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概念教学 五部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问题。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生物概念是学好生物的关键。下面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1.第一部曲——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生物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生物概念的构建,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就不仅能帮助学生容易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生物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生物概念知识的渴求。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概念构建活动中来,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生态系统概念时以呈现各种漂亮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如清澈池塘、广阔草原、奔腾河流、无际海洋、原始森林、美丽都市、蔚蓝地球等照片,同学们对这些优美的图片非常感兴趣,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很好奇,都愿意学习生态系统的知识。在这样的铺垫下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列举出来的生态系统进行比较,找出共性,这些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由动物、植物构成的一定面积的自然系统。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生态系统空间概念,也就是范围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这是生态系统概念外延属性。
2.第二部曲——迎接挑战,尝试定义概念。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和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中有植物、动物等的第一层意思,也注意到了生态系统中有阳光、水和泥土等第二层意思,视觉上感受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即第三层意思。当学生对所学的概念具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生态系统下一个恰当的定义。学生会比较兴奋,纷纷想表现自己,这样一来,各种个性化的定义都出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各种动植物和阳光、水、土壤构成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第一种类型的概念是否忽略了微生物?这样一讨论,微生物也要归纳进去,就变成各种生物了;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是环境中包含了生物和无机两部分,不明确,经点拨后就变成无机环境了。掌握了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后再加上一定的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基本上是归纳出来了。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属性的提炼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就基本能归纳准确。
3.第三部曲——互动交流,正确规范概念。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后,学生基本上可以从文字上写出生态系统的要素,本质属性也有所掌握,但由于学生所具有的语文知识不足和思维的局限性,所下的定义不一定完整。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看书本上的概念,找出与自己下的定义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要用生物群落这个概念而不用生物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菜市场的例子,看看菜市场能否是一个生态系统?抛出问题后学生就争论了起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使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的意思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可以是捕食关系、可以是寄生关系、可以是分解关系,一定是有营养关系的一个整体。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4.第四部曲——把握本质,科学记忆概念。
概念把握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外延是适用的范围,内涵是本质属性,这两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生态系统的外延最大就是扩大到整个地球,这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外延最小就是一个小的池塘,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最小的生态系统了,人为的小鱼缸也可以称为微型生态系统,但要人的护理。从生态系统的内涵来说,当一个环境中的主要植物发生了大的变化的时候,生态系统的类型就有可能发生改变了,我国的西部,原来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化,原来的水环境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长主要的植物是草,就变成了草原生态系统,有的地方树成了主要的植物,就变成了森林生态系统。
5.第五部曲——变换情景,深刻理解概念。
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此环节,笔者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的观点看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概念 教学前概念 生物学教学
伴随着2011 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概念”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因此,生物学教师应重视概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开展概念教学,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概念,夯实生物学基础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课前,下足功夫,积累经验,摸清前概念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以科学概念或理论代替日常观念或以前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一定的情境里科学观念比他们原有的观念或以前的知识更加有效。这里的“观念”就是概念。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都有前概念。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概念学习的障碍,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科学概念的建构。
奥苏贝尔曾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课前教师如果下足功夫,运用多种方式摸清学生的前概念,将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促使学生实现概念的生成和转变。
二、课中,创设情境,传授方法,理解概念
1.创设情境,引发冲突。由于课前做足功夫,所以课堂上笔者经常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论及自己的思想,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激发兴趣,引发认知冲突,激励他们在情境中将自己存有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实现对科学概念的构建和深刻理解。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时,课前已知道学生所理解的环境就是生存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特意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我们现在都坐在教室里,请同学们说说影响我们的环境有哪些?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会不会影响到自己?教室里的空气中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病毒等,它们会不会也影响到我们呢?环境仅仅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方吗?
