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范文1
系列报道之六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北京教育杂志社共同组织
高校与区域及学校合作机制
综述
由于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区域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到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利益,也影响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进入21世纪,当区域教育发展从规模条件转向内涵发展时,区域教育管理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深化改革,发挥区域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立足学校推进持续发展,结成了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简称为UDS。北京市石景山区和延庆县、密云县在推进区域内涵发展方面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有效途径。我们看到,高校、中小学、地方政府的紧密结合,已经打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壁垒,直接效果是促进了教育者的发展。这种结合对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信息量大大增多,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验,先进理念逐步转变为教育行为,反思与改进走向自觉;对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通过与区域及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更了解中小学的现状了,在解决区域内涵发展观念层面上的困惑、客观诊断区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区域管理者领导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与区域及中小学伙伴关系的建立,无疑对区域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特别是从区域学校组织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方面探索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途径、策略与模式。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确立大教育观念,促使基础教育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有效实验,引导所有教育者走向研究型的理性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乔树平(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201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努力通过联合大学(University)、教育行政部门(Department)、中小学(School)三方力量,共同构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两年来,北师大教育学部通过整合学校三个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从9个实体学术机构选派63位教育专家,组建了7大项目13个子项目组,围绕不同的目标展开相应的活动。
■ 绿色教育课堂改进组
通过双方协商,石景山教委方面从基础教育阶段选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参与绿色教育课堂改进项目,北师大方面成立了6个学科专项组,包括中学语文组、中学数学组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管理组,分别由北师大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担任负责人。
项目通过北师大专家团队与石景山区中小学教师、教研部门的合作,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形成石景山区基础教育“绿色课堂指标”,探索不同类型学校的课堂模式、评价体系,从而促使教师通过一系列研究方法,从具体问题出发,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的品质,提升学科成绩。
■ 绿色教育学前教育组
学前教育组主要围绕两个重点开展工作:一是通过构建和实施绿色课程,打造品牌园。二是通过教师培训,带动区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主要包括:落实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优秀园长和优秀教师;落实课程联动建设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强项出发,着眼全局,构建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计划。
■ 绿色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组
学校文化建设项目选取了石景山区6所学校为实验学校,由北师大教育学部相应的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和支持,组建学校自主联合的发展协作体,以项目的方式,促进学校突出特色、内涵发展。通过定期的下校指导,项目专家帮助各校完成自身的文化发展状况评估和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目前,各实验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与完善。
■ 绿色教育师德建设组
师德建设项目以教师专业道德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幸福、仁慈、公正”为主题,支持石景山区开展“生命·爱·尊重”主题教育活动,以专家专业引领与教师修养促进相结合的方式,将三个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分年度推进,使之成为各学年师德建设的主线,切实推进全区绿色教师队伍建设。
绿色教育基本理论组
基本理论组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为项目提供初步的理论工具,提高认识的统一性和反思的自主性;第二,以问题为中心,回应一线教师的需要,主要针对课堂现场中暴露的现实问题;第三,加强与一线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沟通,理解情境中的教育意义,解读教育实践活动;第四,加强现场中的理论提炼,增加项目本身的知识产出,以“绿色田野中的理论研究”作为项目组的研究纲领;第五,通过留下有意义的成果,增加项目和学校的影响和辐射力。
绿色教育黄庄职业高中品牌校建设项目
该项目组以黄庄职业高中为实践基地,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活动:一是学校与专家协作对黄庄职业高中未来五年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学校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计划;二是项目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德育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德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等多方面共同促进学校德育建设;三是从研究职业高中专业技能和文化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入手,开展职业高中课程体系改革。
绿色教育中小学生领导力“飞翔计划”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教师,实践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纳入幼儿教育体系中,成为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教育能使人们富有同情心,能够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一个国家能否真正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取决于国家能否向全体儿童提供有效的科学教育。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儿童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其宽泛的内涵,但首要的问题是要让幼儿教师对科学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科学的本质,才会去思考科学教育的性质,最终用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去开展有效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一、深刻理解科学的性质
“什么是科学?”尽管我们从幼儿园开始至高中毕业,学生学了各科的科学知识,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什么是科学?”。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只停留在对学生灌输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层面。虽然,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改革也呼吁了十几年,但一个国家要扭转目前科学教育现状,需要有领导的决策,有较长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和有足够的资金。但作为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高职院校,可以抓住学生从中学教育至职业教育的转型期,在学生原有的各学科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理解科学性质的教育。从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角度出发,集中对他们进行三个主题的教育。
