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渗透,美术的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享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发展,也给纯粹化的美术观念带来冲击。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化的挑战,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和宗旨,在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做出权衡与抉择,这就是一个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不少创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创作出大量的短期速成品,最终在艺术上难有建树,这是值得美术教育领域反思的。另外,不少大学生之后要走上就业岗位,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面对客户对作品的否定与质问,大学生美术创作者如何平衡内心的失落感。美术创作是艺术化的个人构想,不同的人其审美理念,心灵境界,知识水平,情感体验等的不同都影响着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美术创作者必须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关于美术作品的外界辩驳与评价中,获得心里的平衡与适应感,保持内心的价值意义认同感。在创作获得好评时,如何不为名利所困,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创作更好的作品,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这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铺垫。

二、结语: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极端思想;就业观;心理健康

对于现在的这个社会,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想要在这个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上生存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高尚的思想品格,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不会被高等院校的学生所压倒,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个社会有一席之地。

1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学校的成绩与能力就要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有所欠缺,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的学生因为对学习有排斥的心理,厌学,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原因导致自己极度的自卑,还有很多的学生会出现与他人交往存在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正确的就业观,还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家庭的优越的条件产生拜金的心理,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很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他们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

1.1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式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这个时期的他们正是心理发展的最佳的时期,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养成一些信仰与观念,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路上有一个很好的理念与观点,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应用到自己的职业当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能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从容的面对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能够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退缩,而且能够和其他的工作人员和谐的相处,在人际的交往上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发展与价值。

1.2适应社会的要求

对于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竞争压力特别的大,高等院校的学生不断的涌入社会,社会也对学生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所以对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利。社会不仅仅需要大量的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只有拥有崇高职业道德与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会被公司所接受,现在的社会对于学生这方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只有专业能力的人已经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受,只有拥有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竞争社会如此大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所以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2如何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量的涌进了社会,导致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如何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才成为了我们职业院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2.1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相结合

对于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毕业之后就是要进入工作岗位的,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培养的时候也一定要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我们进入职场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关于职业方面的问题与困难,这个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与问题,而且在人际的交往上也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而且对于职业道德来说,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的学生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是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的,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在职场生活中打拼。

2.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会生活的地方,在学校期间,学生生活最长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学校了。对于校园环境的建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比如首先,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另外,我们可以举行小型的模拟招聘会,让我们的学生知道公司对于学生要求有哪些,我们还可以在学校一些课题,这些课题必须需要学生的协同才能够完成,不能够只是一个人完成,必须组成小组,在这期间,也要为他们创造一些小小的困难,让他们通过协作来完成,还要组织一些志愿者的活动,比如为他人献爱心啊,这些活动都能够帮助我们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帮助的作用;再者,学校可以建立“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网站,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积极想法,使校园充满正能量。

3总结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对于这个竞争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只有拥有这两个因素的学生才能够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将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职场生涯中存活下去,能够使得他们热爱自己的岗位,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和他人和谐的相处,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志东.浅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陷及其相应对策[J].法制博览,2012(11):290,289.

[2]任世伟,梁福全.浅谈构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31-33.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1.1医学教育的整体观

21世纪,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挑战,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渗透,整个医学目前呈现出4个特点:①基础医学已在微观及宏观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研究已经从分子水平到了量子水平,并用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阐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疾病的疗效和机制。②预防医学将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引导下,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疫苗和新的预防药物,进行社会预防。③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④医学将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课题教学-实验室教学-临床教学”模式,是先基础后临床的“三段”式教学,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使教育脱离于社区与社会。而医学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大系统,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连续统一,在校医学教育只是基础阶段,是为毕业后接受进一步的医学专业培训作准备的阶段,医学教育必须适应医学的新特点,全方位的开展教育,应同未来医学人才的智能结构趋于一致,并德、智、体、美多维结构整体发展。

1.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医学教育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医学教育必须紧跟医学发展,不仅要继续培养“学院式”、“个人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既具有医学知识,又具有科学家的创新气质与创新能力、工程师的工艺设计和试验水平,尤其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发展观。树立医学教育的发展观,尤其应注意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科学不仅需要理智,而且需要想像。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和认识医学创新中的灵感和想像,对于开发智能、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倡广泛的学习和打破常规的思考,在尊重客观科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

现行教育模式以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特定的岗位为目标,强化医学专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重专业知识,轻社会知识;重专业建设,轻个性发展;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等,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办的是单一性院校,突出的是知识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世界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谁掌握了面向新世纪的医学教育和科技,谁就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争得了21世纪医学科学中制胜的关键。一位优秀的医生除了必须有精湛的医技外,还必须对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死学甚至宗教学有基本的认识,要有良好的医疗伦理判断水平,并尊重患者,以协调医患关系。因此,医学课程必须与自然、人文科学综合,以培养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人才,促进医学的发展。现代社会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技术的发展,生命意识的转移,医学目的的深化,保健体系的改变,医学人际关系的变化,卫生制度的改变等等,要求拓宽基础和专业教育的界面,进行均衡的学科教育。因此,时代要求我们跨世纪的医学人才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能力素质、正确的思想观念、宽厚的理论基础、敏捷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成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集合体。

