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1
10月16日,“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在重庆一中正式启动
10月16日,由中国科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在重庆一中正式启动。航天科普报告团6名院士、专家,中国科协青少中心项目主管和市科协、市教委领导以及来自重庆部分中小学的1000多名师生代本文由收集整理表参加了启动仪式。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明会主持启动仪式。
“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是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神州八号与其顺利对接返回地球为契机,组织院士、专家走进大、中、小学校,宣讲我国航天科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同时,通过普及航天科技知识,进一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青少年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使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后继有人。
启动仪式由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明会主持
本次来渝“院士专家校园行”报告团由6位院士、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田如森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教授,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信息研究室主任吴国兴教授,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教授,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夏青教授。
李惕碚院士在重庆一中礼堂举行主场报告会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2
从1970年4月24日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的第一次“一飞冲天”,到2016年10月19日中国火箭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从而开启火箭“商业化时代”。“中国航天人成功打造了‘’这一国际知名运载火箭品牌,并打破了外国商业发射的垄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说。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当火箭迎来新机遇,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也迈向新。11月3日,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大型运载火箭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意味着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近地轨道10吨级提升至25吨级,跻身世界前三的航天强国之列。
“五号填补了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空白。”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五号将为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载人登月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二代导航二期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提供高性能运载工具。
为什么五号序号排在前面,却比六号、七号飞得更晚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表示,这是因为,五号是最早立项的,长六、长七的技术都是由长五牵引而来。因此,长五的首飞成功,也意味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航天在今后半个世纪内都要靠‘长五’奠基。”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如是说。
如果说五号首飞成功,为中国航天打开了未来发展之门,那么商业航天领域中国也在加速布局。11月10日,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搭载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同时搭载的还有“丽水一号”商业卫星。标志着我国科学实验卫星向商业化、产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潇湘一号”卫星是基于国际立方星标准的一颗微小卫星,采用6U结构,重8KG,设计寿命为半年到一年左右。由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潇湘一号”卫星发射入轨后将进行多项航天新技术试验,其中包括空间软件无线电试验、导航信号增强试验、新型星载计算机搭载试验、高精度光学稳像试验等,由天仪研究院和航天一院十四所、中科院光电院等航天传统优势单位联合研制。
今年12月份,天仪研究院还将发射一颗与欧洲公司联合研制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国内政策最早涉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是在2014年,深圳出台了关于航空航天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自2014年开始至2020年连续7年,深圳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及其他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随后,国家对航天商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只增不减。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作为10大重点工程之一位列其中。
随着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以及中国火箭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和诸多民营航天企业的成立,中国也将迎来商业航天的热潮。
商业航天潜力巨大
由于市场对商业卫星发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众对“太空旅游”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组织和企业都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业务范围正在从传统的商业卫星发射和应用扩展到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等领域。比如,欧洲航天局公布的国际“月球村”计划;中国公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火星探测计划;霍金提出的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等。
据统计,2016年,全球预计进行118次发射,其中商业发射预计36次。未来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强劲,有关测算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每年发射的1kg-50kg小卫星数量将超过200颗,预计2020年将达到410颗。
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目前仍是欧美公司占据主流,尤其在美国,除了波音公司等传统巨头,私营企业纷纷崛起,比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星球实验室(Planet Labs),同时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进军航天领域。
近年来,全球航天产业每年都以6%到7%的速度快速增长。据美国航天基金会的《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大众消费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格局商学院与企业家们对话时表示,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以及太空能源的开发,曾经一度被视为遥不可及的航天高新科技,正在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催生了新兴的经济形态。
