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1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二、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催生的地方文化也各具特色,但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节目普遍缺乏新意,形式重于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与特色。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或者调配问题,导致地方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为广大游客所了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统一的品牌。为了使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将文化从根本上融入环境、融入景点,把最有特色的部分展出。许多地方文化包括从事表演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单一,缺乏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宣传使他们的特长被了解。所以旅游管理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策略研究
(一)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品味,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求从文化基础出发,以不同形式展现旅游的魅力。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从历史、民俗或者民风开展,发现地方文化的顽强生命,建立与众不同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从深层挖掘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切合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工艺品,通过历史化、艺术化、形象化等方法,汇聚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当地文化氛围,经过改良和制作,推出市场。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文化在当地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也能彰显文化特色。
(二)做好旅游基础工作,促进文化创新
旅游管理是旅游文化工作概念的基础,而旅游管理的命脉在于创新,地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生活,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努力做好旅游基础工作的同时,打造精良的旅游产业,从形式上更贴近游客的心理。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打造人为环境,让文化沉淀于自然之中,融合于旅游之内。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文化精品,提升旅游档次,促进现代科技与自然原生态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加紧创新步伐,以最好的形态开辟新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注重引进人才和资源的开发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人才的引进成为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保护地方文化人才势在必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地方文化资源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从而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基层人员的培养开始,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知识,以及基础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意识,改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扶持,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文化素养以及实践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地方文化在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同时,必须适时开展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素质以及服务水平,让他们成为地方旅游景点的主导。为了推广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开展新颖的旅游文化,使投入的资金得到全方位的应用,需要在旅游管理中寻找全新的、独具匠心的旅游形式,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符合旅游产业的基本要求。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民俗特点等内容,开发具有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文化,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式。
(四)科学利用资源,联合保护
地方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不合理开发之后很难恢复原貌,甚至会逐步消失。因此如何使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怎样科学利用相关资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要考虑客观因素,推出历史古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态项目,在丰富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余,将其融入生态旅游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规划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在环境的容纳量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联合保护主要体现在行政、项目、景区以及企业机构的联合。在政府部门做好统筹的基础上,景区以及企业分工合作,将主景区辐射的周边景点相关联,形成主导性旅游产业,增加景区的娱乐性与游客的参与性。
(五)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旅游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了提高地方文化的公信力与知名度,必须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杜绝浮华不实的庸俗的文化出现,开发考察具有人文性、历史性等基本特性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出相关的旅游项目,打造一个能够在市场立足的旅游品牌。合理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同时,要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地方文化的推广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促进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之后,进行适当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2
一、结构合理,框架清晰,案例充实
