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1

关键词:宣传;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家校联系;心理辅导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许多成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症、甚至厌世)。然而,近些年来,一些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是在校学生)也出现了相应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在校学生,尤其是在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对其今后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正如《三字经》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小学的教育工作中 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课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电视、互联网、手机、游戏机、等电子媒介都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彻底改变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不良媒介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和问题。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长期以来,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照和关爱,从而对部分孩子的身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比如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有的甚至产生自闭症、厌学等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蒙上了一层厚最的阴影。作为一名从教二十余年,一直奋战在农村小学一线并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小学教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浅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感悟

一、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注重言传身教,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教师要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对待学生态度要温和、友善、有耐心,不要无故发脾气,对学生冷言恶语。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学生做心理健康的表率。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她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爸爸、妈妈因为一些原因离婚了,妈妈改嫁了,她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从此她便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她以前是个很活泼的孩子,可渐渐地,她变得孤僻、失落、不合群、甚至有些自卑.当别人的妈妈来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时,她总是显得十分忧伤,有时候还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声地哭泣。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很是替她担心,生怕她会这样消沉下去。于是,我常常找她谈心,并告诉她要乐观开朗,不要因为失去母爱而自暴自弃,要坚强地面对生活。虽然这样,可她还是老样子,我又想办法找到她的母亲,希望她的母亲能常常来学校看看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本该得到的母爱。从那以后,她的妈妈经常会来看望她,有时还会给她带来一些学习用品。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她又好像回到了以前,又变得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啊!作为老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心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地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就能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正面的教育影响她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要杜绝只关照好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严厉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话,缩短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注重心理辅导

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校配合,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这种片面的育人观也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和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灌输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家长懂得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比拥有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一份贡献。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载《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4).

[3]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和变革》,载《教育研究》,2001(5).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04-03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1]。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日趋成为共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1]。有研究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否明确,结果显示总人数的15.1%(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总人数的66.6%(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总人数的20.2%(20人)认为一般[2]。可见,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具体可量化的一致标准,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明确、不清晰。另一方面,众多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置持不同看法,有些学者提出其目标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需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2]。尽管这些目标是积极有意义的,但都没有可操作化,使得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难度,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施中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观念上的东西,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仅是象征性地在学生课程表上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但大部分课程还是被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占用,更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时间。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重视也会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重要”这样的信息,误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并且很多小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中学开始,高中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认识偏差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形同虚设的局面,这种局面又会再次加大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这种恶性循环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及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3.课程实施中缺乏专业教师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凭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或学科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或者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只是一些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讲解,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设定的目标。

4.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度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学生的亲身感悟,因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很多学生都不能真正参与。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及不正确态度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参与程度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仍然采取讲授为主的施教途径,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进而逐渐磨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有研究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4]。

5.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呆板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导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繁多,但仔细审阅后可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围绕相同的几个主题展开,如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学习等。尽管教师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但总体上看,这些主题在不同年级间的侧重程度并无区分,每个主题需要的课时数也没有区分,即各个主题在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学中都被视为同等重要,这就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年龄特点,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特点,这种呆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仅能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学生在用这些宏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时,往往操作性不强。同时,这些宏观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从课堂中获得感悟,严重地降低了课程效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在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更不能有歧义;其次,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将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可行。

2.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必须纠正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只有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

3.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补充心理学专业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晋升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多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利用诱导式教学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诱导式教学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该模式也叫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作出某种行为反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四种教学模式中,诱导式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5]。在该模式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将活动内容逐步呈现出来,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体验现实生活,最终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心理游戏、心理剧、讲故事、播放音乐录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性,更好地将“知、情、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课堂活动中不断弱化不良心理品质,强化优良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后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通过示范、奖赏、惩罚等形式强化或消除学生某些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良好的适应行为。

5.开发校本教材

虽然心理健康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授课内容有所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后学生能通过教材对课上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和反思。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专门的教材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针对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呆板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材料和设备及资金等情况之后,拟定符合学生情况和学校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进而编制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目标拟定、方案编制和课程评价。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改善、课程教材编写的完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执行的调整、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质量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性质不同,其课堂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必将不同。一般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作客观定量的评价,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简单地以考试形式进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前者主要包括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性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协商对话式评价法等[10]。教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时可从课程运作的三个维度进行。三个维度是指客体维度,即课程目标、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主体维度,包括学生和教师;活动维度,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朱桂兰. 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 才智, 2011(32): 265.

[2]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2012(6).

[3] 岳艳,刘鹏飞. 小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9-101.

[4]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

[5] 王海英,成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56-58.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例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五花八门。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千提高每个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古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4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建设型人才。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方案上要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往往只注重学生文化课程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如今的社会中职场的竞争相较于以往更加激烈,这就要求学生在步入职场时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很多的中职学生,尚未建立完善的、正确的恋爱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恋爱观,以至于影响自己的学业,导致以后的就业问题出现。单一的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学科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加以疏导和培养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中职学校的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的策略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在中职阶段正是青春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培养民族责任心、爱国精神、树立学生人格的重要任务。历史教材当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资源,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历史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历史事件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这些优秀的人、典型的事上,提取健康积极的营养来传输给学生,树立他们的民族情结,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懂得:所谓社会,是由人类的群聚活动而形成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担当一个角色,社会在给人们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会要求每个人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使这个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付出才会有得到,当然也存在竞争,要有健康的、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拥有抗压的坚韧性格。个人在社会中要有自己的价值,在对社会做出贡献之后,才会得到社会或者国家的认可,得到应得的尊重,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情境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加直观的理解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建立积极的人格。

