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创新精神 措施
近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要对创新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认识,从而找出培养教育的最佳途径。接下来我们就从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出发,试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结合创新精神培养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有所借鉴意义。
一、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是指一切与创新有关的思维、意识以及心理状态。它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但与科学精神的其他方面也互相不矛盾。创新精神是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摒弃旧的事物,努力创造新思想、新事物。因为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需要时,创新意识才能通过努力转化成创新成果,从而改变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呈现出阶梯形的递进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由上述创新精神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的发挥,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创新素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的义务。要培养出有文化、有技能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就要一方面重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强化专业技能的巩固;另一方面,要重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还能不断接受新技术的挑战,有拿得出手的绝活,可见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另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面临着更多的国际竞争压力,而新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所以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
二、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
近几年来,尽管培养高职大学生创新精神工作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赞同,但就目前具体开展情况而言,创新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等等。实际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去执行它。下面我们就列举出几条改进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们参考。
(一)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一般来说,人是不可能独立生存的,周围环境的改变对其的影响很大。同样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首先政府部门要极力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鼓励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由讨论的风气,这样在争辩中就能获得创新的灵感。再者就是要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良好环境,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平台。鼓励发表新观点、新看法,提倡师生共同搞研究并相应提供学研一体化实践环境。当然,有关部门应当营造浓厚的创新荣誉气氛,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
(二)倡扬批判精神,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有很多说,中国和东亚都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在创造力的发挥上中国人总是不如犹太人和西方人呢?这是由传统观念决定的。一般来说,中国人比较注重宗法人伦和服从性,而西方人注重自身自由和竞争性,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力。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慢慢成为老师的复本,努力做一个听老师话的乖孩子,对知识很少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这对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是不好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对事物的批判精神,有疑问才有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批判力和竞争力。
(三)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注重实践环节
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在开发创新教育课程时,要结合创新教育的实证性和操作性特点,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老师,应该尽量安排由实验、实训、模拟练习、社会调查,以及课外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以上讲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好实践教学工作也是一个问题。老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互动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活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搞些小发明小创造,适当地给予指导,并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其在实践中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学生的成绩不单单只看学生完成课业任务的情况,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积极思考的态度以及独特的方法和见解,并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也要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67―01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长期的传统教学熏陶堆积,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仍长期存在于日常的教学教育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当然,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历史课堂评价机制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薄弱环节、校本研究缺乏专家引领等,这些都在某些方面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1. 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 这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专家认为,无论自然形态,还是社会形态,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例如,中学历史教材中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高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元素存在,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元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形象极其丰富,如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环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的传播这个较浅层面上,教育者应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科学探索与研究不断物化并生产知识。
创新教育是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正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探寻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而寻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
一、创新精神不足给学生后续发展带来的弊端
1.忽视差异性与多样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放眼中国高等教育,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市场。这一方面源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也难咎其责。许多领导更喜欢将素质教育当作一句漂亮的口号。不可否认,这种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试教育更易于把学生训练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成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学习方法上,应试教育既忽视了人才个体在性情禀赋、趣味爱好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性,忽视了人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而人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创新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应试教育还直接波及家庭与社会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感染带。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强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们丧失自信与自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教条地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缺乏钻研精神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难寻职业,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渴望踏进大学的门槛。社会学家惊呼,未来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无业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不能就业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但高等教育无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表层看,大学生不能就业是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寻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的频繁,单纯由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援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寻找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诸环境下审视反思,锐于改革,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二、确立以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的新途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1.应确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师与学生似乎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他们。同时,学生应该走到教师身边,不但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师生新型关系的确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创新学习。
2.应建立各种实践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水平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参加模拟大赛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教师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意选择和发现具有优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并对其提供优越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加强其个性培养,升华其创新水平。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推进外语、计算机、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分层次教学,扩大文理交叉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加以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组织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实验班,真正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扩大实验教学范围,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使他们切实感到探索新知识的必要。要在高校建立创新与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科技发明、技能培训的场所,鼓励他们自主创业,通过多种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茂华.高校创业体系初探.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陈彦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及体系构建. [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5)
[3]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8)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化学 创新精神 情境 动机 好奇心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12-01