本书共有5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中作者简要介绍了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在讲解农业生产文化的开发时,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特产)文化,作者进行了多次举例:沅江芦笋系列产品的开发、湘西腊肉的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开发、豆制品的开发以及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养蜂业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产品,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活文化的开发,这其中包括乡村民俗生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居(民宿)生活文化的开发。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娱乐文化的开发,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以庙会、节庆、集市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还介绍了农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以及农业专题的嘉年华活动介绍。第五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着重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本书逻辑框架清晰、结构合理且案例充实,有利于帮助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农业旅游,更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二、转变观念,强调边开发边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创新性地提出边开发边保护的建议,不仅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在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同源和资源同质的状况之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和超前性则凸显出其重要性。河南是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之地,在古都洛阳周边有一重要文化瑰宝——龙门石窟,它是我国雕塑艺术之杰作,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保护与开发,吸引了无数游客,给当地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即边开发边保护,有利于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实现由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的转变。
三、突出“互联网+”时代特色,重视体验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3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地方文献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各种信息支持,包括史料支持、知识内涵支持、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支持,论述了地方文献对于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 地方文献;旅游产业;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6610(2005)03—0084—03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是借助于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旅游产品,实施旅游服务来完成和实现的。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区域文化。不同的区域会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因素,沉淀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中,成为一个区域强有力的粘合剂与内聚力。
所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实际上指的就是对于区域文化的开发,使其转化为能被旅游者接受的旅游产品或商品。地方文献恰好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包括文字、图象和实物),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地方文献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信息支持和旅游产品支持
1.1 史料支持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因而被誉为“一方文化之全史”。所谓地域性,实际指的就是区域间的文化差异,对于这种差异,文学大师林语堂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人,被文化纽带连在了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不亚于地中海人与北欧日尔曼人的区别。”(《吾土吾民》)
不同地域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习俗构筑了不同特色的区域文化,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可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不同地域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会从多方面影响着内部成员的生活方式,以至规定了该地域文化的特征,使文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多样性、多元化进一步明显。而这种多元化的区域文化,正是靠着地方文献得以保留和延续的。以天津多元化的建筑为例(史料记载),天津北靠燕山,东临渤海,海河的五大水系蜿蜒汇合于此。天然的地理位置,恰好为“通商口岸”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加之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津城成为诸列强的“涉猎”目标,顺理成章,于是被蚕食、被分割后的津城,欧化、日化等多形式的建筑(异域建筑)便凸现了出来。而华夏大地的老百姓,由于深受教育鼻祖孑L子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与同源同构的教化数千年,追求的是一种平稳、和谐、均衡、对称的意识观念,这种意识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渗透到了他们生存思维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三合院、四合院的民居建筑。
异域建筑的拔地而起与四合院民居的代代延续,共同构成了天津多元化的建筑特色,这种独特的建筑特色,正为津城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空前的商机,更为津城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支持。
1.2 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支持
地方文献涵概了区域名人传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遗风习俗甚至于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品、艺术藏品、民间仪式等等诸多文化。不同地域,文化名称虽然相同,但内涵却相异。以园林文化为例,北京因辽、宋、元、明、清诸代均建都于此,皇亲国戚聚众,因而形成了以规模宏大,装饰豪华为特点的皇家园林文化;而在江南园林文化中多以私家为主,其特点是以巧美秀雅,小中见大的风格取胜,体现了浓重的书卷之气。翻开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你会发现每一区域的历史、文学、文字、地理、宗教、科学、建筑、园林、书法、绘画、民俗、掌故. . 都是那样的丰富、厚重,差异又是那样之巨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美,才蕴含其中。价值,才得以体现,也才最具有吸引开发者的魅力。以我区为例,利用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了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如鼓楼是我区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O5年),经开发后现已成为一条极富特色的旅游商贸一条街,该街集旅游、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游客,为区域的经济带来了非常好的效益;再有依据民俗文化的实物典范—— 天后宫,我区还开发出了系列旅游产品,如民俗文化博览周(包括民间花会表演、民俗陈列、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民间体育表演、民间歌舞、传统戏曲)、广场艺术节(以南开民间艺术为主,对传统的民间花会进行改造和创新)、传统文化庙会(包括绝活表演、泥塑、剪纸、内画、刻瓷等各项民间艺术活动);另外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为核心,围绕着民俗文化开发的“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刘海风葫芦”、“天津剪纸”和“砖刻刘”砖雕等民俗系列产品,也深受欢迎。正是由于像上述诸多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产品,才使我区的旅游业发展日趋繁荣。