营造心理体验场。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在学生经历体验之后,会更加有效且强烈的建立起心理感受。因此,在历史教学当中,设定历史情境、还原历史原貌是重要的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不同于化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反复进行试验来观察,历史有着不可重复的特性,学生无法直观的看见、感受、体验,单一的依靠书本的讲解与有限图片的感知不足以让学生获得体验式的心理感受。在进行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历史课堂教育中营造体验现场,设立历史情境。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平等、关爱、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处于融洽、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这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产生真正的体验,而不是教师预设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产生真实的感悟。

通过团队活动营造体验场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发展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自我认识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进而把感悟升华为自身的行为指南。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团队活动,既可以缓解历史课枯燥、乏味的特征,又可以满足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时候取决与教师的魅力。学生往往对有广泛的爱好、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学生的老师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往往会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他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之接近,也就是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209—01

本文现结合我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谈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优先,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应坚持树立“发展优先”的理念,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其宗旨是:以建立宽松愉悦的学校氛围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可以通过环境潜移默化设计的暗示以及相关音乐播放等手段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提供帮助;开发学生原生态的排忧潜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做好预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

(一)学校重视是其发展的源泉

心理素质成为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首先要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并做更多有益的探索。

(二)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学校应重视对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并把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教师树立“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的观念,可以向老师们推荐心理书籍和杂志,每学期举行班主任工作论坛,介绍班主任的心育经验等等,学校还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辅导,比如可以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心理沙龙”活动,针对教师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采取团体辅导的方法改变教师的工作理念,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提升教师合作竞争与人际交往等能力,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一个可发展和完善的平台。

(三)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的团队建设

学校要着力于打造学生和教师这二支团队,通过学生团队实现学生之间同伴互助,通过教师团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深化落实。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心理专业知识、考取资格认证,扩大心理健康教师专业队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设有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团队,由学校计算机教师、网络管理教师和专职心理教师组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之更加规范化和常规化。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本着“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状况,尽早发现和尽快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每年都应对新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做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为进行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开展相关主题的专题讲座。

四、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规划,分类实施

比如说我校就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性强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课教案。并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不断完善和补充。由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融入了心理咨询知识的介绍,纠正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扭转了过去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的局面,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主题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积极地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像心理板报专栏、心理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等都是学生最爱光顾的地方,学校可以经常举行心理讲座,举办心理趣味活动,开展学生心理小报制作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学生心理剧表演等都是非常好的表现形式,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通过心理热线、设置了e—mail信箱、心理信箱、开设了心理辅导室等,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展示特长与才华的同时更是塑造了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能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外学校还应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进行励志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三)将心理健康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关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让学生通过研究和解决自身发展过程的问题真正得到成长和感悟。

(四)应遵循“家校合一”的原则

学校要积极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并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走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之路。

(五)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团体活动

仅仅只是通过讲座或展板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心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精彩,才能有最真实的感悟,因此我们就应在心理常规活动下功夫,精心准备每一次的心理教学活动,包括定期进行趣味心理测验、相关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通过海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调节学生的心情、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六)在校园危机干预方面,做到快速及时,防重于治

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就要建立高危学生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做到预防为主,发展优先,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我们每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坚信:在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一定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条大路上越走越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著,《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情境 创设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5-01

目前,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全国各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也基本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正在逐步提升。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造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就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依据此理论,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能创设出一种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情境,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求知,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心理电影、励志电影、心理知识讲座、名家大师报告、成功人士演讲、心理访谈以及热点新闻等多种类型的影视资料,再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视频编排,结合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在课堂上创设出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让学生在观看与赏析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心理状况唤醒内在的真实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实践研究中,在心理健康总论这一章节,引入了《心态与状态》视频,让学生能感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调试这一课引入《十五年的灰暗》《内心的墙》等短视频以及电影《爱德华大夫》片段,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观看中对心理问题进行辨识,并学会调节的方法等等。

(二)创设心理训练的体验情境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将心理训练这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心理特点,而心理训练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内容又丰富多样,这正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所以,心理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在训练中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在实践研究中,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了“心灵成长训练营”环节,给学生创设出了一种在体验中成长的教学情境,其中包括“我的人生五样”“寻找打开心理之锁的钥匙”“将心比心”“解锁心灵”“我是谁”“绘制乔哈利之窗”“丢掉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人际财富”“发现快乐”“愤怒叫停”“兴趣岛―自我兴趣探索”以及一些催眠放松等训练内容,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三)创设心理测试的发现情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用一些心理测试项目,可以创设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人格特点以及优势与不足的教学情境。在塑造人格魅力一课中,应用了“画树识人格”“菲尔人格测试”“气质类型量表”等测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应用了“了解自己的职业活动兴趣”测试,在自我认识课堂上应用了“自我意识测试”,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课上应用了“人际交往能力自测”,在情绪与情商课上应用了“国际标准情商(EQ)测试”,在压力与管理课上应用了“心理压力自测”等等。

(四)创设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校园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案例或社会上的一些心理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就能创设出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心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运用案例分析法创设探索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通过案例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将心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收获也会更大。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需求,要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创设出有益于增强教学实效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和优化心理品质的目标。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