化学是以实验和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化学创新教育的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了创新意识,抓住创新机会,才可能获得创新结果。化学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创新教育洒满化学课堂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1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合适的情境,营造一个宽松、自然、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把大胆的创新计划变成现实。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催化剂,学生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掌握,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可以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通过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带给学生强烈的感知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途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通过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的创新学习。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途径。创新精神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胆尝试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养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的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于创新
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条件。一个人如果做事情没有好奇心,就不太可能有创新。好奇心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源动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阐述自己观点的品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生都具有强烈好奇心,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感到好奇,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于创新?学生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发生疑、自觉解疑。如在学氧化碳的制法时,有的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制二氧化碳不用浓盐酸而用稀盐酸?能否像制氢气那样用稀硫酸来代替?怎样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质疑、提问、解答,最终找寻到了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日常生活,形成高效、愉快、充满激情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创新。
4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学生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整合。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通过创新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演示实验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第二,通过实验教学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认真分析,创出新成果,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5
小学教育科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策略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后,知识和经济迅猛发展,跟随其发展的教育也迅速地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适应新时展的教育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最关键的。所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成为时展的源泉和主旋律。因此,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攻方向,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更应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科学标志着时代的前沿学科,更直接地反应着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和繁荣。这样,我们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师更加越感肩上的重担繁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学科学的意识,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为国之强盛而努力奋斗学习,我们教师要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一、树立创新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属于教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地去听课,多少年来已经形成了定势,填鸭式的教学一直统治着教学课堂。若是发展创新教学,首先要更新老师的观念,要有从学生就培养他们的创新责任的教学思想,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就有创新精神。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想,树立远大的科学思想。我们首先在教学中给他们讲述那些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伟大科学家,比如瑞典的化学家阿尔弗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用生命代价发明的炸药,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以生命获得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遭到封建宗教的迫害……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从小就致力于科学发展的理想上,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具有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爱科学的情趣,鼓励他们尝试小发明、小创造,看谁能在生活中有新的创举。鼓励他们多看中央电视台的探索、探秘节目,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并且在班级进行宣读,每个月搞一次观后感和读后感的竞赛。让学生及时发现世界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闻报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更新学习方式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不能做传统的学习听众,坚决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孩子们从小就有主动探索,努力实践,勇于创新的好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积极而独立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时候,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不能老师一味地进行教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教师不可参照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个知识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不倡导人云亦云,而是要求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他们自主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多设置一些问题性的知识,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问题。
2.勇于探索。善于提问则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没有这种好奇心和求解欲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和创造。所以,对未知充满好奇心并急切地想求得答案的学生,才能以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去不断地寻找科学的答案、探索论据,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才是牢靠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由此,我们在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发现学生遇到疑问困难的时候,就要鼓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可以谈自己的见解,当然老师对学生的不确切的回答不能横加指责,要鼓励,要激发,鼓励他们独到的见解,可以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想要求得的未知,只要能够标新立异就是好样的,这样孩子们的创新火花才能不会被熄灭,会绽放出可爱的科学星火。
3.鼓励评价。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创新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激发,一般都是学生没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进行积极地鼓励。所以,要用鼓励的评价语言激励他们,让孩子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更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参与实践
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22―01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一、实践是学好语文的成功之路
1.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需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人只有对学习产生了需要,才会主动学习。比如,在语文实践活动“成语故事比赛”中,赛前,教师可先将活动的目的、活动步骤向学生交待清楚,然后列出一些成语条目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图书室、书店等查找成语故事。学生为了参加竞赛活动,会“博览群书”,这就产生了学习的需要。
2.实践活动使知识得到运用。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求知识明道理,关键是要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学生受用终身,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而运用知识的方法是一门技艺,不经过实践就不能被掌握。如校园小记者的新闻写作实践活动,小记者们主动留心校园内外的新鲜事,将其写成消息,定期在班上,有的小记者写的新闻还被县广播站采用。他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实践中,使知识得到了运用的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实践活动能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哪次实践活动,活动前都要计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效果才好,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在无形中就锻炼了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在“想象作文邀请赛”的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根据提供的材料,想象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和想象,并且用语言表达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一实践活动,不但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能锻炼学生合理、大胆和独特的想象力。
4.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各国都已把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战略地位,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便是失败的教育。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除了课堂教学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又一重要途径。如编演课本剧,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本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编者对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将相关情节重组和补充,使剧本尽量符合真实的生活。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如在学习课文《晏子使楚》和《寓言四则》时,我让学生改编成剧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补充了细节,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演得相当成功。这样,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加强。
5.语文实践活动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个人专长的发展和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来看,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要求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意志、性格、情操等方面都能健康地发展;要求其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参与、竞争、创新等意识与能力。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恰恰能在广阔的天地里帮助学生发展符合时代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