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1

学生大多都比较的活泼,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有时候思想容易开小差,这也就导致了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借助多媒体课件来渲染课堂气氛,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符合他们学习的情境,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单细胞生物”这节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单细胞生物不熟悉,他们也就不知道还存在着有如此微小的生物。为了使得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我用《湖天春色图》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单细胞植物、单细胞动物和菌类等)。学生们也立刻被眼前奇妙的微小世界吸引住了,在情感的感染下,他们也仿佛身临其境。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生物课的“亲近感”,又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地启迪学生们的思维,提高生物课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阔,小到动植物的细胞,大到包含世间所有生物。因此,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生物课程中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或者是重要的知识点重点突出,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重点中的“重”,真正地体会到重点为什么会“重”。同时,多媒体课件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也决定了在生物课教学时,可以借助其文、图、声并茂的教学优点,让学生们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形象化教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那种直观感、立体感以及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还能够取得传统教学无法达的教学效果。利于促使教学中的难点“难处”破解,使教学过程和现象变得更易于识别、易于观察、分析和理解,还能化难为易,让课程中的这些“难点”变得不再“难”了。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的相关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展示出当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然后再由花粉管逐渐的伸长穿过花柱,最后到达子房进入胚珠并且释放两枚,其中的一枚和卵细胞结合,进而再形成受精卵的全过程,将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全部呈现出来,组织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学生再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这种既能表现宏观,又能表现微观,将不易观察到的动态变化的生物学现象再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既有助于突破此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又能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三、让生物教学密切地联系生活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34

实验在理科科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理科教学必备的工具,所以,实验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传授生物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下文将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一)实验教学法的定义

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利用特定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设备、药品试剂等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并且整个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实验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观看到更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教学法的分类

实验教学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实验方式,分别是: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其中课内实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学的一些知识点,在课内实验中,实验结果比实验过程更重要;课外实验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课外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分组实验主要是在专门的实验课上进行,它的实验方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操作,通过亲身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演示实验是这四种实验方式中要求最高的,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这种实验方式对教师的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过程出现丝毫的失误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偏差。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养成了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生物实验,所以对生物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实验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学生参与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仅初一的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58个必做实验。学生通过操作这些实验,能够对生物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其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具体推导过程,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所学知识,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单细胞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书本上给出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单细胞”这个概念有清楚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要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显微镜对一些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如“衣藻”“变形虫”,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最后,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考察,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让他们学会用实验去验证这些知识。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一)将生物实验运用到具体生活中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实验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在野外迷路时也常会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辨别方向。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如下实验来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验证:“把牵牛花籽种在小花盆里,等发芽长成幼苗后放在一只鞋盒子里,花盆紧靠鞋盒的一边。盒内用硬纸做一个隔墙,下方留一点空隙,在另一侧上方开一个小窗。盖上盒盖,把鞋盒放在阳台上。一个星期后,牵牛花秧会从小窗中探出头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解释生物的“向光性”是由于植物细胞里有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生长素,它控制着植物发育和生长的方向,只要盒内有一点点光线,这种生长素就会发挥作用。

(二)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实验仪器,学生对新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可以增强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初见显微镜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规范、独立地操作显微镜,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探究显微镜的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中要掌握的要领,这对以后利用显微镜来进行生物实验起到了导向作用。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34-03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是学生升入高中后第一节生物课,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生物学习,又因教材内容涉及较多的初中知识。因此,本节教学除完成知识上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具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1.1设计调查问卷

精心设计调查内容,了解学生学业情况,设计的内容既要简洁明了又能达到学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书籍?初中生物学你学过吗?你在初中做过生物实验吗?你参加过生物学竞赛吗?是什么层次?获过什么奖励?根据你对生物学科的了解,你对生物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师具有什么特点?……调查后将问卷收回,认真统计分析,掌握所任班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1.2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博士曾对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做过专门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广大一线教师大声疾呼:“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本人。”而开学第一课无疑是众多途径中比较关键的,也是容易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帮助学生找班级、找宿舍时,或利用军训期间去倾听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发展计划,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每一种教材不可能对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适应,因此教学时应因校、因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2.1补充和拓展