(一)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世界观本意上指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的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虽然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不会花费时间去讨论科学的世界观,但他们在探索世界的本源及其世界的运行方式时,坚持一些基本的信念。首先,科学家们相信这个世界是能被认知的,但它将永远无法被完全认知。其次科学家们假定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单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本规律处处适用。但随着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探索的不断深入,科学的理念是会变化的。从知识的角度看,科学知识既有稳定性,也是有变化的。
虽然,这些信念的确一般人不能掌握。但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可以通过科学史实,给学生展现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及地球和空间科学发展的生动画卷,让学生在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中理解科学家的信念。幼儿教师拥有这样的信念,对幼儿科学教育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探索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国现行的中学科学教育,虽然强调实验教学,但实验的课题由教材统一决定,使用的仪器由教师提供,实验报告填写统一的实验手册。这只是在实验室做做小实验的教学完全曲解了科学探索的本质。高职院校如何使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过程有科学的了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高中毕业生积累了大量的各学科的知识。高职教师可以专题讲座,用各学科典型的探索发现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发现的过程有共性与个性。共性体现在,从根本上说,科学的发现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每个发现有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适宜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每个人在科学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即使是幼儿,在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个调查研究。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课题,在一定的背景下,开展调查研究。从对现象的观察入手,借助于各种感官和仪器,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在有一定的科学证据的前提下,小组成员依靠集体的智慧,即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及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设,并依据搜集的数据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新的观察,有时需要对某些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不能控制幼儿,那是不合伦理的。总之,让学生亲自实践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才能领悟科学的本质是一种探索活动。并将这种理念自觉地运用到将来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三)科学事业观教育。
科学活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性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解科学事业的显著特征,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事业观。
首先,他们应该知道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团体三个层面。即每个公民都在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极其复杂的,但是他们将来从事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时代性,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是由学科内容组成的,由不同的团体机构研究。
其次,应该知道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对人类的研究只能在得到实验对象的允许前提下进行,作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个案的研究更要慎重。
第三,坚定地捍卫科学传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幼儿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是尊重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受到平等的科学教育。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职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他们幼儿科学教育的新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让他们学会分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选择合理的科学教育内容,设计有效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一)对幼儿科学教育基本观念的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观念是贯穿幼儿科学教育全部过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科学教育的效果,对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关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所形成的想法有许多种,笔者赞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正如,我们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亲实践会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假设、控制条件和验证假设的完整研究的过程一样,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放置于发展幼儿观察、交流、预测和推理等一系列技能方面,其目的在于为幼儿今后进行更复杂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思考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个我国幼儿教育的法规性文件,对幼儿科学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对周边事物的好奇性,提高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获取与生活经验相贴近的科学常识,为学龄期科学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院校的科学教育要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解读总目标的精神;并结合具体的目标使他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有基本的认识。
第一,幼儿天性对周边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欢迎儿童的好奇心;
第二,幼儿从出生的一刻起,就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探究事物,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要从自然问题开始,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甚至是为什么。
第三,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奖励创造性。第四,幼儿教师要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进大自然。
(三)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思考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可以为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提供背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时,可以依据活动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相关的探索活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主要包括(1)自然资源,特别是动植物和幼儿自身和同伴;(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3)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科技产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使他们能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和所要培养的技能合理地运用到具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去。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对幼儿实施有效的科学教育活动,幼儿教师必须以幼儿积极探索他们周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基本理念,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各种类型的科学探索方案活动,让幼儿在充满情趣和各种刺激的探索活动中,走进认识世界的大门。我们并不要求幼儿能在探索活动中给予各种问题以准确的科学解释,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但至少我们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这将来进一步探索更多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指导幼儿观察并记录同一现象,激发幼儿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和自然的运行方式产生好奇。
