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1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整合;知识创新;企业演进路径

0引言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于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ll_,它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与拓展,强调以知识为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t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知识管理的出现对解决当今企业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通过知识管理,企业不仅可以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彼此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更可以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利用知识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许多企业正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管理水平,希望通过高绩效的知识管理.为企业赢得全面的竞争优势。要提升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提升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二是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是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此可以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分类。

本文以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为评价指标,构建了用于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二维四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将它们依次划分为领导型、跟随型、活力型和平庸型4类。此外,通过深入分析上述各类企业的特点,进而提出了这4类企业的不同演进路径。

1企业知识管理的维度分析

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识别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并加以创造、存储、利用、共享,以提高企业的整合、创新和适应能力,最终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具体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衡量。

一是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所谓知识整合,是指通过分析整合企业内外的所有信息资源使之转换为企业的知识.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库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将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支持他们的决策。知识整合可为企业业务处理节约大量时间,保证了企业处理各类事务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得企业的知识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bbs交流、员丁的日常培训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头脑风暴、数据挖掘等多种方式方法,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并使之充分共享,从而在企业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一些新理念,发明一些新技术.研发一些新产品,以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嘲。知识创新能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提高对先进技术的把握.从而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活力,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是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两个维度,来建立评价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二维四分模型

2基于知识管理水平的企业分类

企业由于各自背景和拥有资源的不同.知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以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作为纵坐标,以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作为横坐标.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水平的企业分类二维四分模型,该模型基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具体的二维四分模型见图1。

在上述二维四分模型中,依据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将企业划分为领导型、跟随型、活力型和平庸型4种,分别代表了当前企业知识管理的4种水平。

(1)领导型企业,是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均很强的企业。这类企业是行业的领导者,它整合处理信息的标准制度很容易成为行业的标准,它的知识创新也能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潮流。领导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很高,它们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领导型企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例如信息技术领域中的intel公司。

(2)跟随型企业,是指知识整合能力很强,但知识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这类企业对促进行业的发展作用不大,但它们是整个行业中的主体。跟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一般.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得好,但知识创新能力不足。跟随型企业一般紧随领导型企业开展其知识管理工作,其模仿能力很强,能将先进的理念在企业中顺利稳妥地进行实施,但由于自身缺乏知识创新能力,因而显得活力不足,企业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例如中国的dvd行业。

(3)活力型企业,是指知识整合能力较弱,但知识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为新兴企业,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活力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一般,但不乏亮点,其原因就在于企业中的员工思维活跃.有很好的创新理念,且勇于突破进取.甚至能在行业中的某些领域与领导型企业一较高下。但是这类企业也存在着致命弱点,由于对企业自身基础性的信息整合工作没有经验.往往需花费较多的成本而收效甚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例如一些新兴的it企业。

(4)平庸型企业,是指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均较弱的企业这类企业是行业中最弱的群体,往往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平庸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较低,日常的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指导和标准,其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成为空谈。该类企业的运营主要依靠模仿行业领导者,但由于自身实力的缺乏,其模仿水平较低,不为市场认可。例如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及老的国有企业。

3基于知识管理水平的企业演进路径分析

在二维四分模型中,4类企业所具有的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有较大差异,它们不仅知识管理水平相差很大.所体现出的竞争实力也相距甚远。基于各自定位的不同.各类企业相应的演进路径也有所区别。领导型企业要以确立行业标准、引导技术发展潮流为己任,一如既往地稳步实施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以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跟随型企业要以管理理念革新、技术应用创新为使命,重在寻求改善自身创新不足的途径:活力型企业要有效进行企业知识信息整合、扎实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平庸型企业必须先从知识整合做起,稳步推进各项标准化措施以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努力培育知识创新的条件以寻求新的突破。以上各类企业的演进路径见图2。

3.1领导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演进路径

(1)领导型企业的特点。领导型企业不仅知识整合能力很强,而且知识创新能力也十分出众,这要得益于企业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许多最新的知识整合理念。以及不可胜数的知识创新都源于此类企业。领导型企业基本实现了创新的集群化,凭借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它可以在行业的各个领域开展自主研发,实现群体创新,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相当巨大。一般企业很难撼动

