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1

关键词:硬件课程;教学体系;项目驱动;系统性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硬件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业界对硬件类技术人员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嵌入式之类的硬件系统开发需要的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常企业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而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实验设备和传统偏软的教学体系,造成毕业生对硬件知识的欠缺或掌握不够系统,不具备业界需求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1]。技术发展和硬件类产品的大量应用带来了对硬件开发工程师的巨大需求,这给计算类专业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本科院校在开展硬件类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中通常有如下一些问题:

1) 院校投入了大量的硬件实验设备,但是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 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使学生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不够;

3) 理论教学时间多,实践教学时间少,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4) 学生面对具体的硬件项目开发时,无从着手或知识能力欠缺。

而在学生方面,通常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很多学生对硬件知识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学习信心不足;

2) 硬件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像学习软件一样直观,很多人都失去深入学习的耐心;

3) 软件实践需要的器材很容易满足,一般就是PC+软件,而有些硬件(扩展)实验门槛较高,实验环境难以搭建;

4) 由于硬件的集成度高,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硬件底层细节,容易形成硬件盲区,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打击。

随着对硬件开发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大,近年来在计算机类专业硬件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文献[2]对硬件教学的系统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3]对陈旧的硬件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文献[4]对硬件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而本文则结合当前流行的嵌入式硬件开发,在多个硬件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总结了提高硬件开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之间前修后续关联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1硬件类课程体系设置

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和电子等专业的课程,还与具体应用背景的一些专业知识有关。具体的课程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接口技术与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是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制定硬件人才培养计划时,既要拓宽深度和广度体现硬件系统具有软硬结合、面向具体应用的特点,又要注意与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相兼容。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硬件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硬件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动手能力和具体应用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调整将与硬件系统开发的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合理地散列在低年级的各个学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钻研、消化和深入,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背景和基础能力。同时,为几门相关性比较大的课程或者重要性相对突出的课程,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给予一定的动力。另外,设置一些独立性实验,几个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置实验方案等,独立完成。通过上述的这些锻炼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之间都是有很强的关联性,先修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需要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衔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硬件系统开发能力。在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开设一门能覆盖重要知识的综合课程设计。通过完整的工程项目案例教学,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到企业去做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开发经验。充分满足业界对硬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硬件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一些基础课学习必不可少,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硬件知识的学习十分抽象,脱离实践去学习可能会举步维艰。因此,在教学方面要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印证和支撑”,将多种实验课程贯穿于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方法进行讨论。

1) 理论课堂教学。

在理论课上,教师通过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例演示,同时穿插对理论知识点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的更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间接提升学习信心。学生在课后让依照课堂的演示实验自行进行实例的重复和知识点的验证。如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讲解串口的传输和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验证S3C2410芯片的功能进行讲解,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课教学。

在实验课上,教师结合理论课上所演示的实验,讲述具体的实验内容,但并不需要完全透彻地讲解,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师在课上演示如何建立SAMBA服务器实现开发环境,简要地阐述一遍实验的原理及其过程,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立SAMBA并建立通讯,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和提出问题。

3) 单门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在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相应基础课程知识的复习,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实现进程同步”结合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巩固一系列相关课程知识,我们还对这些课程知识进行汇总,设计出综合性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指导书按照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将离散的知识点逐步综合起来,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4) 综合性实践。

在学习完各门基础课程之后,教师采用适当的工程案例开展一站式综合案例教学:

(1) 讲解具体项目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2) 将同学们按项目分成小组,引导各组进行项目的讨论并完成具体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3课程体系验证

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面就通过一个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机房温度湿度检测硬件系统的开发来验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该项目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ARM7系列LPC2114芯片作为控制单元,设备包括温度、湿度传感器、降温通气设备控制接口、键盘和液晶显示屏。其中键盘和液晶显示屏作为系统与人机控制的界面,这些设备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和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如及时给用户发送信息,用户对设备进行操作、处理等。

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与电子专业的结合:

1) 学生在选择相关的设备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技术知识,并了解相应的参数;