王巍认为,以太空旅游为例:每位游客飞行10天需要支付给俄罗斯2000万美元以上的高额费用。它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拉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满足人类探险与挑战极限的心理。此外,房车、游艇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希望企业家投资这一片蓝海,与航天系统合作开发出更多的相关产品,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工业的整体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另有分析指出,仅卫星应用这一领域的产值就将在2020年达到5000亿元,整体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至10000亿元的水平。
根据正在编制中的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三大工程将是航天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2016年8月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
预计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指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的批复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航天科工准备配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在商业航天领域,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以下五大商业航天项目实施: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网及其应用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
这五大商业航天产业工程涉及多类运载系统、多类天基与空基平台、多类有效载荷以及多类地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生产,并带动多类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五大工程的开发与构建,时间跨度将超过十年,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产出超千亿。未来,航天科工将集中精力抓好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综合集成、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商业发射以及与政府、国际组织、航天发射相关机构的综合协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态涵养发挥核心作用,为推动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商业模式和跨界融合应用正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泰伯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太空经济领域的企业融资总额达到178亿元人民币,风险投资呈井喷式增长,与太空经济相关的初创公司的数量也在近5年内增速加快,平均每年有8家新公司成立,而此前15年的风险投资总额,只有33亿元人民币,并且包括下游行业地理信息应用在内的风险投资数据。如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360奇虎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太空经济,还涌现出了信威、零壹空间、翎客等一批新兴的私营航天公司。
“中国版”商业航天模式
据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将全面进军商业航天领域。2017年,系列火箭计划实施14次商业航天发射,将把委内瑞拉遥感二号、中星6C等27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孙为钢介绍,目前该集团公司已经形成现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既有常规发射能力,也拥有快速机动发射能力,可以实现单星、多星、搭载等发射。
针对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特点,为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快速响应的小卫星发射需求,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以六号和十一号为代表的小型化、低成本运载火箭,其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投入商业发射服务。现役火箭在完成主业的同时,也将增强商业发射服务力度。
据悉,该集团公司正在打造“商业版状态”火箭,并针对商业项目探索创新火箭发射工作模式,降低发射测控成本。后续,该集团公司将陆续推出和完善新一代小型、中型运载火箭系列,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射提供坚强的保障。
在新的消费需求面前,航天技术向大众化、商业化、生活化发展。未来的商业火箭发射也能像“网约车”一样进入“拼”时代吗?新成立的中国火箭有限公司为人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的业务组合模式将成为业内首个全维度发射服务解决方案,共享经济将同样被应用于中国商业火箭的发射模式当中。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郝照平指出:火箭公司依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发射领域的突出优势,嫁接多元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的“三车”(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计划,将在发射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太空旅游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生态圈,与业内同仁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市场向前发展。
“太空班车”的发射服务模式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带多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太空专车”将根据客户指定的时间和轨道,提供专属的发射服务;“太空顺风车”会根据发射主任务的剩余运载能力,提供指定时间与轨道的发射服务。
“未来绝不能用搞国家重点工程的思路去搞商业航天。”中国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坦言,“我们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火箭研制模式。”中国航天60年走来,一直是以保证高可靠为宗旨,而商业航天看重的是降成本和快速反应,“我们必须在高可靠和低成本、快速反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商业航天的共享经济,未来的“航天+”体系更具有竞争力,不仅是听上去很美好,更是行动的实力派。在技术、产品、资本、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层面,合作伙伴将共同分享“航天+”大众消费的红利。
未来5年至10年内,中国商业航天还将完成亚轨道重复使用飞行器的研制、积极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同时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和体验园的建设。中国火箭公司将针对个人用户推出太空旅游服务,相关服务套餐的价格预计在20万美元左右。
当中国航天步入“商用时代”,包括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都将成为航天技术商用的热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表示,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中国高端航天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加快推向国际市场。
郝照平表示,火箭公司未来将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以自身技术、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积极参与全球航天产业合作与竞争,融入国际航天产业链,掌握世界航天领域话语权,让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更加具有“国际范儿”。
中国商业航天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火箭公司要进军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必然会直面已经先行一步的美国私人航天公司的竞争。在美国国家行政、法规以及专利领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私人航天公司初步取得先发优势,尤其是SpaceX公司凭借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成熟的货柜式产品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航天企业之一。