2.抓关键字,把握概念。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也是与易混淆的概念可以区别之点。分析关键字有利于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特征,理解其含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遇到概念的关键字、词时教师可故意提高声调、音量和放慢语速,屏幕显示也可用特殊符号标识出来,给予醒目提示。
3.绘概念图,理清概念。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生物学新教材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例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的练习中,要求就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补充完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的练习中,要求对植物结构层次的概念图补充完整;“细胞的生活”一节中,要求用恰当的形式表现染色体、D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开花和结果”一节中要求对花的结构的概念图补充完整等等。
在本校七年级教室的“学习园地”里,每逢第一学期末都会举办一次“生物概念图展”,展览的是该班学生在学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绘制的概念图。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笔者一改以往的方法,在探究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要求学生把它们的相互关系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回收的作品中发现,学生都能突出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区别和联系,而且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研究结论”。下面是本校2009届的一位学生“发明创造”的,当时被同学们评为最佳创作奖的一种构建形式及设计者的推荐说明稿。
1.突出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 .简洁、清晰、明了,便于记忆。
4.运用对比,区别概念。对比就是将一些相近的或关系密切的概念进行不同形式的比较。通过对比,可以使概念更加清晰,易于区别。例如,“传染源”和“病原体”,“细菌”和“噬菌体”这些概念学生较易混淆,不易区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弄清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两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
三、课后,创造机会,增强兴趣,巩固概念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3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在必修和选修模块化学概念教学中,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前者重视情境创设下概念形成的推动,后者重视逻辑推理中概念形成的引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概念教学是将大量的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在教学中以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指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概念教学,要改变原来概念原理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忽视概念理论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导致学生只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和现象的误区,即强调观念的建构。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设计,重视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强调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并选择合适教学策略的实践过程。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设计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必须要关注情境的创设、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应用。
1.情境创设策略。
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这就对概念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情境,使学生“能参与,能建构”;其次是能够引发认知冲突的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想参与,想建构”;三是应用概念于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创设,使得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建构”。
2.概念形成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概念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和建立概念,并在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概念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本方法。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明确学生需要建立的核心概念,弄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更要准确探查和研究学生认识发展的障碍点,制造有效的认知冲突,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运用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3.概念应用策略。
概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概念的内容是什么,而在于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应用这个概念能解决的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体现化学概念的学习价值。在教学中如果忽视概念和实际的联系,陷入到概念字面的剖析和辨析的误区中,就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所学概念对学生认识中的指导作用,在解决具体问题和现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固化对概念的认识,理解基础上灵活运用概念,而不是对概念死记硬背。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实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必修和选修的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不同模块概念教学设计模式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1.基于情境包装的必修模块概念教学
必修模块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其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既要求核心的化学知识,研究物质与建构化学概念的过程与方法,又要求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释、分析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情境的创设推动概念的形成。
以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为例:在概念引入环节,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研究领域,催化剂能加快石油炼制过程中的反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实为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快慢的思考;
在概念体验环节,以生活经验的回忆和探究实验的体验为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
在概念形成环节,根据对学生前认知的准确探查和研究,预测学生在定量描述时,学生容易直接迁移物理学上对速率的定义,用相同时间内物质的量的变化来定量描述反应速率,因此利用镁和铝与相盐酸反应为情境,突出由于体系体积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冲突,引导修正概念,并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概念应用环节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情境,引导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2.基于逻辑推理的选修模块概念教学
选修模块概念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更重视逻辑推理,凸显概念形成过程。
以必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
在概念引入环节,设计汽车自燃情境,引出泡沫灭火器,引起学生对泡沫灭火器原理的猜测和实验验证盐溶液酸碱性,初步建立起盐溶液酸碱性和原有认知中“盐溶液是中性”之间的认知冲突;
在形成概念环节,从已经实验验证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和饱和硫酸铝溶液呈酸性引发学生思考,采用“问题链”的方法进行思维程序的点拨,进行逻辑推理:
问题1:碳酸氢钠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出来。
问题2:明确了两种溶液中微粒的来源、种类和相对数量。思考:能否直接借鉴酸碱对水电离平衡影响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析盐溶液酸碱性?
问题3:既然单纯从溶质电离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影响不能解释实验事实,而电解质之间的反应主要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说明这些离子间必然存在某种相互作用。寻找一下,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什么?能解释实验事实么?
问题4:从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角度考虑,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存在么?