2) 选好了各种款式的电子设备后,需要设计可靠的电路,这更需要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中获取的经验;

3) 选好了硬件外设和控制芯片之后,将这些设备与CPU进行连接,就需要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嵌入式接口技术相关的知识;

4) 接着,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这将涉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需要的外部信息。但还需要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反映到显示器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设置,进行一些简单的设置,在这里就会用到如A/D转换、通信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相关知识。

系统设计完成之后,学生通过Protel绘制电路图,制作电路板将所有的外设和芯片集成起来,安装操作系统和编写好的控制软件,这样就形成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一个硬件产品。

4结语

通过这种以完成项目为每门课程最终目的的方式,强调“授之以渔”的教学宗旨,使得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学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利,黄贤英,杨武.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6):144-145.

[2] 易法令,谢云.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探讨[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83-84.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科学 每日一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是这种主体性的表现。学习主动性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成绩提高、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消除上述原因的一个有效方法。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认为,兴趣与智力相比,兴趣更重要,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力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占优势。正如杜威提出的,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很多,我们从初中科学“每日一题”活动入手进行了探索。

一、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意义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如上课走神、多动、不与老师互动,作业拖拉、马虎,仅仅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应付了事,不会做的题目稍作思考就放弃,缺少“钻”的精神。他们在学习上总是碰壁,学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挫折、沮丧和对自我的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而“每日一题”活动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课堂活动参与和做作业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二、“每日一题”活动的开展流程

第一阶段:小组做,老师出题老师讲。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强制学生参加“每日一题”活动,而是以自愿的形式组成“科学兴趣小组”。这里的“讲”指的是选讲“每日一题”中的部分优质题目,有引导参与的意味。

第二阶段:全班做,学生出题老师讲。有了前期的铺垫,而且考试时偶尔也会碰到“每日一题”中的题目,推行起来阻力不大。全组成员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组长安排出题顺序,周一到周四小组成员轮流出题――一天一人一题,并写到黑板上。

第三阶段:主动做,学生出题学生讲。出题人讲题目,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题目,同学提出疑问,讲题人予以解答。“学生讲”,这有挑战,讲题前学生要猜测大家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钻研知识点,挖掘题目的内涵,解答完,有强烈的成就感。

三、“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选择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规定“每日一题”题目的类型和内容。所选题目有的是对知识的巩固、复习、预习,有的是作业、考试中错误率高的题,也有竞赛题,还有学生改编的做过的题和学生自己编的题。这些题目大部分短小精悍,适合写在黑板上。组长反映常有组员自荐出题,可见学生对“每日一题”有浓厚的兴趣。

选题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过程。为了挑选出一道好题,学生会翻好几本辅导书,反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把被动地做作业变成了主动地选题目。选题和做作业是不同的,选题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更多,如考查的知识点、题目难度、是否严谨等。选题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站在另一高度审视题目。每道好题都会得到全班同学的掌声,那些改编题目、自编题目的学生得到的掌声更为热烈,这时他们很自豪,信心满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讲解

活动初期,主要是由教师讲“每日一题”活动中的题目。有次考试考到刚做过的“每日一题”中的题目,但正确率只比没做过的班级稍高。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把“每日一题”当做普通的作业,没有挖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学校推出作业课后,就改为“出题――讲解――回答同学提问”的一条龙形式,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讲解透彻和从容应对同学的提问,学生选好题后,会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不同解法,这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钻研题目,帮助浮躁的学生静心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题时,要求上讲台讲,脱稿,言简意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女同学第一次讲得过于

简略,大部分同学都听不懂,一个男同学帮她解了围。原因是关键的地方她一带而过,之后学生就听不懂了。她善于思考总结,第三次讲了一道光学题,这次她抓住关键点只用寥寥数语就让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讲题,往往只讲应该怎么做,不分析题目,所以平时问同学后,也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碰到类似的题可能还是不会做。鉴于此,我增加了“分析题目――讲解方法”的环节,要求说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展示思考过程(包括失败的尝试)、解释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解法的依据、分享出题心得。同时引导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或者完善解法,讲题人可以进行辩护,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学生课下的讨论也有引导作用。“每日一题”活动有点游戏的意味,所以学生兴致盎然。卢梭认为,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是热爱,并不需要教师去要求,便能积极而愉快地完成任务。