2新形势下的医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门科学。它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专门针对医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还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健全的心智”。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医学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医学教育。21世纪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以往的以帮助心理疾病的学生消除障碍为主转向培养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医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如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每一位医学生心理发展及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切切实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将我们的医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又具有现代的医学技能,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合格的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我们培养的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医学生以后的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还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2.2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要系统学习医学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知识的学习,而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还要通过专题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卫生知识、心理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等,逐渐掌握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矛盾调节、心理平衡达成的方法,从而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去迎接现实的挑战。

2)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正确确立和评价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成分发挥自己个性能力的同时,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融洽相处、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要开展好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咨询,让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采取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同时也为将来疏导病患的心理障碍打下基础。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演奏;心理控制;调控能力;心理素质;个体差异性

钢琴演奏者的基本职责是把乐谱上所记载的谱符化为动人的音乐,传递给听众并引起听众的共鸣,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表现”。怎样才能使演奏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呢?我们通过一下分析来了解心理控制的情况.

一、钢琴演奏中的特点

素质因素素质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是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及其机能特点的总和,其大脑特征最为重要。而演奏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是生理机制。它是指原始情绪在演奏活动中的反应程度及其变量。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睛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因素充分的技术准备也非常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充分的技术准备、练习的准确程度,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消除演奏者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重要前提。

1、演奏中的素质因素

素质是指每个人所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是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及其机能特点的总和,其大脑特征最为重要。而演奏心理素质的先决条件是生理机制,它是指原始情绪在演奏活动中的反应程度及其变量。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

2、演奏中的技术因素

如果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是“软件”的话,那么充分的技术准备就是“硬件”。在钢琴演奏中“硬件”比“软件”更为重要,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音乐修养,再好的心理素质也无济于事,在演奏中只能是“滥竽充数”。由此可见,充分的技术准备、练习的准确程度,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消除演奏者精神紧张、减少心理压力的重要前提。在演奏的全过程看谱、双手触键、脚踩踏板、耳朵聆听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旋律的突出,又不能忽略伴奏部分,既有横向线条,又有纵向和声衬托,还要抓住低音进行,色彩性的变化音……这一切都是在流动的瞬间完成的。因此,演奏者必须在这流程中把握住各种细腻、复杂多变的瞬间,协调各种知觉,随时调整各部位的动作。

2、演奏中的临场经验

在演奏时,周围环境与平时练习时的环境不同是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怯场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要多给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去体会演出的过程与心得,让学生觉得演出与平时练习时的心态是一样的放松、自然。当然,演奏者要想排除演奏中的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调控能力和顽强的学习毅力,首先取决于自身是否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态和成功的信心。

二、钢琴演奏中的制约因素

钢琴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种二度创作,而对欣赏者来说,它恰恰是一种本体的展示,并且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音乐本体。

个性与共性:由于我们不可能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进行绝对明确的规定,因此也会各自表现出音乐审美理解中的个性化倾向,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引起不同的共鸣。任何人的理解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立场上,把作品作为一种多层次性、多风格性的东西来理解。每位演奏家的演奏都有着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个性。个性的形成是演奏家自身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演奏家艺术独创性形成的过程,所以个性必须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精神。

与个性对立的是共性的问题,我们说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钢琴演奏当中也同样如此,脱离了个性的共性是不存在的。共性就是所有演奏者演奏同一作品的共同基本特点。这是因为受作品本身的约束和限制,我们知道在浩瀚的钢琴艺术海洋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格作品,一位作曲家就是一种风格,一位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时期也代表了不同的风格,这些个性汇成了一种共有的风格。所以在发挥个性处理的同时,还是不能逾越基本风格的限制。

另一方面,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只有在有了钢琴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作为演奏者的一种主体能力,需要演奏者不断实践,不断对钢琴演奏艺术进行探索,反复吟味;只有具备这样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才有可能真正表现钢琴演奏美的存在,只有在“那一瞬间”,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份音乐的存在。

以上的种种情况都决定了钢琴演奏中的制约因素:

受众体的差异性;演奏者的差异性;乐器的差异性;环境的差异性等等。

三、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功能

1.良好心理素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钢琴的演奏是一种美妙音乐传播和情感流露的艺术情操,钢琴演奏者若在演奏过程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所表达的艺术情感中去,这样的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也更加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2.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 3.平和的心态是准确把握技巧的关键. 4.身体健康是良好心理因素的保障。一味多练,放开速度快弹,连续不断地多次排练,使思想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不注意保持体力,以至于在正式演出中反而让身体处于疲劳、麻木、心浮气躁的低潮,这样不仅达不到平时练习的水平,而且还会造成精神紧张,加大心理的压力。所以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演奏中减少心理压力的因素。

四、培养和调节良好演奏心态的方法

钢琴演奏要达到很高的境界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霍尔绍斯基、刘诗昆、朗朗等等这些钢琴演奏大师,没有一位其演奏生涯是一帆风顺,不费吹灰之力而一举而成名的。这些就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顽强的毅力面对反复的训练。 2.认真对待每一次小型表演。3.平和心向强者请教。所谓“科学无国界”,艺术也是如此,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要有一颗虚心请教的平和心态,积极向技能比自己强的人请教。4.演出前充分准备,缓减心理负担。所谓“艺高人胆大”,熟练的技能技巧和流畅自由的演奏,是表现作品的起码要求,也是减少心理压力的基本保证。把握好上场演奏前的几分钟。上场前,应安静下来,使呼吸均匀流畅,获得一种平和、镇定的感觉;也可有意识地通过手指肌肉的运动来刺激大脑,使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恢复正常。如用加大手指动作和力度的深触键方法,增强触键感的准确性和控制力,减缓大脑的兴奋度,恢复正常的反射功能。逐渐加快速度,让手指自然、放松地跑动,用以提高灵敏和放松度,使神经系统保持与演奏相适应的兴奋程度和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紧张,从而在演奏时可以更好地发挥。5.不可过分看重演奏结果。钢琴演奏者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演奏活动时,认真对待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去在乎演奏完毕后的结果和成绩,因为钢琴演奏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每一次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五、钢琴演奏中的心理控制成效

不管是针对学生的教学钢琴演奏还是针对文艺表演方面的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受众的感受就是钢琴演奏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其间心理控制的对于演奏来说就像杠杆一样,效果不同了。我们知道心理的素质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坚持长期磨练自己的耐力、意志力、受挫力以及个性化的创新能力。钢琴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演奏者只有投入全身心的情感,才能使听众产生共鸣,从而得到认可。培养一种安静、平和的心理,可以使拥有扎实技巧的演奏者如虎添翼,可以让演奏者更加深入地体会钢琴作品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韵味。所以,我们要用一种顽强、坚韧的心态做出每一次努力,用一种勇敢、自信的心态对待每一场演奏,用一种平和、洒脱的心态看待每一次结果,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自己的演奏生涯增添风采。

参考文献:

【1】钟莹.论钢琴演奏的听觉联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文化 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 企业

[作者简介]何霞红(1981- ),女,浙江绍兴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心理学。(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87-02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共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据初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仅40%左右的毕业生能在半年或一年内独立开展工作,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胜任工作,而那些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十分困难的毕业生往往职业心理素质较低。因此,如何从企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出发,联系高职校园文化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文化重视并着力培养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重视人的价值,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基础和核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形式和结果。就其本质内容而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家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自律意识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改善员工的心理环境,如世界500强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联想集团定期邀请心理培训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员工进行心理培训。当前,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解压与自我激励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各行各业对员工的职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有很多共通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态度,就可以有好的心态,正确接受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困难,表现出持久积极的行为方式。二是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指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它决定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人们职业选择的方向与目标,决定人们的工作态度与劳动绩效,并最终决定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三是较高的职业情商。包括能洞察和了解自身的情绪,控制情绪,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善于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是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同时这种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自觉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取得好的工作业绩。

二、企业员工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断层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5.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不仅仅等同于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活动,同时应该与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每个专业应该对本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群进行深层次的社会调研,将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与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进行对接,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和环节,按照一种职业要求持续地给予规范、强化以及内化,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合乎要求的职业习惯和心理素质。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向专业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这是一项全员化的工程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

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应该作为发展个体并健全其职业观的手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高职生进行全程性的、全员性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博雅精专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昀.论企业文化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张军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与融通[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7(2).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国际标准舞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具有很强的体育竞技性和艺术表现力。在运动员展示熟练精湛的舞蹈动作的同时还要向观众展现更美的内在气质和优雅的艺术内涵。在比赛、表演、训练中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而且也是对心理的训练,其中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因国际标准舞的体育竞技性,各类比赛中选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对于经验不足或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的选手,比赛时会更加紧张,此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调控作用尤为重要。

心理调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焦虑心理施加心理训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素质[1],从而提高优秀国际标准舞运动员的表现力。自20世纪80年代国际标准舞传入我国至今各种,体育舞蹈迅速发展。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竞技越激烈,国标舞运动员身体素质差距不断缩小,表现力相对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就越大,在某种情况下,还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心理素质是培养和提高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表现力的关键,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当条件下,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胜负结果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二、国际标准舞竞赛选手赛前焦虑心理状态的产生与表现