在新课引入后,首先要补充“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这个知识点已经忘记了,补充的目的是重温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与繁殖、衰老死亡、遗传变异、细胞结构(除病毒外)、适应并改变环境。这样做能够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出本课重点知识。其次是在学习“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拓展以下知识: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发育顺序:卵巢开始-卵细胞成熟-释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层-着床于子宫-胚胎(附胚胎的形态特点)-胎儿(细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受精卵之前为生殖,之后为发育,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等知识,同时与SARS病毒进行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比较病毒和细胞差异,并探究病毒增殖过程与细胞的关系,得出病毒增殖过程不能离开细胞。

2,2删改

教材中“问题探讨”素材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不利于“驱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灵活应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师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学校出现流感疫情,

并发生3宗因流感病症儿童死亡个案。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学及幼稚园放假两周。这个案例比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素材更加鲜活。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的素材,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讨SARS,应提前引导学生上网收集SARS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只有这样,讨论才有深度。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

学生对第一节生物课都会有某种新鲜感,部分学生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因此,教师能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希望和新鲜感,克服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帮助树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采取表格归纳、概念图等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教学目标的达成。

3.1表格归纳法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感知的方法。本节知识零散,学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记。教师不仿采取表格归纳教学法,因为表格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明确告诉学生设计的表格要利于识记、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举熟悉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实例或特质,并能总结出规律(表1)。还可以让学生列表比较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病毒与细胞的区别;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别等。

3.2概念图法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人们往往会从图形、图像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又极易混淆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上,用概念图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概念图是通过人脑的“加工整理”,把隐形的思维可视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学生的绘图能够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知识有不完全以及错误的理解,或者有创新的科学思维,就会反映在学生画的概念图中。教师在教学“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时,可采取先让学生通过表格归纳法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当学生已经获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P14的图示先行尝试画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概念图(如图1,这仅是其中一种画法)。这样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罗列条款式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产生疲劳,还能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便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并形成系统论观点。

4 以生活案例渗透系统论的观点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渗透生物学观点。由于学生仅具有初中生物基础(调查发现还有的学生初中未学过),因此在第一节生物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接

受能力编写教案。

本节系统论观点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与系统论观点相应的案例资源丰富多样,有书面、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课前的学情调查分析)选择相应的案例资源。

在渗透系统论第一方面时要围绕“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构建,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形态的生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动:生殖、发育、缩手反射等)、非细胞形态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等众多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比如由受精卵经过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组成新个体的每个细胞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现象,但各细胞之间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体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中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至于比细胞更微小的层次,如细胞器、细胞中的各种分子、原子等,虽然也可以看作系统,但是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生命活动,这样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具体事例上升到普遍意义。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证明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生物;课外探究;课堂教学

“课外探究”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栏目,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进行探究。“课外探究”的形式包括调查、资料收集、观察、实验设计、模型制作等,笔者尝试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种形式“课外探究”进课堂

1.调查

“课外探究”中有不少调查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调查和认识校园里的生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内完成调查看似不大可能。于是,笔者在课前将校园里常见的生物拍成照片,配以少量文字说明,做成一个小型“校园生物资料库”。在课堂上,笔者将学生分成调查小组,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要求有“调查员”“记录员”“计时员”“汇报员”等。笔者还设计出几条不同的调查线路供学生选择,给学生提出调查记录的要求,如“调查地点”“生物的显著特征”等等,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室,分散到校园中进行调查,“计时员”控制好调查时间,时间一到,就要把组员带回教室。回到课堂后,学生根据他们记录的生物在校园中的位置以及显著特征,在笔者课前准备好的“校园生物资料库”中查找生物的名称,资料库中没有的课后再去查找。各组将调查报告整理好之后在下一节课时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看似在课堂里不可能完成的调查任务,就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一部分了。这样的课堂调查形式显然要比对着课本“认识周围的生物”有趣得多,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增强了学生爱校、爱自然的情感。但是,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上的准备和学生安排、时间安排上的准备,保证这种课堂调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2.观察

有一些“课外探究”中建议学生制作临时玻片标本,进行观察。笔者将这一类“课外探究”作为引入新课的教学手段。例如,用“观察番茄果肉细胞”,引入“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用“观察一滴池塘水”引入“单细胞生物”。这样引入新课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对后面的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

