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范式理论档案管理范式
范式理论因其对推动管理转型和管理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领域更为突出。但对于范式、管理范式、范式理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等的探讨,目前在档案学界尚属罕见。本文就这几个问题予以简单介绍,以期加深档案工作者对范式理论的理解,推动该理论在档案管理中的完善与转型。
“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用来说明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交替的一个关键性概念。1962年,他在《科学革命体系》一书中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一词,并将其概括为:“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项国鹏:《企业战略管理范式的转型》,载《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6期。)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使学科之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增多,“范式”概念的提出恰恰体现了这种一体化和整体化趋势。也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科学界在各学科和各专业领域中广泛借用这一概念,并对“范式”的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使其超出了库恩赋予的原义。“范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个体概念,而是包括规律、价值、理论、标准、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信念,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世界观,它决定着某一时期科学家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方式。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范式的实质是科学活动中的整合与升华,范式的意义、范式的存在的标志之一在于形成科学共同体。
同样,将“范式”理论工具用到管理活动之中,就产生了“管理范式”这一概念。它是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系范畴?熏包括管理的理念、理论、结构、模式、方式、方法、手段和操作?熏等等。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同,管理范式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有效运作。作为高于管理模式层面之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指向系统,管理范式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并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一定的支配地位,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当今,在管理领域的许多方面,人们都提出了各具特色、富有创建性的管理范式。如在行政管理领域,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回应,政府公共部门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改革,提出了“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依据的公共管理”、“后科层范式”以及“具有企业精神的政府”等等新的管理取向,力图“从以往主导地位的那种僵硬的、等级的科层体制转向的一种更加灵活、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形式”。这一转换过程反映着不同范式间的融合互补、不同理论间的兼收并蓄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图书情报领域,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推动下,现已形成了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和集成运动三大主流范式,并提出了许多管理和评估模型,如诺兰的进化模型、达菲的符合模型、拉卡托斯模型、库恩模型等等。在国外的一些大企业已开始设立CIO(即企业首席信息主管)。这些有力推动了图书情报管理向信息资源管理的转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领域,如教育管理领域、企业管理领域等等,管理范式理论在其中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均是范式理论在档案管理领域的体现,但一直没有引起档案学者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各方面的影响下,中外档案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管理范式特征的理论。如“后保管模式”、“知识管理”、“分布式管理”、“市场化管理”、“满足休闲日增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资产化管理”等等,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已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历史时代决定着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政府行政范式的转变和我国档案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档案管理领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正发生着一系列根本的变化,这也必然导致档案管理范式的变迁,即管理理念、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变化。在我国档案管理发展史中,先后经历了档案史料管理、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档案知识管理四种思维模式的档案管理范式。不同的档案管理范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档案学的研究取向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1)档案史料管理范式。20世纪30年代前。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早期档案的保管主要是用来编史修志的。鉴于档案史料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的档案存放场所和管理机构,但古代档案保管机构主要是些史志部门,并建置史官负责管理工作。这一时期的档案学寓于史学之中,史学与档学融于一体。(2)档案实体管理范式。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初。这一时期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档案实体管理工作,即由各级档案部门,遵循全宗原则,对档案原件实行集中、有序、质量和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四个环节。档案内容信息开发虽然已被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而提出,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尽管该时期的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还仅限于档案工作中的若干具体业务内容,主要是侧重对档案实体的分类、排架、保管等的研究。(3)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传入我国,档案界人士纷纷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理念,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维来考察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以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分离为前提,直接对信息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加工和利用。它突破实体管理的传统运作模式,逐步健全现代管理系统,扩大了管理对象的范围,丰富了管理的手段,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水平。信息时代的档案学研究范围,已扩展到对档案学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对档案与社会、档案与相关学科关系等方面的研究。(4)档案知识管理范式。21世纪,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使档案管理工作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档案知识管理是在新思想,新观念指导下,对包括信息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综合决策并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信息技术与人本思想结合起来管理,而且更加注重后者。知识经济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对档案知识属性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知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新世纪档案学者研究的新课题。纵观我国档案管理范式从档案史料管理、实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直至知识管理的演进过程,实质是档案价值的升华与知识内涵的拓展过程。由于档案管理领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致使每一阶段档案管理范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当然,它们并不是完全区别的,而是后一范式对前一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将现代管理范式理论“内化”到档案管理领域,对于在较高理论研究层面上总结和澄清当前档案学界的一些学术观点,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时空背景下档案管理范式的建构,丰富和完善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推动档案学学科的建设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档案实际工作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地配置管理资源,转变管理和服务手段与方法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但与行政管理、图书情报等其他领域相比,档案界对范式理论的关注尚处于自发阶段。一方面,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系统,缺乏清晰度;另一方面有些理论只是处于管理模式层面,不具备管理范式理论研究的高度;有些观点其实践效果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考察。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玉知(1979-),男,江苏邳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沪教委高[2011]4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1-03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培训计划,但管理类专业同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管理学为第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根据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管理类专业将有40多个。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分析方法,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又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效果也并不理想。[2]这样一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本科生教育呈现了“象牙塔”现象,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3]随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注重实用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科研活动主要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
目前,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只限于基础实验和模拟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便可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由于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的挑战性不强。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而这个时候,正值学生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因而毕业实习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至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也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只限于毕业论文(设计),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常理论性强,偏离实际。虽然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但真正能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前期一次性购买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外,日后软件升级和日常实验室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经费,一些实验室长期闲置,只是被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与实习单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机制,不少高校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考虑,不愿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实践教学经费,这样一来,实习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或者取消学生实习环节,用理论课程代替实习课。[4]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专业实验室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设施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造成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