(2)领导型企业的演进路径。领导型企业虽然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都有不错的表现.但绝对不能高枕无忧。虽然知识创新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所以应努力做好对知识创新风险的规避.否则一旦失败,其经济损失很难挽回,甚至可能使领导型企业就此一蹶不振,最终被其它竞争对手所赶超。因此冷静的头脑,机敏的思维是此类企业领导者的必备素质。领导型企业作为被行业中诸多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其面临的挑战无疑是相当巨大的。为了在市场“遭遇战”中获胜,领导型企业必须一如既往地稳步实施知识整合。积极拓展知识创新,以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对此intel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2跟随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演进路径

(1)跟随型企业的特点。跟随型企业在知识整合方面无疑具有很大优势,无论是内部知识的集成整合,还是外部知识的融人整合.还是内外部知识的协调整合,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跟随型企业对自身知识的管理和维护并不逊色于领导型企业,其完备的知识整合能力能实现全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满足企业各个层面日常经营决策的需求.用最短的时问和最低的成本解决各类问题,从而确保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跟随型企业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模仿他人的技术,而缺乏应有的研发创新.因此容易形成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已成为此类企业的最大弊病.也是其缺乏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跟随型企业的演进路径。跟随型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强,这有助于开展日常事务,完善经营活动,有效确保企业的平稳运营。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创新,在此方面跟随型企业做得很不够。跟随型企业的技术往往是“二手”的,由于领导型企业会对其最先进的知识创新进行严格地保密.从而在产品的等级和质量上.跟随型企业会被领导型企业甩在后面。长此以往,跟随型企业将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如不加以改进,终将无法逃脱被领导型企业兼并或挤市场的命运。

依据图2中的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演进路径,跟随型企业应努力向领导型企业发展。跟随型企业要着眼于知识创新,不能因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要真正做到知识创新,对跟随型企业而言并非一件易事,需从企业内外部同时人手,双管齐下.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企业内部,必须加强对知识创新的重视与投入,建立企业内对知识创新的奖励机制:在企业外部,应积极向领导型企业学习,注重吸收外来先进经验,并聘请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在内外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下,跟随型企业就能逐步向领导型企业过渡,真正实现企业的“强者梦”。

3.3活力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演进路径

(1)活力型企业的特点。活力型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可谓是独树一帜,其创新理念极具独到性,能与领导型企业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一较高下。活力型企业一般为新兴的公司,南于处于高成长时期,它的经营理念很新,对各类新知识也乐于接受,此其知识创新能力很强。活力型企业经营方向面向市场热点,其知识创新也着眼于潮流走向,很具有时代性。活力型企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建立时问比较短,对基础性的知识整合工作没有经验。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难以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整合能力.活力型企业上至企业经营决策,下到日常事务安排,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制约了活力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与领导型企业较量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2)活力型企业的演进路径。活力型企业虽然极具创新性,但受企业规模限制,其知识创新能力仅表现在某一些领域,尚未形成集群化的特点.因此很容易被领导型企业的多种新产品所围攻。特别是当企业内部由于知识整合不力所引发的问题一次性爆发时,活力型企业就会面临极大的危机,进而很难逃脱被领导型企业收购。例如,微软收购了许多很具有创新性的小型it企业。

如图2所示.活力型企业应注重发展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向领导型企业的转换。为实现这一目标,活力型企业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对企业内外知识的整合能力,使之能充分满足企业各个层面的不同需求。这样不仅经营成本会下降,企业的正常运营也会得到保障,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学习当前行业通行的知识整合标准,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知识整合管理体系,以及推进本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等。

3.4平庸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演进路径

(1)平庸型企业的特点。平庸型企业不仅知识整合能力较弱,知识创新能力也不强,因而几乎不具备任何优势。此类企业一方面缺乏对企业现有知识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又缺乏对知识创新的敏感性,面对大好机会却无法把握。因此,其目前的生存境地最为困难,而陈旧的管理理念是导致其平庸的最大原因。平庸型企业常像跟随型企业一样采取模仿战略,但受限于自身能力,仿制品远远达不到同类产品的水平,这使其经营环境更为恶劣。此外,由于观念落伍,创意陈旧,其产品往往处于滞销状态,加上知识整合能力差,企业经营决策经常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这使得原本惨淡的经营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平庸型企业最有可能被市场淘汰,这正是目前一些老国企的真实写照。

