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素描 素描教学 素描课 美术教学

The problem faced in the basic charcoal draw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the measure

Kong Xiaping

【Abstract】Art teaching innovation is one eternal subject and will bring us a series of unexpected problems, so how to solves them is decided the effect and success or failure of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met in charcoal drawing teaching innovation.

【Keywords】Charcoal drawing Charcoal drawing teaching Charcoal drawing class Art teaching

美术教学通常包含两个阶段,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基础课教学是造型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和速写,其中基础色彩课多为水粉画。专业教学是指不同美术专业的教学,如国画、油画、版画、工艺等。在基础课教学阶段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认识和理解造型规律的最直接途径,同时也是基础色彩教学的前导性教学,可以说是美术教学中基础的基础。

素描是单色绘画,是以线条、明暗、肌理和虚实为基本造型因素的。素描作品就是以这些基本造型因素在画面上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空间感和质感,并借助画面的构图、形象和影调来传达特定的意境。这是素描的基本概念。

素描作品样式千差万别,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依照造型因素的侧重点不同予以归类,可分为不同的素描样式。常见的样式有: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线描;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以明暗块面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全因素素描等。

②在同一样式中,因作者精神气质和绘画习惯的差异,素描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粗犷、柔美、精到、概括等。

③依照素描作品的效用来分,可分为:研究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

素描的样式和风格多种多样,使画者面临无限多的选择余地,但对于基础素描教学来说,素描样式的选择范围是有限的。这种选择素描样式的局限性是艺术教育的特性所致,因为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它除了要遵循艺术活动的规律以外,还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

众所周知,在绘画教学中,素描是为各绘画专业和基础色彩课打基础的,因不同的绘画专业各有其造型特点,各专业教学以及基础色彩课中的水粉画教学所要求的素描样式和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国画专业、油画专业、版画专业和水粉画所要求的素描样式和风格是各不相同的,国画侧重于线条,写实油画和水粉画侧重于影调和质感,版画讲究画面的洗练和概括,不同绘画专业对素描样式和风格的要求不同是客观存在和显而易见的,这对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提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基础素描教学的目的性。

为了适应不同绘画专业对素描样式和风格要求的差异,基础素描教学一开始就应该具备鲜明的目的性,其目的就是以专业教学的需要为教学目标,以满足专业教学对素描技能的特定要求为目的。只有这样,基础素描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使两者形成合力,也只有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美术教育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几十年一贯地承袭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具体到基础素描教学来说就是契司恰可夫教学体系。契氏体系的科学性不可否认,而且与垄断当时画坛的现实主义画风相辅相成,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写实功力深厚的现实主义画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是其副作用也很明显,这种一家独大的教育氛围使整个美术界画风相对单一,缺少百花齐放的繁荣与丰富,也抑制了探索的欲望和激情。艺术要发展,就要有争论、有探索,就要打破一潭死水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焕发了生机,出现了许多新思潮、新流派、新面孔,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尽管其中还包含着低级的摹仿和为创新而创新的不成熟现象,但这毕竟是一个新的开端,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无限的希望。这种艺术大气候的变化反映在基础素描教学领域,就是教学方法和样式的多样性。在很多地方,一时间各种样式、风格的素描都被搬上了课堂,学子求新、教师变法成为一时风尚,在日益风格多样化的学生习作中,集中体现了这种可喜的变化。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基础素描教学的创新也一样,新的并不一定是好的,如果脱离了专业教学对基础素描的实际需要,单独追求基础素描教学的创新,这种创新也会走入误区,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混乱。例如有些教师,不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需要,完全依循自己的理念和追求进行教学创新,致使学生素描能力不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美术教学中的失序现象在一些学校、专业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挖掘教学潜力,持续提高教学水平,有必要认真对待和研究这一问题。

美术教学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美术活动,是因为美术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必须遵循教学的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必须系统、循序、连贯地进行。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是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日后在专业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知识片面发展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和能力需求,其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为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并在逻辑上保持知识的前后衔接,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前后衔接,可能会造成教学的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脱节,不仅不能相辅相成还可能会形成知识断层。