问题5:盐和水的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存在的可能性,又有存在的必然性,而这个过程就是盐类的水解。那么,盐类的水解是什么?
由此,溶质、溶剂电离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浮出水面,水和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质凸显出来,溶液分析的科学有序思维方法自然形成。
在概念应用环节,主要设计方法应用,应用新方法推测其它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化了多平衡共存体系中综合分析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思维意识;再在理论推测后的实验验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
虽然由于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目标的不同,使得必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情境的创设为推动,而选修模块教学中概念的形成主要以逻辑推理做引导,但在整体设计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都会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上,考虑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修正和概念应用几个环节。
1.精心创设情境,重视概念引入。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要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与学习环境的有意义的建构。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也要利用好各种情境:如引入情境、实验探究、认知冲突的创设、知识应用等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认知内容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入到概念研究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对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
2.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概念形成。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学生亲自体验形成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意义所在,而不能单纯地为了教概念而教概念,关注概念本身而忽略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错误的,是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做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的概念,才会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应用实践环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否则,学生获得的概念只能靠记忆来维持。
3.利用认知冲突,引导概念修正。
学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才能有长进。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难免有疑问、有质疑。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困难点,适时的点拨和技巧性的提示,都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适时修正,获得和生成准确的概念,避免错误印象对思维的干扰。
4.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概念应用。
运用概念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是对学生概念理解程度的真正考查和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概念的应用环节,除了能利用概念解决一些应试的试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具体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概念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3674字)
参考文献
[1]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胡久华.《化学课程与学生认识素养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2002
[4]2010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2007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4
创设课堂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活中身边的真实现象,应用多种途经创设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既然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导入情景
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在“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创设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24-0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设情境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其能够具体化、宏观化以及动态化,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抽象的教学内容有具体的、且身临其境的感觉,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并产生创意。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向,就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出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一、创造学习氛围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进行学习的重要前提,一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在课堂教学中精神振奋,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才能保持高昂的情绪投身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设悬念等教学情境去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教师在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采用积极思维能力去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创新。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设置相关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质疑求真,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激发其创造才能。
(一)创设直观性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讲解“充要条件”概念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想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电路图的方法,用开关闭合为条件以及灯泡亮为结论来加深学生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然后便可以将充要条件的概念引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是选择学生熟悉的物理电路,能够较为直观地诠释了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相关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数学的实质。
(二)创设实际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讲解“均值不等式”中,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实际的问题。如,两个商场进行商品降价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包括甲商场第一次销售打p折,第二次销售打q折;而乙商场两次降价活动都打(p+q)/2折。问题是两个商场中哪个商场的价格最优惠? 这个关于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下,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动脑空间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活实际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材的编排内容大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包括了住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出租车计费问题等。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创设合适的生活教学情境,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实际的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数学知识存在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四、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以及动静皆宜的多媒体特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可以将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结合,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真实的情境,符合学生实际生活。除此之外可以采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新课内容时用数学史料或者数学家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导入新课。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情境教学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情境创设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环境创设的概念范文6
在传统数学概念教学中,很少用到情境的创设,但是为了完成某些教学目标,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教材会给出一个特点的情境条件来引出概念,当概念引出之后,情境则失去了它的功能和作用。这种情境的引出基本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前的引入作用,然而,情境教学的作用远不止如此,高效的情境教学是在情境中更好的对知识进行自然而然的理解,分析,猜想,验证,是学生在情境当中进行思维的发散和概念的形成。
新课标下的数学由以前重视双基转向更为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将数学与生活结合,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设置数学情境更能使学生从具体表现形成抽象思维,有效的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有目的的设置问题情境,在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概念。数学课中如果能创设有效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还能使课堂更加的活跃,对于教和学的人来说都是充满意义的,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改变数学概念传统教学给人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学生更愉快的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概念课上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学习效率,准确的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情境的创设需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根据所要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
1、以实际问题为向导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根据问题去寻求解决的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能够使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问题出发,还能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数学的作用,而不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充满抽象和逻辑的学科,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能够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2、以一定的数学知识点为基础