(2)平庸型企业的演进路径。平庸型企业由于缺乏特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最大,往往会成为牺牲品。但平庸型企业想寻求发展,摆脱如此尴尬的境地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平庸型企业可以首先向跟随型企业过渡,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向领导型企业演进。对平庸型企业而言,想要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识整合。因为知识整合是基础,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相比知识创新,它对平庸型企业而言更为实际,也更容易实现。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知识整合已有很多标准和规范.且发展得很成熟,易为行业所广泛接受。通过采取上述标准,平庸型企业不仅能节约知识整合成本,而且能获取良好的管理绩效。其次,先行实施知识整合的风险性较小。知识创新一般遵循着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定律,对平庸型企业来说,其所具有的知识储备远未达到进行知识创新的条件,其失败的风险无疑是相当大的平庸型企业的演进路径就是先进行知识整合,而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开展知识创新。在我们身边不乏成功的事例。例如,不少老的国有企业经过所有制改革,努力实施知识整合战略,使企业逐步走上正常运营的轨道。而后又通过自主研发,进行知识创新,驶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海尔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实例。

4结语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2

关键词:行政领导失效;心理归因;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18-02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行政领导者面对的行政事务不但繁多而且复杂,行政领导的有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行政领导失效。

一、行政领导失效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结构中依靠其综合影响力的运用与扩展,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而行政领导就是通过指挥、说服等途径影响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致力于这一过程的人,就是领导者。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以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1]74-75。

彼得·德鲁克在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2]14。同时认为,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并进一步提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必须养成以下习惯:第一,要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第三,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第四,集中精力在少数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有成效;第五,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现实生活当中,却常常出现行政领导失效,主要因素有三:一是行政行为主体,即行政领导者;二是行政相对人,即被领导者;三是环境条件。领导者的学识、经历、风格、能力、性格和处世态度直接关系到战略的水平和决策的质量,但被领导者的行为却在最终层面上决定着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质量。在领导与环境关系上,领导者一方面在塑造有利于领导效能实现的环境,另一方面也顺应着环境变迁的规律。本文主要从行政领导者这一层面加以论述。

二、行政领导失效的心理归因

在行政领导过程中,来自外在的和内在的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成为导致行政领导失效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行政领导失效进行心理归因分析。

(一)行政决策方面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3]232。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领导者不良的心理因素,会严重影响行政工作,导致行政领导失效。

1.浮躁心理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脾气大。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对前途毫无信心,焦躁不安。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行政领导者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开始就盲目的搜集,事实行动之前缺乏思考;靠“直觉”,而非用事实来检验的决策;不听取反面意见的决策,都是领导者决策中浮躁心理的表现。

2.虚荣自卑心理

虚荣自卑心理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有强烈的嫉妒心等等。对外表现为自尊心过强,对某些事物过于敏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内表现为自卑,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达成愿望。行政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有些领导者出于心理上的防御,往往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所做决策进行辩解。

(二)学习创新方面

新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学习创新能力也成为现代行政领导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行政领导的不良心理因素也会阻碍其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

1.固执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将人的固执心理解释为,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他认为,当人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时,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往往会通过承认事实或者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固执心理对于领导者在学习创新方面影响很大,对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不介绍,对创新能力的不重视,不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不利于整个组织的发展。

2.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即个体对现实或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4]。在学习和创新当中,一旦行政领导者出现焦虑心理会影响其判断能力、吸收新事物的能力。

(三)危机处理方面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经常发生。对公共危机的处置是一种不确定性决策,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非程序化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置公共危机、促进社会和谐是对领导者的严峻考验[5]。在危机处理中,导致行政领导失效的心理因素有。

1.麻木心理

麻木心理主要是指行政领导者在面对突来的危机,反应滞后,对于事态的发展抱着一种冷漠的心理。行政领导者一旦在危机处理中产生麻木心理,会错过最佳时间,非但无法掌握处理危机的主动权,还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2.折扣心理

危机发生后,行政领导抱着折扣的心理,企图掩盖部分事实,这不仅不利于危机的解决,还容易激怒公众的情绪,使得事态进一步的恶化,同时也会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