与SpaceX公司相比,中国火箭公司有什么优势呢?韩庆平表示,首先,在最关键的可靠性上,我们占据优势,毕竟经过历次重大发射任务的检验,系列火箭的可靠性世界排名第一。
其次,中国火箭公司有非常完整的火箭型谱,目前已开放了五款商业型运载火箭,它们的运载能力从几百公斤到二十几吨,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的发射需求,相比之下,SpaceX公司目前只有“猎鹰1”和“猎鹰9”两型运载火箭。采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可提供最短90天的发射服务周期,而固体发动机的火箭发射准备时间可以压缩到几十小时,对于发射时间要求高的客户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
此外,SpaceX公司能击败波音公司等老牌美国航天巨头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低,据称其报价甚至比中国还要少20%。韩庆平说,中国航天发射的相对价格高,是由于以往的封闭采购体制造成的。在挂牌仪式上,中国火箭公司已经公开承诺,通过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实现全球化货架采购模式,未来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射价格可以降低30%。
2015年中国航天成功实施两次国际商业发射和四次国内商业发射。薛惠锋认为,中国已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基本条件和能力,目前已有的技术优势使中国在发展商业航天方面底气十足。
航天科技作为“高精尖”技术,其直接或者间接回报都十分丰厚。巨额的投入对于少数国有航天企业来说相对压力较小,可对于像零壹空间、翎客等民营航天创业型企业来说,可谓“压力山大”。
据了解,翎客航天在注册成立之初获得融资数额为1600万元人民币。虽说对于一家刚成立的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可是面对数千亿美元体量的市场,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是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企业占据市场的大小。虽然中国在火箭运载能力、卫星系统寿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航天市场相比较,无论是国内航天领域的传统巨头,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都在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显得竞争优势不足,存在技术基础薄弱、各自为战等问题,并且尚未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此外,航天商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太空活动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否则可能因此影响商业航天后续发展。
“有种商业航天活动理念,是用多颗小卫星、微小卫星或纳卫星代替大卫星。很多人一拥而上,小卫星满天飞。”包为民说,小卫星看似成本低,但寿命、功能都有限,对大卫星的替代只能在较短时间内。现在小卫星发得越多,将来空间垃圾可能会越多。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3
中航工业沈飞民机向庞巴迪公司成功交付首架Q400机身对接STUFFING,这是沈飞民机继Q400飞机机身对接装配后又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沈飞民机通过研究和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成功完成Q400机身电气元件和飞控、液压、防火、防冰、燃油以及排水系统元件等装配任务,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沈飞已经在民用飞机行业的电气系统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后续实现整机装配生产、进一步拓展新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公司大部件制造能力。
航天科工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展战略合作
1月1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合作金额300亿元、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贷、担保、咨询等金融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支持航天科工的“走出去”战略,并实现双方共赢。
郑哲敏和王小谟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和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嫦娥二号工程荣获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获奖者是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巡航导弹先进突防技术创新团。
第四届中国航空制造高峰论坛在哈开幕
1月9日,第四届中国航空制造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办。论坛立足于中国航空制造的现状和C919等国家重点机型的制造准备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望未来中国和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国内航空企业与国际先进航空制造技术的对接,全方位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制造产业提升。
嫦娥三号今年首落月球
1月16日,航天科技称,2013年我国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将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应用飞行任务,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可靠性。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
“2012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揭晓
1月19日,“2012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揭晓。该评选全面体现出我国科技界2012年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重大创新贡献;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在维护科学尊严、捍卫公共利益等方面表现突出;以及在科技教育创新实践领域有独特表现的团队和个人。
获奖团队: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乘组、蛟龙号深潜海试团队、辽宁舰改装和实验试航团队、北斗导航系统科研团队。
获奖个人:罗阳。
白俄卫星项目启动 我国通信卫星首销欧洲
1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启动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这款通信卫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将采用三号乙火箭进行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将向白俄罗斯提供地面测控站建设、地面应用系统、保险和培训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及转发器租赁运营合作。此项目是我国通信卫星首次出口欧洲市场。
世界首台AP1000安全壳顶封头就位
1月29日9时56分,由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AP1000世界首堆三门核电工程一号机组钢制安全壳顶封头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工程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快读
1月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彩虹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1月6日,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阎良正式揭牌,国内首家飞机业务板块重组上市完美收官。
1月9日,上市仅三个月的昌河铃木北斗星X5,凭借酷造型、大空间、低油耗、高舒适与强动力等特点得到众多网友、车迷的认可,高票获得“2012~2013搜狐汽车年度首选微型车”大奖。
1月9日,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二号F火箭开始第二次测试,这也是执行发射任务前的最后一次测试。
