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1

关键词:建构 建筑 科技 地域 人种文化

文化性的建造,也称建构”(tectonic),注重建造方法的艺术性表达方式,是联系建筑物质与精神的一条纽带,通过一种最朴实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对文化性建造的理解以及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建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之间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基本概念

建构“Tectonic”一词最早作为建筑术语出现是在19世纪,近年来引人关注。以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m)教授的重要论著《构筑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为标志,“建构”开始成为当今建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现今在建筑界内提出的“建构”的概念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地域“场所”形式正在日渐消失,世界各地的建筑正在走向趋同化,不同国家的都市之间的差异性日渐减少。怀着这种担忧,弗兰普顿提出了以“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为主要内容的“抵抗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提倡在关注地方情景的前提下,使用现代材料。希望它的提出能作为解决前面问题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现在我们认识“建构”概念的重点不仅是结构、构造、营造甚至节点细部等技术因素,更是其对于建筑—作为文化载体这一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即它所蕴含的文化性。如果脱离了文化性,建构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就将大大减弱。

“Tectonic"是一个形容词,确切的翻译是”建构的“,意即在建筑中各种材料以一种符合建造逻辑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性的信息是通过构造这一方式传达的,这里的符合建造逻辑不外乎是指符合材料的逻辑、结构的逻辑以及形式的逻辑。“Tectonics”即建造的艺术与科学。依据建构的概念,在建筑设计中,根据指定的目的解决问题,根据设定的材料选择设计方式,而形式是解决了所有问题之后的结果。

弗兰普顿相关文章中指出“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所以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的具体形式是分不开的”。但是建筑又绝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抽象的精神意念通过具象的物质存在所表达的一种转换方式。

经典“现代主义”的出现曾经为建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筑空间概念的回归,把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极大地解放了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但是“空间”的概念是没有地域性的,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则是丰富多彩的,以一种无地域性的理念来指导的设计必然也是无地域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地域性的建筑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的环境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的矛盾。建筑师们需要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一矛盾。

当前的建构概念包含了以下的价值观:即不同地方的建筑应具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反映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保留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筑形式,借以抵制全球建筑趋同化、场所精神消失的倾向。此时建构的概念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营造逻辑适宜的表现。这里特定的文化背景除了指民族人种不同所带来的人的审美情趣、思考方式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影响建构的因素

建筑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形式,由于它需要满足使用要求,所以不可能天马行空,任凭建筑师随意想象。影响建构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产生着作用,这其中包括诸如经济实力、意识形态等诸方面非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因素。对于建筑师来说,影响建构的因素大约有三种:

1 科技水平、

这是制约建构的最基本因素,因为它提供了建构的基础物质手段。建构的实现需要通过种种技术手段,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建筑师在设计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它并不是影响建构与其他概念差异性的关键。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要素,科学技术对建构的制约却并非决定性的。在一些贫困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依然能产生优秀的建构。“科学史无国界的”,但是建筑却是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科技水平对建构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物理层面,而并非文化层面,因此要专门探讨制约建构文化的因素,技术水平仅能作为建构文化研究的背景。

2 地域环境

建筑只要是实际存在的总是建在某一特定地点,环境是它所无法避免的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不同。除了环境对建筑本身的要求,环境还会造成当地可用材料的不同。虽然现代交通运输可以使建筑师得到任何需要的材料,但是出于节约能源的环保考虑,尽量多地使用当地材料及技术人员已形成了一种潮流。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如何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不光是结构工程师,也是建筑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地方的传统建筑一般都会利用到当地的材料,经过千百年的改进,这些做法往往都有相当的合理性,它们是值得我们建筑师认真学习的源泉。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2

[关键词]标识设计;地域文化;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5-01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如何利用目前新农村及城乡建设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类总结与研究,使聚落空间、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就成为时代赋予城乡景观标识设计的关键使命。

1标识设计原则

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是设计的根本原则。[1][2]

11地域文化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

地域文化包括了地区传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而时代性则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与发展。在现代标识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的集中体现,应着眼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不断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特征,寻求现代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等结合的特点,从环境标识的形式、空间、符号、色彩等方面体现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示标识现代功能的特点。