幼儿天性喜好探究。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始于他们周边的事物和自然问题。教师在设计和开展幼儿科学探索系列方案活动中,首先,可以实施一种三年连续地对同一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些早期主动参与的科学经历,可以产生像科学家那种对“自然界是统一”的信念。
如,对《气温》的观察,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同一天教室内外的气温,并把所得的数据分别记录在坐标纸上。小班可以选择不同季节的一周时间,分组测量并共同完成对一周气温—时间图表的绘制。并保存好一年四季一周室内外气温的记录。中班可以选择一个月,大班可以选择一个季节。
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幼儿对一年四季冷和热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培养了科学首先需要仔细地观察和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性。并且从探索中懂得,当采用以前用过的方法进行一项科学调查时,我们预计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同样的科学调查,一般应采用相同的方法,但得到的结果却不相同。
(二)在经常性的系列探索活动中,培养幼儿搜集证据,解释现象。三年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师应该设计充满情趣和刺激的各种系列的方案探索活动。每一个方案活动,首先要让幼儿学会仔细地观察现象来了解周围某一特定的事物。在观察某些现象时,可以指导幼儿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并记录下发生的事情。
其次,提供机会,让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当有学生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描述时,引导学生重新观察。科学交流,从小要培养各抒已见,但要尊重事实。
第三,鼓励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提出具有共性的问题,灵活机动地创设新的环境,让幼儿有进一步的观察。对幼儿不期望他们能够科学地、准确地解释观察到的结果。但幼儿对周边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样只有在他们找到足够的证据,才会对原本“错在哪里?”和“发生了什么?”之间摇摆不定的倾向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搜集证据,解释现象,这是科学探索活动的核心。
(三)提倡与幼儿与家人一同走进大自然,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的生活仅仅是幼儿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幼儿更多的时间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幼儿教师可以倡导家长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如幼儿教师可以设计《跟爸爸妈妈去旅行》这样一个方案活动,旅行回来后让幼儿自由地交流旅行的感受,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极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假设,教师仅仅以“小朋友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的?”这一话题,幼儿们肯定会会声会色的去描述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并相互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小朋友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我是鱼,可以在水里游;如果我是小鸟,会在天上飞;有的甚至会想到我会乘坐飞船找月亮姐姐玩……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让幼儿长出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未来的高科技时代的天空展翅飞翔。
(四)分组活动,分享成果,让将来有更多的人才从事科学事业。我们要求幼儿教师通常是以小组活动形式来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可以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相互的提问,并给予解答,分享活动成果。如让幼儿培育植物,饲养动物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系列活动之一。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某种小动物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
更重要的是,有饲养的过程中要让同组的小朋友不断地交流,把动物养得更好。也要让不同小组的幼儿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让所有的幼儿都了解每种小动物都挺可爱,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知道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但我们要以在一起从事各种活动,并分享其中的乐趣。
科学事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科学事业,但有效的实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一定会有为数更多的人们去从事科学事业。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金丽萍.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09,(40).
[4]杨彩霞,庞丽娟.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知识的类型及其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范文3
参会者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与研讨、现场观摩与研讨等形式就以下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与讨论:(1)对儿童艺术的多学科审视;(2)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理论;(3)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研究;(4)儿童学科艺术教育研究。
在主会场上,共有6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作了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的主题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席、台湾师范大学郭祯祥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当代儿童艺术的若干取径”的报告。她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探讨了何谓“儿童艺术”,介绍并比较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取径。前者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强调人的天生艺术潜能;后者则更加注重文化对儿童艺术的影响,如威尔森认为,儿童会从周围生活摄取影像,家庭、社区、同伴等外在力量会取代“儿童自由向外”的发展模式。郭祯祥认为,每一种理论、取径与教学法都有其瓶颈与限制,任何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均应致力于充实自己的教学工具箱,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才能享受教学的乐趣,促进教学相长。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在《儿童:生态视角下的完美与完整》的报告中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用简洁的话语解说了何谓“原型”,解析了“原型”与中国道家学说、中国艺术、儿童之间的关系。滕守尧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儿童是天生的两极创造者,他们既能上又能下,既听话又调皮,既建设又毁坏,如此游走于两极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极,才有两极之间的联通,才产生了新的东西,才具有灵气。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往往是做个“完美”的人――只能顺从听话,不能野蛮调皮;只能双脚走,不能单腿跳;只能正走,不能斜走;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听,不能说;只能得100分,不能得60分,如此等等,实质上就是砍去一极,只保留认为好的一极,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放弃“完整”。如何改变这一习气?滕守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学会把儿童看成一件艺术品,保留其自然本色,不强求他们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尽力让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滕守尧引入“完美”与“完整”概念,既形象地阐释了他所提倡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又是对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的拓展。