会贯通语文教材、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还要不断地“充电”,更新知识,了解当前语文教学信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扩大知识视野,来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构建新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师还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师德标准要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归纳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即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获取知识。21世纪是个高科技的时代,也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时代,所以要求培育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适应21世纪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意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教学方法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是远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媒体综合利用的有利条件下,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感到他们是自主的,越能激发他们的个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出丰富问题”和“回答问题”所需的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学习氛围。对于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学生要大力提倡,哪怕他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也应该热情鼓励,以避免束缚学生的灵性及创造力的发挥。如在一次看图作文课上,对一个男同学追着给一女同学送雨伞的画面,有个同学把它写成男生追着用雨伞打女生。看后我虽然感到吃惊,但也没有在课堂上批评他。下课后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他看到过这样的事。对于这篇来自生活真实的作文,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我还是因势利导地教育他要培养和珍惜同学情谊,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激发好奇心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地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备课时应把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放在重要地位。在课堂上巧设问,留悬念等,都能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谈生命》一文的学习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1、一颗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历程?2、“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特别?3、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4、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使他们的思维更具创造性。例如在讲授《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诵全词的基础上,去想象“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壮观场面和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英武豪迈,然后再让学生用笔描绘这些形象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析,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超然魅力和意境浑厚的豪放词风。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2
1产生兴趣,调动创造性思维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每个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热情,并注意力集中时,才能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兴趣或求知欲。人只有对学习和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不会把学习和创造作为一种负担,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感兴趣的问题,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
1.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环节。
1.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师生一起探讨解题方法及解题技巧。总之,老师要改变那种容易使学生生厌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树立“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创新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3创设问题,开发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求函数f(x)=ax2-2x+1,x∈[-1,3]的最大值。如果教师直接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应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本题中的函数一定是二次函数吗?
2、参数a的取值会对函数造成什么影响?
3、对参数a的讨论应以什么为原则?
4、讨论应分哪几个层次进行?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所以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能创设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培养联想,提高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室内设计 创新 实践
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在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学习民族文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回归传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文化现象,艺术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我国著名的民艺学家张道一先生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既要为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又必须努力学习以承继这个优秀的传统,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中断。”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中的造型、色彩、符号等都是我们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一“承”不变的,如果这样只会是仿古与复古。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需要借鉴传统元素,创造出新的元素。我们主张应该结合时代的需要,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设计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民居”和“园林”的设计语言,使中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在北京中国银行的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又在四季厅的大空间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并与庭园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使其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性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如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研究本国的传统建筑与室内装饰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的精神上去领会,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皮毛的模仿和照抄照搬上,而要利用和吸取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再创造,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科领域,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积淀
室内设计是一个创作空间非常广的学科,对于创新设计来说,要求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室内设计其专业性知识建构不仅是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设计师需要了解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需要对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新动向的关注和把握,并加以联贯和运用,利用室内设计和相关学科的这种关系进行创造和思考,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不同的语言和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丰富而厚重的知识积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室内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重视关联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积淀,为日后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教学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灌输式、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专业是不适用的,教学活动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课堂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方面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设计创新的自觉性,就不可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兴趣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动力。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幻灯片、虚拟动画、图片等,对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样板间,与优秀设计师交流访谈,探讨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思维形成的过程。通过可视形象的不断熏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转。
(二)启发引导法
学生刚刚接触室内设计时,由于接触面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设计经验,在方案构思初期常常陷入思维困惑,教师要及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使设计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构思方法:把握“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进行构思,化不利的制约条件为有利的构思契机;从设计对象的立体形态中运用“加”与“减”的方法展开体型上的构思;运用历史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形态和文化特征,对设计对象进行“历史文脉”与“文化意境”方面的构思;利用设计艺术形式美的创作规律,从艺术构图规律和构成法则来展开构思,从而引出更多的设计构思。
在方案设计和设计发展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和判断出现偏差的时候,需要教师依靠敏锐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设计结构创新,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功能性、装饰材料的环保性、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经济成本的适宜性,空间造型的新颖性等方面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多元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使学生建立起创造的激情和信心,让创造性潜能得到发挥。
(三)激励教学法
“激励放飞思维”,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激励教学法更重视授课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思考,对更多“可能性”的想象。此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多元”的可贵,“质疑”的必要和“可能性”的价值。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信息量大,其思维潜能是巨大的,因为没有经验的框架,没有固有的风格,其想法往往出奇制胜,教师在设计课题训练过程中,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大胆创意,教师不再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只是组织者和思维激发者,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可能”的构想,教师的武断评价,可能就会抑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加以分析,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鼓励学生对设计课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想,善于发现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号”,适时激励,并给以正确的引导和推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得以延续、深化和发展。
(四)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 F. 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群体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适合于解决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群体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个学生设计方案都上台演示、讲解,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尽可能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激发,在自由、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展开联想,大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学生中许多设计方案常常就是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走向成熟。一个人的思维总有局限性、片面性,集体讨论一方面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养成开放性思考的习惯。
四、注重设计实践,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在设计实践中应用出来。
在设计实践中,设计思维的作用就是设计师如何把思维转化到项目设计的实践中来,教师将企业参与投标的真实项目纳入设计实践,带领学生实地调研、现场勘测、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团队的协同合作等,在这些环节中让学生多思考、多感悟。带领学生亲身经历了几个设计项目后,可以逐渐由学生尝试承担简单的设计,学生可以是个体参与或分组参与,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确定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分析揣摩客户要求,到逐渐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设计,仅给学生提供建议,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等。学生正是在完整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了设计的实际意义,体验到创意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解决设计实践中各种困惑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设计实践,学生就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从而在各种空间的设计上也能举一反三。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必须善于探究、勇于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参考文献: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 创造性思维