1.3 文化内涵支持
地方文献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均在传承着不同区域永恒不变的文化脉络,演义着不同民族的沧桑岁月,诠释着自然景观化的过程。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规范、习惯定势、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井文化..这些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被记录和保留了下来,成为多元化、多形式的地方文献,从而构成了丰富而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比如翻开我区方志诸文献资料,就如同打开一部区域文化史,这里保留下来了众多的历史遗址和像“坎”字总坛口、聂公碑址等历史纪念地,仅文物就21件之多。在某一段时期内,我区的民俗文化占主导地位,民俗文化为主文化的同时,亚文化还有商业文化(仅百年老字号的店铺就包括了‘正兴德茶庄、祥德斋糕点店、一品香糕点店、四远香糕点店、文兰堂刻字店等)、民间工艺文化(“泥人张”塑彩、“风筝魏”风筝、“刘海风”风筝、天津剪纸—— 吊钱儿、“砖刻刘”雕砖)、教育文化(历史悠久的南开中学、中山中学、中营小学),如果考察一下从明至今的南开文化遗存、历史线索还有建筑文化、市井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民间信仰文化、服饰文化、家族文化等等,这些不同形式、不同内涵的主文化、亚文化均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 地方文献在区域经济增长价值链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作为区域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其本身不仅具有“核心内涵”的能量效应(即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以我区为例,依据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出的各大景区景点,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了八十余万游客,门票收入九十余万元),“外延辐射”,周边效应(即通过拉动旅游业影响并带动区域其它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特别是对于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建筑地产业、金融邮电业、外贸轻纺业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对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如促进货币回笼、扩大就业等)也发挥了积极的隐性效应。总之,地方文献在区域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区级公共图书馆,应很好地利用这种宝贵资源,为区域经济服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区域旅游产业开发中,地方文献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地方文献的总量入藏;由于征集渠道不通,影响了地方文献种类的入藏。入藏量少,种类不全,是当前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由于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专业人员不多,文献信息的二次加工效率低,使社会对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产生质疑和信任危机,对此建议:
3.I 加强与区政府信息沟通,获取区财政的鼎力支持
区政府是全区的领导核心,统筹全区的一切工作,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和协调性,通过与区领导的信息沟通,便于区领导对图书馆的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确保购书经费的足额到位。如此可有效地改善区域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比例,突出和扩大地方文献的入藏量。
3.2 拓宽地方文献的征集渠道,确保其入藏量的完整性,系统性
在区政府的协调下,区域图书馆与区域内的文献生产机构,如区史志办、区建委地名办、区政协组织等,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呈缴关系,确保地方文献入藏的连续性,完整性。
关于征集地方文献,各区域均有相对稳定的文献生产机构,每年均有多部地方文献产生,存在可征集的物质基础。
另外,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民俗研究正在成为热门学科倍受关注,特别是一些新老民俗专家、年青学者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使以研究某一区域的民俗文献数量激增。以民俗专家冯骥才为例,近年来就有《抢救老街》、《小洋楼风情—— 公共建筑》、《小洋楼风情—— 民居建筑》等多部专著问世。还有《天津卫掌故》、《天津皇会》、《话说故依街》、《天津老城忆旧》、《天津天后宫》等研究天津民俗风情的专著。也相继问世。这些独具天津浓厚乡土特色的文献资料,均为地方文献的征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支持。
3.3 整合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集中了区域内的主要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既包括实物文献,如博物馆的风俗遗存,古迹遗物,又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的纸质载体、多媒载体,如文字图书、光盘、磁带等。在区政府的参与、协调下,三家资源如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互通各自馆藏信息,协调各自采购计划,找准服务客体,那么就能实现区域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立牢固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三家联合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认为文化资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内文化资源内容的选择是相互依赖的,三家联合可促进信息的正确流向。
三家联合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均为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集散地,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主要分散在上述三家,只是它们收集、保管、传播文献的形式略有不同,即分别以文献和实物为主,无论是哪一种的文献载体,只有被使用者利用,其文献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三家面对共同的用户群体,都在设法为用户提供属于本部门的文化资源服务。
总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家是有合作基础的,三家的资源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资源中心,共同承担为区域发展服务的责任。
3.4 增加具有综合知识结构专业人员的投入,深化地方文献开发。
人才的梯度化、多元化是保证地方文献开发质量的前提。梯度化是纵向所指专业人员整体的知识层次,包括职称和学历的高、中、低。多元化是横向所指专业人员整体的知识结构,包括单一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人才合理使用,既不会使高级人才浪费,又不会使初级人才无用武之地。
深化二次文献的开发,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使用研究型人才,因为他们的加盟才是确保二次文献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月娥西部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的开发 图书情报工作.2003,(5).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山东:青岛出版社.2001.