要实现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必须使基础素描以适应专业课的需要为目的,这是因为基础素描是整个美术教学的先导,相对于其后的专业教学它是从属性的,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基础素描的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专业课的需要,随专业课教学的改变而改变,随专业课教学的创新而创新,不能自行其是。基础素描教学的教学内容按道理应该尽量做到系统、全面,最好能涵盖所有的素描样式,但往往由于基础课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有选择、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适应专业课对素描技能的特定需要,这也是为了保持整个美术教学的连贯性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保持美术教学连贯性的难点在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追求,而且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之间会存在分歧和冲突,这种理念和追求的分歧和冲突其实就是不同画派之间艺术见解的分歧和冲突在美术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反映。不同画派之间的艺术见解泾渭分明,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这是美术界的常态,是产生和维持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多样就意味着差异和矛盾。各种画派间的艺术见解分歧带入到美术教育领域后不可避免地会转化为教师教学理念和追求的冲突,这种冲突对于教学是十分有害的,可能会使教师们在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不一致,甚至彼此矛盾。这将会使教师们在教学上的努力相互抵消,致使学生无所适从。如果这种分歧出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就会引起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不能顺利对接,使整个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受到损害,进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的艺术见解冲突引起的教学混乱是美术教学中的常见现象,这种混乱多出现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艺术见解往往主导着教学创新的取向,解决这种混乱状态是保证美术教育连贯性所必需的,我认为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途径:

①基础素描教学标准化。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素描基础课的内容时,尽量使素描各因素都包容进来,并维持一定的均衡性,比如在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解决学生把握形体结构和构图的能力,此时宜以结构素描为主,既可锻炼学生驾驭形体结构和构图的能力,又能使线条造型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后期引入全因素素描,使学生掌握用明暗调子表现物象的光影、质感和空间感的技巧。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的造型能力全面发展,缺点是需要占用较多的学时,而且课程没有针对性,对于各个专业都有用不到的部分。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2

【文章摘要】

以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为现实需求,进行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研究,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准确把握咸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机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针对咸阳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案,为实现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升级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其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 ,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 ,与农业依存度最大 ,与其它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

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

1 食品工业现状

近年来,咸阳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作为咸阳市传统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从总体上说,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2 食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 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 档次低、 包装差,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2.2 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 生产聚集度低,产业链条短

咸阳市食品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处于食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明星企业。

2.3 食品工业技术相对薄弱,科技项目研发匮乏

咸阳市食品科技力量整体基础薄弱。从事食品工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咸阳市总科技人员的9%, 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2.4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检测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偏低,部分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的检验设备,装备落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3 促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对全市的食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品质,开发新规格新花色新包装的系列食品加工业。并且利用咸阳市果品业,畜牧业等农牧产品的优势,树立整合产业资源的新理念,推进农村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种植、养殖。最后,优先发展基础原料。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提供的原料,扩大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品品种系统化、专用化。

3.2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

我省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这对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是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是其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没有科技创新资源,食品工业发展只能依靠相对充足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及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难以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种类繁多的产品。

3.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首先, 应该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严格执行 《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严把产品质量关。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产业链联盟,促进资源整合

产业链联盟的目标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企业间的信任,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联盟是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产业链联盟使产业链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实现资源的相互配合、相互满足,各自的发展才有保障。

食品工业是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作为咸阳市传统产业之一,发展咸阳食品工业有着其绝对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其规模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因此,咸阳食品工业今后的发展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现有资源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行业的规模经济,打造咸阳名牌企业,走一条适合咸阳自身特色的食品工业化道路,进而带动咸阳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丽.车素芳.刘海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1 期 P34-36

[2]徐飞,钮福祥,孙 健,岳瑞雪 建立地域特色产业联盟 促进徐州食品工业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39 卷第6 期 P674-675

[3]肖建红,赵润华,洪名勇.西部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6 P533-536

[4] 罗强.王涛.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企业 2008.9 P48

[5]冯俊华.宋安玲.董继先.咸阳市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中旬刊)总第482期 P222-223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良性沟通机制;资源整合平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空前的挑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中小企业实力有限,仅仅依靠企业现有力量无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于是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需求日益突出。