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能力成了现代评价个人或团体的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而所有的一切离开了主体创造性的思维都无法实现,它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能力的内核。小学数学课程中蕴涵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丰富因素,如何从中挖掘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对现代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很多,但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差不多。“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既通过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因而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或常规思维是相对应的概念。它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目标,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结合,是人类思维过程中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的表现。但有一点要说明,创造性思维成果有社会价值,但不能把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标准。
2.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特征
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或常规思维,有自身的特征。首先,创造性思维必然打破常规,具有创见性。如果循规蹈矩,按照既有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就很难能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其次,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所得到的成果必然有别于正常思维的成果。再次,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联想、想象、灵感、顿悟等,对问题具有敏感性,理解概念具有流畅性,过程具有灵活性。最后,创造性思维要以非理性思维为核心,更要以常规性思维为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1.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要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整个过程就是让学生去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接受一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后,就要去试着解决新问题。荷兰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处处都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2.丰富的图景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丰富的图景,可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等思维习惯的突破口。在学习简单的数字时,通常会这样举例子,“3”象耳朵,“2”象鸭子,如此等等。当然,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简单的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3.多样的题目答案与方法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教材中一题多解决例题有两种,其一是答案不唯一,其二是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两种类型题目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
4.鼓励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乏让学生探索和猜想类的情景,可以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猜想类的题目往往是学生凭借常规方法得不出答案,但又可以凭借知识积累直接得到答案,然后再由果到因到探索解题的过程。其实学生的这一探索过程非常类似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尽管他们得到结果是前人已经得到的,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灵感、顿悟等思维习惯的培养。
5.趣味性的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动机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数学家的故事,对数学家童年的表现,小学生充满好奇心,教师只要利用合理方式将趣味性很强的故事讲解给学生,就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本质上说这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原因也有学生个体心理因素,更有教学环境等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同一种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思维”。小学数学课程中又包含了丰富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资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门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努力。
1.提高老师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及个人思维的创造性直接影响到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学生做了一个不符合常规答案或提出奇异的想法时,如果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和引导时,学生就失去了对新思路的追求,进而落入了“唯师、唯书”的境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只有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有深刻的理解,自己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对学生打破常规的行为进行认可与鼓励。
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重智力轻非智力因素,重收敛性思维轻发散思维,重理性思维轻非理性思维,重教师轻学生等等。在新时期,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与老师之民主的关系,让学生自由的去思考问题,才能破解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的难题。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但数学教学给人以刻板的感觉,如果把握不好将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让学生死记公式与定义,对学生错误观点一味的批评,这些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挖掘人文因素,寻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典故,准确地说这不属于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老师也很少去理会这些典故,以致于成了摆设。然而,这些典故属于科学技术史的范围,属于人文因素;从小对学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非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要挖掘教材里的人文因素,生活因素,“寻求课程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现实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离他的生活很近,数学定律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他们也可以去创造,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3.
[2]王翠.浅议新时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84-387.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68-02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接触历史知识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中应该得到充分的思想转变,同时对于教学氛围也应该进行不断的优化。本文就结合这几方面展开相应的研究过程,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得到充分的拓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对于知识点的衔接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很高的要求,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应该高度的重视。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
1.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大多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识严重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主要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记忆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思想还是紧紧地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教师应该继续加强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同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
2.课堂上缺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就课堂教学气氛而言,很多教师认为自身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并不高,这样教学过程显得尤为枯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氛围。
3.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与开发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但在平时的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传统的“灌输式”以及“填鸭式”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受到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达不到预想效果。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发扬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样才是落实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以及拓宽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自身应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程度。
2.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营造教学氛围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对于教学情境模式的应用过程,这是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自身思维方式得到创新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激发学生对于中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使“要我学”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为“我要学”。例如,“探究性”教学模式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
3.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到剂的作用,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方法的更新应该做到及时而又充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竞赛法”与“合作法”进行积极的应用,同时将“探究式”教学法与之进行融合,这样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过程中会更加积极。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进行融合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另一关键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创新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对于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永明.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西北职教,2007,(10).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63-01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性培养离不开以生为本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只满足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探讨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当前要重视创造性教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紧密相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十分必要。只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能进一步去发现、探索,才会有发明、创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遇到困难时,有的人会灰心丧气,有的人则会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两种表现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有无自信。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丰富的想象,就很难有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很多独特的想法,就是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充分舒展个性创造必要条件。比如课文《小露珠》,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演课文中的小露珠和小动物对话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生动地表演小露珠和小动物的对话,要求学生加上动作、神态,仔细体会情景,描绘情景,演示情景。在优美的配乐声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这样,孩子们既可以从中感受到小露珠的亲切与可爱,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甚至还可以体会作者的那种喜悦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以此感染、熏陶学生。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这种特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②传授小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小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小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
人的思维往往有―定的习惯性,按照―定的方向进行思考,或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形成定势,这样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于打破思维的定势,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特别是逆向思维,让学生处在创新思维训练中。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狐狸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狐狸奸诈。而有的学生却认为:“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它是个弱者,在危难之际,他用智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当今社会,许多弱小者因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会斗智而受欺负,他们应该向狐狸学习。”也有的学生说:“外表再强大,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手中。”虽然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但是他们的见解并没有错误,倒是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不按照常规的路子,具有创新性。
四、在课堂中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知识的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教师创新性地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