(5)天津市南开区史志办公室.天津市南开区史志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i998.
(6)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7)数据来源于南开文化网站:WWW.TJNK.gov.cn.2004一10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4
关键词:旅游英语;本土文化;广西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大量外国游客的到来,全国很多大专院校近几年都开办了旅游英语这一专业,或者在旅游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然而由于专业开办的时间有限,专业设置或课程设置还不够成熟,导致了旅游英语专业或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广西作为中国传统的旅游大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盛会举办以来,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的到来,扩大了广西本土文化对外的影响。然而对于与外国游客直接接触的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中却很少涉及本土文化的教学,这无形中限制了外国游客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针对培养涉外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加入对广西本土旅游文化的教学。
一、国内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
旅游英语,作为旅游学专业课程之一,它是随着国际化的深入,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而设置的。虽然旅游业目前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旅游英语专业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处在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1)就师资来说,大部分教授旅游英语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对旅游知识的了解有限,在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偏重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教学,而忽视了旅游知识的教学。(2)旅游英语课程的内容设置普遍都比较泛,涉及旅游的方方面面,如吃、住、行、娱乐等,但却忽视了地方特色。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就业方向大多还是服务于本地区的旅游业,这就要求旅游英语课程应该涉及一些本土的文化,教会学生一些当地特有的词汇和表达,从而更好地开展涉外旅游服务。(3)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都存在重理论和书本知识、轻实践的现象。语言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回归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也不例外,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使用英语来服务于国外的游客,用英语来传播和宣传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然而,在大多数的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都只专注于传授知识和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结合的途径
为了使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地方文化的教学,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好地融合起来。为了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专业教学中重视对当地文化的教学
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地要接触到文化的教学,旅游英语的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不是很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其最终的用途相结合,体现其专门性、实践性的特点。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说,旅游英语专业有必要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入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地方情势的教育。课程设置中渗透地方文化,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鼓励学生用英语翻译地方旅游景点或鼓励学生用英语解说当地的景点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逐步积累起自身的文化知识,从而才能在服务外国游客时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当地的文化,担当起当地文化传播大使的重任。以广西为例,教师可利用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旅游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广西本地的旅游文化知识,更好地将广西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广西地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并鼓励学生把其翻译成英文,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广西旅游文化,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广西的旅游文化内涵。
2.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想要将地方文化很好地融入旅游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1)旅游英语教师要根据该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改变以往的单纯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意识到该专业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单词和理解课文,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背景文化知识,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交融。(2)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上,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可采用课堂精讲、师生对话、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导游解说及其他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多练多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在应用中领会和掌握当地文化的教学效果。(3)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才能充分掌握的专业,因此在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训,在学习中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或者亲身实践,如,到了桂林漓江和阳朔、北海银滩、凭祥友谊关、德天瀑布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广西的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为外国游客沟通的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时间学科,旅游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单纯地注意语言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把它看作是与地方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要重视对学生当地旅游文化的输入,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输入。随着国际化交往的日益增多,广西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将广西本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是旅游英语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作为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应深入挖掘地方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地方文化特色渗透到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培养素质高、专业知识强和具有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2]刘庆林.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N].怀化学院学报,2010(12):139-141.