五、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收获

经过实践和对活动形式的不断改进,

除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表达能力外,

开展“每日一题”活动

还有其他意外的收获。现简要列举如下:

1.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在“选题――讲题――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上课听讲也更认真。

2.提高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选的题目不好,学生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来,压力之下,为了找到一道满意的题目,学生们会多方查找,反复比较。适当的挑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甄别题目的能力。

3.学生学会改编题目。只有对题目理解透彻,才能进行改编,这促使学生钻研原题,有助于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做题时更易把握题目主旨。

4.给学生创造当“小老师”的机会。平时受课时所限,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讲题,当“小老师”,而“每日一题”活动给平时不大有表现机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六、对开展“每日一题”活动的反思

“每日一题”活动,对所选题目的内容、题型不做要求,集好玩和学习于一身,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亲切地把“T/日”作为活动标记;借助学校选修课的平台,在形式上做了进一步尝试,挖掘出更多潜力。我们会继续丰富题目的内容,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取将来做成小册子。不仅科学学科有这个活动,我校语文学科也有过“每日两词”活动,希望能与其他教师探讨并推广到其他学科,给学生提供更多当“小老师”的机会。

也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开始的时候强行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每日一题抄在作业本上,不做者作业评价降低一个档次。没有这种硬性规定之后,有些学生就不做了。如何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章节不大容易找到合适的题目,是坚持找、如何找,还是干脆巩固以前章节的难点知识,如何安排这时候的“每日一题”也是需要思考的。学生对每日一题的兴趣、积极性有多少能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如果取消这个活动,学生是否仍然能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

也是值得关注的。

总体而言,“每日一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不仅成绩有进步,而且综合能力有提升,我们相信这会慢慢渗透为内在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宋风宁,苏良亿.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1):23-25.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3

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发展的动力,临床应用是基础医学研究的目的。然而,从事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沟通与协作不够,造成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脱节,医院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学科研工作者往往精专于本领域的前沿研究,而疏于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可持续应用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因此,很多优秀的基础科研成果中能够转化到临床应用的却很少。转化医学是搭建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的桥梁,转化医学是指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即将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于临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转化医学研究,能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到临床应用当中。然而,我国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做好转化医学研究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2基于科研平台建设,支撑医学研究发展

2.1依托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科研人员

2.1.1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组织架构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能开展的技术服务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类、细胞分析技术类、实验病理学类、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类、实验动物类和质谱技术类等。根据服务分类情况和人员情况,平台将技术人员进行了分组。通过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平台内部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可以让科研人员对平台服务更加明确。各小组成员包括首席研究员(或组长)、助理研究员、技术员、平台内研究生、客座研究人员,实行首席研究员(或组长)负责制。临床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需求以及平台小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务小组。

2.1.2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服务模式平台采用科研合作、科研协作和全委托式科研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试验方法和科学实验数据以及科研技术人才的共享,为各学科科研工作提供全面、快捷的帮助。(1)科研合作:临床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完成课题,共同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和匹配、明确课题的分工和执行。此类合作方式要事先签订协议(《科研合作协议》),明确论文署名、科技奖项或专利等成果共享的方式和细节。(2)科研协作和/或监管:在签订《科研协作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协助临床科室课题负责人和/或指导临床科室研究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课题研究的主体是临床独立课题负责人和/或临床科室研究生,服务平台提供协助和指导。(3)科研委托服务(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在签订《科研委托服务协议》的基础上,实验室技术共享平台受临床各科室课题负责人的委托,执行课题中的1项或几项完整的实验。课题的设计和经费等由临床各科室或独立课题负责人负责,平台仅负责按照既定设计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或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提供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等。

2.2构建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

2.2.1临床路径管理研究平台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建立了针对各类疾病的一系列的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规范医疗行为,从而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