一、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必要性

建设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是现阶段国内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组织基础,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主体性要素,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等资源性要素和科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等环境性要素。这些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分布分散。“需求―融资―研发―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的良性运作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上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够发现大量的、应用性的科技创新需求,并且可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但是他们缺少科技创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科技创新需求通过他们自身无法满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服务机构用有众多知识丰富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外最新成果和科技动态,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时研究开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甚至部分科研成果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上有许多投资者拥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投资项目,导致资金浪费。所以,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需求、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资源要素是客观的需求。

二、如何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构建资源整合平台

(一)建立资金沟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基础,它能够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起来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资金困境。现阶段,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被融资困扰,但是他们可以获得科技创新所急需的资金的渠道并不算少,针对不同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资助。科技部、财政部、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扶持资金基本没有融资成本、不需偿还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最佳融资来源,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实现政府资助资金顺利流向政府重点关注行业的关键领域,让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银行信贷。目前,银行信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时首先考虑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诸多因素使大多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信贷的信用标准,所以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主要发挥担保的作用,借助于政府的信用担保和社会担保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银行信贷融资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

3、民间资本。国家对民间资本的运用,明确提出“一放三改”的思路,即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和融资环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丰富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由于民间资本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能够较容易获得这部分资金支持。但是,中小企业进行民间资本融资时融资成本较高,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适的民间资本,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流动资金。

4、股权融资。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帮助中小企业寻找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涉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问题,而且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进行约束、促进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规范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分散企业风险,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5、资本市场。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他们可以从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板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为他们提供法律、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不需要担保,效率高,适合资金规模小、单台使用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在中小企业和设备租赁方搭接桥梁,使他们的供需需求能够互相满足。这不仅拓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而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克服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的困境。建立技术沟通渠道是技术创新源(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相互沟通的桥梁,是连接科技创新主体与专业咨询机构的纽带,它能够把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机构,然后利用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丰富的人力、知识、经验、设备来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时,各不同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专业特长各有不同,有时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科技创新机构,这时科技创新技术沟通渠道又成为他们有效沟通的通道。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会遇到技术、经济、市场、管理、法律甚至财务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它们自身能力、知识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相关专业机构的力量。这类咨询机构能通过自身的人才、知识和经验优势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出谋划策,它们主要包括:技术评估论证机构、技术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引进技术进行论证;市场类咨询机构、经济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调查预测报告,并帮助企业为技术创新后的新产品开拓市场;法律类咨询机构、财务类咨询机构能协助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解决技术合同、知识产权和财务往来中发生的纠纷;管理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咨询方案。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可以实现咨询机构与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良性沟通。整合各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力量,共同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涉及到政府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内技术创新的信息(行业内标杆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竞争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上下游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及科研机构现有的与行业有关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动态等各种信息。但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于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可以科技中介组织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中介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专业性、非官方性及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其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科技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情况下,当中小企业急需科技创新的相关技术和信息时,而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建成后,科技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一方面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寻找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减少企业科技创新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速现有科技成果实现其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科研院所、高校、甚至具体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课题建议,使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技术创新的现实价值;还可以及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传递和提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其他有关信息,如国家的科技经济政策信息、金融信息、人才信息等。

(四)建立人员管控渠道,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管控渠道,加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体系,能够在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以产品创新为主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呈现间断性、非系统性、阶段性、波动性等特点;同时,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任务的紧迫性与复杂程度不一,激励对象心理期望多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偏重于阶段性激励、短期激励和现金激励。这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激励体系应该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物质奖励包括薪酬奖金激励、福利激励等。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特点,科技人员奖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包括产权激励、晋升激励、加强职称管理等。对企业科技人员评选职称不关心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现象不利于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的发挥,企业应该积极帮助员工申请技术职称。

加强中小企业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严重不足,重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中小企业无法实施,因此加强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是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力不足的重要方法。同时,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与同行业企业相关,有时甚至会涉及到该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于是加强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也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实现不同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横向、纵向整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沟通可以通过成立人力资源整合组织(如企业家协会、企业创新协会等)来实现。