12实用功能与艺术性相协调的原则

实用性是环境标识设计的基础,是标识能否正确传达信息的先决条件,而艺术性是标识视觉传达效应的基本保证。环境标识设计首先要体现其功能性,要具备户外信息指示的作用,但其艺术性、文化性的作用则更能体现功能性的地域特征。现代环境标识更注重的是形态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

13视觉效果与易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识的视觉效果是艺术性及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其易实施性则直接影响到标识设计、制作、安装、使用和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环境标识的设计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及技术基础条件,做到标识结构和材料工艺的合理性,充分考虑标识生产、创造的经济性原则。

14环境空间与历史性相协调的原则

标识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具有历史的传承和固有的文化脉络。以标识所处环境空间的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从标识的设计要素出发,使标识的视觉效果与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及景观的细部特征相协调。

15环境空间与形象性相关联的原则

标识的环境形象可以理解为环境中各种不同功能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标识系统所体现反映出环境的形象特征,是来自于“场所精神”背景下的特征。关联性是指标识设计所体现出的环境形象内涵。标识的环境形象有助于综合表述历史环境的文化特征,使人们通过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环境建立起表征印象,建立井然有序的信息系统。

16地域环境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

标识作为人工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对环境具有塑造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它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标识设计要继承和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倡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因素,使标识成为环境历史文化风貌的缩影和写照。在功能性基础上赋予标识传承文化的因素,使标识在表述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表述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更丰富、深刻。

17标识设计与人性化相联系的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的服务对象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标识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与人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非常重要。此原则主要体现在标识认知的大众性;标识使用的无障碍性;多媒体标识与人们的互动性和标识设计施工安装的便捷性。

2标识设计思路

21传统文化形态的直接承载与表现

直接将传统文化中原有典型表现形式对口使用于新的载体上是当前标识设计中较普遍的使用手法。借用的重点是处理好移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诚然,这种“表层化手法”是以“拿来”为基础,但这种“拿来”绝不是对传统文化中“形”的简单照抄照搬,对传统文化被动式的延续,而是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技术等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目的。

22传统文化形态的意念承载与表现

融合的应用手法是指将传统文化中原有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而这些看得到的符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寓意,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形式。

23传统文化形态的精神承载与表现

深层的应用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这种“深层”不是那些变动的外在形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运用抽象、象征、隐喻等手法使标识具有“隐含表征性”,即标识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暗含特定区域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空间印象、神韵及思想文化内涵等,从而表达深层含义。

24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承载与表现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基本不变的东西,但在表现上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总会不断影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吸收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才会使文化具有生命力。因而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结论

我们认为: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是标识设计的根本原则。而标识承载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承载与表现、“意念”承载与表现、“精神”承载与表现和“时代”承载与表现四个层面递进、深化,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与弘扬。

参考文献: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3

关键词:公其空间再生 绿色技术 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9-02

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绿色性,艺术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间品质的现有问题

随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行业建筑空间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废旧建筑被完全的遗弃,甚至一些具有文化属性的老建筑也难逃被毁灭的灾难。那么这些遗留的老旧的过时的城市工业废墟或是老街空间是否丧失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些城市废旧空间正式一种承载着文化属性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空间的特点将这一类空间的品质加以提升,将其升华到一个具有更高价值与意义或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空间层次上呢7

上文提到近二十年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飞速提高,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的拥挤、建筑行业多样化发展等层面上。而这种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无节制地开发对自然资源能源地冲击也十分巨大。建筑能耗,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愈发严重。除了工业的发展外,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高密度的城市商业区,夜晚五彩斑斓的商业光环境,对城市绿地的不合理利用等等。综上所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舒适环境的要求。

(二)绿色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上艺术表达的意义

绿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老子《道德经》中便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依赖自然而存在;第二是自然与人的对立,恶劣天气和野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要夺去人的生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人类试图将自己从原有的自然界剥离开来,变革自然。三种关系之间是微妙的,联系密切,不能隔离来看,否定了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人类只能倒退,回到洞穴之中生存。若过分肯定这种改造,终将耗尽能源,无家可归。所以,就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需要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技术,便运营而生。