[3]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出版社,1998:37.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5
旅游工艺品是人们在外出旅游、浏览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的同时,购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具有工艺性、纪念意义的纪念品。形形的旅游工艺品承载着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民俗特色,已成为旅游经历的纪念见证象征;同时, 在弘扬、传播文化艺术, 促进工艺美术创作设计水平的提高, 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能量。在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近年来,伴随着新余市的发展,仙女湖风景区的开发,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的深入推广,新余的知名度在不断扩大,旅游业也不断升温,新余地方特色产品也得到了一些重视。例如新余的夏绣代表企业――江西渝州绣坊,秉承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独创了夏绣工艺,将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巧妙地与夏布融为一体,把夏布刺绣艺术做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绣种,填补了江西艺术刺绣空白。而旅游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如果能开发时结合新余的夏绣特色,不仅能给景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起到宣传所在城市的广告作用,有利于提升新余市及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但长期以来,由于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滞后,尤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缺乏特色,制约了新余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赢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已是当前发展旅游工艺品行业的紧迫任务,也是重要的思想和原则。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必定会有因地制宜的方法,我们力求探讨如何将新余夏绣艺术特色融入到旅游工艺品开发之路中。
二、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总的来讲, 新余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基础很薄弱, 没有形成产业经济。基本上是外引及小作坊生产的一些初级产品,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链, 总体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举例来说,从仙女湖――抱石公园――湿地公园,三处新余的主要旅游景点上可见旅游工艺品大致清一色, 常见的有小饰佩、有机夹、彩珠、发夹等等;再一类就是纪念章、纪念铜牌之类的物品。无法吸引旅客的工艺品, 不能达到赏心悦目, 更谈不上带回去馈赠亲友。大部分游客都流露出“没有什么可买”的无奈,关键是缺少深受游客喜爱的“小、土、巧、异、古”的特色旅游工艺。
纵观目前新余旅游工艺品市场, 虽然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 开发的自发性。目前新余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基本上是以自发性开发为基础的个体、联户、乡镇企业的随意开发, 生产方式沿袭作坊式生产, 旅游工艺品开发现状水平低下与产业开发体制未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其二, 缺乏特色产品的重点选项。历经多年的市场开发, 品种类别也有了一些发展, 但是特色开发的重点尚未确定, 尤其是以新余特色文化、特色景点为依托的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没有形成享有名气的品牌效应。其三, 缺乏精品,目前新余的旅游工艺品普遍都是粗制滥造的小作坊商品,缺乏精致、造型美观的工艺精品。
当前这些产品项目的雷同, 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而且导致了目前一些旅游工艺品生命周期的萎缩, 甚至投资无法收回。
三、新余夏绣艺术工艺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新余,夏布种植、加工业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开发的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新余的夏布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内和国际知名度。夏布业在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夏布加工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夏布生产的工厂化、规模化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夏绣是当代江西工艺美术中的一匹黑马。近几年,在江西工艺美术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称为“中国夏布第一绣”。尤其是09年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滋生出一大批颇有造诣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及一批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作品。
夏布的艺术美尤其体现在材质的古朴、形式美、肌理美和内在寓意美等方面。在夏布上刺绣,能体现传统、单纯、返璞归真的文化韵味,能够比丝绸刺绣更能体现中国画的风味和审美情趣。在夏布上仿制的山水画惟妙惟肖,加上其近似宣纸的色泽和天然质地,使得夏布刺绣的风格与众不同,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价而不乏细腻,原汁原味再现了原作神韵,成为刺绣史上的首创、华夏艺术园中的又一奇葩,继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之后夏绣被称为我国第五大“新”绣种。