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大家就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及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观指导下的、多方面融合的教育,注重“整体性”“辐射性”和“融合性”。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集合体,不仅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每一门类还要从美学、艺术史、艺术欣赏及创作等多角度加以考虑;艺术教育要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融合;“走向生态的”艺术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辐射教师、家长,是多方面参与的教育。(2)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生活在当下社会的儿童,不可避免会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文化内涵,即教育内容是否能够展现文化内涵。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给儿童,不能仅从形式上考虑,而应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和深入挖掘。这同样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价值选择。
享誉全球的瑞吉欧儿童教育中心主席Carla Rinaldi在报告中对学习和创造力作了反思和再思考,认为学习的过程与表达、交流及艺术活动的过程紧密相关。参与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儿童天生就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关注儿童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要敞开心扉倾听儿童的心声,要让倾听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著名的零点项目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学科负责人Steve Seidel作了题为“美育过程中的参与式学习”的报告。他以7岁小女孩索菲亚的绘画作品为例,深入探究其学习经验的方方面面,包括构思、即兴创作、评论、表演和展示、练习和实验等,并以此说明艺术创作过程中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他认为“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并指出“画”既是作品,也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儿童独立安排工作的能力,使儿童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积极投入到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去。
对当前国际幼教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瑞吉欧”和“零点项目”,不约而同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目的性艺术教育还是手段性艺术教育,其过程都值得关注。正如Steve Seidel所说,“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
以上专家从多元文化视野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美国肯恩大学Lily Chen-Hafteck教授和纽约大学PhilipTaylor教授则分别从音乐和戏剧领域,从学科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艺术教育理论问题。
Lily Chen-Hafteck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新视角:发现和培养幼儿的潜能》的报告中探讨了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及音乐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问题。她认为应该重建音乐教育的概念,音乐是一种专门性课程还是一种普适性课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她指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儿童校外音乐经验,要观照文化背景进行音乐教学,同时要考虑音乐的多元目的,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技能教育。她倡导要相信儿童具备天生的音乐潜能与知识,相信音乐活动能够激励与吸引儿童学习。音乐的种子需要好好呵护,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探索及创造的环境。
Philip Taylor深入探讨了戏剧的多种认知方法以及构成这些知识评价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目前的评价模型往往未能顾及审美维度。大多数戏剧教育工作者关注那些没有关联的技能的传授,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定位不准。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艺术?这都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Taylor认为戏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一门艺术审美的课程,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客观地评估学生。
关于学科艺术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的讨论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此次会议并未就与此相关的某一具体问题达成共识,但还是给了参会者很多启示。如必须确立多元文化学科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超学科的学科艺术教育目的,不仅应关注艺术学科本身,还要关注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兼容各种艺术教育模式,探寻适合的教育途径,等等。
除了主会场上的精彩报告与发言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参会者分别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分别介绍、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经验。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Mary Eisenberg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介绍了她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以“与自然合作”活动为例,展示了儿童美术学习中的12种支架,并就儿童美术教学中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台湾花莲教育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秀菊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绘本创作教学的故事,展示了大量制作精美、极富创意的绘本;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确立讨论的基础――音乐教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价值立场后,引入快乐与成长、自由与秩序等七对当前冲突激烈的微观价值矛盾,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发现这些矛盾中的共生价值,并尝试找出实现这些共生价值的可能出路,拓宽了儿童音乐教育新视野。此外,台湾爱弥儿幼教机构驻校艺术教师徐德成所作的该园课程介绍,美国波士顿Advent学校Yvonne Liu-Constant博士对艺术在幼儿园之多重角色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进博士关于童年与艺术关系的论述,张金梅博士的幼儿戏剧教育内容建构,以及来自各大专院校和一线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经验,均引发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
参会代表还分别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教学观摩活动,如美术活动“茂密的树林”、早期阅读活动“我爸爸”、歌曲欣赏活动“数羊群”等。活动结束后,参会者对活动目标、过程、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幼儿园现场观摩与研讨活动丰富了参会者的实践经验。
总之,这次大会为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搭建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艺术教育前沿,面向艺术教育未来,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创意思维,促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知识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恒久的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
Discussion, Observation, Reflection, Exaltation: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nd the 1st National Seminar of Children 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