2.2.2临床组织标本库标本库按照政府机构的政策和方针,以及中国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行业标准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认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规范,贯穿于标本采集、运输、储存、申请、使用和发放等整个过程。具备科学规范的生物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跟踪样本流转过程,全程质控;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随访系统,可以查看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查看病人的随访结果。组织标本库通过统一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实现了不同来源临床样本资源的标准化可兼容性,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规范的研究资源和信息,允许研究者围绕特定重大疾病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医学研究。

2.2.3临床随访库医院建立的随访数据管理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无缝链接,形成“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的全院临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病人管理、数据导入、随访方案定制、随访管理和随访短信提醒等基本功能。系统在门诊、住院和实验室分别建立采集终端,可以在采集终端上录入随访数据。该系统还集成了电子病历和样本库系统,医生可以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自动获取病人信息以及查看病人的样本保存情况。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的动态及远期的并发症,更加全面地了解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为医院提供宝贵的医疗资源,有助于筛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经某一治疗或者某一新技术应用后的病情转归及生存质量,更加真实地评价该治疗方案或新技术应用的疗效,推动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基于临床医学研究三联体,实现临床诊治,临床组织标本收集、患者随访资料收集全过程的标准化。

2.3转化医学合作平台的建立与运行

为了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我院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署转化医学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合作旨在依托对方的高端技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促进疾病诊断和医学科研领域的全方位发展,为转化医学研究创造支持平台。自中心成立以来,双方在共同培养科研人才和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医院临床科研人员参加了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与交流,从技术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深入学习与探讨了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同时,中心设立了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医院科研人员可就关注的临床实际问题与对方科研人员深入探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案后依托该课题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启动了首批10项转化医学联合研究课题,已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4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教学;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除传统教学留下的后遗症之外,教师对新教材也有一个实践、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看重升学率、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

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培养科学思想,提高题意识的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课程标准还强调,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手段为科学探究,而探究活动的起点是问题,没有问题,哪来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1.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常常把那些科学巨匠称为“有学问”的人。那么也就是既要学,而且也要问。那些科学家之所以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就在于他们有着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才有了重大发现或伟大发明的。如在讲授浮力这一节内容时,先做浮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学生思考后会问物体在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为什么会减小,弹簧称的读数减小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这时我就讲阿基米德对浮力原理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材料进行整合成“戏说阿基米德”,将实验的物块比作阿基米德,将溢水杯比作澡盆,模拟阿基米德的洗澡过程。用阿基米德的口气反复问学生“在我浸入水中时,水越溢越多了,我也越来越感到轻飘飘了,这是为什么?”,由此来创设科学巨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

2.认识科学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也不可能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的。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的,科学是充满着问题的。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科学的存在。当一个旧的问题被解决时,就会有另一个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科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世界性的难题还不能解决,如癌症的病因、地震的准确预报、环境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得了的,但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人类在这些问题上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从小立志,热爱科学,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走向社会,长大了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3.明确科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性,不迷信权威和课本。在“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统治下,教师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施教者,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则是俯首贴耳,我讲你听的接受者,课本则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知道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对已有的科学理论要敢于怀疑,不断对它们进行质疑,从而促进有新的问题的发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怀疑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源于对传统和既有价值的否定。

(二)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你们首先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其次你们不要迷信专家权威,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对专家得出的结论、规律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老师上初一《探索宇宙》的公开课时,及时把“嫦娥一号”成功奔月的内容补充到课堂上去。像这样的高科技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上“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只注重结论,一般都是老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记结论。在本学期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把探究过程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先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归纳出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最好?②你J为哪种方案设计上有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讨论起来也很热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技能,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起铺垫作用。