1月10日,中航工业成飞与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的《大型飞机整体结构件在线精密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协会授予的“2012年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1月10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主导发起设立的、北京市科委参与发起的第一支基金――航天科工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正式成立。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预算绩效 管理 财政预算 绩效评价 航天型号项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拥有“神舟”、“”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航天科技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该公司以控股的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为代表,主要从事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型材料与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等民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实现营业收入1675.3亿元,利润总额123.2亿元,成本费用率持续下降,圆满完成了国资委年度经济考核指标。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施背景
(一)加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适应国家改革需要
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伴随着信息化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益问题越来越关注。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我国就开始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探索,2011年初,财政部出台了统一指导全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标志着以绩效评价为主要方式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2012年,财政部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绩效目标逐步覆盖,评价范围明显扩大,重点评价全面开展,结果应用实质突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的总体目标,并不断拓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各环节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十多年的试点、完善与摸索,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一种目标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国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与宏观政策联系不紧密,缺少前瞻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绩效评价管理组织制度不完善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绩效管理,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从编制2016年预算起,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2016年预算将采用项目库管理模式开展,所有入库项目必须有充分的立项依据、明确的实施期限、合理的预算需求,必须设定绩效目标,开展绩效监控,项目执行完毕后必须按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自评等。国家改革措施的一系列变化,将对航天科技型号项目财政经费申请、保增长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航天科技要按照全面推进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积极主动适应改革变化,确保航天科技各项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提高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水平
国家正在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国资国企、国防军工等工作在深入推进,深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航天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剧烈变化,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提出实现“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把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瞄准航天强国、对标国际一流。无论从国家要求,还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航天科技都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下大力气坚定推进改革,破除发展中的各种桎梏和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推动航天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改革与航天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科技内部资源的整合,减少了财政资金支出的随意性,优化了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使得航天科技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方面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航天科技财政资金涉及项目多、种类广,这对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构建适合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制,是航天科技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助力航天科技推动航天强国的建设的现实需求。
(三)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完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
航天型号项目具有高难度、高复杂性、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性,大多数航天产品都是由各级部件、仪器、分系统装备集成的,具有明确的技术、进度、成本和规模等目标和约束条件,每一个航天型号项目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作面广,技术要求高,研制风险大,往往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投入,需要长周期攻克关键技术、突破技术性难题,需要多项试验保证可靠性,需要多部门协作,研制周期长。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复杂,航天型号系统规模更加庞大,系统元素的种类、数量、层次更加复杂,要求更加的苛刻,且在多型号、多业务同时发展的情况下,航天型号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经常出现技术性能指标调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造成项目拖期,难以进行成本控制导致超概算,重投入、轻效益等问题时有发生,这迫切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因此在航天型号项目管理中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效果。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方法,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绩效执行的过程跟踪、预算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的全过程,以提高预算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健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和制度,科学建立适应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方法,达到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绩效目标管理是起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和绩效目标管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全闭合、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系统(见图1)。