再者,笔者认为绿色技术所主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而艺术表达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更多是从精神上起到启示和唤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场也好、公园也好,直接提供一套绿色运营系统,不如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影响的更久远,如果能二者兼顾便是最好的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一种所谓“空间新物种”的产生。

(三)基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再生

综上所述,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过度废弃,环境品质差,艺术文化属性缺失等问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改善呢?那么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众多新型的材料、结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于环境优化技术的应用开始逐步重视。那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开放性的与环境相关联的空间类型,我们认为运用当代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的角度是一个很好优化空间品质的方法。将技术生态与空间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空间与自然,与人类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这种空间营造姑且称作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的再生”。

二 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为例,探讨现有绿色技术在公共空间上的具体应用与艺术表达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主要有四个原因:风压、热压、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通风塔、窗户、室内风道等建筑自然通风构建系统的联合作用可引起自然通风大幅增加。当然在北方的建筑,过度的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冬季采暖,反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

笔者认为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是技术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在建筑内部有很大比重是城市公共空间,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由于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如果使用大量的空调调节,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进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到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窗的通风既可自动调节,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实现。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获得自然通风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5次。外侧玻璃起安全防护的作用,内侧则由隔热玻璃制成,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与遮阳装置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

(二)采光照明技术的运用

采光照明技术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在国会大厦的采光设计中设计师将二者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采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受自然光的射入,同时结合太阳能和电光源等人工照明进行采光设计。

在穹顶设计中,福斯特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利用建筑结构将自然光在空间中进行直射、反射和投影,创造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结合采光与通风功能,在锥形体上设置了360片抛光的金属反光镜片,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了充足的漫反射光线。而且可控式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转动,产生的光影变化给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穹顶中带抛光镜片的倒锥形构件,在形体上具有极强的雕塑感。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采光要求,又达到美观舒适的作用,而且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足见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对绿色技术、材料、空间组合的娴熟。

人工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电光源,这样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穹顶从内部照明,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三)绿色技术的艺术性

相比解构主义的复杂多元、抓人眼球的形态,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显得古朴而又含蓄。不过其形式与功能结合着实令人叹服,同时也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半球形的几何化设计,简单有力,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用于国会大厦这种政治性较强的建筑中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轻盈感。(图1)

空间组织上,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这种竖向的空间布置,产生了更多的视线上行为上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公共空间水平嵌入主体空间之间的布局,使公共空间真正从纽带变成了设计中心亮点,同时恰好迎合了配套的竖向上的绿色设备,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极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的活力。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4

关键词:园林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工程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其居住环境的要求随着也在不断提升。就目前的科学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也应用到了园林工程当中,一些新开发出来的材料,和管理技术都被人们引进到园林工程当中。但现在仍然普遍存在着将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二者混淆的情况,这种现象对于工程项目来说会对其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本文将对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相关的探讨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1 园林工程的基本概念: 一般园林工程主要指的是人们通过使用一些工程技术来对园林进行建设、改造,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园林景观建造。从定义上,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园林建筑工程还是园林绿化工程主要目的都是为园林工程建造景观要素。近一步来说,园林工程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使用一些已有的艺术手段或是观察技术等来对园林当中的山、水或是道路、地形等做出改造,在其中种植树木、花草等,以达到是园林更具有艺术气息和美感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园林景观是人工建筑的景观。

1.2 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基本概念: 一般园林建筑工程是指有一般的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同时其本身还具备观赏性,是由亭台楼阁、水池、假山等景观组合而成,与一般的建筑工程相比较,其所使用的原料基本是相同的,其建造的方法也基本相同,但园林建筑更加强调景观的观赏性,而一般的建筑则更加强调实用性,故园林建筑工程是建立在一般的建筑工程上的,其将建筑科学与艺术高度的进行了相互结合。

和园林建筑工程相比较,园林绿化工程则主要强调的是园林中各类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搭配、种植等问题,以及如何人为的使用一些手段将园林景观与人工建造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搭配,实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也近一步提高了园林本身的艺术价值。

2 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各自的特点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管理。