(三)创设问题晴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前苏联著名学者鲁宾斯坦等人依据思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并强调,思维这一能动性过程最典型的情况是问题情境。思维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新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中间环节的过渡,都应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做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先用一些碎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是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把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学生不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更看到了有趣的现象;鸡蛋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2.通过生活中的误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受了很多没有学过的科学知识,但许多知识是认识错误的,这就妨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原有错误,非科学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发生碰撞,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认为“铅笔、铅球都是铅做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会越来越小”“沉入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稀释浓硫酸就只要往浓硫酸中加水”等。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观念设置悬念,实验论证、计算求证、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碰撞中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科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觉得具体、实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技的良好品质。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超导磁悬浮列车、基因工程、杂交水稻等,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四)留给思维的空间,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心理活动,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没有大脑的思维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是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讲得过细过透,嚼烂了去喂给学生,而是应该留足学生的思维空间,由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研究所接受的知识的规律、道理。如在综合复习时,我利用下雪天后,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不断摔跤的事实,让学生讨论“根据这一天气现象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有物态变化、摩擦力、压强、速度、密度、惯性、天气等多方面的知识问题,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5

一、引言

虚拟仪器技术是当前仪器与测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各学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测量及仪器设计平台,因此“虚拟仪器实践”课程不仅提供了虚拟仪器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也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门学科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虚拟仪器实践”课之前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完成“虚拟仪器实验箱”配套的实验指导书上的5个实验,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实验步骤,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完成即可。但是每次课程结束,学生仍然不懂虚拟仪器的基本知识,更不用说独立完成一个虚拟仪器的设计与实现,远远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虚拟仪器实践”课程的课程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中借鉴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

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

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研究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性主动学习,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独立科研的能力。从课程伊始布置课题任务,期末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课题研究任务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题,所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较大,不仅会自己去研究“怎么做”,还会研究“怎么做得更好”,因此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实际上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做中学”,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做”获得直接经验,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知识,并且易于内化为认知结构。

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正如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最有效的向各类学生教授科学的策略应是支持学生对他们自己动手的和与他们的生活和文化相关的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7]。

对于如何开展做中学,国内外教育界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和探索,丹麦的奥尔大学创立的课题(项目)组织教学(project organized)模式便是一个成功范例。这一模式包括选择课题、师生协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课题评价四个阶段,真正做到了按课题(项目)组织教学,以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实践

在“虚拟仪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法,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虚拟仪器技术的知识,包括虚拟仪器系统的构成、虚拟仪器的编程环境和编程方法、虚拟仪器的编程技巧以及优化策略,也重在培养各种能力,包括发现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发展的智力等。

改革以后的课程内容、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都围绕以上目标进行,课程内容不再是几个固定的实验,而是学生自主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并实现;授课模式也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课堂模式,教师主要工作是答疑和点评;课程考核是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课程设计报告的情况综合评分。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课题

主要是给学生们布置课题任务,同时介绍考核的标准、查找文献的方法、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要求,并提供示范的优秀作品。

课题的确定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选题既要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有一定综合性和难度,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处理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查找资料的结果自主选题,再由教师审批确定。

(二)知识梳理

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是有结构的。把知识放到一个大的架构下学习,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有益于记忆和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小学期生产实习时已经学过了LabVIEW的基本知识,但是比较零碎,没有构建起虚拟仪器技术的整体知识脉络,因此,在学生开始他们的课题研究之前,我们用2个课时给学生做了必要的知识梳理,把虚拟仪器技术的基本知识点贯穿起来,也解决了学时少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者2人一组完成课程设计。学生利用网络、参考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实现课题的预期效果。在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下,学生寻找符合项目性能指标要求的传感器和元器件,完成硬件电路的搭建。硬件电路完成后,进入软件框图程序设计。最终进行软硬件系统调试,完成设计要求。也允许有一定难度和实用价值的纯软件的课题。

(四)课题评价

每组同学用PPT和课题成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老师进行点评,主要从综合性、界面友好性、程序规范性、创新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有难度的课题。

(五)撰写报告

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过小论文,我们参考毕设论文的格式向学生提出了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即应包括摘要、关键词、全文、心得总结及参考文献,且参考文献应在文中标注等),并给出示例范文。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也为即将到来的毕业设计做了很好的过渡。