通过优化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航天科技从航天型号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中,根据航天科研生产管理和航天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以及着重解决航天型号项目普遍存在的进度拖延、技术性能指标降低、成本超支等问题,健全管理机制,注重目标设定和合理性,过程监控的及时性,绩效评价指标的引导性、适应性和可衡量性,引起项目单位的关注和重视,降低上述问题发生的概率,保障航天型号项目的顺利实施,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影响,达到提升项目绩效的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对标管理,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管理经验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凯恩斯经济理论引导的西方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客观上赋予了西方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职能,由此带来了财政预算的收支矛盾,增加了预算管理难度;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财政、信任和管理危机,8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其财政困难,社会公众对财政赤字、政府效率低下等现实的不满情绪日趋高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等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实行了旨在提高政府施政效率的绩效预算管理,并结合不同国情探索出了多种模式。在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政府部门绩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1.规范的制度设计,完善的立法支持
已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国家,基本都具备合理规范的预算管理流程和绩效评价体系,并且都十分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主体、监督部门、职责权限、目标内容、操作规程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德国的《基本法》、澳大利亚的《财务管理与责任法案》、新西兰的《公共财政法案》等均为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预算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较高层次的法律支持。
2.实施中期预算,健全评价系统
国外基本都施行中期预算管理,在中期框架下编制和执行年度预算,国外绩效预算的核心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绩效预算操作模式,包括绩效预算主体、客体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多元的评价主体、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有助于明确绩效评价重点,提高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3.广泛使用绩效结果,完善问责机制
国外能够利用有效的分析技术,全面分析绩效预算的开展情况、综合判断推进重点,V泛的使用绩效和结果信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调整预算安排,为资源分配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同时,还有完善的问责机制,强化部门管理者的责任,明确部门职能,实施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的重要依据。
国外在绩效预算方面的这些做法,为航天科技推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集团公司在与国外先进经验对标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绩效评价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全周期预算,强化绩效结果的应用,构建财务金融部、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的“三位一体”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并以项目支出评价为突破口,合理设定项目绩效目标,科学构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方法,推动集团公司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突出“三位一体”,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实施航天型号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需要组织、制度建设先行。航天科技积极组建由财务金融部、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构成的“三位一体”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形成了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分工明确、权责到位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格局。为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规范工作要求,航天科技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的相关办法,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拨资金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的通知》,夯实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体系。设立了由预算处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机构。为提高绩效评价公信力和科学性,积极推行项目单位自评、主管单位初评、航天科技审核三级组织评价工作体系,保证了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由航天科技第六研究院负责的某重点项目,在抓总单位统一部署下,各承研单位均成立了项目组,按照制订方案、初样、试样三个阶段逐步开展,财务人员与业务主管部门和型号项目管理人员共同设定绩效目标,细化每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内容,选取包括预算绩效指标在内的关键参数指标作为转阶段的考核标志;建立项目专题报告制度,加强对重点指标的动态监控和预警,监督绩效运行;制定经费管理办法、航天型号任务综合策划管理办法、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经费拨付管理办法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研制进度和目标的同时,严控各项成本支出,强化财务监督,保障资金的安全,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三)突出全周期预算,保障航天型号项目顺利实施
航天型号项目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征,再加上当前航天任务由以前小批量、低密度发射转向高强度、高密度发射,需要在原有系统工程计划管理基础上,增加管理创新因素。因此,航天科技把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与系统工程管理结合起来,并扩展到航天型号研制生产的全周期、全过程,这个结合是集团公司财务人员与型号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系统、计划人员等全面协同的结合,这个结合是经费概算等财务资源与计划、设计、研制、开发等非财务资源的结合,这个结合是总体院、专业院以及协作配套单位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在把握全局、远粗近细、逐年迭代、逐步细化、过程控制、逼近目标的原则上的结合。