(四)用权用人方面

我国行政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人民,行政领导者掌握着关系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权力;人才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识人用人是实现领导的基础和关键。在权力使用上和用人方面,若行政领导存在不良的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行政领导失效。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高炜森(1980-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李小艳(1980- ),女,河北迁安人,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85-02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目前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这就要求各高校通过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气氛日趋浓厚,科技创新活动名目繁多,如火如荼,涉及各个学科和领域,比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大胆尝试,努力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创意,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冷静思考一下,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实践体系不健全。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一般很难设立专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构,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常常由多个部门分别负责,这就非常容易造成由于部门间的协调不力,导致学校可以利用的有限实验资源浪费,甚至创新活动的半途而废。另外,目前高校的教学中许多仍然是理论环节大于实践环节,学生缺少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2.创新活动中学生自身的问题。第一,相对于大学生的总数来说,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数相对偏少,并且许多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不少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就后退了,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第二,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有捷径,长期研究费时费力,缺乏进行创新的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不愿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这也是学生中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第三,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缺乏礼让合作的态度,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缺乏团队精神;第四,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搞创新实践活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大学最主要的事就是学习,不应该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指导教师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中的精力不足。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指导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打消学生半途而废的念头。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在1︰30以下,再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致使教师投入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精力明显不足。学生虽然有很好的创意,鉴于许多教师的知识能力有限、实验器材不足以及相互协调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设想。

4.学校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不够,活动进展缓慢。由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并且有耗费了物资而没能取得成果的可能,这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全国目前的整体状况就是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如“985”“211”大学发展形势较好,而在一般性的大学中则开展较为缓慢。

二、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1.明确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并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而应融入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与文化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交叉互融、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中全面推行“三学期制”的改革,并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学期制”的实施能够优化整体课程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协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短学期内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中来,大大提高了创新实践的效果。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引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渠道。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授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渗透科技创新理论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需要求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培养的思路,一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文科学生学习掌握资料检索方法以及学校网络图书馆的使用,学会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汇总各种资料和数据;而理工科学生则着重培养掌握各种研发工具的使用,如VB语言、高级编程语言以及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的使用等。三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教学重心,在于指导学生将具备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应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设计的创作中去,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3.将各类实验室作为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实践教学是当今大学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则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根据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给广大同学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我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用于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我校经管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学院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此之外,我校还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这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参与到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去,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由清华大学1996年率先在全国进行,旨在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民生,更充分地融入社会。我校参加的近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近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3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金奖)6项,国家二等奖(银奖)9项,国家三等奖(铜奖)21项。截至目前,共有19个学院参加到“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省奖及以上奖励的参赛学生达到了914人次,共有218名指导教师578次参与到了指导工作中。其中47名指导教师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94项,为我校的“挑战杯”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校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对学生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1.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在统一的领导下,学校的资源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

2.健全相关的管理文件形成激励机制。健全相关管理文件以规范各部门职责、科技竞赛分类与等级、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如对获得省级或更高级别竞赛奖项的学生实行创新加分制;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以鼓励教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师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积极加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投入时间和精力实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3.重视过程。创新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态度,并不能太注重创新活动最终结果。鉴于大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课业负担较重,可用于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等原因,要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都能得到很好的成果不太切合实际。尤其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就是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即使学生最后项目研究失败,只要能充分总结经验教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有功利化的倾向,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4.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不但是要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还应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目前,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内部,而在能够提供大量创新实践机会的企业中进行的则比较少。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走出学校,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创新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革,同时也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创新成果的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07-13.

[2]刘薇,王立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3]唐铁军,谢书山,李寅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

[4]徐洪珍,李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9).

[5]于淑萍.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8).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4

一、信息科学简介

信息用来标示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横跨很多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信息,主要研究内容为信息的应用方法和运动规律,主要研究工具为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大学阶段信息科学主要研究范围有信息源理论及信息获取;信息的传输、存储及处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在一定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及控制;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用途;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标准和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三、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情况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3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863计划由高校承担,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60%出于高校[1],高等学校科研创新水平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性化、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科学研究已从过去靠个人力量和作坊式操作进入到了靠大兵团合作攻关解决科学研究任务的阶段。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攻克科技难题、获得创新成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模式。高校的科研创新大部分都是由科研团队做出来的。

2002年,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群体,成为科研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为落实上述精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界定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有对科研团队的认知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只要由几个人一起共同研究的就算是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为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而组建的群体,由数量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成员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2]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为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教师科研群体组织。[3]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的重要原因,成员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望。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同时,团队成员因为专注于共同的科研目标,能减少团队内部成员间个人冲突,避免内耗。因此,当前高校中为申请某一个项目临时组建一个的团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2.成员组成合理