三、结论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匮乏和人员不足四大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科技良性资金沟通渠道、技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和人员管控渠道来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旨在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4

目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许多发展机遇。首先,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已建立了庞大的、学科分类较为齐全的农业公共科技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以“基础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为核心的工资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绩效与收入挂钩,运行机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第三,自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拨款的农业科研投入年均实际(扣除物价)增长率达到15%以上,虽然目前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还相当低,但近年来政府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第四,农业领域开始吸引一批企业参与科研投资,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据本中心2007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农业企业调查表明,企业向农业科研投资的经费从1999年的不到2亿元,迅速提高到2006年的近20亿元,相当于当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的15%。估计目前这一比例可能已经达到20%。第五,过去三十多年,尽管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坎坷而又艰难的改革过程,但截至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是世界各国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该体系遍布所有乡镇和边远地区,为加速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组织体系保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农业部门来说,就是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将是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改革和创新。目前,农业科研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相对于其他部门的科研机构,农业科研缺乏吸引力,从总体来看难以吸引大批的顶尖科技人才参与;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没有很好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农业科研立项同现实技术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难以较好满足农业生产对各种技术的需求;三是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定位不清,社会公益性和商业性科研活动混淆,难以培育和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四是虽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正逐渐提高,但到2012年政府在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也仅为0.7%左右,农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同时竞争性项目投入比例偏大,使科研人员忙于申请项目、应付检查和汇报,科研方向也往往随研究课题的变化而变,出现急功近利现象,使重大研究成果难以形成。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更大的挑战,农技推广体系更需改革和创新。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和家禽水产等生产技术的推广上做出重要贡献,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定位还未完全理清,受地方党政中心工作的影响,农技推广人员难以专职从事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一些地方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上收的改革还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三是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长期以来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四是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薄弱,推广能力偏低,难以适应新技术扩散要求;五是传统的从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对农民技术需求的信息缺乏反馈机制,推广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多元化需求;六是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使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问题不少,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与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虽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重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但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改革仍将任重道远。

二、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十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急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新时期农业科研体系的改革

在建立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方面,建议如下。(1)实施农业科技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级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大批优秀创新群体。(2)探讨建立农业科研投入新机制,国家农业研发项目的设置以农业发展目标和农民技术需求为依据,使农业科研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需求。(3)在强化农业公共科研单位的公益职能和现阶段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重要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分离农业公共科研单位可商业化的研究和产业化活动,把研究重点放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为企业进入农业科研提供发展空间,使企业逐渐成为农业应用研究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强化知识产权的实施力度和提供优惠政策,建立企业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激励机制。(4)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议到“十二五”末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要逐渐从现在的0.7%提高到1%以上;同时,调整政府的农业科研投入结构,提高固定经费拨款(相对于竞争性项目经费)在总投入中的比例,增加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研投入。

(二)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5

近年来,在蓝色经济区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背景下,青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笔者一直跟踪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经过一轮金融危机洗礼,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应对风浪的能力不断加强,规模扩张,产值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利税提高,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其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集群化分工明显。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抑制经济衰退、维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体制顺利转轨的重要保障。为便于研究和比较,我们以青岛市261家中小微企业作为有效调查样本,以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从企业外部创新驱动、内部创新驱动和人力资源创新驱动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尽管青岛市不同区(市)不同企业的状况各不相同,科技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但其面临的创新困境是有共性的。

(一)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

一般而言,事物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是成反比的,稳定性越强创新性越弱。但中小微企业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却恰恰成正比例关系。青岛市中小微企业人数少、规模小、资金少、创新投入明显不足、要素整合能力差,创新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创新能力不强(见图1)。

(二)创新投入不足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投入普遍不足,其科技创新投入只占其经营收入的0.38%(见图2、图3)。与国家提出的到“十二五”末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75%提高到2.2%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从定向融资、重点扶持等角度,出台了很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创新投入不足。

(三)缺少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工程技术人员少、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少、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低、创新管理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见图4、图5)。同时,调查发现,企业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与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数量、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科技成果转化数量等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体现了创新团队在中小微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不仅限制了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严重影响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移和承接。