2.1 施工管理: 在现代建筑中,无论是住宅建筑、办公建筑还是其他类型的建筑,在实行人们日常的功能需求上,还需要同时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对于园林建筑更是如此,人们对其外观的艺术性要求追求更高,园林建筑需要具有良好的视觉性,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文化性,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一般的建筑相比较,园林建筑在图纸设计阶段非常难于将设计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体现在设计图上,而需要建筑人员在实际施工现场工作时,时刻注意将这些文化和艺术符号融入到园林建筑中来,工作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敏感度,同时还需要对建筑物本身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其建立一套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

园林绿化工程虽然也需要进行施工建造,但是其更加注重的的绿化,以及景观与园林建筑是否相匹配,在施工方面,要求不高,和普通的绿化工程无较大差异,因此不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施工管理。

2.2 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资质要求: 就施工单位的技术资质要求而言,园林绿化工程和园林建筑工程对此都是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而这两类工程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资质要求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要求细节。从总体上来说,园林绿化工程和园林建筑工程在施工单位技术资质方面都要求其具有绿化资质和建筑资质,但其自身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就目前我国园林工程的施工建造而言,市场上只有较少的一部分团队具有相应的绿化资质和建筑资质,一些只具有绿化资质的单位仍然承包了园林建筑工程,而一些只具有建筑资质的单位也同样承包了园林绿化工程,这些现象经常存在于实际操作中,也将对我国的园林工程发展产生制约的作用。

2.3 工程施工的规范标准:就目前的园林建筑工程的发展情况而言,一般较常采用建筑工程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来对施工和之后的工程质量进行对应的规范,但其实园林建筑工程和一般的普通建筑工程相比是具有很大区别的,无论是在施工使用的材料上,还是施工使用的方式上都具有较大的区别,故目前这种规范标准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需要园林建筑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员以及其中的研究、管理人员尽快对这些情况做出改进,根据园林建筑工程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一套适用的规范和管理标准。

同时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园林绿化工程和园林建筑工程在具体的使用的材料、施工的内容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这两类工程使用同一种施工规范,那么将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无法达到理想的施工效果。因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也需要根据一些绿化种植等工程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其自身的基本特点对施工和管理进行标准的重新制定。

3 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方向浅析

就现在的园林工程的发展情况而言,其正处于黄金发展的阶段,故对于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掌握未来园林工程的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于园林建筑工程来说,因为其更加偏重与建筑工程,故对于以后的园林建筑工程的发展而言,其更多的会体现出建筑工程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会将艺术、历史文化等学科内容不断的融入到其中,是艺术和建筑得到较高程度的相互融合。另外,不仅园林建筑工程会将美学元素融入到其中,相应的园林绿化工程也会将艺术元素融入到工程项目当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将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建筑本身的视觉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来说,这方面的要求将更加高。园林绿化工程必须依附园林建筑工程的特性也制约了其自由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认为,园林绿化工程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园林建筑工程息息相关,园林建筑工程的不断进步必将促使着园林绿化工程的进步,共同提升园林工程的项目水平。

参考文献:

[1] 诸惠博.浅议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区别.科技信息.2009

[2] 严琳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童的绿色空间环境田.中国园林.1998.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5

随着各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景观生态设计需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也需要借鉴这些原则。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方法众多,最常见的方法为保留再利用、生态恢复与促进这两种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应该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还应该掌握生态重建的策略,以修护被损害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原则

一、后工业景观概述

1.概念产业成长阶段论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农业时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工业时代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后工业时代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当一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往往会产生逆城市化的倾向,大量的工业厂区由此变为废地。而经过设计者对工业废地进行再设计就产生了后工业景观,所以,后工业景观就是在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后工业景观产生的背景,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定义为根据工业废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工业废地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景观。例如,后工业城市再生景观、后工业景观园林就属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典型。