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组成要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成员间能形成协作和互补。组建团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互补可以集思广益,更好、更快的解决科研难题。另外,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科研任务的失败。所以,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要有能按质按量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能力,从而为其他成员的工作做好保证。因此,一些由老师带领自己学生组建起的团队,也不符合科研团队的要求。

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团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企业,一般都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高校科研团队。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起来的。

三、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

团队管理、团队规模、团队组织建构以及团队的稳定性都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1.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的管理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好的管理可以弥补科研团队的研究资源不足[4]。良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可以帮助团队设置结构性目标,能增进成员间的信任,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领导者在团队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能力不仅影响团队绩效,也影响着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动。团队领导的不同管理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团队绩效表现。所以,有学者指出创新能力的管理比学术团队的组建和成员构成更为重要,并指出人本化的领导方式、成员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团队创新的组织氛围、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5]

2.科研团队规模

关于科研团队规模的研究目前并没有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团队规模并不必然影响科学家的个人产出,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任何年龄或年龄段对团队来说是最适合的。 [6]也有学者认为6-12名成员是一个团队最优的规模,这时团队的产出效率最高。也有学者认为大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团体在购买研究设备、稳定性、经验累积以及信息流动和经验交流上都比小的群体有优势,从而大规模的研究团体更容易获得产出。[7]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规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确定,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过大。

3.团队组织建构

团队组织因素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研究的自由度、任务的挑战性、团队资源、优秀的领导风格、成员间的合作风格、合理的奖励和认可方式、宽容的团队气氛和机制有利于团队创新。[8]科研团队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团队科研目标清晰而重要、成员间沟通良好以及充分的管理支持,而团队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和目标不清晰往往是导致团队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有着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

4.关于团队稳定性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稳定的团队对科研产出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属于固定团队的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量比属于不固定团队的科学家要多,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稳定的团队有助于团队成员间建立协作和联系,这都有利于他们在科研上的成长和科研产出的增加。团队的稳定性和团队成员间的平等有助于形成利于提高科学家产出的社会环境。

作为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的重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目前也落后于国外,借鉴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和科研团队建设理论,根据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组建、运营和管理的方案,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智宏.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由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发的若干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6

[2]陈春华,杨晓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

[3]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8):157-158

[4] A.Chawla, J.P.Singh. Organization on Research Groups[J]. Sciemometric, 1998,43(3):79-92

[5]杨连生.关于学术团体创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6-79

[6] J.E.Cohen. Size, Age and Produ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Group[J]. Scientometrics,1991,1(3):395-416

[7]Henry Etzkowitz. 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2003(32):109-121

[8]杜海莲、陈启峰.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体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7-88

作者简介:

江瑶(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6

关键词: 标志设计 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式教学法 课堂讲评式教学法

标志设计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用简洁而独特的图形化视觉语言来传达特定信息的同时,也在向观者传递着美。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标志设计在观念上、表现形式上及设计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更新加快与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标志设计的多样化、创新化的实现带来了便利。创新已成为标志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促使其健康向前、良性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与革新,就标志设计而言,就是要求标志设计具有新颖性,即不落俗套、前所未有,独特性,即别出心裁、吸引受众。因此,作为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支撑力量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就有责任顺应标志设计的这种变化与趋势,在教学中把各种只要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标志设计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标志设计上的创新能力。依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标志设计教学中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法互相穿插,互相补充,贯穿于整个标志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法,依照华中师范大学编的《教育学》所下的定义,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形成能灵活运用的技能、技巧。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疑虑状态;“启”就是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一种疑难状态;“发”是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问题,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从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只着眼于现成知识的传授,注重通过教师讲演、示范和学生模仿注入式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充分运用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去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他们自主地积极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标志的分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后,就通过分析一些著名标志的设计过程及发展演变来启发学生的标志设计的思路,然后鼓励学生用主动的、批判的、灵活的、求异的眼光观察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让他们不囿于教材上的命题去自主命题地尝试设计标志,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当地或网络上的各类标志的征集或比赛活动,让他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在学生的标志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遇到瓶颈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不失时机地加以启迪和诱导,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点,扩大知识面,拓展创新思维的能力与思路,从而达到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发现标志设计的课堂气氛更加活泼且有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学习的思路更为开阔,自主创新的能力也有长足提高。我通过标志设计教学实践发现,启发式教学法对标志设计这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来说,非常行之有效,也符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学研究表明,采用启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因为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学习活动的结果。