在很多“课外探究”中,都建议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如果把这些探究实验都放在课外进行,不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能够真正实施的很少。于是,笔者尝试将部分探究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探究不同植物的果实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笔者让学生把不同植物的果实带到课堂中,指导学生由外向内地将组成果实的各种组织分离,可以做成临时玻片标本观察,也可以尝一尝不同的组织,亲身感受一下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观察不同的组织怎样形成器官,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更清晰的认识。又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节后的“课外探究”是“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笔者将这一实验安排到课堂中完成,事先配好高锰酸钾溶液,准备若干电动或手动榨汁机,由学生自带常见水果。根据提示,学生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将不同的鲜榨果汁滴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果汁用量越少,其维生素C含量越高。这一实验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感性认识,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了实验能力。

二、将“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的收获

1.在获取知识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拓宽知识面,理解重、难知识点。

2.在培养能力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让更多的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等,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爱校、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对生物学发展认识的加深,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总之,笔者将“课外探究”渗透进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发了“教材”这一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对中学生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生物学知识与祖国建设的需要、人类生存的需要联系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好绪论课是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绪论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先人为主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导入绪论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讨论、设疑质问、选讲故事等。例如,在讲初中植物学绪论课时提问学生: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这么多?人怕太阳晒而植物为什么不怕?通过讲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是怎样发现的,对细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讲述孟德尔种豌豆,摩尔根养果蝇发现遗传三大规律的故事,激起学生急于了解三大规律的欲望,激起他们对生物世界的极大兴趣,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对问题的实质和更深的理论感兴趣。例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片小小的绿叶为什么能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在上课时,经常介绍一些生命科学与解决人类及全球性问题密切相关的事例给学生,如介绍生物学在攻克癌症、艾滋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体器官的修补、移植与人类健康等研究进展,通过这些事实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由此而生,学习才有动力。

二、开展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目前最为瞩目的教学形式,因为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尽管某些学生能掌握很多的知识,但缺乏实践能力,变成高分低能儿。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会探知的方法,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并有利于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生物教学中所开展的探究性教学,大体可以分两种类型。

实验型。该探究模式以实验为主,学生通过生物实验,探索生物知识与原理,就属于实验型探究模式。初中生物新课程上安排了很多实验,这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便利素材,我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要好好的利用。比如,人体的呼吸,可以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有些人认为,这不好开展探究教学吧,因为每个学生看不见自己的胸腔。事实上,我们可以发动学生自制一个胸腔模型:用塑料瓶代替胸廓,小的橡皮泡代替肺,将这个“肺”放在塑料瓶内,再用我们手的力,使胸廓产生呼气与吸气的作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完成探究肺的容积在呼吸中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理解人体的呼吸动作,加深对呼吸系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调查型探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对某一个课题进行调查活动,是探究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新课强调生物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生物走向社会,因此,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形式。比如,生物的多样性,我们怎么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当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平衡的、完整的系统昵?老师在课堂上讲千万遍,也不如学生亲眼见一遍。如果我们老师能组织学生到野外的池塘或水稻地等地方进行调查,就能使学生很方便的得出这些具体生态系统的组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初中生物上有很多适合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的课题,学生对这些课题的探究,能产生亲近大然的情感,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分组活动中,掌握与同学合作的技巧,这对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落实实验教学

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学《观察植物细胞》,单凭空讲解,学生根本弄不清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在形状和结构层次上有什么区别,除非死记硬背。我们想让学生轻松自主的学好知识,最简单的就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的永久装片,有条件的让学生自己制造临时装片。这样做既巩固了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又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清植物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形状特点,在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也极为深刻,不用浪费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四、提高作业质量

一项设计精巧的作业,不但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还能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查缺补漏,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且精而简。如教学《单细胞生物》的作业:“绘画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并指出各部分的功能”。这一画,不仅使学生记住草履虫的形态,同时也贯穿了整节课的知识点。

五、做学生心灵的朋友

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搞好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们培养具有知识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实施各项管理措施之前最主要的是要求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首先要自己有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的深厚感情,只有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做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声,才能深刻体会学生的所需所求,才能达到师生的情感交流,心灵的相通。经常与学生接触,尽快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优点缺点以及家庭情况。同时也让学生尽快了解你、熟悉你、敢与你接近,感受到你的平易近人,感受到你的爱,和你打成一片,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特别是后进生,要用心去呵护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点缺点,也不能用讽刺、挖苦、侮辱、谩骂、体罚等方法,这样会使那种要求得到尊重而又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表现更加尖锐,甚至形成师生对立,那时再采取什么措施都难以奏效了。我们要选择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你是处处关心他、爱护他、时时为他着想的朋友。只有架好这座默契的桥梁,一切才会顺理成章。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内容的学结了以上部分体会。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生物教学中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裁会不断摸索多种教学方式,希望为打造更加有效的生物课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范文6