在预算绩效目标设定管理阶段,航天科技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航天型号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实施阶段目标相结合,使得绩效目标的设定依据充分,并与项目研制进度和产出目标相契合。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阶段,为及时、动态地判断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航天科技建立财政预算执行月度报告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的信息并进行汇总分析,并与既定的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发生了偏离,当这种偏离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及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对绩效目标提出纠正和调整意见,促使绩效目标不偏离总体目标,保证项目进度满足序时进度的要求。在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阶段,航天科技2011年首次开展了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以后逐年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并根据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评价指标不能完全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不能完全反映航天科研型号管理要求等问题,组织开展适应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促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设立之初就关注全周期的各阶段、各环节,从事前的项目决策、事中的项目实施到事后的项目绩效,强调针对不同周期阶段的特点设立评价指标,有效的衔接了项目发展规划、落实项目目标,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了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均衡。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管理阶段,航天科技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和改进预算管理相结合。为了提升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针对绩效评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相关项目单位,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对绩效好的项目给予绩效支持并奖励,对于绩效差的项目给予较少投入,及时调整和优化以后年度预算支出方向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航天科技在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高可靠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中,强化全周期预算和绩效评价管理,由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牵头,计划、财务、科研部门等相关人员参加,按照项目总盘子和各年经费到款情况,结合研制特点、阶段进度等要素要求,对项目经费和成本进行了系统的全周期策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研制进度节点和经费预分成本预控方案,进行过程分析、监督和结果考核,项目预算与实际成本的吻合度误差控制在5%以内。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成功是中国航天动力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填补了我国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技术空白,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提供了动力保障。
(四)突出航天特点,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想要衡量资金的使用最终是否得到相应的产出,是否产生了最大效益,就需要借助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来进行测量,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使用好资金的一个参照系。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航天型号项目的特点。航天型号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且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风险性和技术复杂、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和成本费用高等特点,大量的航天型项目的研制需要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跨年度,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需要针对航天不同类型的项目特点,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以保证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可度量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1.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1)坚持战略引领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建设航天强国的客观要求,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坚持战略引领,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统筹谋划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改革发展新趋势,为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和世界航天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2)坚持问题导向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是推进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坚持问题导向,着重解决航天型号项目普遍存在的进度拖延、技术性能指标降低、成本超支等问题,以科学、量化的指标评价为手段,关注项目进度、技术性能、成本节约等结果指标,注重支出的责任和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3)坚持突出特色
针对航天型号项目的不同类型,依据其特点和作用,确定不同的评价重点,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以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参考,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设计具体的个性指标,同时,赋予各类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权重分值,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反映评价重点。
(4)坚持评价标准可度量、评价方法科学合理
目前现行的绩效评价标准仅停留在“是/否”的评判阶段,评价标准的制定比较模糊,仅能从宏观效果上定性设定评价目标与开展评价,与项目客观公正的评价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制定是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一步地细化标准,做到清晰完整、可度量。
此外,由于评价者对定性评价指标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为提高评价结果可靠性,需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解决各种非确定性、模糊、难以量化等问题,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2.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集团公司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涵盖项目立项与资金投入、业务与财务管理、产出管理、效果衡量等各阶段,力求全面反映航天型号项目全周期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状况和水平。
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的需求不断地扩充评价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具体指标进行调整、添加、删除。
系统性。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影响。
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的维度
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财政部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航天型号项目的具体特点而构建,由项目、管理和指标三个维度构成(见图2)。