(四)面临着不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环境

融资难、融资贵,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承载能力差,缺乏成熟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法律、法规不配套,创新支持配套政策不到位等是中小微企业创新乏力的外部因素(见图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缺失,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能力不足等是构成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障碍的内部因素(见图7)。

(五)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少,专利少,创新产品少,科技信息获取手段落后、能力偏低

中小微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居多,发明专利比例较低(见表1)。在信息获取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没有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的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从市场获取信息也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二、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要素和对策分析

本研究问卷调查了青岛市规模化中小微企业的主管科技研发的经理、技术总监等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客观条件欠佳。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层次关系模型(见图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形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全面评价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有效组织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青岛市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在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推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中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新颖化水平,提升中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尽管如此,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其人员素质、创新能力、经费投入等诸方面还难以满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中小微企业不仅要利用好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好机遇,更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除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困境。该平台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在平台内部,将克服单位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之弊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工作性质和角色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工作特点和内容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主体间借助云平台,获得对方大量的基础数据,特别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掌握着企业的大量基础信息,可以方便地诊断企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平台使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工作互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协作,真正实现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发挥各单元的能动作用,又发挥系统的整合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见图9)。

(一)发挥政府在创新平台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成立以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筹资的“创客”基金或政府主导的“政府种子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200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微企业促进法》对成立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作了详细规定,但从十几年的施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加之该法是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基层中小微企业往往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青岛市“十二五”中小微企业成长规划》《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也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了详尽规定。这些办法、政策往往考虑“阳春白雪”多,顾及“下里巴人”少,“马太效益”明显。为了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驱动问题,必须根据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的实际,成立多元筹资的“青岛市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创客基金’”或成立“青岛市政府种子基金”,助力青岛市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二是通过税收减免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不是面上的减免而是点上的减免,是定向减免,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所需费用的税费减免。三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强化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步伐。

(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依托

以促进中小微企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针对性极强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中小微企业行业中心,加强行业信息收集和全方位技术指导;开展对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提高企业科技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建立行业企业产品检测中心或测试中心,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定向设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科技驱动的专业研究机构。一方面承接中小微企业提出的专项课题和技术革新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将非定向研究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率,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引进。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

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范文6

王庭大委员呼吁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技普及,他建议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科技普及这个“国家的长期任务”、“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技普及,要象抓科技创新那样抓好科技普及。要把科普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要改革评价评估机制;要要采取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要切实加大对科普工作领导指导。让科学技术这两翼都强壮有力,进而展翅高飞。

梁小虹委员呼吁继续大力扶持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他提出,未来5~10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量将激增,而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大幅度减少,只有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才是解决之道。风电具有安全、经济、可持续的优势,在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风电资源。据统计,风电目前只占我国总发电量的1.7%,与其他国家相比水平还比较低。现在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面临许多困难,包括并入国家主干电网、电力体制改革问题、蓄能问题等等,需要国家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李晓红委员提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他认为,大学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亟需改革;独立学院和职业学院的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他还建议国家建立学生就业保障指导服务体系,呼吁全社会关注大学教育和学生就业问题。

刘委员结合温总理报告谈了企业自主创新如何变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他认为报告中提到的7.5%GDP增长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中国需要的是提高产业水平而不是产能,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他建议推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市场评价因素;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宣传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迫在眉睫。

齐让委员提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他表示,应进一步明确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包括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政府是创造创新环境的主体,目前应在转变职能上下功夫。要在认识层面上做研究,明确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推动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主旨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建立可行性实施方案,真抓实干,把任务落到实处。

包为民委员呼吁重视全民国防意识教育,重视军工产业发展。他提出,国防是国家战略问题,军工产业也很难走市场化道路,如何发展军工产业,寓军于民,还需要进行探索和调研,目前缺少配套政策,需要国家系统性的指导。

陈希表示,各位委员的发言具有真知灼见。他表示,应该在科技创新中强调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虽然这些工作难度较大,但总体思路清晰,只要目标坚定,长期持续推进,不断探索和改进,锲而不舍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取得成效。