二、实践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标志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标志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设计实践中的创新能力。早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之初就特别重视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的机会。它主张培养既有艺术家般的创新才能,又有工艺技师娴熟技艺的新型设计人才。标志设计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践式教学法来完成学生这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培养。

标志设计教学中的所谓实践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标志设计案例(这里所说的案例,可以是社会上的商业设计,也可以是教师拟定的模拟设计),让学生独立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各种解难释疑的设计尝试活动,从而达到将自己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于解决标志设计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践式教学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走出狭隘封闭的课堂,在设计实践中煅造自己的设计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有益于学生从这种亲身体验、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实践教学情境中积极融入社会。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主动捕获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如在讲到标志的创意与设计教学内容时,我通过精心组织与设计好设计的课题,让学生带着实践任务进行学习,而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只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及评判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好、搭建好一个标志设计的开放平台与实践环境,让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创造性地解决标志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达到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亲自操作的目的。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里为学生遇到的难题与问题提供引导与建议,而不再是在讲授式教学中的占完全支配与领导的地位。通过该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对标志设计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有目的、有条理、有兴趣、有需求、有效率,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战经验。

三、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未来对标志设计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包含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综合素质,非一日之功,也非临阵突击一段时间能奏效,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逐步训练、培养与加深、巩固。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与实践式教学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在标志设计方面的知识积累、经验获得、技能提高及创造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则有助于对这种创新能力进行巩固、加深与拓展。

在标志设计中,所谓讲评式教学法,是指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型教学方法。其内容可以是设计理论、创新思维的探讨,也可以是具体标志作品的创意、表现形式、表现技巧与手法的分析与评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检验和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标志设计应符合的基本原则及如何设计一个优秀的标志。同时,也有利于较全面地培养学生解决标志设计问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表达的能力及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多年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讲评式教学,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学习的程度,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其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非常有益与有效。在具体的标志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针对某一标志设计的教学课题组织好讲评内容的主要提纲。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标志习作或实践性标志设计进行自我讲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标志作品,把其对知识的理解、设计的思路、标志设计的认识和具体设计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设计的表现技法讲授出来。学生的自评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程度。再次,让学生之间对各自的标志作品进行互相评介。通过学生彼此对对方标志作品的创意构思、视觉形象、标志寓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等诸方面做出评介,讲出该标志的优秀之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通过互评,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探讨。当然,这种互评不能是信口开河的、随意的、盲目的,而是必须遵循一个优秀标志设计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规律,如简洁、易识别,新颖、独特,表现形式恰当,制作规范、精美等。根据上述原则,学生在互评中,既评介了他人的标志作品,又让别人评介了自己的标志作品。通过这种互评过程,同学们会受到很大的启发,开阔了视野,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灵感,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及他人作品的优劣之所在。从而,为以后的标志设计实践增加了信心与学习的热情,把在互评中收获的知识及感受融入到了下一次标志设计中去,使自己的标志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巩固与提高。最后,教师在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作出具有针对性的点评。教师结合标志设计理论与经典标志设计案例赏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标志作品本身做出客观而恰当的评价。在教师的点评,不仅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劣与否,更重要的是疏导和诱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眼光来处理标志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创新处理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置。教师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一个知识、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的复合型角色,成为了教学课题的策划者、组织者和调度者。学生也由从前的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角色,转换成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课堂讲评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参与和主讲者的锻炼机会。由于要面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总希望向他人展现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想法和更加完美的自我,因而会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准备及消化课堂上的内容,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这如同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个竞争机制,激励每个学生都充满激情地向前奔,谁也不甘落后,最终结果是大家都在这种相互对比中在设计思路、表现技能、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标志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理论知识面广、设计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强的标志设计人才已刻不容缓。标志设计需要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新型现代人才,这就决定了标志设计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改革,为拓宽标志设计视野的广度向培养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思想张力的创新型人才目标迈进,使标志设计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标志设计发展的趋势。

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最为精炼的设计门类,它与其他门类的设计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更注重原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前面对标志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极为有益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可知: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和课堂讲评式教学法在标志设计教学中配合使用、相互补充,对如何强化培养学生以独特的、创新的思维方法深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新颖别致、简洁大方、准确鲜明的设计表现语去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非常重要、有效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2]张军.标志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