2.分类按照地域类型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为城市开放空间和郊野后工业景观两大类。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地处城市区域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北京著名的改造自原国营798电子厂老厂区的798艺术中心因为地处朝阳区,而属于城市开放空间。郊野后工业景观指地处市郊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因为地处市郊而属于郊野后工业景观。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城市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和矿区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公园指依托城市的工业废弃地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便属于城市工业园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指的是依托工业遗址建立起来的生态广场,例如,万科在天津老玻璃厂遗址上建立的大型水晶城广场便属于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是指依托市郊的工业遗址及地理环境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粤中造船厂公园便属于郊野废弃地公园。矿区后工业公园是指在废弃的矿区遗址上建造并充分利用矿区地势特点而建成的生态公园,例如,德国艾森矿业区公园便是典型的矿区后工业公园。

3.特点后工业景观和一般的景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依托性即后工业景观需要遵从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色,要依托原工业废地的建筑、设施、生态环境来进行修建。设计者往往需要全部保留或者部分保留原工业废地的一些建筑设施和构筑物。例如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保留了原煤厂的一些设施和构筑物,遵从了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点。(2)功能性后工业景观作为公共场地,应该具备最基础的功能性。所以后工业景观往往具有观光、休闲的综合使用价值。例如有的设计者将废弃工厂的会议及展厅改造成大型音乐厅,将工厂的墙壁改造为攀岩墙,将炼钢厂的冷却池改造成潜水区都使得工业废地发挥了一定的功能性。(3)生态性设计者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用材及施工都注重最小消耗、最小污染,为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设计者往往因地制宜使用材料,使用可循环再生的材料,使用原工业废地的材料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二、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生态设计是指设计者将环保作为最重要的设计参考因素,将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生态设计也称环境设计或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从环境的角度看,应注重减少资源消耗、将对环境的危害值降到最低;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应注重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对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强调文脉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生态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经济原则。本文认为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景观生态设计,因而都有道理。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应该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四项原则。(1)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尽量多地提供给人们多元的使用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历史加以保护,就具有了文化价值;将工业废地的设施加以改造,就具有了实用性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废旧设施进行艺术美化就具有了审美价值。(2)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必须注重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展现更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特点。工业废地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良莠不齐,设计者需要取长补短,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3)艺术性原则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视觉审美价值。工业废弃地的建筑和设施往往不具有视觉审美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通过艺术创造赋予工业废地以艺术价值。(4)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即学者们强调的文脉原则,指的是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景观以外的内在内容。这些内在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工业废地与其他的遗址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保留并突出这些文化价值。虽然有的景观生态设计不能完全符合以上四点要求,或者有的长于此、短于彼,但是这四点却应是景观设计者们所重点依托的原则。

三、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1.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非常多,而且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设计的方法还将越来越多,但是最主要的方法却是亘古不变的。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最常见的方法是保留再利用。保留再利用的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方法一直受到了设计者们的青睐。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无一不是利用了保留再利用的方法。对原工业废地进行保留包括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很多工厂废弃物经设计师的点染,往往就具有了艺术审美价值。例如设计师将废弃的车道改为景观中的通道就非常自然而轻松,将废旧的围栏改为攀援墙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构造。在高明的设计师那里,废弃的矿堆、渣山、墙壁、锅炉都可以是某种灵感的源泉。另一种为生态恢复与促进。这是因为工业遗址往往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坏以及人力的损毁而变成了毫无实用价值和视觉美感甚至是严重被污染的弃置地。这就需要设计者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对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促进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生产设备等范畴。根据现实,工业废弃地受污最为严重的往往是土壤,于是对土壤的处理就成为生态恢复与促进的关键。常见的对受污土地的恢复办法有净土法、翻土法和改造法。目前国际上通过的生态恢复与促进的方法是4R原则。4R原则即改建(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复(Recovery)原则。

2.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设计者在设计后工业景观时往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最小干扰性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首先需要依托原工业废弃地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工业弃地,其建筑规模、构造和废弃设备各不相同,设计方案需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地的条件。当然这不是说,景观生态设计就必须完全顺应工业废弃地的特点,而是指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值应该降到最低。(2)保护性原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工业废地的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想方设法改变原工业废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考虑使用可再生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绿色材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成本,以保护工业废地的生态环境。(3)艺术、功能、生态相协调原则设计者无论从材料的选用,还是对工业废弃地环境的改造都必须重点考虑生态价值,但是仅仅以生态价值为标准是不够的。设计者还必须综合考量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三者之间相协调的关系。综观世界上优秀的后工业生态景观无一不是兼具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景观。