由于每个运动员对比赛的态度、认识以及准备情况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出现了赛前的各种不同状态[2]赛前的过激状态:主要指的是运动员赛前的国度兴奋。过度兴奋会消耗不少的能量和体力。表现出如呼吸短促,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虽然对比赛抱有相当的信心,体力也充足,但是比赛中会呈现动作僵硬,技术变形的情况,进而导致比赛失准。赛前消沉状态:主要体现为运动员的情绪低落,体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这会严重影响比赛发挥水平。赛前盲目自信状态: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对比赛的难度估计不足,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其他选手难以超越自己,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反应迟钝,在面对困难时产生消极态度。

(一)国标选手竞赛时产生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我国国际标准舞选手以及相关教练访谈可以得知,造成选手情绪焦虑因素的几个方面主要是:比赛环境、教练、竞争对手、舞伴、运动技术技能和各种赛前的突发事件。

比赛临场的环境会使选手心理产生重大变化,比如整个赛场的气氛、对手的表现情况、赛场音乐以及观众的情绪等都会对选手心理带来重要的变化。选手由于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心理发生较大波动,进而导致比赛发挥失常;对竞争对手的预估。在赛场上,如果遇到水平较低或一般的对手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击败对手,所以不能够产生较为积极的能量;在遇到高水准对手的时候,选手容易产生不自信、斗志低落、情绪紧张等各种心态。舞伴在赛前的表现对选手的影响更为深刻和直接;体育舞蹈竞赛实质是选手自身与舞伴共同完成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所以,与舞伴之间的配合是否和谐、默契也会对选手心理带来诸多影响。当双方技术水平不同步时不仅会影响双发正常发挥还会产生摩擦与矛盾,使舞伴之间产生消极退缩的情绪。

运动技术机能是选手最终获胜的根本,是能够完成挑战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在比赛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会导致技术发挥失常,此时对选手心理带来挑战,容易导致选手难以把精力集中到整套动作中,导致比赛时忘记动作。赛前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的,在赛前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一些事先未能想到的事件,即便是衣服、鞋子等方面的问题都会给选手带来心理影响。

三、最佳竞技状态的构成与焦虑调控训练

(一)国标选手最佳竞技状态的构成

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展现出最好的自己时所处的状态也就是最佳的竞技状态。主要体现在运动员拥有良好的竞技心态,对比赛难度有充分的认知,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比赛前能够全神贯注,有高昂的斗志和创造力,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比赛。

(二)心理焦虑调控训练

心理训练其目的是调控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的焦虑心理,增强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运动员能够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达到舞蹈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以此实现高水平的发挥,感染观众、得到裁判最佳裁定并且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心理焦虑调控训练要根据不同选手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需要充分结合各项因素,紧密结合心理训练和身体训练[3]。Wang,C.K.认为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是建立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并且他认为在心理素质训练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4]。因此,如何对国际标准舞运动员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心理训练,并且保证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水平与身体潜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这已成为广大国际标准舞教练员、运动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运动焦虑调控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教练员在进行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同时,需对运动员安排科学的、系统的心理训练。结合体育舞蹈项目的特征做出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训练,促使运动员能够逐渐锻炼和完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该项目所需的优异的心理特征,让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状态。

1、表象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方法就是让选手经常观看优秀运动员比赛视频。然后录下他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对照,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印象,主要目的是让选手能够逐渐形成整套动作思维。并逐渐在此基础上完成和提升,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等;这样不但能够暂时节约体力,更为重要的是让选手能够对技术动作更加熟练。比如在比赛之前让选手观看表现完美的动作,能够增加选手自信心,提升获胜机会。

2、颈、肩、肌肉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能够促使运动员释放情绪、缓解疲劳,这对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影响较大。放松训练是各种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进行放松训练才能够让训练达到预期效果,放松训练能够在身心上解除运动员的紧张状态。

3、干扰适应法。采用模拟训练对选手进行训练,模拟实战演练,适应赛场气氛。如不同环境场地的训练;不同灯光下的训练;在每次训练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训练时长;可以营造具有较强比赛氛围的环境进行训练,采用竞赛制的训练方法;让运动员参加各种对抗赛或是友谊赛等,让选手消除紧张心理,增强自信心。”

4、教练员对选手心理状态的调节。教练员在赛前,必须要对自我的情绪进行严格控制,用自身的镇定自若的情绪去影响运动员的心态,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鼓励。并且,可以暂时安排一些与竞赛无关的活动,让选手尽量避开紧张的气氛,这样能让选手们在临赛时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