项目维度。主要依据不同项目类型特点,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分设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三大类别。
管理维度。应用结果管理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重点考察投入、过程、产出、效果这四大关键要素。
指标维度。采用分类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在投入和过程两个维度针对不同项目类型设立共性评价指标,在产出和效果两个维度,根据三大类别项目特点,分别设置个性评价指标,同时对跨年度的重大/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性评价。
(2)评价指标选取
共性指标的选取主要以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个性指标的选取主要是结合集团公司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和航天型号项目特点,突出航天型号项目特点和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在航天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侧重于评价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等情况,选取项目是否获得发明专利,项目获奖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对航天型号项目相关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具有促进作用以及是否形成明确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等作为评价指标。
在航天科技重大专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主要侧重于评价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对国家自主创新及竞争力的推动作用等需求,选取是否取得重大关键技术、重点专业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相应的技术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是否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优秀水平,是否在国民经济的较多领域实现了转化与应用,形成明确的应用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项目实施和后续运行是否避免对环境改善和能源节约造成不良影响等作为评价指标。
在航天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主要侧重于评价建设工期、基础能力的统筹规划、新建项目与现有能力的匹配协调性以及达到预期生产能力的要求、效率、运行成本等情况,重点选取是否形成了相应的研制或生产能力,相关的性能、可靠性指标是否达到国内外领先;是否满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等作为评价指标。
(3)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4.评价标准及方法
绩效评价标准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针对目前绩效评价标准模糊的现状,航天科技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将每一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均细化为三个等级(见表1)。依据此评估标准,评价者在做出评价时,能够做出更为准确和清晰的判断,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项目绩效评价的实际水平。
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判项目的预算绩效水平。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指标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不同,即权重分配不同,权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的结果。由于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所支持的项目各层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大小、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的定性指标需要借助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和专家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判断,是评价人员主观意识的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绩效评价方法判定上,航天科技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使用三角模糊数代替点值构成判断矩阵,较好地体现了人类主观判断的模糊性,使得评价结果更精细地反映项目的实际绩效水平。
航天科技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定量指标主要是直接来自于航天科研项目、航天科技重大专项、航天建设项目所支持项目决策、实施以及实施绩效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数值;定性指标主要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专家征询指标的分值。
定量指标,判断隶属度等级如图4。
定性指标采用等级比重法来确定评判矩阵。具体来说,在得到评价矩阵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指标被评为(一级,二级,三级)的隶属度,等于将指标评为(一级,二级,三级)的专家的数量除以专家的总数。
根据航天科技设计的三级指标体系,从底层开始,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逐步上移,得出具体评价项目在综合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后的最终评级,从而得到最终评价结果。
5.实证检验评价结果
以航天某型号项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判。
(1)确定指标权重
选取若干名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为参评人员,要求每一位专家必须全程参与评价,并对给出的评价结果负责,做到公平、公正、客观。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中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赋权。
由专家根据因素之间的重要性级别,填写《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因素对比表》,对两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M行评判(见表2),并勾选认为适宜的级别。
汇总整理问卷调查结果,将获取的数据转化为三角模糊判别矩阵,并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流程,计算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见表3)。
(2)确定指标得分
采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以百分制评判,该项目的评分为93分,处于评语“优秀”的位置。
汇总评价结果可知:投入指标下,项目立项受项目总体任务要求对相关技术指标提出新的要求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造成两次重大调整;过程指标下,相应的制度均是通用性的制度,专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资金管理的用款计划合理性稍显不足;产出指标下,总报告涉及的参研单位的信息统计不全或缺乏,如突破关键技术、成果专利汇总不全,完成及时性有待提高,经费节约率较差,需着力改善。
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该项目,其评价结果基本反映出该项目的实际状况,对项目整体的绩效做出全面、综合的解释和判断,充分证明,该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实施效果
(一)切实提高了项目绩效水平(见表4)
自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以来,航天科技参评项目数量和资金量大幅增加,随着预算绩效评价的深入推进,以绩效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形成,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在科学化、精细化方面更向前迈进了一步。近年来,航天科技财预算资金项目数量年均仅增长3.4%,但是项目的财政资金年均增长为17%,其中,航天科研项目年均增长14%,航天科技重大专项年均增长28%,航天建设项目年均增长12%;项目预算执行率由97.3%提高到99.1%,增长近2个百分点,有效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推进;成本费用率下降0.6个百分点,较好地控制了经费开支规模,保障了绩效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2014年航天科技预算执行工作被财政部、科工局评为优秀单位,连续五年获得表彰,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工作考核为优良,在财政部通报表扬的三家军工集团中排名首位。