一、树立哲学理念,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大家都知道中药,为了治疗某一个疾病,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方可能是不同的,药方里多味药共同起作用,有的疗效好,有的不太好,而有的医生神秘地加上某味药后,就有了药到病除的神效。在中药的配方里头蕴含着普遍联系的理念:药与药的联系,药与病的联系。同样,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应用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关联。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任务,它能让学生把与任务有关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张网,在这张网中,既有旧知识,也隐藏着新知识,旧知识某方面的功能得到应用并得以巩固,新知识因为需要而学习,整个网也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的价值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要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之间运用类比,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相似之处,如生物的进化是生物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反映了生物现在与历史之间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在计算机语言中同样有着进化现象,如类型-数组-结构体-类的发展就如同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进化。高阶知识的雏形是基础知识,也是基础知识的合理组合,明了知识之间的血缘关系,学生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对高阶知识的理解就显得容易得多了。在程序设计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实现辩证的肯定与否定。教师的讲解不是权威,不是唯一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修小改,甚至另辟蹊径,找出一个更为睿智的思路,学生的任何思考都应辩证地肯定。学生在另觅思路的过程中,有的想法正确,有的想法错误,其实正确与错误不是绝对的,正确的程序可能在时间或空间上或许有一些问题,而错误的程序只要稍作修改(如语句顺序的改变)就是正确的,有时错误本身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机或地方不对而已,正确与错误只有一步之遥。学生走过的不可能是一条“直路”,让他们在这条“曲折”的思路上做一回苦行僧,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完成一次洗礼,实现自我新的发展。

二、协调左右脑思维,提高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言语、概念、分析、计算、逻辑推理,将复杂事物细化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创造、综合等功能,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右脑具有的巨大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现今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大多都是以左脑为中心的教学,右脑基本处于睡眠状态,而学生的左脑也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中昏昏欲睡。充分利用右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计算机的数字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数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理论、方法在现实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语义规定,弄不清楚就会出现“个个字都认识,句句话都听不懂”的现象,概念教学要加强形象思维。C语言的指针概念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对于C系统中这一灵魂性的知识点,“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个“范围”概念,它不仅包含开始信息,也包含结束信息,还包含此范围内数据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针的概念后,对指针的重要性、指针的运算,通过指针获取数据的运算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容器与变量,时分秒的变化与循环,族谱与树结构等等。

李政道教授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邀请画家们“画科学”。爱因斯坦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是先用形象思维,再将形象思维转换成语言。计算机程序设计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进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左右脑分工理论,重视右脑功能,并将左右脑“并联”起来协调工作。左脑将复杂的过程进行功能分解,右脑负责过程的形象化,将过程想象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最后,由左脑负责将画面描述的算法抽象成一个个的语句,最后形成完整的程序。右脑的思维具有无序性、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程序设计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出了方法,但要求他们用计算机语言描述步骤时,他们却犯了难!步骤难以描述了,甚至在看似简单的顺序结构上也出现了困难,没有了头绪,此时可利用左脑的分析与细化功能对右脑绘制的主要画面做一些重组,变无序为逻辑上的有序,对右脑的思维进行“慢镜头”式的细化,细化到每一个“镜头”都能用一个语句加以描述为止。人的右脑就像一台照相机,将输入大脑的信息以直观的图像加以思考并记忆,“图像记忆”这种右脑特有的机能,是右脑高速海量记忆的奥秘所在。在学习过程中,不妨“模糊性”学习,对接触到的东西先混个眼熟,混个耳熟,有意识地训练右脑的形象记忆与情感记忆,使记忆更生动、长久不忘。人的创新能力与右脑思维密切相关,在左脑的配合下,右脑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一闪念间产生顿悟,将一些看似不相干的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应用联系起来,并能进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中不断“求异”的精神,是对右脑思维潜能的充分发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洋溢着创新欲望、充满活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