情境的创设都是为了更有效的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对的数学概念的归纳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所设立的情境不应该是静态的,或者单一的,而应该包含前后的知识联系,包含知识点的衔接,以便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跃迁。如果,缺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铺垫,则会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断带,难以归纳和总结出新的概念。除此之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的相似点,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背景面,增强学生的视野,加强自身的学习兴趣。
3、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只有当教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才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超越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太远的数学情境,不但不能让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无法从情境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学生会觉得上数学就和“听天书”一样,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严重戳伤。所以问情境创设需要把握一种“度”,好的情境有利于把抽象的概念简单教授给学生,而不好的情境反而会造成数学学习的困惑。
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
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思的和富有挑战的,应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猜分析、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太复杂和难以理解,否则,挑战是够了却无法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即便是发现了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年龄的特征和思维的发展情况。如果在概念教学中所设计的情境超出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可能无法进行探究学习,甚至感到一种探索受阻的沮丧,更严重着,会怀疑自己的水平,自信心受到打击,对数学产生为难情绪。所以教材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习惯。
二、情境创设的类型
教学都是有目的的进行的,不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侧重点则不同,目的指向性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创造学习情境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它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具有何种功能,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能提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它又该如何的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情境的形式还是情境的内容都能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反应,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侧重作用不同。教学情境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有多种类型。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数学情境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创造的一种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包含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从情境提供的信息,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数学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境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能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问题情境”创设是数学概念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迁移。
2、探究学习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检验而进行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在这一过程中要有质疑的学术精神,能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但这种探究的学习情境,一旦学生成功的解决问题,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并且激烈学生自主的去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情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它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发,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合作学习当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并且能增强学生团队意识,还能培养团队成员的品格。常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小组分成的时候,教师要对小组成员的能力有所掌握,避免能力稍差的学生在同一组而使得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境创设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概念的同化和概念形成是两种基本的概念获得的方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理解新的知识,使其成为已有知识当中的一部分。而概念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抽象出其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
1、数学典故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数学典故通常讲述的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且具有典型的意义,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引用数学典故,可以改变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发思考。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利用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都疑惑不解时,教师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由于已经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并在头脑中进行知识的同化。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偶像心里,促使他们像偶像学习,刺激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主动的思考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
2、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上的运用
奥苏贝尔的注明理论――先行组织者,是说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意思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以旧的知识为基础,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寻求它与已经学到的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新的知识是在原来就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而来的。例如在学习“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时,由于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已经学过,在学习圆锥面积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解决,在求圆柱的表面积时,是把侧面破开,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底为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为圆柱的高,于是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到结果,这里运用了数学转化的思想。那么教圆锥的面积公式时,如果也把侧面破开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即让学生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自己动手和脑,寻求答案。
3、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在概念课上的运用
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的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不是纯粹的脱离现实而存在的。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认知上更好的接受新的刺激,而且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也更能发生思维的迁移。例如,“函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它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实用性,函数概念的教学一致被学界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业不容易。而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则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以下是教材指导的为了引出函数概念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观察和分析物体下落的距离h和所经历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下落的距离h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时间的不同位置导致下降距离的不同,因此,每一时刻对应着不同的下降高度,即时间t与下降高度h是一一对应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间t是自变量,高度h是因变量,从而自然而然的渗透函数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中,高度和时间的这种依从关系在数学中成为函数关系。
4、趣味性问题的情境创设
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最显著的作用是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被这种愉快的刺激所吸引,因此,趣味性的情境更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看到,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五一充实着趣味性的情境,甚至很多的教材旁白都很有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并不是说初中高中的教材就是枯燥乏味的。 趣味性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更有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问题上,并主动去思考,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和数字,学生则很难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各种事物,例如笔、书本、橡皮擦、尺子等学习用品,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模拟买和卖,这种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即有趣又能形成牢固的数学概念。
5、利用观察归纳的情境创设
多数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以为其找到具体的问题原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得出结论、验证的过程来帮助学生归纳和形成抽象概念,并加以掌握。通过为抽象概念搭建具体问题模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更具成功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主动建构。以“等差数列”的教学为例,给出以下三个数列:
(1)2,5,8,11,14……
(2)100,95,90,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