3.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生态重建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景观设计者们重新站在生态主义的角度上审视景观设计,促使景观设计师们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行业的本质。景观设计师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后工业景观的生态重建。其中依托原建筑的构造进行设计、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选择材料都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常用的策略。在设计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对生态意义的考量往往胜过对审美价值的考量。尽管从外在表象上看,很多后工业生态景观不够精美,但是其生态价值却是值得肯定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了自然的和人力的损害,因此往往需要生态重建。生态重建包含对工业废弃地的土壤、植被、水源、垃圾的处理和改造。要求设计师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工业废弃地的生态重建。

四、结语

对于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化改造,发达国家已经带给了我们很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后工业时代的趋近,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将会产生。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工业废弃地的保护力度,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废弃地。因为工业遗产也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设计者需要将工业遗址和景观设计结合起来,运用生态设计的方法加以改造。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设计一样,也需要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原则。设计者还必须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们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废地的生态改造。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难度大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属于跨学科的行业,其涉及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设计、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这要求后工业景观设计者应该不断学习,勇于开拓。

参考文献

[1]刘松茂,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建筑出版社,1999.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12(8):103.

建筑的文化性与艺术性范文6

绪论

中国建筑有一种独特魅力,这种魅力产生于一种的美学效应――艺术。艺术是指作为艺术作品的美学效应,即人们被某种典型的形象引发出深远联想而获得的一种特殊美的感受。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艺术”。这也就是说建筑具有双重特性,建筑的技术性大家众所周知,而建筑又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因此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性。本文就建筑中的艺术特征来进行简要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风格的艺术美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外形、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材料等所具有的时代特性。体现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表达就是建筑风格,它是历史的产物。建筑按照其功能,可以大致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住宅建筑、宗教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之所以建筑的艺术性表现为时代的风格、类型的风格和民族的风格,是因为其中的每一种风格包含既有物质精神要素,也有包含体现当地民族地域的审美要素。

从我国的传统建筑来看,主要是以木材质为主,大到皇家园林,小到农家庭院,大部分都采用木结构,这种木质结构建筑似乎更接近自然,更亲近人性,体现地域的文化,像很多当代的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开始在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寻找灵感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本人认为,这些建筑思想能够很好的反应建筑风格作为体现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结构的艺术美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轮廓也是建筑的骨架。从中国古典建筑的斗拱、额枋、雀替等,不同角度体现出了建筑结构的艺术美,有些构件看起来是用来装饰的,但也有为了处理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例如雀替,看起来似乎是出于立面构图问题而设计的,但是其本身也是为了解决一种构造上的需求而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而不在室内另作天花,只对个别构件作适当的处理用来装饰,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在中国古典建筑建造中,纯粹用来装饰的构件很少。构件是在充分的体现应用在其用途结构创造,再加以节制的装饰下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添加滥用。在建筑的结构、建筑的功能和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统一时,建筑结构艺术美的独特性也油然而生。

建筑造型的艺术美

建筑造型是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建筑立面、色彩、细节等。完整的建筑造型需要外空间和内空间共同作用,外空间整体和统一的协调性是整个建筑美感的体现,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建筑造型是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质技术等条件而设计的,并且与周围环境相结构所构成的造型艺术,使建筑具有整体美感,体现建筑地域性的时代感,这些都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得到充分体现。

建筑环境的艺术美

任何建筑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中,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环境与建筑的交融,追求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自然美和人文精神共鸣的建筑景观的构成,因此,建筑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例如中国古典园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且要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工建造的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

另外,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地域风格下也会采取不同的建筑形式,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内涵却会有很多的共同点。 如北京四合院型的民居,江南水乡临河而居的民居建筑,云南傣族“干阑”式竹楼,闽西客家土楼,等都体现出我国民居中以“天人合一” 的自然环境发展核心为理念的建筑艺术,体现当地社会自然环境风格影响下的建筑艺术美。

建筑的逻辑艺术美

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较好的体现了实用、规矩、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一直都非常看重逻辑结构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关系都十分清楚。表现在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都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木框架的结构技术体系之上。中国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