但夏布真正诱人的市场前景主要在其深加工的产品上,而在这方面,夏绣工艺品与艺术品开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研究,究其原因便是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找到定位将其进行合理应用,不免可惜。长期以来,尽管新余旅游业的发展在不断升温,但由于新余旅游工艺品开发滞后,尤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缺乏特色,制约了新余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需要以新余地方文化出发,深入提炼挖掘可以作为工艺品创作的题材。而从材料上来看,夏布是“天然纤维之王”――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具有粗犷、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绿色环保的优越性,与独特材质风格是别的纤维无法比拟的。这些特点使得在工艺品加工上会大有作为。因此,如能将民间传统工艺与旅游工艺品设计相结合,不仅能为民间传统工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展现地方特色。
四、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夏绣艺术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策略
作为依附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该紧紧围绕旅游市场, 准确定位, 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 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有特色的工艺品。不能一味地长期处在仿造、低档、不精美的产品开发水平之上, 应该充分地紧紧依托资源基础、升级换代特色创新。根据现有文化环境和技术发展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一)充分利用夏布的特征,在图案及绣法上创新。夏布有与其它面料不可媲美的自然韵味。以夏布面料做绣地,织造夏布的苎麻纤维,在纤维的表面留下了斑驳无规则的肌理,纤维经纬交织,用纯手工平纹织造,织出的夏布上浮现出自然交错的肌理图案。
(二)做特色产品的重点选项。要形成享有名气的品牌效应, 应将夏绣艺术旅游工艺品作为重点选项形成系列, 加大资金的引进、投入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夏布的发展规模和特有的专利技术,结合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配合,创新夏布的开发形式与手段,进行多层次的产品开发,以实现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延伸夏布产业链,提高地方的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水平。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6
就是要在全局意识指导下,对所要设计的动漫周边产品进行恰到好处的设计、制作、推广应用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规划。设计之初就动漫周边产品的衍生性、扩张性、实验性、商品性、趣味性等诸多特性进行研究。从动漫产业模式、动漫产业现状方面,对动漫周边产品市场有深入调查与研究。以及动漫周边产品的模式进行探讨与总结,构建动漫周边产品思维,关注一切周边现象、对周边思想、周边思维进行深入研究。对动漫周边人也予以关注研究,不管是动漫周边产品设计,还是动漫周边产品设计教学时,都要学会整体思维。进行整体经营,建立整体意识,进行整体构思的宏观思维模式。
2、探索动漫周边产品设计新方法
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结合动漫周边产品语言的特点对动漫周边产品的设计对象、设计风格、设计元素、设计思维、设计技巧等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动漫周边产品制作工艺、动漫周边产品制作形式、动漫周边产品制作材料、动漫周边产品制作技巧、动漫周边产品生产、销售与推广、动漫周边产品营销策略、动漫周边产品的消费观、动漫周边产品的销售模式、动漫周边产品的商业化运作等展开有力的探讨。如对动漫周边产品的调性的主观处理,不仅运用分析,概括,归纳,夸张等手法处理造型,同时也要处理色彩。努力把握所设计动漫周边产品的本质精神,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创造具有形式美感和内在精神品质的动漫周边产品。动漫周边产品的视觉感知是丰富多彩的,是建立在心理与生理之上的。可通过写实表达,意象表达,抽象表达,夸张表达,超现实表达,梦幻表达等多种表达手法,创造具有独特表现力与独特审美意味的动漫周边产品。
3、建立动漫周边产品特色发展新思路
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动漫,进行特色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具有普世情怀与地方文化特点的动漫周边产品,只有通过对运用地方文化元素进行创作的动漫作品进行搜集、归类并整理,对地方文化元素在动漫创作的运用情况有一个宏观上的梳理,并对地方文化元素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可能性做深入挖掘,使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能与动漫创意进行结合。以现代审美对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提炼与改造,进而应用于动漫创作中。并对地方文化以动漫形式展开宣传与推广,使地方文化得到有效利用与创新发展。为动画的民族化设计探寻更广阔的空间,使现代动画设计从本土文化中寻找精神食粮,使地方文化元素与不断更新的动漫技法进行融合,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又不失时代需求的动漫作品。如以陕西为例,可以陕西地方文化元素为创意基点,结合陕西旅游产业、教育等进行开发,创作陕西特色动画:如秦腔动画,陕西面花动画、宣传教育类动画、公益广告、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等,进行动漫审美文化研究,立足陕西地方文化进行动画创作,在题材与形式上体现陕西特色,并以动画的形式在教育机构对陕西地方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应用网络进行“美丽陕西”“魅力陕西”的对外宣传。使陕西省动漫产业持续良好的发展,从而提高陕西文化创意人才的建设能力,及陕西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陕西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的提高。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