四、教学实践的实施效果

我们从2014年开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届共108名学生进行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虚拟仪器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用9周时间,利用美国NI公司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数据采集卡及其他传感器和元器件分别完成了自动温度监测仪、多媒体小助手、基于LabVIEW的远程实验、实时变声器、基于LabVIEW的多媒体通讯系统、十字路通灯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转速控制仪设计等多个课题的设计。学生们还自拟了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计算器、学生宿舍简易监控系统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需要的题目,学生们做得兴趣盎然,相关作品参加校内外的虚拟仪器竞赛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本课程,学生不但完成了虚拟仪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还加深了对传感器技术、测控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论文质量,我们要求每个课题都小题大做。从课题调研、提交方案、课题完成,到最后的论文提交,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学术训练过程。在最近的这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强化了方案环节,要求学生在前期要提交一份研究方案的报告,因此这期提交的论文质量整体上比上期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在完成论文后普遍有一种成就感。

五、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及应注意的问题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虚拟仪器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是有些需要注意改进的问题。

(一)项目设计要合理

学生的层次和素质有较大的差别,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项目设计必须有层次。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另外,根据学生的反馈,多数学生希望在选题时能够得到更多老师的引导和支持。我们的学生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比较缺乏,希望老师有现成的题目给他们。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

(二)把握好教师的地位

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设计课题任务、提供指导和建议并且做好督促和检查。

由于已经是大四阶段,很多同学在外实习,加上考研的比例很大,所以不少学生直到期末交稿的截止期限前才真正开始做,这就很难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检查,以增加他们的时间紧迫感,确保课题和论文完成的质量。

医学检验研究课题范文6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73-01

笔者曾观摩很多数学课堂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在这些数学课堂上,很少能听到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很多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最后都是学生解决问题直至“没有问题”而“圆满结束”。其实,这种“没有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成了“学答机器”,丧失质疑的能力,丧失了做“学问”能力。

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说的就是做学问先要会“疑”,这正是问题在头脑中的雏形;纵观人类改造自然征服世界的历史,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才促使社会不断地进步的!事实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或感觉困惑的问题,都会产生探索的心理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甚至大于解决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复制所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模式,让他们保留在同一水平。因为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真正地思考,而失去了自由的思考就不会从不同角度提出新、奇、特的问题,从而这个人甚至一个民族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预示着学生正在由“知”走向“识”,说明他们对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深刻领悟,形成了深刻的数学思维,这时才有可能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那么,怎样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要有意识的去渗透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思想,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也不可对其讽刺挖苦,打消他们的出错的顾虑;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中,也尽可能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让他们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做到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不问,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师不答。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激起学生疑问,设置解决问题的障碍、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分式》这一节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习题: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分式:3x,2x , ?

有一位同学受到启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分式吗?这一问题一提出马上在班级中引起“轩然大波”,最后经过讨论确认。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争论勇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你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你坚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学生才会有再次发问的意识和动力,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恰当地运用元认知提示语

在数学课堂上,当教师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思维“阻断”时,教师可以运用元认知提示语来“勾引”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在小学时学完加法后应该学习减法,那么我们对比小学研究过的知识,我们本节课应该研究什么?

在教师的暗示下,多数学生会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每次引入新课题时都作这样的思考,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运用一些适当的提示语来促进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无论对学生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养成,还是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较大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

我们或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怎样鼓励,学生就是提不出问题。无论怎样“启发”就是“启”而不“发”,他们始终不敢或不愿提。究其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思考,于是便不知道问哪些问题、怎么问。这时,教师要“因生制宜”、“因课制宜”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及教学内容灵活地教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

1、因果联想法.遇到数学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

4、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将7张扑克牌,全部反面朝上放在桌子上.每次翻3张牌(包括已经翻过的牌),你能否经过若干次的翻牌将所有的扑克牌都变为正面朝上?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来类比、归纳、总结出规律。

四、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记》中这样写道:“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这是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简单而不屑于解答,也不能因为学生所提问题过于深奥而不去解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该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词语简单给予提点点拨,应摒弃越俎代庖式全面解答;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应该看目前的学习进度,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解答。我的意见是还是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多点拨,然后学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经验,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方法。这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因生制宜”、“因课制宜”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季素月 王力耕 尤善培.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