(二)有效地推进了业务与财务的融合
通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推进财务人员与业务主管和项目管理人员密切合作,定期跟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及进展情况,引导、控制和促进航天型号项目按照设定的绩效目标前进,深化了项目单位对绩效评价的认识,增强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评价的自觉性,优化了财务与业务流程的关联度和闭合性,使财务流程贯穿型号项目从经济可行性评估开始到研发设计、试验定型、批产、交付等环节的全周期、全价值链管理,为业务部门提供财务专业服务,真正实现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财务与业务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对其他军工项目单位具有借鉴作用
相对于其他军工单位来说,航天科技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面着手较早,主要围绕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设置,并综合考虑了数据收集处理的可操作性,形成了指向明确、量化科学、具有航天特色的一套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航天型号项目长周期、跨学科、跨领域、多单位协作等复杂性的特点,切实提升了项目支出效益,这对于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军工项目单位在设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四)带动航天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5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九号飞船将于今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开展相关空間科学实验,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返回地面。据介绍,2011年实施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经过全面总结和综合评估,工程各系统均具备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条件。
目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工作正常,具备航天员驻留条件;神舟九号飞船、改进型长二F运载火箭已完成总装,正在进行各项测试;航天员正在开展任务训练;发射场、着陆场、测控通信等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2月到3月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間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成立了五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试验队并进行了任务总动员。五支队伍按照试验队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全力以赴备战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图为神舟九号飞船发射试验队接过队旗。
(航讯/文 宿东慑)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成立
2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院是依托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联合集团公司所属相关单位组建而成的。今后,该研究院将作为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门户单位和资源集聚载体,承担物联网应用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任务,为集团公司实施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标准建设提供主要支撑,成为集团公司物联网产业开放式创新孵化平台。
据悉,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院着力于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卫星资源和航天电子技术领先优势,将空間资源融入中国物理网产业发展战略和应用体系,与地面传感系统和地面通信基础设施融合,构建物联网从地面到空間全域覆盖的立体化运营格局,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物联网,促进信息的全面覆盖和无缝连接。(科讯)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为天地图
提供首幅国外影像
近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针对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成像时間和覆盖范围,为天地图提供了覆盖国外的第一幅影像。该影像位于墨西哥的托卢卡地区,范围为西经99.40度至100度,北纬18.90度至19.45度。由于天气的原因,该幅影像上有部分云层。
该中心已经完成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与天地图的顺利对接。截至目前,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已经成功为天地图第11至16级地图提供了约1万平方千米的自主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包括辽宁大连地区、浙江钱塘江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区,后续还将不断地为天地图提供更多最新的高分辨率影像。
(科讯)
七号火箭发动机抽真空系统顺利通过试验
近日,七号运载火箭发动机抽真空系统顺利通过发动机试车试验,该系统在国内航天发动机上首次应用了抽真空和引导煤油充填操作技术,目前已通过实战考核和验证,基本功能、性能满足总体设计要求。该系统主要功能是在火箭射前对助推及芯一级发动机进行抽真空和引导煤油充填操作。此次试验结束后,后续将重点开展系统及关键单机可靠性验证工作。
(宇文)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12年,我国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2010年5月批准实施。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6
贵州省白云区举办“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
2012年12月3日下午,“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的专家走进贵州省白云二中,为白云二中400余名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科普讲座。受邀的专家是我国著名的科学美术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田如森研究员。田如森以他长期从事航空航天科普创作的深厚功底,渊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知识,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世界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我国航空航天的昨天、今天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航空航天深奥的前沿科技传授给学生,不时博得学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田如森介绍完以上内容后,与聆听的学生展开互动。同学们在听田如森的报告时,认真地作笔记,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互动开始,全场顿时热闹起来,纷纷举手向专家请教各种问题。田如森用他扎实的理论、平实的语言,一一向学生们进行解答。
通过田如森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对航空航天科学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满足了同学们对现代科学的欲望,激励了同学们为国家的振兴、人类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同学们都表示,享受了一堂科学文化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